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陰霾,愛不是語言暴力的藉口

走出陰霾,愛不是語言暴力的藉口

語言就像刀,它們能帶來痛苦,即使不是身體上的痛苦,在感情上也會留下很多痛苦的傷痕。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美]吉諾特

談到語言暴力,我想沒有人會感到陌生。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社會中,我們都能切實的感受到語言暴力的力量。在網上對語言暴力的定義是這樣的:語言暴力,就是使用謾罵、詆譭、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屬精神傷害的範疇。

前不久,我就在網上看到一個法國的公益視頻,視頻裡的每一句話都充滿了傷害的味道。

“你穿這件T恤幹嘛,還嫌你的胳膊不夠粗嗎?”

“我造了什麼孽,竟有你這樣的兒子。”

“你簡直是一無是處。”

“早知如此,我當初要什麼孩子。”

這就是語言暴力環境下的真實寫照,每一句話裡都能藏著憤怒和怨恨。我們常說,最深的傷害往往來自最親的人。原生家庭的模樣和氛圍,在人的一生中,有著無法替代的影響。

走出陰霾,愛不是語言暴力的藉口

01

心理學家胡慎之曾經在微博上做過一個調查:你為什麼內心深處無法原諒父母?很多網友都表示自己從小就遭受著父母的語言暴力,小時候不覺得有多大的影響,真正的傷害在成年後才體現出來。

弗洛伊德認為,童年時期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將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

當我們有意識地去審視了自己性格和為人處世的方式,很多的疑惑都可以在原生家庭裡找到答案。

在大學期間,我室友曾經告訴過我,在他高二的時候,班上有一名同學成績很不穩定。他的爸爸就在學校裡當老師,每次只要他的成績倒退,捱罵是肯定的,被打也是很正常。有一次考試成績出來沒多久,他的爸爸突然就來到教室,把他就揪了出去,在走廊上又打又罵。

但是這一次是他爸爸最後一次這樣對他了,在爸爸離開之後,他迅速跑上了樓,從五樓上面跳了下來。整個過程非常短,所有人都沒反應過來。也許這個決定在他心裡掙扎過很多次,我們也不知道他內心經歷了怎樣的煎熬。

走出陰霾,愛不是語言暴力的藉口

很多父母都會給孩子灌輸一種觀念,我有多麼愛你,我為你犧牲了多少。但是如果愛一定是要以暴力和傷害的形式傳遞出來,那麼它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這種帶有附加條件的愛,它又該如何來承載它最開始的意義。

傅雷曾經在信中提到,自己對兒子的教育十分嚴苛。有一次,他在房間裡看報,發現兒子徘徊在門口,傅雷十分不耐煩,本能地吼了一句:“你又來幹什麼?”

孩子在這時候並沒有說話,而是默默地走向他,眼裡含著淚水,給了他一個擁抱和充滿愛意的吻。

傅雷寫道:你離開書房,報紙就從我手中滑落到地上,一陣強烈的內疚和恐懼湧上心頭。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如此粗暴也萎縮不了你對父親的愛。

為人父母,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在給孩子帶來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語言也是有力量的。長期的語言暴力就像是毒藥一樣,會給人的心理帶來嚴重的創傷。大人無心的話,有可能就是在孩子的心裡埋下了定時炸彈。

02

2014年7月,藝術家謝勇獲得了戛納國際創意節銀獎,而獲獎作品就是《語言暴力》這部視頻。在視頻裡,他把一系列和語言暴力有關的詞都做成了武器。把“豬腦子”變成了一把手槍,把“丟人”變成一把斧頭,把“怎麼不去死”變成了一把匕首......

走出陰霾,愛不是語言暴力的藉口走出陰霾,愛不是語言暴力的藉口

謝勇《語言暴力》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

“你一天到晚除了吃還能幹嘛。”

“你到底有沒有腦子,我怎麼就生了個你這麼個沒用的東西。”

“你不嫌丟人,我還嫌丟人呢。”

密歇根大學的Ethan Kross 教授曾經在實驗中發現,情緒和身體的疼痛在大腦中的反應是非常相似的。也就是說,當孩子在遭受語言暴力的時候,她感到心碎的話,說明她的神經系統可能真的體驗到了同級別的疼痛。

沒有人喜歡被語言攻擊,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父母經常用一些侮辱性的言語去傷害孩子,踐踏他們的自尊,破壞他們的安全感,那他們又該拿什麼去塑造一個健全的人格。

語言是傳遞信息的一種途徑,一直都是有溫度的。長期接受語言暴力的孩子,在成長中容易養成自卑,敏感的性格,甚至帶有暴力傾向。

我記得小的時候,由於性格內向的原因,並不習慣串門走親戚,更不喜歡和陌生人有親密的來往。但是這個性格卻一直都不被家裡人待見,從“這孩子怎麼一點也不活潑”到“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

以至於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都不知道該怎樣生活,一方面我更想做好自己,另一方面是糾結是否要改變自己來滿足他們對我的幻想。語言暴力對一個人的傷害是毀滅性和長久性的,尤其是加上了原生家庭這個因素。

承受者往往是痛苦的,我身邊也有不少的例子。要想從原生家庭裡的創傷走出來,需要的不僅僅是時間,還需要太多的勇氣。

走出陰霾,愛不是語言暴力的藉口

03

蔡元培在《中國人的修養》裡講過: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想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說話的語氣和方式。

傷害就是傷害,說得再漂亮,也是改變不了這個事實。絕大多數的語言暴力都夾雜了一些自私,將自己的痛苦和憤怒發洩在無辜的人身上。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父母都認為驕傲是一件羞恥的行為。在孩子取得一些成就的時候,他們通常會習慣性的去否定。在別人誇獎自己的孩子時,他們也會著急的去用各種負面詞語去形容自己的孩子。

蘇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裡說過: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在綜藝《女兒們的戀愛》中,任容萱透露道,爸爸經常會對她各種打擊,很多事情都習慣去否定她的選擇。在這種環境下成長,任家萱直言,給她帶來最大的影響就是沒有自信。

而任爸爸的解釋卻是,自己這一代的父母,在教育這方面,只會選擇打罵,不會有關心孩子感受的意識。

這種教育誤區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如果一個家庭裡面只有各種否定和打壓,這種氛圍給家裡的每一個人都會帶來不少的戾氣。

走出陰霾,愛不是語言暴力的藉口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馬丁泰徹博士發現:言語暴力最容易影響的大腦區域是胼胝體(主要負責兩個大腦半球間傳遞動機、感覺和認知信息的區域),海馬迴(負責管理情緒的大腦區域),和前額葉(負責思考和決策的大腦區域)。

語言暴力的危害絲毫不亞於體罰,這種心理上的疤痕會追隨人的一生。更悲劇的是,很多父母就算知道了這些事實,他們也不願意去改變,甚至以各種理由來綁架孩子,你必須選擇原諒。

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過:“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04

可以肯定的是,原生家庭裡存在的種種言行都會給我們帶來不小的影響。而不同的是,有的人將自己永遠的囚禁在了這種陰影之下,而有的人則徹底的放下了過去,給予了自己第二次的生命。

有人曾經在網上說,原生家庭一直都是社會的痛點。也有人提出過疑問,為什麼我們要花那麼的精力來研究原生家庭。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原生家庭這四個字包含的不僅僅是簡單的關係,更有複雜和說不出的情感與糾纏。

探討原生家庭的意義不外乎兩點:我們終究是要正視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只有看清了這一點,我們才能走出與自己和解的第一步。另外一點,我想很多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都暗自咬牙下定決心,不管發生什麼,我都不會讓自己的孩子來承受我以前所經歷的不幸。

走出陰霾,愛不是語言暴力的藉口

也許我們足夠幸運,自小就體驗到了幸福家庭的滋味,也許我們是不幸的,從記事起就要承受不愉快的經歷。

可人的一生也是漫長的,尼采在《善惡的彼岸》中說過: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一個人的價值只有自己才能賦予,我們或許是被父母傷害過,可這一點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能做的就是學會選擇自己的立場,我們不能選擇成長於怎樣的家庭,但我們可以為自己和為現在的子女,打造一份滿意的家庭環境。

原生家庭的影響固然是不可忽視,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可以操控我們的一生,也完全不是我們將這份傷害傳遞給下一代的理由。人的一生始於原生家庭,而最後的歸宿是由自己來掌握。

我們有權利選擇不去原諒,但我們可以選擇放過自己。自我修復的能力是我們抵抗外界創傷的武器,眼界的提升,格局的擴大,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

走出陰霾,愛不是語言暴力的藉口

語言是有力量的,這種力量可能是負面的,可能是正面的,可能是尖銳的傷害,也可能是柔軟而有溫度的。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或許被有意或無意的傷害過,但在成為父母后,許多人反而發現,孩子會帶給我們意料之外的美好,教會了我們最天然的愛的能力。

——“媽媽你睡一會兒覺就不累了。”“我最喜歡爸爸和媽媽。”“媽媽我的願望是長大以後跟你結婚。”

你和孩子之間有沒有哪些溫暖的瞬間呢?有沒有哪一刻會讓你覺得,你的孩子很愛你?

歡迎在下方留言回覆,和我們分享你的故事和觀點。

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系統性通識教育

走出陰霾,愛不是語言暴力的藉口

長按關注一起童行

拓展閱讀

童行學院是誰?

童行理念

中國教育還缺什麼?

重新回想育兒之路,什麼是有用的

啟蒙是安靜,聽見思維生長的聲音

我們還在用19世紀的方法,教育21世紀的孩子

實操技能

如何給孩子解釋“家”的意義?

父母的焦慮何處安放

你有沒有對孩子的興趣,進行降維攻擊?

唯有這種能力可以造就一個獨立的靈魂

喜歡,就點個「在看」吧~~

走出陰霾,愛不是語言暴力的藉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