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到底是家長平庸還是孩子平庸'

"

最近熱映的電視劇《小歡喜》在開播第一集中,就點燃了無數家長心中的那句憋屈:“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

劇中的男主角方一凡的媽媽,在孩子暑假的尾聲被請到老師辦公室“喝茶”,被告知由於孩子成績實在是太差了,從學校的本科升學率考慮,建議留級。


"

最近熱映的電視劇《小歡喜》在開播第一集中,就點燃了無數家長心中的那句憋屈:“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

劇中的男主角方一凡的媽媽,在孩子暑假的尾聲被請到老師辦公室“喝茶”,被告知由於孩子成績實在是太差了,從學校的本科升學率考慮,建議留級。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到底是家長平庸還是孩子平庸


強顏歡笑的方一凡媽媽從辦公室出來後心裡充滿著委屈,回家的路上不停地質問著孩子:“媽媽高三那年,物理93、數學92、化學91,我為什麼要生你?學習學習不靈,打架打架門清,你為什麼一點都不隨你媽?

優秀的家長,能否接受孩子的平庸?

什麼是“平庸”?

翻開字典,對“平庸”的解釋為“尋常而不突出,沒有作為”。簡簡單單的十個字,遠看十分清瘦,若被用到自己悉心培養的孩子身上,又無比痛心。

在孩子呱呱墜地的那天起,哪怕十分正常的動作,在家長眼中都是不平庸的:

在孩子三個月的時候,偶爾發出“mama”的聲音,我們會驚訝他就是未來的語言學家;不到一歲時,若能伴隨著音樂揮動著自己的小手小腳,我們會讚歎於生了個具有藝術天賦的Dancer;三歲時可以朗朗上口背出幾首古詩,OMG,我的孩子就是個大文豪。

"

最近熱映的電視劇《小歡喜》在開播第一集中,就點燃了無數家長心中的那句憋屈:“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

劇中的男主角方一凡的媽媽,在孩子暑假的尾聲被請到老師辦公室“喝茶”,被告知由於孩子成績實在是太差了,從學校的本科升學率考慮,建議留級。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到底是家長平庸還是孩子平庸


強顏歡笑的方一凡媽媽從辦公室出來後心裡充滿著委屈,回家的路上不停地質問著孩子:“媽媽高三那年,物理93、數學92、化學91,我為什麼要生你?學習學習不靈,打架打架門清,你為什麼一點都不隨你媽?

優秀的家長,能否接受孩子的平庸?

什麼是“平庸”?

翻開字典,對“平庸”的解釋為“尋常而不突出,沒有作為”。簡簡單單的十個字,遠看十分清瘦,若被用到自己悉心培養的孩子身上,又無比痛心。

在孩子呱呱墜地的那天起,哪怕十分正常的動作,在家長眼中都是不平庸的:

在孩子三個月的時候,偶爾發出“mama”的聲音,我們會驚訝他就是未來的語言學家;不到一歲時,若能伴隨著音樂揮動著自己的小手小腳,我們會讚歎於生了個具有藝術天賦的Dancer;三歲時可以朗朗上口背出幾首古詩,OMG,我的孩子就是個大文豪。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到底是家長平庸還是孩子平庸

▲ 圖源:Pexels

相信每位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有著無數的期待,都希望孩子會有一個幸福的人生。於是拼了命地讓孩子好好學習,每天不停地忙碌,只為了讓孩子可以不那麼平庸。

甚至有些家長,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沒有天賦異稟,本來也只希望孩子可以平凡一生,但眼看對門媽媽每天為孩子忙前忙後、出謀劃策,自己也開始焦慮了起來,也被迫加入了“逼孩子”大軍。

於是,每天拿著小鞭子鞭策著孩子,希望他能成為“人上人”,最差最差也不能比自己混得差,一邊喘著粗氣,一邊黯然神傷。

現在做家長的,哪個不是使出渾身解數,用盡所有的力氣為孩子提供優良的學習環境和成長空間,把孩子送到國外留學,飽受著相思之苦艱苦奮鬥,難道到頭來要竹籃打水一場空,付出這麼多心血心力就為了他成長為一個平庸的人嗎?

"

最近熱映的電視劇《小歡喜》在開播第一集中,就點燃了無數家長心中的那句憋屈:“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

劇中的男主角方一凡的媽媽,在孩子暑假的尾聲被請到老師辦公室“喝茶”,被告知由於孩子成績實在是太差了,從學校的本科升學率考慮,建議留級。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到底是家長平庸還是孩子平庸


強顏歡笑的方一凡媽媽從辦公室出來後心裡充滿著委屈,回家的路上不停地質問著孩子:“媽媽高三那年,物理93、數學92、化學91,我為什麼要生你?學習學習不靈,打架打架門清,你為什麼一點都不隨你媽?

優秀的家長,能否接受孩子的平庸?

什麼是“平庸”?

翻開字典,對“平庸”的解釋為“尋常而不突出,沒有作為”。簡簡單單的十個字,遠看十分清瘦,若被用到自己悉心培養的孩子身上,又無比痛心。

在孩子呱呱墜地的那天起,哪怕十分正常的動作,在家長眼中都是不平庸的:

在孩子三個月的時候,偶爾發出“mama”的聲音,我們會驚訝他就是未來的語言學家;不到一歲時,若能伴隨著音樂揮動著自己的小手小腳,我們會讚歎於生了個具有藝術天賦的Dancer;三歲時可以朗朗上口背出幾首古詩,OMG,我的孩子就是個大文豪。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到底是家長平庸還是孩子平庸

▲ 圖源:Pexels

相信每位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有著無數的期待,都希望孩子會有一個幸福的人生。於是拼了命地讓孩子好好學習,每天不停地忙碌,只為了讓孩子可以不那麼平庸。

甚至有些家長,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沒有天賦異稟,本來也只希望孩子可以平凡一生,但眼看對門媽媽每天為孩子忙前忙後、出謀劃策,自己也開始焦慮了起來,也被迫加入了“逼孩子”大軍。

於是,每天拿著小鞭子鞭策著孩子,希望他能成為“人上人”,最差最差也不能比自己混得差,一邊喘著粗氣,一邊黯然神傷。

現在做家長的,哪個不是使出渾身解數,用盡所有的力氣為孩子提供優良的學習環境和成長空間,把孩子送到國外留學,飽受著相思之苦艱苦奮鬥,難道到頭來要竹籃打水一場空,付出這麼多心血心力就為了他成長為一個平庸的人嗎?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到底是家長平庸還是孩子平庸

▲ 圖源:Pexels

什麼樣的家長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麥考比(E.E.Maccoby)和馬丁(J.A.Martin)的研究,從情感和控制兩個維度上,將父母對孩子的養育分為四種方式,歡迎各位家長對號入座。

權威型,即“高要求、高反應”型

這類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表現有著一定的要求,會為孩子設立一定的行為目標,對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為作出適當的限制並督促孩子努力達到目標。

會做出熱情反應,積極與孩子溝通,尊重他們的需求。同時也對孩子有較高的期望和控制,且獎懲分明,以此樹立權威。

專斷型,即“高要求、低反應”型

這類父母會拿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而沒有意識到過高的要求對孩子的個性是一種變相的扼殺。

更易將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品,希望他們嚴格按自己設計的路走,對於孩子的行為與需求往往持冷漠或忽視態度,更傾向於對孩子進行責罰。

溺愛型,即“低要求、高反應”型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就是對這類父母孩子最好的真實寫照。這類父母對孩子充滿了無盡的期望和愛,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而很少對孩子抱有期待。

忽視型,即“低要求、低反應”型

這類父母的生活裡只有自己,很少與孩子進行互動。他們似乎對為人父母興趣寥寥,不會責罰孩子,但也不會給予孩子關注和情緒反饋。

"

最近熱映的電視劇《小歡喜》在開播第一集中,就點燃了無數家長心中的那句憋屈:“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

劇中的男主角方一凡的媽媽,在孩子暑假的尾聲被請到老師辦公室“喝茶”,被告知由於孩子成績實在是太差了,從學校的本科升學率考慮,建議留級。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到底是家長平庸還是孩子平庸


強顏歡笑的方一凡媽媽從辦公室出來後心裡充滿著委屈,回家的路上不停地質問著孩子:“媽媽高三那年,物理93、數學92、化學91,我為什麼要生你?學習學習不靈,打架打架門清,你為什麼一點都不隨你媽?

優秀的家長,能否接受孩子的平庸?

什麼是“平庸”?

翻開字典,對“平庸”的解釋為“尋常而不突出,沒有作為”。簡簡單單的十個字,遠看十分清瘦,若被用到自己悉心培養的孩子身上,又無比痛心。

在孩子呱呱墜地的那天起,哪怕十分正常的動作,在家長眼中都是不平庸的:

在孩子三個月的時候,偶爾發出“mama”的聲音,我們會驚訝他就是未來的語言學家;不到一歲時,若能伴隨著音樂揮動著自己的小手小腳,我們會讚歎於生了個具有藝術天賦的Dancer;三歲時可以朗朗上口背出幾首古詩,OMG,我的孩子就是個大文豪。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到底是家長平庸還是孩子平庸

▲ 圖源:Pexels

相信每位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有著無數的期待,都希望孩子會有一個幸福的人生。於是拼了命地讓孩子好好學習,每天不停地忙碌,只為了讓孩子可以不那麼平庸。

甚至有些家長,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沒有天賦異稟,本來也只希望孩子可以平凡一生,但眼看對門媽媽每天為孩子忙前忙後、出謀劃策,自己也開始焦慮了起來,也被迫加入了“逼孩子”大軍。

於是,每天拿著小鞭子鞭策著孩子,希望他能成為“人上人”,最差最差也不能比自己混得差,一邊喘著粗氣,一邊黯然神傷。

現在做家長的,哪個不是使出渾身解數,用盡所有的力氣為孩子提供優良的學習環境和成長空間,把孩子送到國外留學,飽受著相思之苦艱苦奮鬥,難道到頭來要竹籃打水一場空,付出這麼多心血心力就為了他成長為一個平庸的人嗎?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到底是家長平庸還是孩子平庸

▲ 圖源:Pexels

什麼樣的家長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麥考比(E.E.Maccoby)和馬丁(J.A.Martin)的研究,從情感和控制兩個維度上,將父母對孩子的養育分為四種方式,歡迎各位家長對號入座。

權威型,即“高要求、高反應”型

這類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表現有著一定的要求,會為孩子設立一定的行為目標,對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為作出適當的限制並督促孩子努力達到目標。

會做出熱情反應,積極與孩子溝通,尊重他們的需求。同時也對孩子有較高的期望和控制,且獎懲分明,以此樹立權威。

專斷型,即“高要求、低反應”型

這類父母會拿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而沒有意識到過高的要求對孩子的個性是一種變相的扼殺。

更易將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品,希望他們嚴格按自己設計的路走,對於孩子的行為與需求往往持冷漠或忽視態度,更傾向於對孩子進行責罰。

溺愛型,即“低要求、高反應”型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就是對這類父母孩子最好的真實寫照。這類父母對孩子充滿了無盡的期望和愛,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而很少對孩子抱有期待。

忽視型,即“低要求、低反應”型

這類父母的生活裡只有自己,很少與孩子進行互動。他們似乎對為人父母興趣寥寥,不會責罰孩子,但也不會給予孩子關注和情緒反饋。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到底是家長平庸還是孩子平庸

▲ 圖源:Pexels

由此可見,就“孩子平庸”這件事來說,前兩種類型的父母或多或少都會操控孩子的人生。但不同之處在於,權威型的父母更傾向於把孩子視為獨立個體,通過父母的引導來讓孩子不平庸。

而專斷型父母對親子間的邊界感知較為模糊,更容易直接操縱或以愛之名去操縱孩子對未來的選擇。他們的口頭禪多是:“你怎麼就不能學學你媽?”、“我都是為了你好。”

而後兩種類型的父母,雖然表面上看似無慾無求,孩子只要健康、開心就好,平不平庸無傷大雅。可是當孩子漸漸長大,與初為人父人母時的美好期待有了真實的落差,還有多少人能依然堅持這個答案?

我為什麼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

我行,我孩子憑什麼不行?

誠然,有很多父母,自己小時候家境並沒有那麼優渥,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打破了階級,從農村來到城市,致力於拔高後代的“起跑線”。

若父母都是高材生,那他們對孩子的期待就不可避免地會高。

他們堅信孩子會繼承自己優良的基因,在從小的耳濡目染之下,將來至少不會混得比父母還差,若不能出人頭地,最起碼也要在同齡人中“扶搖直上”。

我不行,若我孩子還不行,這還怎麼行?

“媽媽這輩子沒讀過什麼書,你一定要往死裡拼!”

有些家長接受自己的平庸無比暢快,而對孩子的平庸卻耿耿於懷。明明也就三四十歲的年齡,便對自己徹底放棄了,所有的希望都在孩子身上。大字不識幾個,麻將爐火純青,唯一會的藝術也只是廣場舞。

他們要求孩子理科必須與牛頓齊肩、文科向蘇軾看齊,奧數鋼琴繪畫什麼的自己也不是太懂,讓孩子先學起來,反正也不是自己吃苦。

人啊,小時候覺得父母不是一般人,長大了覺得自己不是一般人,生娃之後覺得自己孩子不是一般人。

那些功成名就的父母們,高估了自己努力的作用,卻忽視了其他因素,於是對自己孩子的平庸虎視眈眈;那些本來就平庸的父母們,為了讓孩子不重蹈覆轍,只能一邊責罵嘲諷,一邊“哭”大情深,以此來激起孩子心中奮發向上的決心。

"

最近熱映的電視劇《小歡喜》在開播第一集中,就點燃了無數家長心中的那句憋屈:“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

劇中的男主角方一凡的媽媽,在孩子暑假的尾聲被請到老師辦公室“喝茶”,被告知由於孩子成績實在是太差了,從學校的本科升學率考慮,建議留級。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到底是家長平庸還是孩子平庸


強顏歡笑的方一凡媽媽從辦公室出來後心裡充滿著委屈,回家的路上不停地質問著孩子:“媽媽高三那年,物理93、數學92、化學91,我為什麼要生你?學習學習不靈,打架打架門清,你為什麼一點都不隨你媽?

優秀的家長,能否接受孩子的平庸?

什麼是“平庸”?

翻開字典,對“平庸”的解釋為“尋常而不突出,沒有作為”。簡簡單單的十個字,遠看十分清瘦,若被用到自己悉心培養的孩子身上,又無比痛心。

在孩子呱呱墜地的那天起,哪怕十分正常的動作,在家長眼中都是不平庸的:

在孩子三個月的時候,偶爾發出“mama”的聲音,我們會驚訝他就是未來的語言學家;不到一歲時,若能伴隨著音樂揮動著自己的小手小腳,我們會讚歎於生了個具有藝術天賦的Dancer;三歲時可以朗朗上口背出幾首古詩,OMG,我的孩子就是個大文豪。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到底是家長平庸還是孩子平庸

▲ 圖源:Pexels

相信每位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有著無數的期待,都希望孩子會有一個幸福的人生。於是拼了命地讓孩子好好學習,每天不停地忙碌,只為了讓孩子可以不那麼平庸。

甚至有些家長,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沒有天賦異稟,本來也只希望孩子可以平凡一生,但眼看對門媽媽每天為孩子忙前忙後、出謀劃策,自己也開始焦慮了起來,也被迫加入了“逼孩子”大軍。

於是,每天拿著小鞭子鞭策著孩子,希望他能成為“人上人”,最差最差也不能比自己混得差,一邊喘著粗氣,一邊黯然神傷。

現在做家長的,哪個不是使出渾身解數,用盡所有的力氣為孩子提供優良的學習環境和成長空間,把孩子送到國外留學,飽受著相思之苦艱苦奮鬥,難道到頭來要竹籃打水一場空,付出這麼多心血心力就為了他成長為一個平庸的人嗎?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到底是家長平庸還是孩子平庸

▲ 圖源:Pexels

什麼樣的家長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麥考比(E.E.Maccoby)和馬丁(J.A.Martin)的研究,從情感和控制兩個維度上,將父母對孩子的養育分為四種方式,歡迎各位家長對號入座。

權威型,即“高要求、高反應”型

這類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表現有著一定的要求,會為孩子設立一定的行為目標,對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為作出適當的限制並督促孩子努力達到目標。

會做出熱情反應,積極與孩子溝通,尊重他們的需求。同時也對孩子有較高的期望和控制,且獎懲分明,以此樹立權威。

專斷型,即“高要求、低反應”型

這類父母會拿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而沒有意識到過高的要求對孩子的個性是一種變相的扼殺。

更易將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品,希望他們嚴格按自己設計的路走,對於孩子的行為與需求往往持冷漠或忽視態度,更傾向於對孩子進行責罰。

溺愛型,即“低要求、高反應”型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就是對這類父母孩子最好的真實寫照。這類父母對孩子充滿了無盡的期望和愛,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而很少對孩子抱有期待。

忽視型,即“低要求、低反應”型

這類父母的生活裡只有自己,很少與孩子進行互動。他們似乎對為人父母興趣寥寥,不會責罰孩子,但也不會給予孩子關注和情緒反饋。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到底是家長平庸還是孩子平庸

▲ 圖源:Pexels

由此可見,就“孩子平庸”這件事來說,前兩種類型的父母或多或少都會操控孩子的人生。但不同之處在於,權威型的父母更傾向於把孩子視為獨立個體,通過父母的引導來讓孩子不平庸。

而專斷型父母對親子間的邊界感知較為模糊,更容易直接操縱或以愛之名去操縱孩子對未來的選擇。他們的口頭禪多是:“你怎麼就不能學學你媽?”、“我都是為了你好。”

而後兩種類型的父母,雖然表面上看似無慾無求,孩子只要健康、開心就好,平不平庸無傷大雅。可是當孩子漸漸長大,與初為人父人母時的美好期待有了真實的落差,還有多少人能依然堅持這個答案?

我為什麼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

我行,我孩子憑什麼不行?

誠然,有很多父母,自己小時候家境並沒有那麼優渥,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打破了階級,從農村來到城市,致力於拔高後代的“起跑線”。

若父母都是高材生,那他們對孩子的期待就不可避免地會高。

他們堅信孩子會繼承自己優良的基因,在從小的耳濡目染之下,將來至少不會混得比父母還差,若不能出人頭地,最起碼也要在同齡人中“扶搖直上”。

我不行,若我孩子還不行,這還怎麼行?

“媽媽這輩子沒讀過什麼書,你一定要往死裡拼!”

有些家長接受自己的平庸無比暢快,而對孩子的平庸卻耿耿於懷。明明也就三四十歲的年齡,便對自己徹底放棄了,所有的希望都在孩子身上。大字不識幾個,麻將爐火純青,唯一會的藝術也只是廣場舞。

他們要求孩子理科必須與牛頓齊肩、文科向蘇軾看齊,奧數鋼琴繪畫什麼的自己也不是太懂,讓孩子先學起來,反正也不是自己吃苦。

人啊,小時候覺得父母不是一般人,長大了覺得自己不是一般人,生娃之後覺得自己孩子不是一般人。

那些功成名就的父母們,高估了自己努力的作用,卻忽視了其他因素,於是對自己孩子的平庸虎視眈眈;那些本來就平庸的父母們,為了讓孩子不重蹈覆轍,只能一邊責罵嘲諷,一邊“哭”大情深,以此來激起孩子心中奮發向上的決心。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到底是家長平庸還是孩子平庸

▲ 圖源:Pexels

沒有平庸的孩子,只有心急的家長

世界上沒有生下來就註定平庸的孩子,之所以他們之後變得平庸,父母的高期待是罪魁禍首。

作為家長,我們是不是很多時候太看重結果了?

是不是隻有考上第一名才不算平庸?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本身無輸贏可言,沒有拿到好名次也沒關係,一次次的磨練和對自我的挑戰與顛覆,也是成長路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與其擔憂孩子是否變得平庸,不如多發現孩子每一次的進步。

哪怕到最後孩子沒有成為家長眼中想成為的人,那不妨回到最初的起點,試著去回想一副這樣的畫面:

幾年前的今天,醫生將“天使”抱到你的面前,你滿心歡喜,渾身顫抖,他用僅三千克的身軀揮舞著清瘦的小拳拳,錘著媽媽的胸口。

彈指一揮間,“天使”已漸漸長大成人,對你而言,他有時卻又像個“惡魔”。

剛收拾好的屋子,他總能輕而易舉地恢復原樣;每次吃飯的時候,他總吵著要吃零食;深夜降臨,總能傳來孩子的嚎啕大哭….

"

最近熱映的電視劇《小歡喜》在開播第一集中,就點燃了無數家長心中的那句憋屈:“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

劇中的男主角方一凡的媽媽,在孩子暑假的尾聲被請到老師辦公室“喝茶”,被告知由於孩子成績實在是太差了,從學校的本科升學率考慮,建議留級。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到底是家長平庸還是孩子平庸


強顏歡笑的方一凡媽媽從辦公室出來後心裡充滿著委屈,回家的路上不停地質問著孩子:“媽媽高三那年,物理93、數學92、化學91,我為什麼要生你?學習學習不靈,打架打架門清,你為什麼一點都不隨你媽?

優秀的家長,能否接受孩子的平庸?

什麼是“平庸”?

翻開字典,對“平庸”的解釋為“尋常而不突出,沒有作為”。簡簡單單的十個字,遠看十分清瘦,若被用到自己悉心培養的孩子身上,又無比痛心。

在孩子呱呱墜地的那天起,哪怕十分正常的動作,在家長眼中都是不平庸的:

在孩子三個月的時候,偶爾發出“mama”的聲音,我們會驚訝他就是未來的語言學家;不到一歲時,若能伴隨著音樂揮動著自己的小手小腳,我們會讚歎於生了個具有藝術天賦的Dancer;三歲時可以朗朗上口背出幾首古詩,OMG,我的孩子就是個大文豪。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到底是家長平庸還是孩子平庸

▲ 圖源:Pexels

相信每位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有著無數的期待,都希望孩子會有一個幸福的人生。於是拼了命地讓孩子好好學習,每天不停地忙碌,只為了讓孩子可以不那麼平庸。

甚至有些家長,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沒有天賦異稟,本來也只希望孩子可以平凡一生,但眼看對門媽媽每天為孩子忙前忙後、出謀劃策,自己也開始焦慮了起來,也被迫加入了“逼孩子”大軍。

於是,每天拿著小鞭子鞭策著孩子,希望他能成為“人上人”,最差最差也不能比自己混得差,一邊喘著粗氣,一邊黯然神傷。

現在做家長的,哪個不是使出渾身解數,用盡所有的力氣為孩子提供優良的學習環境和成長空間,把孩子送到國外留學,飽受著相思之苦艱苦奮鬥,難道到頭來要竹籃打水一場空,付出這麼多心血心力就為了他成長為一個平庸的人嗎?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到底是家長平庸還是孩子平庸

▲ 圖源:Pexels

什麼樣的家長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麥考比(E.E.Maccoby)和馬丁(J.A.Martin)的研究,從情感和控制兩個維度上,將父母對孩子的養育分為四種方式,歡迎各位家長對號入座。

權威型,即“高要求、高反應”型

這類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表現有著一定的要求,會為孩子設立一定的行為目標,對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為作出適當的限制並督促孩子努力達到目標。

會做出熱情反應,積極與孩子溝通,尊重他們的需求。同時也對孩子有較高的期望和控制,且獎懲分明,以此樹立權威。

專斷型,即“高要求、低反應”型

這類父母會拿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而沒有意識到過高的要求對孩子的個性是一種變相的扼殺。

更易將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品,希望他們嚴格按自己設計的路走,對於孩子的行為與需求往往持冷漠或忽視態度,更傾向於對孩子進行責罰。

溺愛型,即“低要求、高反應”型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就是對這類父母孩子最好的真實寫照。這類父母對孩子充滿了無盡的期望和愛,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而很少對孩子抱有期待。

忽視型,即“低要求、低反應”型

這類父母的生活裡只有自己,很少與孩子進行互動。他們似乎對為人父母興趣寥寥,不會責罰孩子,但也不會給予孩子關注和情緒反饋。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到底是家長平庸還是孩子平庸

▲ 圖源:Pexels

由此可見,就“孩子平庸”這件事來說,前兩種類型的父母或多或少都會操控孩子的人生。但不同之處在於,權威型的父母更傾向於把孩子視為獨立個體,通過父母的引導來讓孩子不平庸。

而專斷型父母對親子間的邊界感知較為模糊,更容易直接操縱或以愛之名去操縱孩子對未來的選擇。他們的口頭禪多是:“你怎麼就不能學學你媽?”、“我都是為了你好。”

而後兩種類型的父母,雖然表面上看似無慾無求,孩子只要健康、開心就好,平不平庸無傷大雅。可是當孩子漸漸長大,與初為人父人母時的美好期待有了真實的落差,還有多少人能依然堅持這個答案?

我為什麼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

我行,我孩子憑什麼不行?

誠然,有很多父母,自己小時候家境並沒有那麼優渥,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打破了階級,從農村來到城市,致力於拔高後代的“起跑線”。

若父母都是高材生,那他們對孩子的期待就不可避免地會高。

他們堅信孩子會繼承自己優良的基因,在從小的耳濡目染之下,將來至少不會混得比父母還差,若不能出人頭地,最起碼也要在同齡人中“扶搖直上”。

我不行,若我孩子還不行,這還怎麼行?

“媽媽這輩子沒讀過什麼書,你一定要往死裡拼!”

有些家長接受自己的平庸無比暢快,而對孩子的平庸卻耿耿於懷。明明也就三四十歲的年齡,便對自己徹底放棄了,所有的希望都在孩子身上。大字不識幾個,麻將爐火純青,唯一會的藝術也只是廣場舞。

他們要求孩子理科必須與牛頓齊肩、文科向蘇軾看齊,奧數鋼琴繪畫什麼的自己也不是太懂,讓孩子先學起來,反正也不是自己吃苦。

人啊,小時候覺得父母不是一般人,長大了覺得自己不是一般人,生娃之後覺得自己孩子不是一般人。

那些功成名就的父母們,高估了自己努力的作用,卻忽視了其他因素,於是對自己孩子的平庸虎視眈眈;那些本來就平庸的父母們,為了讓孩子不重蹈覆轍,只能一邊責罵嘲諷,一邊“哭”大情深,以此來激起孩子心中奮發向上的決心。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到底是家長平庸還是孩子平庸

▲ 圖源:Pexels

沒有平庸的孩子,只有心急的家長

世界上沒有生下來就註定平庸的孩子,之所以他們之後變得平庸,父母的高期待是罪魁禍首。

作為家長,我們是不是很多時候太看重結果了?

是不是隻有考上第一名才不算平庸?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本身無輸贏可言,沒有拿到好名次也沒關係,一次次的磨練和對自我的挑戰與顛覆,也是成長路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與其擔憂孩子是否變得平庸,不如多發現孩子每一次的進步。

哪怕到最後孩子沒有成為家長眼中想成為的人,那不妨回到最初的起點,試著去回想一副這樣的畫面:

幾年前的今天,醫生將“天使”抱到你的面前,你滿心歡喜,渾身顫抖,他用僅三千克的身軀揮舞著清瘦的小拳拳,錘著媽媽的胸口。

彈指一揮間,“天使”已漸漸長大成人,對你而言,他有時卻又像個“惡魔”。

剛收拾好的屋子,他總能輕而易舉地恢復原樣;每次吃飯的時候,他總吵著要吃零食;深夜降臨,總能傳來孩子的嚎啕大哭….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到底是家長平庸還是孩子平庸

▲ 圖源:Pexels

可有時,他還是會記得自己是個“天使”,也會融化父母的心田。

過馬路時,他會主動地牽起你的手,嘟囔著“媽媽小心車”;放學時,他會樂此不疲地和你講著學校裡發生的故事,緩解上班一天的疲勞;節日時,他也會用心做禮物,只為給媽媽一個驚喜。

是的,不可避免的是也許孩子終將會走向平庸,步入平凡,如果真的這樣,那又怎樣呢?

我們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優秀的人,反而缺少那些能夠從容地接受自己普通的平凡人。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有的只是陪伴孩子成長一笑一顰的身影,還有那些無數個孩子在生活中帶給父母的雀躍與小歡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