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家長的教育失敗,大都因為“太過著急”'

"
"
《小歡喜》:家長的教育失敗,大都因為“太過著急”


把教育意圖隱藏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蘇霍姆林斯基


1.

《小歡喜》大結局,讓無數父母躺槍,都感慨劇情太過真實,把生活裡與子女相愛相殺的難,演繹得淋漓盡致,彷彿真實再現。

尤其是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對女兒的愛,更是讓人窒息。無論是行動上和語言上,全方位控制。

女兒喬英子{高三}本身已是學霸,可她還是整天擔心、焦慮。不但辭了教師工作,在家陪讀,還從飲食到住行照顧的面面俱到。更過分的是,在女兒的臥室裝上了玻璃窗,360度無死角的監控。

女兒喜歡玩樂高,她不允許,砸了樂高;喜歡天文,報了南大冬令營活動,她暗地裡給取消。她希望女兒報考清華或北大。

語言上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英子,你可是媽的一切啊!”全方位的“綁架”,令喬英子痛苦不堪,因此患上了中度抑鬱。

曾奇峰說過:“人格層面有過度控制傾向的父母,可能正在製造一個有精神障礙的孩子。”

很多時候,不見得是家長的想法錯了,也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家長“太過著急”。他們認為在普通家庭,只能拼勁全力讓孩子從校門考出去,爭取一個好的未來。而子女卻想著一切無所謂。

就好比家長希望孩子吃的有營養,身體健康,而孩子卻只想好吃就行;希望孩子在天冷時,多穿點別凍著,而孩子卻只想酷就行……孩子的想法單純,父母卻永遠注重事實。

很明顯,父母沒有考慮到孩子的這一特點。沒有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而是自己怎麼想,就要求孩子怎麼做,孩子能不反抗嗎?最後,硬是把孩子“逼成”了雙方最討厭的樣子或最悲慘的結局。

其實,只要緩一下“迂迴”處理,矛盾就會迎刃而解。

"
《小歡喜》:家長的教育失敗,大都因為“太過著急”


把教育意圖隱藏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蘇霍姆林斯基


1.

《小歡喜》大結局,讓無數父母躺槍,都感慨劇情太過真實,把生活裡與子女相愛相殺的難,演繹得淋漓盡致,彷彿真實再現。

尤其是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對女兒的愛,更是讓人窒息。無論是行動上和語言上,全方位控制。

女兒喬英子{高三}本身已是學霸,可她還是整天擔心、焦慮。不但辭了教師工作,在家陪讀,還從飲食到住行照顧的面面俱到。更過分的是,在女兒的臥室裝上了玻璃窗,360度無死角的監控。

女兒喜歡玩樂高,她不允許,砸了樂高;喜歡天文,報了南大冬令營活動,她暗地裡給取消。她希望女兒報考清華或北大。

語言上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英子,你可是媽的一切啊!”全方位的“綁架”,令喬英子痛苦不堪,因此患上了中度抑鬱。

曾奇峰說過:“人格層面有過度控制傾向的父母,可能正在製造一個有精神障礙的孩子。”

很多時候,不見得是家長的想法錯了,也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家長“太過著急”。他們認為在普通家庭,只能拼勁全力讓孩子從校門考出去,爭取一個好的未來。而子女卻想著一切無所謂。

就好比家長希望孩子吃的有營養,身體健康,而孩子卻只想好吃就行;希望孩子在天冷時,多穿點別凍著,而孩子卻只想酷就行……孩子的想法單純,父母卻永遠注重事實。

很明顯,父母沒有考慮到孩子的這一特點。沒有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而是自己怎麼想,就要求孩子怎麼做,孩子能不反抗嗎?最後,硬是把孩子“逼成”了雙方最討厭的樣子或最悲慘的結局。

其實,只要緩一下“迂迴”處理,矛盾就會迎刃而解。

《小歡喜》:家長的教育失敗,大都因為“太過著急”

2.

同樣是教育孩子。區長季勝利和妻子劉靜,教子的方法,就非常值得借鑑。

季區長和妻子由於工作性質,常年在外地工作。兒子季揚揚一直在姥姥和舅舅身邊長大。直到季揚揚上了高三,夫妻倆才空降回來。面對學渣兒子連二本都考不上的成績,兩人急的團團轉。

可是,長久的分離,使桀驁不馴的兒子像刺蝟一樣難以接近。兒子心裡始終對父親存在偏見,認為他只為仕途著想,從來就不關心自己。

季勝利多希望兒子能好好備戰高考,不要玩卡丁車了。可越是不讓兒子玩,兒子越是跟父母唱反調。父子關係降到冰點。

矛盾是人為產生的,解決的辦法也是人想出來的。妻子劉靜溫柔賢淑,總能在兒子與老公之間春風化雨。儘管父子關係在她的斡旋下有所好轉,但堅冰不是一天行成的,解凍還需慢功夫。

在妻子的建議下,古板的季勝利雖人到中年,可還是笨拙地學起了玩卡通車、打遊戲、並暗中與兒子聯網,幫兒子答疑解惑。愛子心切,赤誠可見。

季揚揚也在與父母的接觸中,逐漸理解了他們的良苦用心。最後不但接受了父母的愛,還端正了學習態度,備戰高考。

“迂迴”溝通,不僅僅是一種睿智,更是一種氣度。

夫妻倆真正認識到了造成與兒子的隔閡,不是孩子的錯,而是自己的錯。想要給孩子注入新的力量,就要客觀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態度。

其實,他們心裡比誰都著急,但卻採取了慢一點的“迂迴”方式,反而更快達到了目的。

試想,如果直接批評、指責或抱怨,結果定會兩敗俱傷。只有不夠聰明的家長,才會這麼做。

"
《小歡喜》:家長的教育失敗,大都因為“太過著急”


把教育意圖隱藏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蘇霍姆林斯基


1.

《小歡喜》大結局,讓無數父母躺槍,都感慨劇情太過真實,把生活裡與子女相愛相殺的難,演繹得淋漓盡致,彷彿真實再現。

尤其是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對女兒的愛,更是讓人窒息。無論是行動上和語言上,全方位控制。

女兒喬英子{高三}本身已是學霸,可她還是整天擔心、焦慮。不但辭了教師工作,在家陪讀,還從飲食到住行照顧的面面俱到。更過分的是,在女兒的臥室裝上了玻璃窗,360度無死角的監控。

女兒喜歡玩樂高,她不允許,砸了樂高;喜歡天文,報了南大冬令營活動,她暗地裡給取消。她希望女兒報考清華或北大。

語言上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英子,你可是媽的一切啊!”全方位的“綁架”,令喬英子痛苦不堪,因此患上了中度抑鬱。

曾奇峰說過:“人格層面有過度控制傾向的父母,可能正在製造一個有精神障礙的孩子。”

很多時候,不見得是家長的想法錯了,也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家長“太過著急”。他們認為在普通家庭,只能拼勁全力讓孩子從校門考出去,爭取一個好的未來。而子女卻想著一切無所謂。

就好比家長希望孩子吃的有營養,身體健康,而孩子卻只想好吃就行;希望孩子在天冷時,多穿點別凍著,而孩子卻只想酷就行……孩子的想法單純,父母卻永遠注重事實。

很明顯,父母沒有考慮到孩子的這一特點。沒有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而是自己怎麼想,就要求孩子怎麼做,孩子能不反抗嗎?最後,硬是把孩子“逼成”了雙方最討厭的樣子或最悲慘的結局。

其實,只要緩一下“迂迴”處理,矛盾就會迎刃而解。

《小歡喜》:家長的教育失敗,大都因為“太過著急”

2.

同樣是教育孩子。區長季勝利和妻子劉靜,教子的方法,就非常值得借鑑。

季區長和妻子由於工作性質,常年在外地工作。兒子季揚揚一直在姥姥和舅舅身邊長大。直到季揚揚上了高三,夫妻倆才空降回來。面對學渣兒子連二本都考不上的成績,兩人急的團團轉。

可是,長久的分離,使桀驁不馴的兒子像刺蝟一樣難以接近。兒子心裡始終對父親存在偏見,認為他只為仕途著想,從來就不關心自己。

季勝利多希望兒子能好好備戰高考,不要玩卡丁車了。可越是不讓兒子玩,兒子越是跟父母唱反調。父子關係降到冰點。

矛盾是人為產生的,解決的辦法也是人想出來的。妻子劉靜溫柔賢淑,總能在兒子與老公之間春風化雨。儘管父子關係在她的斡旋下有所好轉,但堅冰不是一天行成的,解凍還需慢功夫。

在妻子的建議下,古板的季勝利雖人到中年,可還是笨拙地學起了玩卡通車、打遊戲、並暗中與兒子聯網,幫兒子答疑解惑。愛子心切,赤誠可見。

季揚揚也在與父母的接觸中,逐漸理解了他們的良苦用心。最後不但接受了父母的愛,還端正了學習態度,備戰高考。

“迂迴”溝通,不僅僅是一種睿智,更是一種氣度。

夫妻倆真正認識到了造成與兒子的隔閡,不是孩子的錯,而是自己的錯。想要給孩子注入新的力量,就要客觀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態度。

其實,他們心裡比誰都著急,但卻採取了慢一點的“迂迴”方式,反而更快達到了目的。

試想,如果直接批評、指責或抱怨,結果定會兩敗俱傷。只有不夠聰明的家長,才會這麼做。

《小歡喜》:家長的教育失敗,大都因為“太過著急”

3.

今年的4月17日,上海浦東的一名17歲男生湯某,跳橋自殺。令人痛惜。

從視頻顯示和媒體報道中得知真相。男孩在學校與同學發生了矛盾,母親在車中直接責罵,並且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把車停在了盧浦大橋的車流中,下車繼續指責孩子。

當她撒完氣,轉身剛要進駕駛室,男孩從車上直衝下去,奔向橋邊,沒有一絲猶豫縱身跳下……母親再怎麼捶胸頓足也無濟於事。

這起痛心事件,無疑是這位母親“太過著急”引發的極端行為。

有網友說:很多父母,當孩子在學校和同學發生衝突摩擦時,第一時間不問青紅皁白就直接批評孩子,實屬不該。

是啊,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大都易怒。父母越指責,孩子越反叛。因為在孩子的潛意識裡,為了保護自己的自尊而與父母抗衡。

破壞性的語言,必導致破壞性的結果。

心細的人不難發現,在雙方發生衝突的那一刻,都在顧及自己。母親不罵兒子,不足以平心中憤怒。孩子排解不了由自尊和屈辱感帶來的羞憤,而走著極端。

卡耐基說過:“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天開始,我們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個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都是為我們的需求而做。”

鑑於人的這種心理,直接懟孩子,就是衝動或粗魯的表現,是最不可取的。

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說:我們所相處的對象,並不是絕對理性的動物,而是充滿了情緒變化、成見、自負和虛榮的東西。

同樣道理。父母想改正子女的錯誤,用“迂迴”方式遠比直接批評或指責要科學得多。

4.

作家羅鬆講過一個故事。一個17歲的男孩,在書亭看到一本很喜歡的書。可是,身上沒帶那麼多錢。於是,就偷偷把書藏進懷裡,這一動作卻被老闆發現了,把男孩扭送到了派出所。

當父親趕到時,男孩羞愧不已,低頭等待父親地責罵。可是,父親並沒有罵他,而是對書亭老闆說:“他十分喜歡這本書,只是沒有帶足夠的錢才這樣做的。你看這樣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錢買下這本書……”

走出派出所,父親對滿臉羞愧的孩子說:“人這一輩子或多或少都會犯錯誤。聽著,忘記它。好好學習和生活……”不給孩子留下心靈的創傷,是家長教育孩子的最大誠意。

假如這位父親進門就劈頭蓋臉地責罵孩子,而不是先“迂迴”解決問題。可想而知,孩子會是什麼狀態,很可能日後破罐子破摔。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激發孩子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是件很難的事。有時不排除一針見血,但更多的是需要拐個彎,給孩子思考的時間,讓孩子在思考中明白一些事理。因為他們已經具備理解事情的能力。

然而,有些家長卻忽略了最不該忽略的問題,那就是很多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種同感:“缺少被理解”。

家長對孩子的理解非常重要。也就是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解決問題。先問問自己,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然後找出原因,再決定怎麼做,孩子也願意接受或心服口服。

每個孩子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犯錯更是常有的事。負責任的家長都不會聽之任之,而是採取一些巧妙的措施制止。

可有些家長並不懂技巧,往往表現出“太過著急”:直接開懟,沒有耐心。這樣只能給孩子造成心理或身體上的傷害。

就像劇中的喬英子一樣。還好,她的媽媽認識到了錯誤,及時改正。最後英子的抑鬱也治癒了。

《你在天堂遇到的五個人》一書中有一段話:“所有的父母都會傷害孩子,誰都沒有辦法。孩子就像一隻潔淨的玻璃杯,拿過它的人會在上面留下手印。有些父母把杯子弄髒,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裂,還有少數父母將孩子的童年摧毀成不可收拾的碎片。”

的確如此。從小到大或多或少,誰沒有受到來自父母的傷害?其實,教育孩子就是父母與子女在成長的時光裡“相愛相殺”。

只不過父母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有些糊塗錯過,有些獲得重要啟示。但無論怎樣,都難免發生傷害。前者大都直來直去,後者卻懂得“迂迴”曲徑通幽。

但最好的成長莫過於雙方都能“知錯就改”。相互理解才是硬道理。

教育孩子,是一個“慢活”、“細活”。父母要懂得“迂迴”處理,反而更快把矛盾解決好。

作者簡介:雲淡風輕。平臺特約撰稿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