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將來千萬別讓我幫你帶娃!”作為母親,也應該自私一點

不知從哪日起,孩子就從吸在父母身上的八爪魚,搖身一變成了一匹脫韁的野,磴,磴,磴往前跑,徒留下背影給我,只有"慢一點,小心看路"的呼喊聲才能追上他。

看著他小小背影,我既欣喜又惆悵。欣喜的是他長大了,終於不再那麼依賴自己了,開始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與探索,而我也終於有屬於自己的時間與空間了。

惆悵的是以後這樣的"背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遠,直至自己什麼樣的呼喊都追不上了。回首過去他對自己最為依賴的三載,心中萬千感慨終匯成一句話: 兒子,將來千萬別讓我為你帶娃。

“孩子,將來千萬別讓我幫你帶娃!”作為母親,也應該自私一點

1、別讓我為你帶娃,是希望你們能自己帶,做個有分量的"爸爸媽媽"。

前幾天孩子爸爸出差,當晚關燈準備睡覺時,他在床上翻來覆去,我以為他不舒服問他怎麼了,他居然蹦出一句:"爸爸不在家,我有點傷心"。

我打開微信讓他發語音給爸爸,然後他嬌滴滴黏糊糊地說了句"爸爸,我想你了",瞬間把我都給甜酥了。

他爸爸立馬也回你一句"我也想你們了",然後他才乖乖睡覺。

後來爸爸在幾個朋友群裡說到此事,說當時聽到他的語音,感動的差點"老淚縱橫"。心中也不免得意,這兒子沒白帶。那一刻他定幸福滿滿!

這讓我想起他同齡的玩伴小雨妹妹,她一出生沒多久,爸爸媽媽就去外地工作了,幾個月,半年回來一趟,完全是她奶奶一手帶她。

有一天我問她奶奶:"小雨會想她爸爸媽媽嗎?"

奶奶搖搖頭說:"不會想,跟她視頻都不理。回來了也不親,還不如對小賣鋪的老闆親"。

“孩子,將來千萬別讓我幫你帶娃!”作為母親,也應該自私一點

"爸爸媽媽"絕不僅是代表給予生命的人,有更多內涵,更多分量,藏在這樣幾句話中:

換過的尿布,餵過的奶,

剪過的頭髮,洗過的澡,

玩過的遊戲,看過的書,

說過的鼓勵,生過的氣,

有過的歡笑,流過的淚 ……

也正是這些點滴才會換來孩子一句真摯的"爸爸,我想你了"。

養育子女沒有捷徑,必須得細心照料,用心陪伴,費心教導。而這些旁人都無法替代完成,更不能用金錢去換。

就像《小王子》裡的狐狸說的,“沒有商店出售友誼”,當然更沒有商店能出售親子情。

遺憾的是如今很多父母都錯誤的想用金錢來換親子情,把父母當成為“提款機”的同義詞。

認識的一個孩子也想他的爸爸,不過通常都是在他想要買玩具的時候,他的"爸爸"是和"錢""買"這些詞相聯繫的。因為他的爸爸常年在外,陪伴他的日子屈指可數,即使回家了,也有沒完沒了的應酬。在他的心裡,只有有物質需求的時候才會想到爸爸。

所以當他看到別人和爸爸媽媽十分親密的時候,會很不理解的一再追問"你這麼愛你的爸爸媽媽呀?"

當然,想要做一個在孩子心中有分量的爸爸。這就需要自己能平衡好事業與養育子女的關係,權衡好金錢名利與孩子成長之間的輕重。

哈弗心理學專家吉爾博特教授曾說:“十年以後,你不會因為今天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小時而後悔"。

李嘉誠也曾說過:一個人不論事業多成功都無法彌補教育子女失敗的遺憾。

在我看來"幸福比成功更酷",而又有什麼事能比和愛的人一起愛孩子、陪伴孩子成長更讓人感到幸福呢?

“孩子,將來千萬別讓我幫你帶娃!”作為母親,也應該自私一點

2、父母才是滋養孩子生命的“肥料”

我如果做了奶奶,會讓孩子自己帶娃,不僅是希望父母自己做個有分量的爸爸媽媽,更是希望他們的孩子能在他們生命初期,獲得他們最為關鍵的"肥料"。

去年春節我帶孩子回外婆家,有一天傍晚帶孩子在田間玩,我聽到兩個公公很有趣的關於種植"芋頭"的交流。

其中一個公公總結他去年種芋頭失敗的經驗。他說:"其實芋頭很好種,只要把握好幾個施肥的時間,基本上就沒什麼事。我今年就是虧在第一次施肥太晚了,後面怎麼趕,還多加肥料都沒用,就是比別人的個頭小,還比人家的容易招蟲。"

這不就是和養育孩子一個道理嗎?

芋頭有它們的生長規律,有它的關鍵時期,孩子也一樣。

《拆掉思維的牆》裡曾言在孩子0-3歲,14-18歲這兩個3年內,好好陪陪孩子,也許18歲後再也不用煩了。0-3歲是基本性格養成階段,14-18歲是世界觀養成的時間段。

“孩子,將來千萬別讓我幫你帶娃!”作為母親,也應該自私一點

孩子年幼時就是它們的關鍵時期,而父母的愛與陪伴照料就是給他們施的"肥",如果錯過了,就會像那個公公種芋頭一樣,孩子的問題會很多,後面怎麼趕、怎麼補也無濟於事。

很多父母都會犯一個短視的錯,以為孩子小,交給老人照料不打緊,等大了自己再教導也來得及。

他們不知道,萬物皆有時,秋天施不了春天的肥,育兒亦如此。

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一對父母從小把孩子寄養在奶奶家。奶奶除了在生活上照料她,學習教育上根本使不上勁。孩子大了,上高中後成了問題學生,跟著社會青年在外面混,小小年紀就早戀懷孕。此時她的父母才想到要把她接到身邊教導她,可這女孩說:"小時候你們都沒管過我,現在我長大了就更不用你們管了"。 聽了這話,父母后悔不已。可後悔有什麼用,芋頭種失敗了,來年還可以種,但孩子呢,成長只有一次,不可逆的,賠上的很可能是孩子的一生。

正如龍應臺所說: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在孩子最依賴的十年裡用心教養,提供依靠,一旦孩子長到青春期,父母再怎麼努力,也再無法提供實質性的影響。如果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父母忽略了教養,將來孩子再怎麼叛逆,父母也只有搖頭、嘆息的作用。

不為孩子帶娃,讓孩子自己帶,是希望孩子的孩子在他們成長中最需要父母的時候,最關鍵的階段能獲得父母足夠的愛與陪伴,為他們的將來的人生獲得足夠的營養和抵抗力。

“孩子,將來千萬別讓我幫你帶娃!”作為母親,也應該自私一點

3、適時的退出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愛

我不想幫孩子帶娃,不得不承認也是存了一分私心,就是希望能不住一起,不產生矛盾。

有的孩子會說:“將來我不會把孩子完全丟給你們,而會像很多人那樣,把你們接到身邊,那樣我們就可以工作孩子兩不誤,還能孝順父母。”

如今社會這個現象很普遍,孩子有這想法也很自然。況且以前的我一直也都這麼想,但自從外婆幫我帶娃的那段時間我改觀了。

我休完產假上班,外婆特地放下家裡的事來到我工作的城市幫帶孩子。我原本以為這樣一切很完美。

但很快我就發現我錯了,她雖然在我身邊,但心裡卻十分記掛家裡,每天都和外公視頻,擔心他的身體,記掛家裡的牲畜,田裡的莊稼,聊著左鄰右舍的家長裡短……

而大城市雖繁華,但卻與她無關,陌生的地方,她誰也不識,無門可串,無人可聊。很多個傍晚我推門回家,看到她抱著孩子在昏暗的房間打盹,那昏暗的一幕卻清晰的照見她的孤寂與我的自私。

我在反思讓外婆獨自來到陌生的城市帶你,到底是我在孝順她還是為難她呢?

育兒專家張思萊在一檔節目裡曾說,父母才是養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隔代人是站在後面協助幫助父母的。隔代人應該有隔代人自己的生活,他們的晚年應該是過的非常快樂的,他們是因為心疼我們才為我們帶孩子的。

我們不應該拿他們對我們的愛,來讓他們為難。

“孩子,將來千萬別讓我幫你帶娃!”作為母親,也應該自私一點

於是我有了辭職的念想,但這對一個從來都崇尚經濟獨立的我來說並非易事,期間在工作與帶孩子的抉擇中反反覆覆,但幸好經過幾個月的痛苦掙扎,我最終找到了平衡點,沒有在為難老人的路上走太遠。

將來等我老了,也會習慣我固有的生活圈子,兩代人在生活習慣與觀念上肯定也會有很多相左的地方,那時我可能會和外婆一樣,難以融入孩子的生活。

如果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到時也難免像如今很多家庭一樣,兩代人矛盾重重,家裡雞飛狗跳,我是個喜歡簡單的人,不善處理複雜的家庭關係。

兩代人之間的愛的智慧,在孩子成年後更多體現在懂得給彼此更多空間,給老人更多自由空間,給子女更多成熟空間。

太近反而不好,就像大樹底下的小樹苗長大後最好要移栽一樣。

現在很多家庭矛盾的根源都在於沒有把控好這個距離空間,要不老人干涉太多,要不子女索要太多。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用來形容父母對成年子女的愛最適合不過。

如果將來孩子條件允許,希望他不要讓我為他帶娃,這是當媽媽的一些私心,也是媽媽對長大後的孩子愛的另一種形式。

“孩子,將來千萬別讓我幫你帶娃!”作為母親,也應該自私一點

4、良好的關係就是:不相守、常相聚

我不想幫孩子帶娃,並不是指我會完全袖手旁觀,只是不會大包大攬。

如果非要我給出一個理想方案,我覺得《小豬佩奇》裡有答案。

豬爸爸在外上班,豬媽媽在家辦公,還能照顧佩琪和喬治,等週末了一起去豬爺爺,豬奶奶家,共度週末時光或者豬爸爸豬媽媽想過二人世界時,把孩子交給豬爺爺豬奶奶照看。

這就是我心中的完美答案。

原本我以為親自帶孩子,對孩子成長有利,也不為難老人,只是自己做出點犧牲。我以犧牲者自居,但後來發現真正最大的受益者是我。

帶孩子的時間使我內心變得從未有過的安寧。在我辭職糾結的那段時間,把孩子寄放在外婆家,我深深體會過了別離的苦,也明白了錢鍾書先生在與妻女離別後的一年多的心情。

“孩子,將來千萬別讓我幫你帶娃!”作為母親,也應該自私一點

人一生每一程都有每一程該做的最重要的事,該承擔的責任,這一程於我最重要的事便是陪孩子長大。我希望將來我的孩子也能在他孩子最需要的他的那一程陪著他。

給之前陀螺般追求物質與金錢的生活一個急剎車,慢下來,向內探索,抬頭看看周圍的風景。

漸漸明白楊絳先生嘴裡的一句話:“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