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史上名氣最大的姐妹團有兩個,一個是宋氏三姐妹,另一個便是合肥四姐妹。

相比在近代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力的宋氏三姐妹,合肥四姐妹之在歷史上留下印記是因為:她們是民國名媛的最傑出代表。

美麗、高貴、典雅、氣度不凡、學識過人、才華橫溢等等這些詞,都是民國“名媛”的特性,合肥四姐妹便是集這些特性於一身的存在。也正是因此,教育家葉聖陶才會煞有介事地說:

“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葉聖陶的話音落下後,合肥四姐妹便各自嫁人了,她們所嫁之人也都是人中龍鳳,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四姐妹的婚姻也都很圓滿。

"

民國史上名氣最大的姐妹團有兩個,一個是宋氏三姐妹,另一個便是合肥四姐妹。

相比在近代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力的宋氏三姐妹,合肥四姐妹之在歷史上留下印記是因為:她們是民國名媛的最傑出代表。

美麗、高貴、典雅、氣度不凡、學識過人、才華橫溢等等這些詞,都是民國“名媛”的特性,合肥四姐妹便是集這些特性於一身的存在。也正是因此,教育家葉聖陶才會煞有介事地說:

“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葉聖陶的話音落下後,合肥四姐妹便各自嫁人了,她們所嫁之人也都是人中龍鳳,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四姐妹的婚姻也都很圓滿。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合肥四姐妹分別嫁給了著名崑曲大師顧傳玠、語言學家周有光、文學家沈從文和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

在那個年代,如合肥四姐妹這般的家世背景,要嫁給龍子鳳子不難,難的是:她們都能將婚姻經營到恰到好處,且都從一而終。

這樣的結果,絕不是簡單用“運氣”二字便可概括。實際上,合肥四姐妹的成功背後是她們生母陸英苦心培養的結果。

陸英生於1885年,同合肥四姐妹一樣,她也出自名門。嫁到張家時,陸英年21歲,她的丈夫,合肥四姐妹的父親張武齡年僅17歲。

"

民國史上名氣最大的姐妹團有兩個,一個是宋氏三姐妹,另一個便是合肥四姐妹。

相比在近代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力的宋氏三姐妹,合肥四姐妹之在歷史上留下印記是因為:她們是民國名媛的最傑出代表。

美麗、高貴、典雅、氣度不凡、學識過人、才華橫溢等等這些詞,都是民國“名媛”的特性,合肥四姐妹便是集這些特性於一身的存在。也正是因此,教育家葉聖陶才會煞有介事地說:

“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葉聖陶的話音落下後,合肥四姐妹便各自嫁人了,她們所嫁之人也都是人中龍鳳,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四姐妹的婚姻也都很圓滿。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合肥四姐妹分別嫁給了著名崑曲大師顧傳玠、語言學家周有光、文學家沈從文和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

在那個年代,如合肥四姐妹這般的家世背景,要嫁給龍子鳳子不難,難的是:她們都能將婚姻經營到恰到好處,且都從一而終。

這樣的結果,絕不是簡單用“運氣”二字便可概括。實際上,合肥四姐妹的成功背後是她們生母陸英苦心培養的結果。

陸英生於1885年,同合肥四姐妹一樣,她也出自名門。嫁到張家時,陸英年21歲,她的丈夫,合肥四姐妹的父親張武齡年僅17歲。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陸英

張家是合肥當地的望族,那時的合肥共有四大家族,按照財富聲望大小綜合排名依次是龔(龔鎮洲)、張(張樹聲)、李(李鴻章)、段(段祺瑞)。

張武齡父親便是四大家族中排在李鴻章前面的張樹聲,他曾歷任兩廣總督和直隸總督,是平叛太平天國起義的淮軍第二號人物,也是晚清洋務專家。

張家產業驚人,僅良田就有上萬畝,即便僅靠收租,他們家一年的入賬也有幾十萬銖。這樣的家族自然是相當重傳宗接代的,畢竟張家有極大的產業需要被繼承。

於是,陸英自嫁到張家後便備感“延續香火”的重壓,在那個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年代,陸英卻在嫁入張家後接連生下了三個女兒,她們依次是大小姐張元和、二小姐張允和和三小姐張兆和。

在這之後,陸英雖生下了一個男胎,但孩子卻又不幸夭折了。直到生下四女兒張充和後,她才一口氣生下了五個兒子。

在頻繁生育子女的同時,陸英絲毫未放鬆對女兒們的教育,陸英自己是個早早放足的新時代女性,因為接受過新思想的薰陶,她一直堅信“女子的教育最應受到重視”,這也是她後來大肆興辦女學的原因所在。

陸英是一個極其勤快的女子,即便是大家族的大少奶奶,她也依舊每天忙來忙去,似乎從來都不消停。張家在合肥的大片土地賬目、各處的房產、商戶收入和投資等等,都是陸英親自掌管的,在這些之外,她還不停在生育的同時進行各種學習。

除了崑曲外,陸英還學習了製作西點,後來,他還同孩子的三姑母一同去洋派公司學習踏洋機,她學了縫紉,還將刺繡好的牡丹花裝在玻璃鏡框裡,以示紀念。

陸英覺得,對於有了孩子的母親而言,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身教”,而身教比言傳更重要,她曾經說過:

“一個只會享受的少奶奶式的母親,是教不出有作為的孩子的。”

"

民國史上名氣最大的姐妹團有兩個,一個是宋氏三姐妹,另一個便是合肥四姐妹。

相比在近代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力的宋氏三姐妹,合肥四姐妹之在歷史上留下印記是因為:她們是民國名媛的最傑出代表。

美麗、高貴、典雅、氣度不凡、學識過人、才華橫溢等等這些詞,都是民國“名媛”的特性,合肥四姐妹便是集這些特性於一身的存在。也正是因此,教育家葉聖陶才會煞有介事地說:

“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葉聖陶的話音落下後,合肥四姐妹便各自嫁人了,她們所嫁之人也都是人中龍鳳,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四姐妹的婚姻也都很圓滿。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合肥四姐妹分別嫁給了著名崑曲大師顧傳玠、語言學家周有光、文學家沈從文和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

在那個年代,如合肥四姐妹這般的家世背景,要嫁給龍子鳳子不難,難的是:她們都能將婚姻經營到恰到好處,且都從一而終。

這樣的結果,絕不是簡單用“運氣”二字便可概括。實際上,合肥四姐妹的成功背後是她們生母陸英苦心培養的結果。

陸英生於1885年,同合肥四姐妹一樣,她也出自名門。嫁到張家時,陸英年21歲,她的丈夫,合肥四姐妹的父親張武齡年僅17歲。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陸英

張家是合肥當地的望族,那時的合肥共有四大家族,按照財富聲望大小綜合排名依次是龔(龔鎮洲)、張(張樹聲)、李(李鴻章)、段(段祺瑞)。

張武齡父親便是四大家族中排在李鴻章前面的張樹聲,他曾歷任兩廣總督和直隸總督,是平叛太平天國起義的淮軍第二號人物,也是晚清洋務專家。

張家產業驚人,僅良田就有上萬畝,即便僅靠收租,他們家一年的入賬也有幾十萬銖。這樣的家族自然是相當重傳宗接代的,畢竟張家有極大的產業需要被繼承。

於是,陸英自嫁到張家後便備感“延續香火”的重壓,在那個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年代,陸英卻在嫁入張家後接連生下了三個女兒,她們依次是大小姐張元和、二小姐張允和和三小姐張兆和。

在這之後,陸英雖生下了一個男胎,但孩子卻又不幸夭折了。直到生下四女兒張充和後,她才一口氣生下了五個兒子。

在頻繁生育子女的同時,陸英絲毫未放鬆對女兒們的教育,陸英自己是個早早放足的新時代女性,因為接受過新思想的薰陶,她一直堅信“女子的教育最應受到重視”,這也是她後來大肆興辦女學的原因所在。

陸英是一個極其勤快的女子,即便是大家族的大少奶奶,她也依舊每天忙來忙去,似乎從來都不消停。張家在合肥的大片土地賬目、各處的房產、商戶收入和投資等等,都是陸英親自掌管的,在這些之外,她還不停在生育的同時進行各種學習。

除了崑曲外,陸英還學習了製作西點,後來,他還同孩子的三姑母一同去洋派公司學習踏洋機,她學了縫紉,還將刺繡好的牡丹花裝在玻璃鏡框裡,以示紀念。

陸英覺得,對於有了孩子的母親而言,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身教”,而身教比言傳更重要,她曾經說過:

“一個只會享受的少奶奶式的母親,是教不出有作為的孩子的。”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張家六兄弟和父親

除了身教外,陸英在教育子女上還非常重視給孩子們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孩子們長大一些後,陸英就開始籌劃換個更加有利於營造學習氛圍的宅院。她的這種種做法,頗有點“孟母三遷”的意味。

為了為孩子們找到更好的住所,陸英竟挺著大肚、拉上僕人一家一家地親自看房。

找到新宅院後,陸英便開始親手佈置了。她在家中設置了四個書房:張武齡一個,陸英一個,孩子們共用兩個。

陸英在佈置書房時特意將書隨意擺放,而不是整整齊齊擺在書架上,她這樣做的目的是營造一種“到處都是書”的氛圍。果然,在她的這種“小心機”設計下, 孩子們隨意地翻書,在翻來翻去中慢慢被培養出了捧書的習慣。

陸英布置的新家,除了隨處可以看到書外,還處處可以看到古詩,古詞,走廊上隨處刻著的都是王維、李白的古詩,而旁邊的圍牆上,則刻著朱熹的詩。

"

民國史上名氣最大的姐妹團有兩個,一個是宋氏三姐妹,另一個便是合肥四姐妹。

相比在近代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力的宋氏三姐妹,合肥四姐妹之在歷史上留下印記是因為:她們是民國名媛的最傑出代表。

美麗、高貴、典雅、氣度不凡、學識過人、才華橫溢等等這些詞,都是民國“名媛”的特性,合肥四姐妹便是集這些特性於一身的存在。也正是因此,教育家葉聖陶才會煞有介事地說:

“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葉聖陶的話音落下後,合肥四姐妹便各自嫁人了,她們所嫁之人也都是人中龍鳳,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四姐妹的婚姻也都很圓滿。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合肥四姐妹分別嫁給了著名崑曲大師顧傳玠、語言學家周有光、文學家沈從文和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

在那個年代,如合肥四姐妹這般的家世背景,要嫁給龍子鳳子不難,難的是:她們都能將婚姻經營到恰到好處,且都從一而終。

這樣的結果,絕不是簡單用“運氣”二字便可概括。實際上,合肥四姐妹的成功背後是她們生母陸英苦心培養的結果。

陸英生於1885年,同合肥四姐妹一樣,她也出自名門。嫁到張家時,陸英年21歲,她的丈夫,合肥四姐妹的父親張武齡年僅17歲。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陸英

張家是合肥當地的望族,那時的合肥共有四大家族,按照財富聲望大小綜合排名依次是龔(龔鎮洲)、張(張樹聲)、李(李鴻章)、段(段祺瑞)。

張武齡父親便是四大家族中排在李鴻章前面的張樹聲,他曾歷任兩廣總督和直隸總督,是平叛太平天國起義的淮軍第二號人物,也是晚清洋務專家。

張家產業驚人,僅良田就有上萬畝,即便僅靠收租,他們家一年的入賬也有幾十萬銖。這樣的家族自然是相當重傳宗接代的,畢竟張家有極大的產業需要被繼承。

於是,陸英自嫁到張家後便備感“延續香火”的重壓,在那個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年代,陸英卻在嫁入張家後接連生下了三個女兒,她們依次是大小姐張元和、二小姐張允和和三小姐張兆和。

在這之後,陸英雖生下了一個男胎,但孩子卻又不幸夭折了。直到生下四女兒張充和後,她才一口氣生下了五個兒子。

在頻繁生育子女的同時,陸英絲毫未放鬆對女兒們的教育,陸英自己是個早早放足的新時代女性,因為接受過新思想的薰陶,她一直堅信“女子的教育最應受到重視”,這也是她後來大肆興辦女學的原因所在。

陸英是一個極其勤快的女子,即便是大家族的大少奶奶,她也依舊每天忙來忙去,似乎從來都不消停。張家在合肥的大片土地賬目、各處的房產、商戶收入和投資等等,都是陸英親自掌管的,在這些之外,她還不停在生育的同時進行各種學習。

除了崑曲外,陸英還學習了製作西點,後來,他還同孩子的三姑母一同去洋派公司學習踏洋機,她學了縫紉,還將刺繡好的牡丹花裝在玻璃鏡框裡,以示紀念。

陸英覺得,對於有了孩子的母親而言,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身教”,而身教比言傳更重要,她曾經說過:

“一個只會享受的少奶奶式的母親,是教不出有作為的孩子的。”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張家六兄弟和父親

除了身教外,陸英在教育子女上還非常重視給孩子們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孩子們長大一些後,陸英就開始籌劃換個更加有利於營造學習氛圍的宅院。她的這種種做法,頗有點“孟母三遷”的意味。

為了為孩子們找到更好的住所,陸英竟挺著大肚、拉上僕人一家一家地親自看房。

找到新宅院後,陸英便開始親手佈置了。她在家中設置了四個書房:張武齡一個,陸英一個,孩子們共用兩個。

陸英在佈置書房時特意將書隨意擺放,而不是整整齊齊擺在書架上,她這樣做的目的是營造一種“到處都是書”的氛圍。果然,在她的這種“小心機”設計下, 孩子們隨意地翻書,在翻來翻去中慢慢被培養出了捧書的習慣。

陸英布置的新家,除了隨處可以看到書外,還處處可以看到古詩,古詞,走廊上隨處刻著的都是王維、李白的古詩,而旁邊的圍牆上,則刻著朱熹的詩。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這樣濃厚的文化氛圍下, 孩子們早早就學會了識文斷字,極小的時候張元和幾姐妹便通讀了《紅樓夢》。

可即便如此,重視子女教育的陸英也依舊不滿意,她覺得:家裡書香氣濃郁,這當然好。但文化氛圍只停留在子女與父母身上似乎有點“文化斷層”之感,畢竟家裡的下人們和下人的孩子不識字。

於是,意識到這點的陸英幹了一件讓所有人都瞠目結舌的事:她開始在張家辦起了學堂,讓下人和下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學習文化知識。

當時,張家的孩子每一個都有對應的“乾乾”照顧,這裡的“乾乾”是合肥方言裡類似於“奶媽”、“保姆”一般的稱呼。

"

民國史上名氣最大的姐妹團有兩個,一個是宋氏三姐妹,另一個便是合肥四姐妹。

相比在近代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力的宋氏三姐妹,合肥四姐妹之在歷史上留下印記是因為:她們是民國名媛的最傑出代表。

美麗、高貴、典雅、氣度不凡、學識過人、才華橫溢等等這些詞,都是民國“名媛”的特性,合肥四姐妹便是集這些特性於一身的存在。也正是因此,教育家葉聖陶才會煞有介事地說:

“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葉聖陶的話音落下後,合肥四姐妹便各自嫁人了,她們所嫁之人也都是人中龍鳳,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四姐妹的婚姻也都很圓滿。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合肥四姐妹分別嫁給了著名崑曲大師顧傳玠、語言學家周有光、文學家沈從文和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

在那個年代,如合肥四姐妹這般的家世背景,要嫁給龍子鳳子不難,難的是:她們都能將婚姻經營到恰到好處,且都從一而終。

這樣的結果,絕不是簡單用“運氣”二字便可概括。實際上,合肥四姐妹的成功背後是她們生母陸英苦心培養的結果。

陸英生於1885年,同合肥四姐妹一樣,她也出自名門。嫁到張家時,陸英年21歲,她的丈夫,合肥四姐妹的父親張武齡年僅17歲。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陸英

張家是合肥當地的望族,那時的合肥共有四大家族,按照財富聲望大小綜合排名依次是龔(龔鎮洲)、張(張樹聲)、李(李鴻章)、段(段祺瑞)。

張武齡父親便是四大家族中排在李鴻章前面的張樹聲,他曾歷任兩廣總督和直隸總督,是平叛太平天國起義的淮軍第二號人物,也是晚清洋務專家。

張家產業驚人,僅良田就有上萬畝,即便僅靠收租,他們家一年的入賬也有幾十萬銖。這樣的家族自然是相當重傳宗接代的,畢竟張家有極大的產業需要被繼承。

於是,陸英自嫁到張家後便備感“延續香火”的重壓,在那個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年代,陸英卻在嫁入張家後接連生下了三個女兒,她們依次是大小姐張元和、二小姐張允和和三小姐張兆和。

在這之後,陸英雖生下了一個男胎,但孩子卻又不幸夭折了。直到生下四女兒張充和後,她才一口氣生下了五個兒子。

在頻繁生育子女的同時,陸英絲毫未放鬆對女兒們的教育,陸英自己是個早早放足的新時代女性,因為接受過新思想的薰陶,她一直堅信“女子的教育最應受到重視”,這也是她後來大肆興辦女學的原因所在。

陸英是一個極其勤快的女子,即便是大家族的大少奶奶,她也依舊每天忙來忙去,似乎從來都不消停。張家在合肥的大片土地賬目、各處的房產、商戶收入和投資等等,都是陸英親自掌管的,在這些之外,她還不停在生育的同時進行各種學習。

除了崑曲外,陸英還學習了製作西點,後來,他還同孩子的三姑母一同去洋派公司學習踏洋機,她學了縫紉,還將刺繡好的牡丹花裝在玻璃鏡框裡,以示紀念。

陸英覺得,對於有了孩子的母親而言,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身教”,而身教比言傳更重要,她曾經說過:

“一個只會享受的少奶奶式的母親,是教不出有作為的孩子的。”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張家六兄弟和父親

除了身教外,陸英在教育子女上還非常重視給孩子們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孩子們長大一些後,陸英就開始籌劃換個更加有利於營造學習氛圍的宅院。她的這種種做法,頗有點“孟母三遷”的意味。

為了為孩子們找到更好的住所,陸英竟挺著大肚、拉上僕人一家一家地親自看房。

找到新宅院後,陸英便開始親手佈置了。她在家中設置了四個書房:張武齡一個,陸英一個,孩子們共用兩個。

陸英在佈置書房時特意將書隨意擺放,而不是整整齊齊擺在書架上,她這樣做的目的是營造一種“到處都是書”的氛圍。果然,在她的這種“小心機”設計下, 孩子們隨意地翻書,在翻來翻去中慢慢被培養出了捧書的習慣。

陸英布置的新家,除了隨處可以看到書外,還處處可以看到古詩,古詞,走廊上隨處刻著的都是王維、李白的古詩,而旁邊的圍牆上,則刻著朱熹的詩。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這樣濃厚的文化氛圍下, 孩子們早早就學會了識文斷字,極小的時候張元和幾姐妹便通讀了《紅樓夢》。

可即便如此,重視子女教育的陸英也依舊不滿意,她覺得:家裡書香氣濃郁,這當然好。但文化氛圍只停留在子女與父母身上似乎有點“文化斷層”之感,畢竟家裡的下人們和下人的孩子不識字。

於是,意識到這點的陸英幹了一件讓所有人都瞠目結舌的事:她開始在張家辦起了學堂,讓下人和下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學習文化知識。

當時,張家的孩子每一個都有對應的“乾乾”照顧,這裡的“乾乾”是合肥方言裡類似於“奶媽”、“保姆”一般的稱呼。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在課間休息

下定決心教下人們識字後,陸英還推出了相應的教學制度,她規定:每個孩子都必須在學習的同時幫助保姆識字,“乾乾”之間還要進行比賽。

陸英自己則也加入了比賽中,她甚至在保姆每天為自己梳頭時在前面擺著20個家裡自制的生字塊,梳完頭,字也剛好認了20個。

陸英看報紙時也不忘“見縫插針”地幫助保姆學習,她曾在報紙上發現趣味數學題後,用來考保姆們。結果,還真有一位“高幹幹”算出了答案。

隨著比賽的拉開,張兆和姐妹們都急了,在幾姐妹中,張兆和保姆朱氏學字最快,後來她甚至能夠自己閱讀《天雨花》、《再生緣》、《西遊記》、《三國演義》 了。

其他姐妹見被落下了就拼命追趕,在你追我趕中,大傢伙的學識都“水漲船高”了。

和今天父母一樣的是,當時的陸英也曾遇到過孩子厭學的情況。在幾姐妹中,張允和最不願意學字,讓她按著陸英制定的學習計劃跟著走簡直是一件忍無可忍的事。

陸英見狀想了想便咬牙將她關進了書房,張允和被關進書房後先是大哭一陣,之後便呼呼睡去了。可夜間醒來,陸英還是不肯開門。第二天,被關怕了的張允和便乖乖開口認字了。

在陸英的軟硬兼施下,很快孩子們都將讀書變成了綿延一生的興趣。多年後,張家姐妹回憶起在家裡上課時的情景時依舊滿是甜蜜。

"

民國史上名氣最大的姐妹團有兩個,一個是宋氏三姐妹,另一個便是合肥四姐妹。

相比在近代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力的宋氏三姐妹,合肥四姐妹之在歷史上留下印記是因為:她們是民國名媛的最傑出代表。

美麗、高貴、典雅、氣度不凡、學識過人、才華橫溢等等這些詞,都是民國“名媛”的特性,合肥四姐妹便是集這些特性於一身的存在。也正是因此,教育家葉聖陶才會煞有介事地說:

“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葉聖陶的話音落下後,合肥四姐妹便各自嫁人了,她們所嫁之人也都是人中龍鳳,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四姐妹的婚姻也都很圓滿。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合肥四姐妹分別嫁給了著名崑曲大師顧傳玠、語言學家周有光、文學家沈從文和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

在那個年代,如合肥四姐妹這般的家世背景,要嫁給龍子鳳子不難,難的是:她們都能將婚姻經營到恰到好處,且都從一而終。

這樣的結果,絕不是簡單用“運氣”二字便可概括。實際上,合肥四姐妹的成功背後是她們生母陸英苦心培養的結果。

陸英生於1885年,同合肥四姐妹一樣,她也出自名門。嫁到張家時,陸英年21歲,她的丈夫,合肥四姐妹的父親張武齡年僅17歲。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陸英

張家是合肥當地的望族,那時的合肥共有四大家族,按照財富聲望大小綜合排名依次是龔(龔鎮洲)、張(張樹聲)、李(李鴻章)、段(段祺瑞)。

張武齡父親便是四大家族中排在李鴻章前面的張樹聲,他曾歷任兩廣總督和直隸總督,是平叛太平天國起義的淮軍第二號人物,也是晚清洋務專家。

張家產業驚人,僅良田就有上萬畝,即便僅靠收租,他們家一年的入賬也有幾十萬銖。這樣的家族自然是相當重傳宗接代的,畢竟張家有極大的產業需要被繼承。

於是,陸英自嫁到張家後便備感“延續香火”的重壓,在那個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年代,陸英卻在嫁入張家後接連生下了三個女兒,她們依次是大小姐張元和、二小姐張允和和三小姐張兆和。

在這之後,陸英雖生下了一個男胎,但孩子卻又不幸夭折了。直到生下四女兒張充和後,她才一口氣生下了五個兒子。

在頻繁生育子女的同時,陸英絲毫未放鬆對女兒們的教育,陸英自己是個早早放足的新時代女性,因為接受過新思想的薰陶,她一直堅信“女子的教育最應受到重視”,這也是她後來大肆興辦女學的原因所在。

陸英是一個極其勤快的女子,即便是大家族的大少奶奶,她也依舊每天忙來忙去,似乎從來都不消停。張家在合肥的大片土地賬目、各處的房產、商戶收入和投資等等,都是陸英親自掌管的,在這些之外,她還不停在生育的同時進行各種學習。

除了崑曲外,陸英還學習了製作西點,後來,他還同孩子的三姑母一同去洋派公司學習踏洋機,她學了縫紉,還將刺繡好的牡丹花裝在玻璃鏡框裡,以示紀念。

陸英覺得,對於有了孩子的母親而言,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身教”,而身教比言傳更重要,她曾經說過:

“一個只會享受的少奶奶式的母親,是教不出有作為的孩子的。”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張家六兄弟和父親

除了身教外,陸英在教育子女上還非常重視給孩子們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孩子們長大一些後,陸英就開始籌劃換個更加有利於營造學習氛圍的宅院。她的這種種做法,頗有點“孟母三遷”的意味。

為了為孩子們找到更好的住所,陸英竟挺著大肚、拉上僕人一家一家地親自看房。

找到新宅院後,陸英便開始親手佈置了。她在家中設置了四個書房:張武齡一個,陸英一個,孩子們共用兩個。

陸英在佈置書房時特意將書隨意擺放,而不是整整齊齊擺在書架上,她這樣做的目的是營造一種“到處都是書”的氛圍。果然,在她的這種“小心機”設計下, 孩子們隨意地翻書,在翻來翻去中慢慢被培養出了捧書的習慣。

陸英布置的新家,除了隨處可以看到書外,還處處可以看到古詩,古詞,走廊上隨處刻著的都是王維、李白的古詩,而旁邊的圍牆上,則刻著朱熹的詩。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這樣濃厚的文化氛圍下, 孩子們早早就學會了識文斷字,極小的時候張元和幾姐妹便通讀了《紅樓夢》。

可即便如此,重視子女教育的陸英也依舊不滿意,她覺得:家裡書香氣濃郁,這當然好。但文化氛圍只停留在子女與父母身上似乎有點“文化斷層”之感,畢竟家裡的下人們和下人的孩子不識字。

於是,意識到這點的陸英幹了一件讓所有人都瞠目結舌的事:她開始在張家辦起了學堂,讓下人和下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學習文化知識。

當時,張家的孩子每一個都有對應的“乾乾”照顧,這裡的“乾乾”是合肥方言裡類似於“奶媽”、“保姆”一般的稱呼。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在課間休息

下定決心教下人們識字後,陸英還推出了相應的教學制度,她規定:每個孩子都必須在學習的同時幫助保姆識字,“乾乾”之間還要進行比賽。

陸英自己則也加入了比賽中,她甚至在保姆每天為自己梳頭時在前面擺著20個家裡自制的生字塊,梳完頭,字也剛好認了20個。

陸英看報紙時也不忘“見縫插針”地幫助保姆學習,她曾在報紙上發現趣味數學題後,用來考保姆們。結果,還真有一位“高幹幹”算出了答案。

隨著比賽的拉開,張兆和姐妹們都急了,在幾姐妹中,張兆和保姆朱氏學字最快,後來她甚至能夠自己閱讀《天雨花》、《再生緣》、《西遊記》、《三國演義》 了。

其他姐妹見被落下了就拼命追趕,在你追我趕中,大傢伙的學識都“水漲船高”了。

和今天父母一樣的是,當時的陸英也曾遇到過孩子厭學的情況。在幾姐妹中,張允和最不願意學字,讓她按著陸英制定的學習計劃跟著走簡直是一件忍無可忍的事。

陸英見狀想了想便咬牙將她關進了書房,張允和被關進書房後先是大哭一陣,之後便呼呼睡去了。可夜間醒來,陸英還是不肯開門。第二天,被關怕了的張允和便乖乖開口認字了。

在陸英的軟硬兼施下,很快孩子們都將讀書變成了綿延一生的興趣。多年後,張家姐妹回憶起在家裡上課時的情景時依舊滿是甜蜜。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相比同時代很多提到上課就頭痛的孩子,張家四姐妹在母親的影響下變得很愛讀書了。每天早上吃完飯後,張家四姐妹就往大花廳跑,在這裡,她們上午讀書,下午唱戲。

“花廳”是陸英給大書房取的美名,冬天,張家姐妹們將花廳的一個屋子命名為“冬宮”,夏季則是“夏宮”,還有三分之一的區域是她們的戲臺子。回憶中,姐妹們在談起大花廳時說:

“書房前有兩棵玉蘭樹,紫白分明,春暖花開,微風一吹,即有成熟的花瓣隨風飄落。”

更為讓孩子們歡喜的是,透過書房紅綠相間的玻璃窗,她們能看到後院的杏子樹和棗子樹。一到果子成熟的季節,她們便在讀書的同時晃著小腦袋、豎著耳朵聽著果子落地時的“啪啪”聲。

老師們一宣佈下課,她們便瘋跑向杏子、棗子樹下去撿拾落地的果子。有時候,老師催著上課時沒吃夠的她們還撿果子塞進書桌藏起來慢慢吃。

"

民國史上名氣最大的姐妹團有兩個,一個是宋氏三姐妹,另一個便是合肥四姐妹。

相比在近代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力的宋氏三姐妹,合肥四姐妹之在歷史上留下印記是因為:她們是民國名媛的最傑出代表。

美麗、高貴、典雅、氣度不凡、學識過人、才華橫溢等等這些詞,都是民國“名媛”的特性,合肥四姐妹便是集這些特性於一身的存在。也正是因此,教育家葉聖陶才會煞有介事地說:

“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葉聖陶的話音落下後,合肥四姐妹便各自嫁人了,她們所嫁之人也都是人中龍鳳,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四姐妹的婚姻也都很圓滿。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合肥四姐妹分別嫁給了著名崑曲大師顧傳玠、語言學家周有光、文學家沈從文和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

在那個年代,如合肥四姐妹這般的家世背景,要嫁給龍子鳳子不難,難的是:她們都能將婚姻經營到恰到好處,且都從一而終。

這樣的結果,絕不是簡單用“運氣”二字便可概括。實際上,合肥四姐妹的成功背後是她們生母陸英苦心培養的結果。

陸英生於1885年,同合肥四姐妹一樣,她也出自名門。嫁到張家時,陸英年21歲,她的丈夫,合肥四姐妹的父親張武齡年僅17歲。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陸英

張家是合肥當地的望族,那時的合肥共有四大家族,按照財富聲望大小綜合排名依次是龔(龔鎮洲)、張(張樹聲)、李(李鴻章)、段(段祺瑞)。

張武齡父親便是四大家族中排在李鴻章前面的張樹聲,他曾歷任兩廣總督和直隸總督,是平叛太平天國起義的淮軍第二號人物,也是晚清洋務專家。

張家產業驚人,僅良田就有上萬畝,即便僅靠收租,他們家一年的入賬也有幾十萬銖。這樣的家族自然是相當重傳宗接代的,畢竟張家有極大的產業需要被繼承。

於是,陸英自嫁到張家後便備感“延續香火”的重壓,在那個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年代,陸英卻在嫁入張家後接連生下了三個女兒,她們依次是大小姐張元和、二小姐張允和和三小姐張兆和。

在這之後,陸英雖生下了一個男胎,但孩子卻又不幸夭折了。直到生下四女兒張充和後,她才一口氣生下了五個兒子。

在頻繁生育子女的同時,陸英絲毫未放鬆對女兒們的教育,陸英自己是個早早放足的新時代女性,因為接受過新思想的薰陶,她一直堅信“女子的教育最應受到重視”,這也是她後來大肆興辦女學的原因所在。

陸英是一個極其勤快的女子,即便是大家族的大少奶奶,她也依舊每天忙來忙去,似乎從來都不消停。張家在合肥的大片土地賬目、各處的房產、商戶收入和投資等等,都是陸英親自掌管的,在這些之外,她還不停在生育的同時進行各種學習。

除了崑曲外,陸英還學習了製作西點,後來,他還同孩子的三姑母一同去洋派公司學習踏洋機,她學了縫紉,還將刺繡好的牡丹花裝在玻璃鏡框裡,以示紀念。

陸英覺得,對於有了孩子的母親而言,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身教”,而身教比言傳更重要,她曾經說過:

“一個只會享受的少奶奶式的母親,是教不出有作為的孩子的。”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張家六兄弟和父親

除了身教外,陸英在教育子女上還非常重視給孩子們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孩子們長大一些後,陸英就開始籌劃換個更加有利於營造學習氛圍的宅院。她的這種種做法,頗有點“孟母三遷”的意味。

為了為孩子們找到更好的住所,陸英竟挺著大肚、拉上僕人一家一家地親自看房。

找到新宅院後,陸英便開始親手佈置了。她在家中設置了四個書房:張武齡一個,陸英一個,孩子們共用兩個。

陸英在佈置書房時特意將書隨意擺放,而不是整整齊齊擺在書架上,她這樣做的目的是營造一種“到處都是書”的氛圍。果然,在她的這種“小心機”設計下, 孩子們隨意地翻書,在翻來翻去中慢慢被培養出了捧書的習慣。

陸英布置的新家,除了隨處可以看到書外,還處處可以看到古詩,古詞,走廊上隨處刻著的都是王維、李白的古詩,而旁邊的圍牆上,則刻著朱熹的詩。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這樣濃厚的文化氛圍下, 孩子們早早就學會了識文斷字,極小的時候張元和幾姐妹便通讀了《紅樓夢》。

可即便如此,重視子女教育的陸英也依舊不滿意,她覺得:家裡書香氣濃郁,這當然好。但文化氛圍只停留在子女與父母身上似乎有點“文化斷層”之感,畢竟家裡的下人們和下人的孩子不識字。

於是,意識到這點的陸英幹了一件讓所有人都瞠目結舌的事:她開始在張家辦起了學堂,讓下人和下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學習文化知識。

當時,張家的孩子每一個都有對應的“乾乾”照顧,這裡的“乾乾”是合肥方言裡類似於“奶媽”、“保姆”一般的稱呼。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在課間休息

下定決心教下人們識字後,陸英還推出了相應的教學制度,她規定:每個孩子都必須在學習的同時幫助保姆識字,“乾乾”之間還要進行比賽。

陸英自己則也加入了比賽中,她甚至在保姆每天為自己梳頭時在前面擺著20個家裡自制的生字塊,梳完頭,字也剛好認了20個。

陸英看報紙時也不忘“見縫插針”地幫助保姆學習,她曾在報紙上發現趣味數學題後,用來考保姆們。結果,還真有一位“高幹幹”算出了答案。

隨著比賽的拉開,張兆和姐妹們都急了,在幾姐妹中,張兆和保姆朱氏學字最快,後來她甚至能夠自己閱讀《天雨花》、《再生緣》、《西遊記》、《三國演義》 了。

其他姐妹見被落下了就拼命追趕,在你追我趕中,大傢伙的學識都“水漲船高”了。

和今天父母一樣的是,當時的陸英也曾遇到過孩子厭學的情況。在幾姐妹中,張允和最不願意學字,讓她按著陸英制定的學習計劃跟著走簡直是一件忍無可忍的事。

陸英見狀想了想便咬牙將她關進了書房,張允和被關進書房後先是大哭一陣,之後便呼呼睡去了。可夜間醒來,陸英還是不肯開門。第二天,被關怕了的張允和便乖乖開口認字了。

在陸英的軟硬兼施下,很快孩子們都將讀書變成了綿延一生的興趣。多年後,張家姐妹回憶起在家裡上課時的情景時依舊滿是甜蜜。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相比同時代很多提到上課就頭痛的孩子,張家四姐妹在母親的影響下變得很愛讀書了。每天早上吃完飯後,張家四姐妹就往大花廳跑,在這裡,她們上午讀書,下午唱戲。

“花廳”是陸英給大書房取的美名,冬天,張家姐妹們將花廳的一個屋子命名為“冬宮”,夏季則是“夏宮”,還有三分之一的區域是她們的戲臺子。回憶中,姐妹們在談起大花廳時說:

“書房前有兩棵玉蘭樹,紫白分明,春暖花開,微風一吹,即有成熟的花瓣隨風飄落。”

更為讓孩子們歡喜的是,透過書房紅綠相間的玻璃窗,她們能看到後院的杏子樹和棗子樹。一到果子成熟的季節,她們便在讀書的同時晃著小腦袋、豎著耳朵聽著果子落地時的“啪啪”聲。

老師們一宣佈下課,她們便瘋跑向杏子、棗子樹下去撿拾落地的果子。有時候,老師催著上課時沒吃夠的她們還撿果子塞進書桌藏起來慢慢吃。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張兆和、張充和(上),張允和、張元和(下)

陸英是個頗懂情趣的女人,她希望自己的女兒將來也是懂得情趣的女子。所以,從小她便教孩子們唱崑曲。在她的影響下,合肥四姐妹中的每一個都會唱崑曲且都有相當的造詣。

有這樣的母親,合肥四姐妹成才自然是情理之中。後來的合肥四姐妹中:

大姐張元和曾在臺北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任職,後移居美國;二姐張允和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同時兼任北京崑曲研習社主任委員;

三姐張兆和則在擔任《人民文學》雜誌社編輯同時成為了小說家,曾出版短篇小說集《湖畔》等;四妹張充和則在哈佛、耶魯等20多所大學執教、傳授書法和崑曲。

而更加讓人稱奇的是,合肥四姐妹都繼承了母親的傳統,她們在後來的小家庭裡既做了賢妻又做了良母,最主要的是,不管嫁在怎樣的人家,她們始終和母親一樣:上進且懂情趣。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她們和最初葉聖陶料想的一樣:誰娶了她們都能幸福一輩子。

1921年,生下14胎後不久,年僅36歲的陸英便因拔牙出血過世了。臨死前,她將自己的9個子女都做了妥善的安排:

她將9個孩子的奶媽和保姆叫到身邊,每人分配了兩百大洋,她囑咐她們無論遇到何事都要將孩子帶到18歲。

這樣的要求在當時或許還可行,可後來隨著張家的慢慢衰落和政局的動盪,這些奶媽和保姆要遵守承諾就有些難了。然而,讓所有人驚歎的是,這些奶媽、保姆後來寧願自己孩子吃苦,也分毫沒虧待過陸英的孩子。

"

民國史上名氣最大的姐妹團有兩個,一個是宋氏三姐妹,另一個便是合肥四姐妹。

相比在近代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力的宋氏三姐妹,合肥四姐妹之在歷史上留下印記是因為:她們是民國名媛的最傑出代表。

美麗、高貴、典雅、氣度不凡、學識過人、才華橫溢等等這些詞,都是民國“名媛”的特性,合肥四姐妹便是集這些特性於一身的存在。也正是因此,教育家葉聖陶才會煞有介事地說:

“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葉聖陶的話音落下後,合肥四姐妹便各自嫁人了,她們所嫁之人也都是人中龍鳳,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四姐妹的婚姻也都很圓滿。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合肥四姐妹分別嫁給了著名崑曲大師顧傳玠、語言學家周有光、文學家沈從文和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

在那個年代,如合肥四姐妹這般的家世背景,要嫁給龍子鳳子不難,難的是:她們都能將婚姻經營到恰到好處,且都從一而終。

這樣的結果,絕不是簡單用“運氣”二字便可概括。實際上,合肥四姐妹的成功背後是她們生母陸英苦心培養的結果。

陸英生於1885年,同合肥四姐妹一樣,她也出自名門。嫁到張家時,陸英年21歲,她的丈夫,合肥四姐妹的父親張武齡年僅17歲。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陸英

張家是合肥當地的望族,那時的合肥共有四大家族,按照財富聲望大小綜合排名依次是龔(龔鎮洲)、張(張樹聲)、李(李鴻章)、段(段祺瑞)。

張武齡父親便是四大家族中排在李鴻章前面的張樹聲,他曾歷任兩廣總督和直隸總督,是平叛太平天國起義的淮軍第二號人物,也是晚清洋務專家。

張家產業驚人,僅良田就有上萬畝,即便僅靠收租,他們家一年的入賬也有幾十萬銖。這樣的家族自然是相當重傳宗接代的,畢竟張家有極大的產業需要被繼承。

於是,陸英自嫁到張家後便備感“延續香火”的重壓,在那個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年代,陸英卻在嫁入張家後接連生下了三個女兒,她們依次是大小姐張元和、二小姐張允和和三小姐張兆和。

在這之後,陸英雖生下了一個男胎,但孩子卻又不幸夭折了。直到生下四女兒張充和後,她才一口氣生下了五個兒子。

在頻繁生育子女的同時,陸英絲毫未放鬆對女兒們的教育,陸英自己是個早早放足的新時代女性,因為接受過新思想的薰陶,她一直堅信“女子的教育最應受到重視”,這也是她後來大肆興辦女學的原因所在。

陸英是一個極其勤快的女子,即便是大家族的大少奶奶,她也依舊每天忙來忙去,似乎從來都不消停。張家在合肥的大片土地賬目、各處的房產、商戶收入和投資等等,都是陸英親自掌管的,在這些之外,她還不停在生育的同時進行各種學習。

除了崑曲外,陸英還學習了製作西點,後來,他還同孩子的三姑母一同去洋派公司學習踏洋機,她學了縫紉,還將刺繡好的牡丹花裝在玻璃鏡框裡,以示紀念。

陸英覺得,對於有了孩子的母親而言,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身教”,而身教比言傳更重要,她曾經說過:

“一個只會享受的少奶奶式的母親,是教不出有作為的孩子的。”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張家六兄弟和父親

除了身教外,陸英在教育子女上還非常重視給孩子們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孩子們長大一些後,陸英就開始籌劃換個更加有利於營造學習氛圍的宅院。她的這種種做法,頗有點“孟母三遷”的意味。

為了為孩子們找到更好的住所,陸英竟挺著大肚、拉上僕人一家一家地親自看房。

找到新宅院後,陸英便開始親手佈置了。她在家中設置了四個書房:張武齡一個,陸英一個,孩子們共用兩個。

陸英在佈置書房時特意將書隨意擺放,而不是整整齊齊擺在書架上,她這樣做的目的是營造一種“到處都是書”的氛圍。果然,在她的這種“小心機”設計下, 孩子們隨意地翻書,在翻來翻去中慢慢被培養出了捧書的習慣。

陸英布置的新家,除了隨處可以看到書外,還處處可以看到古詩,古詞,走廊上隨處刻著的都是王維、李白的古詩,而旁邊的圍牆上,則刻著朱熹的詩。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這樣濃厚的文化氛圍下, 孩子們早早就學會了識文斷字,極小的時候張元和幾姐妹便通讀了《紅樓夢》。

可即便如此,重視子女教育的陸英也依舊不滿意,她覺得:家裡書香氣濃郁,這當然好。但文化氛圍只停留在子女與父母身上似乎有點“文化斷層”之感,畢竟家裡的下人們和下人的孩子不識字。

於是,意識到這點的陸英幹了一件讓所有人都瞠目結舌的事:她開始在張家辦起了學堂,讓下人和下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學習文化知識。

當時,張家的孩子每一個都有對應的“乾乾”照顧,這裡的“乾乾”是合肥方言裡類似於“奶媽”、“保姆”一般的稱呼。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在課間休息

下定決心教下人們識字後,陸英還推出了相應的教學制度,她規定:每個孩子都必須在學習的同時幫助保姆識字,“乾乾”之間還要進行比賽。

陸英自己則也加入了比賽中,她甚至在保姆每天為自己梳頭時在前面擺著20個家裡自制的生字塊,梳完頭,字也剛好認了20個。

陸英看報紙時也不忘“見縫插針”地幫助保姆學習,她曾在報紙上發現趣味數學題後,用來考保姆們。結果,還真有一位“高幹幹”算出了答案。

隨著比賽的拉開,張兆和姐妹們都急了,在幾姐妹中,張兆和保姆朱氏學字最快,後來她甚至能夠自己閱讀《天雨花》、《再生緣》、《西遊記》、《三國演義》 了。

其他姐妹見被落下了就拼命追趕,在你追我趕中,大傢伙的學識都“水漲船高”了。

和今天父母一樣的是,當時的陸英也曾遇到過孩子厭學的情況。在幾姐妹中,張允和最不願意學字,讓她按著陸英制定的學習計劃跟著走簡直是一件忍無可忍的事。

陸英見狀想了想便咬牙將她關進了書房,張允和被關進書房後先是大哭一陣,之後便呼呼睡去了。可夜間醒來,陸英還是不肯開門。第二天,被關怕了的張允和便乖乖開口認字了。

在陸英的軟硬兼施下,很快孩子們都將讀書變成了綿延一生的興趣。多年後,張家姐妹回憶起在家裡上課時的情景時依舊滿是甜蜜。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相比同時代很多提到上課就頭痛的孩子,張家四姐妹在母親的影響下變得很愛讀書了。每天早上吃完飯後,張家四姐妹就往大花廳跑,在這裡,她們上午讀書,下午唱戲。

“花廳”是陸英給大書房取的美名,冬天,張家姐妹們將花廳的一個屋子命名為“冬宮”,夏季則是“夏宮”,還有三分之一的區域是她們的戲臺子。回憶中,姐妹們在談起大花廳時說:

“書房前有兩棵玉蘭樹,紫白分明,春暖花開,微風一吹,即有成熟的花瓣隨風飄落。”

更為讓孩子們歡喜的是,透過書房紅綠相間的玻璃窗,她們能看到後院的杏子樹和棗子樹。一到果子成熟的季節,她們便在讀書的同時晃著小腦袋、豎著耳朵聽著果子落地時的“啪啪”聲。

老師們一宣佈下課,她們便瘋跑向杏子、棗子樹下去撿拾落地的果子。有時候,老師催著上課時沒吃夠的她們還撿果子塞進書桌藏起來慢慢吃。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張兆和、張充和(上),張允和、張元和(下)

陸英是個頗懂情趣的女人,她希望自己的女兒將來也是懂得情趣的女子。所以,從小她便教孩子們唱崑曲。在她的影響下,合肥四姐妹中的每一個都會唱崑曲且都有相當的造詣。

有這樣的母親,合肥四姐妹成才自然是情理之中。後來的合肥四姐妹中:

大姐張元和曾在臺北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任職,後移居美國;二姐張允和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同時兼任北京崑曲研習社主任委員;

三姐張兆和則在擔任《人民文學》雜誌社編輯同時成為了小說家,曾出版短篇小說集《湖畔》等;四妹張充和則在哈佛、耶魯等20多所大學執教、傳授書法和崑曲。

而更加讓人稱奇的是,合肥四姐妹都繼承了母親的傳統,她們在後來的小家庭裡既做了賢妻又做了良母,最主要的是,不管嫁在怎樣的人家,她們始終和母親一樣:上進且懂情趣。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她們和最初葉聖陶料想的一樣:誰娶了她們都能幸福一輩子。

1921年,生下14胎後不久,年僅36歲的陸英便因拔牙出血過世了。臨死前,她將自己的9個子女都做了妥善的安排:

她將9個孩子的奶媽和保姆叫到身邊,每人分配了兩百大洋,她囑咐她們無論遇到何事都要將孩子帶到18歲。

這樣的要求在當時或許還可行,可後來隨著張家的慢慢衰落和政局的動盪,這些奶媽和保姆要遵守承諾就有些難了。然而,讓所有人驚歎的是,這些奶媽、保姆後來寧願自己孩子吃苦,也分毫沒虧待過陸英的孩子。

合肥四姐妹生母陸英:為培養好子女,她做了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

張家十姐弟

奶媽、保姆們如此義氣皆因為:她們敬重陸英的為人且對她滿懷感恩。

在奶媽、保姆們眼裡,能碰上陸英這樣的女主人是她們前世修來的福分。陸英在世時,不僅讓奶媽、保姆接受教育,還從不把她們當下人看,每天吃早餐時,陸英還囑咐孩子們每人分一半給自己的奶媽、保姆。

陸英不僅把這些下人的孩子接到府里居住,甚至還將他們看成自己的孩子。而合肥四姐妹和少爺們在和下人孩子玩耍時,也從來不把下人孩子當下人看。

每次奶媽、保姆家裡遇到難事,第一個站出來幫忙的也總是陸英。

因著陸英的這些“好”,她當時囑託的這些奶媽、保姆中有很多堅持照顧到了小姐、少爺的第二代。

奶媽、保姆們對小姐、少爺的各種“好”,大抵是陸英善良結的“果”。而合肥四姐妹的完美人生,則是她身教和努力營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圍而結下的“善果”!

這個世界,從來沒有無緣無故,不是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