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
"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父母不談錢,孩子就不懂錢的價值

最近,一個大一女生的奇葩求助帖走紅網絡,原因是該女生認為自己在新一線城市上大學,一個月2000的生活費根本不夠花,她每次到月底都只能去吃食堂。看著同宿舍的女生吃好穿好,她希望媽媽能多給自己點生活費,由原來的2000增加到4500。但是沒想到高中時給自己補課花4000,6000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媽媽,不僅拒絕了她增加生活費的要求,還和她發了好大一頓脾氣,她覺得自己很委屈。

"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父母不談錢,孩子就不懂錢的價值

最近,一個大一女生的奇葩求助帖走紅網絡,原因是該女生認為自己在新一線城市上大學,一個月2000的生活費根本不夠花,她每次到月底都只能去吃食堂。看著同宿舍的女生吃好穿好,她希望媽媽能多給自己點生活費,由原來的2000增加到4500。但是沒想到高中時給自己補課花4000,6000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媽媽,不僅拒絕了她增加生活費的要求,還和她發了好大一頓脾氣,她覺得自己很委屈。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實際上,這個求助帖一出,就遭到了網友的瘋狂吐槽,而網友吐槽點在於該女生不懂感恩,居然想拿家庭收入的一半去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其實網友的吐槽不無道理,1、這個女生家應該不是大富之家。雖然該女生的父母花大價錢給她補習,並且她上的大學一年的學費加生活費就3萬,但是根據現在父母重視教育的程度,並不能說明女生家是大富一家。最重要的是她母親拒絕了4500的生活費並且大發脾氣。2、根據《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70%的網民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3、根據挖財記賬發佈《2019大學生消費報告》中顯示,只有北京、上海和杭州三地,大學生的月均生活費超過了2000元,其他城市的大學生月均生活費都不足2000元,就連深圳、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大學生的月均生活費也才接近2000,並且據很多網友反映自己的月均生活費一般在1500元左右。

如果該女生家是大富之家或許她的要求就不會被網友這麼瘋狂吐槽,而網友吐糟的本質在於一個一般家庭居然養出了一個“何不食肉糜”的孩子。這個女生的求助帖不禁讓我想到了一個畫面:一個5、6歲的孩子因為媽媽不給她買自己想要的玩具,大庭廣眾之下大哭大鬧。現在這個女生就如同那個孩子,而求助帖就如同大庭廣眾下的哭鬧。

"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父母不談錢,孩子就不懂錢的價值

最近,一個大一女生的奇葩求助帖走紅網絡,原因是該女生認為自己在新一線城市上大學,一個月2000的生活費根本不夠花,她每次到月底都只能去吃食堂。看著同宿舍的女生吃好穿好,她希望媽媽能多給自己點生活費,由原來的2000增加到4500。但是沒想到高中時給自己補課花4000,6000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媽媽,不僅拒絕了她增加生活費的要求,還和她發了好大一頓脾氣,她覺得自己很委屈。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實際上,這個求助帖一出,就遭到了網友的瘋狂吐槽,而網友吐槽點在於該女生不懂感恩,居然想拿家庭收入的一半去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其實網友的吐槽不無道理,1、這個女生家應該不是大富之家。雖然該女生的父母花大價錢給她補習,並且她上的大學一年的學費加生活費就3萬,但是根據現在父母重視教育的程度,並不能說明女生家是大富一家。最重要的是她母親拒絕了4500的生活費並且大發脾氣。2、根據《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70%的網民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3、根據挖財記賬發佈《2019大學生消費報告》中顯示,只有北京、上海和杭州三地,大學生的月均生活費超過了2000元,其他城市的大學生月均生活費都不足2000元,就連深圳、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大學生的月均生活費也才接近2000,並且據很多網友反映自己的月均生活費一般在1500元左右。

如果該女生家是大富之家或許她的要求就不會被網友這麼瘋狂吐槽,而網友吐糟的本質在於一個一般家庭居然養出了一個“何不食肉糜”的孩子。這個女生的求助帖不禁讓我想到了一個畫面:一個5、6歲的孩子因為媽媽不給她買自己想要的玩具,大庭廣眾之下大哭大鬧。現在這個女生就如同那個孩子,而求助帖就如同大庭廣眾下的哭鬧。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到底是什麼讓一個成年女性把自己的行為拉到了孩童水平?

答案很簡單:錢,不懂錢的價值,也不懂如何聰明的消費。

錢很重要,談錢更重要,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看過這個求助帖,我的第一反應是吐槽這個女生,但是冷靜下來我卻發現在我吐槽的背後,痛心的是女生都已經成年了,還沒從父母那裡學到正確的金錢觀,或者可以這麼說,女生的父母居然從小就沒有教給她正確的金錢觀。

在育兒上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觀點“窮養兒子 富養女”,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窮養能讓兒子學會堅毅,富養能讓女兒不會被小利小惠騙走。但實際上,不管是窮養還是富養,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金錢觀加持,很可能也會把窮養的兒子養成一個吝嗇鬼,把富養的女孩養成一個敗家女。

"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父母不談錢,孩子就不懂錢的價值

最近,一個大一女生的奇葩求助帖走紅網絡,原因是該女生認為自己在新一線城市上大學,一個月2000的生活費根本不夠花,她每次到月底都只能去吃食堂。看著同宿舍的女生吃好穿好,她希望媽媽能多給自己點生活費,由原來的2000增加到4500。但是沒想到高中時給自己補課花4000,6000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媽媽,不僅拒絕了她增加生活費的要求,還和她發了好大一頓脾氣,她覺得自己很委屈。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實際上,這個求助帖一出,就遭到了網友的瘋狂吐槽,而網友吐槽點在於該女生不懂感恩,居然想拿家庭收入的一半去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其實網友的吐槽不無道理,1、這個女生家應該不是大富之家。雖然該女生的父母花大價錢給她補習,並且她上的大學一年的學費加生活費就3萬,但是根據現在父母重視教育的程度,並不能說明女生家是大富一家。最重要的是她母親拒絕了4500的生活費並且大發脾氣。2、根據《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70%的網民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3、根據挖財記賬發佈《2019大學生消費報告》中顯示,只有北京、上海和杭州三地,大學生的月均生活費超過了2000元,其他城市的大學生月均生活費都不足2000元,就連深圳、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大學生的月均生活費也才接近2000,並且據很多網友反映自己的月均生活費一般在1500元左右。

如果該女生家是大富之家或許她的要求就不會被網友這麼瘋狂吐槽,而網友吐糟的本質在於一個一般家庭居然養出了一個“何不食肉糜”的孩子。這個女生的求助帖不禁讓我想到了一個畫面:一個5、6歲的孩子因為媽媽不給她買自己想要的玩具,大庭廣眾之下大哭大鬧。現在這個女生就如同那個孩子,而求助帖就如同大庭廣眾下的哭鬧。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到底是什麼讓一個成年女性把自己的行為拉到了孩童水平?

答案很簡單:錢,不懂錢的價值,也不懂如何聰明的消費。

錢很重要,談錢更重要,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看過這個求助帖,我的第一反應是吐槽這個女生,但是冷靜下來我卻發現在我吐槽的背後,痛心的是女生都已經成年了,還沒從父母那裡學到正確的金錢觀,或者可以這麼說,女生的父母居然從小就沒有教給她正確的金錢觀。

在育兒上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觀點“窮養兒子 富養女”,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窮養能讓兒子學會堅毅,富養能讓女兒不會被小利小惠騙走。但實際上,不管是窮養還是富養,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金錢觀加持,很可能也會把窮養的兒子養成一個吝嗇鬼,把富養的女孩養成一個敗家女。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幾年前,10歲弟弟有一次問我“咱家是不是沒錢?”。我很驚訝,我不懂他為什麼會這麼問。在我印象中弟弟很懂事,4、5歲時帶他去超市,在家說好給他買3件東西,去超市他拿的東西就絕不會超過3件。他長這麼大從來沒有當街大哭大鬧要過東西,而他想要的東西,家裡人一般都會滿足他。我很不懂,他為什麼會問“家裡有沒有錢?”我擔心自己想多了,給了他錯誤的答案或者是引導,最後我決定反問他“你為什麼這麼問?”

他回答“我好幾個同學家裡都有車,咱家沒有,咱們是不是沒錢啊?”弟弟從小逛超市的時候,我都習慣性的把他看上的東西換算成他知道東西的價格告訴他。有時也會告訴他,爸媽一天能掙多少錢,我們會花多少錢,因此他從小對錢就有大概的概念。聽了他的回答後我告訴他:“別人家有車是因為別人需要,我們家沒買車是因為我們暫時用不著,不是因為買不起。買東西是看這個東西對我們有多大的用,而不是看別人買我們就買。”當時我既怕他自卑,又怕他覺得自己家有錢,很是矛盾。

"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父母不談錢,孩子就不懂錢的價值

最近,一個大一女生的奇葩求助帖走紅網絡,原因是該女生認為自己在新一線城市上大學,一個月2000的生活費根本不夠花,她每次到月底都只能去吃食堂。看著同宿舍的女生吃好穿好,她希望媽媽能多給自己點生活費,由原來的2000增加到4500。但是沒想到高中時給自己補課花4000,6000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媽媽,不僅拒絕了她增加生活費的要求,還和她發了好大一頓脾氣,她覺得自己很委屈。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實際上,這個求助帖一出,就遭到了網友的瘋狂吐槽,而網友吐槽點在於該女生不懂感恩,居然想拿家庭收入的一半去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其實網友的吐槽不無道理,1、這個女生家應該不是大富之家。雖然該女生的父母花大價錢給她補習,並且她上的大學一年的學費加生活費就3萬,但是根據現在父母重視教育的程度,並不能說明女生家是大富一家。最重要的是她母親拒絕了4500的生活費並且大發脾氣。2、根據《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70%的網民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3、根據挖財記賬發佈《2019大學生消費報告》中顯示,只有北京、上海和杭州三地,大學生的月均生活費超過了2000元,其他城市的大學生月均生活費都不足2000元,就連深圳、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大學生的月均生活費也才接近2000,並且據很多網友反映自己的月均生活費一般在1500元左右。

如果該女生家是大富之家或許她的要求就不會被網友這麼瘋狂吐槽,而網友吐糟的本質在於一個一般家庭居然養出了一個“何不食肉糜”的孩子。這個女生的求助帖不禁讓我想到了一個畫面:一個5、6歲的孩子因為媽媽不給她買自己想要的玩具,大庭廣眾之下大哭大鬧。現在這個女生就如同那個孩子,而求助帖就如同大庭廣眾下的哭鬧。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到底是什麼讓一個成年女性把自己的行為拉到了孩童水平?

答案很簡單:錢,不懂錢的價值,也不懂如何聰明的消費。

錢很重要,談錢更重要,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看過這個求助帖,我的第一反應是吐槽這個女生,但是冷靜下來我卻發現在我吐槽的背後,痛心的是女生都已經成年了,還沒從父母那裡學到正確的金錢觀,或者可以這麼說,女生的父母居然從小就沒有教給她正確的金錢觀。

在育兒上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觀點“窮養兒子 富養女”,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窮養能讓兒子學會堅毅,富養能讓女兒不會被小利小惠騙走。但實際上,不管是窮養還是富養,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金錢觀加持,很可能也會把窮養的兒子養成一個吝嗇鬼,把富養的女孩養成一個敗家女。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幾年前,10歲弟弟有一次問我“咱家是不是沒錢?”。我很驚訝,我不懂他為什麼會這麼問。在我印象中弟弟很懂事,4、5歲時帶他去超市,在家說好給他買3件東西,去超市他拿的東西就絕不會超過3件。他長這麼大從來沒有當街大哭大鬧要過東西,而他想要的東西,家裡人一般都會滿足他。我很不懂,他為什麼會問“家裡有沒有錢?”我擔心自己想多了,給了他錯誤的答案或者是引導,最後我決定反問他“你為什麼這麼問?”

他回答“我好幾個同學家裡都有車,咱家沒有,咱們是不是沒錢啊?”弟弟從小逛超市的時候,我都習慣性的把他看上的東西換算成他知道東西的價格告訴他。有時也會告訴他,爸媽一天能掙多少錢,我們會花多少錢,因此他從小對錢就有大概的概念。聽了他的回答後我告訴他:“別人家有車是因為別人需要,我們家沒買車是因為我們暫時用不著,不是因為買不起。買東西是看這個東西對我們有多大的用,而不是看別人買我們就買。”當時我既怕他自卑,又怕他覺得自己家有錢,很是矛盾。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在孩子想要某個價格昂貴但是超過家庭經濟能力的東西時,很多父母都會回答“我們買不起”或者是忍痛直接購買;在孩子問“我們家是不是很窮”時,選擇岔開話題,或者是回答完“是”、“不是”後馬上岔開話題。在傳統觀念裡和孩子談論錢沒有好處,有錢的怕孩子知道後不學好,沒錢的怕孩子知道後自卑。父母也常把“這和你們沒關係,你們只需要好好學習就行”這句話掛在嘴邊,好像錢只存活在父母的世界裡,但這樣真的對孩子好嗎?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直播、校園貸開始走入孩子的世界,每個月你都能在網上看到有關孩子把父母的血汗錢打賞給主播、陷入校園貸無力償還選擇自殺的新聞報道。

父母不談錢、孩子不懂錢,他們就沒法形成正確的金錢觀,這樣錢在他們意識裡只不過是一串數字、名牌手機、名牌包包、昂貴的化妝品而已,而這恰恰是最危險的。因為孩子活在這個世界,就一定會被廣告、直播、網貸等等這些東西吸引,你沒法時刻看顧好孩子,只能讓他們提前做好準備。

不論錢多錢少,最重要的是學會聰明消費

"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父母不談錢,孩子就不懂錢的價值

最近,一個大一女生的奇葩求助帖走紅網絡,原因是該女生認為自己在新一線城市上大學,一個月2000的生活費根本不夠花,她每次到月底都只能去吃食堂。看著同宿舍的女生吃好穿好,她希望媽媽能多給自己點生活費,由原來的2000增加到4500。但是沒想到高中時給自己補課花4000,6000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媽媽,不僅拒絕了她增加生活費的要求,還和她發了好大一頓脾氣,她覺得自己很委屈。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實際上,這個求助帖一出,就遭到了網友的瘋狂吐槽,而網友吐槽點在於該女生不懂感恩,居然想拿家庭收入的一半去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其實網友的吐槽不無道理,1、這個女生家應該不是大富之家。雖然該女生的父母花大價錢給她補習,並且她上的大學一年的學費加生活費就3萬,但是根據現在父母重視教育的程度,並不能說明女生家是大富一家。最重要的是她母親拒絕了4500的生活費並且大發脾氣。2、根據《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70%的網民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3、根據挖財記賬發佈《2019大學生消費報告》中顯示,只有北京、上海和杭州三地,大學生的月均生活費超過了2000元,其他城市的大學生月均生活費都不足2000元,就連深圳、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大學生的月均生活費也才接近2000,並且據很多網友反映自己的月均生活費一般在1500元左右。

如果該女生家是大富之家或許她的要求就不會被網友這麼瘋狂吐槽,而網友吐糟的本質在於一個一般家庭居然養出了一個“何不食肉糜”的孩子。這個女生的求助帖不禁讓我想到了一個畫面:一個5、6歲的孩子因為媽媽不給她買自己想要的玩具,大庭廣眾之下大哭大鬧。現在這個女生就如同那個孩子,而求助帖就如同大庭廣眾下的哭鬧。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到底是什麼讓一個成年女性把自己的行為拉到了孩童水平?

答案很簡單:錢,不懂錢的價值,也不懂如何聰明的消費。

錢很重要,談錢更重要,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看過這個求助帖,我的第一反應是吐槽這個女生,但是冷靜下來我卻發現在我吐槽的背後,痛心的是女生都已經成年了,還沒從父母那裡學到正確的金錢觀,或者可以這麼說,女生的父母居然從小就沒有教給她正確的金錢觀。

在育兒上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觀點“窮養兒子 富養女”,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窮養能讓兒子學會堅毅,富養能讓女兒不會被小利小惠騙走。但實際上,不管是窮養還是富養,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金錢觀加持,很可能也會把窮養的兒子養成一個吝嗇鬼,把富養的女孩養成一個敗家女。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幾年前,10歲弟弟有一次問我“咱家是不是沒錢?”。我很驚訝,我不懂他為什麼會這麼問。在我印象中弟弟很懂事,4、5歲時帶他去超市,在家說好給他買3件東西,去超市他拿的東西就絕不會超過3件。他長這麼大從來沒有當街大哭大鬧要過東西,而他想要的東西,家裡人一般都會滿足他。我很不懂,他為什麼會問“家裡有沒有錢?”我擔心自己想多了,給了他錯誤的答案或者是引導,最後我決定反問他“你為什麼這麼問?”

他回答“我好幾個同學家裡都有車,咱家沒有,咱們是不是沒錢啊?”弟弟從小逛超市的時候,我都習慣性的把他看上的東西換算成他知道東西的價格告訴他。有時也會告訴他,爸媽一天能掙多少錢,我們會花多少錢,因此他從小對錢就有大概的概念。聽了他的回答後我告訴他:“別人家有車是因為別人需要,我們家沒買車是因為我們暫時用不著,不是因為買不起。買東西是看這個東西對我們有多大的用,而不是看別人買我們就買。”當時我既怕他自卑,又怕他覺得自己家有錢,很是矛盾。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在孩子想要某個價格昂貴但是超過家庭經濟能力的東西時,很多父母都會回答“我們買不起”或者是忍痛直接購買;在孩子問“我們家是不是很窮”時,選擇岔開話題,或者是回答完“是”、“不是”後馬上岔開話題。在傳統觀念裡和孩子談論錢沒有好處,有錢的怕孩子知道後不學好,沒錢的怕孩子知道後自卑。父母也常把“這和你們沒關係,你們只需要好好學習就行”這句話掛在嘴邊,好像錢只存活在父母的世界裡,但這樣真的對孩子好嗎?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直播、校園貸開始走入孩子的世界,每個月你都能在網上看到有關孩子把父母的血汗錢打賞給主播、陷入校園貸無力償還選擇自殺的新聞報道。

父母不談錢、孩子不懂錢,他們就沒法形成正確的金錢觀,這樣錢在他們意識裡只不過是一串數字、名牌手機、名牌包包、昂貴的化妝品而已,而這恰恰是最危險的。因為孩子活在這個世界,就一定會被廣告、直播、網貸等等這些東西吸引,你沒法時刻看顧好孩子,只能讓他們提前做好準備。

不論錢多錢少,最重要的是學會聰明消費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在大一新生每月要4500被拒上了熱搜後,網友的討論除了吐槽女生外,最多的就是大學生一個月要給多少才夠。其實每個人的家庭環境、教育地點以及消費習慣都不同,是沒法給出一個讓所有人都滿意的合理答案的。但是這個問題並不是沒有解決之道,在《反溺愛》一書中,作者《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專欄作家羅恩·利伯,根據十幾年、研究兒童教育與金錢的課題,得出了一個結論:給孩子多少錢才夠,不是重點,重點如何教孩子聰明消費。具體可以這樣做:

教孩子區分需要與想要

簡單來說需要是保持正常生活品質的必需品,而想要是提高生活品質的東西。比如說吃東西,需要就是去食堂吃,想要就是去外面的餐館吃。買口紅,需要就是卡姿蘭,想要就是YSL。需要和想要直接反應在價格上,我們可以把想要看成是大牌,需要看成是平價。

明白了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接下來就要讓孩子認清“需要”與“想要”的界限。很簡單羅恩·利伯告訴我們只需要畫兩條線就可以。第一條是水平線,左側寫下需要,右側寫下想要,接著在畫一條垂直線與水平線相交,相交點的就是你願意為某個物品想付的價格。比如一個女生想買一支口紅,她願意支付的心理價位是100,那左側需要的就是100以下的,右側想要的就是100以上的。如果想要聰明消費的話,她就要在100以下的區間購買,不管是平價還是打折的大牌只要不超過100,就是聰明的消費。

"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父母不談錢,孩子就不懂錢的價值

最近,一個大一女生的奇葩求助帖走紅網絡,原因是該女生認為自己在新一線城市上大學,一個月2000的生活費根本不夠花,她每次到月底都只能去吃食堂。看著同宿舍的女生吃好穿好,她希望媽媽能多給自己點生活費,由原來的2000增加到4500。但是沒想到高中時給自己補課花4000,6000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媽媽,不僅拒絕了她增加生活費的要求,還和她發了好大一頓脾氣,她覺得自己很委屈。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實際上,這個求助帖一出,就遭到了網友的瘋狂吐槽,而網友吐槽點在於該女生不懂感恩,居然想拿家庭收入的一半去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其實網友的吐槽不無道理,1、這個女生家應該不是大富之家。雖然該女生的父母花大價錢給她補習,並且她上的大學一年的學費加生活費就3萬,但是根據現在父母重視教育的程度,並不能說明女生家是大富一家。最重要的是她母親拒絕了4500的生活費並且大發脾氣。2、根據《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70%的網民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3、根據挖財記賬發佈《2019大學生消費報告》中顯示,只有北京、上海和杭州三地,大學生的月均生活費超過了2000元,其他城市的大學生月均生活費都不足2000元,就連深圳、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大學生的月均生活費也才接近2000,並且據很多網友反映自己的月均生活費一般在1500元左右。

如果該女生家是大富之家或許她的要求就不會被網友這麼瘋狂吐槽,而網友吐糟的本質在於一個一般家庭居然養出了一個“何不食肉糜”的孩子。這個女生的求助帖不禁讓我想到了一個畫面:一個5、6歲的孩子因為媽媽不給她買自己想要的玩具,大庭廣眾之下大哭大鬧。現在這個女生就如同那個孩子,而求助帖就如同大庭廣眾下的哭鬧。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到底是什麼讓一個成年女性把自己的行為拉到了孩童水平?

答案很簡單:錢,不懂錢的價值,也不懂如何聰明的消費。

錢很重要,談錢更重要,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看過這個求助帖,我的第一反應是吐槽這個女生,但是冷靜下來我卻發現在我吐槽的背後,痛心的是女生都已經成年了,還沒從父母那裡學到正確的金錢觀,或者可以這麼說,女生的父母居然從小就沒有教給她正確的金錢觀。

在育兒上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觀點“窮養兒子 富養女”,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窮養能讓兒子學會堅毅,富養能讓女兒不會被小利小惠騙走。但實際上,不管是窮養還是富養,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金錢觀加持,很可能也會把窮養的兒子養成一個吝嗇鬼,把富養的女孩養成一個敗家女。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幾年前,10歲弟弟有一次問我“咱家是不是沒錢?”。我很驚訝,我不懂他為什麼會這麼問。在我印象中弟弟很懂事,4、5歲時帶他去超市,在家說好給他買3件東西,去超市他拿的東西就絕不會超過3件。他長這麼大從來沒有當街大哭大鬧要過東西,而他想要的東西,家裡人一般都會滿足他。我很不懂,他為什麼會問“家裡有沒有錢?”我擔心自己想多了,給了他錯誤的答案或者是引導,最後我決定反問他“你為什麼這麼問?”

他回答“我好幾個同學家裡都有車,咱家沒有,咱們是不是沒錢啊?”弟弟從小逛超市的時候,我都習慣性的把他看上的東西換算成他知道東西的價格告訴他。有時也會告訴他,爸媽一天能掙多少錢,我們會花多少錢,因此他從小對錢就有大概的概念。聽了他的回答後我告訴他:“別人家有車是因為別人需要,我們家沒買車是因為我們暫時用不著,不是因為買不起。買東西是看這個東西對我們有多大的用,而不是看別人買我們就買。”當時我既怕他自卑,又怕他覺得自己家有錢,很是矛盾。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在孩子想要某個價格昂貴但是超過家庭經濟能力的東西時,很多父母都會回答“我們買不起”或者是忍痛直接購買;在孩子問“我們家是不是很窮”時,選擇岔開話題,或者是回答完“是”、“不是”後馬上岔開話題。在傳統觀念裡和孩子談論錢沒有好處,有錢的怕孩子知道後不學好,沒錢的怕孩子知道後自卑。父母也常把“這和你們沒關係,你們只需要好好學習就行”這句話掛在嘴邊,好像錢只存活在父母的世界裡,但這樣真的對孩子好嗎?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直播、校園貸開始走入孩子的世界,每個月你都能在網上看到有關孩子把父母的血汗錢打賞給主播、陷入校園貸無力償還選擇自殺的新聞報道。

父母不談錢、孩子不懂錢,他們就沒法形成正確的金錢觀,這樣錢在他們意識裡只不過是一串數字、名牌手機、名牌包包、昂貴的化妝品而已,而這恰恰是最危險的。因為孩子活在這個世界,就一定會被廣告、直播、網貸等等這些東西吸引,你沒法時刻看顧好孩子,只能讓他們提前做好準備。

不論錢多錢少,最重要的是學會聰明消費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在大一新生每月要4500被拒上了熱搜後,網友的討論除了吐槽女生外,最多的就是大學生一個月要給多少才夠。其實每個人的家庭環境、教育地點以及消費習慣都不同,是沒法給出一個讓所有人都滿意的合理答案的。但是這個問題並不是沒有解決之道,在《反溺愛》一書中,作者《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專欄作家羅恩·利伯,根據十幾年、研究兒童教育與金錢的課題,得出了一個結論:給孩子多少錢才夠,不是重點,重點如何教孩子聰明消費。具體可以這樣做:

教孩子區分需要與想要

簡單來說需要是保持正常生活品質的必需品,而想要是提高生活品質的東西。比如說吃東西,需要就是去食堂吃,想要就是去外面的餐館吃。買口紅,需要就是卡姿蘭,想要就是YSL。需要和想要直接反應在價格上,我們可以把想要看成是大牌,需要看成是平價。

明白了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接下來就要讓孩子認清“需要”與“想要”的界限。很簡單羅恩·利伯告訴我們只需要畫兩條線就可以。第一條是水平線,左側寫下需要,右側寫下想要,接著在畫一條垂直線與水平線相交,相交點的就是你願意為某個物品想付的價格。比如一個女生想買一支口紅,她願意支付的心理價位是100,那左側需要的就是100以下的,右側想要的就是100以上的。如果想要聰明消費的話,她就要在100以下的區間購買,不管是平價還是打折的大牌只要不超過100,就是聰明的消費。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消費的指導原則:快樂產出比

對於想要來說,聰明消費一項很重要的指導原則是計算東西產生的快樂比,這個方法來自科學家瑪麗·馬修斯,她用一種投資的角度來看待想要的東西。她的做法是,先評估一下你想要的東西能給你帶來多長時間的快樂,再來考慮這個東西值不值得買。

這絕對是控制衝動消費的好方法,畢竟有時候你心血來潮想買的東西,往往用不到2分鐘。哪怕是你覺得很有用的跑步機,最後也往往是淪為晾衣架。就像我曾經存了很久的錢,買過一個自己非常想要的單反,除了剛買回來的那幾天拍了幾下,到現在好幾年了還是那幾下,是一種非常不值得花費。

大多數時候,剛開始我們評估想要的東西帶給自己快樂的時間並不準確,最好從小東西多練習幾次,直到自己能準確估算出來,再購買高價格的物品。總之快樂產出比的是為了讓我們的錢花的值,並且得到的快樂更多。

"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父母不談錢,孩子就不懂錢的價值

最近,一個大一女生的奇葩求助帖走紅網絡,原因是該女生認為自己在新一線城市上大學,一個月2000的生活費根本不夠花,她每次到月底都只能去吃食堂。看著同宿舍的女生吃好穿好,她希望媽媽能多給自己點生活費,由原來的2000增加到4500。但是沒想到高中時給自己補課花4000,6000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媽媽,不僅拒絕了她增加生活費的要求,還和她發了好大一頓脾氣,她覺得自己很委屈。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實際上,這個求助帖一出,就遭到了網友的瘋狂吐槽,而網友吐槽點在於該女生不懂感恩,居然想拿家庭收入的一半去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其實網友的吐槽不無道理,1、這個女生家應該不是大富之家。雖然該女生的父母花大價錢給她補習,並且她上的大學一年的學費加生活費就3萬,但是根據現在父母重視教育的程度,並不能說明女生家是大富一家。最重要的是她母親拒絕了4500的生活費並且大發脾氣。2、根據《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70%的網民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3、根據挖財記賬發佈《2019大學生消費報告》中顯示,只有北京、上海和杭州三地,大學生的月均生活費超過了2000元,其他城市的大學生月均生活費都不足2000元,就連深圳、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大學生的月均生活費也才接近2000,並且據很多網友反映自己的月均生活費一般在1500元左右。

如果該女生家是大富之家或許她的要求就不會被網友這麼瘋狂吐槽,而網友吐糟的本質在於一個一般家庭居然養出了一個“何不食肉糜”的孩子。這個女生的求助帖不禁讓我想到了一個畫面:一個5、6歲的孩子因為媽媽不給她買自己想要的玩具,大庭廣眾之下大哭大鬧。現在這個女生就如同那個孩子,而求助帖就如同大庭廣眾下的哭鬧。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到底是什麼讓一個成年女性把自己的行為拉到了孩童水平?

答案很簡單:錢,不懂錢的價值,也不懂如何聰明的消費。

錢很重要,談錢更重要,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看過這個求助帖,我的第一反應是吐槽這個女生,但是冷靜下來我卻發現在我吐槽的背後,痛心的是女生都已經成年了,還沒從父母那裡學到正確的金錢觀,或者可以這麼說,女生的父母居然從小就沒有教給她正確的金錢觀。

在育兒上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觀點“窮養兒子 富養女”,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窮養能讓兒子學會堅毅,富養能讓女兒不會被小利小惠騙走。但實際上,不管是窮養還是富養,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金錢觀加持,很可能也會把窮養的兒子養成一個吝嗇鬼,把富養的女孩養成一個敗家女。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幾年前,10歲弟弟有一次問我“咱家是不是沒錢?”。我很驚訝,我不懂他為什麼會這麼問。在我印象中弟弟很懂事,4、5歲時帶他去超市,在家說好給他買3件東西,去超市他拿的東西就絕不會超過3件。他長這麼大從來沒有當街大哭大鬧要過東西,而他想要的東西,家裡人一般都會滿足他。我很不懂,他為什麼會問“家裡有沒有錢?”我擔心自己想多了,給了他錯誤的答案或者是引導,最後我決定反問他“你為什麼這麼問?”

他回答“我好幾個同學家裡都有車,咱家沒有,咱們是不是沒錢啊?”弟弟從小逛超市的時候,我都習慣性的把他看上的東西換算成他知道東西的價格告訴他。有時也會告訴他,爸媽一天能掙多少錢,我們會花多少錢,因此他從小對錢就有大概的概念。聽了他的回答後我告訴他:“別人家有車是因為別人需要,我們家沒買車是因為我們暫時用不著,不是因為買不起。買東西是看這個東西對我們有多大的用,而不是看別人買我們就買。”當時我既怕他自卑,又怕他覺得自己家有錢,很是矛盾。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在孩子想要某個價格昂貴但是超過家庭經濟能力的東西時,很多父母都會回答“我們買不起”或者是忍痛直接購買;在孩子問“我們家是不是很窮”時,選擇岔開話題,或者是回答完“是”、“不是”後馬上岔開話題。在傳統觀念裡和孩子談論錢沒有好處,有錢的怕孩子知道後不學好,沒錢的怕孩子知道後自卑。父母也常把“這和你們沒關係,你們只需要好好學習就行”這句話掛在嘴邊,好像錢只存活在父母的世界裡,但這樣真的對孩子好嗎?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直播、校園貸開始走入孩子的世界,每個月你都能在網上看到有關孩子把父母的血汗錢打賞給主播、陷入校園貸無力償還選擇自殺的新聞報道。

父母不談錢、孩子不懂錢,他們就沒法形成正確的金錢觀,這樣錢在他們意識裡只不過是一串數字、名牌手機、名牌包包、昂貴的化妝品而已,而這恰恰是最危險的。因為孩子活在這個世界,就一定會被廣告、直播、網貸等等這些東西吸引,你沒法時刻看顧好孩子,只能讓他們提前做好準備。

不論錢多錢少,最重要的是學會聰明消費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在大一新生每月要4500被拒上了熱搜後,網友的討論除了吐槽女生外,最多的就是大學生一個月要給多少才夠。其實每個人的家庭環境、教育地點以及消費習慣都不同,是沒法給出一個讓所有人都滿意的合理答案的。但是這個問題並不是沒有解決之道,在《反溺愛》一書中,作者《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專欄作家羅恩·利伯,根據十幾年、研究兒童教育與金錢的課題,得出了一個結論:給孩子多少錢才夠,不是重點,重點如何教孩子聰明消費。具體可以這樣做:

教孩子區分需要與想要

簡單來說需要是保持正常生活品質的必需品,而想要是提高生活品質的東西。比如說吃東西,需要就是去食堂吃,想要就是去外面的餐館吃。買口紅,需要就是卡姿蘭,想要就是YSL。需要和想要直接反應在價格上,我們可以把想要看成是大牌,需要看成是平價。

明白了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接下來就要讓孩子認清“需要”與“想要”的界限。很簡單羅恩·利伯告訴我們只需要畫兩條線就可以。第一條是水平線,左側寫下需要,右側寫下想要,接著在畫一條垂直線與水平線相交,相交點的就是你願意為某個物品想付的價格。比如一個女生想買一支口紅,她願意支付的心理價位是100,那左側需要的就是100以下的,右側想要的就是100以上的。如果想要聰明消費的話,她就要在100以下的區間購買,不管是平價還是打折的大牌只要不超過100,就是聰明的消費。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消費的指導原則:快樂產出比

對於想要來說,聰明消費一項很重要的指導原則是計算東西產生的快樂比,這個方法來自科學家瑪麗·馬修斯,她用一種投資的角度來看待想要的東西。她的做法是,先評估一下你想要的東西能給你帶來多長時間的快樂,再來考慮這個東西值不值得買。

這絕對是控制衝動消費的好方法,畢竟有時候你心血來潮想買的東西,往往用不到2分鐘。哪怕是你覺得很有用的跑步機,最後也往往是淪為晾衣架。就像我曾經存了很久的錢,買過一個自己非常想要的單反,除了剛買回來的那幾天拍了幾下,到現在好幾年了還是那幾下,是一種非常不值得花費。

大多數時候,剛開始我們評估想要的東西帶給自己快樂的時間並不準確,最好從小東西多練習幾次,直到自己能準確估算出來,再購買高價格的物品。總之快樂產出比的是為了讓我們的錢花的值,並且得到的快樂更多。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費:中年父母的悲哀,是填不滿孩子的金錢欲

讓孩子學會為想要的東西等待

讓孩子為想要的東西學會等待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永遠不要為孩子第一次非常想要的東西買單,這容易讓他養成即刻滿足的壞習慣。在他有了一筆錢(生活費)時,就會很容易為自己的衝動買單,或者沒錢時去向別人或者網貸平臺借錢,讓自己陷入經濟窘迫中。

讓孩子為想要的東西等待,這樣她就能在等待的過程中,有時間冷靜下來,仔細思考這個東西是否滿足快樂產出比,可以讓孩子及時止損。

所以說討論給孩子多少錢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教會孩子聰明消費,而聰明消費並不僅僅是一種金錢觀,它還是一種教育工具讓孩子學會自制與規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