'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

導讀: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並非曹操一生中最後一次南下。公元213年正月,曹操再次南征,兵臨濡須口(今安徽巢湖),但戰況仍然不理想:

“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

戰爭一開始,孫權就給了曹操當頭一棒,讓魏軍損失了大幾千人。

然而這還沒到重點,接下來,孫權更是打嗨了,他藝高人膽大,給不習水戰的曹軍好好上了一課: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箭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三國志·吳主傳》注引《魏略》)

這一段,被後世的羅貫中演繹以後,寫進了他的《三國演義》裡,就成了“草船借箭”的故事,只不過主角已經變成了諸葛亮。

"

導讀: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並非曹操一生中最後一次南下。公元213年正月,曹操再次南征,兵臨濡須口(今安徽巢湖),但戰況仍然不理想:

“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

戰爭一開始,孫權就給了曹操當頭一棒,讓魏軍損失了大幾千人。

然而這還沒到重點,接下來,孫權更是打嗨了,他藝高人膽大,給不習水戰的曹軍好好上了一課: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箭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三國志·吳主傳》注引《魏略》)

這一段,被後世的羅貫中演繹以後,寫進了他的《三國演義》裡,就成了“草船借箭”的故事,只不過主角已經變成了諸葛亮。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草船借箭

曹操見孫權竟有如此操作,信心掉得渣都不剩,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

曹操與孫權的父親孫堅同輩,如此誇獎一下侄子輩的孫權,本不足為奇。然而,令人尷尬的是:曹操的長子曹丕,也參加了這次戰役,此時就在曹操身邊。

不知道聽到父親這樣誇獎孫權,曹丕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

幸好曹操在後面還說了一句:“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劉景升就是劉表,“豚”乃是豬的意思。如果沒有劉表的兒子替自己捱罵,曹丕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

導讀: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並非曹操一生中最後一次南下。公元213年正月,曹操再次南征,兵臨濡須口(今安徽巢湖),但戰況仍然不理想:

“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

戰爭一開始,孫權就給了曹操當頭一棒,讓魏軍損失了大幾千人。

然而這還沒到重點,接下來,孫權更是打嗨了,他藝高人膽大,給不習水戰的曹軍好好上了一課: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箭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三國志·吳主傳》注引《魏略》)

這一段,被後世的羅貫中演繹以後,寫進了他的《三國演義》裡,就成了“草船借箭”的故事,只不過主角已經變成了諸葛亮。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草船借箭

曹操見孫權竟有如此操作,信心掉得渣都不剩,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

曹操與孫權的父親孫堅同輩,如此誇獎一下侄子輩的孫權,本不足為奇。然而,令人尷尬的是:曹操的長子曹丕,也參加了這次戰役,此時就在曹操身邊。

不知道聽到父親這樣誇獎孫權,曹丕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

幸好曹操在後面還說了一句:“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劉景升就是劉表,“豚”乃是豬的意思。如果沒有劉表的兒子替自己捱罵,曹丕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操劇照

曹丕只比孫權小5歲,二人算是一代人。拋開他們在文學(顯然曹丕強)、內政等方面的建樹,單就日後二人在戰略和軍事上的較量,到底孰高孰低呢?


一、戰略上的對比

1、曹丕

曹操去世,對於魏、吳都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在這一時期,曹丕和孫權都調整了自己的戰略。

對於曹丕來講,曹魏的內部形勢還是相當穩固的。一方面,經過曹操多年經營,在北方的統治已經非常鞏固,軍事力量也牢牢控制在曹家手中。另一方面,曹丕實行的“九品中正制”,也讓世家大族們對他豎起了大拇指。這些都為他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

而在外部,因為孫權偷襲荊州、殺掉關羽,他與劉備的矛盾急劇升級,雙方關係降到冰點。吳蜀兩國翻臉,也給曹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

導讀: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並非曹操一生中最後一次南下。公元213年正月,曹操再次南征,兵臨濡須口(今安徽巢湖),但戰況仍然不理想:

“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

戰爭一開始,孫權就給了曹操當頭一棒,讓魏軍損失了大幾千人。

然而這還沒到重點,接下來,孫權更是打嗨了,他藝高人膽大,給不習水戰的曹軍好好上了一課: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箭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三國志·吳主傳》注引《魏略》)

這一段,被後世的羅貫中演繹以後,寫進了他的《三國演義》裡,就成了“草船借箭”的故事,只不過主角已經變成了諸葛亮。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草船借箭

曹操見孫權竟有如此操作,信心掉得渣都不剩,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

曹操與孫權的父親孫堅同輩,如此誇獎一下侄子輩的孫權,本不足為奇。然而,令人尷尬的是:曹操的長子曹丕,也參加了這次戰役,此時就在曹操身邊。

不知道聽到父親這樣誇獎孫權,曹丕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

幸好曹操在後面還說了一句:“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劉景升就是劉表,“豚”乃是豬的意思。如果沒有劉表的兒子替自己捱罵,曹丕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操劇照

曹丕只比孫權小5歲,二人算是一代人。拋開他們在文學(顯然曹丕強)、內政等方面的建樹,單就日後二人在戰略和軍事上的較量,到底孰高孰低呢?


一、戰略上的對比

1、曹丕

曹操去世,對於魏、吳都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在這一時期,曹丕和孫權都調整了自己的戰略。

對於曹丕來講,曹魏的內部形勢還是相當穩固的。一方面,經過曹操多年經營,在北方的統治已經非常鞏固,軍事力量也牢牢控制在曹家手中。另一方面,曹丕實行的“九品中正制”,也讓世家大族們對他豎起了大拇指。這些都為他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

而在外部,因為孫權偷襲荊州、殺掉關羽,他與劉備的矛盾急劇升級,雙方關係降到冰點。吳蜀兩國翻臉,也給曹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因此,曹丕把此時的戰略目標,重點放在了改朝換代和維護統治上。

(1)對同胞兄弟進行打壓,維護自己唯一合法繼承人的地位。

他將曾經參與世子之爭的曹植貶為了安鄉侯,對其進行全天候的嚴密控制。

與文弱的曹植相比,能征慣戰的曹彰更讓曹丕忌憚。曹丕收掉了他的兵權,並利用召他進京朝拜的機會,讓其突然“暴斃”。

(2)加緊實施以魏代漢,踢好臨門一腳。

曹操曾自比周文王,言下之意,曹丕就是滅商朝的周武王了。曹丕繼承王位後,馬上開始了鋪天蓋地的正統性宣傳,為自己接受漢獻帝禪位而造勢。

"

導讀: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並非曹操一生中最後一次南下。公元213年正月,曹操再次南征,兵臨濡須口(今安徽巢湖),但戰況仍然不理想:

“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

戰爭一開始,孫權就給了曹操當頭一棒,讓魏軍損失了大幾千人。

然而這還沒到重點,接下來,孫權更是打嗨了,他藝高人膽大,給不習水戰的曹軍好好上了一課: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箭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三國志·吳主傳》注引《魏略》)

這一段,被後世的羅貫中演繹以後,寫進了他的《三國演義》裡,就成了“草船借箭”的故事,只不過主角已經變成了諸葛亮。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草船借箭

曹操見孫權竟有如此操作,信心掉得渣都不剩,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

曹操與孫權的父親孫堅同輩,如此誇獎一下侄子輩的孫權,本不足為奇。然而,令人尷尬的是:曹操的長子曹丕,也參加了這次戰役,此時就在曹操身邊。

不知道聽到父親這樣誇獎孫權,曹丕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

幸好曹操在後面還說了一句:“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劉景升就是劉表,“豚”乃是豬的意思。如果沒有劉表的兒子替自己捱罵,曹丕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操劇照

曹丕只比孫權小5歲,二人算是一代人。拋開他們在文學(顯然曹丕強)、內政等方面的建樹,單就日後二人在戰略和軍事上的較量,到底孰高孰低呢?


一、戰略上的對比

1、曹丕

曹操去世,對於魏、吳都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在這一時期,曹丕和孫權都調整了自己的戰略。

對於曹丕來講,曹魏的內部形勢還是相當穩固的。一方面,經過曹操多年經營,在北方的統治已經非常鞏固,軍事力量也牢牢控制在曹家手中。另一方面,曹丕實行的“九品中正制”,也讓世家大族們對他豎起了大拇指。這些都為他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

而在外部,因為孫權偷襲荊州、殺掉關羽,他與劉備的矛盾急劇升級,雙方關係降到冰點。吳蜀兩國翻臉,也給曹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因此,曹丕把此時的戰略目標,重點放在了改朝換代和維護統治上。

(1)對同胞兄弟進行打壓,維護自己唯一合法繼承人的地位。

他將曾經參與世子之爭的曹植貶為了安鄉侯,對其進行全天候的嚴密控制。

與文弱的曹植相比,能征慣戰的曹彰更讓曹丕忌憚。曹丕收掉了他的兵權,並利用召他進京朝拜的機會,讓其突然“暴斃”。

(2)加緊實施以魏代漢,踢好臨門一腳。

曹操曾自比周文王,言下之意,曹丕就是滅商朝的周武王了。曹丕繼承王位後,馬上開始了鋪天蓋地的正統性宣傳,為自己接受漢獻帝禪位而造勢。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一方面,在曹魏內部,黃龍、鳳凰、麒麟等各種瑞獸層出不窮,彷彿都要趕來開會一般,這就是曹丕稱帝的最好輿論基礎。

另一方面,孫權為了取得曹丕的支持,向曹魏稱臣。雖然知道孫權不是真心,但此舉對曹丕稱帝卻大有裨益,於是曹丕也欣然接受。

後來夷陵之戰爆發,曹丕錯失了與蜀國夾攻吳國的絕佳機會,但其“先安內再攘外”的戰略,也是無可厚非的。如果他選擇出兵攻吳,反而是一種軍事冒險,一旦有失,魏國很有可能出現內部動盪。

2、孫權

曹丕稱帝后,劉備也在成都稱帝。第二年,劉備領兵數萬伐吳。

為了穩住曹丕,避免陷入兩線作戰,孫權並沒有急於稱帝,而是暫時稱“吳王”。而且,他還放低姿態,向曹丕稱臣。

"

導讀: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並非曹操一生中最後一次南下。公元213年正月,曹操再次南征,兵臨濡須口(今安徽巢湖),但戰況仍然不理想:

“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

戰爭一開始,孫權就給了曹操當頭一棒,讓魏軍損失了大幾千人。

然而這還沒到重點,接下來,孫權更是打嗨了,他藝高人膽大,給不習水戰的曹軍好好上了一課: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箭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三國志·吳主傳》注引《魏略》)

這一段,被後世的羅貫中演繹以後,寫進了他的《三國演義》裡,就成了“草船借箭”的故事,只不過主角已經變成了諸葛亮。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草船借箭

曹操見孫權竟有如此操作,信心掉得渣都不剩,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

曹操與孫權的父親孫堅同輩,如此誇獎一下侄子輩的孫權,本不足為奇。然而,令人尷尬的是:曹操的長子曹丕,也參加了這次戰役,此時就在曹操身邊。

不知道聽到父親這樣誇獎孫權,曹丕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

幸好曹操在後面還說了一句:“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劉景升就是劉表,“豚”乃是豬的意思。如果沒有劉表的兒子替自己捱罵,曹丕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操劇照

曹丕只比孫權小5歲,二人算是一代人。拋開他們在文學(顯然曹丕強)、內政等方面的建樹,單就日後二人在戰略和軍事上的較量,到底孰高孰低呢?


一、戰略上的對比

1、曹丕

曹操去世,對於魏、吳都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在這一時期,曹丕和孫權都調整了自己的戰略。

對於曹丕來講,曹魏的內部形勢還是相當穩固的。一方面,經過曹操多年經營,在北方的統治已經非常鞏固,軍事力量也牢牢控制在曹家手中。另一方面,曹丕實行的“九品中正制”,也讓世家大族們對他豎起了大拇指。這些都為他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

而在外部,因為孫權偷襲荊州、殺掉關羽,他與劉備的矛盾急劇升級,雙方關係降到冰點。吳蜀兩國翻臉,也給曹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因此,曹丕把此時的戰略目標,重點放在了改朝換代和維護統治上。

(1)對同胞兄弟進行打壓,維護自己唯一合法繼承人的地位。

他將曾經參與世子之爭的曹植貶為了安鄉侯,對其進行全天候的嚴密控制。

與文弱的曹植相比,能征慣戰的曹彰更讓曹丕忌憚。曹丕收掉了他的兵權,並利用召他進京朝拜的機會,讓其突然“暴斃”。

(2)加緊實施以魏代漢,踢好臨門一腳。

曹操曾自比周文王,言下之意,曹丕就是滅商朝的周武王了。曹丕繼承王位後,馬上開始了鋪天蓋地的正統性宣傳,為自己接受漢獻帝禪位而造勢。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一方面,在曹魏內部,黃龍、鳳凰、麒麟等各種瑞獸層出不窮,彷彿都要趕來開會一般,這就是曹丕稱帝的最好輿論基礎。

另一方面,孫權為了取得曹丕的支持,向曹魏稱臣。雖然知道孫權不是真心,但此舉對曹丕稱帝卻大有裨益,於是曹丕也欣然接受。

後來夷陵之戰爆發,曹丕錯失了與蜀國夾攻吳國的絕佳機會,但其“先安內再攘外”的戰略,也是無可厚非的。如果他選擇出兵攻吳,反而是一種軍事冒險,一旦有失,魏國很有可能出現內部動盪。

2、孫權

曹丕稱帝后,劉備也在成都稱帝。第二年,劉備領兵數萬伐吳。

為了穩住曹丕,避免陷入兩線作戰,孫權並沒有急於稱帝,而是暫時稱“吳王”。而且,他還放低姿態,向曹丕稱臣。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孫權劇照

曹丕看出了孫權動機不純,在“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三國志·文帝紀》)的同時,還便將了他一軍,要求孫權提供一個兒子來洛陽做人質,也就是所謂的“質子”。

這是對孫權的一次重大考驗:如果拒絕派質子過去,則明擺著是稱臣動機不純,給曹丕發兵攻吳的理由;而如果派兒子過去,將來肯定會受制於人。

關鍵時刻,孫權以高超的外交手腕,成功化解了這次危機:他首先以兒子孫登年幼推脫,並在曹魏使者面前發誓等兒子稍長一定送過去。同時,他還拜託這位使者在曹丕家族中為孫登尋找媳婦,釋放出通婚的信號,麻痺曹丕。

然而,等使者一走,孫權就封孫登為太子,這就等於宣佈孫登不再是質子了。

後來夷陵之戰進入關鍵階段,孫權為了穩住曹丕,向其上表謝罪,表示年底即送質子過去。

"

導讀: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並非曹操一生中最後一次南下。公元213年正月,曹操再次南征,兵臨濡須口(今安徽巢湖),但戰況仍然不理想:

“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

戰爭一開始,孫權就給了曹操當頭一棒,讓魏軍損失了大幾千人。

然而這還沒到重點,接下來,孫權更是打嗨了,他藝高人膽大,給不習水戰的曹軍好好上了一課: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箭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三國志·吳主傳》注引《魏略》)

這一段,被後世的羅貫中演繹以後,寫進了他的《三國演義》裡,就成了“草船借箭”的故事,只不過主角已經變成了諸葛亮。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草船借箭

曹操見孫權竟有如此操作,信心掉得渣都不剩,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

曹操與孫權的父親孫堅同輩,如此誇獎一下侄子輩的孫權,本不足為奇。然而,令人尷尬的是:曹操的長子曹丕,也參加了這次戰役,此時就在曹操身邊。

不知道聽到父親這樣誇獎孫權,曹丕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

幸好曹操在後面還說了一句:“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劉景升就是劉表,“豚”乃是豬的意思。如果沒有劉表的兒子替自己捱罵,曹丕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操劇照

曹丕只比孫權小5歲,二人算是一代人。拋開他們在文學(顯然曹丕強)、內政等方面的建樹,單就日後二人在戰略和軍事上的較量,到底孰高孰低呢?


一、戰略上的對比

1、曹丕

曹操去世,對於魏、吳都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在這一時期,曹丕和孫權都調整了自己的戰略。

對於曹丕來講,曹魏的內部形勢還是相當穩固的。一方面,經過曹操多年經營,在北方的統治已經非常鞏固,軍事力量也牢牢控制在曹家手中。另一方面,曹丕實行的“九品中正制”,也讓世家大族們對他豎起了大拇指。這些都為他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

而在外部,因為孫權偷襲荊州、殺掉關羽,他與劉備的矛盾急劇升級,雙方關係降到冰點。吳蜀兩國翻臉,也給曹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因此,曹丕把此時的戰略目標,重點放在了改朝換代和維護統治上。

(1)對同胞兄弟進行打壓,維護自己唯一合法繼承人的地位。

他將曾經參與世子之爭的曹植貶為了安鄉侯,對其進行全天候的嚴密控制。

與文弱的曹植相比,能征慣戰的曹彰更讓曹丕忌憚。曹丕收掉了他的兵權,並利用召他進京朝拜的機會,讓其突然“暴斃”。

(2)加緊實施以魏代漢,踢好臨門一腳。

曹操曾自比周文王,言下之意,曹丕就是滅商朝的周武王了。曹丕繼承王位後,馬上開始了鋪天蓋地的正統性宣傳,為自己接受漢獻帝禪位而造勢。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一方面,在曹魏內部,黃龍、鳳凰、麒麟等各種瑞獸層出不窮,彷彿都要趕來開會一般,這就是曹丕稱帝的最好輿論基礎。

另一方面,孫權為了取得曹丕的支持,向曹魏稱臣。雖然知道孫權不是真心,但此舉對曹丕稱帝卻大有裨益,於是曹丕也欣然接受。

後來夷陵之戰爆發,曹丕錯失了與蜀國夾攻吳國的絕佳機會,但其“先安內再攘外”的戰略,也是無可厚非的。如果他選擇出兵攻吳,反而是一種軍事冒險,一旦有失,魏國很有可能出現內部動盪。

2、孫權

曹丕稱帝后,劉備也在成都稱帝。第二年,劉備領兵數萬伐吳。

為了穩住曹丕,避免陷入兩線作戰,孫權並沒有急於稱帝,而是暫時稱“吳王”。而且,他還放低姿態,向曹丕稱臣。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孫權劇照

曹丕看出了孫權動機不純,在“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三國志·文帝紀》)的同時,還便將了他一軍,要求孫權提供一個兒子來洛陽做人質,也就是所謂的“質子”。

這是對孫權的一次重大考驗:如果拒絕派質子過去,則明擺著是稱臣動機不純,給曹丕發兵攻吳的理由;而如果派兒子過去,將來肯定會受制於人。

關鍵時刻,孫權以高超的外交手腕,成功化解了這次危機:他首先以兒子孫登年幼推脫,並在曹魏使者面前發誓等兒子稍長一定送過去。同時,他還拜託這位使者在曹丕家族中為孫登尋找媳婦,釋放出通婚的信號,麻痺曹丕。

然而,等使者一走,孫權就封孫登為太子,這就等於宣佈孫登不再是質子了。

後來夷陵之戰進入關鍵階段,孫權為了穩住曹丕,向其上表謝罪,表示年底即送質子過去。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當年9月,終於看清了孫權鬼把戲的曹丕,兵分三路大舉伐吳,而此時夷陵之戰已經結束,這場質子之爭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這場“質子之爭”中,孫權利用靈活的外交手腕,略勝曹丕一籌。而曹丕沒有及時發兵伐吳,除了被孫權忽悠了以外,還有穩固皇位的需要。


二、軍事上的對比

1、三路伐吳

曹丕公元220年正月繼任魏王,當年年底登基稱帝,在公元226年五月就因病去世,年僅39歲。他兩頭算才做了7年皇帝,實際在位時間僅僅6年多。

然而在這短短7年時間裡,他賭氣似的3次親征孫權,卻對更加弱小的蜀漢置之不理。

而在曹丕與孫權的三次直接對決中,二人的軍事素養也高下立判。

公元222年九月,魏吳關係因為“質子之爭”走向惡化,曹丕決定三路出兵,討伐孫權。

《資治通鑑》記載:“九月,命徵東大將軍曹休、前將軍張遼、鎮東將軍臧霸出洞口。大將軍曹仁出濡須。上軍大將軍曹真,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圍南郡。”

曹仁、張遼、張郃、徐晃、曹真、曹休、夏侯尚等,都是曹魏名將,曹丕排出的陣容可謂星光熠熠。可戰果如何呢?

"

導讀: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並非曹操一生中最後一次南下。公元213年正月,曹操再次南征,兵臨濡須口(今安徽巢湖),但戰況仍然不理想:

“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

戰爭一開始,孫權就給了曹操當頭一棒,讓魏軍損失了大幾千人。

然而這還沒到重點,接下來,孫權更是打嗨了,他藝高人膽大,給不習水戰的曹軍好好上了一課: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箭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三國志·吳主傳》注引《魏略》)

這一段,被後世的羅貫中演繹以後,寫進了他的《三國演義》裡,就成了“草船借箭”的故事,只不過主角已經變成了諸葛亮。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草船借箭

曹操見孫權竟有如此操作,信心掉得渣都不剩,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

曹操與孫權的父親孫堅同輩,如此誇獎一下侄子輩的孫權,本不足為奇。然而,令人尷尬的是:曹操的長子曹丕,也參加了這次戰役,此時就在曹操身邊。

不知道聽到父親這樣誇獎孫權,曹丕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

幸好曹操在後面還說了一句:“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劉景升就是劉表,“豚”乃是豬的意思。如果沒有劉表的兒子替自己捱罵,曹丕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操劇照

曹丕只比孫權小5歲,二人算是一代人。拋開他們在文學(顯然曹丕強)、內政等方面的建樹,單就日後二人在戰略和軍事上的較量,到底孰高孰低呢?


一、戰略上的對比

1、曹丕

曹操去世,對於魏、吳都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在這一時期,曹丕和孫權都調整了自己的戰略。

對於曹丕來講,曹魏的內部形勢還是相當穩固的。一方面,經過曹操多年經營,在北方的統治已經非常鞏固,軍事力量也牢牢控制在曹家手中。另一方面,曹丕實行的“九品中正制”,也讓世家大族們對他豎起了大拇指。這些都為他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

而在外部,因為孫權偷襲荊州、殺掉關羽,他與劉備的矛盾急劇升級,雙方關係降到冰點。吳蜀兩國翻臉,也給曹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因此,曹丕把此時的戰略目標,重點放在了改朝換代和維護統治上。

(1)對同胞兄弟進行打壓,維護自己唯一合法繼承人的地位。

他將曾經參與世子之爭的曹植貶為了安鄉侯,對其進行全天候的嚴密控制。

與文弱的曹植相比,能征慣戰的曹彰更讓曹丕忌憚。曹丕收掉了他的兵權,並利用召他進京朝拜的機會,讓其突然“暴斃”。

(2)加緊實施以魏代漢,踢好臨門一腳。

曹操曾自比周文王,言下之意,曹丕就是滅商朝的周武王了。曹丕繼承王位後,馬上開始了鋪天蓋地的正統性宣傳,為自己接受漢獻帝禪位而造勢。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一方面,在曹魏內部,黃龍、鳳凰、麒麟等各種瑞獸層出不窮,彷彿都要趕來開會一般,這就是曹丕稱帝的最好輿論基礎。

另一方面,孫權為了取得曹丕的支持,向曹魏稱臣。雖然知道孫權不是真心,但此舉對曹丕稱帝卻大有裨益,於是曹丕也欣然接受。

後來夷陵之戰爆發,曹丕錯失了與蜀國夾攻吳國的絕佳機會,但其“先安內再攘外”的戰略,也是無可厚非的。如果他選擇出兵攻吳,反而是一種軍事冒險,一旦有失,魏國很有可能出現內部動盪。

2、孫權

曹丕稱帝后,劉備也在成都稱帝。第二年,劉備領兵數萬伐吳。

為了穩住曹丕,避免陷入兩線作戰,孫權並沒有急於稱帝,而是暫時稱“吳王”。而且,他還放低姿態,向曹丕稱臣。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孫權劇照

曹丕看出了孫權動機不純,在“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三國志·文帝紀》)的同時,還便將了他一軍,要求孫權提供一個兒子來洛陽做人質,也就是所謂的“質子”。

這是對孫權的一次重大考驗:如果拒絕派質子過去,則明擺著是稱臣動機不純,給曹丕發兵攻吳的理由;而如果派兒子過去,將來肯定會受制於人。

關鍵時刻,孫權以高超的外交手腕,成功化解了這次危機:他首先以兒子孫登年幼推脫,並在曹魏使者面前發誓等兒子稍長一定送過去。同時,他還拜託這位使者在曹丕家族中為孫登尋找媳婦,釋放出通婚的信號,麻痺曹丕。

然而,等使者一走,孫權就封孫登為太子,這就等於宣佈孫登不再是質子了。

後來夷陵之戰進入關鍵階段,孫權為了穩住曹丕,向其上表謝罪,表示年底即送質子過去。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當年9月,終於看清了孫權鬼把戲的曹丕,兵分三路大舉伐吳,而此時夷陵之戰已經結束,這場質子之爭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這場“質子之爭”中,孫權利用靈活的外交手腕,略勝曹丕一籌。而曹丕沒有及時發兵伐吳,除了被孫權忽悠了以外,還有穩固皇位的需要。


二、軍事上的對比

1、三路伐吳

曹丕公元220年正月繼任魏王,當年年底登基稱帝,在公元226年五月就因病去世,年僅39歲。他兩頭算才做了7年皇帝,實際在位時間僅僅6年多。

然而在這短短7年時間裡,他賭氣似的3次親征孫權,卻對更加弱小的蜀漢置之不理。

而在曹丕與孫權的三次直接對決中,二人的軍事素養也高下立判。

公元222年九月,魏吳關係因為“質子之爭”走向惡化,曹丕決定三路出兵,討伐孫權。

《資治通鑑》記載:“九月,命徵東大將軍曹休、前將軍張遼、鎮東將軍臧霸出洞口。大將軍曹仁出濡須。上軍大將軍曹真,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圍南郡。”

曹仁、張遼、張郃、徐晃、曹真、曹休、夏侯尚等,都是曹魏名將,曹丕排出的陣容可謂星光熠熠。可戰果如何呢?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徵孫權

(1)洞口之戰

曹休率領二十餘軍的兵力沿資江而下進軍歷陽洞浦,孫權命呂範指揮徐盛、全琮、孫韶等人率領五軍兵力前往洞浦戰線。

(三國時一軍約4000人,比如《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就記載:魏王遣左將軍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樊。

一上來,呂範出師不利,在水上還遇到了大風,引兵退守江南。後來,吳將賀齊到達戰場支援。吳軍依靠這支力量,組織殘兵發起反擊,逆轉擊敗了臧霸。濡須口的曹仁敗退後,吳軍立即乘勢發動反攻,擊破曹休、張遼等人,魏軍敗退。

(2)江陵之戰

曹真率領十餘萬兵力,直取荊州治所江陵,曹丕也親臨宛城以助聲勢。

一開始,張郃擊敗了吳將孫盛的援軍,佔據了江陵中洲。而曹真和夏侯尚也擊破諸葛瑾的援軍,兵圍江陵。

此時,因為瘟疫,江陵城內僅有五千人馬能夠應戰。但主帥朱然毫無懼色,他不光堅守城池6個多月,還曾出城攻破魏軍。

此後,吳國派潘璋、諸葛瑾領兵救援,而魏軍因為江水暴漲和瘟疫等因素,不得不撤軍。

"

導讀: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並非曹操一生中最後一次南下。公元213年正月,曹操再次南征,兵臨濡須口(今安徽巢湖),但戰況仍然不理想:

“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

戰爭一開始,孫權就給了曹操當頭一棒,讓魏軍損失了大幾千人。

然而這還沒到重點,接下來,孫權更是打嗨了,他藝高人膽大,給不習水戰的曹軍好好上了一課: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箭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三國志·吳主傳》注引《魏略》)

這一段,被後世的羅貫中演繹以後,寫進了他的《三國演義》裡,就成了“草船借箭”的故事,只不過主角已經變成了諸葛亮。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草船借箭

曹操見孫權竟有如此操作,信心掉得渣都不剩,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

曹操與孫權的父親孫堅同輩,如此誇獎一下侄子輩的孫權,本不足為奇。然而,令人尷尬的是:曹操的長子曹丕,也參加了這次戰役,此時就在曹操身邊。

不知道聽到父親這樣誇獎孫權,曹丕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

幸好曹操在後面還說了一句:“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劉景升就是劉表,“豚”乃是豬的意思。如果沒有劉表的兒子替自己捱罵,曹丕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操劇照

曹丕只比孫權小5歲,二人算是一代人。拋開他們在文學(顯然曹丕強)、內政等方面的建樹,單就日後二人在戰略和軍事上的較量,到底孰高孰低呢?


一、戰略上的對比

1、曹丕

曹操去世,對於魏、吳都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在這一時期,曹丕和孫權都調整了自己的戰略。

對於曹丕來講,曹魏的內部形勢還是相當穩固的。一方面,經過曹操多年經營,在北方的統治已經非常鞏固,軍事力量也牢牢控制在曹家手中。另一方面,曹丕實行的“九品中正制”,也讓世家大族們對他豎起了大拇指。這些都為他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

而在外部,因為孫權偷襲荊州、殺掉關羽,他與劉備的矛盾急劇升級,雙方關係降到冰點。吳蜀兩國翻臉,也給曹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因此,曹丕把此時的戰略目標,重點放在了改朝換代和維護統治上。

(1)對同胞兄弟進行打壓,維護自己唯一合法繼承人的地位。

他將曾經參與世子之爭的曹植貶為了安鄉侯,對其進行全天候的嚴密控制。

與文弱的曹植相比,能征慣戰的曹彰更讓曹丕忌憚。曹丕收掉了他的兵權,並利用召他進京朝拜的機會,讓其突然“暴斃”。

(2)加緊實施以魏代漢,踢好臨門一腳。

曹操曾自比周文王,言下之意,曹丕就是滅商朝的周武王了。曹丕繼承王位後,馬上開始了鋪天蓋地的正統性宣傳,為自己接受漢獻帝禪位而造勢。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一方面,在曹魏內部,黃龍、鳳凰、麒麟等各種瑞獸層出不窮,彷彿都要趕來開會一般,這就是曹丕稱帝的最好輿論基礎。

另一方面,孫權為了取得曹丕的支持,向曹魏稱臣。雖然知道孫權不是真心,但此舉對曹丕稱帝卻大有裨益,於是曹丕也欣然接受。

後來夷陵之戰爆發,曹丕錯失了與蜀國夾攻吳國的絕佳機會,但其“先安內再攘外”的戰略,也是無可厚非的。如果他選擇出兵攻吳,反而是一種軍事冒險,一旦有失,魏國很有可能出現內部動盪。

2、孫權

曹丕稱帝后,劉備也在成都稱帝。第二年,劉備領兵數萬伐吳。

為了穩住曹丕,避免陷入兩線作戰,孫權並沒有急於稱帝,而是暫時稱“吳王”。而且,他還放低姿態,向曹丕稱臣。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孫權劇照

曹丕看出了孫權動機不純,在“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三國志·文帝紀》)的同時,還便將了他一軍,要求孫權提供一個兒子來洛陽做人質,也就是所謂的“質子”。

這是對孫權的一次重大考驗:如果拒絕派質子過去,則明擺著是稱臣動機不純,給曹丕發兵攻吳的理由;而如果派兒子過去,將來肯定會受制於人。

關鍵時刻,孫權以高超的外交手腕,成功化解了這次危機:他首先以兒子孫登年幼推脫,並在曹魏使者面前發誓等兒子稍長一定送過去。同時,他還拜託這位使者在曹丕家族中為孫登尋找媳婦,釋放出通婚的信號,麻痺曹丕。

然而,等使者一走,孫權就封孫登為太子,這就等於宣佈孫登不再是質子了。

後來夷陵之戰進入關鍵階段,孫權為了穩住曹丕,向其上表謝罪,表示年底即送質子過去。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當年9月,終於看清了孫權鬼把戲的曹丕,兵分三路大舉伐吳,而此時夷陵之戰已經結束,這場質子之爭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這場“質子之爭”中,孫權利用靈活的外交手腕,略勝曹丕一籌。而曹丕沒有及時發兵伐吳,除了被孫權忽悠了以外,還有穩固皇位的需要。


二、軍事上的對比

1、三路伐吳

曹丕公元220年正月繼任魏王,當年年底登基稱帝,在公元226年五月就因病去世,年僅39歲。他兩頭算才做了7年皇帝,實際在位時間僅僅6年多。

然而在這短短7年時間裡,他賭氣似的3次親征孫權,卻對更加弱小的蜀漢置之不理。

而在曹丕與孫權的三次直接對決中,二人的軍事素養也高下立判。

公元222年九月,魏吳關係因為“質子之爭”走向惡化,曹丕決定三路出兵,討伐孫權。

《資治通鑑》記載:“九月,命徵東大將軍曹休、前將軍張遼、鎮東將軍臧霸出洞口。大將軍曹仁出濡須。上軍大將軍曹真,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圍南郡。”

曹仁、張遼、張郃、徐晃、曹真、曹休、夏侯尚等,都是曹魏名將,曹丕排出的陣容可謂星光熠熠。可戰果如何呢?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徵孫權

(1)洞口之戰

曹休率領二十餘軍的兵力沿資江而下進軍歷陽洞浦,孫權命呂範指揮徐盛、全琮、孫韶等人率領五軍兵力前往洞浦戰線。

(三國時一軍約4000人,比如《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就記載:魏王遣左將軍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樊。

一上來,呂範出師不利,在水上還遇到了大風,引兵退守江南。後來,吳將賀齊到達戰場支援。吳軍依靠這支力量,組織殘兵發起反擊,逆轉擊敗了臧霸。濡須口的曹仁敗退後,吳軍立即乘勢發動反攻,擊破曹休、張遼等人,魏軍敗退。

(2)江陵之戰

曹真率領十餘萬兵力,直取荊州治所江陵,曹丕也親臨宛城以助聲勢。

一開始,張郃擊敗了吳將孫盛的援軍,佔據了江陵中洲。而曹真和夏侯尚也擊破諸葛瑾的援軍,兵圍江陵。

此時,因為瘟疫,江陵城內僅有五千人馬能夠應戰。但主帥朱然毫無懼色,他不光堅守城池6個多月,還曾出城攻破魏軍。

此後,吳國派潘璋、諸葛瑾領兵救援,而魏軍因為江水暴漲和瘟疫等因素,不得不撤軍。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3)濡須之戰

曹仁領兵數萬攻打濡須,他先用聲東擊西之計誘使朱桓調走了大部分守軍,然後派自己的兒子曹泰攻打只剩5000守軍的濡須城,同時派常雕、諸葛虔、王雙攻打朱桓部曲妻子所在的中洲。

結果,曹泰被朱桓燒營而退,而常雕被殺、王雙被擒,曹仁軍大敗,全部撤回。

曹丕動用二三十萬大軍三路伐吳,結果以三路皆負而告終。


2、臨江觀兵

公元224年9月,在經歷了前一年的慘敗以後,曹丕再次親率水軍攻打東吳。

九月間,曹丕的船隊進入長江,正遇洪水驟起,江水盛長,江面破浪滔天。

本來在一般河流中能如履平地的曹軍船隊,根本無法過江,甚至曹丕所乘的巨大龍舟也幾乎在江上被風浪掀翻,他本人差點葬身魚腹。

再江加上看見對面吳軍已經整軍備武、嚴陣以待(實際上是吳國扎的草人而已),曹丕不禁感嘆道:“魏雖有武騎千群,無所用之,未可圖也!”(《資治通鑑•卷七十•魏紀二》),於是鎩羽而歸。

"

導讀: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並非曹操一生中最後一次南下。公元213年正月,曹操再次南征,兵臨濡須口(今安徽巢湖),但戰況仍然不理想:

“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

戰爭一開始,孫權就給了曹操當頭一棒,讓魏軍損失了大幾千人。

然而這還沒到重點,接下來,孫權更是打嗨了,他藝高人膽大,給不習水戰的曹軍好好上了一課: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箭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三國志·吳主傳》注引《魏略》)

這一段,被後世的羅貫中演繹以後,寫進了他的《三國演義》裡,就成了“草船借箭”的故事,只不過主角已經變成了諸葛亮。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草船借箭

曹操見孫權竟有如此操作,信心掉得渣都不剩,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

曹操與孫權的父親孫堅同輩,如此誇獎一下侄子輩的孫權,本不足為奇。然而,令人尷尬的是:曹操的長子曹丕,也參加了這次戰役,此時就在曹操身邊。

不知道聽到父親這樣誇獎孫權,曹丕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

幸好曹操在後面還說了一句:“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劉景升就是劉表,“豚”乃是豬的意思。如果沒有劉表的兒子替自己捱罵,曹丕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操劇照

曹丕只比孫權小5歲,二人算是一代人。拋開他們在文學(顯然曹丕強)、內政等方面的建樹,單就日後二人在戰略和軍事上的較量,到底孰高孰低呢?


一、戰略上的對比

1、曹丕

曹操去世,對於魏、吳都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在這一時期,曹丕和孫權都調整了自己的戰略。

對於曹丕來講,曹魏的內部形勢還是相當穩固的。一方面,經過曹操多年經營,在北方的統治已經非常鞏固,軍事力量也牢牢控制在曹家手中。另一方面,曹丕實行的“九品中正制”,也讓世家大族們對他豎起了大拇指。這些都為他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

而在外部,因為孫權偷襲荊州、殺掉關羽,他與劉備的矛盾急劇升級,雙方關係降到冰點。吳蜀兩國翻臉,也給曹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因此,曹丕把此時的戰略目標,重點放在了改朝換代和維護統治上。

(1)對同胞兄弟進行打壓,維護自己唯一合法繼承人的地位。

他將曾經參與世子之爭的曹植貶為了安鄉侯,對其進行全天候的嚴密控制。

與文弱的曹植相比,能征慣戰的曹彰更讓曹丕忌憚。曹丕收掉了他的兵權,並利用召他進京朝拜的機會,讓其突然“暴斃”。

(2)加緊實施以魏代漢,踢好臨門一腳。

曹操曾自比周文王,言下之意,曹丕就是滅商朝的周武王了。曹丕繼承王位後,馬上開始了鋪天蓋地的正統性宣傳,為自己接受漢獻帝禪位而造勢。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一方面,在曹魏內部,黃龍、鳳凰、麒麟等各種瑞獸層出不窮,彷彿都要趕來開會一般,這就是曹丕稱帝的最好輿論基礎。

另一方面,孫權為了取得曹丕的支持,向曹魏稱臣。雖然知道孫權不是真心,但此舉對曹丕稱帝卻大有裨益,於是曹丕也欣然接受。

後來夷陵之戰爆發,曹丕錯失了與蜀國夾攻吳國的絕佳機會,但其“先安內再攘外”的戰略,也是無可厚非的。如果他選擇出兵攻吳,反而是一種軍事冒險,一旦有失,魏國很有可能出現內部動盪。

2、孫權

曹丕稱帝后,劉備也在成都稱帝。第二年,劉備領兵數萬伐吳。

為了穩住曹丕,避免陷入兩線作戰,孫權並沒有急於稱帝,而是暫時稱“吳王”。而且,他還放低姿態,向曹丕稱臣。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孫權劇照

曹丕看出了孫權動機不純,在“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三國志·文帝紀》)的同時,還便將了他一軍,要求孫權提供一個兒子來洛陽做人質,也就是所謂的“質子”。

這是對孫權的一次重大考驗:如果拒絕派質子過去,則明擺著是稱臣動機不純,給曹丕發兵攻吳的理由;而如果派兒子過去,將來肯定會受制於人。

關鍵時刻,孫權以高超的外交手腕,成功化解了這次危機:他首先以兒子孫登年幼推脫,並在曹魏使者面前發誓等兒子稍長一定送過去。同時,他還拜託這位使者在曹丕家族中為孫登尋找媳婦,釋放出通婚的信號,麻痺曹丕。

然而,等使者一走,孫權就封孫登為太子,這就等於宣佈孫登不再是質子了。

後來夷陵之戰進入關鍵階段,孫權為了穩住曹丕,向其上表謝罪,表示年底即送質子過去。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當年9月,終於看清了孫權鬼把戲的曹丕,兵分三路大舉伐吳,而此時夷陵之戰已經結束,這場質子之爭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這場“質子之爭”中,孫權利用靈活的外交手腕,略勝曹丕一籌。而曹丕沒有及時發兵伐吳,除了被孫權忽悠了以外,還有穩固皇位的需要。


二、軍事上的對比

1、三路伐吳

曹丕公元220年正月繼任魏王,當年年底登基稱帝,在公元226年五月就因病去世,年僅39歲。他兩頭算才做了7年皇帝,實際在位時間僅僅6年多。

然而在這短短7年時間裡,他賭氣似的3次親征孫權,卻對更加弱小的蜀漢置之不理。

而在曹丕與孫權的三次直接對決中,二人的軍事素養也高下立判。

公元222年九月,魏吳關係因為“質子之爭”走向惡化,曹丕決定三路出兵,討伐孫權。

《資治通鑑》記載:“九月,命徵東大將軍曹休、前將軍張遼、鎮東將軍臧霸出洞口。大將軍曹仁出濡須。上軍大將軍曹真,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圍南郡。”

曹仁、張遼、張郃、徐晃、曹真、曹休、夏侯尚等,都是曹魏名將,曹丕排出的陣容可謂星光熠熠。可戰果如何呢?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徵孫權

(1)洞口之戰

曹休率領二十餘軍的兵力沿資江而下進軍歷陽洞浦,孫權命呂範指揮徐盛、全琮、孫韶等人率領五軍兵力前往洞浦戰線。

(三國時一軍約4000人,比如《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就記載:魏王遣左將軍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樊。

一上來,呂範出師不利,在水上還遇到了大風,引兵退守江南。後來,吳將賀齊到達戰場支援。吳軍依靠這支力量,組織殘兵發起反擊,逆轉擊敗了臧霸。濡須口的曹仁敗退後,吳軍立即乘勢發動反攻,擊破曹休、張遼等人,魏軍敗退。

(2)江陵之戰

曹真率領十餘萬兵力,直取荊州治所江陵,曹丕也親臨宛城以助聲勢。

一開始,張郃擊敗了吳將孫盛的援軍,佔據了江陵中洲。而曹真和夏侯尚也擊破諸葛瑾的援軍,兵圍江陵。

此時,因為瘟疫,江陵城內僅有五千人馬能夠應戰。但主帥朱然毫無懼色,他不光堅守城池6個多月,還曾出城攻破魏軍。

此後,吳國派潘璋、諸葛瑾領兵救援,而魏軍因為江水暴漲和瘟疫等因素,不得不撤軍。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3)濡須之戰

曹仁領兵數萬攻打濡須,他先用聲東擊西之計誘使朱桓調走了大部分守軍,然後派自己的兒子曹泰攻打只剩5000守軍的濡須城,同時派常雕、諸葛虔、王雙攻打朱桓部曲妻子所在的中洲。

結果,曹泰被朱桓燒營而退,而常雕被殺、王雙被擒,曹仁軍大敗,全部撤回。

曹丕動用二三十萬大軍三路伐吳,結果以三路皆負而告終。


2、臨江觀兵

公元224年9月,在經歷了前一年的慘敗以後,曹丕再次親率水軍攻打東吳。

九月間,曹丕的船隊進入長江,正遇洪水驟起,江水盛長,江面破浪滔天。

本來在一般河流中能如履平地的曹軍船隊,根本無法過江,甚至曹丕所乘的巨大龍舟也幾乎在江上被風浪掀翻,他本人差點葬身魚腹。

再江加上看見對面吳軍已經整軍備武、嚴陣以待(實際上是吳國扎的草人而已),曹丕不禁感嘆道:“魏雖有武騎千群,無所用之,未可圖也!”(《資治通鑑•卷七十•魏紀二》),於是鎩羽而歸。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第二年,曹丕吸取了長江漲秋水而無法渡江的教訓,決定晚一點出發。當年農曆十月,他命水軍十萬、戰艦數千膄,浩浩蕩蕩南下。

然而,這一年曹丕雖然沒有遇到洪水,卻遇到了南方早來的寒潮。等到曹丕抵達離長江不遠的山陽湖時,因為突然降溫,水面封凍,船隻無法繼續進入長江。

曹丕望著長江南岸的孫權軍,只見旌旗獵獵、軍容嚴整,沿江密佈、長逾百里,不禁感嘆說:“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三國志·孫策傳》注引《吳錄》)。於是退兵。

曹丕人生中第三次伐吳,也是最後一次,就這麼草草收場。史書上為了照顧曹丕的面子,用了“臨江觀兵”4個字。感情曹丕前後花費7個多月的時間,調集十萬兵馬,千里跋涉,耗費錢糧無數,就是來此一觀孫權軍容的?

"

導讀: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並非曹操一生中最後一次南下。公元213年正月,曹操再次南征,兵臨濡須口(今安徽巢湖),但戰況仍然不理想:

“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

戰爭一開始,孫權就給了曹操當頭一棒,讓魏軍損失了大幾千人。

然而這還沒到重點,接下來,孫權更是打嗨了,他藝高人膽大,給不習水戰的曹軍好好上了一課: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箭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三國志·吳主傳》注引《魏略》)

這一段,被後世的羅貫中演繹以後,寫進了他的《三國演義》裡,就成了“草船借箭”的故事,只不過主角已經變成了諸葛亮。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草船借箭

曹操見孫權竟有如此操作,信心掉得渣都不剩,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

曹操與孫權的父親孫堅同輩,如此誇獎一下侄子輩的孫權,本不足為奇。然而,令人尷尬的是:曹操的長子曹丕,也參加了這次戰役,此時就在曹操身邊。

不知道聽到父親這樣誇獎孫權,曹丕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

幸好曹操在後面還說了一句:“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劉景升就是劉表,“豚”乃是豬的意思。如果沒有劉表的兒子替自己捱罵,曹丕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操劇照

曹丕只比孫權小5歲,二人算是一代人。拋開他們在文學(顯然曹丕強)、內政等方面的建樹,單就日後二人在戰略和軍事上的較量,到底孰高孰低呢?


一、戰略上的對比

1、曹丕

曹操去世,對於魏、吳都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在這一時期,曹丕和孫權都調整了自己的戰略。

對於曹丕來講,曹魏的內部形勢還是相當穩固的。一方面,經過曹操多年經營,在北方的統治已經非常鞏固,軍事力量也牢牢控制在曹家手中。另一方面,曹丕實行的“九品中正制”,也讓世家大族們對他豎起了大拇指。這些都為他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

而在外部,因為孫權偷襲荊州、殺掉關羽,他與劉備的矛盾急劇升級,雙方關係降到冰點。吳蜀兩國翻臉,也給曹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因此,曹丕把此時的戰略目標,重點放在了改朝換代和維護統治上。

(1)對同胞兄弟進行打壓,維護自己唯一合法繼承人的地位。

他將曾經參與世子之爭的曹植貶為了安鄉侯,對其進行全天候的嚴密控制。

與文弱的曹植相比,能征慣戰的曹彰更讓曹丕忌憚。曹丕收掉了他的兵權,並利用召他進京朝拜的機會,讓其突然“暴斃”。

(2)加緊實施以魏代漢,踢好臨門一腳。

曹操曾自比周文王,言下之意,曹丕就是滅商朝的周武王了。曹丕繼承王位後,馬上開始了鋪天蓋地的正統性宣傳,為自己接受漢獻帝禪位而造勢。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一方面,在曹魏內部,黃龍、鳳凰、麒麟等各種瑞獸層出不窮,彷彿都要趕來開會一般,這就是曹丕稱帝的最好輿論基礎。

另一方面,孫權為了取得曹丕的支持,向曹魏稱臣。雖然知道孫權不是真心,但此舉對曹丕稱帝卻大有裨益,於是曹丕也欣然接受。

後來夷陵之戰爆發,曹丕錯失了與蜀國夾攻吳國的絕佳機會,但其“先安內再攘外”的戰略,也是無可厚非的。如果他選擇出兵攻吳,反而是一種軍事冒險,一旦有失,魏國很有可能出現內部動盪。

2、孫權

曹丕稱帝后,劉備也在成都稱帝。第二年,劉備領兵數萬伐吳。

為了穩住曹丕,避免陷入兩線作戰,孫權並沒有急於稱帝,而是暫時稱“吳王”。而且,他還放低姿態,向曹丕稱臣。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孫權劇照

曹丕看出了孫權動機不純,在“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三國志·文帝紀》)的同時,還便將了他一軍,要求孫權提供一個兒子來洛陽做人質,也就是所謂的“質子”。

這是對孫權的一次重大考驗:如果拒絕派質子過去,則明擺著是稱臣動機不純,給曹丕發兵攻吳的理由;而如果派兒子過去,將來肯定會受制於人。

關鍵時刻,孫權以高超的外交手腕,成功化解了這次危機:他首先以兒子孫登年幼推脫,並在曹魏使者面前發誓等兒子稍長一定送過去。同時,他還拜託這位使者在曹丕家族中為孫登尋找媳婦,釋放出通婚的信號,麻痺曹丕。

然而,等使者一走,孫權就封孫登為太子,這就等於宣佈孫登不再是質子了。

後來夷陵之戰進入關鍵階段,孫權為了穩住曹丕,向其上表謝罪,表示年底即送質子過去。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當年9月,終於看清了孫權鬼把戲的曹丕,兵分三路大舉伐吳,而此時夷陵之戰已經結束,這場質子之爭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這場“質子之爭”中,孫權利用靈活的外交手腕,略勝曹丕一籌。而曹丕沒有及時發兵伐吳,除了被孫權忽悠了以外,還有穩固皇位的需要。


二、軍事上的對比

1、三路伐吳

曹丕公元220年正月繼任魏王,當年年底登基稱帝,在公元226年五月就因病去世,年僅39歲。他兩頭算才做了7年皇帝,實際在位時間僅僅6年多。

然而在這短短7年時間裡,他賭氣似的3次親征孫權,卻對更加弱小的蜀漢置之不理。

而在曹丕與孫權的三次直接對決中,二人的軍事素養也高下立判。

公元222年九月,魏吳關係因為“質子之爭”走向惡化,曹丕決定三路出兵,討伐孫權。

《資治通鑑》記載:“九月,命徵東大將軍曹休、前將軍張遼、鎮東將軍臧霸出洞口。大將軍曹仁出濡須。上軍大將軍曹真,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圍南郡。”

曹仁、張遼、張郃、徐晃、曹真、曹休、夏侯尚等,都是曹魏名將,曹丕排出的陣容可謂星光熠熠。可戰果如何呢?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徵孫權

(1)洞口之戰

曹休率領二十餘軍的兵力沿資江而下進軍歷陽洞浦,孫權命呂範指揮徐盛、全琮、孫韶等人率領五軍兵力前往洞浦戰線。

(三國時一軍約4000人,比如《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就記載:魏王遣左將軍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樊。

一上來,呂範出師不利,在水上還遇到了大風,引兵退守江南。後來,吳將賀齊到達戰場支援。吳軍依靠這支力量,組織殘兵發起反擊,逆轉擊敗了臧霸。濡須口的曹仁敗退後,吳軍立即乘勢發動反攻,擊破曹休、張遼等人,魏軍敗退。

(2)江陵之戰

曹真率領十餘萬兵力,直取荊州治所江陵,曹丕也親臨宛城以助聲勢。

一開始,張郃擊敗了吳將孫盛的援軍,佔據了江陵中洲。而曹真和夏侯尚也擊破諸葛瑾的援軍,兵圍江陵。

此時,因為瘟疫,江陵城內僅有五千人馬能夠應戰。但主帥朱然毫無懼色,他不光堅守城池6個多月,還曾出城攻破魏軍。

此後,吳國派潘璋、諸葛瑾領兵救援,而魏軍因為江水暴漲和瘟疫等因素,不得不撤軍。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3)濡須之戰

曹仁領兵數萬攻打濡須,他先用聲東擊西之計誘使朱桓調走了大部分守軍,然後派自己的兒子曹泰攻打只剩5000守軍的濡須城,同時派常雕、諸葛虔、王雙攻打朱桓部曲妻子所在的中洲。

結果,曹泰被朱桓燒營而退,而常雕被殺、王雙被擒,曹仁軍大敗,全部撤回。

曹丕動用二三十萬大軍三路伐吳,結果以三路皆負而告終。


2、臨江觀兵

公元224年9月,在經歷了前一年的慘敗以後,曹丕再次親率水軍攻打東吳。

九月間,曹丕的船隊進入長江,正遇洪水驟起,江水盛長,江面破浪滔天。

本來在一般河流中能如履平地的曹軍船隊,根本無法過江,甚至曹丕所乘的巨大龍舟也幾乎在江上被風浪掀翻,他本人差點葬身魚腹。

再江加上看見對面吳軍已經整軍備武、嚴陣以待(實際上是吳國扎的草人而已),曹丕不禁感嘆道:“魏雖有武騎千群,無所用之,未可圖也!”(《資治通鑑•卷七十•魏紀二》),於是鎩羽而歸。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第二年,曹丕吸取了長江漲秋水而無法渡江的教訓,決定晚一點出發。當年農曆十月,他命水軍十萬、戰艦數千膄,浩浩蕩蕩南下。

然而,這一年曹丕雖然沒有遇到洪水,卻遇到了南方早來的寒潮。等到曹丕抵達離長江不遠的山陽湖時,因為突然降溫,水面封凍,船隻無法繼續進入長江。

曹丕望著長江南岸的孫權軍,只見旌旗獵獵、軍容嚴整,沿江密佈、長逾百里,不禁感嘆說:“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三國志·孫策傳》注引《吳錄》)。於是退兵。

曹丕人生中第三次伐吳,也是最後一次,就這麼草草收場。史書上為了照顧曹丕的面子,用了“臨江觀兵”4個字。感情曹丕前後花費7個多月的時間,調集十萬兵馬,千里跋涉,耗費錢糧無數,就是來此一觀孫權軍容的?

曹丕7年3打孫權,對劉禪秋毫未犯,是因“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曹丕劇照

實際上並非如此:曹丕還砍了一位忠臣的腦袋,他叫鮑勳,因為極力勸阻曹丕伐吳而被殺;而吳將孫韶看曹丕跑了,派五百敢死隊抄路夜偷襲曹丕,成功俘獲其副車、羽蓋而還。

曹丕7年之內三徵孫權,結果均以失敗告終,在軍事上完敗於孫權。


結語:曹丕在其短暫的皇帝生涯中,除了前兩年為鞏固帝位而與孫權保持友好外,其餘時間一直在跟孫權死磕。而對於孱弱的蜀漢,曹丕卻秋毫未犯,為什麼呢?

1、“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當年這句話,曹丕歷歷在耳。說對他的內心沒有刺激,這是不可能的。曹丕也想在軍事上證明自己,可惜沒有做到。

2、曹丕認為,與蜀漢相比,東吳是更大的軍事威脅。一旦吳亡,蜀不攻自破。只不過,因為忙於改朝換代,曹丕錯過了夷陵之戰這個滅吳的大好時機。等到吳蜀兩國再次攜手時,以曹丕和魏國將帥的軍事素養,消滅孫權已經變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沒有說錯。

參考資料:《三國志》、《吳錄》、《資治通鑑》、《華陽國志》、《魏略》、《吳歷》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