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 與 不孝'

不完美媽媽 服裝 文化 扶風同城 2019-09-08
"

孝與不孝

原創: 陝西扶風作家

文/楊玉蓮

偶然在網絡上看到一個視頻: 一位母親去世後,她的兒女們在清理老人的遺物——一個紅布包。

剪開縫的嚴嚴實實紅布包,最上面是一個皮錢包。拉開錢包拉鍊,裡面有一大把的零錢,面值最大的只有5元的。然後再剪開依然縫著的幾個小布包,或者舊襪子,裡面大部分都是疊放的整整齊齊的零錢,只有幾張面值是100的。粗略估計總共也就是幾百塊錢吧。

我們的國度是有幾千年孝道文化的大國,孝字拆析開,老在上,子在下,就是說老人就是兒女的黃天厚土,自古目連救母,王祥臥冰,更是國人耳熟能詳的關於孝道的故事,就連三歲幼童也知道,羊跪乳鴉反哺是出於孝道。

視頻中兒女們平靜地展示母親遺物的過程,對孝道規範有一定認識的人們,各種猜測,斥責,蜂擁而至。說兒女們的表情沒有一絲悲哀的情緒,反而對老人積攢的零件有種蔑視,和分遺產的快樂。

我做為一枚吃瓜群眾,也想分享一下我的個人觀點。從兒女們手上戴的金鐲子上,不難看出來,一個個都應該過著富裕的生活,也不可能為了那一堆零錢而沾沾自喜。

視頻中老人家裡地板明亮,沙發乾淨舒適,可以看出來老人生活得很好,也許她的兒女知道老人有著節儉的習慣,大面額的錢更捨不得花,所以他們都把錢換成面額小的,讓老人花著方便,沒等老人花完,他們又給了,這位老人只好把花不完的錢包在一個布包裡,襪子裡,用針線縫住了,裝在她的儲存布包裡。一次又一次裝進去,就有了一大包的小布包。

老人去世了,大家沒有更多的悲哀,大概是因為老人的生前,他們已經做到了做為兒女該做的母親養他們小,他們養母親老,只到老人含笑九泉。人總是要去世的,就好像春花再好,冬天總會有來臨的一天,面對生命的輪迴,兒女們的心情是坦然的,所以沒有了那麼多撕心裂肺的懊悔。

話說到這兒,讓我想到了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對她的母親——我的姥姥生前就特別孝順。

我的姥姥一生養育了七個兒子,兩個女兒。大姨不到三十歲就去世了,母親含辛茹苦地把大姨一歲多的女兒拉扯長大。這多多少少讓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姥姥減少了一點牽掛。

姥姥住在通渭七舅家的時候。生活極度貧困的母親,為了省下幾塊錢的路費,多孝順她的母親幾塊錢,就從定西揹著給母親做的衣服鞋襪,用她那纏過足的小腳,一路步行著去看她的母親。

幾百里路,母親要走上好幾天,餓了吃一口自帶的乾糧,晚上母親就在別人家的大門外靠著牆根倦縮一夜,第二天繼續趕路,等到了姥姥家的時候,母親的小腳都磨破了。

後來姥姥住六舅家的時候,離我們家就不遠了。

母親就讓姥姥經常在我們家住。

那時候母親經常烙了白麵餅,炒上雞蛋,或者豬肉炒粉條,給姥姥一個人吃。等飯做好了,母親使個眼色,我們兄弟姊妹都躲在外面去了,我們明白姥姥老了,姥姥吃了,母親就高興了,母親愛姥姥,就像我們愛母親一樣。

姥姥不在我們家的時候,母親每次做了好一點的吃食,就打發我們用瓦罐提著,送給在舅舅家居住的姥姥吃。

年復一年,母親都是給她的母親親手縫新衣服,單的,棉的,還有新鞋襪,頭巾,從不間斷。姥姥穿上了新的,換下來舊的,母親再穿。

姥姥七個兒子,從來都沒有給姥姥買過一寸新布,因為有母親,別人都輪不上插手。

姥姥84歲去世了,別人捎來了話,母親表現得很平靜,沒有我想象的那種,哭得驚天動。

我很多年為此想不通。

當母親75歲去世後,我哭得撕心裂肺,哭啞了嗓子,我知道我的哭聲只是悲鳴著我的後悔。

因為我沒有像母親孝敬姥姥一樣,做到無微不至地孝敬自己的母親,我為了自己的孩子,為了孩子們按時吃飯,督促他們學習,甚至幾年也不回家看看母親,我清楚再也沒有機會看看倚門遙望的母親的時候,我奧悔得捶胸頓足,我的心怎能平靜,那一刻我才真正地理解了母親,理解母親在得知姥姥去世的噩耗時,表現出來的平靜。

我深深得懂得了,母親在姥姥去世時,那一刻的平靜,是她用做為女兒幾十年如一日的孝順換來的。

在母親離去的好幾年,我的心都是被揮之不去後悔折磨著。

所以我的想象,網絡視頻裡,拆剪老人遺物時帶著笑容的兒女們,誰又知道是不是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對老人不離不棄的孝順,換來的坦然和平靜呢!

"

孝與不孝

原創: 陝西扶風作家

文/楊玉蓮

偶然在網絡上看到一個視頻: 一位母親去世後,她的兒女們在清理老人的遺物——一個紅布包。

剪開縫的嚴嚴實實紅布包,最上面是一個皮錢包。拉開錢包拉鍊,裡面有一大把的零錢,面值最大的只有5元的。然後再剪開依然縫著的幾個小布包,或者舊襪子,裡面大部分都是疊放的整整齊齊的零錢,只有幾張面值是100的。粗略估計總共也就是幾百塊錢吧。

我們的國度是有幾千年孝道文化的大國,孝字拆析開,老在上,子在下,就是說老人就是兒女的黃天厚土,自古目連救母,王祥臥冰,更是國人耳熟能詳的關於孝道的故事,就連三歲幼童也知道,羊跪乳鴉反哺是出於孝道。

視頻中兒女們平靜地展示母親遺物的過程,對孝道規範有一定認識的人們,各種猜測,斥責,蜂擁而至。說兒女們的表情沒有一絲悲哀的情緒,反而對老人積攢的零件有種蔑視,和分遺產的快樂。

我做為一枚吃瓜群眾,也想分享一下我的個人觀點。從兒女們手上戴的金鐲子上,不難看出來,一個個都應該過著富裕的生活,也不可能為了那一堆零錢而沾沾自喜。

視頻中老人家裡地板明亮,沙發乾淨舒適,可以看出來老人生活得很好,也許她的兒女知道老人有著節儉的習慣,大面額的錢更捨不得花,所以他們都把錢換成面額小的,讓老人花著方便,沒等老人花完,他們又給了,這位老人只好把花不完的錢包在一個布包裡,襪子裡,用針線縫住了,裝在她的儲存布包裡。一次又一次裝進去,就有了一大包的小布包。

老人去世了,大家沒有更多的悲哀,大概是因為老人的生前,他們已經做到了做為兒女該做的母親養他們小,他們養母親老,只到老人含笑九泉。人總是要去世的,就好像春花再好,冬天總會有來臨的一天,面對生命的輪迴,兒女們的心情是坦然的,所以沒有了那麼多撕心裂肺的懊悔。

話說到這兒,讓我想到了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對她的母親——我的姥姥生前就特別孝順。

我的姥姥一生養育了七個兒子,兩個女兒。大姨不到三十歲就去世了,母親含辛茹苦地把大姨一歲多的女兒拉扯長大。這多多少少讓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姥姥減少了一點牽掛。

姥姥住在通渭七舅家的時候。生活極度貧困的母親,為了省下幾塊錢的路費,多孝順她的母親幾塊錢,就從定西揹著給母親做的衣服鞋襪,用她那纏過足的小腳,一路步行著去看她的母親。

幾百里路,母親要走上好幾天,餓了吃一口自帶的乾糧,晚上母親就在別人家的大門外靠著牆根倦縮一夜,第二天繼續趕路,等到了姥姥家的時候,母親的小腳都磨破了。

後來姥姥住六舅家的時候,離我們家就不遠了。

母親就讓姥姥經常在我們家住。

那時候母親經常烙了白麵餅,炒上雞蛋,或者豬肉炒粉條,給姥姥一個人吃。等飯做好了,母親使個眼色,我們兄弟姊妹都躲在外面去了,我們明白姥姥老了,姥姥吃了,母親就高興了,母親愛姥姥,就像我們愛母親一樣。

姥姥不在我們家的時候,母親每次做了好一點的吃食,就打發我們用瓦罐提著,送給在舅舅家居住的姥姥吃。

年復一年,母親都是給她的母親親手縫新衣服,單的,棉的,還有新鞋襪,頭巾,從不間斷。姥姥穿上了新的,換下來舊的,母親再穿。

姥姥七個兒子,從來都沒有給姥姥買過一寸新布,因為有母親,別人都輪不上插手。

姥姥84歲去世了,別人捎來了話,母親表現得很平靜,沒有我想象的那種,哭得驚天動。

我很多年為此想不通。

當母親75歲去世後,我哭得撕心裂肺,哭啞了嗓子,我知道我的哭聲只是悲鳴著我的後悔。

因為我沒有像母親孝敬姥姥一樣,做到無微不至地孝敬自己的母親,我為了自己的孩子,為了孩子們按時吃飯,督促他們學習,甚至幾年也不回家看看母親,我清楚再也沒有機會看看倚門遙望的母親的時候,我奧悔得捶胸頓足,我的心怎能平靜,那一刻我才真正地理解了母親,理解母親在得知姥姥去世的噩耗時,表現出來的平靜。

我深深得懂得了,母親在姥姥去世時,那一刻的平靜,是她用做為女兒幾十年如一日的孝順換來的。

在母親離去的好幾年,我的心都是被揮之不去後悔折磨著。

所以我的想象,網絡視頻裡,拆剪老人遺物時帶著笑容的兒女們,誰又知道是不是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對老人不離不棄的孝順,換來的坦然和平靜呢!

孝 與 不孝

村裡的胡老太太,有倆兒子,自己一個人單過。

她在世的時候,大兒媳經常如果做了好一點的飯菜就端給婆婆吃,也經常給婆婆洗衣服、收拾家,孫子也對奶奶特別親。

胡老太太的二兒媳尖酸刻薄,不但自己不孝敬婆婆,反而經常諷刺挖苦大兒媳婦,說大兒媳婦是為了得到婆婆存款才對婆婆好的,因此,大兒媳婦只能偷偷地孝敬婆婆。

有次胡老太太的大兒媳婦一家出門了,沒有人給老太挑水,老太太家裡沒有水做飯,就去二兒媳婦家去吃飯,二兒媳婦生的孩子就不讓奶奶吃飯,胡老太太生氣了,於是就罵了孫子兩句,這下可捅了馬蜂窩,潑婦一樣的二兒媳婦就開始罵婆婆,婆婆前面走,她在後面追著罵,胡老太太回自己家裡了,她站在門外還在罵。胡老太太飯沒吃著,反捱了一頓罵。

不久老太太去世了,大兒媳婦沒怎麼哭,二兒媳婦在所有來參加弔唁的親朋面前卻“哭”得驚天動地,把對婆婆的“孝順”裝得惟妙惟肖,使出渾身解數彰顯她對婆婆的“不捨”。

王老伯三個兒子,老伴先他而去,輪流端一碗飯倒在王老伯家裡的一個碗裡,王老伯炕頭的這個碗從來沒人洗,夏天的時候,碗上面蓋著一層的蒼蠅。

王老伯跪爬著挪著他的夜壺去外面倒。

王老伯去世後,他的喪事辦得在周圍,算得上是史無前例的排場。

人在做,天在看,孝與不孝都在自己心裡,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

孝與不孝

原創: 陝西扶風作家

文/楊玉蓮

偶然在網絡上看到一個視頻: 一位母親去世後,她的兒女們在清理老人的遺物——一個紅布包。

剪開縫的嚴嚴實實紅布包,最上面是一個皮錢包。拉開錢包拉鍊,裡面有一大把的零錢,面值最大的只有5元的。然後再剪開依然縫著的幾個小布包,或者舊襪子,裡面大部分都是疊放的整整齊齊的零錢,只有幾張面值是100的。粗略估計總共也就是幾百塊錢吧。

我們的國度是有幾千年孝道文化的大國,孝字拆析開,老在上,子在下,就是說老人就是兒女的黃天厚土,自古目連救母,王祥臥冰,更是國人耳熟能詳的關於孝道的故事,就連三歲幼童也知道,羊跪乳鴉反哺是出於孝道。

視頻中兒女們平靜地展示母親遺物的過程,對孝道規範有一定認識的人們,各種猜測,斥責,蜂擁而至。說兒女們的表情沒有一絲悲哀的情緒,反而對老人積攢的零件有種蔑視,和分遺產的快樂。

我做為一枚吃瓜群眾,也想分享一下我的個人觀點。從兒女們手上戴的金鐲子上,不難看出來,一個個都應該過著富裕的生活,也不可能為了那一堆零錢而沾沾自喜。

視頻中老人家裡地板明亮,沙發乾淨舒適,可以看出來老人生活得很好,也許她的兒女知道老人有著節儉的習慣,大面額的錢更捨不得花,所以他們都把錢換成面額小的,讓老人花著方便,沒等老人花完,他們又給了,這位老人只好把花不完的錢包在一個布包裡,襪子裡,用針線縫住了,裝在她的儲存布包裡。一次又一次裝進去,就有了一大包的小布包。

老人去世了,大家沒有更多的悲哀,大概是因為老人的生前,他們已經做到了做為兒女該做的母親養他們小,他們養母親老,只到老人含笑九泉。人總是要去世的,就好像春花再好,冬天總會有來臨的一天,面對生命的輪迴,兒女們的心情是坦然的,所以沒有了那麼多撕心裂肺的懊悔。

話說到這兒,讓我想到了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對她的母親——我的姥姥生前就特別孝順。

我的姥姥一生養育了七個兒子,兩個女兒。大姨不到三十歲就去世了,母親含辛茹苦地把大姨一歲多的女兒拉扯長大。這多多少少讓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姥姥減少了一點牽掛。

姥姥住在通渭七舅家的時候。生活極度貧困的母親,為了省下幾塊錢的路費,多孝順她的母親幾塊錢,就從定西揹著給母親做的衣服鞋襪,用她那纏過足的小腳,一路步行著去看她的母親。

幾百里路,母親要走上好幾天,餓了吃一口自帶的乾糧,晚上母親就在別人家的大門外靠著牆根倦縮一夜,第二天繼續趕路,等到了姥姥家的時候,母親的小腳都磨破了。

後來姥姥住六舅家的時候,離我們家就不遠了。

母親就讓姥姥經常在我們家住。

那時候母親經常烙了白麵餅,炒上雞蛋,或者豬肉炒粉條,給姥姥一個人吃。等飯做好了,母親使個眼色,我們兄弟姊妹都躲在外面去了,我們明白姥姥老了,姥姥吃了,母親就高興了,母親愛姥姥,就像我們愛母親一樣。

姥姥不在我們家的時候,母親每次做了好一點的吃食,就打發我們用瓦罐提著,送給在舅舅家居住的姥姥吃。

年復一年,母親都是給她的母親親手縫新衣服,單的,棉的,還有新鞋襪,頭巾,從不間斷。姥姥穿上了新的,換下來舊的,母親再穿。

姥姥七個兒子,從來都沒有給姥姥買過一寸新布,因為有母親,別人都輪不上插手。

姥姥84歲去世了,別人捎來了話,母親表現得很平靜,沒有我想象的那種,哭得驚天動。

我很多年為此想不通。

當母親75歲去世後,我哭得撕心裂肺,哭啞了嗓子,我知道我的哭聲只是悲鳴著我的後悔。

因為我沒有像母親孝敬姥姥一樣,做到無微不至地孝敬自己的母親,我為了自己的孩子,為了孩子們按時吃飯,督促他們學習,甚至幾年也不回家看看母親,我清楚再也沒有機會看看倚門遙望的母親的時候,我奧悔得捶胸頓足,我的心怎能平靜,那一刻我才真正地理解了母親,理解母親在得知姥姥去世的噩耗時,表現出來的平靜。

我深深得懂得了,母親在姥姥去世時,那一刻的平靜,是她用做為女兒幾十年如一日的孝順換來的。

在母親離去的好幾年,我的心都是被揮之不去後悔折磨著。

所以我的想象,網絡視頻裡,拆剪老人遺物時帶著笑容的兒女們,誰又知道是不是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對老人不離不棄的孝順,換來的坦然和平靜呢!

孝 與 不孝

村裡的胡老太太,有倆兒子,自己一個人單過。

她在世的時候,大兒媳經常如果做了好一點的飯菜就端給婆婆吃,也經常給婆婆洗衣服、收拾家,孫子也對奶奶特別親。

胡老太太的二兒媳尖酸刻薄,不但自己不孝敬婆婆,反而經常諷刺挖苦大兒媳婦,說大兒媳婦是為了得到婆婆存款才對婆婆好的,因此,大兒媳婦只能偷偷地孝敬婆婆。

有次胡老太太的大兒媳婦一家出門了,沒有人給老太挑水,老太太家裡沒有水做飯,就去二兒媳婦家去吃飯,二兒媳婦生的孩子就不讓奶奶吃飯,胡老太太生氣了,於是就罵了孫子兩句,這下可捅了馬蜂窩,潑婦一樣的二兒媳婦就開始罵婆婆,婆婆前面走,她在後面追著罵,胡老太太回自己家裡了,她站在門外還在罵。胡老太太飯沒吃著,反捱了一頓罵。

不久老太太去世了,大兒媳婦沒怎麼哭,二兒媳婦在所有來參加弔唁的親朋面前卻“哭”得驚天動地,把對婆婆的“孝順”裝得惟妙惟肖,使出渾身解數彰顯她對婆婆的“不捨”。

王老伯三個兒子,老伴先他而去,輪流端一碗飯倒在王老伯家裡的一個碗裡,王老伯炕頭的這個碗從來沒人洗,夏天的時候,碗上面蓋著一層的蒼蠅。

王老伯跪爬著挪著他的夜壺去外面倒。

王老伯去世後,他的喪事辦得在周圍,算得上是史無前例的排場。

人在做,天在看,孝與不孝都在自己心裡,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孝 與 不孝

作者簡介:楊玉蓮:70年代生於甘肅定西,現居內蒙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