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八十三了,但他還沒有“長大”'

"

"

我父親八十三了,但他還沒有“長大”

一、 對父親來說,兒女都是陌生人

我從小就沒得到過父親的關心和呵護,他雖然一直在家裡,但對我們幾個孩子來說,是若有若無的存在。

母親說父親從來沒有抱過我們,也沒有哄過我們。因為這種長期的疏離和冷漠,導致我每次接近父親的身體時,心底都會泛起一種排斥。明知這是一種不正常的心理,但無法克服。

我四五歲時,母親帶著哥哥姐姐們去鄰村看電影,父親和我留在家裡。我的要求是他只能睡在炕頭,不能靠近睡在炕梢的我。那時大家拿這件事當笑話。長大後想起,才意識到這是一種親情的遺憾和悲哀。

童年時關於父親記憶最深刻的事情還有兩件。我六七歲時,父親做闌尾手術,別人給他送來壓縮餅乾(那時物資匱乏,這樣的東西平時基本見不到,孩子沒有零食可吃),他一人在那裡津津有味地吃,而我巴巴地在旁邊看著,他看都不看我一眼。

我十四歲時,因為闌尾手術在家裡休息。休息到半個月時,父親跟母親吵,怪我不去地裡拔草。而我清楚地記得,他做闌尾的時候在炕上躺了至少十天,說怕抻了刀口。

童年時,我家最大的災難來自父母的矛盾衝突,整日吵得雞飛狗跳,家無寧日。

那時不太瞭解他們吵架的原因,還怪過母親強勢。及至長大,才慢慢明白他們吵架的根源。

父親自私,對家人漠不關心,只在乎他自己的感受,累了向母親抱怨,病了要小病大養;性格懦弱,用母親的話講就是“掉一片樹葉也怕砸著他的腦袋”,怕承擔責任,在外面做一個老好人,不維護家人,在家裡大事逃避,不肯做主,有功攬到他頭上,有過推給母親。

父親這一生有兩方面值得稱道:一是在外面不得罪人,隨和,樂於助人,二是比較勤勞。所以他在外人那裡形象很高大,有很好的口碑。

但一個人的角色扮演,不僅僅是在社會上,更重要的是在家庭中。因為家人才是你生存的根基,是你幸福的源泉。一個家庭中父親和丈夫的角色缺失,註定是一場災難。

因為父親的逃避責任,母親不得不撐起一個家。母親雖然愛我們,但生生被貧困和勞累逼出了一身戾氣,心情煩躁時難免責罵我們。

懦弱自私的父親和脾氣暴躁的母親,就是我們童年生活的全部。家,是沒有溫暖的。

"

我父親八十三了,但他還沒有“長大”

一、 對父親來說,兒女都是陌生人

我從小就沒得到過父親的關心和呵護,他雖然一直在家裡,但對我們幾個孩子來說,是若有若無的存在。

母親說父親從來沒有抱過我們,也沒有哄過我們。因為這種長期的疏離和冷漠,導致我每次接近父親的身體時,心底都會泛起一種排斥。明知這是一種不正常的心理,但無法克服。

我四五歲時,母親帶著哥哥姐姐們去鄰村看電影,父親和我留在家裡。我的要求是他只能睡在炕頭,不能靠近睡在炕梢的我。那時大家拿這件事當笑話。長大後想起,才意識到這是一種親情的遺憾和悲哀。

童年時關於父親記憶最深刻的事情還有兩件。我六七歲時,父親做闌尾手術,別人給他送來壓縮餅乾(那時物資匱乏,這樣的東西平時基本見不到,孩子沒有零食可吃),他一人在那裡津津有味地吃,而我巴巴地在旁邊看著,他看都不看我一眼。

我十四歲時,因為闌尾手術在家裡休息。休息到半個月時,父親跟母親吵,怪我不去地裡拔草。而我清楚地記得,他做闌尾的時候在炕上躺了至少十天,說怕抻了刀口。

童年時,我家最大的災難來自父母的矛盾衝突,整日吵得雞飛狗跳,家無寧日。

那時不太瞭解他們吵架的原因,還怪過母親強勢。及至長大,才慢慢明白他們吵架的根源。

父親自私,對家人漠不關心,只在乎他自己的感受,累了向母親抱怨,病了要小病大養;性格懦弱,用母親的話講就是“掉一片樹葉也怕砸著他的腦袋”,怕承擔責任,在外面做一個老好人,不維護家人,在家裡大事逃避,不肯做主,有功攬到他頭上,有過推給母親。

父親這一生有兩方面值得稱道:一是在外面不得罪人,隨和,樂於助人,二是比較勤勞。所以他在外人那裡形象很高大,有很好的口碑。

但一個人的角色扮演,不僅僅是在社會上,更重要的是在家庭中。因為家人才是你生存的根基,是你幸福的源泉。一個家庭中父親和丈夫的角色缺失,註定是一場災難。

因為父親的逃避責任,母親不得不撐起一個家。母親雖然愛我們,但生生被貧困和勞累逼出了一身戾氣,心情煩躁時難免責罵我們。

懦弱自私的父親和脾氣暴躁的母親,就是我們童年生活的全部。家,是沒有溫暖的。

我父親八十三了,但他還沒有“長大”

二、 缺失的父愛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我們姐弟兄妹四人,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傷害。

除大姐外(大姐出生時母親任大隊的婦聯主任,沒有時間哄她。大姐有三四年的時間是在幾個舅舅的背上度過的,所以她是受影響最小的一個),我們都有共同的性格特點:缺乏安全感,比較自卑,不敢捍衛自己的權利。武志紅說:“性格是內在的關係模式,它在原生家庭中形成,是童年時你與重要的親人關係的內化,之後展現在各種關係中。”因為這樣的性格,在走上社會之後,我們活得都很累。

最大的傷害是情感方面的:大哥年過半百,至今還沒有成家。我有過兩次婚姻,均已失敗告終。大姐二姐的生活也不幸福。

著名的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說:“父母的愛是最珍貴的禮物,若子女無法從父母處獲得,則終其一生都將苦苦追求,然則哪怕鏖戰一生,也常常以失敗告終。”我覺得這段話恰恰是我前半生的寫照。

總結原生家庭給我的感情生活帶來的魔咒,不外乎以下兩點

——

一是對婚姻沒有期待。我兩次結婚,出現問題時就想“大不了離婚,一個人過也好過在婚姻裡受苦”,卻從來不去想怎麼解決婚姻中遇到的問題。

“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想要獲得幸福,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為家庭幸福對他們來說來自於想象,而不是親身經歷。”直到現在,我都沒有再次走進婚姻的想法,因為我不確定,自己有沒有把婚姻經營好的能力。

二是因為沒有得到過父愛,我對親密關係的期待是有一個人能像一個真正的父親那樣無條件地愛我。但是這些年的追尋一直都很失敗,要麼遇到的不是理想的對象,我不去將就。要麼遇到理想的對象則患得患失,總覺得對方不夠愛我。這是安全感在作祟。

有很多年我一直在怨恨原生家庭,特別是父親。覺得他應該為我的苦難承擔大部分的責任。但怨恨於事無補,我依然在孤單無助的痛苦中掙扎。

"

我父親八十三了,但他還沒有“長大”

一、 對父親來說,兒女都是陌生人

我從小就沒得到過父親的關心和呵護,他雖然一直在家裡,但對我們幾個孩子來說,是若有若無的存在。

母親說父親從來沒有抱過我們,也沒有哄過我們。因為這種長期的疏離和冷漠,導致我每次接近父親的身體時,心底都會泛起一種排斥。明知這是一種不正常的心理,但無法克服。

我四五歲時,母親帶著哥哥姐姐們去鄰村看電影,父親和我留在家裡。我的要求是他只能睡在炕頭,不能靠近睡在炕梢的我。那時大家拿這件事當笑話。長大後想起,才意識到這是一種親情的遺憾和悲哀。

童年時關於父親記憶最深刻的事情還有兩件。我六七歲時,父親做闌尾手術,別人給他送來壓縮餅乾(那時物資匱乏,這樣的東西平時基本見不到,孩子沒有零食可吃),他一人在那裡津津有味地吃,而我巴巴地在旁邊看著,他看都不看我一眼。

我十四歲時,因為闌尾手術在家裡休息。休息到半個月時,父親跟母親吵,怪我不去地裡拔草。而我清楚地記得,他做闌尾的時候在炕上躺了至少十天,說怕抻了刀口。

童年時,我家最大的災難來自父母的矛盾衝突,整日吵得雞飛狗跳,家無寧日。

那時不太瞭解他們吵架的原因,還怪過母親強勢。及至長大,才慢慢明白他們吵架的根源。

父親自私,對家人漠不關心,只在乎他自己的感受,累了向母親抱怨,病了要小病大養;性格懦弱,用母親的話講就是“掉一片樹葉也怕砸著他的腦袋”,怕承擔責任,在外面做一個老好人,不維護家人,在家裡大事逃避,不肯做主,有功攬到他頭上,有過推給母親。

父親這一生有兩方面值得稱道:一是在外面不得罪人,隨和,樂於助人,二是比較勤勞。所以他在外人那裡形象很高大,有很好的口碑。

但一個人的角色扮演,不僅僅是在社會上,更重要的是在家庭中。因為家人才是你生存的根基,是你幸福的源泉。一個家庭中父親和丈夫的角色缺失,註定是一場災難。

因為父親的逃避責任,母親不得不撐起一個家。母親雖然愛我們,但生生被貧困和勞累逼出了一身戾氣,心情煩躁時難免責罵我們。

懦弱自私的父親和脾氣暴躁的母親,就是我們童年生活的全部。家,是沒有溫暖的。

我父親八十三了,但他還沒有“長大”

二、 缺失的父愛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我們姐弟兄妹四人,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傷害。

除大姐外(大姐出生時母親任大隊的婦聯主任,沒有時間哄她。大姐有三四年的時間是在幾個舅舅的背上度過的,所以她是受影響最小的一個),我們都有共同的性格特點:缺乏安全感,比較自卑,不敢捍衛自己的權利。武志紅說:“性格是內在的關係模式,它在原生家庭中形成,是童年時你與重要的親人關係的內化,之後展現在各種關係中。”因為這樣的性格,在走上社會之後,我們活得都很累。

最大的傷害是情感方面的:大哥年過半百,至今還沒有成家。我有過兩次婚姻,均已失敗告終。大姐二姐的生活也不幸福。

著名的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說:“父母的愛是最珍貴的禮物,若子女無法從父母處獲得,則終其一生都將苦苦追求,然則哪怕鏖戰一生,也常常以失敗告終。”我覺得這段話恰恰是我前半生的寫照。

總結原生家庭給我的感情生活帶來的魔咒,不外乎以下兩點

——

一是對婚姻沒有期待。我兩次結婚,出現問題時就想“大不了離婚,一個人過也好過在婚姻裡受苦”,卻從來不去想怎麼解決婚姻中遇到的問題。

“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想要獲得幸福,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為家庭幸福對他們來說來自於想象,而不是親身經歷。”直到現在,我都沒有再次走進婚姻的想法,因為我不確定,自己有沒有把婚姻經營好的能力。

二是因為沒有得到過父愛,我對親密關係的期待是有一個人能像一個真正的父親那樣無條件地愛我。但是這些年的追尋一直都很失敗,要麼遇到的不是理想的對象,我不去將就。要麼遇到理想的對象則患得患失,總覺得對方不夠愛我。這是安全感在作祟。

有很多年我一直在怨恨原生家庭,特別是父親。覺得他應該為我的苦難承擔大部分的責任。但怨恨於事無補,我依然在孤單無助的痛苦中掙扎。

我父親八十三了,但他還沒有“長大”

三、 父親也是受害者,沒有人教他如何愛人

經歷的困境多了,自然想尋求脫困的途徑。漸漸看了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和文章,對自己和原生家庭有了更深的認識。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這本書中說: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代代相傳。這個體系並非你的父母所發明,而是從先輩那裡繼承的一整套逐漸累積而成的感受、規則、交流、觀念。

換句話來說,你的父母也有父母。他們的行為對你造成了傷害,但他們也是受害者。他們不過是在把他的原生家庭中習得的那一套用在了你的身上,除此之外,他們不會別的。

順著這個思路,我追溯了父親的原生家庭。

我父親兄弟三人,姐妹三個,他排行第四。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兒童人格教育》中說:“一個孩子對自己在某個環境中所處的位置有自己的無意識的理解。而這種理解往往和他們的發展狀況具有一致性。同樣,我們也都有所感觸。一個家庭,長子、次子和幼子的人生道路、性格發展通常會有所不同,其實這與他們長期在家庭中所處的位置是有關聯的,也可以說是相適應的。換言之,兒童的性格的發展是從其早期在家庭中的處境磨合鍛造出來的。”

按照這個成長次序說,老大是家裡最受重視的,因為他是第一個孩子。老么是最受寵愛的,因為他最小。而排在中間的往往被忽略,得到的愛最少。父親出生的時候,家裡已經有了三個,應該不那麼受重視,可能許多心理情感上的需求都被忽視。

更重要的一點,是父親四歲時就失去了母親。那時我的兩個年長的姑姑已經嫁人。我爺爺為了家裡有一個女人操持,給年僅十七歲的大爺娶了大他八歲的媳婦。

爺爺是一個老實人,沉默寡言,不參與家裡的事兒。長媳進門就當家,不久就以絕對的強勢掌控了這個家。

在我的記憶中,大娘是一個特別吝嗇的人,對人非常苛刻。一個四歲的孩子失去了母親的庇護,在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中,處境可想而知。不久大娘又生了她自己的孩子。父親變成了一個更加多餘的存在。

物質與精神需求雙重匱乏,他小心翼翼地在家裡尋求一個生存的空間,爭取一點可憐巴巴的資源,也許只有在同齡的夥伴中才能得到一點溫暖。

因為別人自私對他,所以他也學會自私;因為不被人愛,所以沒有學會如何愛人;因為怕被懲罰,所以學會逃避責任;因為沒人親近過他,所以他不知道如何跟家人親近。

父親沒讀過書,大字不識一個,生活在閉塞的小村子裡,他對家庭、對親情那點可憐的認知都是在家庭中習得的,沒有人給他樹立好的榜樣,所以他就長成了那副自私冷漠、膽小怕事的樣子。

當年他不得不在夥伴中尋求溫暖的時候,就註定了他長大後也向外去尋求安慰,而沒有處理自己家裡關係的想法。對他來說,友誼比親情安全多了。

在愛的這一方面,他就像一個心智未開的孩子,沒有得到長大的機會。

四、 父親的年事見高,但心理上永遠不會長大

母親去世後,父親在大姐二姐家生活。讓大姐二姐苦不堪言的是,一丁點兒的不舒服都把他嚇得不行,成天圍著大姐二姐說“我不行了”,每天要說若干遍。他耍各種的小心機

其實,在父親的心裡,一直有一個缺愛的“內在小孩”,它蜷縮在他的潛意識裡,孤單無助,求“親親抱抱舉高高”。

他的各種抱怨,他生病時小病大養,是因為他想得到關愛和重視;他逃避責任,是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力量承擔……

他一生都在追求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的東西,一生都在深深地恐懼,就像一個無依無靠的孩子,一直都在索取愛——向他的妻子和兒女。他不知道一個父親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他的一生可憐又孤單。

五、接受父母的樣子,才能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

原生家庭的確給每一個人都帶來傷害,但它絕對不是沒法打破的宿命,至多是一道束縛著你的鎖鏈。

東野圭吾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沒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盡力打好它。”

父母不可能給予你所有,但你,可以給自己想要的一切。過什麼樣的生活,你有選擇的自由

理解父母為什麼會這樣對你,接受他們的樣子,你才能放下怨恨,不再糾結那些傷害。

從原生家庭的魔咒中解脫出來,你才能做更好的自己,才能讓命運的輪迴在我們身上畫上一個句號,而不會再延續到孩子身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