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遭欺凌10年:被很多父母低估了的校園之惡

簡簡周 / 文

唾沫星子能淹死人,這是真的,尤其是深陷其中的人,還只是個孩子。

曾經在重點高中排名前五的優等生王晶晶,遭受了長達十年的集體欺凌和網絡暴力,她的一生也因此徹底被改變。

在《和陌生人說話》最近的一期視頻節目中,王晶晶講述了自己這段噩夢般的經歷。

她曾遭欺凌10年:被很多父母低估了的校園之惡

她到底遭遇了什麼?

在青春期最渴望得到友誼和同伴認同的階段,她被所有的人孤立、被惡意滿滿的謠言中傷、被她視為朋友的人欺騙……

甚至就連根本不認識的學姐,都會莫名其妙跑過來攔住她,扇她十幾個巴掌。

她成了全校公敵,而且“聲名”遠播,所有人都叫她“神女”,意思是一個神奇的女子(帶有貶義)。如果誰敢站出來幫她說句話,就會被當做“神族”,一起被辱罵和孤立。

她因此患上了抑鬱症,還嘗試過自殺,所幸被及時發現,救了回來。可就連這段自殺的經歷,也成為了同學和校友們攻擊她的素材。

他們早就習慣了以辱罵、譏諷她來獲得群體的認同。

高三時,她終於承受不住壓力退學了,可流言蜚語和惡意中傷並沒有因此停止,甚至還有人假意向她示好,在博得她的信任後,偷偷拍下她的照片和生活,再洋洋得意地發到網上去。

這些專門針對她的、既無聊又惡毒的事情,數不勝數,可是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學校就像空氣一樣,完全沒有存在感。

沒辦法想象,一個懵懂的花季少女,在這種孤立無援的境地中,會經受怎樣的身心煎熬?

後來,她又復讀,上了個專科。

她說自己曾做過一個夢,在夢裡,她被父母追著去上學,她一直逃,逃到了一棟很高的樓裡,一層一層地躲上去,結果到了最頂層,打開門發現竟然是一個游泳池,全班同學都在裡面,用一種鄙視的眼神看著她,她說了句打擾了,就又往下走。

這種被一群人盯著,被集體鄙視和孤立的感覺,是她一輩子的陰影,是終身無法消弭的傷害。

被欺凌是誰的錯?

有網友說,面對校園欺凌,學校和家長的法寶就是:你不招惹別人,別人又怎麼會針對你?

那王晶晶是怎麼惹了“眾怒”的呢?

當時,她剛以優異的成績考上這所重點高中,性格也很積極開朗,喜歡向老師提問。

有一天,兩個男生在教室裡打架,意外摔碎了她放在課桌上的茶杯。同桌開玩笑地說:“王晶晶這個茶杯要300萬,你們慘了。”

後來,其中一個男生曾找過王晶晶,想給她200元,說是賠她杯子的錢,她只是笑笑,沒拿。

又過了幾天,學校貼吧上開始出現關於她的帖子,說她號稱自己的杯子值300萬,人家賠她200元還被她給扔回去了,還拿她家境不好說事。

群嘲開始了。

那個時候,沒有人告訴她,面對這樣的情況應該怎麼處理,她只是本能地害怕被別人排擠,怕自己因為家境不好被人笑話,於是,她在為自己辯解時謊稱自己家境很好。

年少的她哪裡會知道,無中生有的事情只會越描越黑,她越是辯解,那些攻擊她的人就越有存在感。

沒有人在乎真相,反正與“神女”有關的一切都是熱度很高的話題,那些不斷辱罵和攻擊她的人,都想借著這個共同話題獲得群體的認同和關注。

至於這麼做會不會毀了一個無辜的人,沒人想過。

就像王晶晶自己說的那樣,“在同學眼裡,我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妖怪,沒有人會在乎我的感受。”

在《烏合之眾》一書中,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這樣解釋大眾心理的:

“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的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約束的一面。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很不幸,因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王晶晶隨機成為了這個校園群體中的一個活靶子,而那些身處其中的人,都朝她露出自己猙獰的一面,而且不用負責。

她曾遭欺凌10年:被很多父母低估了的校園之惡

我知道世上沒有如果,可我還是忍不住想說,如果那個時候,父母和學校能夠有所作為,積極採取一些行動阻止欺凌的蔓延,或許一切就會完全不同,一個女孩的人生軌跡也會改變。

被欺凌不是孩子的錯,有時候,來自群體的惡意就是沒有原因的。

但問題是,很多成年人就愛和稀泥,從不肯直視問題,更不要說正面解決了。當然,有時候也是因為不重視,“不就是孩子之間鬧點矛盾嗎?沒什麼大不了!”

王晶晶說,以前她就一直以為是自己錯了,是自己不夠好、太虛榮,才會這樣被集體欺負和排擠,後來慢慢才知道,錯的不是自己,錯的是他們。

2017年6月,王晶晶終於站出來反擊,把當初帶頭造謠中傷她的校園貼吧管理員蔣某告上了法庭。最終,蔣某誹謗罪成立,被判處拘役3個月。

只是,蔣某根本不能代表所有施加在她身上的傷害。面對一個充滿惡意的群體,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該去恨誰,自己被耽誤的一生,又該去找誰討要說法。

不要關上孩子向你求助的門

一個好的趨勢是,校園欺凌現象越來越被重視。但相對來說,身體上的欺凌會更容易得到學校和家長的關注和重視,而長期被集體排擠、誹謗的這類欺凌,就常常會被成年人忽略掉。

其實,後一種欺凌情形的殺傷力一點也不比暴力欺負弱,僅僅是“孤立”一項,就足以讓孩子墮入深淵了。

當孩子真的被欺負時,不要期望孩子自己就能夠解決問題,及時、恰當地介入,保護孩子不受欺凌,制止欺凌言行的發生和蔓延,都是學校和父母推卸不了的責任。

很多時候,孩子受了欺負,最不想告訴的人就是父母。所以,父母需要經常留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尤其是在孩子學習成績明顯下降、精神狀態不佳時,不要只是一味地指責。

越是這樣的時候,越是意味著孩子遇到了麻煩,他真正需要的,是你的幫助。

如果孩子真的遇到了欺凌,一定要告訴孩子,這不是他的錯,這是欺凌者的錯。

很多遭到集體排擠和辱罵的孩子,常常會覺得有問題的是自己。陷在這個陷阱裡的孩子,自尊都很低,更不要說有勇氣反抗了。

王晶晶也是在長大之後,慢慢意識到,錯的不是自己,錯的是那些欺凌她的人,她也才有勇氣拿起法律武器反擊。

永遠不要跟孩子說“沒什麼大不了的”,在一些關鍵時刻,這句話等於是徹底關上了孩子向你求助的門。

在這樣的至暗時刻,你的支持非常重要。

當然,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即便是成年人介入,也不可能讓一切盡在掌握,總有些複雜的情況會超出父母和老師的掌控。

但是,理解和接納他所有的痛苦和感受,讓孩子覺得有依靠和慰藉,陪著他一起去面對,一起努力尋找改變處境的辦法,也遠遠好過什麼也不做,任由他孤獨地溺死人性的黑洞裡。


- 作 者 -

她曾遭欺凌10年:被很多父母低估了的校園之惡

簡簡周

壹父母聯合創始人

美國科恩博士親授遊戲力講師、兒童遊戲治療師

親子關係顧問、專欄作者

到微信來找我:nine_miles

到新浪微博來找我:@簡簡周Rhea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壹父母助理(微信號:yifumu006)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