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不完美媽媽 玩具 遺傳 戀愛 西卡弟弟 2019-09-16
"

《樹屋童話》有一則故事,叫做《壞壞的小王子》。小王子尤利斯,大家都叫他“壞壞的小王子”,他每天跟父親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掐他,跟母親道晚安的方式就是咬她。

"

《樹屋童話》有一則故事,叫做《壞壞的小王子》。小王子尤利斯,大家都叫他“壞壞的小王子”,他每天跟父親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掐他,跟母親道晚安的方式就是咬她。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尤利斯的父親母親齊齊抱怨:尤利斯真的太壞了,就是一個“小惡魔”!

"

《樹屋童話》有一則故事,叫做《壞壞的小王子》。小王子尤利斯,大家都叫他“壞壞的小王子”,他每天跟父親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掐他,跟母親道晚安的方式就是咬她。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尤利斯的父親母親齊齊抱怨:尤利斯真的太壞了,就是一個“小惡魔”!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孩子為什麼脾氣差?原因往往被忽視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的行為,也跟“壞壞的小王子”一樣,表現得有些“出格”:

  • 1歲半的孩子不高興時,拿頭撞牆;
  • 2歲的孩子動不動就咬奶奶,咬完了還哈哈大笑;
  • 4歲多的孩子在商場想買玩具,在地上打滾哭鬧;
  • 6歲的孩子發起脾氣來,就亂摔家裡東西……

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這樣差的脾氣是從哪來的,從小就倔強不講道理,難道是天生的嗎?如果家中父母剛好也有急性子,那一定會扣上“遺傳”的帽子。

孩子脾氣差,容易被誤解為“天生”,實際上真實原因往往被遮蓋忽略。家長的“遺傳”效果,不是體現在基因方面,而是在行為之上。

"

《樹屋童話》有一則故事,叫做《壞壞的小王子》。小王子尤利斯,大家都叫他“壞壞的小王子”,他每天跟父親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掐他,跟母親道晚安的方式就是咬她。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尤利斯的父親母親齊齊抱怨:尤利斯真的太壞了,就是一個“小惡魔”!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孩子為什麼脾氣差?原因往往被忽視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的行為,也跟“壞壞的小王子”一樣,表現得有些“出格”:

  • 1歲半的孩子不高興時,拿頭撞牆;
  • 2歲的孩子動不動就咬奶奶,咬完了還哈哈大笑;
  • 4歲多的孩子在商場想買玩具,在地上打滾哭鬧;
  • 6歲的孩子發起脾氣來,就亂摔家裡東西……

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這樣差的脾氣是從哪來的,從小就倔強不講道理,難道是天生的嗎?如果家中父母剛好也有急性子,那一定會扣上“遺傳”的帽子。

孩子脾氣差,容易被誤解為“天生”,實際上真實原因往往被遮蓋忽略。家長的“遺傳”效果,不是體現在基因方面,而是在行為之上。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家長錯誤示範

童童白天由奶奶帶得多,奶奶表達“愛”的方式很傳統,望著可愛白嫩的大孫子喜不自禁,常常捏捏小腿、拍拍屁股,有時還會假裝作勢要咬一口,來逗童童。
1歲多的童童看著奶奶笑容滿面的樣子,以為這就是表達愛意的方式,也模仿著奶奶拍打、咬人的模樣。奶奶一看童童學得這麼快,頓時喜笑顏開,誇童童聰明。
一次童童重重的咬了奶奶一口,這時爸爸立刻滿臉嚴肅地衝過來批評,但童童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為什麼爸爸滿臉不高興,以前不都是這樣的嗎?於是童童又嘗試拍打、咬人,但是換來的只是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批評,這讓他小小的心靈充滿了不解和委屈: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嬰幼兒階段的孩子,能通過察言觀色感知家長的情緒反應,奶奶一開始的行為給童童傳遞了錯誤的信息,他不知道大人的玩笑,於是加以模仿。但是孩子又無法像大人那樣把握玩笑的度,我們常說小孩下手沒有輕重,於是就出現了傷人現象。

父母以為孩子咬人、打人是故意為之,其實不過是他模仿了大人的錯誤行為。

"

《樹屋童話》有一則故事,叫做《壞壞的小王子》。小王子尤利斯,大家都叫他“壞壞的小王子”,他每天跟父親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掐他,跟母親道晚安的方式就是咬她。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尤利斯的父親母親齊齊抱怨:尤利斯真的太壞了,就是一個“小惡魔”!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孩子為什麼脾氣差?原因往往被忽視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的行為,也跟“壞壞的小王子”一樣,表現得有些“出格”:

  • 1歲半的孩子不高興時,拿頭撞牆;
  • 2歲的孩子動不動就咬奶奶,咬完了還哈哈大笑;
  • 4歲多的孩子在商場想買玩具,在地上打滾哭鬧;
  • 6歲的孩子發起脾氣來,就亂摔家裡東西……

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這樣差的脾氣是從哪來的,從小就倔強不講道理,難道是天生的嗎?如果家中父母剛好也有急性子,那一定會扣上“遺傳”的帽子。

孩子脾氣差,容易被誤解為“天生”,實際上真實原因往往被遮蓋忽略。家長的“遺傳”效果,不是體現在基因方面,而是在行為之上。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家長錯誤示範

童童白天由奶奶帶得多,奶奶表達“愛”的方式很傳統,望著可愛白嫩的大孫子喜不自禁,常常捏捏小腿、拍拍屁股,有時還會假裝作勢要咬一口,來逗童童。
1歲多的童童看著奶奶笑容滿面的樣子,以為這就是表達愛意的方式,也模仿著奶奶拍打、咬人的模樣。奶奶一看童童學得這麼快,頓時喜笑顏開,誇童童聰明。
一次童童重重的咬了奶奶一口,這時爸爸立刻滿臉嚴肅地衝過來批評,但童童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為什麼爸爸滿臉不高興,以前不都是這樣的嗎?於是童童又嘗試拍打、咬人,但是換來的只是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批評,這讓他小小的心靈充滿了不解和委屈: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嬰幼兒階段的孩子,能通過察言觀色感知家長的情緒反應,奶奶一開始的行為給童童傳遞了錯誤的信息,他不知道大人的玩笑,於是加以模仿。但是孩子又無法像大人那樣把握玩笑的度,我們常說小孩下手沒有輕重,於是就出現了傷人現象。

父母以為孩子咬人、打人是故意為之,其實不過是他模仿了大人的錯誤行為。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家長妥協缺乏原則

有的孩子特別喜歡在人多的地方耍賴,例如在商場、地鐵站、聚會場合等,稍有不順意,就大哭大鬧,躺在地上打滾,口頭禪是“我就要”“我偏要”。

這種情況通常是父母有過一次妥協經歷,讓孩子接受到一個信息:只要我在人前大鬧、發脾氣,父母就會滿足我的願望。

家長缺乏原則、妥協退讓的經歷,為孩子埋下了壞脾氣的隱患。

"

《樹屋童話》有一則故事,叫做《壞壞的小王子》。小王子尤利斯,大家都叫他“壞壞的小王子”,他每天跟父親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掐他,跟母親道晚安的方式就是咬她。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尤利斯的父親母親齊齊抱怨:尤利斯真的太壞了,就是一個“小惡魔”!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孩子為什麼脾氣差?原因往往被忽視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的行為,也跟“壞壞的小王子”一樣,表現得有些“出格”:

  • 1歲半的孩子不高興時,拿頭撞牆;
  • 2歲的孩子動不動就咬奶奶,咬完了還哈哈大笑;
  • 4歲多的孩子在商場想買玩具,在地上打滾哭鬧;
  • 6歲的孩子發起脾氣來,就亂摔家裡東西……

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這樣差的脾氣是從哪來的,從小就倔強不講道理,難道是天生的嗎?如果家中父母剛好也有急性子,那一定會扣上“遺傳”的帽子。

孩子脾氣差,容易被誤解為“天生”,實際上真實原因往往被遮蓋忽略。家長的“遺傳”效果,不是體現在基因方面,而是在行為之上。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家長錯誤示範

童童白天由奶奶帶得多,奶奶表達“愛”的方式很傳統,望著可愛白嫩的大孫子喜不自禁,常常捏捏小腿、拍拍屁股,有時還會假裝作勢要咬一口,來逗童童。
1歲多的童童看著奶奶笑容滿面的樣子,以為這就是表達愛意的方式,也模仿著奶奶拍打、咬人的模樣。奶奶一看童童學得這麼快,頓時喜笑顏開,誇童童聰明。
一次童童重重的咬了奶奶一口,這時爸爸立刻滿臉嚴肅地衝過來批評,但童童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為什麼爸爸滿臉不高興,以前不都是這樣的嗎?於是童童又嘗試拍打、咬人,但是換來的只是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批評,這讓他小小的心靈充滿了不解和委屈: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嬰幼兒階段的孩子,能通過察言觀色感知家長的情緒反應,奶奶一開始的行為給童童傳遞了錯誤的信息,他不知道大人的玩笑,於是加以模仿。但是孩子又無法像大人那樣把握玩笑的度,我們常說小孩下手沒有輕重,於是就出現了傷人現象。

父母以為孩子咬人、打人是故意為之,其實不過是他模仿了大人的錯誤行為。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家長妥協缺乏原則

有的孩子特別喜歡在人多的地方耍賴,例如在商場、地鐵站、聚會場合等,稍有不順意,就大哭大鬧,躺在地上打滾,口頭禪是“我就要”“我偏要”。

這種情況通常是父母有過一次妥協經歷,讓孩子接受到一個信息:只要我在人前大鬧、發脾氣,父母就會滿足我的願望。

家長缺乏原則、妥協退讓的經歷,為孩子埋下了壞脾氣的隱患。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家長忽視孩子真正需求

《樹屋童話》的“壞壞小王子”尤利斯說了一句話:我是鬧著玩,逗你們笑呢!

"

《樹屋童話》有一則故事,叫做《壞壞的小王子》。小王子尤利斯,大家都叫他“壞壞的小王子”,他每天跟父親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掐他,跟母親道晚安的方式就是咬她。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尤利斯的父親母親齊齊抱怨:尤利斯真的太壞了,就是一個“小惡魔”!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孩子為什麼脾氣差?原因往往被忽視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的行為,也跟“壞壞的小王子”一樣,表現得有些“出格”:

  • 1歲半的孩子不高興時,拿頭撞牆;
  • 2歲的孩子動不動就咬奶奶,咬完了還哈哈大笑;
  • 4歲多的孩子在商場想買玩具,在地上打滾哭鬧;
  • 6歲的孩子發起脾氣來,就亂摔家裡東西……

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這樣差的脾氣是從哪來的,從小就倔強不講道理,難道是天生的嗎?如果家中父母剛好也有急性子,那一定會扣上“遺傳”的帽子。

孩子脾氣差,容易被誤解為“天生”,實際上真實原因往往被遮蓋忽略。家長的“遺傳”效果,不是體現在基因方面,而是在行為之上。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家長錯誤示範

童童白天由奶奶帶得多,奶奶表達“愛”的方式很傳統,望著可愛白嫩的大孫子喜不自禁,常常捏捏小腿、拍拍屁股,有時還會假裝作勢要咬一口,來逗童童。
1歲多的童童看著奶奶笑容滿面的樣子,以為這就是表達愛意的方式,也模仿著奶奶拍打、咬人的模樣。奶奶一看童童學得這麼快,頓時喜笑顏開,誇童童聰明。
一次童童重重的咬了奶奶一口,這時爸爸立刻滿臉嚴肅地衝過來批評,但童童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為什麼爸爸滿臉不高興,以前不都是這樣的嗎?於是童童又嘗試拍打、咬人,但是換來的只是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批評,這讓他小小的心靈充滿了不解和委屈: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嬰幼兒階段的孩子,能通過察言觀色感知家長的情緒反應,奶奶一開始的行為給童童傳遞了錯誤的信息,他不知道大人的玩笑,於是加以模仿。但是孩子又無法像大人那樣把握玩笑的度,我們常說小孩下手沒有輕重,於是就出現了傷人現象。

父母以為孩子咬人、打人是故意為之,其實不過是他模仿了大人的錯誤行為。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家長妥協缺乏原則

有的孩子特別喜歡在人多的地方耍賴,例如在商場、地鐵站、聚會場合等,稍有不順意,就大哭大鬧,躺在地上打滾,口頭禪是“我就要”“我偏要”。

這種情況通常是父母有過一次妥協經歷,讓孩子接受到一個信息:只要我在人前大鬧、發脾氣,父母就會滿足我的願望。

家長缺乏原則、妥協退讓的經歷,為孩子埋下了壞脾氣的隱患。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家長忽視孩子真正需求

《樹屋童話》的“壞壞小王子”尤利斯說了一句話:我是鬧著玩,逗你們笑呢!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許多父母也像尤利斯的父母一樣,要麼是忙於工作和生活,要麼覺得孩子還不懂事,常常把孩子的話當耳旁風,更不可能明白孩子想要什麼。

但是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關注,哪怕是批評,也是一種關注,可以能得到滿足。1歲多的孩子喜歡撞牆,很有可能是某一次他無疑頭撞到牆,大人們紛紛過來關心,讓他意識到這樣可以獲得關注,於是總用這個方式“博關注”。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能合理地表達自己訴求,沒有學會正確的溝通方式。如果家長不能理解孩子真正的情感訴求,就很容易將撞牆、咬人、掐人的行為,定義為壞習慣和壞脾氣,抱怨孩子是“小惡魔”。

"

《樹屋童話》有一則故事,叫做《壞壞的小王子》。小王子尤利斯,大家都叫他“壞壞的小王子”,他每天跟父親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掐他,跟母親道晚安的方式就是咬她。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尤利斯的父親母親齊齊抱怨:尤利斯真的太壞了,就是一個“小惡魔”!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孩子為什麼脾氣差?原因往往被忽視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的行為,也跟“壞壞的小王子”一樣,表現得有些“出格”:

  • 1歲半的孩子不高興時,拿頭撞牆;
  • 2歲的孩子動不動就咬奶奶,咬完了還哈哈大笑;
  • 4歲多的孩子在商場想買玩具,在地上打滾哭鬧;
  • 6歲的孩子發起脾氣來,就亂摔家裡東西……

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這樣差的脾氣是從哪來的,從小就倔強不講道理,難道是天生的嗎?如果家中父母剛好也有急性子,那一定會扣上“遺傳”的帽子。

孩子脾氣差,容易被誤解為“天生”,實際上真實原因往往被遮蓋忽略。家長的“遺傳”效果,不是體現在基因方面,而是在行為之上。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家長錯誤示範

童童白天由奶奶帶得多,奶奶表達“愛”的方式很傳統,望著可愛白嫩的大孫子喜不自禁,常常捏捏小腿、拍拍屁股,有時還會假裝作勢要咬一口,來逗童童。
1歲多的童童看著奶奶笑容滿面的樣子,以為這就是表達愛意的方式,也模仿著奶奶拍打、咬人的模樣。奶奶一看童童學得這麼快,頓時喜笑顏開,誇童童聰明。
一次童童重重的咬了奶奶一口,這時爸爸立刻滿臉嚴肅地衝過來批評,但童童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為什麼爸爸滿臉不高興,以前不都是這樣的嗎?於是童童又嘗試拍打、咬人,但是換來的只是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批評,這讓他小小的心靈充滿了不解和委屈: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嬰幼兒階段的孩子,能通過察言觀色感知家長的情緒反應,奶奶一開始的行為給童童傳遞了錯誤的信息,他不知道大人的玩笑,於是加以模仿。但是孩子又無法像大人那樣把握玩笑的度,我們常說小孩下手沒有輕重,於是就出現了傷人現象。

父母以為孩子咬人、打人是故意為之,其實不過是他模仿了大人的錯誤行為。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家長妥協缺乏原則

有的孩子特別喜歡在人多的地方耍賴,例如在商場、地鐵站、聚會場合等,稍有不順意,就大哭大鬧,躺在地上打滾,口頭禪是“我就要”“我偏要”。

這種情況通常是父母有過一次妥協經歷,讓孩子接受到一個信息:只要我在人前大鬧、發脾氣,父母就會滿足我的願望。

家長缺乏原則、妥協退讓的經歷,為孩子埋下了壞脾氣的隱患。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家長忽視孩子真正需求

《樹屋童話》的“壞壞小王子”尤利斯說了一句話:我是鬧著玩,逗你們笑呢!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許多父母也像尤利斯的父母一樣,要麼是忙於工作和生活,要麼覺得孩子還不懂事,常常把孩子的話當耳旁風,更不可能明白孩子想要什麼。

但是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關注,哪怕是批評,也是一種關注,可以能得到滿足。1歲多的孩子喜歡撞牆,很有可能是某一次他無疑頭撞到牆,大人們紛紛過來關心,讓他意識到這樣可以獲得關注,於是總用這個方式“博關注”。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能合理地表達自己訴求,沒有學會正確的溝通方式。如果家長不能理解孩子真正的情感訴求,就很容易將撞牆、咬人、掐人的行為,定義為壞習慣和壞脾氣,抱怨孩子是“小惡魔”。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孩子的壞脾氣絕不是天生的,由於後天各種事件的影響,傳遞給孩子不同的信息,塑造了他性格最初的模型。

家長該怎麼引導孩子?

孩子在成長階段,認知在一步步構建和完善,行為也會受環境影響出現呈曲線變化,一會顯得特別聽話,一會兒顯得特別不能講道理。

脾氣暴躁期是孩子必經的過程,家長應該瞭解這不是孩子“變壞了”,別像尤利斯的父母去給孩子“貼標籤”、去責怪。具體應對方法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丨關注孩子需求點

家長站在成人的角度,很容易忽視孩子的感受。我們要可能地關注到孩子的需求點,提前感知到孩子的想法,而不是等待他情緒爆發、做出出格行為以後,再去關注孩子。

凡凡到了中班還有午睡尿床的習慣,受到了班裡小朋友的嘲笑。一開始凡凡感覺很害怕,次數多了以後也開始反抗,甚至直接動手打其他小朋友。凡凡父母知道孩子有尿床的小毛病,希望老師多包容和照顧一下。

但是凡凡的問題出在了心理上,父母並沒有讀懂他真正的需求,一味讓老師包容和照顧,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其實家長可以從兩個方面幫助凡凡:一方面是教會孩子不再尿床,從根本解決被同伴嘲笑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問問平時和哪些小朋友產生了打鬧現象,帶著凡凡去和這些小朋友和他們的家長溝通,化解矛盾,讓小朋友們繼續友好相處。

"

《樹屋童話》有一則故事,叫做《壞壞的小王子》。小王子尤利斯,大家都叫他“壞壞的小王子”,他每天跟父親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掐他,跟母親道晚安的方式就是咬她。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尤利斯的父親母親齊齊抱怨:尤利斯真的太壞了,就是一個“小惡魔”!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孩子為什麼脾氣差?原因往往被忽視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的行為,也跟“壞壞的小王子”一樣,表現得有些“出格”:

  • 1歲半的孩子不高興時,拿頭撞牆;
  • 2歲的孩子動不動就咬奶奶,咬完了還哈哈大笑;
  • 4歲多的孩子在商場想買玩具,在地上打滾哭鬧;
  • 6歲的孩子發起脾氣來,就亂摔家裡東西……

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這樣差的脾氣是從哪來的,從小就倔強不講道理,難道是天生的嗎?如果家中父母剛好也有急性子,那一定會扣上“遺傳”的帽子。

孩子脾氣差,容易被誤解為“天生”,實際上真實原因往往被遮蓋忽略。家長的“遺傳”效果,不是體現在基因方面,而是在行為之上。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家長錯誤示範

童童白天由奶奶帶得多,奶奶表達“愛”的方式很傳統,望著可愛白嫩的大孫子喜不自禁,常常捏捏小腿、拍拍屁股,有時還會假裝作勢要咬一口,來逗童童。
1歲多的童童看著奶奶笑容滿面的樣子,以為這就是表達愛意的方式,也模仿著奶奶拍打、咬人的模樣。奶奶一看童童學得這麼快,頓時喜笑顏開,誇童童聰明。
一次童童重重的咬了奶奶一口,這時爸爸立刻滿臉嚴肅地衝過來批評,但童童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為什麼爸爸滿臉不高興,以前不都是這樣的嗎?於是童童又嘗試拍打、咬人,但是換來的只是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批評,這讓他小小的心靈充滿了不解和委屈: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嬰幼兒階段的孩子,能通過察言觀色感知家長的情緒反應,奶奶一開始的行為給童童傳遞了錯誤的信息,他不知道大人的玩笑,於是加以模仿。但是孩子又無法像大人那樣把握玩笑的度,我們常說小孩下手沒有輕重,於是就出現了傷人現象。

父母以為孩子咬人、打人是故意為之,其實不過是他模仿了大人的錯誤行為。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家長妥協缺乏原則

有的孩子特別喜歡在人多的地方耍賴,例如在商場、地鐵站、聚會場合等,稍有不順意,就大哭大鬧,躺在地上打滾,口頭禪是“我就要”“我偏要”。

這種情況通常是父母有過一次妥協經歷,讓孩子接受到一個信息:只要我在人前大鬧、發脾氣,父母就會滿足我的願望。

家長缺乏原則、妥協退讓的經歷,為孩子埋下了壞脾氣的隱患。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家長忽視孩子真正需求

《樹屋童話》的“壞壞小王子”尤利斯說了一句話:我是鬧著玩,逗你們笑呢!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許多父母也像尤利斯的父母一樣,要麼是忙於工作和生活,要麼覺得孩子還不懂事,常常把孩子的話當耳旁風,更不可能明白孩子想要什麼。

但是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關注,哪怕是批評,也是一種關注,可以能得到滿足。1歲多的孩子喜歡撞牆,很有可能是某一次他無疑頭撞到牆,大人們紛紛過來關心,讓他意識到這樣可以獲得關注,於是總用這個方式“博關注”。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能合理地表達自己訴求,沒有學會正確的溝通方式。如果家長不能理解孩子真正的情感訴求,就很容易將撞牆、咬人、掐人的行為,定義為壞習慣和壞脾氣,抱怨孩子是“小惡魔”。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孩子的壞脾氣絕不是天生的,由於後天各種事件的影響,傳遞給孩子不同的信息,塑造了他性格最初的模型。

家長該怎麼引導孩子?

孩子在成長階段,認知在一步步構建和完善,行為也會受環境影響出現呈曲線變化,一會顯得特別聽話,一會兒顯得特別不能講道理。

脾氣暴躁期是孩子必經的過程,家長應該瞭解這不是孩子“變壞了”,別像尤利斯的父母去給孩子“貼標籤”、去責怪。具體應對方法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丨關注孩子需求點

家長站在成人的角度,很容易忽視孩子的感受。我們要可能地關注到孩子的需求點,提前感知到孩子的想法,而不是等待他情緒爆發、做出出格行為以後,再去關注孩子。

凡凡到了中班還有午睡尿床的習慣,受到了班裡小朋友的嘲笑。一開始凡凡感覺很害怕,次數多了以後也開始反抗,甚至直接動手打其他小朋友。凡凡父母知道孩子有尿床的小毛病,希望老師多包容和照顧一下。

但是凡凡的問題出在了心理上,父母並沒有讀懂他真正的需求,一味讓老師包容和照顧,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其實家長可以從兩個方面幫助凡凡:一方面是教會孩子不再尿床,從根本解決被同伴嘲笑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問問平時和哪些小朋友產生了打鬧現象,帶著凡凡去和這些小朋友和他們的家長溝通,化解矛盾,讓小朋友們繼續友好相處。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建立規則,不可“雙標”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有可能出現“雙重標準”:

  • 在家可以這樣,在外面別這樣;
  • 大人可以這麼做,小孩不可以這麼做;
  • 輕一點代表友好,重了就不禮貌……

可是孩子小小年紀,哪分得清這麼複雜的標準?於是孩子只會一遍遍摸索自己的“標準”,大人不讓打人,那多重算打人?我再試試看?

家長在給孩子制定規定的時候,要注意是切實可行、都能統一遵守的,切不可針對不同情況又不同的複雜標準。

當培養了良好的規則意識,父母也以身作則的時候,孩子就會習慣去遵守合理的規則。

"

《樹屋童話》有一則故事,叫做《壞壞的小王子》。小王子尤利斯,大家都叫他“壞壞的小王子”,他每天跟父親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掐他,跟母親道晚安的方式就是咬她。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尤利斯的父親母親齊齊抱怨:尤利斯真的太壞了,就是一個“小惡魔”!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孩子為什麼脾氣差?原因往往被忽視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的行為,也跟“壞壞的小王子”一樣,表現得有些“出格”:

  • 1歲半的孩子不高興時,拿頭撞牆;
  • 2歲的孩子動不動就咬奶奶,咬完了還哈哈大笑;
  • 4歲多的孩子在商場想買玩具,在地上打滾哭鬧;
  • 6歲的孩子發起脾氣來,就亂摔家裡東西……

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這樣差的脾氣是從哪來的,從小就倔強不講道理,難道是天生的嗎?如果家中父母剛好也有急性子,那一定會扣上“遺傳”的帽子。

孩子脾氣差,容易被誤解為“天生”,實際上真實原因往往被遮蓋忽略。家長的“遺傳”效果,不是體現在基因方面,而是在行為之上。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家長錯誤示範

童童白天由奶奶帶得多,奶奶表達“愛”的方式很傳統,望著可愛白嫩的大孫子喜不自禁,常常捏捏小腿、拍拍屁股,有時還會假裝作勢要咬一口,來逗童童。
1歲多的童童看著奶奶笑容滿面的樣子,以為這就是表達愛意的方式,也模仿著奶奶拍打、咬人的模樣。奶奶一看童童學得這麼快,頓時喜笑顏開,誇童童聰明。
一次童童重重的咬了奶奶一口,這時爸爸立刻滿臉嚴肅地衝過來批評,但童童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為什麼爸爸滿臉不高興,以前不都是這樣的嗎?於是童童又嘗試拍打、咬人,但是換來的只是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批評,這讓他小小的心靈充滿了不解和委屈: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嬰幼兒階段的孩子,能通過察言觀色感知家長的情緒反應,奶奶一開始的行為給童童傳遞了錯誤的信息,他不知道大人的玩笑,於是加以模仿。但是孩子又無法像大人那樣把握玩笑的度,我們常說小孩下手沒有輕重,於是就出現了傷人現象。

父母以為孩子咬人、打人是故意為之,其實不過是他模仿了大人的錯誤行為。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家長妥協缺乏原則

有的孩子特別喜歡在人多的地方耍賴,例如在商場、地鐵站、聚會場合等,稍有不順意,就大哭大鬧,躺在地上打滾,口頭禪是“我就要”“我偏要”。

這種情況通常是父母有過一次妥協經歷,讓孩子接受到一個信息:只要我在人前大鬧、發脾氣,父母就會滿足我的願望。

家長缺乏原則、妥協退讓的經歷,為孩子埋下了壞脾氣的隱患。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家長忽視孩子真正需求

《樹屋童話》的“壞壞小王子”尤利斯說了一句話:我是鬧著玩,逗你們笑呢!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許多父母也像尤利斯的父母一樣,要麼是忙於工作和生活,要麼覺得孩子還不懂事,常常把孩子的話當耳旁風,更不可能明白孩子想要什麼。

但是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關注,哪怕是批評,也是一種關注,可以能得到滿足。1歲多的孩子喜歡撞牆,很有可能是某一次他無疑頭撞到牆,大人們紛紛過來關心,讓他意識到這樣可以獲得關注,於是總用這個方式“博關注”。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能合理地表達自己訴求,沒有學會正確的溝通方式。如果家長不能理解孩子真正的情感訴求,就很容易將撞牆、咬人、掐人的行為,定義為壞習慣和壞脾氣,抱怨孩子是“小惡魔”。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孩子的壞脾氣絕不是天生的,由於後天各種事件的影響,傳遞給孩子不同的信息,塑造了他性格最初的模型。

家長該怎麼引導孩子?

孩子在成長階段,認知在一步步構建和完善,行為也會受環境影響出現呈曲線變化,一會顯得特別聽話,一會兒顯得特別不能講道理。

脾氣暴躁期是孩子必經的過程,家長應該瞭解這不是孩子“變壞了”,別像尤利斯的父母去給孩子“貼標籤”、去責怪。具體應對方法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丨關注孩子需求點

家長站在成人的角度,很容易忽視孩子的感受。我們要可能地關注到孩子的需求點,提前感知到孩子的想法,而不是等待他情緒爆發、做出出格行為以後,再去關注孩子。

凡凡到了中班還有午睡尿床的習慣,受到了班裡小朋友的嘲笑。一開始凡凡感覺很害怕,次數多了以後也開始反抗,甚至直接動手打其他小朋友。凡凡父母知道孩子有尿床的小毛病,希望老師多包容和照顧一下。

但是凡凡的問題出在了心理上,父母並沒有讀懂他真正的需求,一味讓老師包容和照顧,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其實家長可以從兩個方面幫助凡凡:一方面是教會孩子不再尿床,從根本解決被同伴嘲笑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問問平時和哪些小朋友產生了打鬧現象,帶著凡凡去和這些小朋友和他們的家長溝通,化解矛盾,讓小朋友們繼續友好相處。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建立規則,不可“雙標”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有可能出現“雙重標準”:

  • 在家可以這樣,在外面別這樣;
  • 大人可以這麼做,小孩不可以這麼做;
  • 輕一點代表友好,重了就不禮貌……

可是孩子小小年紀,哪分得清這麼複雜的標準?於是孩子只會一遍遍摸索自己的“標準”,大人不讓打人,那多重算打人?我再試試看?

家長在給孩子制定規定的時候,要注意是切實可行、都能統一遵守的,切不可針對不同情況又不同的複雜標準。

當培養了良好的規則意識,父母也以身作則的時候,孩子就會習慣去遵守合理的規則。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保持耐心,多微笑

家長自己的行為,是孩子模仿的參照物,如果希望孩子養成好性格好脾氣,家長自己就不能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

有的家長看到孩子犯錯,脾氣一上來就大吼大叫、厲聲批評,孩子從小就沒有一個好的模板去模仿,哪裡學得會講道理?久而久之只會用同樣的方式去迴應家長。

如果孩子遭遇了問題,家長一如既往能保持耐心,微笑地聆聽孩子心聲,告訴孩子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學會這樣處理問題的方式。

"

《樹屋童話》有一則故事,叫做《壞壞的小王子》。小王子尤利斯,大家都叫他“壞壞的小王子”,他每天跟父親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掐他,跟母親道晚安的方式就是咬她。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尤利斯的父親母親齊齊抱怨:尤利斯真的太壞了,就是一個“小惡魔”!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孩子為什麼脾氣差?原因往往被忽視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的行為,也跟“壞壞的小王子”一樣,表現得有些“出格”:

  • 1歲半的孩子不高興時,拿頭撞牆;
  • 2歲的孩子動不動就咬奶奶,咬完了還哈哈大笑;
  • 4歲多的孩子在商場想買玩具,在地上打滾哭鬧;
  • 6歲的孩子發起脾氣來,就亂摔家裡東西……

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這樣差的脾氣是從哪來的,從小就倔強不講道理,難道是天生的嗎?如果家中父母剛好也有急性子,那一定會扣上“遺傳”的帽子。

孩子脾氣差,容易被誤解為“天生”,實際上真實原因往往被遮蓋忽略。家長的“遺傳”效果,不是體現在基因方面,而是在行為之上。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家長錯誤示範

童童白天由奶奶帶得多,奶奶表達“愛”的方式很傳統,望著可愛白嫩的大孫子喜不自禁,常常捏捏小腿、拍拍屁股,有時還會假裝作勢要咬一口,來逗童童。
1歲多的童童看著奶奶笑容滿面的樣子,以為這就是表達愛意的方式,也模仿著奶奶拍打、咬人的模樣。奶奶一看童童學得這麼快,頓時喜笑顏開,誇童童聰明。
一次童童重重的咬了奶奶一口,這時爸爸立刻滿臉嚴肅地衝過來批評,但童童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為什麼爸爸滿臉不高興,以前不都是這樣的嗎?於是童童又嘗試拍打、咬人,但是換來的只是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批評,這讓他小小的心靈充滿了不解和委屈: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嬰幼兒階段的孩子,能通過察言觀色感知家長的情緒反應,奶奶一開始的行為給童童傳遞了錯誤的信息,他不知道大人的玩笑,於是加以模仿。但是孩子又無法像大人那樣把握玩笑的度,我們常說小孩下手沒有輕重,於是就出現了傷人現象。

父母以為孩子咬人、打人是故意為之,其實不過是他模仿了大人的錯誤行為。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家長妥協缺乏原則

有的孩子特別喜歡在人多的地方耍賴,例如在商場、地鐵站、聚會場合等,稍有不順意,就大哭大鬧,躺在地上打滾,口頭禪是“我就要”“我偏要”。

這種情況通常是父母有過一次妥協經歷,讓孩子接受到一個信息:只要我在人前大鬧、發脾氣,父母就會滿足我的願望。

家長缺乏原則、妥協退讓的經歷,為孩子埋下了壞脾氣的隱患。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家長忽視孩子真正需求

《樹屋童話》的“壞壞小王子”尤利斯說了一句話:我是鬧著玩,逗你們笑呢!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許多父母也像尤利斯的父母一樣,要麼是忙於工作和生活,要麼覺得孩子還不懂事,常常把孩子的話當耳旁風,更不可能明白孩子想要什麼。

但是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關注,哪怕是批評,也是一種關注,可以能得到滿足。1歲多的孩子喜歡撞牆,很有可能是某一次他無疑頭撞到牆,大人們紛紛過來關心,讓他意識到這樣可以獲得關注,於是總用這個方式“博關注”。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能合理地表達自己訴求,沒有學會正確的溝通方式。如果家長不能理解孩子真正的情感訴求,就很容易將撞牆、咬人、掐人的行為,定義為壞習慣和壞脾氣,抱怨孩子是“小惡魔”。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孩子的壞脾氣絕不是天生的,由於後天各種事件的影響,傳遞給孩子不同的信息,塑造了他性格最初的模型。

家長該怎麼引導孩子?

孩子在成長階段,認知在一步步構建和完善,行為也會受環境影響出現呈曲線變化,一會顯得特別聽話,一會兒顯得特別不能講道理。

脾氣暴躁期是孩子必經的過程,家長應該瞭解這不是孩子“變壞了”,別像尤利斯的父母去給孩子“貼標籤”、去責怪。具體應對方法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丨關注孩子需求點

家長站在成人的角度,很容易忽視孩子的感受。我們要可能地關注到孩子的需求點,提前感知到孩子的想法,而不是等待他情緒爆發、做出出格行為以後,再去關注孩子。

凡凡到了中班還有午睡尿床的習慣,受到了班裡小朋友的嘲笑。一開始凡凡感覺很害怕,次數多了以後也開始反抗,甚至直接動手打其他小朋友。凡凡父母知道孩子有尿床的小毛病,希望老師多包容和照顧一下。

但是凡凡的問題出在了心理上,父母並沒有讀懂他真正的需求,一味讓老師包容和照顧,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其實家長可以從兩個方面幫助凡凡:一方面是教會孩子不再尿床,從根本解決被同伴嘲笑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問問平時和哪些小朋友產生了打鬧現象,帶著凡凡去和這些小朋友和他們的家長溝通,化解矛盾,讓小朋友們繼續友好相處。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建立規則,不可“雙標”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有可能出現“雙重標準”:

  • 在家可以這樣,在外面別這樣;
  • 大人可以這麼做,小孩不可以這麼做;
  • 輕一點代表友好,重了就不禮貌……

可是孩子小小年紀,哪分得清這麼複雜的標準?於是孩子只會一遍遍摸索自己的“標準”,大人不讓打人,那多重算打人?我再試試看?

家長在給孩子制定規定的時候,要注意是切實可行、都能統一遵守的,切不可針對不同情況又不同的複雜標準。

當培養了良好的規則意識,父母也以身作則的時候,孩子就會習慣去遵守合理的規則。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丨保持耐心,多微笑

家長自己的行為,是孩子模仿的參照物,如果希望孩子養成好性格好脾氣,家長自己就不能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

有的家長看到孩子犯錯,脾氣一上來就大吼大叫、厲聲批評,孩子從小就沒有一個好的模板去模仿,哪裡學得會講道理?久而久之只會用同樣的方式去迴應家長。

如果孩子遭遇了問題,家長一如既往能保持耐心,微笑地聆聽孩子心聲,告訴孩子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學會這樣處理問題的方式。

只知道脾氣差,不知道為何鬧?多少家長還認為,孩子脾氣是天生的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兒童是一塊大理石,把這塊大理石雕塑城一座雕像,需要劉偉雕塑家,家庭、學校、兒童所在的集體、兒童本人、書籍、和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在首位。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所做如何,影響著你將所得一個怎樣的孩子。


HI,我是西卡弟弟,專注優質內容,助力快樂童年。如果您喜歡請點擊關注,評論、轉發、收藏、點贊~與我一起說說育兒感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