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們啊,一定要對自己好'

"

女孩們啊

不管你是不是看得厭煩了,中國社會現在幾個吵得很熱的問題:男性在擇偶時一般不太能接受女博士;女性一到30歲還沒結婚家裡各種著急催;婚後不孕若是問題出在男方大多不會解除婚姻關係,但若是出在女方就拜拜了;在女性子宮腔內“上環”是廣大育齡夫妻採取的長期避孕方式;被性騷擾是因為女性穿著暴露;女孩被盲目的外力推動去學文科;頭髮長見識短;“撒嬌女人最好命”“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

女孩們啊

不管你是不是看得厭煩了,中國社會現在幾個吵得很熱的問題:男性在擇偶時一般不太能接受女博士;女性一到30歲還沒結婚家裡各種著急催;婚後不孕若是問題出在男方大多不會解除婚姻關係,但若是出在女方就拜拜了;在女性子宮腔內“上環”是廣大育齡夫妻採取的長期避孕方式;被性騷擾是因為女性穿著暴露;女孩被盲目的外力推動去學文科;頭髮長見識短;“撒嬌女人最好命”“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女孩們啊,一定要對自己好


當然也有對男性的“不公平待遇”:“男兒有淚不輕彈”“Beaman”;外出消費時男孩子付款似乎天經地義,要考慮成家了是男方被要求車房俱備;男生女性化比女生男性化更難讓人接受;在我國沒有男人節、男性權益保護法和男聯。

我覺得歸根結底是因為女性被置於了一個更低的更弱的位置。弱勢群體就意味著需要被保護,意味著需要高度尊重她們的權利,意味著幫她們把一些責任順理成章地轉移到“更強的男性”身上去。

"

女孩們啊

不管你是不是看得厭煩了,中國社會現在幾個吵得很熱的問題:男性在擇偶時一般不太能接受女博士;女性一到30歲還沒結婚家裡各種著急催;婚後不孕若是問題出在男方大多不會解除婚姻關係,但若是出在女方就拜拜了;在女性子宮腔內“上環”是廣大育齡夫妻採取的長期避孕方式;被性騷擾是因為女性穿著暴露;女孩被盲目的外力推動去學文科;頭髮長見識短;“撒嬌女人最好命”“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女孩們啊,一定要對自己好


當然也有對男性的“不公平待遇”:“男兒有淚不輕彈”“Beaman”;外出消費時男孩子付款似乎天經地義,要考慮成家了是男方被要求車房俱備;男生女性化比女生男性化更難讓人接受;在我國沒有男人節、男性權益保護法和男聯。

我覺得歸根結底是因為女性被置於了一個更低的更弱的位置。弱勢群體就意味著需要被保護,意味著需要高度尊重她們的權利,意味著幫她們把一些責任順理成章地轉移到“更強的男性”身上去。

女孩們啊,一定要對自己好


我從來不願意說自己是“女漢子”,一個幾年前就流行起來的稱呼。我以為起初是指那些性格豪邁、身體結實、能抗水、能舉起一個同齡人、心思粗糙、穿不慣裙子、習慣橫衝直撞、不帶女性天然柔情的女孩們。但是無一例外的,網絡語言的內涵和外延會很快擴大,以至於很多其實並不符合以上標準的女生都喜歡以女漢子自居。不,這應該是一種現象,我們這一代身邊有很多女孩子喜歡把自己塑造得男性化。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覺得這個稱呼是個標籤,帶有歧視性。女和漢子本是兩極,本是矛盾。女生自稱漢子是希望自己有或者希望在別人心目中有男性一樣的形象。豪邁、堅強、神經大條、力量十足(當然這些並不是男性專有屬性,然而就像生物差別一樣,這些特點在男性身上確實能相對有更多體現)。如果這些屬性是社會普遍認同的優良屬性,那這種自稱似乎是承認也把女性置於一個比男性弱勢的地位。

這些事我曾經的想法,現在看來略顯偏激。因為男女是兩種不同的生物群體。既然他們的身體構造、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顯然不同,那性格和技能不一樣也就很自然。我們不能拿這個判斷男性和女性孰強孰弱。說到這個份兒上,可以來一個結論了:你不能說男性女性存在強弱之分,就好像你不能說一個文科好理科差的人和一個文科差理科好的人誰的成績更好一樣。

按道理在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男女平等應當是真正實現了,應當是人人都無力反駁了但是現在女性仍然處在一個相對較低的地位,甚至這個地位穩固到快要上升為一條社會規律。這又是為何?

"

女孩們啊

不管你是不是看得厭煩了,中國社會現在幾個吵得很熱的問題:男性在擇偶時一般不太能接受女博士;女性一到30歲還沒結婚家裡各種著急催;婚後不孕若是問題出在男方大多不會解除婚姻關係,但若是出在女方就拜拜了;在女性子宮腔內“上環”是廣大育齡夫妻採取的長期避孕方式;被性騷擾是因為女性穿著暴露;女孩被盲目的外力推動去學文科;頭髮長見識短;“撒嬌女人最好命”“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女孩們啊,一定要對自己好


當然也有對男性的“不公平待遇”:“男兒有淚不輕彈”“Beaman”;外出消費時男孩子付款似乎天經地義,要考慮成家了是男方被要求車房俱備;男生女性化比女生男性化更難讓人接受;在我國沒有男人節、男性權益保護法和男聯。

我覺得歸根結底是因為女性被置於了一個更低的更弱的位置。弱勢群體就意味著需要被保護,意味著需要高度尊重她們的權利,意味著幫她們把一些責任順理成章地轉移到“更強的男性”身上去。

女孩們啊,一定要對自己好


我從來不願意說自己是“女漢子”,一個幾年前就流行起來的稱呼。我以為起初是指那些性格豪邁、身體結實、能抗水、能舉起一個同齡人、心思粗糙、穿不慣裙子、習慣橫衝直撞、不帶女性天然柔情的女孩們。但是無一例外的,網絡語言的內涵和外延會很快擴大,以至於很多其實並不符合以上標準的女生都喜歡以女漢子自居。不,這應該是一種現象,我們這一代身邊有很多女孩子喜歡把自己塑造得男性化。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覺得這個稱呼是個標籤,帶有歧視性。女和漢子本是兩極,本是矛盾。女生自稱漢子是希望自己有或者希望在別人心目中有男性一樣的形象。豪邁、堅強、神經大條、力量十足(當然這些並不是男性專有屬性,然而就像生物差別一樣,這些特點在男性身上確實能相對有更多體現)。如果這些屬性是社會普遍認同的優良屬性,那這種自稱似乎是承認也把女性置於一個比男性弱勢的地位。

這些事我曾經的想法,現在看來略顯偏激。因為男女是兩種不同的生物群體。既然他們的身體構造、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顯然不同,那性格和技能不一樣也就很自然。我們不能拿這個判斷男性和女性孰強孰弱。說到這個份兒上,可以來一個結論了:你不能說男性女性存在強弱之分,就好像你不能說一個文科好理科差的人和一個文科差理科好的人誰的成績更好一樣。

按道理在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男女平等應當是真正實現了,應當是人人都無力反駁了但是現在女性仍然處在一個相對較低的地位,甚至這個地位穩固到快要上升為一條社會規律。這又是為何?

女孩們啊,一定要對自己好


中國古代隨著私有制和等級制度的出現,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的過渡很快實現。漫漫歷史中殘留的“男尊女卑”思想觀念根深蒂固。這是文化的穩定性。

另外,男女在生理、心理、體能等不同領域中所表現出來的智力與技能存在著天然的差別,而這種差別是難以填補或者消除的。那麼現在這個社會更青睞的、更多需要的價值是什麼?我以為,它們大多是要靠男性發揮他們的特質的。換句話說,誰更能直接而又簡單粗暴地推動社會的進步、推動人類的存在和發展,誰的特質就更被重視,擁有這些特質的群體也就更能取得主導地位。

其實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女孩相對於男孩普遍更擅長流淚、更擅長言語發洩、更擅長感性的文字記錄。很自然地,給人們的印象就是受傷的都是女性。

不知道為什麼我不大喜歡“女權主義”這個詞。可能它的存在就是從側面反映了女性確實需要爭取有些場合和男性同等的權利這一無奈現象吧。而又有一種不好的風氣有的人打著女權主義的旗號,既要求得到和男性一樣甚至更高的權利,又不想履行自己作為一個平等方的“義務”。


我有時反思一下,這個社會是不是把一部分女生給寵壞了?她們由從前溫柔體貼善解人意的普遍形象,變成了現在的刁蠻任性要撒嬌也要撒潑的普遍形象。舉個例子,王自健在“今晚80後”講段子的時候,裡面的女孩們差不多都是這樣的形象。再想一想,你身邊的一些談戀愛的姑娘是不是經常有一些旁人不喜歡的很“作”的行為?與之相反的,也有可能同時發生的是女孩子在戀愛關係中迷失自我的問題。即使自己不便發現也不可否認,衣食住行可能會圍繞著他轉,可能會為了他有大大小小的犧牲。志明與春嬌裡邊有句臺詞:一個女孩子什麼事情都要自己來很辛苦的。如若換成:一個女孩子是辛苦了點,但經濟獨立才是真正的獨立。能量至少是不是更正一點?

十五六歲的時候聽我媽說你要30以後再結婚。那時候不知為什麼覺得特委屈,現在倒越發覺得有道理。從來不敢以女權主義叫囂,也不喜歡把女強人往自己身上貼,畢竟我並不是那種剛強得無堅不摧的女生。我相信男女真正的平等是會實現的,只是長期而緩慢。

女孩們,你們想要的都可以得到,就算很多事希望甚微也要放手一搏。女孩們,在奮鬥的路上要淡定、別焦躁,不要迷信“別讓你愛的女孩成熟”這類狗血文章。也許真的有一天,撒嬌的女人會被不撒嬌的女人擊潰,會哭的孩子也會被不哭的孩子打敗呢。

"

女孩們啊

不管你是不是看得厭煩了,中國社會現在幾個吵得很熱的問題:男性在擇偶時一般不太能接受女博士;女性一到30歲還沒結婚家裡各種著急催;婚後不孕若是問題出在男方大多不會解除婚姻關係,但若是出在女方就拜拜了;在女性子宮腔內“上環”是廣大育齡夫妻採取的長期避孕方式;被性騷擾是因為女性穿著暴露;女孩被盲目的外力推動去學文科;頭髮長見識短;“撒嬌女人最好命”“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女孩們啊,一定要對自己好


當然也有對男性的“不公平待遇”:“男兒有淚不輕彈”“Beaman”;外出消費時男孩子付款似乎天經地義,要考慮成家了是男方被要求車房俱備;男生女性化比女生男性化更難讓人接受;在我國沒有男人節、男性權益保護法和男聯。

我覺得歸根結底是因為女性被置於了一個更低的更弱的位置。弱勢群體就意味著需要被保護,意味著需要高度尊重她們的權利,意味著幫她們把一些責任順理成章地轉移到“更強的男性”身上去。

女孩們啊,一定要對自己好


我從來不願意說自己是“女漢子”,一個幾年前就流行起來的稱呼。我以為起初是指那些性格豪邁、身體結實、能抗水、能舉起一個同齡人、心思粗糙、穿不慣裙子、習慣橫衝直撞、不帶女性天然柔情的女孩們。但是無一例外的,網絡語言的內涵和外延會很快擴大,以至於很多其實並不符合以上標準的女生都喜歡以女漢子自居。不,這應該是一種現象,我們這一代身邊有很多女孩子喜歡把自己塑造得男性化。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覺得這個稱呼是個標籤,帶有歧視性。女和漢子本是兩極,本是矛盾。女生自稱漢子是希望自己有或者希望在別人心目中有男性一樣的形象。豪邁、堅強、神經大條、力量十足(當然這些並不是男性專有屬性,然而就像生物差別一樣,這些特點在男性身上確實能相對有更多體現)。如果這些屬性是社會普遍認同的優良屬性,那這種自稱似乎是承認也把女性置於一個比男性弱勢的地位。

這些事我曾經的想法,現在看來略顯偏激。因為男女是兩種不同的生物群體。既然他們的身體構造、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顯然不同,那性格和技能不一樣也就很自然。我們不能拿這個判斷男性和女性孰強孰弱。說到這個份兒上,可以來一個結論了:你不能說男性女性存在強弱之分,就好像你不能說一個文科好理科差的人和一個文科差理科好的人誰的成績更好一樣。

按道理在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男女平等應當是真正實現了,應當是人人都無力反駁了但是現在女性仍然處在一個相對較低的地位,甚至這個地位穩固到快要上升為一條社會規律。這又是為何?

女孩們啊,一定要對自己好


中國古代隨著私有制和等級制度的出現,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的過渡很快實現。漫漫歷史中殘留的“男尊女卑”思想觀念根深蒂固。這是文化的穩定性。

另外,男女在生理、心理、體能等不同領域中所表現出來的智力與技能存在著天然的差別,而這種差別是難以填補或者消除的。那麼現在這個社會更青睞的、更多需要的價值是什麼?我以為,它們大多是要靠男性發揮他們的特質的。換句話說,誰更能直接而又簡單粗暴地推動社會的進步、推動人類的存在和發展,誰的特質就更被重視,擁有這些特質的群體也就更能取得主導地位。

其實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女孩相對於男孩普遍更擅長流淚、更擅長言語發洩、更擅長感性的文字記錄。很自然地,給人們的印象就是受傷的都是女性。

不知道為什麼我不大喜歡“女權主義”這個詞。可能它的存在就是從側面反映了女性確實需要爭取有些場合和男性同等的權利這一無奈現象吧。而又有一種不好的風氣有的人打著女權主義的旗號,既要求得到和男性一樣甚至更高的權利,又不想履行自己作為一個平等方的“義務”。


我有時反思一下,這個社會是不是把一部分女生給寵壞了?她們由從前溫柔體貼善解人意的普遍形象,變成了現在的刁蠻任性要撒嬌也要撒潑的普遍形象。舉個例子,王自健在“今晚80後”講段子的時候,裡面的女孩們差不多都是這樣的形象。再想一想,你身邊的一些談戀愛的姑娘是不是經常有一些旁人不喜歡的很“作”的行為?與之相反的,也有可能同時發生的是女孩子在戀愛關係中迷失自我的問題。即使自己不便發現也不可否認,衣食住行可能會圍繞著他轉,可能會為了他有大大小小的犧牲。志明與春嬌裡邊有句臺詞:一個女孩子什麼事情都要自己來很辛苦的。如若換成:一個女孩子是辛苦了點,但經濟獨立才是真正的獨立。能量至少是不是更正一點?

十五六歲的時候聽我媽說你要30以後再結婚。那時候不知為什麼覺得特委屈,現在倒越發覺得有道理。從來不敢以女權主義叫囂,也不喜歡把女強人往自己身上貼,畢竟我並不是那種剛強得無堅不摧的女生。我相信男女真正的平等是會實現的,只是長期而緩慢。

女孩們,你們想要的都可以得到,就算很多事希望甚微也要放手一搏。女孩們,在奮鬥的路上要淡定、別焦躁,不要迷信“別讓你愛的女孩成熟”這類狗血文章。也許真的有一天,撒嬌的女人會被不撒嬌的女人擊潰,會哭的孩子也會被不哭的孩子打敗呢。

女孩們啊,一定要對自己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