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

平時安靜的家長群,今天炸了鍋。我點進去一看,原來是媽媽們在討論,要不要讓孩子學做家務。我仔細觀察了一下,家長們主要有兩種不同觀點。

正方:孩子從小學著做家務,理所當然,還能鍛鍊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

反方:認為“三四年級拉差距”,現在是小學的關鍵時期,只有把學習搞好才是最重要的,做家務?小事一樁,不值一提,孩子大了,自然就會了。

雙方各執一詞,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關於孩子做家務的話題,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從小鼓勵孩子參與日常家務,既是真實的陪伴,又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但大多數家長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學習上,期望孩子能出人頭地,有所作為,忽略了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

"

平時安靜的家長群,今天炸了鍋。我點進去一看,原來是媽媽們在討論,要不要讓孩子學做家務。我仔細觀察了一下,家長們主要有兩種不同觀點。

正方:孩子從小學著做家務,理所當然,還能鍛鍊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

反方:認為“三四年級拉差距”,現在是小學的關鍵時期,只有把學習搞好才是最重要的,做家務?小事一樁,不值一提,孩子大了,自然就會了。

雙方各執一詞,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關於孩子做家務的話題,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從小鼓勵孩子參與日常家務,既是真實的陪伴,又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但大多數家長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學習上,期望孩子能出人頭地,有所作為,忽略了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難道只要學習好,就是社會需要的人才嗎?不一定,我們來看一下科學家們怎麼說。

哈佛大學著名的格蘭特研究項目,曾經對456名孩子,做過長達20多年的調研,發現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就業率為15:1,前者收入比後者高20%,同時犯罪率是1:10。

而在國內,中科院曾經對全國2萬多名家長和兒童,做過類似的調研:

專門負責一兩項家務的家庭中,孩子成績優秀的佔86.92%,而那些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裡,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是3.17%。

兩組明顯的數據對比,說明愛幹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相對更加優秀。

一、學習成績好,能成才,但不一定成人。

最近熱播劇《小歡喜》,自播出以來,收視率一路攀升。特別是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眾網友表示:我也有這樣一個媽!

為了讓女兒考入好的大學,宋倩無時無刻不在監督孩子學習。她辭掉了高中物理老師的職位,把女兒臥室連著客廳的牆壁打通,換成了玻璃牆,方便隨時監督女兒的學習。

每天煲藥膳,強迫女兒喝下“補腦神湯”;沒收女兒的樂高玩具,不允許她去喜歡的天學館;女兒稍有反抗,便上演“一哭二鬧三上吊”,從來不允許女兒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

平時安靜的家長群,今天炸了鍋。我點進去一看,原來是媽媽們在討論,要不要讓孩子學做家務。我仔細觀察了一下,家長們主要有兩種不同觀點。

正方:孩子從小學著做家務,理所當然,還能鍛鍊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

反方:認為“三四年級拉差距”,現在是小學的關鍵時期,只有把學習搞好才是最重要的,做家務?小事一樁,不值一提,孩子大了,自然就會了。

雙方各執一詞,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關於孩子做家務的話題,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從小鼓勵孩子參與日常家務,既是真實的陪伴,又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但大多數家長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學習上,期望孩子能出人頭地,有所作為,忽略了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難道只要學習好,就是社會需要的人才嗎?不一定,我們來看一下科學家們怎麼說。

哈佛大學著名的格蘭特研究項目,曾經對456名孩子,做過長達20多年的調研,發現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就業率為15:1,前者收入比後者高20%,同時犯罪率是1:10。

而在國內,中科院曾經對全國2萬多名家長和兒童,做過類似的調研:

專門負責一兩項家務的家庭中,孩子成績優秀的佔86.92%,而那些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裡,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是3.17%。

兩組明顯的數據對比,說明愛幹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相對更加優秀。

一、學習成績好,能成才,但不一定成人。

最近熱播劇《小歡喜》,自播出以來,收視率一路攀升。特別是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眾網友表示:我也有這樣一個媽!

為了讓女兒考入好的大學,宋倩無時無刻不在監督孩子學習。她辭掉了高中物理老師的職位,把女兒臥室連著客廳的牆壁打通,換成了玻璃牆,方便隨時監督女兒的學習。

每天煲藥膳,強迫女兒喝下“補腦神湯”;沒收女兒的樂高玩具,不允許她去喜歡的天學館;女兒稍有反抗,便上演“一哭二鬧三上吊”,從來不允許女兒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女兒喬英子,實在受不了這種高壓氣氛,哭著對她說,不要再逼她學習。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說: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唸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朱棣文的一家被稱為“美國史上最牛華人家族”,兄弟三人都是美國名校畢業的博士。朱媽媽的教育祕訣之一是:每個孩子都必須從小學習下廚、做家務。

有個媽媽卻反其道行之。湖南省華容縣的魏永康,出生於1983年。因為母親曾學梅從小的悉心教育,從兩歲起,魏永康就被人稱為“神童”。他天資聰穎,13歲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平時安靜的家長群,今天炸了鍋。我點進去一看,原來是媽媽們在討論,要不要讓孩子學做家務。我仔細觀察了一下,家長們主要有兩種不同觀點。

正方:孩子從小學著做家務,理所當然,還能鍛鍊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

反方:認為“三四年級拉差距”,現在是小學的關鍵時期,只有把學習搞好才是最重要的,做家務?小事一樁,不值一提,孩子大了,自然就會了。

雙方各執一詞,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關於孩子做家務的話題,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從小鼓勵孩子參與日常家務,既是真實的陪伴,又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但大多數家長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學習上,期望孩子能出人頭地,有所作為,忽略了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難道只要學習好,就是社會需要的人才嗎?不一定,我們來看一下科學家們怎麼說。

哈佛大學著名的格蘭特研究項目,曾經對456名孩子,做過長達20多年的調研,發現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就業率為15:1,前者收入比後者高20%,同時犯罪率是1:10。

而在國內,中科院曾經對全國2萬多名家長和兒童,做過類似的調研:

專門負責一兩項家務的家庭中,孩子成績優秀的佔86.92%,而那些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裡,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是3.17%。

兩組明顯的數據對比,說明愛幹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相對更加優秀。

一、學習成績好,能成才,但不一定成人。

最近熱播劇《小歡喜》,自播出以來,收視率一路攀升。特別是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眾網友表示:我也有這樣一個媽!

為了讓女兒考入好的大學,宋倩無時無刻不在監督孩子學習。她辭掉了高中物理老師的職位,把女兒臥室連著客廳的牆壁打通,換成了玻璃牆,方便隨時監督女兒的學習。

每天煲藥膳,強迫女兒喝下“補腦神湯”;沒收女兒的樂高玩具,不允許她去喜歡的天學館;女兒稍有反抗,便上演“一哭二鬧三上吊”,從來不允許女兒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女兒喬英子,實在受不了這種高壓氣氛,哭著對她說,不要再逼她學習。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說: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唸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朱棣文的一家被稱為“美國史上最牛華人家族”,兄弟三人都是美國名校畢業的博士。朱媽媽的教育祕訣之一是:每個孩子都必須從小學習下廚、做家務。

有個媽媽卻反其道行之。湖南省華容縣的魏永康,出生於1983年。因為母親曾學梅從小的悉心教育,從兩歲起,魏永康就被人稱為“神童”。他天資聰穎,13歲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他的智商是一般孩子難以企及的高度。按說以後的人生就此金光閃閃,不可估量。可是讀了三年的研究生,魏永康就被學校勸退了。為什麼呢?自理能力太差,典型的高分低能學生。

原來從他8歲上中學開始,媽媽曾學梅,除了學習,什麼都不讓他插手。

早上牙膏幫他擠好,像保姆一樣,每天事無鉅細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為了兒子吃飯不耽誤看書,高中時期,還親自給兒子餵飯,就這樣曾媽媽把兒子喂成了巨嬰。

一個人想要取得人生意義的成功,不是童年時間學到多少知識,而是在於讓孩子從小做那些看上去細小瑣碎的事情,人生越早經歷某些東西,就越從中獲取教訓和感悟,越早懂得這些智慧,越早受益。

"

平時安靜的家長群,今天炸了鍋。我點進去一看,原來是媽媽們在討論,要不要讓孩子學做家務。我仔細觀察了一下,家長們主要有兩種不同觀點。

正方:孩子從小學著做家務,理所當然,還能鍛鍊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

反方:認為“三四年級拉差距”,現在是小學的關鍵時期,只有把學習搞好才是最重要的,做家務?小事一樁,不值一提,孩子大了,自然就會了。

雙方各執一詞,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關於孩子做家務的話題,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從小鼓勵孩子參與日常家務,既是真實的陪伴,又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但大多數家長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學習上,期望孩子能出人頭地,有所作為,忽略了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難道只要學習好,就是社會需要的人才嗎?不一定,我們來看一下科學家們怎麼說。

哈佛大學著名的格蘭特研究項目,曾經對456名孩子,做過長達20多年的調研,發現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就業率為15:1,前者收入比後者高20%,同時犯罪率是1:10。

而在國內,中科院曾經對全國2萬多名家長和兒童,做過類似的調研:

專門負責一兩項家務的家庭中,孩子成績優秀的佔86.92%,而那些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裡,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是3.17%。

兩組明顯的數據對比,說明愛幹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相對更加優秀。

一、學習成績好,能成才,但不一定成人。

最近熱播劇《小歡喜》,自播出以來,收視率一路攀升。特別是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眾網友表示:我也有這樣一個媽!

為了讓女兒考入好的大學,宋倩無時無刻不在監督孩子學習。她辭掉了高中物理老師的職位,把女兒臥室連著客廳的牆壁打通,換成了玻璃牆,方便隨時監督女兒的學習。

每天煲藥膳,強迫女兒喝下“補腦神湯”;沒收女兒的樂高玩具,不允許她去喜歡的天學館;女兒稍有反抗,便上演“一哭二鬧三上吊”,從來不允許女兒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女兒喬英子,實在受不了這種高壓氣氛,哭著對她說,不要再逼她學習。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說: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唸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朱棣文的一家被稱為“美國史上最牛華人家族”,兄弟三人都是美國名校畢業的博士。朱媽媽的教育祕訣之一是:每個孩子都必須從小學習下廚、做家務。

有個媽媽卻反其道行之。湖南省華容縣的魏永康,出生於1983年。因為母親曾學梅從小的悉心教育,從兩歲起,魏永康就被人稱為“神童”。他天資聰穎,13歲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他的智商是一般孩子難以企及的高度。按說以後的人生就此金光閃閃,不可估量。可是讀了三年的研究生,魏永康就被學校勸退了。為什麼呢?自理能力太差,典型的高分低能學生。

原來從他8歲上中學開始,媽媽曾學梅,除了學習,什麼都不讓他插手。

早上牙膏幫他擠好,像保姆一樣,每天事無鉅細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為了兒子吃飯不耽誤看書,高中時期,還親自給兒子餵飯,就這樣曾媽媽把兒子喂成了巨嬰。

一個人想要取得人生意義的成功,不是童年時間學到多少知識,而是在於讓孩子從小做那些看上去細小瑣碎的事情,人生越早經歷某些東西,就越從中獲取教訓和感悟,越早懂得這些智慧,越早受益。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二、為什麼家長不讓孩子做家務呢?

既然很多科學事實證明,孩子越早年齡學會做家務,對孩子以後的成長越有利,為什麼還是有很多家長不讓孩子幹家務呢?不外乎有以下三點原因:

  • 擔心影響孩子學習

很多家長已經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給孩子報了各種輔導班和特長班。學校的作業,加上輔導班的作業已經夠多了,再讓孩子做家務,一則擔心孩子沒有那麼多精力,二則怕影響孩子學習。

  • 家長不放手,打擊孩子自信

有時家長會心血來潮,想教給孩子如何刷刷碗、洗洗菜這些簡單的家務。可是看到孩子刷的不乾淨,幹活不利索,立刻對孩子大聲訓斥,然後衝過去,再重新洗刷一遍。孩子下次就會想起這些痛苦的記憶,自信心受損,自然不會再想做家務。

"

平時安靜的家長群,今天炸了鍋。我點進去一看,原來是媽媽們在討論,要不要讓孩子學做家務。我仔細觀察了一下,家長們主要有兩種不同觀點。

正方:孩子從小學著做家務,理所當然,還能鍛鍊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

反方:認為“三四年級拉差距”,現在是小學的關鍵時期,只有把學習搞好才是最重要的,做家務?小事一樁,不值一提,孩子大了,自然就會了。

雙方各執一詞,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關於孩子做家務的話題,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從小鼓勵孩子參與日常家務,既是真實的陪伴,又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但大多數家長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學習上,期望孩子能出人頭地,有所作為,忽略了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難道只要學習好,就是社會需要的人才嗎?不一定,我們來看一下科學家們怎麼說。

哈佛大學著名的格蘭特研究項目,曾經對456名孩子,做過長達20多年的調研,發現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就業率為15:1,前者收入比後者高20%,同時犯罪率是1:10。

而在國內,中科院曾經對全國2萬多名家長和兒童,做過類似的調研:

專門負責一兩項家務的家庭中,孩子成績優秀的佔86.92%,而那些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裡,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是3.17%。

兩組明顯的數據對比,說明愛幹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相對更加優秀。

一、學習成績好,能成才,但不一定成人。

最近熱播劇《小歡喜》,自播出以來,收視率一路攀升。特別是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眾網友表示:我也有這樣一個媽!

為了讓女兒考入好的大學,宋倩無時無刻不在監督孩子學習。她辭掉了高中物理老師的職位,把女兒臥室連著客廳的牆壁打通,換成了玻璃牆,方便隨時監督女兒的學習。

每天煲藥膳,強迫女兒喝下“補腦神湯”;沒收女兒的樂高玩具,不允許她去喜歡的天學館;女兒稍有反抗,便上演“一哭二鬧三上吊”,從來不允許女兒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女兒喬英子,實在受不了這種高壓氣氛,哭著對她說,不要再逼她學習。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說: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唸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朱棣文的一家被稱為“美國史上最牛華人家族”,兄弟三人都是美國名校畢業的博士。朱媽媽的教育祕訣之一是:每個孩子都必須從小學習下廚、做家務。

有個媽媽卻反其道行之。湖南省華容縣的魏永康,出生於1983年。因為母親曾學梅從小的悉心教育,從兩歲起,魏永康就被人稱為“神童”。他天資聰穎,13歲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他的智商是一般孩子難以企及的高度。按說以後的人生就此金光閃閃,不可估量。可是讀了三年的研究生,魏永康就被學校勸退了。為什麼呢?自理能力太差,典型的高分低能學生。

原來從他8歲上中學開始,媽媽曾學梅,除了學習,什麼都不讓他插手。

早上牙膏幫他擠好,像保姆一樣,每天事無鉅細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為了兒子吃飯不耽誤看書,高中時期,還親自給兒子餵飯,就這樣曾媽媽把兒子喂成了巨嬰。

一個人想要取得人生意義的成功,不是童年時間學到多少知識,而是在於讓孩子從小做那些看上去細小瑣碎的事情,人生越早經歷某些東西,就越從中獲取教訓和感悟,越早懂得這些智慧,越早受益。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二、為什麼家長不讓孩子做家務呢?

既然很多科學事實證明,孩子越早年齡學會做家務,對孩子以後的成長越有利,為什麼還是有很多家長不讓孩子幹家務呢?不外乎有以下三點原因:

  • 擔心影響孩子學習

很多家長已經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給孩子報了各種輔導班和特長班。學校的作業,加上輔導班的作業已經夠多了,再讓孩子做家務,一則擔心孩子沒有那麼多精力,二則怕影響孩子學習。

  • 家長不放手,打擊孩子自信

有時家長會心血來潮,想教給孩子如何刷刷碗、洗洗菜這些簡單的家務。可是看到孩子刷的不乾淨,幹活不利索,立刻對孩子大聲訓斥,然後衝過去,再重新洗刷一遍。孩子下次就會想起這些痛苦的記憶,自信心受損,自然不會再想做家務。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 家長思想認識不提高

自古以來,我們接受的傳統教育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讓孩子成才,似乎只有一種通道,就是努力學習,而忽略了對孩子其他品格的培養和鍛鍊。

三、學會做家務,對孩子的影響很重要

大多數家庭裡只有一個孩子,很多父母大包大攬,幾乎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事,凡事親力親力。就像上面的曾媽媽,孩子十幾歲了,還要親自餵飯,其實是家長剝奪了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學會做家務,對孩子有益無害。

  •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耶魯大學心理學及兒童精神病學,榮譽教授凱茲丁認為:在風險更低的小事上,重複鼓勵孩子去嘗試,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很有用,做家務就是一項讓孩子走向獨立的必要技能。

  • 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參加“中國家庭幸福系統”論壇中表示:

父母從小要給孩子植入分享家務的概念,哪怕你是讓孩子幫著拿一雙拖鞋,倒一杯水,都能從小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會照顧父母的人。

孩子把照顧父母當做既定的事實,才能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點點肩負應有的責任。

很多媽媽們表示,孩子能給自己端洗腳水、按按摩,體諒家長的辛苦,就感動得不得了。

"

平時安靜的家長群,今天炸了鍋。我點進去一看,原來是媽媽們在討論,要不要讓孩子學做家務。我仔細觀察了一下,家長們主要有兩種不同觀點。

正方:孩子從小學著做家務,理所當然,還能鍛鍊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

反方:認為“三四年級拉差距”,現在是小學的關鍵時期,只有把學習搞好才是最重要的,做家務?小事一樁,不值一提,孩子大了,自然就會了。

雙方各執一詞,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關於孩子做家務的話題,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從小鼓勵孩子參與日常家務,既是真實的陪伴,又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但大多數家長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學習上,期望孩子能出人頭地,有所作為,忽略了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難道只要學習好,就是社會需要的人才嗎?不一定,我們來看一下科學家們怎麼說。

哈佛大學著名的格蘭特研究項目,曾經對456名孩子,做過長達20多年的調研,發現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就業率為15:1,前者收入比後者高20%,同時犯罪率是1:10。

而在國內,中科院曾經對全國2萬多名家長和兒童,做過類似的調研:

專門負責一兩項家務的家庭中,孩子成績優秀的佔86.92%,而那些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裡,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是3.17%。

兩組明顯的數據對比,說明愛幹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相對更加優秀。

一、學習成績好,能成才,但不一定成人。

最近熱播劇《小歡喜》,自播出以來,收視率一路攀升。特別是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眾網友表示:我也有這樣一個媽!

為了讓女兒考入好的大學,宋倩無時無刻不在監督孩子學習。她辭掉了高中物理老師的職位,把女兒臥室連著客廳的牆壁打通,換成了玻璃牆,方便隨時監督女兒的學習。

每天煲藥膳,強迫女兒喝下“補腦神湯”;沒收女兒的樂高玩具,不允許她去喜歡的天學館;女兒稍有反抗,便上演“一哭二鬧三上吊”,從來不允許女兒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女兒喬英子,實在受不了這種高壓氣氛,哭著對她說,不要再逼她學習。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說: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唸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朱棣文的一家被稱為“美國史上最牛華人家族”,兄弟三人都是美國名校畢業的博士。朱媽媽的教育祕訣之一是:每個孩子都必須從小學習下廚、做家務。

有個媽媽卻反其道行之。湖南省華容縣的魏永康,出生於1983年。因為母親曾學梅從小的悉心教育,從兩歲起,魏永康就被人稱為“神童”。他天資聰穎,13歲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他的智商是一般孩子難以企及的高度。按說以後的人生就此金光閃閃,不可估量。可是讀了三年的研究生,魏永康就被學校勸退了。為什麼呢?自理能力太差,典型的高分低能學生。

原來從他8歲上中學開始,媽媽曾學梅,除了學習,什麼都不讓他插手。

早上牙膏幫他擠好,像保姆一樣,每天事無鉅細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為了兒子吃飯不耽誤看書,高中時期,還親自給兒子餵飯,就這樣曾媽媽把兒子喂成了巨嬰。

一個人想要取得人生意義的成功,不是童年時間學到多少知識,而是在於讓孩子從小做那些看上去細小瑣碎的事情,人生越早經歷某些東西,就越從中獲取教訓和感悟,越早懂得這些智慧,越早受益。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二、為什麼家長不讓孩子做家務呢?

既然很多科學事實證明,孩子越早年齡學會做家務,對孩子以後的成長越有利,為什麼還是有很多家長不讓孩子幹家務呢?不外乎有以下三點原因:

  • 擔心影響孩子學習

很多家長已經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給孩子報了各種輔導班和特長班。學校的作業,加上輔導班的作業已經夠多了,再讓孩子做家務,一則擔心孩子沒有那麼多精力,二則怕影響孩子學習。

  • 家長不放手,打擊孩子自信

有時家長會心血來潮,想教給孩子如何刷刷碗、洗洗菜這些簡單的家務。可是看到孩子刷的不乾淨,幹活不利索,立刻對孩子大聲訓斥,然後衝過去,再重新洗刷一遍。孩子下次就會想起這些痛苦的記憶,自信心受損,自然不會再想做家務。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 家長思想認識不提高

自古以來,我們接受的傳統教育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讓孩子成才,似乎只有一種通道,就是努力學習,而忽略了對孩子其他品格的培養和鍛鍊。

三、學會做家務,對孩子的影響很重要

大多數家庭裡只有一個孩子,很多父母大包大攬,幾乎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事,凡事親力親力。就像上面的曾媽媽,孩子十幾歲了,還要親自餵飯,其實是家長剝奪了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學會做家務,對孩子有益無害。

  •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耶魯大學心理學及兒童精神病學,榮譽教授凱茲丁認為:在風險更低的小事上,重複鼓勵孩子去嘗試,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很有用,做家務就是一項讓孩子走向獨立的必要技能。

  • 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參加“中國家庭幸福系統”論壇中表示:

父母從小要給孩子植入分享家務的概念,哪怕你是讓孩子幫著拿一雙拖鞋,倒一杯水,都能從小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會照顧父母的人。

孩子把照顧父母當做既定的事實,才能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點點肩負應有的責任。

很多媽媽們表示,孩子能給自己端洗腳水、按按摩,體諒家長的辛苦,就感動得不得了。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四、如何讓孩子學做家務呢?

曾任斯坦福大學新生教務處長達10年、被稱為美國國寶的朱莉.利斯科特,專門為父母寫了一本書,叫做《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她在書裡言詞犀利,指出不能讓孩子變成一臺學習的機器,提出了另外一套養育哲學。她把如何教會孩子做家務,分為循序漸進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我為你做

大多數父母都是默默無言,直接幫孩子完成家務。朱莉認為,人類在進化的本能中,默認了孩子在童年時期,便能學會各項生存技能,是父母的大包大攬,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能力。

第二步,我和你做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不知如何做家務,父母不能直接甩給孩子,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這樣一來,能給予孩子自信和安全感。

第三步,我看你做

經過第二步一段時間的練習後,父母可以逐漸放手,在一旁看著孩子做家務。有了家長的陪伴和鼓勵,孩子也會做得更好。

第四步,獨立完成

等到時機成熟,家長該放手時就要放手,讓孩子獨立自主的去完成。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他們自己刷刷碗,炒炒菜,說不定孩子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有些家長可能會提出質疑:你說的都是理論上的東西,可是實際生活中,想讓孩子做家務,真是難於上青天,孩子怎麼喊都喊不動,作為家長也是無可奈何.

是的,我也曾擁有你這樣的困惑,家長說的再好,孩子不配合也是徒勞無益。我以前也沒太重視讓孩子做家務,認為做家務如此簡單,還用學嗎?結果發現,在家裡我是最累的那一個,女兒卻從不感恩。

讓女兒做點小事,比如幫我倒杯水,拖拖地,她從來都是拒絕姿態,認為做家務和她無關,變得越來越自私。後來我就有意識的訓練孩子做家務的能力,效果還不錯,和家長朋友們分享三個方法,希望助你一臂之力。

"

平時安靜的家長群,今天炸了鍋。我點進去一看,原來是媽媽們在討論,要不要讓孩子學做家務。我仔細觀察了一下,家長們主要有兩種不同觀點。

正方:孩子從小學著做家務,理所當然,還能鍛鍊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

反方:認為“三四年級拉差距”,現在是小學的關鍵時期,只有把學習搞好才是最重要的,做家務?小事一樁,不值一提,孩子大了,自然就會了。

雙方各執一詞,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關於孩子做家務的話題,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從小鼓勵孩子參與日常家務,既是真實的陪伴,又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但大多數家長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學習上,期望孩子能出人頭地,有所作為,忽略了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難道只要學習好,就是社會需要的人才嗎?不一定,我們來看一下科學家們怎麼說。

哈佛大學著名的格蘭特研究項目,曾經對456名孩子,做過長達20多年的調研,發現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就業率為15:1,前者收入比後者高20%,同時犯罪率是1:10。

而在國內,中科院曾經對全國2萬多名家長和兒童,做過類似的調研:

專門負責一兩項家務的家庭中,孩子成績優秀的佔86.92%,而那些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裡,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是3.17%。

兩組明顯的數據對比,說明愛幹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相對更加優秀。

一、學習成績好,能成才,但不一定成人。

最近熱播劇《小歡喜》,自播出以來,收視率一路攀升。特別是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眾網友表示:我也有這樣一個媽!

為了讓女兒考入好的大學,宋倩無時無刻不在監督孩子學習。她辭掉了高中物理老師的職位,把女兒臥室連著客廳的牆壁打通,換成了玻璃牆,方便隨時監督女兒的學習。

每天煲藥膳,強迫女兒喝下“補腦神湯”;沒收女兒的樂高玩具,不允許她去喜歡的天學館;女兒稍有反抗,便上演“一哭二鬧三上吊”,從來不允許女兒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女兒喬英子,實在受不了這種高壓氣氛,哭著對她說,不要再逼她學習。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說: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唸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朱棣文的一家被稱為“美國史上最牛華人家族”,兄弟三人都是美國名校畢業的博士。朱媽媽的教育祕訣之一是:每個孩子都必須從小學習下廚、做家務。

有個媽媽卻反其道行之。湖南省華容縣的魏永康,出生於1983年。因為母親曾學梅從小的悉心教育,從兩歲起,魏永康就被人稱為“神童”。他天資聰穎,13歲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他的智商是一般孩子難以企及的高度。按說以後的人生就此金光閃閃,不可估量。可是讀了三年的研究生,魏永康就被學校勸退了。為什麼呢?自理能力太差,典型的高分低能學生。

原來從他8歲上中學開始,媽媽曾學梅,除了學習,什麼都不讓他插手。

早上牙膏幫他擠好,像保姆一樣,每天事無鉅細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為了兒子吃飯不耽誤看書,高中時期,還親自給兒子餵飯,就這樣曾媽媽把兒子喂成了巨嬰。

一個人想要取得人生意義的成功,不是童年時間學到多少知識,而是在於讓孩子從小做那些看上去細小瑣碎的事情,人生越早經歷某些東西,就越從中獲取教訓和感悟,越早懂得這些智慧,越早受益。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二、為什麼家長不讓孩子做家務呢?

既然很多科學事實證明,孩子越早年齡學會做家務,對孩子以後的成長越有利,為什麼還是有很多家長不讓孩子幹家務呢?不外乎有以下三點原因:

  • 擔心影響孩子學習

很多家長已經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給孩子報了各種輔導班和特長班。學校的作業,加上輔導班的作業已經夠多了,再讓孩子做家務,一則擔心孩子沒有那麼多精力,二則怕影響孩子學習。

  • 家長不放手,打擊孩子自信

有時家長會心血來潮,想教給孩子如何刷刷碗、洗洗菜這些簡單的家務。可是看到孩子刷的不乾淨,幹活不利索,立刻對孩子大聲訓斥,然後衝過去,再重新洗刷一遍。孩子下次就會想起這些痛苦的記憶,自信心受損,自然不會再想做家務。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 家長思想認識不提高

自古以來,我們接受的傳統教育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讓孩子成才,似乎只有一種通道,就是努力學習,而忽略了對孩子其他品格的培養和鍛鍊。

三、學會做家務,對孩子的影響很重要

大多數家庭裡只有一個孩子,很多父母大包大攬,幾乎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事,凡事親力親力。就像上面的曾媽媽,孩子十幾歲了,還要親自餵飯,其實是家長剝奪了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學會做家務,對孩子有益無害。

  •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耶魯大學心理學及兒童精神病學,榮譽教授凱茲丁認為:在風險更低的小事上,重複鼓勵孩子去嘗試,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很有用,做家務就是一項讓孩子走向獨立的必要技能。

  • 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參加“中國家庭幸福系統”論壇中表示:

父母從小要給孩子植入分享家務的概念,哪怕你是讓孩子幫著拿一雙拖鞋,倒一杯水,都能從小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會照顧父母的人。

孩子把照顧父母當做既定的事實,才能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點點肩負應有的責任。

很多媽媽們表示,孩子能給自己端洗腳水、按按摩,體諒家長的辛苦,就感動得不得了。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四、如何讓孩子學做家務呢?

曾任斯坦福大學新生教務處長達10年、被稱為美國國寶的朱莉.利斯科特,專門為父母寫了一本書,叫做《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她在書裡言詞犀利,指出不能讓孩子變成一臺學習的機器,提出了另外一套養育哲學。她把如何教會孩子做家務,分為循序漸進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我為你做

大多數父母都是默默無言,直接幫孩子完成家務。朱莉認為,人類在進化的本能中,默認了孩子在童年時期,便能學會各項生存技能,是父母的大包大攬,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能力。

第二步,我和你做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不知如何做家務,父母不能直接甩給孩子,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這樣一來,能給予孩子自信和安全感。

第三步,我看你做

經過第二步一段時間的練習後,父母可以逐漸放手,在一旁看著孩子做家務。有了家長的陪伴和鼓勵,孩子也會做得更好。

第四步,獨立完成

等到時機成熟,家長該放手時就要放手,讓孩子獨立自主的去完成。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他們自己刷刷碗,炒炒菜,說不定孩子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有些家長可能會提出質疑:你說的都是理論上的東西,可是實際生活中,想讓孩子做家務,真是難於上青天,孩子怎麼喊都喊不動,作為家長也是無可奈何.

是的,我也曾擁有你這樣的困惑,家長說的再好,孩子不配合也是徒勞無益。我以前也沒太重視讓孩子做家務,認為做家務如此簡單,還用學嗎?結果發現,在家裡我是最累的那一個,女兒卻從不感恩。

讓女兒做點小事,比如幫我倒杯水,拖拖地,她從來都是拒絕姿態,認為做家務和她無關,變得越來越自私。後來我就有意識的訓練孩子做家務的能力,效果還不錯,和家長朋友們分享三個方法,希望助你一臂之力。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 運用從眾心理,建立孩子的興趣。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孩子先喜歡上做家務,從認知上糾正,做家務並不是一項負擔。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從眾心理,指個人的選擇,往往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從而放棄自己的選擇,融入大環境,簡單來說就是“隨大流”。

孩子也會有從眾心理,要讓孩子做家務,光是一味講大道理是不管用的,要善於營造家庭氛圍。

舉例:女兒在家時,除了學習以外,大部分時間都是抱著手機玩,我讓她去掃掃地,就像聽不見一樣。

我和老公想了個辦法,吃飯時經常議論,班裡的某某同學幫著媽媽做飯啦,姑姑家的孩子才6歲,已經學會自己梳頭啦.....

雖然剛開始,女兒會有點煩,認為我們總是誇獎別的孩子,拿她做比較。但是時間久了,她也會記在心裡。有一次,我滿頭大汗忙著做飯,女兒說“媽媽,我看看你怎麼炒菜的”。我一聽,心裡樂了,“好啊,你仔細看好嘍”。

第二天,她就跑來幫我洗菜。雖然大部分都不合格,但這是孩子好的開始。

第三天,見我收拾家務,她也把自己的書桌清理乾淨。

......

  • 堅持下去,培養好習慣

21天養成一種好習慣,讓孩子做家務,變成一種行為習慣。對此,行為科學家的解決方案就是:把需要引導的新習慣變成默認選項。

紐約大學朗格兒童研究中心的臨床心理學家貝里指出,2到3歲的孩子就可以開始幫忙做家務了,比如吃飯時幫忙擺碗筷、把衣服放到洗衣籃裡。

她認為,大多數8歲大的孩子應該會做炒蛋了,家長只需要在一旁稍加指導即可。

有次,我要給綠蘿澆水,女兒看到大聲說,媽媽,那是我的活。於是搶過來水壺,自己去澆水。

時間久了,孩子養成一種好習慣,你不讓她幹,她也會主動去做。

"

平時安靜的家長群,今天炸了鍋。我點進去一看,原來是媽媽們在討論,要不要讓孩子學做家務。我仔細觀察了一下,家長們主要有兩種不同觀點。

正方:孩子從小學著做家務,理所當然,還能鍛鍊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

反方:認為“三四年級拉差距”,現在是小學的關鍵時期,只有把學習搞好才是最重要的,做家務?小事一樁,不值一提,孩子大了,自然就會了。

雙方各執一詞,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關於孩子做家務的話題,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從小鼓勵孩子參與日常家務,既是真實的陪伴,又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但大多數家長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學習上,期望孩子能出人頭地,有所作為,忽略了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難道只要學習好,就是社會需要的人才嗎?不一定,我們來看一下科學家們怎麼說。

哈佛大學著名的格蘭特研究項目,曾經對456名孩子,做過長達20多年的調研,發現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就業率為15:1,前者收入比後者高20%,同時犯罪率是1:10。

而在國內,中科院曾經對全國2萬多名家長和兒童,做過類似的調研:

專門負責一兩項家務的家庭中,孩子成績優秀的佔86.92%,而那些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裡,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是3.17%。

兩組明顯的數據對比,說明愛幹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相對更加優秀。

一、學習成績好,能成才,但不一定成人。

最近熱播劇《小歡喜》,自播出以來,收視率一路攀升。特別是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眾網友表示:我也有這樣一個媽!

為了讓女兒考入好的大學,宋倩無時無刻不在監督孩子學習。她辭掉了高中物理老師的職位,把女兒臥室連著客廳的牆壁打通,換成了玻璃牆,方便隨時監督女兒的學習。

每天煲藥膳,強迫女兒喝下“補腦神湯”;沒收女兒的樂高玩具,不允許她去喜歡的天學館;女兒稍有反抗,便上演“一哭二鬧三上吊”,從來不允許女兒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女兒喬英子,實在受不了這種高壓氣氛,哭著對她說,不要再逼她學習。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說: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唸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朱棣文的一家被稱為“美國史上最牛華人家族”,兄弟三人都是美國名校畢業的博士。朱媽媽的教育祕訣之一是:每個孩子都必須從小學習下廚、做家務。

有個媽媽卻反其道行之。湖南省華容縣的魏永康,出生於1983年。因為母親曾學梅從小的悉心教育,從兩歲起,魏永康就被人稱為“神童”。他天資聰穎,13歲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他的智商是一般孩子難以企及的高度。按說以後的人生就此金光閃閃,不可估量。可是讀了三年的研究生,魏永康就被學校勸退了。為什麼呢?自理能力太差,典型的高分低能學生。

原來從他8歲上中學開始,媽媽曾學梅,除了學習,什麼都不讓他插手。

早上牙膏幫他擠好,像保姆一樣,每天事無鉅細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為了兒子吃飯不耽誤看書,高中時期,還親自給兒子餵飯,就這樣曾媽媽把兒子喂成了巨嬰。

一個人想要取得人生意義的成功,不是童年時間學到多少知識,而是在於讓孩子從小做那些看上去細小瑣碎的事情,人生越早經歷某些東西,就越從中獲取教訓和感悟,越早懂得這些智慧,越早受益。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二、為什麼家長不讓孩子做家務呢?

既然很多科學事實證明,孩子越早年齡學會做家務,對孩子以後的成長越有利,為什麼還是有很多家長不讓孩子幹家務呢?不外乎有以下三點原因:

  • 擔心影響孩子學習

很多家長已經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給孩子報了各種輔導班和特長班。學校的作業,加上輔導班的作業已經夠多了,再讓孩子做家務,一則擔心孩子沒有那麼多精力,二則怕影響孩子學習。

  • 家長不放手,打擊孩子自信

有時家長會心血來潮,想教給孩子如何刷刷碗、洗洗菜這些簡單的家務。可是看到孩子刷的不乾淨,幹活不利索,立刻對孩子大聲訓斥,然後衝過去,再重新洗刷一遍。孩子下次就會想起這些痛苦的記憶,自信心受損,自然不會再想做家務。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 家長思想認識不提高

自古以來,我們接受的傳統教育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讓孩子成才,似乎只有一種通道,就是努力學習,而忽略了對孩子其他品格的培養和鍛鍊。

三、學會做家務,對孩子的影響很重要

大多數家庭裡只有一個孩子,很多父母大包大攬,幾乎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事,凡事親力親力。就像上面的曾媽媽,孩子十幾歲了,還要親自餵飯,其實是家長剝奪了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學會做家務,對孩子有益無害。

  •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耶魯大學心理學及兒童精神病學,榮譽教授凱茲丁認為:在風險更低的小事上,重複鼓勵孩子去嘗試,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很有用,做家務就是一項讓孩子走向獨立的必要技能。

  • 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參加“中國家庭幸福系統”論壇中表示:

父母從小要給孩子植入分享家務的概念,哪怕你是讓孩子幫著拿一雙拖鞋,倒一杯水,都能從小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會照顧父母的人。

孩子把照顧父母當做既定的事實,才能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點點肩負應有的責任。

很多媽媽們表示,孩子能給自己端洗腳水、按按摩,體諒家長的辛苦,就感動得不得了。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四、如何讓孩子學做家務呢?

曾任斯坦福大學新生教務處長達10年、被稱為美國國寶的朱莉.利斯科特,專門為父母寫了一本書,叫做《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她在書裡言詞犀利,指出不能讓孩子變成一臺學習的機器,提出了另外一套養育哲學。她把如何教會孩子做家務,分為循序漸進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我為你做

大多數父母都是默默無言,直接幫孩子完成家務。朱莉認為,人類在進化的本能中,默認了孩子在童年時期,便能學會各項生存技能,是父母的大包大攬,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能力。

第二步,我和你做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不知如何做家務,父母不能直接甩給孩子,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這樣一來,能給予孩子自信和安全感。

第三步,我看你做

經過第二步一段時間的練習後,父母可以逐漸放手,在一旁看著孩子做家務。有了家長的陪伴和鼓勵,孩子也會做得更好。

第四步,獨立完成

等到時機成熟,家長該放手時就要放手,讓孩子獨立自主的去完成。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他們自己刷刷碗,炒炒菜,說不定孩子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有些家長可能會提出質疑:你說的都是理論上的東西,可是實際生活中,想讓孩子做家務,真是難於上青天,孩子怎麼喊都喊不動,作為家長也是無可奈何.

是的,我也曾擁有你這樣的困惑,家長說的再好,孩子不配合也是徒勞無益。我以前也沒太重視讓孩子做家務,認為做家務如此簡單,還用學嗎?結果發現,在家裡我是最累的那一個,女兒卻從不感恩。

讓女兒做點小事,比如幫我倒杯水,拖拖地,她從來都是拒絕姿態,認為做家務和她無關,變得越來越自私。後來我就有意識的訓練孩子做家務的能力,效果還不錯,和家長朋友們分享三個方法,希望助你一臂之力。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 運用從眾心理,建立孩子的興趣。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孩子先喜歡上做家務,從認知上糾正,做家務並不是一項負擔。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從眾心理,指個人的選擇,往往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從而放棄自己的選擇,融入大環境,簡單來說就是“隨大流”。

孩子也會有從眾心理,要讓孩子做家務,光是一味講大道理是不管用的,要善於營造家庭氛圍。

舉例:女兒在家時,除了學習以外,大部分時間都是抱著手機玩,我讓她去掃掃地,就像聽不見一樣。

我和老公想了個辦法,吃飯時經常議論,班裡的某某同學幫著媽媽做飯啦,姑姑家的孩子才6歲,已經學會自己梳頭啦.....

雖然剛開始,女兒會有點煩,認為我們總是誇獎別的孩子,拿她做比較。但是時間久了,她也會記在心裡。有一次,我滿頭大汗忙著做飯,女兒說“媽媽,我看看你怎麼炒菜的”。我一聽,心裡樂了,“好啊,你仔細看好嘍”。

第二天,她就跑來幫我洗菜。雖然大部分都不合格,但這是孩子好的開始。

第三天,見我收拾家務,她也把自己的書桌清理乾淨。

......

  • 堅持下去,培養好習慣

21天養成一種好習慣,讓孩子做家務,變成一種行為習慣。對此,行為科學家的解決方案就是:把需要引導的新習慣變成默認選項。

紐約大學朗格兒童研究中心的臨床心理學家貝里指出,2到3歲的孩子就可以開始幫忙做家務了,比如吃飯時幫忙擺碗筷、把衣服放到洗衣籃裡。

她認為,大多數8歲大的孩子應該會做炒蛋了,家長只需要在一旁稍加指導即可。

有次,我要給綠蘿澆水,女兒看到大聲說,媽媽,那是我的活。於是搶過來水壺,自己去澆水。

時間久了,孩子養成一種好習慣,你不讓她幹,她也會主動去做。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 從易到難,小事做好,才能幹大事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輕人窮困潦倒,在街上乞討。有人給他一枝玫瑰花,他回家插到花瓶裡,然後發現桌子太髒了,與美麗的玫瑰花格格不入。於是他又擦了桌子,接著收拾房間。豁然發現,原來他的家裡也能如此乾淨。從此再不去乞討,變成積極向上的人。

我們也都有這種體會,本來想洗洗衣服,結果發現床單、被罩也該洗了。順便還把床底做了大掃除,徹底清潔一遍,瞬間感覺屋裡特別乾淨,哪看著都順眼。

心理學家解釋這種現象:這是因為人們總是喜歡保持一致性,你一旦開始做某件事情,就像倒下去的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連鎖反應。

"

平時安靜的家長群,今天炸了鍋。我點進去一看,原來是媽媽們在討論,要不要讓孩子學做家務。我仔細觀察了一下,家長們主要有兩種不同觀點。

正方:孩子從小學著做家務,理所當然,還能鍛鍊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

反方:認為“三四年級拉差距”,現在是小學的關鍵時期,只有把學習搞好才是最重要的,做家務?小事一樁,不值一提,孩子大了,自然就會了。

雙方各執一詞,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關於孩子做家務的話題,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從小鼓勵孩子參與日常家務,既是真實的陪伴,又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但大多數家長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學習上,期望孩子能出人頭地,有所作為,忽略了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難道只要學習好,就是社會需要的人才嗎?不一定,我們來看一下科學家們怎麼說。

哈佛大學著名的格蘭特研究項目,曾經對456名孩子,做過長達20多年的調研,發現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就業率為15:1,前者收入比後者高20%,同時犯罪率是1:10。

而在國內,中科院曾經對全國2萬多名家長和兒童,做過類似的調研:

專門負責一兩項家務的家庭中,孩子成績優秀的佔86.92%,而那些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裡,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是3.17%。

兩組明顯的數據對比,說明愛幹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相對更加優秀。

一、學習成績好,能成才,但不一定成人。

最近熱播劇《小歡喜》,自播出以來,收視率一路攀升。特別是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眾網友表示:我也有這樣一個媽!

為了讓女兒考入好的大學,宋倩無時無刻不在監督孩子學習。她辭掉了高中物理老師的職位,把女兒臥室連著客廳的牆壁打通,換成了玻璃牆,方便隨時監督女兒的學習。

每天煲藥膳,強迫女兒喝下“補腦神湯”;沒收女兒的樂高玩具,不允許她去喜歡的天學館;女兒稍有反抗,便上演“一哭二鬧三上吊”,從來不允許女兒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女兒喬英子,實在受不了這種高壓氣氛,哭著對她說,不要再逼她學習。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說: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唸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朱棣文的一家被稱為“美國史上最牛華人家族”,兄弟三人都是美國名校畢業的博士。朱媽媽的教育祕訣之一是:每個孩子都必須從小學習下廚、做家務。

有個媽媽卻反其道行之。湖南省華容縣的魏永康,出生於1983年。因為母親曾學梅從小的悉心教育,從兩歲起,魏永康就被人稱為“神童”。他天資聰穎,13歲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他的智商是一般孩子難以企及的高度。按說以後的人生就此金光閃閃,不可估量。可是讀了三年的研究生,魏永康就被學校勸退了。為什麼呢?自理能力太差,典型的高分低能學生。

原來從他8歲上中學開始,媽媽曾學梅,除了學習,什麼都不讓他插手。

早上牙膏幫他擠好,像保姆一樣,每天事無鉅細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為了兒子吃飯不耽誤看書,高中時期,還親自給兒子餵飯,就這樣曾媽媽把兒子喂成了巨嬰。

一個人想要取得人生意義的成功,不是童年時間學到多少知識,而是在於讓孩子從小做那些看上去細小瑣碎的事情,人生越早經歷某些東西,就越從中獲取教訓和感悟,越早懂得這些智慧,越早受益。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二、為什麼家長不讓孩子做家務呢?

既然很多科學事實證明,孩子越早年齡學會做家務,對孩子以後的成長越有利,為什麼還是有很多家長不讓孩子幹家務呢?不外乎有以下三點原因:

  • 擔心影響孩子學習

很多家長已經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給孩子報了各種輔導班和特長班。學校的作業,加上輔導班的作業已經夠多了,再讓孩子做家務,一則擔心孩子沒有那麼多精力,二則怕影響孩子學習。

  • 家長不放手,打擊孩子自信

有時家長會心血來潮,想教給孩子如何刷刷碗、洗洗菜這些簡單的家務。可是看到孩子刷的不乾淨,幹活不利索,立刻對孩子大聲訓斥,然後衝過去,再重新洗刷一遍。孩子下次就會想起這些痛苦的記憶,自信心受損,自然不會再想做家務。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 家長思想認識不提高

自古以來,我們接受的傳統教育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讓孩子成才,似乎只有一種通道,就是努力學習,而忽略了對孩子其他品格的培養和鍛鍊。

三、學會做家務,對孩子的影響很重要

大多數家庭裡只有一個孩子,很多父母大包大攬,幾乎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事,凡事親力親力。就像上面的曾媽媽,孩子十幾歲了,還要親自餵飯,其實是家長剝奪了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學會做家務,對孩子有益無害。

  •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耶魯大學心理學及兒童精神病學,榮譽教授凱茲丁認為:在風險更低的小事上,重複鼓勵孩子去嘗試,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很有用,做家務就是一項讓孩子走向獨立的必要技能。

  • 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參加“中國家庭幸福系統”論壇中表示:

父母從小要給孩子植入分享家務的概念,哪怕你是讓孩子幫著拿一雙拖鞋,倒一杯水,都能從小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會照顧父母的人。

孩子把照顧父母當做既定的事實,才能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點點肩負應有的責任。

很多媽媽們表示,孩子能給自己端洗腳水、按按摩,體諒家長的辛苦,就感動得不得了。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四、如何讓孩子學做家務呢?

曾任斯坦福大學新生教務處長達10年、被稱為美國國寶的朱莉.利斯科特,專門為父母寫了一本書,叫做《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她在書裡言詞犀利,指出不能讓孩子變成一臺學習的機器,提出了另外一套養育哲學。她把如何教會孩子做家務,分為循序漸進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我為你做

大多數父母都是默默無言,直接幫孩子完成家務。朱莉認為,人類在進化的本能中,默認了孩子在童年時期,便能學會各項生存技能,是父母的大包大攬,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能力。

第二步,我和你做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不知如何做家務,父母不能直接甩給孩子,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這樣一來,能給予孩子自信和安全感。

第三步,我看你做

經過第二步一段時間的練習後,父母可以逐漸放手,在一旁看著孩子做家務。有了家長的陪伴和鼓勵,孩子也會做得更好。

第四步,獨立完成

等到時機成熟,家長該放手時就要放手,讓孩子獨立自主的去完成。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他們自己刷刷碗,炒炒菜,說不定孩子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有些家長可能會提出質疑:你說的都是理論上的東西,可是實際生活中,想讓孩子做家務,真是難於上青天,孩子怎麼喊都喊不動,作為家長也是無可奈何.

是的,我也曾擁有你這樣的困惑,家長說的再好,孩子不配合也是徒勞無益。我以前也沒太重視讓孩子做家務,認為做家務如此簡單,還用學嗎?結果發現,在家裡我是最累的那一個,女兒卻從不感恩。

讓女兒做點小事,比如幫我倒杯水,拖拖地,她從來都是拒絕姿態,認為做家務和她無關,變得越來越自私。後來我就有意識的訓練孩子做家務的能力,效果還不錯,和家長朋友們分享三個方法,希望助你一臂之力。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 運用從眾心理,建立孩子的興趣。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孩子先喜歡上做家務,從認知上糾正,做家務並不是一項負擔。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從眾心理,指個人的選擇,往往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從而放棄自己的選擇,融入大環境,簡單來說就是“隨大流”。

孩子也會有從眾心理,要讓孩子做家務,光是一味講大道理是不管用的,要善於營造家庭氛圍。

舉例:女兒在家時,除了學習以外,大部分時間都是抱著手機玩,我讓她去掃掃地,就像聽不見一樣。

我和老公想了個辦法,吃飯時經常議論,班裡的某某同學幫著媽媽做飯啦,姑姑家的孩子才6歲,已經學會自己梳頭啦.....

雖然剛開始,女兒會有點煩,認為我們總是誇獎別的孩子,拿她做比較。但是時間久了,她也會記在心裡。有一次,我滿頭大汗忙著做飯,女兒說“媽媽,我看看你怎麼炒菜的”。我一聽,心裡樂了,“好啊,你仔細看好嘍”。

第二天,她就跑來幫我洗菜。雖然大部分都不合格,但這是孩子好的開始。

第三天,見我收拾家務,她也把自己的書桌清理乾淨。

......

  • 堅持下去,培養好習慣

21天養成一種好習慣,讓孩子做家務,變成一種行為習慣。對此,行為科學家的解決方案就是:把需要引導的新習慣變成默認選項。

紐約大學朗格兒童研究中心的臨床心理學家貝里指出,2到3歲的孩子就可以開始幫忙做家務了,比如吃飯時幫忙擺碗筷、把衣服放到洗衣籃裡。

她認為,大多數8歲大的孩子應該會做炒蛋了,家長只需要在一旁稍加指導即可。

有次,我要給綠蘿澆水,女兒看到大聲說,媽媽,那是我的活。於是搶過來水壺,自己去澆水。

時間久了,孩子養成一種好習慣,你不讓她幹,她也會主動去做。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 從易到難,小事做好,才能幹大事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輕人窮困潦倒,在街上乞討。有人給他一枝玫瑰花,他回家插到花瓶裡,然後發現桌子太髒了,與美麗的玫瑰花格格不入。於是他又擦了桌子,接著收拾房間。豁然發現,原來他的家裡也能如此乾淨。從此再不去乞討,變成積極向上的人。

我們也都有這種體會,本來想洗洗衣服,結果發現床單、被罩也該洗了。順便還把床底做了大掃除,徹底清潔一遍,瞬間感覺屋裡特別乾淨,哪看著都順眼。

心理學家解釋這種現象:這是因為人們總是喜歡保持一致性,你一旦開始做某件事情,就像倒下去的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連鎖反應。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讓孩子學做家務其實是一樣的道理,從小事做起,今天學會洗洗襪子,明天學著整理房間,後天就能給父母做飯......

一年365天,孩子的變化是看得見的。變成生活小能手,是孩子漫漫人生重要的生存技能,一輩子受用不盡。

五、寫給父母的話

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如果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

讓孩子做家務,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統籌能力,語言能力乃至學習能力,還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責任心和成就感。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天使,我們希望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為他們掃除一切阻礙;我們希望孩子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抵抗風雨,而不是溫室裡的花朵,嬌弱無力;

有些事情孩子經歷了、摔倒了,才明白自己得爬起來,繼續前行。

"

平時安靜的家長群,今天炸了鍋。我點進去一看,原來是媽媽們在討論,要不要讓孩子學做家務。我仔細觀察了一下,家長們主要有兩種不同觀點。

正方:孩子從小學著做家務,理所當然,還能鍛鍊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

反方:認為“三四年級拉差距”,現在是小學的關鍵時期,只有把學習搞好才是最重要的,做家務?小事一樁,不值一提,孩子大了,自然就會了。

雙方各執一詞,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關於孩子做家務的話題,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從小鼓勵孩子參與日常家務,既是真實的陪伴,又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但大多數家長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學習上,期望孩子能出人頭地,有所作為,忽略了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難道只要學習好,就是社會需要的人才嗎?不一定,我們來看一下科學家們怎麼說。

哈佛大學著名的格蘭特研究項目,曾經對456名孩子,做過長達20多年的調研,發現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就業率為15:1,前者收入比後者高20%,同時犯罪率是1:10。

而在國內,中科院曾經對全國2萬多名家長和兒童,做過類似的調研:

專門負責一兩項家務的家庭中,孩子成績優秀的佔86.92%,而那些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裡,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是3.17%。

兩組明顯的數據對比,說明愛幹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相對更加優秀。

一、學習成績好,能成才,但不一定成人。

最近熱播劇《小歡喜》,自播出以來,收視率一路攀升。特別是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眾網友表示:我也有這樣一個媽!

為了讓女兒考入好的大學,宋倩無時無刻不在監督孩子學習。她辭掉了高中物理老師的職位,把女兒臥室連著客廳的牆壁打通,換成了玻璃牆,方便隨時監督女兒的學習。

每天煲藥膳,強迫女兒喝下“補腦神湯”;沒收女兒的樂高玩具,不允許她去喜歡的天學館;女兒稍有反抗,便上演“一哭二鬧三上吊”,從來不允許女兒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女兒喬英子,實在受不了這種高壓氣氛,哭著對她說,不要再逼她學習。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說: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唸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朱棣文的一家被稱為“美國史上最牛華人家族”,兄弟三人都是美國名校畢業的博士。朱媽媽的教育祕訣之一是:每個孩子都必須從小學習下廚、做家務。

有個媽媽卻反其道行之。湖南省華容縣的魏永康,出生於1983年。因為母親曾學梅從小的悉心教育,從兩歲起,魏永康就被人稱為“神童”。他天資聰穎,13歲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他的智商是一般孩子難以企及的高度。按說以後的人生就此金光閃閃,不可估量。可是讀了三年的研究生,魏永康就被學校勸退了。為什麼呢?自理能力太差,典型的高分低能學生。

原來從他8歲上中學開始,媽媽曾學梅,除了學習,什麼都不讓他插手。

早上牙膏幫他擠好,像保姆一樣,每天事無鉅細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為了兒子吃飯不耽誤看書,高中時期,還親自給兒子餵飯,就這樣曾媽媽把兒子喂成了巨嬰。

一個人想要取得人生意義的成功,不是童年時間學到多少知識,而是在於讓孩子從小做那些看上去細小瑣碎的事情,人生越早經歷某些東西,就越從中獲取教訓和感悟,越早懂得這些智慧,越早受益。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二、為什麼家長不讓孩子做家務呢?

既然很多科學事實證明,孩子越早年齡學會做家務,對孩子以後的成長越有利,為什麼還是有很多家長不讓孩子幹家務呢?不外乎有以下三點原因:

  • 擔心影響孩子學習

很多家長已經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給孩子報了各種輔導班和特長班。學校的作業,加上輔導班的作業已經夠多了,再讓孩子做家務,一則擔心孩子沒有那麼多精力,二則怕影響孩子學習。

  • 家長不放手,打擊孩子自信

有時家長會心血來潮,想教給孩子如何刷刷碗、洗洗菜這些簡單的家務。可是看到孩子刷的不乾淨,幹活不利索,立刻對孩子大聲訓斥,然後衝過去,再重新洗刷一遍。孩子下次就會想起這些痛苦的記憶,自信心受損,自然不會再想做家務。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 家長思想認識不提高

自古以來,我們接受的傳統教育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讓孩子成才,似乎只有一種通道,就是努力學習,而忽略了對孩子其他品格的培養和鍛鍊。

三、學會做家務,對孩子的影響很重要

大多數家庭裡只有一個孩子,很多父母大包大攬,幾乎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事,凡事親力親力。就像上面的曾媽媽,孩子十幾歲了,還要親自餵飯,其實是家長剝奪了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學會做家務,對孩子有益無害。

  •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耶魯大學心理學及兒童精神病學,榮譽教授凱茲丁認為:在風險更低的小事上,重複鼓勵孩子去嘗試,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很有用,做家務就是一項讓孩子走向獨立的必要技能。

  • 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參加“中國家庭幸福系統”論壇中表示:

父母從小要給孩子植入分享家務的概念,哪怕你是讓孩子幫著拿一雙拖鞋,倒一杯水,都能從小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會照顧父母的人。

孩子把照顧父母當做既定的事實,才能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點點肩負應有的責任。

很多媽媽們表示,孩子能給自己端洗腳水、按按摩,體諒家長的辛苦,就感動得不得了。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四、如何讓孩子學做家務呢?

曾任斯坦福大學新生教務處長達10年、被稱為美國國寶的朱莉.利斯科特,專門為父母寫了一本書,叫做《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她在書裡言詞犀利,指出不能讓孩子變成一臺學習的機器,提出了另外一套養育哲學。她把如何教會孩子做家務,分為循序漸進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我為你做

大多數父母都是默默無言,直接幫孩子完成家務。朱莉認為,人類在進化的本能中,默認了孩子在童年時期,便能學會各項生存技能,是父母的大包大攬,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能力。

第二步,我和你做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不知如何做家務,父母不能直接甩給孩子,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這樣一來,能給予孩子自信和安全感。

第三步,我看你做

經過第二步一段時間的練習後,父母可以逐漸放手,在一旁看著孩子做家務。有了家長的陪伴和鼓勵,孩子也會做得更好。

第四步,獨立完成

等到時機成熟,家長該放手時就要放手,讓孩子獨立自主的去完成。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他們自己刷刷碗,炒炒菜,說不定孩子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有些家長可能會提出質疑:你說的都是理論上的東西,可是實際生活中,想讓孩子做家務,真是難於上青天,孩子怎麼喊都喊不動,作為家長也是無可奈何.

是的,我也曾擁有你這樣的困惑,家長說的再好,孩子不配合也是徒勞無益。我以前也沒太重視讓孩子做家務,認為做家務如此簡單,還用學嗎?結果發現,在家裡我是最累的那一個,女兒卻從不感恩。

讓女兒做點小事,比如幫我倒杯水,拖拖地,她從來都是拒絕姿態,認為做家務和她無關,變得越來越自私。後來我就有意識的訓練孩子做家務的能力,效果還不錯,和家長朋友們分享三個方法,希望助你一臂之力。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 運用從眾心理,建立孩子的興趣。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孩子先喜歡上做家務,從認知上糾正,做家務並不是一項負擔。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從眾心理,指個人的選擇,往往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從而放棄自己的選擇,融入大環境,簡單來說就是“隨大流”。

孩子也會有從眾心理,要讓孩子做家務,光是一味講大道理是不管用的,要善於營造家庭氛圍。

舉例:女兒在家時,除了學習以外,大部分時間都是抱著手機玩,我讓她去掃掃地,就像聽不見一樣。

我和老公想了個辦法,吃飯時經常議論,班裡的某某同學幫著媽媽做飯啦,姑姑家的孩子才6歲,已經學會自己梳頭啦.....

雖然剛開始,女兒會有點煩,認為我們總是誇獎別的孩子,拿她做比較。但是時間久了,她也會記在心裡。有一次,我滿頭大汗忙著做飯,女兒說“媽媽,我看看你怎麼炒菜的”。我一聽,心裡樂了,“好啊,你仔細看好嘍”。

第二天,她就跑來幫我洗菜。雖然大部分都不合格,但這是孩子好的開始。

第三天,見我收拾家務,她也把自己的書桌清理乾淨。

......

  • 堅持下去,培養好習慣

21天養成一種好習慣,讓孩子做家務,變成一種行為習慣。對此,行為科學家的解決方案就是:把需要引導的新習慣變成默認選項。

紐約大學朗格兒童研究中心的臨床心理學家貝里指出,2到3歲的孩子就可以開始幫忙做家務了,比如吃飯時幫忙擺碗筷、把衣服放到洗衣籃裡。

她認為,大多數8歲大的孩子應該會做炒蛋了,家長只需要在一旁稍加指導即可。

有次,我要給綠蘿澆水,女兒看到大聲說,媽媽,那是我的活。於是搶過來水壺,自己去澆水。

時間久了,孩子養成一種好習慣,你不讓她幹,她也會主動去做。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 從易到難,小事做好,才能幹大事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輕人窮困潦倒,在街上乞討。有人給他一枝玫瑰花,他回家插到花瓶裡,然後發現桌子太髒了,與美麗的玫瑰花格格不入。於是他又擦了桌子,接著收拾房間。豁然發現,原來他的家裡也能如此乾淨。從此再不去乞討,變成積極向上的人。

我們也都有這種體會,本來想洗洗衣服,結果發現床單、被罩也該洗了。順便還把床底做了大掃除,徹底清潔一遍,瞬間感覺屋裡特別乾淨,哪看著都順眼。

心理學家解釋這種現象:這是因為人們總是喜歡保持一致性,你一旦開始做某件事情,就像倒下去的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連鎖反應。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讓孩子學做家務其實是一樣的道理,從小事做起,今天學會洗洗襪子,明天學著整理房間,後天就能給父母做飯......

一年365天,孩子的變化是看得見的。變成生活小能手,是孩子漫漫人生重要的生存技能,一輩子受用不盡。

五、寫給父母的話

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如果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

讓孩子做家務,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統籌能力,語言能力乃至學習能力,還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責任心和成就感。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天使,我們希望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為他們掃除一切阻礙;我們希望孩子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抵抗風雨,而不是溫室裡的花朵,嬌弱無力;

有些事情孩子經歷了、摔倒了,才明白自己得爬起來,繼續前行。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紀伯倫在《致孩子》中寫過一段話,深得我心,和你一起分享: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的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總有一天,孩子會離開我們,獨自前行,父母不可能守護孩子一輩子。從現在開始,讓孩子學會做家務、學會整理個人內務。我們家長學會放手,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不要等到孩子長大了,才發現一切都晚了。

更何況,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感謝您的閱讀-----

我是花花晨,80後神經質寶媽。

育兒先育己,願和你一起分享孩子的成長故事,喜歡請關注我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