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不完美媽媽 發現佩奇 教育新時論 2019-09-16
"

01 生活中總是有些”難搞的人”

生活中,在我們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沒有人會喜歡與他人發生衝突。碰到容易溝通的人,大家彼此之間能相互體諒,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可實際上卻是,不是事事都如我們所願,總會遇到不那麼好說話的人,比如固執而不聽話的孩子,頑固的父母等等。

但是,如果自己一味的忍讓,並不能解決問題,想讓問題有所推進,卻又發現衝突頻發。

這是一群“難搞的人”,他們不僅僅讓我們與之溝通困難,而且如果與他們發生衝突,自己也會發現,很難達到想要的結果。

比如,如果一個媽媽,總是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對她的孩子喋喋不休:放學回家不寫作業,吃飯老挑食,做事磨蹭等,孩子與之反抗,兩人開始起了衝突。

沒多久,孩子開始抹眼淚了。孩子一哭,媽媽就心軟了,馬上停止了與孩子的爭吵。

"

01 生活中總是有些”難搞的人”

生活中,在我們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沒有人會喜歡與他人發生衝突。碰到容易溝通的人,大家彼此之間能相互體諒,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可實際上卻是,不是事事都如我們所願,總會遇到不那麼好說話的人,比如固執而不聽話的孩子,頑固的父母等等。

但是,如果自己一味的忍讓,並不能解決問題,想讓問題有所推進,卻又發現衝突頻發。

這是一群“難搞的人”,他們不僅僅讓我們與之溝通困難,而且如果與他們發生衝突,自己也會發現,很難達到想要的結果。

比如,如果一個媽媽,總是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對她的孩子喋喋不休:放學回家不寫作業,吃飯老挑食,做事磨蹭等,孩子與之反抗,兩人開始起了衝突。

沒多久,孩子開始抹眼淚了。孩子一哭,媽媽就心軟了,馬上停止了與孩子的爭吵。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與孩子在 一起,注意衝突的發生

沒有人願意面對別人的”眼淚”,當和”難搞定的人”發生過一兩次衝突後,我們漸漸不再想跟他爭吵了。慢慢地,我們與之相處的模式就越來越被動。也許還沒等他爆發,我們就順著他,把不滿都藏在自己心裡,但這些,不過是違背自己意願的不得已之舉。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孩子看上去沒那麼難搞定,而且不吵也不鬧,一副很乖的樣子。但很奇怪的是,就是沒辦法拒絕他。每次他提出要求,無論我們再怎麼不願意,心裡再怎麼抗拒,最後都拒絕不了他。

比如,孩子做作業,這本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媽媽卻感覺很累。為什麼呢?

原因是孩子特別喜歡求助。一遇到不會的題目,總是問媽媽:這個題好像有點難,怎麼弄了這麼久還沒弄好,怎麼辦啊,媽媽,你幫我試試把。

媽媽剛準備說自己的事自己做,可是孩子便開始軟磨硬泡,說:”媽媽這麼厲害,肯定一會就完成了,你今天不幫忙,我都不知道要做到啥時候了。”

雖然媽媽很不樂意,但為了孩子,最後還是幫孩子做了。

"

01 生活中總是有些”難搞的人”

生活中,在我們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沒有人會喜歡與他人發生衝突。碰到容易溝通的人,大家彼此之間能相互體諒,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可實際上卻是,不是事事都如我們所願,總會遇到不那麼好說話的人,比如固執而不聽話的孩子,頑固的父母等等。

但是,如果自己一味的忍讓,並不能解決問題,想讓問題有所推進,卻又發現衝突頻發。

這是一群“難搞的人”,他們不僅僅讓我們與之溝通困難,而且如果與他們發生衝突,自己也會發現,很難達到想要的結果。

比如,如果一個媽媽,總是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對她的孩子喋喋不休:放學回家不寫作業,吃飯老挑食,做事磨蹭等,孩子與之反抗,兩人開始起了衝突。

沒多久,孩子開始抹眼淚了。孩子一哭,媽媽就心軟了,馬上停止了與孩子的爭吵。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與孩子在 一起,注意衝突的發生

沒有人願意面對別人的”眼淚”,當和”難搞定的人”發生過一兩次衝突後,我們漸漸不再想跟他爭吵了。慢慢地,我們與之相處的模式就越來越被動。也許還沒等他爆發,我們就順著他,把不滿都藏在自己心裡,但這些,不過是違背自己意願的不得已之舉。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孩子看上去沒那麼難搞定,而且不吵也不鬧,一副很乖的樣子。但很奇怪的是,就是沒辦法拒絕他。每次他提出要求,無論我們再怎麼不願意,心裡再怎麼抗拒,最後都拒絕不了他。

比如,孩子做作業,這本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媽媽卻感覺很累。為什麼呢?

原因是孩子特別喜歡求助。一遇到不會的題目,總是問媽媽:這個題好像有點難,怎麼弄了這麼久還沒弄好,怎麼辦啊,媽媽,你幫我試試把。

媽媽剛準備說自己的事自己做,可是孩子便開始軟磨硬泡,說:”媽媽這麼厲害,肯定一會就完成了,你今天不幫忙,我都不知道要做到啥時候了。”

雖然媽媽很不樂意,但為了孩子,最後還是幫孩子做了。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為什麼感覺自己被控制了?

02 為什麼感覺自己被控制了?

上面這種情況在生活中,是不是經常遇到?

本來有自己的想法和節奏,卻只能按照他的想法去做。這真是讓人感到生氣和無奈。這背後,讓你真正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在於你被控制了。

你似乎別無選擇,當別人提出要求,你不得不妥協。可你明明有你的需求、你的意見,你也不敢跟他提。

可是,如果在相處過程中,事事都要按他的意思來,這時候,你就會感到被控制了。

被控制,是自己與孩子在人際溝通中經常遇到的,而且,很隱蔽,難以覺察。

"

01 生活中總是有些”難搞的人”

生活中,在我們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沒有人會喜歡與他人發生衝突。碰到容易溝通的人,大家彼此之間能相互體諒,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可實際上卻是,不是事事都如我們所願,總會遇到不那麼好說話的人,比如固執而不聽話的孩子,頑固的父母等等。

但是,如果自己一味的忍讓,並不能解決問題,想讓問題有所推進,卻又發現衝突頻發。

這是一群“難搞的人”,他們不僅僅讓我們與之溝通困難,而且如果與他們發生衝突,自己也會發現,很難達到想要的結果。

比如,如果一個媽媽,總是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對她的孩子喋喋不休:放學回家不寫作業,吃飯老挑食,做事磨蹭等,孩子與之反抗,兩人開始起了衝突。

沒多久,孩子開始抹眼淚了。孩子一哭,媽媽就心軟了,馬上停止了與孩子的爭吵。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與孩子在 一起,注意衝突的發生

沒有人願意面對別人的”眼淚”,當和”難搞定的人”發生過一兩次衝突後,我們漸漸不再想跟他爭吵了。慢慢地,我們與之相處的模式就越來越被動。也許還沒等他爆發,我們就順著他,把不滿都藏在自己心裡,但這些,不過是違背自己意願的不得已之舉。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孩子看上去沒那麼難搞定,而且不吵也不鬧,一副很乖的樣子。但很奇怪的是,就是沒辦法拒絕他。每次他提出要求,無論我們再怎麼不願意,心裡再怎麼抗拒,最後都拒絕不了他。

比如,孩子做作業,這本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媽媽卻感覺很累。為什麼呢?

原因是孩子特別喜歡求助。一遇到不會的題目,總是問媽媽:這個題好像有點難,怎麼弄了這麼久還沒弄好,怎麼辦啊,媽媽,你幫我試試把。

媽媽剛準備說自己的事自己做,可是孩子便開始軟磨硬泡,說:”媽媽這麼厲害,肯定一會就完成了,你今天不幫忙,我都不知道要做到啥時候了。”

雖然媽媽很不樂意,但為了孩子,最後還是幫孩子做了。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為什麼感覺自己被控制了?

02 為什麼感覺自己被控制了?

上面這種情況在生活中,是不是經常遇到?

本來有自己的想法和節奏,卻只能按照他的想法去做。這真是讓人感到生氣和無奈。這背後,讓你真正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在於你被控制了。

你似乎別無選擇,當別人提出要求,你不得不妥協。可你明明有你的需求、你的意見,你也不敢跟他提。

可是,如果在相處過程中,事事都要按他的意思來,這時候,你就會感到被控制了。

被控制,是自己與孩子在人際溝通中經常遇到的,而且,很隱蔽,難以覺察。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為什麼會被對方控制?

那麼,為什麼會被對方控制呢?

我們會把問題歸結在對方身上,比如太強勢、玻璃心,性格柔弱等等。甚至有時候,認為自己面對的是無法解決的問題,正如一開始所說的,孩子寫作業,看上去難點很多,而且他都開口了,你還能咋辦?就這麼直接拒絕他媽?

其實,你被別人控制,可能是你的問題。

你可能會說,是他要控制我,為什麼還是我的問題?

那我們重新來看看,究竟這問題出在哪裡。

當自己感覺被控制時,其實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自己的思維被限制了。

"

01 生活中總是有些”難搞的人”

生活中,在我們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沒有人會喜歡與他人發生衝突。碰到容易溝通的人,大家彼此之間能相互體諒,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可實際上卻是,不是事事都如我們所願,總會遇到不那麼好說話的人,比如固執而不聽話的孩子,頑固的父母等等。

但是,如果自己一味的忍讓,並不能解決問題,想讓問題有所推進,卻又發現衝突頻發。

這是一群“難搞的人”,他們不僅僅讓我們與之溝通困難,而且如果與他們發生衝突,自己也會發現,很難達到想要的結果。

比如,如果一個媽媽,總是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對她的孩子喋喋不休:放學回家不寫作業,吃飯老挑食,做事磨蹭等,孩子與之反抗,兩人開始起了衝突。

沒多久,孩子開始抹眼淚了。孩子一哭,媽媽就心軟了,馬上停止了與孩子的爭吵。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與孩子在 一起,注意衝突的發生

沒有人願意面對別人的”眼淚”,當和”難搞定的人”發生過一兩次衝突後,我們漸漸不再想跟他爭吵了。慢慢地,我們與之相處的模式就越來越被動。也許還沒等他爆發,我們就順著他,把不滿都藏在自己心裡,但這些,不過是違背自己意願的不得已之舉。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孩子看上去沒那麼難搞定,而且不吵也不鬧,一副很乖的樣子。但很奇怪的是,就是沒辦法拒絕他。每次他提出要求,無論我們再怎麼不願意,心裡再怎麼抗拒,最後都拒絕不了他。

比如,孩子做作業,這本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媽媽卻感覺很累。為什麼呢?

原因是孩子特別喜歡求助。一遇到不會的題目,總是問媽媽:這個題好像有點難,怎麼弄了這麼久還沒弄好,怎麼辦啊,媽媽,你幫我試試把。

媽媽剛準備說自己的事自己做,可是孩子便開始軟磨硬泡,說:”媽媽這麼厲害,肯定一會就完成了,你今天不幫忙,我都不知道要做到啥時候了。”

雖然媽媽很不樂意,但為了孩子,最後還是幫孩子做了。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為什麼感覺自己被控制了?

02 為什麼感覺自己被控制了?

上面這種情況在生活中,是不是經常遇到?

本來有自己的想法和節奏,卻只能按照他的想法去做。這真是讓人感到生氣和無奈。這背後,讓你真正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在於你被控制了。

你似乎別無選擇,當別人提出要求,你不得不妥協。可你明明有你的需求、你的意見,你也不敢跟他提。

可是,如果在相處過程中,事事都要按他的意思來,這時候,你就會感到被控制了。

被控制,是自己與孩子在人際溝通中經常遇到的,而且,很隱蔽,難以覺察。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為什麼會被對方控制?

那麼,為什麼會被對方控制呢?

我們會把問題歸結在對方身上,比如太強勢、玻璃心,性格柔弱等等。甚至有時候,認為自己面對的是無法解決的問題,正如一開始所說的,孩子寫作業,看上去難點很多,而且他都開口了,你還能咋辦?就這麼直接拒絕他媽?

其實,你被別人控制,可能是你的問題。

你可能會說,是他要控制我,為什麼還是我的問題?

那我們重新來看看,究竟這問題出在哪裡。

當自己感覺被控制時,其實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自己的思維被限制了。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與孩子的問題,可能是自己的問題

比如,你和”難搞”的孩子表達你的不同意見,打心裡你是比較抗拒的。你會想,孩子可能會哭,也可能會鬧,甚至彼此吵起來,一旦想到這些,你內心可能就想到要放棄了:

算了,我不是真的要和孩子鬧翻,把他惹哭了太難堪;而且跟一個孩子過不去,是不是有點太尷尬了?

所以,當你被這種思維限制住,你就不敢再往下想,這好比面前出現了一堵牆,過不去了,一切就停留在了這裡。但是,這不過是你自己的想法,並不是事實。關鍵是如何繞過這堵牆,看看背後發生了什麼,我們要怎麼生活,以及該如何應對這樣的生活。

比如,孩子想要爸爸參加他的生日宴會,但是,他卻不敢說,而是要我去轉達。我問他為什麼,他說,爸爸太凶,平常都不在家,我怕跟他說了,他說沒空,不來。

我就問孩子,”如果你堅持要他來呢?”

“他就會生氣,發脾氣!,而他發起脾氣來,真的很可怕!”

我試圖讓他往好的方面去想,在他看來,爸爸生氣似乎是天塌下來的大事了,他想都不想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其實,孩子思維裡的那道牆,就是爸爸生氣。可他被爸爸要挾了嗎?沒有。

他不過是一開始就想”我不能怎樣”,陷入了一種慣性的思維:

我不想去請爸爸,因為請了爸爸,可能會招來爸爸生氣,那他生氣了,自己該怎麼應對,如何讓自己所受到的傷害最小等等。

這些具體的問題,也許孩子想都沒想過,只是”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阻止這個結果發生,於是就順理成章地做了很多自己”不情願”的事情。

明白了這些,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打破自己習慣性的思維限制,從而擺脫自己受到的控制呢?

"

01 生活中總是有些”難搞的人”

生活中,在我們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沒有人會喜歡與他人發生衝突。碰到容易溝通的人,大家彼此之間能相互體諒,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可實際上卻是,不是事事都如我們所願,總會遇到不那麼好說話的人,比如固執而不聽話的孩子,頑固的父母等等。

但是,如果自己一味的忍讓,並不能解決問題,想讓問題有所推進,卻又發現衝突頻發。

這是一群“難搞的人”,他們不僅僅讓我們與之溝通困難,而且如果與他們發生衝突,自己也會發現,很難達到想要的結果。

比如,如果一個媽媽,總是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對她的孩子喋喋不休:放學回家不寫作業,吃飯老挑食,做事磨蹭等,孩子與之反抗,兩人開始起了衝突。

沒多久,孩子開始抹眼淚了。孩子一哭,媽媽就心軟了,馬上停止了與孩子的爭吵。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與孩子在 一起,注意衝突的發生

沒有人願意面對別人的”眼淚”,當和”難搞定的人”發生過一兩次衝突後,我們漸漸不再想跟他爭吵了。慢慢地,我們與之相處的模式就越來越被動。也許還沒等他爆發,我們就順著他,把不滿都藏在自己心裡,但這些,不過是違背自己意願的不得已之舉。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孩子看上去沒那麼難搞定,而且不吵也不鬧,一副很乖的樣子。但很奇怪的是,就是沒辦法拒絕他。每次他提出要求,無論我們再怎麼不願意,心裡再怎麼抗拒,最後都拒絕不了他。

比如,孩子做作業,這本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媽媽卻感覺很累。為什麼呢?

原因是孩子特別喜歡求助。一遇到不會的題目,總是問媽媽:這個題好像有點難,怎麼弄了這麼久還沒弄好,怎麼辦啊,媽媽,你幫我試試把。

媽媽剛準備說自己的事自己做,可是孩子便開始軟磨硬泡,說:”媽媽這麼厲害,肯定一會就完成了,你今天不幫忙,我都不知道要做到啥時候了。”

雖然媽媽很不樂意,但為了孩子,最後還是幫孩子做了。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為什麼感覺自己被控制了?

02 為什麼感覺自己被控制了?

上面這種情況在生活中,是不是經常遇到?

本來有自己的想法和節奏,卻只能按照他的想法去做。這真是讓人感到生氣和無奈。這背後,讓你真正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在於你被控制了。

你似乎別無選擇,當別人提出要求,你不得不妥協。可你明明有你的需求、你的意見,你也不敢跟他提。

可是,如果在相處過程中,事事都要按他的意思來,這時候,你就會感到被控制了。

被控制,是自己與孩子在人際溝通中經常遇到的,而且,很隱蔽,難以覺察。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為什麼會被對方控制?

那麼,為什麼會被對方控制呢?

我們會把問題歸結在對方身上,比如太強勢、玻璃心,性格柔弱等等。甚至有時候,認為自己面對的是無法解決的問題,正如一開始所說的,孩子寫作業,看上去難點很多,而且他都開口了,你還能咋辦?就這麼直接拒絕他媽?

其實,你被別人控制,可能是你的問題。

你可能會說,是他要控制我,為什麼還是我的問題?

那我們重新來看看,究竟這問題出在哪裡。

當自己感覺被控制時,其實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自己的思維被限制了。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與孩子的問題,可能是自己的問題

比如,你和”難搞”的孩子表達你的不同意見,打心裡你是比較抗拒的。你會想,孩子可能會哭,也可能會鬧,甚至彼此吵起來,一旦想到這些,你內心可能就想到要放棄了:

算了,我不是真的要和孩子鬧翻,把他惹哭了太難堪;而且跟一個孩子過不去,是不是有點太尷尬了?

所以,當你被這種思維限制住,你就不敢再往下想,這好比面前出現了一堵牆,過不去了,一切就停留在了這裡。但是,這不過是你自己的想法,並不是事實。關鍵是如何繞過這堵牆,看看背後發生了什麼,我們要怎麼生活,以及該如何應對這樣的生活。

比如,孩子想要爸爸參加他的生日宴會,但是,他卻不敢說,而是要我去轉達。我問他為什麼,他說,爸爸太凶,平常都不在家,我怕跟他說了,他說沒空,不來。

我就問孩子,”如果你堅持要他來呢?”

“他就會生氣,發脾氣!,而他發起脾氣來,真的很可怕!”

我試圖讓他往好的方面去想,在他看來,爸爸生氣似乎是天塌下來的大事了,他想都不想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其實,孩子思維裡的那道牆,就是爸爸生氣。可他被爸爸要挾了嗎?沒有。

他不過是一開始就想”我不能怎樣”,陷入了一種慣性的思維:

我不想去請爸爸,因為請了爸爸,可能會招來爸爸生氣,那他生氣了,自己該怎麼應對,如何讓自己所受到的傷害最小等等。

這些具體的問題,也許孩子想都沒想過,只是”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阻止這個結果發生,於是就順理成章地做了很多自己”不情願”的事情。

明白了這些,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打破自己習慣性的思維限制,從而擺脫自己受到的控制呢?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如何拆掉自己思維裡的牆呢?

03 拆掉自己思維裡的牆

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已經明白自己的思維被限制了,我們只是停留在:我不能讓不好的事情發生。而要想不被控制,只有拆掉思維裡的牆,那麼,可以試試下面的2種方法:

1) 黑色想象

所謂黑色想象,就是引導你去想最壞的情況。聽上去很簡單,不是很難,但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去做,因為大部分都認為,自己還沒有到那麼遭的地步,幹嘛要去憑空想象未來那麼多恐怖和糟糕的事情呢?

在大部分人都不願意去想時,心理學家卻認為,黑色想象能幫助擺脫思維的限制。

這裡所說的想象,並不是指自己要是不同意對方所說的,就一定會與他吵起來。這不是真的想象,只不過是抽象的推理,這個推理的結論就是:不行。

那什麼才是真正的想象呢?

比如,剛才孩子想要爸爸參加他的生日宴,我問他如果堅持要爸爸來,爸爸會怎麼說他?

孩子說,最壞的結果,就是把我打一頓,不再理我。

我繼續問他,爸爸如果不理你了,你是不是還要繼續生活下去?會不會因為此而不開心?

孩子說,會有點生氣,但會及時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更加努力地學習,愉快地生活,與小朋友們開心地玩,凡事都不要和自己過不去。

我笑著對他說:你能想這麼多,這不是好事嗎?

孩子也沒有想到自己能看得這麼開,從一開始害怕到現在似乎無所畏懼,真的驗證了有些事,就算真的發生了,也不會見得就是世界末日,關鍵是你的心態,自己完全是可以去面對的。

所以,你敢想象,就是擺脫控制的第一步。

"

01 生活中總是有些”難搞的人”

生活中,在我們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沒有人會喜歡與他人發生衝突。碰到容易溝通的人,大家彼此之間能相互體諒,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可實際上卻是,不是事事都如我們所願,總會遇到不那麼好說話的人,比如固執而不聽話的孩子,頑固的父母等等。

但是,如果自己一味的忍讓,並不能解決問題,想讓問題有所推進,卻又發現衝突頻發。

這是一群“難搞的人”,他們不僅僅讓我們與之溝通困難,而且如果與他們發生衝突,自己也會發現,很難達到想要的結果。

比如,如果一個媽媽,總是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對她的孩子喋喋不休:放學回家不寫作業,吃飯老挑食,做事磨蹭等,孩子與之反抗,兩人開始起了衝突。

沒多久,孩子開始抹眼淚了。孩子一哭,媽媽就心軟了,馬上停止了與孩子的爭吵。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與孩子在 一起,注意衝突的發生

沒有人願意面對別人的”眼淚”,當和”難搞定的人”發生過一兩次衝突後,我們漸漸不再想跟他爭吵了。慢慢地,我們與之相處的模式就越來越被動。也許還沒等他爆發,我們就順著他,把不滿都藏在自己心裡,但這些,不過是違背自己意願的不得已之舉。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孩子看上去沒那麼難搞定,而且不吵也不鬧,一副很乖的樣子。但很奇怪的是,就是沒辦法拒絕他。每次他提出要求,無論我們再怎麼不願意,心裡再怎麼抗拒,最後都拒絕不了他。

比如,孩子做作業,這本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媽媽卻感覺很累。為什麼呢?

原因是孩子特別喜歡求助。一遇到不會的題目,總是問媽媽:這個題好像有點難,怎麼弄了這麼久還沒弄好,怎麼辦啊,媽媽,你幫我試試把。

媽媽剛準備說自己的事自己做,可是孩子便開始軟磨硬泡,說:”媽媽這麼厲害,肯定一會就完成了,你今天不幫忙,我都不知道要做到啥時候了。”

雖然媽媽很不樂意,但為了孩子,最後還是幫孩子做了。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為什麼感覺自己被控制了?

02 為什麼感覺自己被控制了?

上面這種情況在生活中,是不是經常遇到?

本來有自己的想法和節奏,卻只能按照他的想法去做。這真是讓人感到生氣和無奈。這背後,讓你真正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在於你被控制了。

你似乎別無選擇,當別人提出要求,你不得不妥協。可你明明有你的需求、你的意見,你也不敢跟他提。

可是,如果在相處過程中,事事都要按他的意思來,這時候,你就會感到被控制了。

被控制,是自己與孩子在人際溝通中經常遇到的,而且,很隱蔽,難以覺察。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為什麼會被對方控制?

那麼,為什麼會被對方控制呢?

我們會把問題歸結在對方身上,比如太強勢、玻璃心,性格柔弱等等。甚至有時候,認為自己面對的是無法解決的問題,正如一開始所說的,孩子寫作業,看上去難點很多,而且他都開口了,你還能咋辦?就這麼直接拒絕他媽?

其實,你被別人控制,可能是你的問題。

你可能會說,是他要控制我,為什麼還是我的問題?

那我們重新來看看,究竟這問題出在哪裡。

當自己感覺被控制時,其實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自己的思維被限制了。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與孩子的問題,可能是自己的問題

比如,你和”難搞”的孩子表達你的不同意見,打心裡你是比較抗拒的。你會想,孩子可能會哭,也可能會鬧,甚至彼此吵起來,一旦想到這些,你內心可能就想到要放棄了:

算了,我不是真的要和孩子鬧翻,把他惹哭了太難堪;而且跟一個孩子過不去,是不是有點太尷尬了?

所以,當你被這種思維限制住,你就不敢再往下想,這好比面前出現了一堵牆,過不去了,一切就停留在了這裡。但是,這不過是你自己的想法,並不是事實。關鍵是如何繞過這堵牆,看看背後發生了什麼,我們要怎麼生活,以及該如何應對這樣的生活。

比如,孩子想要爸爸參加他的生日宴會,但是,他卻不敢說,而是要我去轉達。我問他為什麼,他說,爸爸太凶,平常都不在家,我怕跟他說了,他說沒空,不來。

我就問孩子,”如果你堅持要他來呢?”

“他就會生氣,發脾氣!,而他發起脾氣來,真的很可怕!”

我試圖讓他往好的方面去想,在他看來,爸爸生氣似乎是天塌下來的大事了,他想都不想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其實,孩子思維裡的那道牆,就是爸爸生氣。可他被爸爸要挾了嗎?沒有。

他不過是一開始就想”我不能怎樣”,陷入了一種慣性的思維:

我不想去請爸爸,因為請了爸爸,可能會招來爸爸生氣,那他生氣了,自己該怎麼應對,如何讓自己所受到的傷害最小等等。

這些具體的問題,也許孩子想都沒想過,只是”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阻止這個結果發生,於是就順理成章地做了很多自己”不情願”的事情。

明白了這些,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打破自己習慣性的思維限制,從而擺脫自己受到的控制呢?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如何拆掉自己思維裡的牆呢?

03 拆掉自己思維裡的牆

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已經明白自己的思維被限制了,我們只是停留在:我不能讓不好的事情發生。而要想不被控制,只有拆掉思維裡的牆,那麼,可以試試下面的2種方法:

1) 黑色想象

所謂黑色想象,就是引導你去想最壞的情況。聽上去很簡單,不是很難,但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去做,因為大部分都認為,自己還沒有到那麼遭的地步,幹嘛要去憑空想象未來那麼多恐怖和糟糕的事情呢?

在大部分人都不願意去想時,心理學家卻認為,黑色想象能幫助擺脫思維的限制。

這裡所說的想象,並不是指自己要是不同意對方所說的,就一定會與他吵起來。這不是真的想象,只不過是抽象的推理,這個推理的結論就是:不行。

那什麼才是真正的想象呢?

比如,剛才孩子想要爸爸參加他的生日宴,我問他如果堅持要爸爸來,爸爸會怎麼說他?

孩子說,最壞的結果,就是把我打一頓,不再理我。

我繼續問他,爸爸如果不理你了,你是不是還要繼續生活下去?會不會因為此而不開心?

孩子說,會有點生氣,但會及時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更加努力地學習,愉快地生活,與小朋友們開心地玩,凡事都不要和自己過不去。

我笑著對他說:你能想這麼多,這不是好事嗎?

孩子也沒有想到自己能看得這麼開,從一開始害怕到現在似乎無所畏懼,真的驗證了有些事,就算真的發生了,也不會見得就是世界末日,關鍵是你的心態,自己完全是可以去面對的。

所以,你敢想象,就是擺脫控制的第一步。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孩子要學會思考

2) 學會思考

當你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後,那麼接下來就可以理性的來分析一下了。把有可能做到哪些,全部羅列出來,變成”我可以怎麼做”。

所以,以下這3點,是需要認真考慮的:

(1)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對自己來說,是不是真的有可能發生?它對我有哪些傷害?

( 2 ) 如果這個最壞的結果發生了,自己會以什麼辦法應對以減輕傷害?

( 3 ) 在最壞的結果沒發生前,自己還能做哪些準備?

比如,上面孩子想請爸爸參加生日宴,他怕與父親溝通,我便讓孩子試試羅列法,把所有的可能列出來:

可能1:與父親鬧翻,我不會再理他,短時間內會失去父親的關愛。

可能2:雖然關係有點僵,但是,我會多在學習和興趣愛好上花點時間,讓自己忘掉這些不愉快。

可能3:努力學習,考出好成績,爭當三好學生,讓爸爸驚喜一下。

這些可能性的思考,它的焦點都是圍繞”自己”進行的。所以,在整個過程中,一定要明確自己的目標是啥,怎樣做才可以減輕損失。

只有把這些思考羅列出來,做到心中有數,我們才會更輕鬆,更坦然地面對。

"

01 生活中總是有些”難搞的人”

生活中,在我們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沒有人會喜歡與他人發生衝突。碰到容易溝通的人,大家彼此之間能相互體諒,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可實際上卻是,不是事事都如我們所願,總會遇到不那麼好說話的人,比如固執而不聽話的孩子,頑固的父母等等。

但是,如果自己一味的忍讓,並不能解決問題,想讓問題有所推進,卻又發現衝突頻發。

這是一群“難搞的人”,他們不僅僅讓我們與之溝通困難,而且如果與他們發生衝突,自己也會發現,很難達到想要的結果。

比如,如果一個媽媽,總是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對她的孩子喋喋不休:放學回家不寫作業,吃飯老挑食,做事磨蹭等,孩子與之反抗,兩人開始起了衝突。

沒多久,孩子開始抹眼淚了。孩子一哭,媽媽就心軟了,馬上停止了與孩子的爭吵。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與孩子在 一起,注意衝突的發生

沒有人願意面對別人的”眼淚”,當和”難搞定的人”發生過一兩次衝突後,我們漸漸不再想跟他爭吵了。慢慢地,我們與之相處的模式就越來越被動。也許還沒等他爆發,我們就順著他,把不滿都藏在自己心裡,但這些,不過是違背自己意願的不得已之舉。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孩子看上去沒那麼難搞定,而且不吵也不鬧,一副很乖的樣子。但很奇怪的是,就是沒辦法拒絕他。每次他提出要求,無論我們再怎麼不願意,心裡再怎麼抗拒,最後都拒絕不了他。

比如,孩子做作業,這本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媽媽卻感覺很累。為什麼呢?

原因是孩子特別喜歡求助。一遇到不會的題目,總是問媽媽:這個題好像有點難,怎麼弄了這麼久還沒弄好,怎麼辦啊,媽媽,你幫我試試把。

媽媽剛準備說自己的事自己做,可是孩子便開始軟磨硬泡,說:”媽媽這麼厲害,肯定一會就完成了,你今天不幫忙,我都不知道要做到啥時候了。”

雖然媽媽很不樂意,但為了孩子,最後還是幫孩子做了。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為什麼感覺自己被控制了?

02 為什麼感覺自己被控制了?

上面這種情況在生活中,是不是經常遇到?

本來有自己的想法和節奏,卻只能按照他的想法去做。這真是讓人感到生氣和無奈。這背後,讓你真正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在於你被控制了。

你似乎別無選擇,當別人提出要求,你不得不妥協。可你明明有你的需求、你的意見,你也不敢跟他提。

可是,如果在相處過程中,事事都要按他的意思來,這時候,你就會感到被控制了。

被控制,是自己與孩子在人際溝通中經常遇到的,而且,很隱蔽,難以覺察。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為什麼會被對方控制?

那麼,為什麼會被對方控制呢?

我們會把問題歸結在對方身上,比如太強勢、玻璃心,性格柔弱等等。甚至有時候,認為自己面對的是無法解決的問題,正如一開始所說的,孩子寫作業,看上去難點很多,而且他都開口了,你還能咋辦?就這麼直接拒絕他媽?

其實,你被別人控制,可能是你的問題。

你可能會說,是他要控制我,為什麼還是我的問題?

那我們重新來看看,究竟這問題出在哪裡。

當自己感覺被控制時,其實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自己的思維被限制了。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與孩子的問題,可能是自己的問題

比如,你和”難搞”的孩子表達你的不同意見,打心裡你是比較抗拒的。你會想,孩子可能會哭,也可能會鬧,甚至彼此吵起來,一旦想到這些,你內心可能就想到要放棄了:

算了,我不是真的要和孩子鬧翻,把他惹哭了太難堪;而且跟一個孩子過不去,是不是有點太尷尬了?

所以,當你被這種思維限制住,你就不敢再往下想,這好比面前出現了一堵牆,過不去了,一切就停留在了這裡。但是,這不過是你自己的想法,並不是事實。關鍵是如何繞過這堵牆,看看背後發生了什麼,我們要怎麼生活,以及該如何應對這樣的生活。

比如,孩子想要爸爸參加他的生日宴會,但是,他卻不敢說,而是要我去轉達。我問他為什麼,他說,爸爸太凶,平常都不在家,我怕跟他說了,他說沒空,不來。

我就問孩子,”如果你堅持要他來呢?”

“他就會生氣,發脾氣!,而他發起脾氣來,真的很可怕!”

我試圖讓他往好的方面去想,在他看來,爸爸生氣似乎是天塌下來的大事了,他想都不想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其實,孩子思維裡的那道牆,就是爸爸生氣。可他被爸爸要挾了嗎?沒有。

他不過是一開始就想”我不能怎樣”,陷入了一種慣性的思維:

我不想去請爸爸,因為請了爸爸,可能會招來爸爸生氣,那他生氣了,自己該怎麼應對,如何讓自己所受到的傷害最小等等。

這些具體的問題,也許孩子想都沒想過,只是”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阻止這個結果發生,於是就順理成章地做了很多自己”不情願”的事情。

明白了這些,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打破自己習慣性的思維限制,從而擺脫自己受到的控制呢?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如何拆掉自己思維裡的牆呢?

03 拆掉自己思維裡的牆

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已經明白自己的思維被限制了,我們只是停留在:我不能讓不好的事情發生。而要想不被控制,只有拆掉思維裡的牆,那麼,可以試試下面的2種方法:

1) 黑色想象

所謂黑色想象,就是引導你去想最壞的情況。聽上去很簡單,不是很難,但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去做,因為大部分都認為,自己還沒有到那麼遭的地步,幹嘛要去憑空想象未來那麼多恐怖和糟糕的事情呢?

在大部分人都不願意去想時,心理學家卻認為,黑色想象能幫助擺脫思維的限制。

這裡所說的想象,並不是指自己要是不同意對方所說的,就一定會與他吵起來。這不是真的想象,只不過是抽象的推理,這個推理的結論就是:不行。

那什麼才是真正的想象呢?

比如,剛才孩子想要爸爸參加他的生日宴,我問他如果堅持要爸爸來,爸爸會怎麼說他?

孩子說,最壞的結果,就是把我打一頓,不再理我。

我繼續問他,爸爸如果不理你了,你是不是還要繼續生活下去?會不會因為此而不開心?

孩子說,會有點生氣,但會及時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更加努力地學習,愉快地生活,與小朋友們開心地玩,凡事都不要和自己過不去。

我笑著對他說:你能想這麼多,這不是好事嗎?

孩子也沒有想到自己能看得這麼開,從一開始害怕到現在似乎無所畏懼,真的驗證了有些事,就算真的發生了,也不會見得就是世界末日,關鍵是你的心態,自己完全是可以去面對的。

所以,你敢想象,就是擺脫控制的第一步。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孩子要學會思考

2) 學會思考

當你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後,那麼接下來就可以理性的來分析一下了。把有可能做到哪些,全部羅列出來,變成”我可以怎麼做”。

所以,以下這3點,是需要認真考慮的:

(1)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對自己來說,是不是真的有可能發生?它對我有哪些傷害?

( 2 ) 如果這個最壞的結果發生了,自己會以什麼辦法應對以減輕傷害?

( 3 ) 在最壞的結果沒發生前,自己還能做哪些準備?

比如,上面孩子想請爸爸參加生日宴,他怕與父親溝通,我便讓孩子試試羅列法,把所有的可能列出來:

可能1:與父親鬧翻,我不會再理他,短時間內會失去父親的關愛。

可能2:雖然關係有點僵,但是,我會多在學習和興趣愛好上花點時間,讓自己忘掉這些不愉快。

可能3:努力學習,考出好成績,爭當三好學生,讓爸爸驚喜一下。

這些可能性的思考,它的焦點都是圍繞”自己”進行的。所以,在整個過程中,一定要明確自己的目標是啥,怎樣做才可以減輕損失。

只有把這些思考羅列出來,做到心中有數,我們才會更輕鬆,更坦然地面對。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要事事滿足,不然思維會被控制,還難以覺察

孩子遇事,要有安全感

當然,我們都希望那些糟糕的事情永遠不要發生,可只是希望並不能給我們帶來現實的安全感,也許還會恐懼地去面對糟糕的事,而使用黑色想象,就可以提供一份更為現實的安全感,因為即使糟糕的事情發生了,我們也能應付。

著名文學家胡適先生,在他的人生中,也出現了被控制的時候。

他的婚姻完全是由母親包辦。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他主張自由戀愛。但他並沒有像其他青年一樣毀掉婚約,而是繼續維持了下來。

他曾在自己的日記中說: 毀約會讓我良心上受到責備,這比什麼痛苦都難受。只有你不自由,最後你才會自由。

所以,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難搞的人”,生活中無法面對”難搞的孩子”,自己覺得力不從心,甚至快要崩潰時,就要停下來想想,自己能做什麼,思維有沒有受限?還是正如胡適先生所言,只有自己不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呢?

也許這點是對控制一詞最好的認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