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孤獨,叫我只能靠自己'

"

有些人面對別人的好意幫助的時候,總是習慣性的拒絕,即使他可能真的處於需要幫助的時候,或是內心其實也想要接受幫助的。但是最後,還是下意識的選擇了拒絕,這又是什麼心理呢?

"

有些人面對別人的好意幫助的時候,總是習慣性的拒絕,即使他可能真的處於需要幫助的時候,或是內心其實也想要接受幫助的。但是最後,還是下意識的選擇了拒絕,這又是什麼心理呢?

有一種孤獨,叫我只能靠自己

曾有一位女性朋友,在聚會上和大夥分享,她自從讀大學開始,就從未花過家裡的一分錢。

因為父母離異,從小和弟弟跟著媽媽生活,媽媽是個很堅強的女人。媽媽也從小就教育她,“這個世界上沒有誰可以讓你依靠,就得靠自己”。

所以她從小就學會了獨立,大學四年,靠著獎學金、貸款、打零工完成了學業。畢業幾年之後,靠著自己的打拼,在南方沿海城市有了自己的房子車子。

在外人看來,她是如此的牛逼。而她自己卻說,每當夜深人靜之時,她內心偶爾還會有一絲絲的悲涼。

因為,她不得不獨立,有時候,她也希望能有個依靠,哪怕只是短暫的放鬆也好,但她的意識總會告訴自己不能夠。

她開玩笑的說“太獨立並不一定是牛逼,也可能是苦逼。”

"

有些人面對別人的好意幫助的時候,總是習慣性的拒絕,即使他可能真的處於需要幫助的時候,或是內心其實也想要接受幫助的。但是最後,還是下意識的選擇了拒絕,這又是什麼心理呢?

有一種孤獨,叫我只能靠自己

曾有一位女性朋友,在聚會上和大夥分享,她自從讀大學開始,就從未花過家裡的一分錢。

因為父母離異,從小和弟弟跟著媽媽生活,媽媽是個很堅強的女人。媽媽也從小就教育她,“這個世界上沒有誰可以讓你依靠,就得靠自己”。

所以她從小就學會了獨立,大學四年,靠著獎學金、貸款、打零工完成了學業。畢業幾年之後,靠著自己的打拼,在南方沿海城市有了自己的房子車子。

在外人看來,她是如此的牛逼。而她自己卻說,每當夜深人靜之時,她內心偶爾還會有一絲絲的悲涼。

因為,她不得不獨立,有時候,她也希望能有個依靠,哪怕只是短暫的放鬆也好,但她的意識總會告訴自己不能夠。

她開玩笑的說“太獨立並不一定是牛逼,也可能是苦逼。”

有一種孤獨,叫我只能靠自己

但是,被迫的獨立不是真正的獨立,而是不得不面對的獨立。

嬰幼兒,在生理上必需依賴於父母的照料才能存活下來。同樣的,心靈的滋養,也是因為有對父母的情感鏈接,孩子人格的成長才能健康獨立。

每個人的成長,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是從依賴走向獨立的。

許多人,有困難不會主動尋求幫助,或是拒絕他人的幫助。

通常是,因為自己已經習慣了獨行俠的感覺,習慣了自己面對問題,也許以往面對的現實問題最終是解決了,但在過程中卻從未得到過情感的支持。

更可能是,因為在生命早期,孩子對父母發出了愛的呼喚,卻沒有得到父母愛的迴應。

孩子經歷了等待、失望,最後絕望。因為沒有得到父母的迴應,或者是父母的迴應帶著抱怨,孩子會自戀的覺得自己打擾了父母,麻煩了父母,甚至是傷害了父母。

"

有些人面對別人的好意幫助的時候,總是習慣性的拒絕,即使他可能真的處於需要幫助的時候,或是內心其實也想要接受幫助的。但是最後,還是下意識的選擇了拒絕,這又是什麼心理呢?

有一種孤獨,叫我只能靠自己

曾有一位女性朋友,在聚會上和大夥分享,她自從讀大學開始,就從未花過家裡的一分錢。

因為父母離異,從小和弟弟跟著媽媽生活,媽媽是個很堅強的女人。媽媽也從小就教育她,“這個世界上沒有誰可以讓你依靠,就得靠自己”。

所以她從小就學會了獨立,大學四年,靠著獎學金、貸款、打零工完成了學業。畢業幾年之後,靠著自己的打拼,在南方沿海城市有了自己的房子車子。

在外人看來,她是如此的牛逼。而她自己卻說,每當夜深人靜之時,她內心偶爾還會有一絲絲的悲涼。

因為,她不得不獨立,有時候,她也希望能有個依靠,哪怕只是短暫的放鬆也好,但她的意識總會告訴自己不能夠。

她開玩笑的說“太獨立並不一定是牛逼,也可能是苦逼。”

有一種孤獨,叫我只能靠自己

但是,被迫的獨立不是真正的獨立,而是不得不面對的獨立。

嬰幼兒,在生理上必需依賴於父母的照料才能存活下來。同樣的,心靈的滋養,也是因為有對父母的情感鏈接,孩子人格的成長才能健康獨立。

每個人的成長,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是從依賴走向獨立的。

許多人,有困難不會主動尋求幫助,或是拒絕他人的幫助。

通常是,因為自己已經習慣了獨行俠的感覺,習慣了自己面對問題,也許以往面對的現實問題最終是解決了,但在過程中卻從未得到過情感的支持。

更可能是,因為在生命早期,孩子對父母發出了愛的呼喚,卻沒有得到父母愛的迴應。

孩子經歷了等待、失望,最後絕望。因為沒有得到父母的迴應,或者是父母的迴應帶著抱怨,孩子會自戀的覺得自己打擾了父母,麻煩了父母,甚至是傷害了父母。

有一種孤獨,叫我只能靠自己

在我們的養育中,我們常常希望孩子懂事,懂事的孩子最獨立,獨立的孩子就不會給父母添麻煩了。

所以,有一種孤獨,叫我只能靠自己。

獨立的孩子也最孤獨,因為那是假性獨立。

假性獨立,是我們心理的一種防禦機制。這些都是早年依戀關係的缺失所帶來的創傷。

孩子為了讓自己好過一些,就會給自己的內心建立起一個保護層。

在保護層中,孤獨感就好像是一種有力的堅強感,就像小孩子時,你突然就學會對自己說,沒有誰能保護自己,你只能靠自己。

我想獲得愛,我也渴望愛,但是我更害怕渴望後的絕望。

於是,我們在內心深處構建了一個不安全的關係模式。我們的潛意識會擔心,如果依靠別人,就會重複我們早年經歷過的創傷痛苦。為了避免這種痛苦,我們會發展出各種各樣的防禦機制。

"

有些人面對別人的好意幫助的時候,總是習慣性的拒絕,即使他可能真的處於需要幫助的時候,或是內心其實也想要接受幫助的。但是最後,還是下意識的選擇了拒絕,這又是什麼心理呢?

有一種孤獨,叫我只能靠自己

曾有一位女性朋友,在聚會上和大夥分享,她自從讀大學開始,就從未花過家裡的一分錢。

因為父母離異,從小和弟弟跟著媽媽生活,媽媽是個很堅強的女人。媽媽也從小就教育她,“這個世界上沒有誰可以讓你依靠,就得靠自己”。

所以她從小就學會了獨立,大學四年,靠著獎學金、貸款、打零工完成了學業。畢業幾年之後,靠著自己的打拼,在南方沿海城市有了自己的房子車子。

在外人看來,她是如此的牛逼。而她自己卻說,每當夜深人靜之時,她內心偶爾還會有一絲絲的悲涼。

因為,她不得不獨立,有時候,她也希望能有個依靠,哪怕只是短暫的放鬆也好,但她的意識總會告訴自己不能夠。

她開玩笑的說“太獨立並不一定是牛逼,也可能是苦逼。”

有一種孤獨,叫我只能靠自己

但是,被迫的獨立不是真正的獨立,而是不得不面對的獨立。

嬰幼兒,在生理上必需依賴於父母的照料才能存活下來。同樣的,心靈的滋養,也是因為有對父母的情感鏈接,孩子人格的成長才能健康獨立。

每個人的成長,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是從依賴走向獨立的。

許多人,有困難不會主動尋求幫助,或是拒絕他人的幫助。

通常是,因為自己已經習慣了獨行俠的感覺,習慣了自己面對問題,也許以往面對的現實問題最終是解決了,但在過程中卻從未得到過情感的支持。

更可能是,因為在生命早期,孩子對父母發出了愛的呼喚,卻沒有得到父母愛的迴應。

孩子經歷了等待、失望,最後絕望。因為沒有得到父母的迴應,或者是父母的迴應帶著抱怨,孩子會自戀的覺得自己打擾了父母,麻煩了父母,甚至是傷害了父母。

有一種孤獨,叫我只能靠自己

在我們的養育中,我們常常希望孩子懂事,懂事的孩子最獨立,獨立的孩子就不會給父母添麻煩了。

所以,有一種孤獨,叫我只能靠自己。

獨立的孩子也最孤獨,因為那是假性獨立。

假性獨立,是我們心理的一種防禦機制。這些都是早年依戀關係的缺失所帶來的創傷。

孩子為了讓自己好過一些,就會給自己的內心建立起一個保護層。

在保護層中,孤獨感就好像是一種有力的堅強感,就像小孩子時,你突然就學會對自己說,沒有誰能保護自己,你只能靠自己。

我想獲得愛,我也渴望愛,但是我更害怕渴望後的絕望。

於是,我們在內心深處構建了一個不安全的關係模式。我們的潛意識會擔心,如果依靠別人,就會重複我們早年經歷過的創傷痛苦。為了避免這種痛苦,我們會發展出各種各樣的防禦機制。

有一種孤獨,叫我只能靠自己

不依靠他人,也就意味著不會被他人傷害,我們需要這些防禦機制,我們需要用保護層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很多時候,我們太過於認同自己構建的保護層,甚至覺得這就是我們自己。我們不想拿開,也很難拿開,因為拿開了,就好像失去了力量。

保護層就如一堵厚牆,把傷害擋住了,同時也擋住了親密關係中美好的體驗。所以,我們學會了獨立,很獨立,太獨立。假裝不需要他人,想象自己可以應對一切。

重新去看到自己的這個傷痛,知道你真正在保護什麼,防禦什麼,重新去看待自己的渴望,理解自己的渴望。

但願,有人看透你的堅強之後,給你一個溫暖的擁抱!

也願你,伸出雙臂,如果你還渴望被擁抱的話!

作者:吳在天,心理諮詢師,心理專欄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給自己看》《親子關係對了,孩子的世界就對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