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不完美媽媽 玩具 共同渡過 蘋果 南極讀書 2019-09-05
"

學步期的孩子,會想做什麼事情?幾乎所有的事情,撕扯衛生紙,想打開一切瓶瓶罐罐,動動鍋碗瓢盆,觸摸插座,想研究一切能觸及到的東西。

我們反過來想,如果你家的小孩不想探索和觸摸,他們就不正常了,這些是他們的成長任務,是用自己的行為方式在理解這個世界。

"

學步期的孩子,會想做什麼事情?幾乎所有的事情,撕扯衛生紙,想打開一切瓶瓶罐罐,動動鍋碗瓢盆,觸摸插座,想研究一切能觸及到的東西。

我們反過來想,如果你家的小孩不想探索和觸摸,他們就不正常了,這些是他們的成長任務,是用自己的行為方式在理解這個世界。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對待可怕的2歲,我們父母普遍的做法分為了2種,一種是父母在孩子觸摸了危險的物品而打他的手,處處管制孩子的父母。另一種是嬌縱自己的孩子,總是認為孩子還是孩子,等他長大了就知道了。這兩種方法都不可取,那麼就有第三種父母。

我們既然知道了這是學步期孩子正常的成長表現,如果處處制止,孩子會有一種懷疑和羞愧感。如果處處放任,那麼我們就是在放縱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沒有了邊界。等長大了以後會做出無法無天的事情。

"

學步期的孩子,會想做什麼事情?幾乎所有的事情,撕扯衛生紙,想打開一切瓶瓶罐罐,動動鍋碗瓢盆,觸摸插座,想研究一切能觸及到的東西。

我們反過來想,如果你家的小孩不想探索和觸摸,他們就不正常了,這些是他們的成長任務,是用自己的行為方式在理解這個世界。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對待可怕的2歲,我們父母普遍的做法分為了2種,一種是父母在孩子觸摸了危險的物品而打他的手,處處管制孩子的父母。另一種是嬌縱自己的孩子,總是認為孩子還是孩子,等他長大了就知道了。這兩種方法都不可取,那麼就有第三種父母。

我們既然知道了這是學步期孩子正常的成長表現,如果處處制止,孩子會有一種懷疑和羞愧感。如果處處放任,那麼我們就是在放縱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沒有了邊界。等長大了以後會做出無法無天的事情。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英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猴媽媽帶著猴寶寶去一個有很多玩具的房間,猴寶寶在觀察那些玩具的時候緊緊的抱著猴媽媽,最終他們探索的需要佔了上風,它們離開猴媽媽去玩那些玩具,每隔一段時間,它們會回來跳到猴媽媽的懷裡獲得一定的安全感,之後又繼續去玩。

孩子們也需要這種安全感和自由巧妙的結合

"

學步期的孩子,會想做什麼事情?幾乎所有的事情,撕扯衛生紙,想打開一切瓶瓶罐罐,動動鍋碗瓢盆,觸摸插座,想研究一切能觸及到的東西。

我們反過來想,如果你家的小孩不想探索和觸摸,他們就不正常了,這些是他們的成長任務,是用自己的行為方式在理解這個世界。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對待可怕的2歲,我們父母普遍的做法分為了2種,一種是父母在孩子觸摸了危險的物品而打他的手,處處管制孩子的父母。另一種是嬌縱自己的孩子,總是認為孩子還是孩子,等他長大了就知道了。這兩種方法都不可取,那麼就有第三種父母。

我們既然知道了這是學步期孩子正常的成長表現,如果處處制止,孩子會有一種懷疑和羞愧感。如果處處放任,那麼我們就是在放縱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沒有了邊界。等長大了以後會做出無法無天的事情。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英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猴媽媽帶著猴寶寶去一個有很多玩具的房間,猴寶寶在觀察那些玩具的時候緊緊的抱著猴媽媽,最終他們探索的需要佔了上風,它們離開猴媽媽去玩那些玩具,每隔一段時間,它們會回來跳到猴媽媽的懷裡獲得一定的安全感,之後又繼續去玩。

孩子們也需要這種安全感和自由巧妙的結合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太多的自由對學步期的孩子是危險而可怕的,太少的自由則會妨礙大腦的健康發育。


那麼我們如何去做?

1.比如家裡的電器,插座以及易碎的瓷器都是小孩子探索的對象,我們為什麼不把這些東西收起來或者做好安全防護,這是前提,我們無法讓孩子自己管束自己,只有父母創造一種安全的氛圍,

怎麼讓孩子遠離那些不該摸的東西?

答案就是:它們就不應該出現在孩子摸得到的地方。

"

學步期的孩子,會想做什麼事情?幾乎所有的事情,撕扯衛生紙,想打開一切瓶瓶罐罐,動動鍋碗瓢盆,觸摸插座,想研究一切能觸及到的東西。

我們反過來想,如果你家的小孩不想探索和觸摸,他們就不正常了,這些是他們的成長任務,是用自己的行為方式在理解這個世界。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對待可怕的2歲,我們父母普遍的做法分為了2種,一種是父母在孩子觸摸了危險的物品而打他的手,處處管制孩子的父母。另一種是嬌縱自己的孩子,總是認為孩子還是孩子,等他長大了就知道了。這兩種方法都不可取,那麼就有第三種父母。

我們既然知道了這是學步期孩子正常的成長表現,如果處處制止,孩子會有一種懷疑和羞愧感。如果處處放任,那麼我們就是在放縱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沒有了邊界。等長大了以後會做出無法無天的事情。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英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猴媽媽帶著猴寶寶去一個有很多玩具的房間,猴寶寶在觀察那些玩具的時候緊緊的抱著猴媽媽,最終他們探索的需要佔了上風,它們離開猴媽媽去玩那些玩具,每隔一段時間,它們會回來跳到猴媽媽的懷裡獲得一定的安全感,之後又繼續去玩。

孩子們也需要這種安全感和自由巧妙的結合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太多的自由對學步期的孩子是危險而可怕的,太少的自由則會妨礙大腦的健康發育。


那麼我們如何去做?

1.比如家裡的電器,插座以及易碎的瓷器都是小孩子探索的對象,我們為什麼不把這些東西收起來或者做好安全防護,這是前提,我們無法讓孩子自己管束自己,只有父母創造一種安全的氛圍,

怎麼讓孩子遠離那些不該摸的東西?

答案就是:它們就不應該出現在孩子摸得到的地方。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2.在戶外,對於學步期的孩子根本不知道馬路上的危險,孩子在馬路上跑來跑去的玩耍,你做父母的怎麼能將孩子的安全交給陌生人(陌生人指來來往往的汽車,電車等等)

只有我們充分給了孩子安全的邊界以後,才能鼓勵孩子去探索,去獨立自主的研究他們想研究的一切東西。
"

學步期的孩子,會想做什麼事情?幾乎所有的事情,撕扯衛生紙,想打開一切瓶瓶罐罐,動動鍋碗瓢盆,觸摸插座,想研究一切能觸及到的東西。

我們反過來想,如果你家的小孩不想探索和觸摸,他們就不正常了,這些是他們的成長任務,是用自己的行為方式在理解這個世界。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對待可怕的2歲,我們父母普遍的做法分為了2種,一種是父母在孩子觸摸了危險的物品而打他的手,處處管制孩子的父母。另一種是嬌縱自己的孩子,總是認為孩子還是孩子,等他長大了就知道了。這兩種方法都不可取,那麼就有第三種父母。

我們既然知道了這是學步期孩子正常的成長表現,如果處處制止,孩子會有一種懷疑和羞愧感。如果處處放任,那麼我們就是在放縱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沒有了邊界。等長大了以後會做出無法無天的事情。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英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猴媽媽帶著猴寶寶去一個有很多玩具的房間,猴寶寶在觀察那些玩具的時候緊緊的抱著猴媽媽,最終他們探索的需要佔了上風,它們離開猴媽媽去玩那些玩具,每隔一段時間,它們會回來跳到猴媽媽的懷裡獲得一定的安全感,之後又繼續去玩。

孩子們也需要這種安全感和自由巧妙的結合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太多的自由對學步期的孩子是危險而可怕的,太少的自由則會妨礙大腦的健康發育。


那麼我們如何去做?

1.比如家裡的電器,插座以及易碎的瓷器都是小孩子探索的對象,我們為什麼不把這些東西收起來或者做好安全防護,這是前提,我們無法讓孩子自己管束自己,只有父母創造一種安全的氛圍,

怎麼讓孩子遠離那些不該摸的東西?

答案就是:它們就不應該出現在孩子摸得到的地方。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2.在戶外,對於學步期的孩子根本不知道馬路上的危險,孩子在馬路上跑來跑去的玩耍,你做父母的怎麼能將孩子的安全交給陌生人(陌生人指來來往往的汽車,電車等等)

只有我們充分給了孩子安全的邊界以後,才能鼓勵孩子去探索,去獨立自主的研究他們想研究的一切東西。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而學步期的孩子都有打人的階段,他們是通過打這種行為在探究各種可能性,孩子打了你一下,你笑笑過去了,對於孩子來說,哦原來打人也沒有什麼不好,這樣你的孩子會越來越習慣打人。

我們應該在孩子即將動手的時候,迅速抓住孩子的手,要輕輕的摸,摸摸你的臉或者孩子自己的臉。或發揮你的想象,去處理這個事情。

你在做孩子在看


所以我們不應該去責罵孩子,而是讓孩子看到怎麼做,而不是不能怎麼做

"

學步期的孩子,會想做什麼事情?幾乎所有的事情,撕扯衛生紙,想打開一切瓶瓶罐罐,動動鍋碗瓢盆,觸摸插座,想研究一切能觸及到的東西。

我們反過來想,如果你家的小孩不想探索和觸摸,他們就不正常了,這些是他們的成長任務,是用自己的行為方式在理解這個世界。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對待可怕的2歲,我們父母普遍的做法分為了2種,一種是父母在孩子觸摸了危險的物品而打他的手,處處管制孩子的父母。另一種是嬌縱自己的孩子,總是認為孩子還是孩子,等他長大了就知道了。這兩種方法都不可取,那麼就有第三種父母。

我們既然知道了這是學步期孩子正常的成長表現,如果處處制止,孩子會有一種懷疑和羞愧感。如果處處放任,那麼我們就是在放縱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沒有了邊界。等長大了以後會做出無法無天的事情。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英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猴媽媽帶著猴寶寶去一個有很多玩具的房間,猴寶寶在觀察那些玩具的時候緊緊的抱著猴媽媽,最終他們探索的需要佔了上風,它們離開猴媽媽去玩那些玩具,每隔一段時間,它們會回來跳到猴媽媽的懷裡獲得一定的安全感,之後又繼續去玩。

孩子們也需要這種安全感和自由巧妙的結合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太多的自由對學步期的孩子是危險而可怕的,太少的自由則會妨礙大腦的健康發育。


那麼我們如何去做?

1.比如家裡的電器,插座以及易碎的瓷器都是小孩子探索的對象,我們為什麼不把這些東西收起來或者做好安全防護,這是前提,我們無法讓孩子自己管束自己,只有父母創造一種安全的氛圍,

怎麼讓孩子遠離那些不該摸的東西?

答案就是:它們就不應該出現在孩子摸得到的地方。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2.在戶外,對於學步期的孩子根本不知道馬路上的危險,孩子在馬路上跑來跑去的玩耍,你做父母的怎麼能將孩子的安全交給陌生人(陌生人指來來往往的汽車,電車等等)

只有我們充分給了孩子安全的邊界以後,才能鼓勵孩子去探索,去獨立自主的研究他們想研究的一切東西。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而學步期的孩子都有打人的階段,他們是通過打這種行為在探究各種可能性,孩子打了你一下,你笑笑過去了,對於孩子來說,哦原來打人也沒有什麼不好,這樣你的孩子會越來越習慣打人。

我們應該在孩子即將動手的時候,迅速抓住孩子的手,要輕輕的摸,摸摸你的臉或者孩子自己的臉。或發揮你的想象,去處理這個事情。

你在做孩子在看


所以我們不應該去責罵孩子,而是讓孩子看到怎麼做,而不是不能怎麼做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如果孩子碰到危險的物品,你需要抱起孩子遠離此地,並把他放到玩具旁,告訴孩子你現在可以玩這個卡車玩具,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

一位寶媽曾經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自己的寶寶總是好奇暖水瓶,而自己制止了好幾次每次都沒有什麼效果。這位寶媽有一次將暖水瓶的水換成了寶寶可以接受但略燙的水,果不其然自己的寶寶出於好奇還是打翻了暖水瓶,寶寶哇哇大哭。而自此以後,寶媽說自己的寶寶每次看到了暖水瓶都繞著走。

最後告訴大家,人類對於圖像的處理優於文字,我說蘋果,你腦子裡顯示的是蘋果的圖像,而不是蘋果兩個字

對於孩子一樣,不準玩水,孩子腦袋裡顯示的是玩水的情景。

"

學步期的孩子,會想做什麼事情?幾乎所有的事情,撕扯衛生紙,想打開一切瓶瓶罐罐,動動鍋碗瓢盆,觸摸插座,想研究一切能觸及到的東西。

我們反過來想,如果你家的小孩不想探索和觸摸,他們就不正常了,這些是他們的成長任務,是用自己的行為方式在理解這個世界。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對待可怕的2歲,我們父母普遍的做法分為了2種,一種是父母在孩子觸摸了危險的物品而打他的手,處處管制孩子的父母。另一種是嬌縱自己的孩子,總是認為孩子還是孩子,等他長大了就知道了。這兩種方法都不可取,那麼就有第三種父母。

我們既然知道了這是學步期孩子正常的成長表現,如果處處制止,孩子會有一種懷疑和羞愧感。如果處處放任,那麼我們就是在放縱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沒有了邊界。等長大了以後會做出無法無天的事情。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英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猴媽媽帶著猴寶寶去一個有很多玩具的房間,猴寶寶在觀察那些玩具的時候緊緊的抱著猴媽媽,最終他們探索的需要佔了上風,它們離開猴媽媽去玩那些玩具,每隔一段時間,它們會回來跳到猴媽媽的懷裡獲得一定的安全感,之後又繼續去玩。

孩子們也需要這種安全感和自由巧妙的結合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太多的自由對學步期的孩子是危險而可怕的,太少的自由則會妨礙大腦的健康發育。


那麼我們如何去做?

1.比如家裡的電器,插座以及易碎的瓷器都是小孩子探索的對象,我們為什麼不把這些東西收起來或者做好安全防護,這是前提,我們無法讓孩子自己管束自己,只有父母創造一種安全的氛圍,

怎麼讓孩子遠離那些不該摸的東西?

答案就是:它們就不應該出現在孩子摸得到的地方。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2.在戶外,對於學步期的孩子根本不知道馬路上的危險,孩子在馬路上跑來跑去的玩耍,你做父母的怎麼能將孩子的安全交給陌生人(陌生人指來來往往的汽車,電車等等)

只有我們充分給了孩子安全的邊界以後,才能鼓勵孩子去探索,去獨立自主的研究他們想研究的一切東西。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而學步期的孩子都有打人的階段,他們是通過打這種行為在探究各種可能性,孩子打了你一下,你笑笑過去了,對於孩子來說,哦原來打人也沒有什麼不好,這樣你的孩子會越來越習慣打人。

我們應該在孩子即將動手的時候,迅速抓住孩子的手,要輕輕的摸,摸摸你的臉或者孩子自己的臉。或發揮你的想象,去處理這個事情。

你在做孩子在看


所以我們不應該去責罵孩子,而是讓孩子看到怎麼做,而不是不能怎麼做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如果孩子碰到危險的物品,你需要抱起孩子遠離此地,並把他放到玩具旁,告訴孩子你現在可以玩這個卡車玩具,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

一位寶媽曾經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自己的寶寶總是好奇暖水瓶,而自己制止了好幾次每次都沒有什麼效果。這位寶媽有一次將暖水瓶的水換成了寶寶可以接受但略燙的水,果不其然自己的寶寶出於好奇還是打翻了暖水瓶,寶寶哇哇大哭。而自此以後,寶媽說自己的寶寶每次看到了暖水瓶都繞著走。

最後告訴大家,人類對於圖像的處理優於文字,我說蘋果,你腦子裡顯示的是蘋果的圖像,而不是蘋果兩個字

對於孩子一樣,不準玩水,孩子腦袋裡顯示的是玩水的情景。

你如何與孩子共同渡過“可怕”的2歲

所以用語言來說明哪些是不可以的,哪些是危險的。不如用行動。

行動遠遠大於說教。

正是那句話:身教勝於言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