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焦慮源自家長的“災難預言”,你是不是無形中傷害了孩子?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參加同學聚會,班中的一個男生至今還未婚,還在奔波於各種相親場合,這讓我們都很納悶,男生除了個子不太高以外,其他方面都很優秀,按理說不應該至今還沒有結婚啊。

談話間他似乎對現狀並沒有什麼不好,反而是一去相親倒讓自己感到焦慮不安,語無倫次,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就是喘不上氣來。

大家都調侃他:“像你這麼英俊多金的鑽石王老五怎麼可能,在公司你也沒少訓下屬,怎麼一相親就慫啦!”

男生苦笑了一聲:“小時候我就長得挺可愛的,別人每次誇我的時候,我媽卻說我長的難看,特別醜,一開始我還覺得是媽媽謙虛,隨著年紀的增長,我一照鏡子,媽媽就說我醜,說我難看,這輩子甭想娶到媳婦。”

“後來我就真的相信了,也不太照鏡子了,心裡也自卑了,整個大學期間我一次戀愛都沒談過,當感覺有女生喜歡我的時候,我欣喜一會過後,很快就轉念一想‘怎麼可能,我這麼醜!沒有女生會喜歡我的!’”

這位男同學在小時候被母親的話語傷害的太深了,所以讓他將“醜”“難看”的標籤背了一輩子!無論他現在掙多少年薪、長相如何,這都沒有關係,只因為他母親在他小時候的“預言”給他帶來和女生相處時的自卑和焦慮。

孩子的焦慮源自家長的“災難預言”,你是不是無形中傷害了孩子?

而​很多家長錯誤的認為孩子焦慮、自卑是因為接觸陌生的人和環境感到害怕和緊張

小可是個可愛的小姑娘,誰見了都很喜歡,都喜歡和小可多說幾句,可是小可每次都怯生生的躲在媽媽的背後,這時小可媽媽通常會說:“我們家小可怕生,太害羞,不好意思和人說話。”

可是讓大家不知道的是,等小可和媽媽回家後,媽媽就會對小可一頓訓斥,

“教你多少回了,見人問好,怎麼就不會問好啊?嘴怎麼這麼笨啊,啞巴啊!不會說啊!”

每次被媽媽訓完,下次再見到陌生人。小可依然是說不出口,所以媽媽和周圍的人就給小可貼上了“內向”“自卑”“不愛說話”的標籤。

相信很多家長都可小可媽媽有一樣的感覺,自己家孩子見到陌生人產生焦慮、自卑的情緒都是因為陌生的人和陌生的環境使然,是孩子放不開、太內向、表達能力有限,可是大家卻忽略了語言的力量。

孩子的焦慮源自家長的“災難預言”,你是不是無形中傷害了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的認知和信任均來自自己最親近的父母,父母的行為和判斷就是孩子世界中的權威,那麼父母說的話在孩子們看來無論能否聽懂都會全盤相信,像小可媽媽這樣長期對小可的評價就是“嘴笨”“啞巴”這樣的評價影響了小可的認知,小可自然也就認為“自己真的嘴笨,真的像啞巴一樣”,這樣一點點的潛移默化之下,小可又怎麼可能學會見人問好,主動打招呼的行為習慣呢?

二、追根溯源,孩子的焦慮是家長的“災難預言”導致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原生自卑”,這種自卑的產生主要集中在幼年時期。而這種自卑的產生正是源自於家庭教育方式的不正確。通常這樣的孩子表現為自卑、膽小、懦弱。

年幼的孩子,所有的安全感和滿足感均來自於父母,面對外界的傷害小孩子是沒有能力抵抗的,只能尋求父母的庇護。但是當這種傷害來自父母時,小孩子又會尋求誰的庇護呢?沒有,那就只能小孩子自己承受了。

“傷害孩子?怎麼可能!我愛還愛不夠呢?”

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一定是這樣的。但其實超過一大半的家長對孩子說過這樣“災難性”的預言:

“別離電視那麼近,眼睛瞎了怎麼辦!”
“睡前一定要刷牙,尤其是吃完糖以後,否則嘴裡的牙都會掉光!”
“現在不好好學習,以後你就去撿破爛吧!”
“就你這笨樣兒,長大後沒什麼出息!”

這時又會有父母說:“這不是著急氣的嘛!情緒太激動了才順口說出來的!說完就忘,誰還會記得,這不算傷害!”

可是您不知道的是父母對孩子的這種“說完就忘”的“災難預言”,是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的。而且這樣的評語的前提常常是生活中的小事引起的,孩子並沒有觸及底線之類的問題。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一部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常常使用這種“災難預言”的方式,有意或者無意間預言在未來的日子裡將在孩子身上發生不好的事情。那麼如果孩子經常聽到同樣的話,那麼很容易將這種“災難預言”變成“現實”:

“你怎麼這麼傻!”——孩子真的會認為“我是傻子”。
“你怎麼這麼馬虎!”——孩子會認為自己真的“馬虎、粗心”。
“你屬豬的啊,這麼饞!”——孩子會更加愛吃,會認為“饞是我的專屬!”
孩子的焦慮源自家長的“災難預言”,你是不是無形中傷害了孩子?

“最親近的人惡毒感情的言語攻擊,如同最強的心理暗示,有時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深深的烙印。”

所以我們作為家長應該如何避免“災難預言”對孩子的傷害

01.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是首要任務

一切教育的前提都需要父母以一個良好的心態和情緒面對孩子,無論是對孩子的誇獎還是批評。

在孩子有進步獲得獎勵的時候,喜衝衝的來到父母面前,而此時父母的情緒卻是焦慮煩躁的,那麼必然會對孩子的進步表達不出充分的喜悅和肯定,那麼孩子內心也會非常的失落。

而孩子因為犯錯或受到委屈來到父母面前時,父母沒有控制好情緒或者父母本身就在收到負面情緒的困擾,那麼結果可想而知,孩子受到的一定是“劈頭蓋臉”的訓斥。孩子得不到來自父母應有的體貼,慢慢的孩子也會變得焦慮不安、自卑膽小。

02.正面管教好過批評和責怪

無論是對孩子的讚美孩子批評,父母都要選擇正面管教的方式,例如,在廣場滑輪滑,有位家長一直在吵吵:別這樣,不對,你看看小朋友怎麼滑的。

漫無目的的指導只會讓孩子更加手足無措,茫然迷惑。因為你從來沒有告訴他應該做什麼和怎麼去做。 家長應該直接教孩子怎麼才能滑得好。

03.孩子指向需要和目標 

桐桐過來問:爸爸,能給我兩張沒用的紙麼?爸爸故意拿了一張報紙交給孩子。
桐桐說:不行。
爸爸笑著說:報紙對我來說沒用,你要紙用來做什麼?
桐桐說:我用來畫畫。
爸爸說:好的,我明白了。給了桐桐兩張A4打印紙。
然後告訴孩子:你得告訴我你要紙用來做什麼,我才能知道給你什麼樣的紙。 

孩子的表達往往不夠清晰和具體,而是他們跟不知道這樣做的意義,如果家長適當的引導,孩子就會明白,遠好過大聲吼叫甚至是批評。

04.關注孩子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自己不讓孩子做的事情

  • 情境:昨天滑輪滑後,孩子和小朋友在沙坑裡玩沙子。七點了,我想回家,可是孩子們又開始從臺階上往下跳。正在玩得不亦樂乎,答案可想而知,我交涉失敗。
  • 原因:我希望做的事情會讓孩子停止他希望做的事情,當然會產生衝突。
  • 做法:我問“兒子,你希望再跳幾次?”這小傢伙兩隻手伸出,說“十次,哦不,十一次。”於是我開看著孩子從臺階上跳了十一次。
  • 結果:小傢伙很開心,牽著我的手和我回家了。

如果當時,我堅持要回家,孩子害怕我的威嚴,只會哭鬧幾下,但是一定會順從我,可小傢伙心裡一定很委屈,絕對會記恨我。相反,更關注孩子的心情,孩子得到了滿足,同時也會滿足我們做家長的要求。

孩子的焦慮源自家長的“災難預言”,你是不是無形中傷害了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最深的依靠,家庭是孩子成長最早的起點,同時父母對孩子的心靈的傷害也是最深的,有時會超過其他事件所有的傷害,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創傷往往終其一生都在影響。

今日互動:你是不是也誇大過孩子的某些“行為”?你知道這些對孩子的影響嗎?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

——————————

在育兒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關注【C位媽媽】,棘手的育兒難題和倍感幸福得育兒瞬間都能得到幫助和迴應,經歷和經驗可能不同,但我們愛孩子的心始終一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