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

曾經,我看到過美國畫家Steven Kenny的一幅畫,一位健碩的男子,手裡拿著一盞燈,可一個天使用雙手矇住了他的眼睛。對此的理解是,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認為自己的認知和理解比孩子更深刻,要求孩子必須聽我們的,不聽就是反抗,因為我們比孩子多活了二十多年,多走了那麼多的路,而孩子才多大呀,一張白紙嘛!

父母對孩子的管束與要求都是時間點沉澱,我們對自己的行為自信滿滿。實際上,我們的眼睛有可能是瞎的,做的也是錯的,而不自知。

半年前,我剛結束第二胎剖腹,我為自己終於完成“任務”鬆了一口氣。全家都沉浸在迎接新生命的喜悅中,大家上樓下樓,嘴巴里說的都是“小寶尿片洗了嗎?”“小寶拉臭臭了,快拿水來!”“不好了,小寶吐奶了,快送醫院看看。”就連我自己,也是圍著小寶打轉,忘了另一個房間裡獨自玩積木的大寶,孤零零的一個人,沒有誰陪伴他。

"

曾經,我看到過美國畫家Steven Kenny的一幅畫,一位健碩的男子,手裡拿著一盞燈,可一個天使用雙手矇住了他的眼睛。對此的理解是,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認為自己的認知和理解比孩子更深刻,要求孩子必須聽我們的,不聽就是反抗,因為我們比孩子多活了二十多年,多走了那麼多的路,而孩子才多大呀,一張白紙嘛!

父母對孩子的管束與要求都是時間點沉澱,我們對自己的行為自信滿滿。實際上,我們的眼睛有可能是瞎的,做的也是錯的,而不自知。

半年前,我剛結束第二胎剖腹,我為自己終於完成“任務”鬆了一口氣。全家都沉浸在迎接新生命的喜悅中,大家上樓下樓,嘴巴里說的都是“小寶尿片洗了嗎?”“小寶拉臭臭了,快拿水來!”“不好了,小寶吐奶了,快送醫院看看。”就連我自己,也是圍著小寶打轉,忘了另一個房間裡獨自玩積木的大寶,孤零零的一個人,沒有誰陪伴他。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客體關係心理學家認為:對幼童來說,無迴應之地即是絕境。

當時的我還不明白,不就是生個二胎嗎,老大情緒波動是毫無疑問的,適應一段時間、熟悉了就好了。而且家裡老人也說,生了二胎,大寶會更“爛健”,就是更聽話懂事的意思。可直到發生了那件事,我才發現事實遠比我想的嚴重好幾倍。

某天上午,小寶正躺在床上玩耍,小手小腳劃來劃去,特別可愛。我就喊老大來看弟弟。大寶聽到呼喊就過來了,他在兩步之外盯著弟弟看了看,我笑著問他弟弟可愛嗎?就在那一瞬間,他把手裡的玩具車朝小寶的頭扔了過去,幸運的是距離有點遠,車子沒有打中。

我生氣了,想也沒想就打了大寶的手,推了一下他的肩膀,他往後退了幾步,隨後就跑掉了。

後來我找他談話,無非是說一些老生常談的話,“他是你弟弟呀,你不能打他,要愛護他,知道嗎?”儘管苦口婆心,可他壓本沒聽進去,行為越來越放肆,讓人難以忍受。

"

曾經,我看到過美國畫家Steven Kenny的一幅畫,一位健碩的男子,手裡拿著一盞燈,可一個天使用雙手矇住了他的眼睛。對此的理解是,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認為自己的認知和理解比孩子更深刻,要求孩子必須聽我們的,不聽就是反抗,因為我們比孩子多活了二十多年,多走了那麼多的路,而孩子才多大呀,一張白紙嘛!

父母對孩子的管束與要求都是時間點沉澱,我們對自己的行為自信滿滿。實際上,我們的眼睛有可能是瞎的,做的也是錯的,而不自知。

半年前,我剛結束第二胎剖腹,我為自己終於完成“任務”鬆了一口氣。全家都沉浸在迎接新生命的喜悅中,大家上樓下樓,嘴巴里說的都是“小寶尿片洗了嗎?”“小寶拉臭臭了,快拿水來!”“不好了,小寶吐奶了,快送醫院看看。”就連我自己,也是圍著小寶打轉,忘了另一個房間裡獨自玩積木的大寶,孤零零的一個人,沒有誰陪伴他。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客體關係心理學家認為:對幼童來說,無迴應之地即是絕境。

當時的我還不明白,不就是生個二胎嗎,老大情緒波動是毫無疑問的,適應一段時間、熟悉了就好了。而且家裡老人也說,生了二胎,大寶會更“爛健”,就是更聽話懂事的意思。可直到發生了那件事,我才發現事實遠比我想的嚴重好幾倍。

某天上午,小寶正躺在床上玩耍,小手小腳劃來劃去,特別可愛。我就喊老大來看弟弟。大寶聽到呼喊就過來了,他在兩步之外盯著弟弟看了看,我笑著問他弟弟可愛嗎?就在那一瞬間,他把手裡的玩具車朝小寶的頭扔了過去,幸運的是距離有點遠,車子沒有打中。

我生氣了,想也沒想就打了大寶的手,推了一下他的肩膀,他往後退了幾步,隨後就跑掉了。

後來我找他談話,無非是說一些老生常談的話,“他是你弟弟呀,你不能打他,要愛護他,知道嗎?”儘管苦口婆心,可他壓本沒聽進去,行為越來越放肆,讓人難以忍受。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一聽到我要餵母乳了,不管坐多遠,他都會迅速的坐在我懷裡不撒手,像佔座位一樣,讓我抱他睡覺。我去衛生間了,他就在門口守著,誰拉都不走。要哄小寶睡覺了,他就也說自己要睡覺,要媽媽抱,不抱就大聲哭。

趁我們不注意的時候,他手上有什麼就朝小寶扔什麼,枕頭、衣服、瓶子、巴掌。他不和小寶親近,不喊他不碰他,像是無關緊要的陌生人。

不僅如此,他過去我們稱之為乖巧聽話的優點一個都沒有了。把飯菜用筷子挑起扔到地上,哈哈大笑;把桌上的零食全部倒進垃圾桶;用東西敲打玻璃櫃子;把玩具從樓上扔到樓下,撿起又扔,反反覆覆。

家有二胎的,大寶是不是在生了小寶後,經常無理取鬧、對小寶“動手動腳”,但家長又捨不得下手打罵。大寶的那種行為,叫做“自我中心現象”。

"

曾經,我看到過美國畫家Steven Kenny的一幅畫,一位健碩的男子,手裡拿著一盞燈,可一個天使用雙手矇住了他的眼睛。對此的理解是,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認為自己的認知和理解比孩子更深刻,要求孩子必須聽我們的,不聽就是反抗,因為我們比孩子多活了二十多年,多走了那麼多的路,而孩子才多大呀,一張白紙嘛!

父母對孩子的管束與要求都是時間點沉澱,我們對自己的行為自信滿滿。實際上,我們的眼睛有可能是瞎的,做的也是錯的,而不自知。

半年前,我剛結束第二胎剖腹,我為自己終於完成“任務”鬆了一口氣。全家都沉浸在迎接新生命的喜悅中,大家上樓下樓,嘴巴里說的都是“小寶尿片洗了嗎?”“小寶拉臭臭了,快拿水來!”“不好了,小寶吐奶了,快送醫院看看。”就連我自己,也是圍著小寶打轉,忘了另一個房間裡獨自玩積木的大寶,孤零零的一個人,沒有誰陪伴他。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客體關係心理學家認為:對幼童來說,無迴應之地即是絕境。

當時的我還不明白,不就是生個二胎嗎,老大情緒波動是毫無疑問的,適應一段時間、熟悉了就好了。而且家裡老人也說,生了二胎,大寶會更“爛健”,就是更聽話懂事的意思。可直到發生了那件事,我才發現事實遠比我想的嚴重好幾倍。

某天上午,小寶正躺在床上玩耍,小手小腳劃來劃去,特別可愛。我就喊老大來看弟弟。大寶聽到呼喊就過來了,他在兩步之外盯著弟弟看了看,我笑著問他弟弟可愛嗎?就在那一瞬間,他把手裡的玩具車朝小寶的頭扔了過去,幸運的是距離有點遠,車子沒有打中。

我生氣了,想也沒想就打了大寶的手,推了一下他的肩膀,他往後退了幾步,隨後就跑掉了。

後來我找他談話,無非是說一些老生常談的話,“他是你弟弟呀,你不能打他,要愛護他,知道嗎?”儘管苦口婆心,可他壓本沒聽進去,行為越來越放肆,讓人難以忍受。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一聽到我要餵母乳了,不管坐多遠,他都會迅速的坐在我懷裡不撒手,像佔座位一樣,讓我抱他睡覺。我去衛生間了,他就在門口守著,誰拉都不走。要哄小寶睡覺了,他就也說自己要睡覺,要媽媽抱,不抱就大聲哭。

趁我們不注意的時候,他手上有什麼就朝小寶扔什麼,枕頭、衣服、瓶子、巴掌。他不和小寶親近,不喊他不碰他,像是無關緊要的陌生人。

不僅如此,他過去我們稱之為乖巧聽話的優點一個都沒有了。把飯菜用筷子挑起扔到地上,哈哈大笑;把桌上的零食全部倒進垃圾桶;用東西敲打玻璃櫃子;把玩具從樓上扔到樓下,撿起又扔,反反覆覆。

家有二胎的,大寶是不是在生了小寶後,經常無理取鬧、對小寶“動手動腳”,但家長又捨不得下手打罵。大寶的那種行為,叫做“自我中心現象”。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自我中心現象是皮亞傑通過“三山實驗”得出的。在一個立體沙丘模型上錯落擺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讓兒童從前後、左右不同方位觀察這座模型,然後讓兒童看四張從前後、左右四個方位所攝的沙丘的照片,讓兒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實驗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與哪張照片一樣。結果兒童選擇了跟自己眼前畫面一樣的照片。

皮亞傑認為,幼兒在進行判斷時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缺乏觀點採擇能力,不能從他人的立場出發考慮對方的觀點,而是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這被稱為自我中心現象。

因此無論我怎麼說,對2歲半的大寶來說,他理解不了“他是你弟弟,你們都是媽媽的孩子,你們要相親相愛”這樣的話。出現在他眼前的是家裡大人都圍著小寶轉,沒有人照顧他,他覺得愛被搶走了,他開始認為媽媽不愛他了,於是出現各種攻擊反抗行為,以此重新喚起大人對他的注意和愛護。

依戀是孩子最重要的東西,當依戀關係出現問題,分離太多、關係手粗、感覺被拒絕、失去摯愛,他就會倍感沮喪,對弟弟的攻擊行為就是他發給我的信號,他希望藉助這種方式讓我看到他內心的沮喪。

"

曾經,我看到過美國畫家Steven Kenny的一幅畫,一位健碩的男子,手裡拿著一盞燈,可一個天使用雙手矇住了他的眼睛。對此的理解是,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認為自己的認知和理解比孩子更深刻,要求孩子必須聽我們的,不聽就是反抗,因為我們比孩子多活了二十多年,多走了那麼多的路,而孩子才多大呀,一張白紙嘛!

父母對孩子的管束與要求都是時間點沉澱,我們對自己的行為自信滿滿。實際上,我們的眼睛有可能是瞎的,做的也是錯的,而不自知。

半年前,我剛結束第二胎剖腹,我為自己終於完成“任務”鬆了一口氣。全家都沉浸在迎接新生命的喜悅中,大家上樓下樓,嘴巴里說的都是“小寶尿片洗了嗎?”“小寶拉臭臭了,快拿水來!”“不好了,小寶吐奶了,快送醫院看看。”就連我自己,也是圍著小寶打轉,忘了另一個房間裡獨自玩積木的大寶,孤零零的一個人,沒有誰陪伴他。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客體關係心理學家認為:對幼童來說,無迴應之地即是絕境。

當時的我還不明白,不就是生個二胎嗎,老大情緒波動是毫無疑問的,適應一段時間、熟悉了就好了。而且家裡老人也說,生了二胎,大寶會更“爛健”,就是更聽話懂事的意思。可直到發生了那件事,我才發現事實遠比我想的嚴重好幾倍。

某天上午,小寶正躺在床上玩耍,小手小腳劃來劃去,特別可愛。我就喊老大來看弟弟。大寶聽到呼喊就過來了,他在兩步之外盯著弟弟看了看,我笑著問他弟弟可愛嗎?就在那一瞬間,他把手裡的玩具車朝小寶的頭扔了過去,幸運的是距離有點遠,車子沒有打中。

我生氣了,想也沒想就打了大寶的手,推了一下他的肩膀,他往後退了幾步,隨後就跑掉了。

後來我找他談話,無非是說一些老生常談的話,“他是你弟弟呀,你不能打他,要愛護他,知道嗎?”儘管苦口婆心,可他壓本沒聽進去,行為越來越放肆,讓人難以忍受。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一聽到我要餵母乳了,不管坐多遠,他都會迅速的坐在我懷裡不撒手,像佔座位一樣,讓我抱他睡覺。我去衛生間了,他就在門口守著,誰拉都不走。要哄小寶睡覺了,他就也說自己要睡覺,要媽媽抱,不抱就大聲哭。

趁我們不注意的時候,他手上有什麼就朝小寶扔什麼,枕頭、衣服、瓶子、巴掌。他不和小寶親近,不喊他不碰他,像是無關緊要的陌生人。

不僅如此,他過去我們稱之為乖巧聽話的優點一個都沒有了。把飯菜用筷子挑起扔到地上,哈哈大笑;把桌上的零食全部倒進垃圾桶;用東西敲打玻璃櫃子;把玩具從樓上扔到樓下,撿起又扔,反反覆覆。

家有二胎的,大寶是不是在生了小寶後,經常無理取鬧、對小寶“動手動腳”,但家長又捨不得下手打罵。大寶的那種行為,叫做“自我中心現象”。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自我中心現象是皮亞傑通過“三山實驗”得出的。在一個立體沙丘模型上錯落擺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讓兒童從前後、左右不同方位觀察這座模型,然後讓兒童看四張從前後、左右四個方位所攝的沙丘的照片,讓兒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實驗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與哪張照片一樣。結果兒童選擇了跟自己眼前畫面一樣的照片。

皮亞傑認為,幼兒在進行判斷時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缺乏觀點採擇能力,不能從他人的立場出發考慮對方的觀點,而是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這被稱為自我中心現象。

因此無論我怎麼說,對2歲半的大寶來說,他理解不了“他是你弟弟,你們都是媽媽的孩子,你們要相親相愛”這樣的話。出現在他眼前的是家裡大人都圍著小寶轉,沒有人照顧他,他覺得愛被搶走了,他開始認為媽媽不愛他了,於是出現各種攻擊反抗行為,以此重新喚起大人對他的注意和愛護。

依戀是孩子最重要的東西,當依戀關係出現問題,分離太多、關係手粗、感覺被拒絕、失去摯愛,他就會倍感沮喪,對弟弟的攻擊行為就是他發給我的信號,他希望藉助這種方式讓我看到他內心的沮喪。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與父母關係越疏離,孩子的攻擊性就越強,事實攻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父母的管教就會失去力度,你會發現你開始吼不住孩子了。而壓制是父母對孩子求救信號的忽視,是對孩子的痛苦視而不見,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那怎樣才能安全有效的制止孩子的攻擊行為,做到這幾點就沒問題。

1、重建依戀關係,讓孩子歸巢

我開始把愛從小寶的身上抽離了一大部分,重新和大寶每天打卡之前的固定好的行為習慣。

每天早上起床帶大寶去廣場走兩圈,然後去熟悉的早餐店吃麵,我會像以前一樣為他分好麵條。每天午睡前一起整理玩具,把它們分門別類收拾好,放進箱子裡。晚上臨睡前,為他講一本故事書,如果碰巧小寶要喝奶,我會讓婆婆調奶粉。大寶的心理現在比小寶更重要。

當孩子逐漸感到安全,至少不再出現攻擊行為了,再慢慢與他商量一些事會容易很多,不過重建依戀的時間會很長,媽媽要有心理準備。

"

曾經,我看到過美國畫家Steven Kenny的一幅畫,一位健碩的男子,手裡拿著一盞燈,可一個天使用雙手矇住了他的眼睛。對此的理解是,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認為自己的認知和理解比孩子更深刻,要求孩子必須聽我們的,不聽就是反抗,因為我們比孩子多活了二十多年,多走了那麼多的路,而孩子才多大呀,一張白紙嘛!

父母對孩子的管束與要求都是時間點沉澱,我們對自己的行為自信滿滿。實際上,我們的眼睛有可能是瞎的,做的也是錯的,而不自知。

半年前,我剛結束第二胎剖腹,我為自己終於完成“任務”鬆了一口氣。全家都沉浸在迎接新生命的喜悅中,大家上樓下樓,嘴巴里說的都是“小寶尿片洗了嗎?”“小寶拉臭臭了,快拿水來!”“不好了,小寶吐奶了,快送醫院看看。”就連我自己,也是圍著小寶打轉,忘了另一個房間裡獨自玩積木的大寶,孤零零的一個人,沒有誰陪伴他。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客體關係心理學家認為:對幼童來說,無迴應之地即是絕境。

當時的我還不明白,不就是生個二胎嗎,老大情緒波動是毫無疑問的,適應一段時間、熟悉了就好了。而且家裡老人也說,生了二胎,大寶會更“爛健”,就是更聽話懂事的意思。可直到發生了那件事,我才發現事實遠比我想的嚴重好幾倍。

某天上午,小寶正躺在床上玩耍,小手小腳劃來劃去,特別可愛。我就喊老大來看弟弟。大寶聽到呼喊就過來了,他在兩步之外盯著弟弟看了看,我笑著問他弟弟可愛嗎?就在那一瞬間,他把手裡的玩具車朝小寶的頭扔了過去,幸運的是距離有點遠,車子沒有打中。

我生氣了,想也沒想就打了大寶的手,推了一下他的肩膀,他往後退了幾步,隨後就跑掉了。

後來我找他談話,無非是說一些老生常談的話,“他是你弟弟呀,你不能打他,要愛護他,知道嗎?”儘管苦口婆心,可他壓本沒聽進去,行為越來越放肆,讓人難以忍受。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一聽到我要餵母乳了,不管坐多遠,他都會迅速的坐在我懷裡不撒手,像佔座位一樣,讓我抱他睡覺。我去衛生間了,他就在門口守著,誰拉都不走。要哄小寶睡覺了,他就也說自己要睡覺,要媽媽抱,不抱就大聲哭。

趁我們不注意的時候,他手上有什麼就朝小寶扔什麼,枕頭、衣服、瓶子、巴掌。他不和小寶親近,不喊他不碰他,像是無關緊要的陌生人。

不僅如此,他過去我們稱之為乖巧聽話的優點一個都沒有了。把飯菜用筷子挑起扔到地上,哈哈大笑;把桌上的零食全部倒進垃圾桶;用東西敲打玻璃櫃子;把玩具從樓上扔到樓下,撿起又扔,反反覆覆。

家有二胎的,大寶是不是在生了小寶後,經常無理取鬧、對小寶“動手動腳”,但家長又捨不得下手打罵。大寶的那種行為,叫做“自我中心現象”。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自我中心現象是皮亞傑通過“三山實驗”得出的。在一個立體沙丘模型上錯落擺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讓兒童從前後、左右不同方位觀察這座模型,然後讓兒童看四張從前後、左右四個方位所攝的沙丘的照片,讓兒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實驗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與哪張照片一樣。結果兒童選擇了跟自己眼前畫面一樣的照片。

皮亞傑認為,幼兒在進行判斷時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缺乏觀點採擇能力,不能從他人的立場出發考慮對方的觀點,而是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這被稱為自我中心現象。

因此無論我怎麼說,對2歲半的大寶來說,他理解不了“他是你弟弟,你們都是媽媽的孩子,你們要相親相愛”這樣的話。出現在他眼前的是家裡大人都圍著小寶轉,沒有人照顧他,他覺得愛被搶走了,他開始認為媽媽不愛他了,於是出現各種攻擊反抗行為,以此重新喚起大人對他的注意和愛護。

依戀是孩子最重要的東西,當依戀關係出現問題,分離太多、關係手粗、感覺被拒絕、失去摯愛,他就會倍感沮喪,對弟弟的攻擊行為就是他發給我的信號,他希望藉助這種方式讓我看到他內心的沮喪。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與父母關係越疏離,孩子的攻擊性就越強,事實攻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父母的管教就會失去力度,你會發現你開始吼不住孩子了。而壓制是父母對孩子求救信號的忽視,是對孩子的痛苦視而不見,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那怎樣才能安全有效的制止孩子的攻擊行為,做到這幾點就沒問題。

1、重建依戀關係,讓孩子歸巢

我開始把愛從小寶的身上抽離了一大部分,重新和大寶每天打卡之前的固定好的行為習慣。

每天早上起床帶大寶去廣場走兩圈,然後去熟悉的早餐店吃麵,我會像以前一樣為他分好麵條。每天午睡前一起整理玩具,把它們分門別類收拾好,放進箱子裡。晚上臨睡前,為他講一本故事書,如果碰巧小寶要喝奶,我會讓婆婆調奶粉。大寶的心理現在比小寶更重要。

當孩子逐漸感到安全,至少不再出現攻擊行為了,再慢慢與他商量一些事會容易很多,不過重建依戀的時間會很長,媽媽要有心理準備。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2、給孩子一些可以抓住的東西

為了喚起孩子的依戀本能,必須給他們一些可以依靠的、實質上的東西,無論是什麼,這東西都必須是父母提供的,而不管我們給孩子提供了什麼,孩子只要抓住理論它,就等於抓住了父母,抓住父母的愛。

我給可樂的是一個口哨,當他需要幫助或我的時候,只要吹個口哨我就會來,不管當時我正在做什麼,讓他知道媽媽一直都在身邊,他對我而言是很重要的存在,我能看見他,給他幫助和愛。後來可樂總唉吹口哨給弟弟聽。

3、延長親子時間

沒有小寶之前,我與可樂多親子時間一天是3-4個小時,現在我把它拉長至5個小時,我們會一起做很多事,有些是我喜歡做的,有些是他喜歡做的,一沒下雨,我就帶他出去玩,體育場、超市、購物中心、圖書館,我們吃一根玉米,喝一杯果汁。

時間對我們來說,可能只是一個計算的工具,但孩子卻認為時間對多少和你愛我多少歲相等的。讓孩子充分看見、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很重要。

"

曾經,我看到過美國畫家Steven Kenny的一幅畫,一位健碩的男子,手裡拿著一盞燈,可一個天使用雙手矇住了他的眼睛。對此的理解是,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認為自己的認知和理解比孩子更深刻,要求孩子必須聽我們的,不聽就是反抗,因為我們比孩子多活了二十多年,多走了那麼多的路,而孩子才多大呀,一張白紙嘛!

父母對孩子的管束與要求都是時間點沉澱,我們對自己的行為自信滿滿。實際上,我們的眼睛有可能是瞎的,做的也是錯的,而不自知。

半年前,我剛結束第二胎剖腹,我為自己終於完成“任務”鬆了一口氣。全家都沉浸在迎接新生命的喜悅中,大家上樓下樓,嘴巴里說的都是“小寶尿片洗了嗎?”“小寶拉臭臭了,快拿水來!”“不好了,小寶吐奶了,快送醫院看看。”就連我自己,也是圍著小寶打轉,忘了另一個房間裡獨自玩積木的大寶,孤零零的一個人,沒有誰陪伴他。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客體關係心理學家認為:對幼童來說,無迴應之地即是絕境。

當時的我還不明白,不就是生個二胎嗎,老大情緒波動是毫無疑問的,適應一段時間、熟悉了就好了。而且家裡老人也說,生了二胎,大寶會更“爛健”,就是更聽話懂事的意思。可直到發生了那件事,我才發現事實遠比我想的嚴重好幾倍。

某天上午,小寶正躺在床上玩耍,小手小腳劃來劃去,特別可愛。我就喊老大來看弟弟。大寶聽到呼喊就過來了,他在兩步之外盯著弟弟看了看,我笑著問他弟弟可愛嗎?就在那一瞬間,他把手裡的玩具車朝小寶的頭扔了過去,幸運的是距離有點遠,車子沒有打中。

我生氣了,想也沒想就打了大寶的手,推了一下他的肩膀,他往後退了幾步,隨後就跑掉了。

後來我找他談話,無非是說一些老生常談的話,“他是你弟弟呀,你不能打他,要愛護他,知道嗎?”儘管苦口婆心,可他壓本沒聽進去,行為越來越放肆,讓人難以忍受。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一聽到我要餵母乳了,不管坐多遠,他都會迅速的坐在我懷裡不撒手,像佔座位一樣,讓我抱他睡覺。我去衛生間了,他就在門口守著,誰拉都不走。要哄小寶睡覺了,他就也說自己要睡覺,要媽媽抱,不抱就大聲哭。

趁我們不注意的時候,他手上有什麼就朝小寶扔什麼,枕頭、衣服、瓶子、巴掌。他不和小寶親近,不喊他不碰他,像是無關緊要的陌生人。

不僅如此,他過去我們稱之為乖巧聽話的優點一個都沒有了。把飯菜用筷子挑起扔到地上,哈哈大笑;把桌上的零食全部倒進垃圾桶;用東西敲打玻璃櫃子;把玩具從樓上扔到樓下,撿起又扔,反反覆覆。

家有二胎的,大寶是不是在生了小寶後,經常無理取鬧、對小寶“動手動腳”,但家長又捨不得下手打罵。大寶的那種行為,叫做“自我中心現象”。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自我中心現象是皮亞傑通過“三山實驗”得出的。在一個立體沙丘模型上錯落擺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讓兒童從前後、左右不同方位觀察這座模型,然後讓兒童看四張從前後、左右四個方位所攝的沙丘的照片,讓兒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實驗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與哪張照片一樣。結果兒童選擇了跟自己眼前畫面一樣的照片。

皮亞傑認為,幼兒在進行判斷時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缺乏觀點採擇能力,不能從他人的立場出發考慮對方的觀點,而是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這被稱為自我中心現象。

因此無論我怎麼說,對2歲半的大寶來說,他理解不了“他是你弟弟,你們都是媽媽的孩子,你們要相親相愛”這樣的話。出現在他眼前的是家裡大人都圍著小寶轉,沒有人照顧他,他覺得愛被搶走了,他開始認為媽媽不愛他了,於是出現各種攻擊反抗行為,以此重新喚起大人對他的注意和愛護。

依戀是孩子最重要的東西,當依戀關係出現問題,分離太多、關係手粗、感覺被拒絕、失去摯愛,他就會倍感沮喪,對弟弟的攻擊行為就是他發給我的信號,他希望藉助這種方式讓我看到他內心的沮喪。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與父母關係越疏離,孩子的攻擊性就越強,事實攻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父母的管教就會失去力度,你會發現你開始吼不住孩子了。而壓制是父母對孩子求救信號的忽視,是對孩子的痛苦視而不見,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那怎樣才能安全有效的制止孩子的攻擊行為,做到這幾點就沒問題。

1、重建依戀關係,讓孩子歸巢

我開始把愛從小寶的身上抽離了一大部分,重新和大寶每天打卡之前的固定好的行為習慣。

每天早上起床帶大寶去廣場走兩圈,然後去熟悉的早餐店吃麵,我會像以前一樣為他分好麵條。每天午睡前一起整理玩具,把它們分門別類收拾好,放進箱子裡。晚上臨睡前,為他講一本故事書,如果碰巧小寶要喝奶,我會讓婆婆調奶粉。大寶的心理現在比小寶更重要。

當孩子逐漸感到安全,至少不再出現攻擊行為了,再慢慢與他商量一些事會容易很多,不過重建依戀的時間會很長,媽媽要有心理準備。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2、給孩子一些可以抓住的東西

為了喚起孩子的依戀本能,必須給他們一些可以依靠的、實質上的東西,無論是什麼,這東西都必須是父母提供的,而不管我們給孩子提供了什麼,孩子只要抓住理論它,就等於抓住了父母,抓住父母的愛。

我給可樂的是一個口哨,當他需要幫助或我的時候,只要吹個口哨我就會來,不管當時我正在做什麼,讓他知道媽媽一直都在身邊,他對我而言是很重要的存在,我能看見他,給他幫助和愛。後來可樂總唉吹口哨給弟弟聽。

3、延長親子時間

沒有小寶之前,我與可樂多親子時間一天是3-4個小時,現在我把它拉長至5個小時,我們會一起做很多事,有些是我喜歡做的,有些是他喜歡做的,一沒下雨,我就帶他出去玩,體育場、超市、購物中心、圖書館,我們吃一根玉米,喝一杯果汁。

時間對我們來說,可能只是一個計算的工具,但孩子卻認為時間對多少和你愛我多少歲相等的。讓孩子充分看見、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很重要。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4、無條件接納孩子需求

在孩子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最珍貴的就是無條件接納孩子的需求。要注意,我們在意的應該是親子關係,而不是他的行為或成績。

二胎生完後,芝芝就讓小寶和奶奶睡,而她自己就帶著大寶睡。大寶有時會無理取鬧,大晚上也要出去玩,芝芝滿足她,但僅限小區內,不到大馬路和遠的地方。大寶想去遊樂場,下雨芝芝也帶他去。

過了一段時間,大寶會主動提議今天跟媽媽睡,明天跟奶奶睡,後天和妹妹睡,不會再只賴著媽媽一個人了。孩子的聽話程度取決於他感受到底愛意有多深多牢固。

"

曾經,我看到過美國畫家Steven Kenny的一幅畫,一位健碩的男子,手裡拿著一盞燈,可一個天使用雙手矇住了他的眼睛。對此的理解是,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認為自己的認知和理解比孩子更深刻,要求孩子必須聽我們的,不聽就是反抗,因為我們比孩子多活了二十多年,多走了那麼多的路,而孩子才多大呀,一張白紙嘛!

父母對孩子的管束與要求都是時間點沉澱,我們對自己的行為自信滿滿。實際上,我們的眼睛有可能是瞎的,做的也是錯的,而不自知。

半年前,我剛結束第二胎剖腹,我為自己終於完成“任務”鬆了一口氣。全家都沉浸在迎接新生命的喜悅中,大家上樓下樓,嘴巴里說的都是“小寶尿片洗了嗎?”“小寶拉臭臭了,快拿水來!”“不好了,小寶吐奶了,快送醫院看看。”就連我自己,也是圍著小寶打轉,忘了另一個房間裡獨自玩積木的大寶,孤零零的一個人,沒有誰陪伴他。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客體關係心理學家認為:對幼童來說,無迴應之地即是絕境。

當時的我還不明白,不就是生個二胎嗎,老大情緒波動是毫無疑問的,適應一段時間、熟悉了就好了。而且家裡老人也說,生了二胎,大寶會更“爛健”,就是更聽話懂事的意思。可直到發生了那件事,我才發現事實遠比我想的嚴重好幾倍。

某天上午,小寶正躺在床上玩耍,小手小腳劃來劃去,特別可愛。我就喊老大來看弟弟。大寶聽到呼喊就過來了,他在兩步之外盯著弟弟看了看,我笑著問他弟弟可愛嗎?就在那一瞬間,他把手裡的玩具車朝小寶的頭扔了過去,幸運的是距離有點遠,車子沒有打中。

我生氣了,想也沒想就打了大寶的手,推了一下他的肩膀,他往後退了幾步,隨後就跑掉了。

後來我找他談話,無非是說一些老生常談的話,“他是你弟弟呀,你不能打他,要愛護他,知道嗎?”儘管苦口婆心,可他壓本沒聽進去,行為越來越放肆,讓人難以忍受。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一聽到我要餵母乳了,不管坐多遠,他都會迅速的坐在我懷裡不撒手,像佔座位一樣,讓我抱他睡覺。我去衛生間了,他就在門口守著,誰拉都不走。要哄小寶睡覺了,他就也說自己要睡覺,要媽媽抱,不抱就大聲哭。

趁我們不注意的時候,他手上有什麼就朝小寶扔什麼,枕頭、衣服、瓶子、巴掌。他不和小寶親近,不喊他不碰他,像是無關緊要的陌生人。

不僅如此,他過去我們稱之為乖巧聽話的優點一個都沒有了。把飯菜用筷子挑起扔到地上,哈哈大笑;把桌上的零食全部倒進垃圾桶;用東西敲打玻璃櫃子;把玩具從樓上扔到樓下,撿起又扔,反反覆覆。

家有二胎的,大寶是不是在生了小寶後,經常無理取鬧、對小寶“動手動腳”,但家長又捨不得下手打罵。大寶的那種行為,叫做“自我中心現象”。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自我中心現象是皮亞傑通過“三山實驗”得出的。在一個立體沙丘模型上錯落擺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讓兒童從前後、左右不同方位觀察這座模型,然後讓兒童看四張從前後、左右四個方位所攝的沙丘的照片,讓兒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實驗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與哪張照片一樣。結果兒童選擇了跟自己眼前畫面一樣的照片。

皮亞傑認為,幼兒在進行判斷時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缺乏觀點採擇能力,不能從他人的立場出發考慮對方的觀點,而是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這被稱為自我中心現象。

因此無論我怎麼說,對2歲半的大寶來說,他理解不了“他是你弟弟,你們都是媽媽的孩子,你們要相親相愛”這樣的話。出現在他眼前的是家裡大人都圍著小寶轉,沒有人照顧他,他覺得愛被搶走了,他開始認為媽媽不愛他了,於是出現各種攻擊反抗行為,以此重新喚起大人對他的注意和愛護。

依戀是孩子最重要的東西,當依戀關係出現問題,分離太多、關係手粗、感覺被拒絕、失去摯愛,他就會倍感沮喪,對弟弟的攻擊行為就是他發給我的信號,他希望藉助這種方式讓我看到他內心的沮喪。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與父母關係越疏離,孩子的攻擊性就越強,事實攻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父母的管教就會失去力度,你會發現你開始吼不住孩子了。而壓制是父母對孩子求救信號的忽視,是對孩子的痛苦視而不見,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那怎樣才能安全有效的制止孩子的攻擊行為,做到這幾點就沒問題。

1、重建依戀關係,讓孩子歸巢

我開始把愛從小寶的身上抽離了一大部分,重新和大寶每天打卡之前的固定好的行為習慣。

每天早上起床帶大寶去廣場走兩圈,然後去熟悉的早餐店吃麵,我會像以前一樣為他分好麵條。每天午睡前一起整理玩具,把它們分門別類收拾好,放進箱子裡。晚上臨睡前,為他講一本故事書,如果碰巧小寶要喝奶,我會讓婆婆調奶粉。大寶的心理現在比小寶更重要。

當孩子逐漸感到安全,至少不再出現攻擊行為了,再慢慢與他商量一些事會容易很多,不過重建依戀的時間會很長,媽媽要有心理準備。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2、給孩子一些可以抓住的東西

為了喚起孩子的依戀本能,必須給他們一些可以依靠的、實質上的東西,無論是什麼,這東西都必須是父母提供的,而不管我們給孩子提供了什麼,孩子只要抓住理論它,就等於抓住了父母,抓住父母的愛。

我給可樂的是一個口哨,當他需要幫助或我的時候,只要吹個口哨我就會來,不管當時我正在做什麼,讓他知道媽媽一直都在身邊,他對我而言是很重要的存在,我能看見他,給他幫助和愛。後來可樂總唉吹口哨給弟弟聽。

3、延長親子時間

沒有小寶之前,我與可樂多親子時間一天是3-4個小時,現在我把它拉長至5個小時,我們會一起做很多事,有些是我喜歡做的,有些是他喜歡做的,一沒下雨,我就帶他出去玩,體育場、超市、購物中心、圖書館,我們吃一根玉米,喝一杯果汁。

時間對我們來說,可能只是一個計算的工具,但孩子卻認為時間對多少和你愛我多少歲相等的。讓孩子充分看見、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很重要。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4、無條件接納孩子需求

在孩子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最珍貴的就是無條件接納孩子的需求。要注意,我們在意的應該是親子關係,而不是他的行為或成績。

二胎生完後,芝芝就讓小寶和奶奶睡,而她自己就帶著大寶睡。大寶有時會無理取鬧,大晚上也要出去玩,芝芝滿足她,但僅限小區內,不到大馬路和遠的地方。大寶想去遊樂場,下雨芝芝也帶他去。

過了一段時間,大寶會主動提議今天跟媽媽睡,明天跟奶奶睡,後天和妹妹睡,不會再只賴著媽媽一個人了。孩子的聽話程度取決於他感受到底愛意有多深多牢固。

大寶對小寶“動手動腳”二胎時代,做到這幾點,重建大寶依戀關係

父母要告訴孩子他很重要,而不是他做了什麼,父母這樣做不是在妥協,而是讓孩子從內心深處獲得安全感,你要關注孩子本身。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時刻習慣和孩子聯絡感情,哪怕只是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會讓孩子感到莫大的安心。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是永久的需要,父母必須牢記這一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