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烯碳審計懸案

財會 烯碳新材 會計師 中興 證券時報 2017-05-21

迄今為止,*ST烯碳仍未披露2016年年報,滬深兩市僅此一家。

時至今日,*ST烯碳並未實質性改善與年審會計師事務所關係緊張的局面,審計依然是公司年報披露的最大障礙。

證券時報記者 李曼寧

由於新一期年報“難產”,加之2015年財報被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ST烯碳(000511)正在滑向退市的邊緣,眼下“麻煩”還包括,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證監會已對其立案調查。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注意到,*ST烯碳年審機構承諾5月20日之前完成審計報告,時間臨近,公司年報披露工作進展如何?

“公司層面承諾,審計報告如20號之前出具,公司承諾不晚於5月25號之前披露年報。”*ST烯碳董祕孫家慶向記者表示。

圍繞難產的年報,e公司記者發現,*ST烯碳過往數年深陷審計泥淖,因審計問題一度與年審會計師事務所關係緊張。時至今日,*ST烯碳並未實質性改善這種緊張的局面,審計依然是公司年報披露的最大障礙。

財報“難產”

*ST烯碳前身為地產公司銀基發展,後者於1998年通過資產置換方式,介入以廢舊物資回收起家的遼物資。

近幾年,*ST烯碳的年報披露時間越來越晚,但前兩年尚能踩點發布年報的*ST烯碳,如今為何走到“難產”這一步?

在孫家慶看來,“公司年報未按法定時間披露純屬突發意外事件,從信息披露角度來說,也是一次事故,但對公司經營情況不會有所影響,公司目前正在全力以赴按承諾時間披露年報,將事故影響降至最低”。

考量現實因素,一方面事務所承接公司年審業務時間較晚。直至今年4月7日,中興華會計師事務所才正式成為*ST烯碳2016年度財務審計和內部控制審計機構。

另一方面,對事務所而言,*ST烯碳這一單接得並不輕鬆,中興華對公司特定事項可能需要追加大量審計程序,審計風險較高。而今年以來,監管風暴席捲證券中介,尤其對審計機構的要求愈發嚴苛。

2月14日,深交所甚至直接向審計中介人員下發監管措施,而該次監管對象正是*ST烯碳的2015年年審機構中證天通的簽字會計師。

儘管事務所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但深交所認為,無法表示意見段內容未涉及公司前期會計差錯更正,作為年審簽字會計師,未能及時發現公司存在重大會計差錯的事實,未能勤勉盡責,故不能免責。

實際上,中興華去年12月即進駐*ST烯碳,以進行財務盡職調查及風險評估。但出於謹慎考慮,中興華一直未與公司正式簽訂業務約定書。

值得一提的是,此番年審工作,中興華派出了主力“干將”。記者注意到,其中一名簽字註冊會計師不僅為該事務所合夥人,還是上市公司斯太爾(000760)的獨立董事。

*ST烯碳深陷年報審計困境已久。作為目前A股信息披露最密集的公司之一,*ST烯碳近年公告卻大多圍繞財報相關事項,以及應對監管部門問詢,公司大量精力投放在財報信息披露及整改工作上。

對*ST烯碳來說,若2016年度經審計淨利仍為負值,或被中興華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公司股票將於2016年年報披露後面臨被暫停上市的風險。

審計風雲

回溯前情,*ST烯碳的財報隱患早有端倪。2014年以來,公司頻繁更換審計師事務所及財務負責人。如期間公司先後有3位財務總監離職,其中一位任期不足7個月即“走人”。

此外,公司連續兩年年報業績預告“變臉”。*ST烯碳曾預計2014年實現營收17.75億元,淨利4816.29萬元,但最終公司當期業績大幅反轉,營收下調至16.50億元;淨利更由預盈變為虧損2.7億元。

彼時*ST烯碳對時任審計中介頗有“怨言”。公司董事長在內的3名董事對大信會計師事務所出具審計報告所涉及的重大前期會計差錯公開表示異議。

他們認為,大信審計程序中溝通環節嚴重缺失,導致最後相關方沒有時間就調整期初數等問題進行充分溝通,公司最終只能按大信所認定的標準調整公司前期會計數據,造成公司出現重大會計差錯調整。

大信為*ST烯碳於2015年1月聘請的審計機構。公司此前多年由瑞華會計師事務所(含瑞華吸收合併的深圳鵬城、國富浩華)提供審計服務。

儘管*ST烯碳2014年內控審計報告被出具否定意見,但在對財報前期數據進行追溯調整及重述後,大信方面最終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的財務審計報告。

很快,大信與*ST烯碳“分手”,後者於2015年9月宣佈擬聘請上會會計師事務所。但進入2016年,先是公司財務總監於1月辭職,後是年報披露漸近,上會事務所以近期業務安排繁重為由解約,公司於4月7日改聘中證天通會計師事務所接任年報審計工作。

幾易審計機構後,*ST烯碳2015年年報再度上演業績“變臉”。公司原預計2015年實現扭虧,預計淨利潤為1354萬元,隨後公司修正為盈利227萬元,但該年報並未得到中證天通的認可。後者最終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及否定意見的內控審計報告。

此後,*ST烯碳開始圍繞審計報告中無法表示意見的事項進行整改,直至2016年11月底,整改工作才基本完成。經修訂,公司2015年營收調整為11.16億元;淨利潤變為虧損1741萬元。

近7個月的停牌整改後,*ST烯碳於11月22日復牌,隨後連續8個交易日跌停。但相較下跌走勢,如何實現“保殼”,才是公司的當務之急。

監管層今年3月曾“不點名”批評*ST烯碳“突擊創利”。公司連續2年虧損後,2016年前三季度仍虧損。2016年12月,公司籌劃轉讓所持全資子公司30%的股權,並以控股但不控制為由,擬調整合並報表範圍,預計獲得2.23億元轉讓收益。深交所曾就此事連續向公司發出3份關注函。

轉型困局

財務狀況不佳、審計困境背後,折射的是公司轉型困局。

“房地產企業的黃金時期已經度過”、“烯碳新材料革命正在醞釀巨大市場機遇”,2012年,銀基發展主動轉型烯碳產業,並作出上述預判。

自2012年11月開始,公司以投資及資產置換的方式,先後參股了麗港稀土、三巖礦業、奧宇集團和奧宇深加工,逐步完成對碳產業鏈的戰略佈局,涵蓋石墨碳、稀土活碳、耐火碳三大子行業,並逐步淡出原房地產主業。2014年1月14日,公司簡稱由“銀基發展”變更為“烯碳新材”。

但公司實際轉型成績卻不及預期。收購完成的第一年,其中2家標的即“失約”業績承諾。

2013年,麗港稀土業績承諾差額為3613萬元,海城三巖業績承諾差額為3283萬元。2014年,海城三巖依舊未能兌現承諾業績,差額逾7000萬元,奧宇集團和奧宇深加工合計距離原承諾業績2482萬元,另外,公司稱已失去對麗港稀土的重大影響,未披露其業績實現情況。

2015年,海城三巖、奧宇集團和奧宇深加工仍未兌現承諾收益。

按照公司公告中的描述,2013年,“稀土政策及行業不景氣”、2014年,“稀土行業繼續呈現疲軟狀態”。

併購轉型不利,*ST烯碳也曾先後籌劃定增、重組等資本運作,但均未果。

2013年11月,公司擬定增募集13.2億元,投向鱗片石墨改擴建等8個項目,2014年8月,公司定增募資由13.2億元大幅調降至定增募資6.89億元,募資改投向烯碳新材料產業園建設項目、烯碳新材料研究院建設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但2015年5月22日,公司突然宣佈撤回定增申請,理由為:定增募投項目納米活性碳屬於產業早期,經一段時間的市場推廣,顯示市場培育及客戶接受比預計要緩慢得多。另外,公司稱綜合考慮目前融資環境、融資時機等因素,擬對未來整體融資規劃進行調整。

2個多月後,*ST烯碳於2015年8月5日籌劃重大事項停牌。2015年11月30日晚間,重組基本情況首度披露。該重組為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並募集配套資金。交易對方為濟寧碳素集團有限公司等,收購資產年銷售額約20億元,產品包括石墨陽極、炭黑油、高端人造瀝青、鋰電池負極材料、活性碳微球、中間相瀝青碳纖維、石墨烯複合材料等。

隨後12月16日晚間,公司披露擬6.1億元收購晨陽碳材全部股權,並募集配套資金6.1億元。

但該重組推進受到公司2015年財報被出具無法表示審計意見影響,*ST烯碳表示該次重組短期內無法繼續進行。重組各方於2016年5月23日決定終止此次重組。

此外,轉型以來,公司鮮有對石墨烯應用產品的描述,更多是對發展願景的描繪:先擬成為石墨烯產業樞紐型的平臺公司,再抓住石墨烯明星產品,培育行業龍頭產品。最後完成石墨烯技術鏈條步局,打造上下一體的石墨烯全產業集群。

從市場角度看,自石墨烯發明者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石墨烯突然被聚焦,隨後該產業漸受熱捧,並傳導至資本市場。

在此風口下,向石墨烯產業轉型後,公司股價一路向上,市值自2012年11月的不足50億元,至2015年高點時已近190億元。不過,其最新市值已回落至約60億元。

2013年5月至6月,公司控股股東銀基集團開啟一輪減持。2013年5月14日、2013年6月3日,其以大宗交易方式分別轉讓2000萬股、3000萬股;此後2014年6月25~26日、2015年1月至3月間,銀基集團也有過減持動作。

目前,銀基集團仍持有*ST烯碳11.27%股權,為公司第一大股東。不過,今年3月公司透露銀基集團正在商議變更公司實控人及相關事宜。但截至目前,公司並未披露更多相關信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