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掐尖招生”,根在虛假治理'

不完美媽媽 重慶 幼兒園 逆襲故事 中青評論 2019-07-30
""高中“掐尖招生”,根在虛假治理

摘要

中青評論

良好的教育生態當然不排斥競爭,但任何競爭都應該以促進社會進步為目標。僅僅是簡單的“掐尖”,而不去夯實中小學教育的基礎,豐富教育的生態,並不是正確的做法。

提前一年高價簽約尖子生,組織高分考生“玩消失”,為搶生源互挖“牆腳”……據新華社“新華視點”報道,近年來重慶市一些重點高中為了提高升學率,不惜採取多種違規手段爭搶高分生源,由此帶來普通學校與“超級中學”的生源質量差距拉大等問題,引發不少學生家長和教育界人士擔憂。

實際上,類似“掐尖招生”的情況,並非只是重慶一地如此,而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每到中招前後,很多城市的空氣中甚至都瀰漫著“爭”與“搶”的氣息。在一些學生及學生家長而言,往往是為了爭一個重點高中、最好是“超級中學”的學位;在中學而言,則是希望留住自己初中培養的“尖子生”,並爭取把別的學校的優等生挖過來。在重慶,這樣的行為甚至都有了暗語“挖挖機”:挖其他學校的牆腳。

家長們的焦慮顯而易見。當然,像那些成績一流、待價而沽的學生,或許是一個例外,至少還可以挑一挑、選一選。但即便是他們,也未必完全輕鬆。畢竟,在一個充滿競爭的環境中,沒有哪一個人能夠保證自家孩子能夠上一所理想的高中。尤其是,當優質高中只有寥寥幾所的情況下,則這種焦慮幾乎就是一種殘忍的折磨。這也意味著,對於學校的“掐尖”,家長其實是有一定寬容度的。

而學校之間的爭搶,也確有不得已之處。成績一向不錯的學校固然要保持優勢地位,生源自然是第一位的,成績一般的學校要想逆襲成功,恐怕也必然要從生源入手。當優質生源成為一種稀缺資源的時候,爭搶難以避免。

然而,高中“掐尖招生”的社會效果並不好。一方面,人為製造了教育恐慌,並迫使大多數學校都不得不加入爭搶的戰團,從而加劇社會的緊張情緒,並由此傳導給更多的家長,傳導到小學,甚至是幼兒園,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從人之初就不得不加入教育的“軍備競賽”。

"高中“掐尖招生”,根在虛假治理

摘要

中青評論

良好的教育生態當然不排斥競爭,但任何競爭都應該以促進社會進步為目標。僅僅是簡單的“掐尖”,而不去夯實中小學教育的基礎,豐富教育的生態,並不是正確的做法。

提前一年高價簽約尖子生,組織高分考生“玩消失”,為搶生源互挖“牆腳”……據新華社“新華視點”報道,近年來重慶市一些重點高中為了提高升學率,不惜採取多種違規手段爭搶高分生源,由此帶來普通學校與“超級中學”的生源質量差距拉大等問題,引發不少學生家長和教育界人士擔憂。

實際上,類似“掐尖招生”的情況,並非只是重慶一地如此,而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每到中招前後,很多城市的空氣中甚至都瀰漫著“爭”與“搶”的氣息。在一些學生及學生家長而言,往往是為了爭一個重點高中、最好是“超級中學”的學位;在中學而言,則是希望留住自己初中培養的“尖子生”,並爭取把別的學校的優等生挖過來。在重慶,這樣的行為甚至都有了暗語“挖挖機”:挖其他學校的牆腳。

家長們的焦慮顯而易見。當然,像那些成績一流、待價而沽的學生,或許是一個例外,至少還可以挑一挑、選一選。但即便是他們,也未必完全輕鬆。畢竟,在一個充滿競爭的環境中,沒有哪一個人能夠保證自家孩子能夠上一所理想的高中。尤其是,當優質高中只有寥寥幾所的情況下,則這種焦慮幾乎就是一種殘忍的折磨。這也意味著,對於學校的“掐尖”,家長其實是有一定寬容度的。

而學校之間的爭搶,也確有不得已之處。成績一向不錯的學校固然要保持優勢地位,生源自然是第一位的,成績一般的學校要想逆襲成功,恐怕也必然要從生源入手。當優質生源成為一種稀缺資源的時候,爭搶難以避免。

然而,高中“掐尖招生”的社會效果並不好。一方面,人為製造了教育恐慌,並迫使大多數學校都不得不加入爭搶的戰團,從而加劇社會的緊張情緒,並由此傳導給更多的家長,傳導到小學,甚至是幼兒園,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從人之初就不得不加入教育的“軍備競賽”。

高中“掐尖招生”,根在虛假治理

另一方面,這也不利於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均衡配置,由此產生的“超級中學”虹吸效應,也會使得其他一般學校很難出人頭地。這也等於客觀上肯定了“超級中學”對優質生源的攫取,並不公平。很簡單,都去“掐尖”了,也就沒人去下功夫做基礎性工作了,而社會上普遍期待的推行素質教育、減輕學生負擔等願景,則更是遙遙無期。

事實上,有關部門並非沒有制止過類似做法,在河北,還曾出臺嚴格禁令,嚴禁各市中學違規跨區招生。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既然教育行政部門禁止公立學校跨區招生,則很多超級中學紛紛辦起了分校,以規避政策。可見,必須有嚴厲的問責之舉,加大懲治力度,並堵塞政策漏洞,才有可能真正廓清招生亂象。

具體而言,首先要從政策層面不留空當,比如規範跨區招生,對於同一學校的公辦、民辦部門,要有統一政策,不能亂開口子。只是擋住了公辦,卻打開了民辦的閘門,除了難以真正杜絕跨區掐尖招生之外,也推高了高中教育的社會成本。

其次,對於查實的“掐尖”行為,要嚴厲問責,不能色厲內荏,虛張聲勢,甚至屈從於個別“超級中學”的意志,搞虛假治理。

良好的教育生態當然不排斥競爭,但任何競爭都應該以促進社會進步為目標。僅僅是簡單的“掐尖”,而不去夯實中小學教育的基礎,豐富教育的生態,並不是正確的做法。

撰文/黃羊灘

微信編輯/黃帥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