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

孩子拿到手機看個沒完沒了,上癮到放不下;

做作業拖拖拉拉,不肯獨立完成;

吃東西沒有節制,吃到難受……

從小注重孩子自律能力的培養,你就會發現,孩子越大越讓你省心。

吉姆·羅恩說:“我們都得承受二種痛苦的其中一種:紀律的痛苦或後悔的痛苦。差別在於紀律感覺幾盎司而後悔是幾頓重。”

在能力培養的前期或許家長會有些痛苦,因為需要花時間和精力,但若是沒能注意這種能力的培養,等孩子大了,那就很難再掰正過來了。


"

孩子拿到手機看個沒完沒了,上癮到放不下;

做作業拖拖拉拉,不肯獨立完成;

吃東西沒有節制,吃到難受……

從小注重孩子自律能力的培養,你就會發現,孩子越大越讓你省心。

吉姆·羅恩說:“我們都得承受二種痛苦的其中一種:紀律的痛苦或後悔的痛苦。差別在於紀律感覺幾盎司而後悔是幾頓重。”

在能力培養的前期或許家長會有些痛苦,因為需要花時間和精力,但若是沒能注意這種能力的培養,等孩子大了,那就很難再掰正過來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呢?

我想結合我所學的心理學、正面管教以及養育涵涵的實際來跟你聊一聊:

自我價值認同是自律的基礎


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自律的基礎,因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有價值時,就會對自己嚴格要求。

自律是自我照顧,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棄。

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跟孩子相處時,善於用正面語言鼓勵孩子,讓孩子認同自己的價值。

比如,在興趣班取捨時,我劃掉了小主持人班,把原來剩下的8節課,放到了暑期,打算一股腦上完就算了。

第二次上課的時候,正好我有時間,就去接涵涵了。進了教室一看,她得到的星星只比“星王”少一個。

那麼,我就放心了,雖然她不是很想上這個課,但是隻要來了,她還是在積極配合老師,那就可以繼續上完。

在回家的路上,我對涵涵說:“媽媽有些發愁哦,之前答應你8節課,可以請2節課的假,但今天田田老師說,涵涵上課表現那麼好,我那麼喜歡她,她請假了,我們彙報演出的時候,誰挑大樑啊?”

涵涵聽完後說:“那我不請假不就完了?”


"

孩子拿到手機看個沒完沒了,上癮到放不下;

做作業拖拖拉拉,不肯獨立完成;

吃東西沒有節制,吃到難受……

從小注重孩子自律能力的培養,你就會發現,孩子越大越讓你省心。

吉姆·羅恩說:“我們都得承受二種痛苦的其中一種:紀律的痛苦或後悔的痛苦。差別在於紀律感覺幾盎司而後悔是幾頓重。”

在能力培養的前期或許家長會有些痛苦,因為需要花時間和精力,但若是沒能注意這種能力的培養,等孩子大了,那就很難再掰正過來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呢?

我想結合我所學的心理學、正面管教以及養育涵涵的實際來跟你聊一聊:

自我價值認同是自律的基礎


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自律的基礎,因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有價值時,就會對自己嚴格要求。

自律是自我照顧,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棄。

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跟孩子相處時,善於用正面語言鼓勵孩子,讓孩子認同自己的價值。

比如,在興趣班取捨時,我劃掉了小主持人班,把原來剩下的8節課,放到了暑期,打算一股腦上完就算了。

第二次上課的時候,正好我有時間,就去接涵涵了。進了教室一看,她得到的星星只比“星王”少一個。

那麼,我就放心了,雖然她不是很想上這個課,但是隻要來了,她還是在積極配合老師,那就可以繼續上完。

在回家的路上,我對涵涵說:“媽媽有些發愁哦,之前答應你8節課,可以請2節課的假,但今天田田老師說,涵涵上課表現那麼好,我那麼喜歡她,她請假了,我們彙報演出的時候,誰挑大樑啊?”

涵涵聽完後說:“那我不請假不就完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之前涵涵上幼兒園時,老師說她上課回答問題不積極時,我也是採取這種類似的方法,我說:“涵涵,老師今天表揚你了呢,她說你上課表現可好啦,聽的認真,能夠回答上來老師提的問題,老師還說,如果你以後上課時,能夠多多積極地回答問題,那就更厲害啦~”

每次正面引導後,涵涵都能表現很好。

這是因為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激將法,越挫越勇法對小孩子來說根本很難管用。

因為小孩子的自我評價體系尚未建立。


"

孩子拿到手機看個沒完沒了,上癮到放不下;

做作業拖拖拉拉,不肯獨立完成;

吃東西沒有節制,吃到難受……

從小注重孩子自律能力的培養,你就會發現,孩子越大越讓你省心。

吉姆·羅恩說:“我們都得承受二種痛苦的其中一種:紀律的痛苦或後悔的痛苦。差別在於紀律感覺幾盎司而後悔是幾頓重。”

在能力培養的前期或許家長會有些痛苦,因為需要花時間和精力,但若是沒能注意這種能力的培養,等孩子大了,那就很難再掰正過來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呢?

我想結合我所學的心理學、正面管教以及養育涵涵的實際來跟你聊一聊:

自我價值認同是自律的基礎


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自律的基礎,因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有價值時,就會對自己嚴格要求。

自律是自我照顧,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棄。

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跟孩子相處時,善於用正面語言鼓勵孩子,讓孩子認同自己的價值。

比如,在興趣班取捨時,我劃掉了小主持人班,把原來剩下的8節課,放到了暑期,打算一股腦上完就算了。

第二次上課的時候,正好我有時間,就去接涵涵了。進了教室一看,她得到的星星只比“星王”少一個。

那麼,我就放心了,雖然她不是很想上這個課,但是隻要來了,她還是在積極配合老師,那就可以繼續上完。

在回家的路上,我對涵涵說:“媽媽有些發愁哦,之前答應你8節課,可以請2節課的假,但今天田田老師說,涵涵上課表現那麼好,我那麼喜歡她,她請假了,我們彙報演出的時候,誰挑大樑啊?”

涵涵聽完後說:“那我不請假不就完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之前涵涵上幼兒園時,老師說她上課回答問題不積極時,我也是採取這種類似的方法,我說:“涵涵,老師今天表揚你了呢,她說你上課表現可好啦,聽的認真,能夠回答上來老師提的問題,老師還說,如果你以後上課時,能夠多多積極地回答問題,那就更厲害啦~”

每次正面引導後,涵涵都能表現很好。

這是因為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激將法,越挫越勇法對小孩子來說根本很難管用。

因為小孩子的自我評價體系尚未建立。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自我評價是如何構建起來的呢?

它來源於環境的返饋,包括:他人的評價、專家言論、媒體的導向、測驗、數據資料等。

這其中,他人的評價尤其是父母的評價在返饋中又佔了很重的地位。

兒童階段,父母就是孩子的全世界,來自爸爸媽媽的肯定、讚美和認同,對孩子自我評價體系的構建非常關鍵。

所以,想要孩子自律,先讓她覺得自己很好,很重要,自己通過努力,就能獲取成就。

只有欣賞自己才能更加自律,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只會破罐子破摔。

沒有自由的管制是自律的絆腳石

在自律的前一個階段,需要他律。

比如,父母陪著孩子一起養成規定的時間內做完作業的習慣,寫字的時候,不但求快,更要求卷面整潔等等的習慣。

好習慣養成後,孩子就會自然地自我約束,自我完成。

但這種他律不等於管制,比如一開始可能孩子做作業時,你需要陪在她身邊,看看書,做做自己的工作,慢慢地你可以去另一個房間做家務,孩子自己完成作業。

而管制是盯著孩子,在大人嚴格監督下完成。


"

孩子拿到手機看個沒完沒了,上癮到放不下;

做作業拖拖拉拉,不肯獨立完成;

吃東西沒有節制,吃到難受……

從小注重孩子自律能力的培養,你就會發現,孩子越大越讓你省心。

吉姆·羅恩說:“我們都得承受二種痛苦的其中一種:紀律的痛苦或後悔的痛苦。差別在於紀律感覺幾盎司而後悔是幾頓重。”

在能力培養的前期或許家長會有些痛苦,因為需要花時間和精力,但若是沒能注意這種能力的培養,等孩子大了,那就很難再掰正過來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呢?

我想結合我所學的心理學、正面管教以及養育涵涵的實際來跟你聊一聊:

自我價值認同是自律的基礎


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自律的基礎,因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有價值時,就會對自己嚴格要求。

自律是自我照顧,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棄。

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跟孩子相處時,善於用正面語言鼓勵孩子,讓孩子認同自己的價值。

比如,在興趣班取捨時,我劃掉了小主持人班,把原來剩下的8節課,放到了暑期,打算一股腦上完就算了。

第二次上課的時候,正好我有時間,就去接涵涵了。進了教室一看,她得到的星星只比“星王”少一個。

那麼,我就放心了,雖然她不是很想上這個課,但是隻要來了,她還是在積極配合老師,那就可以繼續上完。

在回家的路上,我對涵涵說:“媽媽有些發愁哦,之前答應你8節課,可以請2節課的假,但今天田田老師說,涵涵上課表現那麼好,我那麼喜歡她,她請假了,我們彙報演出的時候,誰挑大樑啊?”

涵涵聽完後說:“那我不請假不就完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之前涵涵上幼兒園時,老師說她上課回答問題不積極時,我也是採取這種類似的方法,我說:“涵涵,老師今天表揚你了呢,她說你上課表現可好啦,聽的認真,能夠回答上來老師提的問題,老師還說,如果你以後上課時,能夠多多積極地回答問題,那就更厲害啦~”

每次正面引導後,涵涵都能表現很好。

這是因為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激將法,越挫越勇法對小孩子來說根本很難管用。

因為小孩子的自我評價體系尚未建立。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自我評價是如何構建起來的呢?

它來源於環境的返饋,包括:他人的評價、專家言論、媒體的導向、測驗、數據資料等。

這其中,他人的評價尤其是父母的評價在返饋中又佔了很重的地位。

兒童階段,父母就是孩子的全世界,來自爸爸媽媽的肯定、讚美和認同,對孩子自我評價體系的構建非常關鍵。

所以,想要孩子自律,先讓她覺得自己很好,很重要,自己通過努力,就能獲取成就。

只有欣賞自己才能更加自律,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只會破罐子破摔。

沒有自由的管制是自律的絆腳石

在自律的前一個階段,需要他律。

比如,父母陪著孩子一起養成規定的時間內做完作業的習慣,寫字的時候,不但求快,更要求卷面整潔等等的習慣。

好習慣養成後,孩子就會自然地自我約束,自我完成。

但這種他律不等於管制,比如一開始可能孩子做作業時,你需要陪在她身邊,看看書,做做自己的工作,慢慢地你可以去另一個房間做家務,孩子自己完成作業。

而管制是盯著孩子,在大人嚴格監督下完成。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以管控手段為主導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不夠獨立,做事缺乏主動性,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也不願意承擔責任。

自律和自由並不矛盾。

之前助理說,她們家兩歲多的女兒,每次想吃啥東西時,都要一再請求媽媽同意,哪怕東西就在旁邊放著,也是媽媽同意了才會去拿。


"

孩子拿到手機看個沒完沒了,上癮到放不下;

做作業拖拖拉拉,不肯獨立完成;

吃東西沒有節制,吃到難受……

從小注重孩子自律能力的培養,你就會發現,孩子越大越讓你省心。

吉姆·羅恩說:“我們都得承受二種痛苦的其中一種:紀律的痛苦或後悔的痛苦。差別在於紀律感覺幾盎司而後悔是幾頓重。”

在能力培養的前期或許家長會有些痛苦,因為需要花時間和精力,但若是沒能注意這種能力的培養,等孩子大了,那就很難再掰正過來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呢?

我想結合我所學的心理學、正面管教以及養育涵涵的實際來跟你聊一聊:

自我價值認同是自律的基礎


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自律的基礎,因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有價值時,就會對自己嚴格要求。

自律是自我照顧,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棄。

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跟孩子相處時,善於用正面語言鼓勵孩子,讓孩子認同自己的價值。

比如,在興趣班取捨時,我劃掉了小主持人班,把原來剩下的8節課,放到了暑期,打算一股腦上完就算了。

第二次上課的時候,正好我有時間,就去接涵涵了。進了教室一看,她得到的星星只比“星王”少一個。

那麼,我就放心了,雖然她不是很想上這個課,但是隻要來了,她還是在積極配合老師,那就可以繼續上完。

在回家的路上,我對涵涵說:“媽媽有些發愁哦,之前答應你8節課,可以請2節課的假,但今天田田老師說,涵涵上課表現那麼好,我那麼喜歡她,她請假了,我們彙報演出的時候,誰挑大樑啊?”

涵涵聽完後說:“那我不請假不就完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之前涵涵上幼兒園時,老師說她上課回答問題不積極時,我也是採取這種類似的方法,我說:“涵涵,老師今天表揚你了呢,她說你上課表現可好啦,聽的認真,能夠回答上來老師提的問題,老師還說,如果你以後上課時,能夠多多積極地回答問題,那就更厲害啦~”

每次正面引導後,涵涵都能表現很好。

這是因為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激將法,越挫越勇法對小孩子來說根本很難管用。

因為小孩子的自我評價體系尚未建立。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自我評價是如何構建起來的呢?

它來源於環境的返饋,包括:他人的評價、專家言論、媒體的導向、測驗、數據資料等。

這其中,他人的評價尤其是父母的評價在返饋中又佔了很重的地位。

兒童階段,父母就是孩子的全世界,來自爸爸媽媽的肯定、讚美和認同,對孩子自我評價體系的構建非常關鍵。

所以,想要孩子自律,先讓她覺得自己很好,很重要,自己通過努力,就能獲取成就。

只有欣賞自己才能更加自律,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只會破罐子破摔。

沒有自由的管制是自律的絆腳石

在自律的前一個階段,需要他律。

比如,父母陪著孩子一起養成規定的時間內做完作業的習慣,寫字的時候,不但求快,更要求卷面整潔等等的習慣。

好習慣養成後,孩子就會自然地自我約束,自我完成。

但這種他律不等於管制,比如一開始可能孩子做作業時,你需要陪在她身邊,看看書,做做自己的工作,慢慢地你可以去另一個房間做家務,孩子自己完成作業。

而管制是盯著孩子,在大人嚴格監督下完成。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以管控手段為主導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不夠獨立,做事缺乏主動性,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也不願意承擔責任。

自律和自由並不矛盾。

之前助理說,她們家兩歲多的女兒,每次想吃啥東西時,都要一再請求媽媽同意,哪怕東西就在旁邊放著,也是媽媽同意了才會去拿。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她說完後,我留意了一下,6歲的涵涵也是這樣的。

比如,媽媽,我可不可以吃個話梅糖;媽媽,我能不能吃冰淇淋;媽媽,我能不能看動畫片。

只有我同意了,她才會看,我不同意,她並非就立馬接受。

而是會說服我,會繼續撒嬌等。

這是因為我們有事先制定好的規則,孩子知道此時不能吃,或者不確定能不能。但是又想要,控制不住自己。

而當我答應她只能吃一個,或者只能看一集後。

她能夠遵守我們的約定。

這是因為我給了她自由。在自由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自律,比壓制孩子效果會更好。

康德曾說:“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一味地放縱孩子,肯定難以培養自律能力,但一味地壓制孩子,沒有一丁點的自由,他也會在你看不見的時候隨心所欲。

包容和縱容


包容和縱容是有區別的,包容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縱容是不管不顧地一位溺愛。

關於包容後孩子的自律,有一本繪本非常值得一讀。

這本書獲得了,英國凱特·格林納威大獎,主題是規則感、友愛、包容和接納。

"

孩子拿到手機看個沒完沒了,上癮到放不下;

做作業拖拖拉拉,不肯獨立完成;

吃東西沒有節制,吃到難受……

從小注重孩子自律能力的培養,你就會發現,孩子越大越讓你省心。

吉姆·羅恩說:“我們都得承受二種痛苦的其中一種:紀律的痛苦或後悔的痛苦。差別在於紀律感覺幾盎司而後悔是幾頓重。”

在能力培養的前期或許家長會有些痛苦,因為需要花時間和精力,但若是沒能注意這種能力的培養,等孩子大了,那就很難再掰正過來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呢?

我想結合我所學的心理學、正面管教以及養育涵涵的實際來跟你聊一聊:

自我價值認同是自律的基礎


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自律的基礎,因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有價值時,就會對自己嚴格要求。

自律是自我照顧,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棄。

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跟孩子相處時,善於用正面語言鼓勵孩子,讓孩子認同自己的價值。

比如,在興趣班取捨時,我劃掉了小主持人班,把原來剩下的8節課,放到了暑期,打算一股腦上完就算了。

第二次上課的時候,正好我有時間,就去接涵涵了。進了教室一看,她得到的星星只比“星王”少一個。

那麼,我就放心了,雖然她不是很想上這個課,但是隻要來了,她還是在積極配合老師,那就可以繼續上完。

在回家的路上,我對涵涵說:“媽媽有些發愁哦,之前答應你8節課,可以請2節課的假,但今天田田老師說,涵涵上課表現那麼好,我那麼喜歡她,她請假了,我們彙報演出的時候,誰挑大樑啊?”

涵涵聽完後說:“那我不請假不就完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之前涵涵上幼兒園時,老師說她上課回答問題不積極時,我也是採取這種類似的方法,我說:“涵涵,老師今天表揚你了呢,她說你上課表現可好啦,聽的認真,能夠回答上來老師提的問題,老師還說,如果你以後上課時,能夠多多積極地回答問題,那就更厲害啦~”

每次正面引導後,涵涵都能表現很好。

這是因為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激將法,越挫越勇法對小孩子來說根本很難管用。

因為小孩子的自我評價體系尚未建立。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自我評價是如何構建起來的呢?

它來源於環境的返饋,包括:他人的評價、專家言論、媒體的導向、測驗、數據資料等。

這其中,他人的評價尤其是父母的評價在返饋中又佔了很重的地位。

兒童階段,父母就是孩子的全世界,來自爸爸媽媽的肯定、讚美和認同,對孩子自我評價體系的構建非常關鍵。

所以,想要孩子自律,先讓她覺得自己很好,很重要,自己通過努力,就能獲取成就。

只有欣賞自己才能更加自律,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只會破罐子破摔。

沒有自由的管制是自律的絆腳石

在自律的前一個階段,需要他律。

比如,父母陪著孩子一起養成規定的時間內做完作業的習慣,寫字的時候,不但求快,更要求卷面整潔等等的習慣。

好習慣養成後,孩子就會自然地自我約束,自我完成。

但這種他律不等於管制,比如一開始可能孩子做作業時,你需要陪在她身邊,看看書,做做自己的工作,慢慢地你可以去另一個房間做家務,孩子自己完成作業。

而管制是盯著孩子,在大人嚴格監督下完成。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以管控手段為主導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不夠獨立,做事缺乏主動性,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也不願意承擔責任。

自律和自由並不矛盾。

之前助理說,她們家兩歲多的女兒,每次想吃啥東西時,都要一再請求媽媽同意,哪怕東西就在旁邊放著,也是媽媽同意了才會去拿。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她說完後,我留意了一下,6歲的涵涵也是這樣的。

比如,媽媽,我可不可以吃個話梅糖;媽媽,我能不能吃冰淇淋;媽媽,我能不能看動畫片。

只有我同意了,她才會看,我不同意,她並非就立馬接受。

而是會說服我,會繼續撒嬌等。

這是因為我們有事先制定好的規則,孩子知道此時不能吃,或者不確定能不能。但是又想要,控制不住自己。

而當我答應她只能吃一個,或者只能看一集後。

她能夠遵守我們的約定。

這是因為我給了她自由。在自由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自律,比壓制孩子效果會更好。

康德曾說:“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一味地放縱孩子,肯定難以培養自律能力,但一味地壓制孩子,沒有一丁點的自由,他也會在你看不見的時候隨心所欲。

包容和縱容


包容和縱容是有區別的,包容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縱容是不管不顧地一位溺愛。

關於包容後孩子的自律,有一本繪本非常值得一讀。

這本書獲得了,英國凱特·格林納威大獎,主題是規則感、友愛、包容和接納。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有一天,甘伯伯要撐船去遊河。

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小孩兒、一隻野兔、貓、狗、豬、綿羊、兩隻雞、牛和山羊,都想上船,和甘伯伯一起去遊河。

甘伯伯統統歡迎,只是在上船之前,提出了要求,要遵守秩序,小孩不許吵鬧,兔子不許蹦跳,貓不許追兔子,狗不許追雞,豬不許亂晃,綿羊不許咩咩叫,雞不許扇翅膀,牛不許踩東西,山羊不許亂踢。

一開始,大家還能遵守約定,可是慢慢地就本性顯露,放飛自我,做自己喜歡的事兒了。

"

孩子拿到手機看個沒完沒了,上癮到放不下;

做作業拖拖拉拉,不肯獨立完成;

吃東西沒有節制,吃到難受……

從小注重孩子自律能力的培養,你就會發現,孩子越大越讓你省心。

吉姆·羅恩說:“我們都得承受二種痛苦的其中一種:紀律的痛苦或後悔的痛苦。差別在於紀律感覺幾盎司而後悔是幾頓重。”

在能力培養的前期或許家長會有些痛苦,因為需要花時間和精力,但若是沒能注意這種能力的培養,等孩子大了,那就很難再掰正過來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呢?

我想結合我所學的心理學、正面管教以及養育涵涵的實際來跟你聊一聊:

自我價值認同是自律的基礎


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自律的基礎,因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有價值時,就會對自己嚴格要求。

自律是自我照顧,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棄。

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跟孩子相處時,善於用正面語言鼓勵孩子,讓孩子認同自己的價值。

比如,在興趣班取捨時,我劃掉了小主持人班,把原來剩下的8節課,放到了暑期,打算一股腦上完就算了。

第二次上課的時候,正好我有時間,就去接涵涵了。進了教室一看,她得到的星星只比“星王”少一個。

那麼,我就放心了,雖然她不是很想上這個課,但是隻要來了,她還是在積極配合老師,那就可以繼續上完。

在回家的路上,我對涵涵說:“媽媽有些發愁哦,之前答應你8節課,可以請2節課的假,但今天田田老師說,涵涵上課表現那麼好,我那麼喜歡她,她請假了,我們彙報演出的時候,誰挑大樑啊?”

涵涵聽完後說:“那我不請假不就完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之前涵涵上幼兒園時,老師說她上課回答問題不積極時,我也是採取這種類似的方法,我說:“涵涵,老師今天表揚你了呢,她說你上課表現可好啦,聽的認真,能夠回答上來老師提的問題,老師還說,如果你以後上課時,能夠多多積極地回答問題,那就更厲害啦~”

每次正面引導後,涵涵都能表現很好。

這是因為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激將法,越挫越勇法對小孩子來說根本很難管用。

因為小孩子的自我評價體系尚未建立。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自我評價是如何構建起來的呢?

它來源於環境的返饋,包括:他人的評價、專家言論、媒體的導向、測驗、數據資料等。

這其中,他人的評價尤其是父母的評價在返饋中又佔了很重的地位。

兒童階段,父母就是孩子的全世界,來自爸爸媽媽的肯定、讚美和認同,對孩子自我評價體系的構建非常關鍵。

所以,想要孩子自律,先讓她覺得自己很好,很重要,自己通過努力,就能獲取成就。

只有欣賞自己才能更加自律,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只會破罐子破摔。

沒有自由的管制是自律的絆腳石

在自律的前一個階段,需要他律。

比如,父母陪著孩子一起養成規定的時間內做完作業的習慣,寫字的時候,不但求快,更要求卷面整潔等等的習慣。

好習慣養成後,孩子就會自然地自我約束,自我完成。

但這種他律不等於管制,比如一開始可能孩子做作業時,你需要陪在她身邊,看看書,做做自己的工作,慢慢地你可以去另一個房間做家務,孩子自己完成作業。

而管制是盯著孩子,在大人嚴格監督下完成。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以管控手段為主導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不夠獨立,做事缺乏主動性,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也不願意承擔責任。

自律和自由並不矛盾。

之前助理說,她們家兩歲多的女兒,每次想吃啥東西時,都要一再請求媽媽同意,哪怕東西就在旁邊放著,也是媽媽同意了才會去拿。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她說完後,我留意了一下,6歲的涵涵也是這樣的。

比如,媽媽,我可不可以吃個話梅糖;媽媽,我能不能吃冰淇淋;媽媽,我能不能看動畫片。

只有我同意了,她才會看,我不同意,她並非就立馬接受。

而是會說服我,會繼續撒嬌等。

這是因為我們有事先制定好的規則,孩子知道此時不能吃,或者不確定能不能。但是又想要,控制不住自己。

而當我答應她只能吃一個,或者只能看一集後。

她能夠遵守我們的約定。

這是因為我給了她自由。在自由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自律,比壓制孩子效果會更好。

康德曾說:“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一味地放縱孩子,肯定難以培養自律能力,但一味地壓制孩子,沒有一丁點的自由,他也會在你看不見的時候隨心所欲。

包容和縱容


包容和縱容是有區別的,包容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縱容是不管不顧地一位溺愛。

關於包容後孩子的自律,有一本繪本非常值得一讀。

這本書獲得了,英國凱特·格林納威大獎,主題是規則感、友愛、包容和接納。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有一天,甘伯伯要撐船去遊河。

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小孩兒、一隻野兔、貓、狗、豬、綿羊、兩隻雞、牛和山羊,都想上船,和甘伯伯一起去遊河。

甘伯伯統統歡迎,只是在上船之前,提出了要求,要遵守秩序,小孩不許吵鬧,兔子不許蹦跳,貓不許追兔子,狗不許追雞,豬不許亂晃,綿羊不許咩咩叫,雞不許扇翅膀,牛不許踩東西,山羊不許亂踢。

一開始,大家還能遵守約定,可是慢慢地就本性顯露,放飛自我,做自己喜歡的事兒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結果船翻了,所有人都掉到了水裡。

"

孩子拿到手機看個沒完沒了,上癮到放不下;

做作業拖拖拉拉,不肯獨立完成;

吃東西沒有節制,吃到難受……

從小注重孩子自律能力的培養,你就會發現,孩子越大越讓你省心。

吉姆·羅恩說:“我們都得承受二種痛苦的其中一種:紀律的痛苦或後悔的痛苦。差別在於紀律感覺幾盎司而後悔是幾頓重。”

在能力培養的前期或許家長會有些痛苦,因為需要花時間和精力,但若是沒能注意這種能力的培養,等孩子大了,那就很難再掰正過來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呢?

我想結合我所學的心理學、正面管教以及養育涵涵的實際來跟你聊一聊:

自我價值認同是自律的基礎


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自律的基礎,因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有價值時,就會對自己嚴格要求。

自律是自我照顧,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棄。

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跟孩子相處時,善於用正面語言鼓勵孩子,讓孩子認同自己的價值。

比如,在興趣班取捨時,我劃掉了小主持人班,把原來剩下的8節課,放到了暑期,打算一股腦上完就算了。

第二次上課的時候,正好我有時間,就去接涵涵了。進了教室一看,她得到的星星只比“星王”少一個。

那麼,我就放心了,雖然她不是很想上這個課,但是隻要來了,她還是在積極配合老師,那就可以繼續上完。

在回家的路上,我對涵涵說:“媽媽有些發愁哦,之前答應你8節課,可以請2節課的假,但今天田田老師說,涵涵上課表現那麼好,我那麼喜歡她,她請假了,我們彙報演出的時候,誰挑大樑啊?”

涵涵聽完後說:“那我不請假不就完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之前涵涵上幼兒園時,老師說她上課回答問題不積極時,我也是採取這種類似的方法,我說:“涵涵,老師今天表揚你了呢,她說你上課表現可好啦,聽的認真,能夠回答上來老師提的問題,老師還說,如果你以後上課時,能夠多多積極地回答問題,那就更厲害啦~”

每次正面引導後,涵涵都能表現很好。

這是因為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激將法,越挫越勇法對小孩子來說根本很難管用。

因為小孩子的自我評價體系尚未建立。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自我評價是如何構建起來的呢?

它來源於環境的返饋,包括:他人的評價、專家言論、媒體的導向、測驗、數據資料等。

這其中,他人的評價尤其是父母的評價在返饋中又佔了很重的地位。

兒童階段,父母就是孩子的全世界,來自爸爸媽媽的肯定、讚美和認同,對孩子自我評價體系的構建非常關鍵。

所以,想要孩子自律,先讓她覺得自己很好,很重要,自己通過努力,就能獲取成就。

只有欣賞自己才能更加自律,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只會破罐子破摔。

沒有自由的管制是自律的絆腳石

在自律的前一個階段,需要他律。

比如,父母陪著孩子一起養成規定的時間內做完作業的習慣,寫字的時候,不但求快,更要求卷面整潔等等的習慣。

好習慣養成後,孩子就會自然地自我約束,自我完成。

但這種他律不等於管制,比如一開始可能孩子做作業時,你需要陪在她身邊,看看書,做做自己的工作,慢慢地你可以去另一個房間做家務,孩子自己完成作業。

而管制是盯著孩子,在大人嚴格監督下完成。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以管控手段為主導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不夠獨立,做事缺乏主動性,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也不願意承擔責任。

自律和自由並不矛盾。

之前助理說,她們家兩歲多的女兒,每次想吃啥東西時,都要一再請求媽媽同意,哪怕東西就在旁邊放著,也是媽媽同意了才會去拿。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她說完後,我留意了一下,6歲的涵涵也是這樣的。

比如,媽媽,我可不可以吃個話梅糖;媽媽,我能不能吃冰淇淋;媽媽,我能不能看動畫片。

只有我同意了,她才會看,我不同意,她並非就立馬接受。

而是會說服我,會繼續撒嬌等。

這是因為我們有事先制定好的規則,孩子知道此時不能吃,或者不確定能不能。但是又想要,控制不住自己。

而當我答應她只能吃一個,或者只能看一集後。

她能夠遵守我們的約定。

這是因為我給了她自由。在自由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自律,比壓制孩子效果會更好。

康德曾說:“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一味地放縱孩子,肯定難以培養自律能力,但一味地壓制孩子,沒有一丁點的自由,他也會在你看不見的時候隨心所欲。

包容和縱容


包容和縱容是有區別的,包容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縱容是不管不顧地一位溺愛。

關於包容後孩子的自律,有一本繪本非常值得一讀。

這本書獲得了,英國凱特·格林納威大獎,主題是規則感、友愛、包容和接納。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有一天,甘伯伯要撐船去遊河。

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小孩兒、一隻野兔、貓、狗、豬、綿羊、兩隻雞、牛和山羊,都想上船,和甘伯伯一起去遊河。

甘伯伯統統歡迎,只是在上船之前,提出了要求,要遵守秩序,小孩不許吵鬧,兔子不許蹦跳,貓不許追兔子,狗不許追雞,豬不許亂晃,綿羊不許咩咩叫,雞不許扇翅膀,牛不許踩東西,山羊不許亂踢。

一開始,大家還能遵守約定,可是慢慢地就本性顯露,放飛自我,做自己喜歡的事兒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結果船翻了,所有人都掉到了水裡。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但是甘伯伯並沒有責備他們,畢竟孩子有孩子的天性,動物有動物的本性。

也不是誰一開始就能夠有很強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的。

可結果卻出人意料,他們跟著甘伯伯回去的時候,走的井然有序,一起喝茶的時候,也沒有亂蹦跳、追逐打鬧,而是非常有禮貌。

"

孩子拿到手機看個沒完沒了,上癮到放不下;

做作業拖拖拉拉,不肯獨立完成;

吃東西沒有節制,吃到難受……

從小注重孩子自律能力的培養,你就會發現,孩子越大越讓你省心。

吉姆·羅恩說:“我們都得承受二種痛苦的其中一種:紀律的痛苦或後悔的痛苦。差別在於紀律感覺幾盎司而後悔是幾頓重。”

在能力培養的前期或許家長會有些痛苦,因為需要花時間和精力,但若是沒能注意這種能力的培養,等孩子大了,那就很難再掰正過來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呢?

我想結合我所學的心理學、正面管教以及養育涵涵的實際來跟你聊一聊:

自我價值認同是自律的基礎


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自律的基礎,因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有價值時,就會對自己嚴格要求。

自律是自我照顧,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棄。

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跟孩子相處時,善於用正面語言鼓勵孩子,讓孩子認同自己的價值。

比如,在興趣班取捨時,我劃掉了小主持人班,把原來剩下的8節課,放到了暑期,打算一股腦上完就算了。

第二次上課的時候,正好我有時間,就去接涵涵了。進了教室一看,她得到的星星只比“星王”少一個。

那麼,我就放心了,雖然她不是很想上這個課,但是隻要來了,她還是在積極配合老師,那就可以繼續上完。

在回家的路上,我對涵涵說:“媽媽有些發愁哦,之前答應你8節課,可以請2節課的假,但今天田田老師說,涵涵上課表現那麼好,我那麼喜歡她,她請假了,我們彙報演出的時候,誰挑大樑啊?”

涵涵聽完後說:“那我不請假不就完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之前涵涵上幼兒園時,老師說她上課回答問題不積極時,我也是採取這種類似的方法,我說:“涵涵,老師今天表揚你了呢,她說你上課表現可好啦,聽的認真,能夠回答上來老師提的問題,老師還說,如果你以後上課時,能夠多多積極地回答問題,那就更厲害啦~”

每次正面引導後,涵涵都能表現很好。

這是因為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激將法,越挫越勇法對小孩子來說根本很難管用。

因為小孩子的自我評價體系尚未建立。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自我評價是如何構建起來的呢?

它來源於環境的返饋,包括:他人的評價、專家言論、媒體的導向、測驗、數據資料等。

這其中,他人的評價尤其是父母的評價在返饋中又佔了很重的地位。

兒童階段,父母就是孩子的全世界,來自爸爸媽媽的肯定、讚美和認同,對孩子自我評價體系的構建非常關鍵。

所以,想要孩子自律,先讓她覺得自己很好,很重要,自己通過努力,就能獲取成就。

只有欣賞自己才能更加自律,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只會破罐子破摔。

沒有自由的管制是自律的絆腳石

在自律的前一個階段,需要他律。

比如,父母陪著孩子一起養成規定的時間內做完作業的習慣,寫字的時候,不但求快,更要求卷面整潔等等的習慣。

好習慣養成後,孩子就會自然地自我約束,自我完成。

但這種他律不等於管制,比如一開始可能孩子做作業時,你需要陪在她身邊,看看書,做做自己的工作,慢慢地你可以去另一個房間做家務,孩子自己完成作業。

而管制是盯著孩子,在大人嚴格監督下完成。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以管控手段為主導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不夠獨立,做事缺乏主動性,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也不願意承擔責任。

自律和自由並不矛盾。

之前助理說,她們家兩歲多的女兒,每次想吃啥東西時,都要一再請求媽媽同意,哪怕東西就在旁邊放著,也是媽媽同意了才會去拿。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她說完後,我留意了一下,6歲的涵涵也是這樣的。

比如,媽媽,我可不可以吃個話梅糖;媽媽,我能不能吃冰淇淋;媽媽,我能不能看動畫片。

只有我同意了,她才會看,我不同意,她並非就立馬接受。

而是會說服我,會繼續撒嬌等。

這是因為我們有事先制定好的規則,孩子知道此時不能吃,或者不確定能不能。但是又想要,控制不住自己。

而當我答應她只能吃一個,或者只能看一集後。

她能夠遵守我們的約定。

這是因為我給了她自由。在自由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自律,比壓制孩子效果會更好。

康德曾說:“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一味地放縱孩子,肯定難以培養自律能力,但一味地壓制孩子,沒有一丁點的自由,他也會在你看不見的時候隨心所欲。

包容和縱容


包容和縱容是有區別的,包容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縱容是不管不顧地一位溺愛。

關於包容後孩子的自律,有一本繪本非常值得一讀。

這本書獲得了,英國凱特·格林納威大獎,主題是規則感、友愛、包容和接納。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有一天,甘伯伯要撐船去遊河。

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小孩兒、一隻野兔、貓、狗、豬、綿羊、兩隻雞、牛和山羊,都想上船,和甘伯伯一起去遊河。

甘伯伯統統歡迎,只是在上船之前,提出了要求,要遵守秩序,小孩不許吵鬧,兔子不許蹦跳,貓不許追兔子,狗不許追雞,豬不許亂晃,綿羊不許咩咩叫,雞不許扇翅膀,牛不許踩東西,山羊不許亂踢。

一開始,大家還能遵守約定,可是慢慢地就本性顯露,放飛自我,做自己喜歡的事兒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結果船翻了,所有人都掉到了水裡。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但是甘伯伯並沒有責備他們,畢竟孩子有孩子的天性,動物有動物的本性。

也不是誰一開始就能夠有很強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的。

可結果卻出人意料,他們跟著甘伯伯回去的時候,走的井然有序,一起喝茶的時候,也沒有亂蹦跳、追逐打鬧,而是非常有禮貌。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所以,有時,包容孩子,理解孩子,讓他們承擔自然後果,而不是一味地強調,我都跟你說過了,你就是不聽,你就是做不好,你就是……

或許,更能促進孩子自律。

先“苦”後“甜”,延遲滿足


不要總是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要求或慾望,給他們一個等待的時間或是通過做事情來交換,這是一個意志力鍛鍊的過程,可以更好的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和抵禦誘惑的能力。

比如,涵涵剛放暑期,每次醒來第一件事,總是說:“媽媽,我可不可以看一集動畫片?”

我說:“不行,一日之計在於晨,先讀書或寫作業。把該做的事兒先做完了,再看。”

一段時間後,她就知道早上第一件事是該幹什麼了。

有一次,她說:“媽媽,我想要個顯微鏡。”

我說:“好啊,等你得到50顆星星,我就給你買。”

在等待的過程中,孩子自會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從而為養成自律習慣打下基礎。


"

孩子拿到手機看個沒完沒了,上癮到放不下;

做作業拖拖拉拉,不肯獨立完成;

吃東西沒有節制,吃到難受……

從小注重孩子自律能力的培養,你就會發現,孩子越大越讓你省心。

吉姆·羅恩說:“我們都得承受二種痛苦的其中一種:紀律的痛苦或後悔的痛苦。差別在於紀律感覺幾盎司而後悔是幾頓重。”

在能力培養的前期或許家長會有些痛苦,因為需要花時間和精力,但若是沒能注意這種能力的培養,等孩子大了,那就很難再掰正過來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呢?

我想結合我所學的心理學、正面管教以及養育涵涵的實際來跟你聊一聊:

自我價值認同是自律的基礎


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自律的基礎,因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有價值時,就會對自己嚴格要求。

自律是自我照顧,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棄。

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跟孩子相處時,善於用正面語言鼓勵孩子,讓孩子認同自己的價值。

比如,在興趣班取捨時,我劃掉了小主持人班,把原來剩下的8節課,放到了暑期,打算一股腦上完就算了。

第二次上課的時候,正好我有時間,就去接涵涵了。進了教室一看,她得到的星星只比“星王”少一個。

那麼,我就放心了,雖然她不是很想上這個課,但是隻要來了,她還是在積極配合老師,那就可以繼續上完。

在回家的路上,我對涵涵說:“媽媽有些發愁哦,之前答應你8節課,可以請2節課的假,但今天田田老師說,涵涵上課表現那麼好,我那麼喜歡她,她請假了,我們彙報演出的時候,誰挑大樑啊?”

涵涵聽完後說:“那我不請假不就完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之前涵涵上幼兒園時,老師說她上課回答問題不積極時,我也是採取這種類似的方法,我說:“涵涵,老師今天表揚你了呢,她說你上課表現可好啦,聽的認真,能夠回答上來老師提的問題,老師還說,如果你以後上課時,能夠多多積極地回答問題,那就更厲害啦~”

每次正面引導後,涵涵都能表現很好。

這是因為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激將法,越挫越勇法對小孩子來說根本很難管用。

因為小孩子的自我評價體系尚未建立。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自我評價是如何構建起來的呢?

它來源於環境的返饋,包括:他人的評價、專家言論、媒體的導向、測驗、數據資料等。

這其中,他人的評價尤其是父母的評價在返饋中又佔了很重的地位。

兒童階段,父母就是孩子的全世界,來自爸爸媽媽的肯定、讚美和認同,對孩子自我評價體系的構建非常關鍵。

所以,想要孩子自律,先讓她覺得自己很好,很重要,自己通過努力,就能獲取成就。

只有欣賞自己才能更加自律,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只會破罐子破摔。

沒有自由的管制是自律的絆腳石

在自律的前一個階段,需要他律。

比如,父母陪著孩子一起養成規定的時間內做完作業的習慣,寫字的時候,不但求快,更要求卷面整潔等等的習慣。

好習慣養成後,孩子就會自然地自我約束,自我完成。

但這種他律不等於管制,比如一開始可能孩子做作業時,你需要陪在她身邊,看看書,做做自己的工作,慢慢地你可以去另一個房間做家務,孩子自己完成作業。

而管制是盯著孩子,在大人嚴格監督下完成。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以管控手段為主導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不夠獨立,做事缺乏主動性,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也不願意承擔責任。

自律和自由並不矛盾。

之前助理說,她們家兩歲多的女兒,每次想吃啥東西時,都要一再請求媽媽同意,哪怕東西就在旁邊放著,也是媽媽同意了才會去拿。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她說完後,我留意了一下,6歲的涵涵也是這樣的。

比如,媽媽,我可不可以吃個話梅糖;媽媽,我能不能吃冰淇淋;媽媽,我能不能看動畫片。

只有我同意了,她才會看,我不同意,她並非就立馬接受。

而是會說服我,會繼續撒嬌等。

這是因為我們有事先制定好的規則,孩子知道此時不能吃,或者不確定能不能。但是又想要,控制不住自己。

而當我答應她只能吃一個,或者只能看一集後。

她能夠遵守我們的約定。

這是因為我給了她自由。在自由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自律,比壓制孩子效果會更好。

康德曾說:“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一味地放縱孩子,肯定難以培養自律能力,但一味地壓制孩子,沒有一丁點的自由,他也會在你看不見的時候隨心所欲。

包容和縱容


包容和縱容是有區別的,包容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縱容是不管不顧地一位溺愛。

關於包容後孩子的自律,有一本繪本非常值得一讀。

這本書獲得了,英國凱特·格林納威大獎,主題是規則感、友愛、包容和接納。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有一天,甘伯伯要撐船去遊河。

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小孩兒、一隻野兔、貓、狗、豬、綿羊、兩隻雞、牛和山羊,都想上船,和甘伯伯一起去遊河。

甘伯伯統統歡迎,只是在上船之前,提出了要求,要遵守秩序,小孩不許吵鬧,兔子不許蹦跳,貓不許追兔子,狗不許追雞,豬不許亂晃,綿羊不許咩咩叫,雞不許扇翅膀,牛不許踩東西,山羊不許亂踢。

一開始,大家還能遵守約定,可是慢慢地就本性顯露,放飛自我,做自己喜歡的事兒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結果船翻了,所有人都掉到了水裡。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但是甘伯伯並沒有責備他們,畢竟孩子有孩子的天性,動物有動物的本性。

也不是誰一開始就能夠有很強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的。

可結果卻出人意料,他們跟著甘伯伯回去的時候,走的井然有序,一起喝茶的時候,也沒有亂蹦跳、追逐打鬧,而是非常有禮貌。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所以,有時,包容孩子,理解孩子,讓他們承擔自然後果,而不是一味地強調,我都跟你說過了,你就是不聽,你就是做不好,你就是……

或許,更能促進孩子自律。

先“苦”後“甜”,延遲滿足


不要總是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要求或慾望,給他們一個等待的時間或是通過做事情來交換,這是一個意志力鍛鍊的過程,可以更好的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和抵禦誘惑的能力。

比如,涵涵剛放暑期,每次醒來第一件事,總是說:“媽媽,我可不可以看一集動畫片?”

我說:“不行,一日之計在於晨,先讀書或寫作業。把該做的事兒先做完了,再看。”

一段時間後,她就知道早上第一件事是該幹什麼了。

有一次,她說:“媽媽,我想要個顯微鏡。”

我說:“好啊,等你得到50顆星星,我就給你買。”

在等待的過程中,孩子自會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從而為養成自律習慣打下基礎。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8歲前培養這種能力到底有多厲害?



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出:“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而這四個方面,不正是我們前面講的這些嗎?

願孩子在最合適的年紀裡,能夠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好該培養的能力,後面的路會更順暢,親子關係也會更和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