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仟才藝:5歲孩子不想上學,媽媽讓撿垃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最近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5歲的泰國男孩鬧著不想上學,怎麼勸都沒用。

於是他媽媽就乾脆請了一天假,帶他去街上撿垃圾賣錢。


伯仟才藝:5歲孩子不想上學,媽媽讓撿垃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她帶著兒子沿著馬路去撿塑料瓶,開始的時候孩子還挺興奮,可是沒過多久就喊累了。

但是媽媽仍然堅定地帶著男孩走了3.5公里,最後撿了2公斤塑料瓶。男孩把撿來的瓶子按照廢品收購的市場價賣給媽媽,賣了2泰銖,約合人民幣0.4元。


伯仟才藝:5歲孩子不想上學,媽媽讓撿垃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要回家的時候,孩子太累了,他表示自己走不動了。

男孩說:“媽媽,我們可以坐公交車回家嗎?”

媽媽:“坐公交車一個人要10泰銖,你有錢嗎?”

男孩回答:“沒有。”

媽媽說:“那我們就必須找到更多的瓶子來賺取更多的錢。”

沒辦法,他只好跟著媽媽繼續走路,這個時候,他看到了冰淇淋店。

孩子又提出一個要求:“媽媽,我想吃冰淇淋。”

媽媽說:“冰淇淋要5泰銖,我們錢夠嗎?”

男孩再次沮喪地說:“不,我不想要它了。”

又走了一段路之後,到了餐廳門口。

男孩說:“媽媽,我想吃燕麥。”

媽媽回答:“去買嗎?15泰銖。”

男孩說:“媽媽,我錢不夠,我要回家。”

媽媽問:“累了?那麼你想像這樣工作還是去學校?”

疲憊不堪的兒子說:“好累,好熱,我想上學,我要回家。”


伯仟才藝:5歲孩子不想上學,媽媽讓撿垃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媽媽通過這種方式,讓小男孩懂得了賺錢不易,更懂得上學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這位媽媽在文章最後表示:為了讓孩子順利成長,需要讓他們感受幸福,也需要了解痛苦和疲憊,瞭解一切的來之不易。

講再多道理都不如讓孩子親身體驗一次來得深刻,來得實用。

面對孩子不愛學習的情況,許多父母苦口婆心,反覆給孩子講道理,甚至胡蘿蔔大棒一起加持,結果磨破了嘴皮子還是效果不明顯。

這是因為,語言的作用是有限的,在孩子沒有任何切身體驗的情況下,即使你念叨100遍,他對你的話也還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甚至你說得越多,他的反抗就越激烈。

而像這位泰國媽媽一樣,採取行動,少說教,不囉嗦,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生活的艱辛,親身去感受上學和不上學的區別,則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考研名師張雪峰曾經在衡水中學做過一場演講,引人深思。

他說,如果孩子不想讀書,你就帶他去四個地方,第一是客運汽車站,第二是火車站,第三是高鐵站,第四是飛機場。

在客運汽車站,讓他們去看看,那些擠大巴車的人,穿什麼樣的衣服,說什麼樣的話,抽什麼樣的煙,是什麼樣的素質。

再帶他們去火車站、高鐵站和飛機場看一看來往的人群,又是怎樣一番景象。

然後問問他們將來想成為哪一類人。

當然,人與人之間從法律上來說是平等的,在人格上也是完全平等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人與人之間在生活品質、思想境界、精神追求等方面的確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差異。

而導致這種差異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讀書。


伯仟才藝:5歲孩子不想上學,媽媽讓撿垃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有人說:“讀書又有什麼用,畢業後還不是照樣出來一樣打工。”

聽過這樣一句話,讀書與不讀書的區別就在於,不讀書的人會嘲笑讀書的人沒用,但是讀書的人不會嘲笑不讀書的人。

讀書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和厚度。書讀得越多,眼界會越開闊,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會有更清晰的認知和更豁達的態度。

作家蔣方舟曾經在《一本好書》裡面說過: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活經歷也是有限的,但是可以通過看書,獲得他人的經驗,一輩子可以活出數輩子的容量。

對於父母這代人來說,努力讀書,獲得更好的教育,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樣的道理其實大家都懂。

但是對於今天的孩子,由於父母常常把最光鮮的一面展示給孩子,把生活中真實的苦和痛隱藏起來,導致他們在蜜罐里長大,對於生活的艱辛沒有切身體會,所以讓他們明白讀書的幸福就成為了一大難題。

前一段時期郭德綱在兒子郭麒麟18歲成人禮上寫了一封家書,引起爭議。

他說:人生一世,極不容易。登天難,求人更難。黃連苦,無錢更苦。江湖險,人心更險。春冰薄,人情更薄。


伯仟才藝:5歲孩子不想上學,媽媽讓撿垃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有人認為,郭德綱言辭激烈,暴露社會上人心險惡的一面給兒子,其實這正是郭德綱的用心良苦之處。

他希望即將成年的兒子明白,人生不止有鮮花、掌聲和光環,更多的是要直面慘淡的現實,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做人做事才能不懼風雨,坦蕩應對。

其實,真正要讓孩子愛上學習,用生活的苦做對比去激勵孩子,只是策略之一,而父母在讀書上的身體力行,才是讓孩子一生受用的法寶。

著名學者吳軍曾談起自己父母教育子女成功的祕訣。

伯仟才藝:5歲孩子不想上學,媽媽讓撿垃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他說,在他和弟弟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向他們灌輸讀書的重要性,但是當他長大後反思父母對他的教育時,才領悟到真正重要的影響是來自父母本身的行為。

他說,自己的父親沒有機會上全日制正式的大學,但他學習了一輩子。

利用在大學工作之便,他父親補習了一門又一門大學課程,做科研也非常努力,得了很多國家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最後居然在一個極為看重文憑的大學裡被提升為教授級研究員。

他的母親快80歲了,依然每天堅持學習。

父母自身對學習的熱愛,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吳軍和他弟弟,讓他們養成了終身學習的習慣。

看到父母努力學習而獲得知識、思維、技能、眼界上的提升,真正從讀書中感受到快樂和充實,孩子會是那個最直接的吸收者和模仿者,他也會把讀書看做吃飯一樣自然,一樣必不可少,從中汲取自己所需的營養,走上無需督促就自發學習的道路。

前段時間讀了林達的《像自由一樣美麗》一書,看到二戰集中營遺存的那些動人的兒童畫作,內心的感動和觸動久久迴盪在心裡。

伯仟才藝:5歲孩子不想上學,媽媽讓撿垃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像自由一樣美麗》一書插圖)

這是關於二戰中一個叫特萊津的猶太集中營發生的故事。雖然身處極其殘酷的環境中,但特萊津的藝術家們,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對孩子的教育中。他們教集中營的孩子寫字,畫畫,寫詩,唱歌,引導孩子們辦雜誌。


伯仟才藝:5歲孩子不想上學,媽媽讓撿垃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像自由一樣美麗》一書插圖)


雖然隨時都面臨死亡的威脅,但他們仍然熱愛孩子,熱愛生活,在最黑暗的時期給孩子帶來最真摯的愛心和溫暖,以及打不垮的精神力量。


伯仟才藝:5歲孩子不想上學,媽媽讓撿垃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像自由一樣美麗》一書插圖)

由於納粹的邪惡,所有集中營的孩子都有巨大的心理創傷,但正如在這裡教孩子的藝術家弗利德所認為的那樣:“保護人類內心真純、善良和美好的世界,保存人的創造慾望和想象力,澆灌這樣的種子,讓它開花結果,是最自然和重要的事情。”

在最惡劣的現實條件下,他們堅持讓自己和孩子的精神生活在一個正常的世界裡,讓孩子們意識到:身體被囚禁的時候,精神還是健康和自由的。

如果說,在最殘酷不堪的環境下,孩子都能從讀書和學習中汲取知識和文明的養料,汲取精神和心靈的力量,那麼,在今天這個和平而繁榮的年代,讓我們的孩子愛上讀書和學習,擁有更廣闊和美好的人生,我們每個父母都責無旁貸,而我們的行動,就是最強有力的語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