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文化《菜根譚》:外物本無象,只因主觀意念,而塑造了悲喜'

菜根譚 國學 文化 王陽明 惠能 國學書舍 2019-09-10
"

國學文化《菜根譚》:“外物本無象”,只是因為主觀意念,而塑造了悲喜。

"

國學文化《菜根譚》:“外物本無象”,只是因為主觀意念,而塑造了悲喜。

國學文化《菜根譚》:外物本無象,只因主觀意念,而塑造了悲喜

如果把人生看作一個虛妄,那麼人生的很多事,都是自己主觀所意念出來的一個狀態。

外在的事物,其實都是以一個客觀的狀態所呈現,但是當我們所形成認知的時候,這個事情就成了我們主觀所認知的一個狀態。

有一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去遊南鎮。

朋友就指著一束花問他:“天下無心外之物,就像這一棵花樹,在深山裡面自己開自己落,他與我內心何關呢?”

這個時候王陽明就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盡,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國學文化《菜根譚》:“外物本無象”,只是因為主觀意念,而塑造了悲喜。

國學文化《菜根譚》:外物本無象,只因主觀意念,而塑造了悲喜

如果把人生看作一個虛妄,那麼人生的很多事,都是自己主觀所意念出來的一個狀態。

外在的事物,其實都是以一個客觀的狀態所呈現,但是當我們所形成認知的時候,這個事情就成了我們主觀所認知的一個狀態。

有一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去遊南鎮。

朋友就指著一束花問他:“天下無心外之物,就像這一棵花樹,在深山裡面自己開自己落,他與我內心何關呢?”

這個時候王陽明就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盡,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國學文化《菜根譚》:外物本無象,只因主觀意念,而塑造了悲喜

王陽明所說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就是內心以意念為主觀的哲學思想。

你看這一束花的時候,它是一束花,當你不看這束花的時候,它便不再是花。不光是花是如此,其實萬物也是如此。

因為你把這件事情當做了這件事情,所以說就形成了你所認知的一個結論。

人生如虛幻一場,泡影一般,這雖然說是一個消極的態度,但是他卻是讓一個人心胸更加坦然,適度的智慧。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國學智慧:浮生可見,如夢幻泡影,雖有象而終無;妙本難窮,謂真信靈明,雖無象而常有。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生可以看到,就像夢幻般的泡影,儘管有具體的形狀,但是最終都會化為烏有。妙本難以窮盡,那是本性的靈光,雖然無形卻是永恆。

"

國學文化《菜根譚》:“外物本無象”,只是因為主觀意念,而塑造了悲喜。

國學文化《菜根譚》:外物本無象,只因主觀意念,而塑造了悲喜

如果把人生看作一個虛妄,那麼人生的很多事,都是自己主觀所意念出來的一個狀態。

外在的事物,其實都是以一個客觀的狀態所呈現,但是當我們所形成認知的時候,這個事情就成了我們主觀所認知的一個狀態。

有一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去遊南鎮。

朋友就指著一束花問他:“天下無心外之物,就像這一棵花樹,在深山裡面自己開自己落,他與我內心何關呢?”

這個時候王陽明就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盡,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國學文化《菜根譚》:外物本無象,只因主觀意念,而塑造了悲喜

王陽明所說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就是內心以意念為主觀的哲學思想。

你看這一束花的時候,它是一束花,當你不看這束花的時候,它便不再是花。不光是花是如此,其實萬物也是如此。

因為你把這件事情當做了這件事情,所以說就形成了你所認知的一個結論。

人生如虛幻一場,泡影一般,這雖然說是一個消極的態度,但是他卻是讓一個人心胸更加坦然,適度的智慧。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國學智慧:浮生可見,如夢幻泡影,雖有象而終無;妙本難窮,謂真信靈明,雖無象而常有。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生可以看到,就像夢幻般的泡影,儘管有具體的形狀,但是最終都會化為烏有。妙本難以窮盡,那是本性的靈光,雖然無形卻是永恆。

國學文化《菜根譚》:外物本無象,只因主觀意念,而塑造了悲喜

人生如同浮生若夢,一切都皆是夢幻泡影。

這就好像慧能大師所寫的一首慧語。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外物本來是不存在的,但是因為你主觀的念想,才產生了所謂的事物,更有了得失和悲喜。

有一天六祖慧能和他的弟子一起出去遊歷,弟子盯著飯館上的旗子。慧能問他:“你在看什麼?”他的弟子說:“旗子在動。”慧能大師說:“不是旗子在動,是你的心在動。”

"

國學文化《菜根譚》:“外物本無象”,只是因為主觀意念,而塑造了悲喜。

國學文化《菜根譚》:外物本無象,只因主觀意念,而塑造了悲喜

如果把人生看作一個虛妄,那麼人生的很多事,都是自己主觀所意念出來的一個狀態。

外在的事物,其實都是以一個客觀的狀態所呈現,但是當我們所形成認知的時候,這個事情就成了我們主觀所認知的一個狀態。

有一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去遊南鎮。

朋友就指著一束花問他:“天下無心外之物,就像這一棵花樹,在深山裡面自己開自己落,他與我內心何關呢?”

這個時候王陽明就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盡,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國學文化《菜根譚》:外物本無象,只因主觀意念,而塑造了悲喜

王陽明所說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就是內心以意念為主觀的哲學思想。

你看這一束花的時候,它是一束花,當你不看這束花的時候,它便不再是花。不光是花是如此,其實萬物也是如此。

因為你把這件事情當做了這件事情,所以說就形成了你所認知的一個結論。

人生如虛幻一場,泡影一般,這雖然說是一個消極的態度,但是他卻是讓一個人心胸更加坦然,適度的智慧。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國學智慧:浮生可見,如夢幻泡影,雖有象而終無;妙本難窮,謂真信靈明,雖無象而常有。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生可以看到,就像夢幻般的泡影,儘管有具體的形狀,但是最終都會化為烏有。妙本難以窮盡,那是本性的靈光,雖然無形卻是永恆。

國學文化《菜根譚》:外物本無象,只因主觀意念,而塑造了悲喜

人生如同浮生若夢,一切都皆是夢幻泡影。

這就好像慧能大師所寫的一首慧語。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外物本來是不存在的,但是因為你主觀的念想,才產生了所謂的事物,更有了得失和悲喜。

有一天六祖慧能和他的弟子一起出去遊歷,弟子盯著飯館上的旗子。慧能問他:“你在看什麼?”他的弟子說:“旗子在動。”慧能大師說:“不是旗子在動,是你的心在動。”

國學文化《菜根譚》:外物本無象,只因主觀意念,而塑造了悲喜

其實我們人生的痛苦也是如此,本來外事外物都是有一個客觀的狀態存在,並無悲喜,並無得失。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人際關係上,兩個人相處的時候,最忌諱的一個事情就是整天想的多。

比如說兩個人相處的時候,本來沒什麼問題,但是其中一個人經常胡思亂想,想一些莫須有的事情,以此懊惱和痛苦,最終導致兩個人關係惡化。

但是我們因為內心的慾念,因為內心那些臆想出來的一個認知,對於很多事情產生了不同的一個概念。

外物本物悲喜,但是內心仍有執念。

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之下,對於外事外物就有了悲喜得失之心,自然產生了沮喪和痛苦。

"

國學文化《菜根譚》:“外物本無象”,只是因為主觀意念,而塑造了悲喜。

國學文化《菜根譚》:外物本無象,只因主觀意念,而塑造了悲喜

如果把人生看作一個虛妄,那麼人生的很多事,都是自己主觀所意念出來的一個狀態。

外在的事物,其實都是以一個客觀的狀態所呈現,但是當我們所形成認知的時候,這個事情就成了我們主觀所認知的一個狀態。

有一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去遊南鎮。

朋友就指著一束花問他:“天下無心外之物,就像這一棵花樹,在深山裡面自己開自己落,他與我內心何關呢?”

這個時候王陽明就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盡,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國學文化《菜根譚》:外物本無象,只因主觀意念,而塑造了悲喜

王陽明所說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就是內心以意念為主觀的哲學思想。

你看這一束花的時候,它是一束花,當你不看這束花的時候,它便不再是花。不光是花是如此,其實萬物也是如此。

因為你把這件事情當做了這件事情,所以說就形成了你所認知的一個結論。

人生如虛幻一場,泡影一般,這雖然說是一個消極的態度,但是他卻是讓一個人心胸更加坦然,適度的智慧。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國學智慧:浮生可見,如夢幻泡影,雖有象而終無;妙本難窮,謂真信靈明,雖無象而常有。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生可以看到,就像夢幻般的泡影,儘管有具體的形狀,但是最終都會化為烏有。妙本難以窮盡,那是本性的靈光,雖然無形卻是永恆。

國學文化《菜根譚》:外物本無象,只因主觀意念,而塑造了悲喜

人生如同浮生若夢,一切都皆是夢幻泡影。

這就好像慧能大師所寫的一首慧語。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外物本來是不存在的,但是因為你主觀的念想,才產生了所謂的事物,更有了得失和悲喜。

有一天六祖慧能和他的弟子一起出去遊歷,弟子盯著飯館上的旗子。慧能問他:“你在看什麼?”他的弟子說:“旗子在動。”慧能大師說:“不是旗子在動,是你的心在動。”

國學文化《菜根譚》:外物本無象,只因主觀意念,而塑造了悲喜

其實我們人生的痛苦也是如此,本來外事外物都是有一個客觀的狀態存在,並無悲喜,並無得失。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人際關係上,兩個人相處的時候,最忌諱的一個事情就是整天想的多。

比如說兩個人相處的時候,本來沒什麼問題,但是其中一個人經常胡思亂想,想一些莫須有的事情,以此懊惱和痛苦,最終導致兩個人關係惡化。

但是我們因為內心的慾念,因為內心那些臆想出來的一個認知,對於很多事情產生了不同的一個概念。

外物本物悲喜,但是內心仍有執念。

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之下,對於外事外物就有了悲喜得失之心,自然產生了沮喪和痛苦。

國學文化《菜根譚》:外物本無象,只因主觀意念,而塑造了悲喜

當我們用這樣的一種角度看待自己的人生時,有很多痛苦都是我們自己招惹的,如果換一種心態,都是我們可以避免的,我們也更能坦然和輕鬆。

人生很多痛苦,都是因為自己的執念和妄念,但我們去除這些執念的時候,內心便會有了一種清靜,有了一種澄明,不再有得失,外在的事物,也更能看得開一點。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是怎麼理解的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