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不完美媽媽 黎巴嫩 敘利亞 歐洲 非法移民 蘑菇音樂國際早教中心 2019-07-16
"

最近​​​#父母生而不養將被懲戒# ​ 的話題一直佔據微博熱搜,不禁讓人想起前幾天上映的催淚大片《何以為家》,電影展示了殘酷的真相:父母生而不養,孩子的一生究竟多慘!

"

最近​​​#父母生而不養將被懲戒# ​ 的話題一直佔據微博熱搜,不禁讓人想起前幾天上映的催淚大片《何以為家》,電影展示了殘酷的真相:父母生而不養,孩子的一生究竟多慘!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電影是圍繞12歲少年贊恩艱難成長的歷程展開,一開頭就是倒敘的手法,贊恩因為持刀傷人被拘留,他不對這項罪名做任何反駁,但他做出了另外一個選擇,把父母告上法庭:我想起訴我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

最近​​​#父母生而不養將被懲戒# ​ 的話題一直佔據微博熱搜,不禁讓人想起前幾天上映的催淚大片《何以為家》,電影展示了殘酷的真相:父母生而不養,孩子的一生究竟多慘!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電影是圍繞12歲少年贊恩艱難成長的歷程展開,一開頭就是倒敘的手法,贊恩因為持刀傷人被拘留,他不對這項罪名做任何反駁,但他做出了另外一個選擇,把父母告上法庭:我想起訴我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養育之恩,無以為報,絕對算得上當今一個根深蒂固傳統觀念了。究竟是什麼樣的遭遇讓一個孩子如此冷漠說出了這樣的控訴。

01.生而不養,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惡

贊恩一家都是敘利亞難民,擠在破爛不堪的房子裡,沒有身份證明,父母無所事事不愛勞動,像是社會的寄生蟲,生下了許多孩子,只是為了他們長大後都趕到街上打工貼補家用,還未學會走路的嬰兒就用鏈子拴在家裡。

"

最近​​​#父母生而不養將被懲戒# ​ 的話題一直佔據微博熱搜,不禁讓人想起前幾天上映的催淚大片《何以為家》,電影展示了殘酷的真相:父母生而不養,孩子的一生究竟多慘!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電影是圍繞12歲少年贊恩艱難成長的歷程展開,一開頭就是倒敘的手法,贊恩因為持刀傷人被拘留,他不對這項罪名做任何反駁,但他做出了另外一個選擇,把父母告上法庭:我想起訴我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養育之恩,無以為報,絕對算得上當今一個根深蒂固傳統觀念了。究竟是什麼樣的遭遇讓一個孩子如此冷漠說出了這樣的控訴。

01.生而不養,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惡

贊恩一家都是敘利亞難民,擠在破爛不堪的房子裡,沒有身份證明,父母無所事事不愛勞動,像是社會的寄生蟲,生下了許多孩子,只是為了他們長大後都趕到街上打工貼補家用,還未學會走路的嬰兒就用鏈子拴在家裡。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這個“家”從未給過贊恩任何的溫暖與愛,贊恩面對的永遠是指責、辱罵、暴力,父母給予贊恩的是終其一生都難以磨滅的傷痛。

沒有一個作為人的尊嚴,聽到最溫柔的話:“滾,你這個婊子的兒子。”

贊恩的身份從來不是孩子,而是一個私有的勞動力,一生為家庭的貧窮而奔波賣命。

他要去房東開的店裡去打零工、扛水、卸車、送煤氣,以防被房東趕出住處。

他還要照顧年紀更小的弟弟妹妹,帶他們一起去路邊賣東西。

煎熬卻又習以為常的生活,是被妹妹薩哈初潮打亂的。

贊恩偷偷幫妹妹洗內褲,還警告薩哈一定要把這件事情隱瞞下來。

因為他知道,一旦父母知道這件事,立刻就會把妹妹嫁出去以獲取聘禮,來緩解現在的生活壓力。

當寄與希望的妹妹被爸爸媽媽擦得濃妝豔抹,強制性送給阿賽德,一個油膩的中年男人,用來抵押拖欠的房租時。

贊恩生命裡唯一的火焰消失了。

心灰意冷的贊恩選擇離家出走,遇到單身媽媽拉希爾,贊恩在拉希爾上班時幫忙照顧她的兒子尤納斯。贊恩,第一次感受到了來自家庭以及母親的溫暖。

"

最近​​​#父母生而不養將被懲戒# ​ 的話題一直佔據微博熱搜,不禁讓人想起前幾天上映的催淚大片《何以為家》,電影展示了殘酷的真相:父母生而不養,孩子的一生究竟多慘!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電影是圍繞12歲少年贊恩艱難成長的歷程展開,一開頭就是倒敘的手法,贊恩因為持刀傷人被拘留,他不對這項罪名做任何反駁,但他做出了另外一個選擇,把父母告上法庭:我想起訴我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養育之恩,無以為報,絕對算得上當今一個根深蒂固傳統觀念了。究竟是什麼樣的遭遇讓一個孩子如此冷漠說出了這樣的控訴。

01.生而不養,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惡

贊恩一家都是敘利亞難民,擠在破爛不堪的房子裡,沒有身份證明,父母無所事事不愛勞動,像是社會的寄生蟲,生下了許多孩子,只是為了他們長大後都趕到街上打工貼補家用,還未學會走路的嬰兒就用鏈子拴在家裡。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這個“家”從未給過贊恩任何的溫暖與愛,贊恩面對的永遠是指責、辱罵、暴力,父母給予贊恩的是終其一生都難以磨滅的傷痛。

沒有一個作為人的尊嚴,聽到最溫柔的話:“滾,你這個婊子的兒子。”

贊恩的身份從來不是孩子,而是一個私有的勞動力,一生為家庭的貧窮而奔波賣命。

他要去房東開的店裡去打零工、扛水、卸車、送煤氣,以防被房東趕出住處。

他還要照顧年紀更小的弟弟妹妹,帶他們一起去路邊賣東西。

煎熬卻又習以為常的生活,是被妹妹薩哈初潮打亂的。

贊恩偷偷幫妹妹洗內褲,還警告薩哈一定要把這件事情隱瞞下來。

因為他知道,一旦父母知道這件事,立刻就會把妹妹嫁出去以獲取聘禮,來緩解現在的生活壓力。

當寄與希望的妹妹被爸爸媽媽擦得濃妝豔抹,強制性送給阿賽德,一個油膩的中年男人,用來抵押拖欠的房租時。

贊恩生命裡唯一的火焰消失了。

心灰意冷的贊恩選擇離家出走,遇到單身媽媽拉希爾,贊恩在拉希爾上班時幫忙照顧她的兒子尤納斯。贊恩,第一次感受到了來自家庭以及母親的溫暖。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但好景不長,拉希爾因為非法移民被抓,12歲的贊恩,又像一個小爸爸一樣帶著尤納斯為生存而奔波。

一開始贊恩就算自己不吃不喝也要給尤納斯買奶粉吃,甚至最後冒險做毒品賣錢,卻被癮君子蹂躪毒打,後來還被房東趕出,流浪街頭的他們,讓贊恩一次次崩潰。

最後不想尤納斯跟他一起受苦餓死,無奈之下,贊恩只好把尤納斯賣給了辦假證的阿洛。

這個舉動徹底將他心中最後的尊嚴擊垮,活成了最痛恨的人,心就如萬隻螞蟻在撕扯,眼淚已經不能代表此時的無奈。

而他獲得的好處就是可以讓他偷渡到歐洲,脫離苦海。

但他只缺少一張身份證。 在回家取證件的時候,意外得知最愛的妹妹已經被房東兒子摧殘致死,心中的恨與怒湧上心頭,拿著刀向仇人狠狠刺去。

贊恩進了監獄,12歲的凶手,被判了五年。

母親來監獄探望男孩,她安慰贊恩說:“真主拿走一樣東西,總會賜另一樣東西的。”

“賜給了你什麼?”男孩問。

“我懷孕了。”

“你這是在扎我的心。”

“我會給她取名薩哈爾。”

這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贊恩最後把父母告上了法庭。然而,贊恩的父母卻這樣說:“我有什麼錯?我也是這麼被生出來的,也是這麼長大的,從小到大別人都跟我說‘沒有孩子,你就不是男人。’”

"

最近​​​#父母生而不養將被懲戒# ​ 的話題一直佔據微博熱搜,不禁讓人想起前幾天上映的催淚大片《何以為家》,電影展示了殘酷的真相:父母生而不養,孩子的一生究竟多慘!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電影是圍繞12歲少年贊恩艱難成長的歷程展開,一開頭就是倒敘的手法,贊恩因為持刀傷人被拘留,他不對這項罪名做任何反駁,但他做出了另外一個選擇,把父母告上法庭:我想起訴我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養育之恩,無以為報,絕對算得上當今一個根深蒂固傳統觀念了。究竟是什麼樣的遭遇讓一個孩子如此冷漠說出了這樣的控訴。

01.生而不養,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惡

贊恩一家都是敘利亞難民,擠在破爛不堪的房子裡,沒有身份證明,父母無所事事不愛勞動,像是社會的寄生蟲,生下了許多孩子,只是為了他們長大後都趕到街上打工貼補家用,還未學會走路的嬰兒就用鏈子拴在家裡。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這個“家”從未給過贊恩任何的溫暖與愛,贊恩面對的永遠是指責、辱罵、暴力,父母給予贊恩的是終其一生都難以磨滅的傷痛。

沒有一個作為人的尊嚴,聽到最溫柔的話:“滾,你這個婊子的兒子。”

贊恩的身份從來不是孩子,而是一個私有的勞動力,一生為家庭的貧窮而奔波賣命。

他要去房東開的店裡去打零工、扛水、卸車、送煤氣,以防被房東趕出住處。

他還要照顧年紀更小的弟弟妹妹,帶他們一起去路邊賣東西。

煎熬卻又習以為常的生活,是被妹妹薩哈初潮打亂的。

贊恩偷偷幫妹妹洗內褲,還警告薩哈一定要把這件事情隱瞞下來。

因為他知道,一旦父母知道這件事,立刻就會把妹妹嫁出去以獲取聘禮,來緩解現在的生活壓力。

當寄與希望的妹妹被爸爸媽媽擦得濃妝豔抹,強制性送給阿賽德,一個油膩的中年男人,用來抵押拖欠的房租時。

贊恩生命裡唯一的火焰消失了。

心灰意冷的贊恩選擇離家出走,遇到單身媽媽拉希爾,贊恩在拉希爾上班時幫忙照顧她的兒子尤納斯。贊恩,第一次感受到了來自家庭以及母親的溫暖。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但好景不長,拉希爾因為非法移民被抓,12歲的贊恩,又像一個小爸爸一樣帶著尤納斯為生存而奔波。

一開始贊恩就算自己不吃不喝也要給尤納斯買奶粉吃,甚至最後冒險做毒品賣錢,卻被癮君子蹂躪毒打,後來還被房東趕出,流浪街頭的他們,讓贊恩一次次崩潰。

最後不想尤納斯跟他一起受苦餓死,無奈之下,贊恩只好把尤納斯賣給了辦假證的阿洛。

這個舉動徹底將他心中最後的尊嚴擊垮,活成了最痛恨的人,心就如萬隻螞蟻在撕扯,眼淚已經不能代表此時的無奈。

而他獲得的好處就是可以讓他偷渡到歐洲,脫離苦海。

但他只缺少一張身份證。 在回家取證件的時候,意外得知最愛的妹妹已經被房東兒子摧殘致死,心中的恨與怒湧上心頭,拿著刀向仇人狠狠刺去。

贊恩進了監獄,12歲的凶手,被判了五年。

母親來監獄探望男孩,她安慰贊恩說:“真主拿走一樣東西,總會賜另一樣東西的。”

“賜給了你什麼?”男孩問。

“我懷孕了。”

“你這是在扎我的心。”

“我會給她取名薩哈爾。”

這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贊恩最後把父母告上了法庭。然而,贊恩的父母卻這樣說:“我有什麼錯?我也是這麼被生出來的,也是這麼長大的,從小到大別人都跟我說‘沒有孩子,你就不是男人。’”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02.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生而不養,這些無辜的孩子該何以為家?

明明知道自己處在在無力承擔撫養與教育責任的環境下,贊恩的父母仍在不停地生育,這一切,將這個本就一貧如洗的家庭推向更加不幸的深淵。

儘管父母健在,兄妹眾多,但這並不是一個家了嗎,更像是一個煉獄爐。

在贊恩父母的眼中,孩子的誕生,不是生命的延續,而是苦難的分擔者和繼承者。

男孩,是為家庭賺錢的工具,失去上學的權利;

女孩,是待價而沽的商品,抵失去生命的權利。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此吧:天生遭受苦難,卻不知自己為何要遭受苦難。如果沒有能力,就不要生育。

在苦難的地方,生存就是最大的罪罰,而罪罰的根源即在人禍,贊恩和弟弟妹妹苦難的根源就在於生而不養的父母。

他們的確是黎巴嫩社會環境的受害者,但受害並不等於有理,更不等於好父母。

就像贊恩所問:“你們到底為什麼要生孩子?”

為了分擔自己在世間的苦難?

為了擺脫他人的嘮叨?

為了給自己養老?

我們憑什麼要求一個嶄新的生命來承擔這些?

贊恩的父母似乎很擅長一件富人也不敢做的事:生娃。

目測下來,他們家至少生了7個孩子。

越窮越生,越生越窮。

影片中有許多令人髮指的黎巴嫩難民生活細節。

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全程靠打罵!能說出各種惡毒的詛咒。

父母除了將孩子生下來之外,其他什麼都不管。

在黎巴嫩底層貧民看來,生育不是因為愛和責任,而更像一種生存方式。

生男孩,就是免費勞動力。就算進了監獄,也能賺錢。

生女孩,除了可以幹活,等到十一二歲月經初潮來之後,就能將她嫁人,換取彩禮。

他們對賣女兒這件事非常心安理得,還不知廉恥地粉飾這樣的行為:幫女兒找個好人家,不用再跟我們吃苦。

拋棄孩子,虐待孩子的父母,總是會找各種理由和藉口:

“我是不得已的”

“家裡太窮了”

“我也是捱揍長大的”

就像是電影中,贊恩父母在法庭上的申辯:

“我也是這樣長大的,我做錯了什麼?”

“你有什麼權利批評我,你有我這種處境嗎?”

"

最近​​​#父母生而不養將被懲戒# ​ 的話題一直佔據微博熱搜,不禁讓人想起前幾天上映的催淚大片《何以為家》,電影展示了殘酷的真相:父母生而不養,孩子的一生究竟多慘!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電影是圍繞12歲少年贊恩艱難成長的歷程展開,一開頭就是倒敘的手法,贊恩因為持刀傷人被拘留,他不對這項罪名做任何反駁,但他做出了另外一個選擇,把父母告上法庭:我想起訴我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養育之恩,無以為報,絕對算得上當今一個根深蒂固傳統觀念了。究竟是什麼樣的遭遇讓一個孩子如此冷漠說出了這樣的控訴。

01.生而不養,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惡

贊恩一家都是敘利亞難民,擠在破爛不堪的房子裡,沒有身份證明,父母無所事事不愛勞動,像是社會的寄生蟲,生下了許多孩子,只是為了他們長大後都趕到街上打工貼補家用,還未學會走路的嬰兒就用鏈子拴在家裡。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這個“家”從未給過贊恩任何的溫暖與愛,贊恩面對的永遠是指責、辱罵、暴力,父母給予贊恩的是終其一生都難以磨滅的傷痛。

沒有一個作為人的尊嚴,聽到最溫柔的話:“滾,你這個婊子的兒子。”

贊恩的身份從來不是孩子,而是一個私有的勞動力,一生為家庭的貧窮而奔波賣命。

他要去房東開的店裡去打零工、扛水、卸車、送煤氣,以防被房東趕出住處。

他還要照顧年紀更小的弟弟妹妹,帶他們一起去路邊賣東西。

煎熬卻又習以為常的生活,是被妹妹薩哈初潮打亂的。

贊恩偷偷幫妹妹洗內褲,還警告薩哈一定要把這件事情隱瞞下來。

因為他知道,一旦父母知道這件事,立刻就會把妹妹嫁出去以獲取聘禮,來緩解現在的生活壓力。

當寄與希望的妹妹被爸爸媽媽擦得濃妝豔抹,強制性送給阿賽德,一個油膩的中年男人,用來抵押拖欠的房租時。

贊恩生命裡唯一的火焰消失了。

心灰意冷的贊恩選擇離家出走,遇到單身媽媽拉希爾,贊恩在拉希爾上班時幫忙照顧她的兒子尤納斯。贊恩,第一次感受到了來自家庭以及母親的溫暖。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但好景不長,拉希爾因為非法移民被抓,12歲的贊恩,又像一個小爸爸一樣帶著尤納斯為生存而奔波。

一開始贊恩就算自己不吃不喝也要給尤納斯買奶粉吃,甚至最後冒險做毒品賣錢,卻被癮君子蹂躪毒打,後來還被房東趕出,流浪街頭的他們,讓贊恩一次次崩潰。

最後不想尤納斯跟他一起受苦餓死,無奈之下,贊恩只好把尤納斯賣給了辦假證的阿洛。

這個舉動徹底將他心中最後的尊嚴擊垮,活成了最痛恨的人,心就如萬隻螞蟻在撕扯,眼淚已經不能代表此時的無奈。

而他獲得的好處就是可以讓他偷渡到歐洲,脫離苦海。

但他只缺少一張身份證。 在回家取證件的時候,意外得知最愛的妹妹已經被房東兒子摧殘致死,心中的恨與怒湧上心頭,拿著刀向仇人狠狠刺去。

贊恩進了監獄,12歲的凶手,被判了五年。

母親來監獄探望男孩,她安慰贊恩說:“真主拿走一樣東西,總會賜另一樣東西的。”

“賜給了你什麼?”男孩問。

“我懷孕了。”

“你這是在扎我的心。”

“我會給她取名薩哈爾。”

這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贊恩最後把父母告上了法庭。然而,贊恩的父母卻這樣說:“我有什麼錯?我也是這麼被生出來的,也是這麼長大的,從小到大別人都跟我說‘沒有孩子,你就不是男人。’”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02.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生而不養,這些無辜的孩子該何以為家?

明明知道自己處在在無力承擔撫養與教育責任的環境下,贊恩的父母仍在不停地生育,這一切,將這個本就一貧如洗的家庭推向更加不幸的深淵。

儘管父母健在,兄妹眾多,但這並不是一個家了嗎,更像是一個煉獄爐。

在贊恩父母的眼中,孩子的誕生,不是生命的延續,而是苦難的分擔者和繼承者。

男孩,是為家庭賺錢的工具,失去上學的權利;

女孩,是待價而沽的商品,抵失去生命的權利。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此吧:天生遭受苦難,卻不知自己為何要遭受苦難。如果沒有能力,就不要生育。

在苦難的地方,生存就是最大的罪罰,而罪罰的根源即在人禍,贊恩和弟弟妹妹苦難的根源就在於生而不養的父母。

他們的確是黎巴嫩社會環境的受害者,但受害並不等於有理,更不等於好父母。

就像贊恩所問:“你們到底為什麼要生孩子?”

為了分擔自己在世間的苦難?

為了擺脫他人的嘮叨?

為了給自己養老?

我們憑什麼要求一個嶄新的生命來承擔這些?

贊恩的父母似乎很擅長一件富人也不敢做的事:生娃。

目測下來,他們家至少生了7個孩子。

越窮越生,越生越窮。

影片中有許多令人髮指的黎巴嫩難民生活細節。

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全程靠打罵!能說出各種惡毒的詛咒。

父母除了將孩子生下來之外,其他什麼都不管。

在黎巴嫩底層貧民看來,生育不是因為愛和責任,而更像一種生存方式。

生男孩,就是免費勞動力。就算進了監獄,也能賺錢。

生女孩,除了可以幹活,等到十一二歲月經初潮來之後,就能將她嫁人,換取彩禮。

他們對賣女兒這件事非常心安理得,還不知廉恥地粉飾這樣的行為:幫女兒找個好人家,不用再跟我們吃苦。

拋棄孩子,虐待孩子的父母,總是會找各種理由和藉口:

“我是不得已的”

“家裡太窮了”

“我也是捱揍長大的”

就像是電影中,贊恩父母在法庭上的申辯:

“我也是這樣長大的,我做錯了什麼?”

“你有什麼權利批評我,你有我這種處境嗎?”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03.貧窮與愛孩子並不矛盾

那麼,貧窮和愛孩子矛盾嗎?

電影中收留離家出走的贊恩——黑人女工拉希爾。

她既是單親媽媽,也沒有合法身份,本來自己的生活就夠困難了,還是收留下離家出走的贊恩,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顧和愛著孩子們。

上班時候把幼小的尤納斯藏在廁所,趁著休息的功夫偷偷去餵奶。

拉希爾會偷偷把客人沒吃完的蛋糕帶回家給兩個孩子慶生,那時候贊恩的眼裡,閃爍著是充滿希望的光芒吧。

無論辦證的偷渡黑中介,如何給錢誘惑她賣掉孩子。

她都堅定的拒絕,孩子是她不可撼動的底線。

拉希爾和贊恩,贊恩和尤納斯,他們之間萍水相逢,雖然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但在長久的陪伴與扶持之間,組成了一個短暫而臨時的家,一個能讓贊恩感受到一點溫暖的家。

贊恩也從這裡,感受到了短暫的母愛和家的歸屬感。

對於孩子來說,貧窮不是最可怕的,沒有愛的家才最可怕。

拉希爾這種偉大的愛,讓流浪的贊恩有了短暫的歸屬感,也讓他相信這世間殘存的人性。

"

最近​​​#父母生而不養將被懲戒# ​ 的話題一直佔據微博熱搜,不禁讓人想起前幾天上映的催淚大片《何以為家》,電影展示了殘酷的真相:父母生而不養,孩子的一生究竟多慘!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電影是圍繞12歲少年贊恩艱難成長的歷程展開,一開頭就是倒敘的手法,贊恩因為持刀傷人被拘留,他不對這項罪名做任何反駁,但他做出了另外一個選擇,把父母告上法庭:我想起訴我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養育之恩,無以為報,絕對算得上當今一個根深蒂固傳統觀念了。究竟是什麼樣的遭遇讓一個孩子如此冷漠說出了這樣的控訴。

01.生而不養,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惡

贊恩一家都是敘利亞難民,擠在破爛不堪的房子裡,沒有身份證明,父母無所事事不愛勞動,像是社會的寄生蟲,生下了許多孩子,只是為了他們長大後都趕到街上打工貼補家用,還未學會走路的嬰兒就用鏈子拴在家裡。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這個“家”從未給過贊恩任何的溫暖與愛,贊恩面對的永遠是指責、辱罵、暴力,父母給予贊恩的是終其一生都難以磨滅的傷痛。

沒有一個作為人的尊嚴,聽到最溫柔的話:“滾,你這個婊子的兒子。”

贊恩的身份從來不是孩子,而是一個私有的勞動力,一生為家庭的貧窮而奔波賣命。

他要去房東開的店裡去打零工、扛水、卸車、送煤氣,以防被房東趕出住處。

他還要照顧年紀更小的弟弟妹妹,帶他們一起去路邊賣東西。

煎熬卻又習以為常的生活,是被妹妹薩哈初潮打亂的。

贊恩偷偷幫妹妹洗內褲,還警告薩哈一定要把這件事情隱瞞下來。

因為他知道,一旦父母知道這件事,立刻就會把妹妹嫁出去以獲取聘禮,來緩解現在的生活壓力。

當寄與希望的妹妹被爸爸媽媽擦得濃妝豔抹,強制性送給阿賽德,一個油膩的中年男人,用來抵押拖欠的房租時。

贊恩生命裡唯一的火焰消失了。

心灰意冷的贊恩選擇離家出走,遇到單身媽媽拉希爾,贊恩在拉希爾上班時幫忙照顧她的兒子尤納斯。贊恩,第一次感受到了來自家庭以及母親的溫暖。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但好景不長,拉希爾因為非法移民被抓,12歲的贊恩,又像一個小爸爸一樣帶著尤納斯為生存而奔波。

一開始贊恩就算自己不吃不喝也要給尤納斯買奶粉吃,甚至最後冒險做毒品賣錢,卻被癮君子蹂躪毒打,後來還被房東趕出,流浪街頭的他們,讓贊恩一次次崩潰。

最後不想尤納斯跟他一起受苦餓死,無奈之下,贊恩只好把尤納斯賣給了辦假證的阿洛。

這個舉動徹底將他心中最後的尊嚴擊垮,活成了最痛恨的人,心就如萬隻螞蟻在撕扯,眼淚已經不能代表此時的無奈。

而他獲得的好處就是可以讓他偷渡到歐洲,脫離苦海。

但他只缺少一張身份證。 在回家取證件的時候,意外得知最愛的妹妹已經被房東兒子摧殘致死,心中的恨與怒湧上心頭,拿著刀向仇人狠狠刺去。

贊恩進了監獄,12歲的凶手,被判了五年。

母親來監獄探望男孩,她安慰贊恩說:“真主拿走一樣東西,總會賜另一樣東西的。”

“賜給了你什麼?”男孩問。

“我懷孕了。”

“你這是在扎我的心。”

“我會給她取名薩哈爾。”

這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贊恩最後把父母告上了法庭。然而,贊恩的父母卻這樣說:“我有什麼錯?我也是這麼被生出來的,也是這麼長大的,從小到大別人都跟我說‘沒有孩子,你就不是男人。’”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02.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生而不養,這些無辜的孩子該何以為家?

明明知道自己處在在無力承擔撫養與教育責任的環境下,贊恩的父母仍在不停地生育,這一切,將這個本就一貧如洗的家庭推向更加不幸的深淵。

儘管父母健在,兄妹眾多,但這並不是一個家了嗎,更像是一個煉獄爐。

在贊恩父母的眼中,孩子的誕生,不是生命的延續,而是苦難的分擔者和繼承者。

男孩,是為家庭賺錢的工具,失去上學的權利;

女孩,是待價而沽的商品,抵失去生命的權利。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此吧:天生遭受苦難,卻不知自己為何要遭受苦難。如果沒有能力,就不要生育。

在苦難的地方,生存就是最大的罪罰,而罪罰的根源即在人禍,贊恩和弟弟妹妹苦難的根源就在於生而不養的父母。

他們的確是黎巴嫩社會環境的受害者,但受害並不等於有理,更不等於好父母。

就像贊恩所問:“你們到底為什麼要生孩子?”

為了分擔自己在世間的苦難?

為了擺脫他人的嘮叨?

為了給自己養老?

我們憑什麼要求一個嶄新的生命來承擔這些?

贊恩的父母似乎很擅長一件富人也不敢做的事:生娃。

目測下來,他們家至少生了7個孩子。

越窮越生,越生越窮。

影片中有許多令人髮指的黎巴嫩難民生活細節。

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全程靠打罵!能說出各種惡毒的詛咒。

父母除了將孩子生下來之外,其他什麼都不管。

在黎巴嫩底層貧民看來,生育不是因為愛和責任,而更像一種生存方式。

生男孩,就是免費勞動力。就算進了監獄,也能賺錢。

生女孩,除了可以幹活,等到十一二歲月經初潮來之後,就能將她嫁人,換取彩禮。

他們對賣女兒這件事非常心安理得,還不知廉恥地粉飾這樣的行為:幫女兒找個好人家,不用再跟我們吃苦。

拋棄孩子,虐待孩子的父母,總是會找各種理由和藉口:

“我是不得已的”

“家裡太窮了”

“我也是捱揍長大的”

就像是電影中,贊恩父母在法庭上的申辯:

“我也是這樣長大的,我做錯了什麼?”

“你有什麼權利批評我,你有我這種處境嗎?”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03.貧窮與愛孩子並不矛盾

那麼,貧窮和愛孩子矛盾嗎?

電影中收留離家出走的贊恩——黑人女工拉希爾。

她既是單親媽媽,也沒有合法身份,本來自己的生活就夠困難了,還是收留下離家出走的贊恩,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顧和愛著孩子們。

上班時候把幼小的尤納斯藏在廁所,趁著休息的功夫偷偷去餵奶。

拉希爾會偷偷把客人沒吃完的蛋糕帶回家給兩個孩子慶生,那時候贊恩的眼裡,閃爍著是充滿希望的光芒吧。

無論辦證的偷渡黑中介,如何給錢誘惑她賣掉孩子。

她都堅定的拒絕,孩子是她不可撼動的底線。

拉希爾和贊恩,贊恩和尤納斯,他們之間萍水相逢,雖然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但在長久的陪伴與扶持之間,組成了一個短暫而臨時的家,一個能讓贊恩感受到一點溫暖的家。

贊恩也從這裡,感受到了短暫的母愛和家的歸屬感。

對於孩子來說,貧窮不是最可怕的,沒有愛的家才最可怕。

拉希爾這種偉大的愛,讓流浪的贊恩有了短暫的歸屬感,也讓他相信這世間殘存的人性。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於是,他冰冷的內心被點燃,在拉希爾被帶走後,他開始像一個“小爸爸”一樣照顧尤納斯,他給他餵奶,換尿片,哄他入睡,還想方設法逗他開心:將一面鏡子放到房樑上,反射隔壁家的動畫片,然後自己加上配音只為讓弟弟笑一笑。

他想給弟弟的:無非是他想有卻沒有的,快樂的童年。

04.愛才是一個家最堅固的堡壘

何以為家?

不是血緣關係組成了家庭,而是愛和羈絆組成了家庭。比起血緣的聯繫,更重要的是後天形成的羈絆。

"

最近​​​#父母生而不養將被懲戒# ​ 的話題一直佔據微博熱搜,不禁讓人想起前幾天上映的催淚大片《何以為家》,電影展示了殘酷的真相:父母生而不養,孩子的一生究竟多慘!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電影是圍繞12歲少年贊恩艱難成長的歷程展開,一開頭就是倒敘的手法,贊恩因為持刀傷人被拘留,他不對這項罪名做任何反駁,但他做出了另外一個選擇,把父母告上法庭:我想起訴我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養育之恩,無以為報,絕對算得上當今一個根深蒂固傳統觀念了。究竟是什麼樣的遭遇讓一個孩子如此冷漠說出了這樣的控訴。

01.生而不養,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惡

贊恩一家都是敘利亞難民,擠在破爛不堪的房子裡,沒有身份證明,父母無所事事不愛勞動,像是社會的寄生蟲,生下了許多孩子,只是為了他們長大後都趕到街上打工貼補家用,還未學會走路的嬰兒就用鏈子拴在家裡。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這個“家”從未給過贊恩任何的溫暖與愛,贊恩面對的永遠是指責、辱罵、暴力,父母給予贊恩的是終其一生都難以磨滅的傷痛。

沒有一個作為人的尊嚴,聽到最溫柔的話:“滾,你這個婊子的兒子。”

贊恩的身份從來不是孩子,而是一個私有的勞動力,一生為家庭的貧窮而奔波賣命。

他要去房東開的店裡去打零工、扛水、卸車、送煤氣,以防被房東趕出住處。

他還要照顧年紀更小的弟弟妹妹,帶他們一起去路邊賣東西。

煎熬卻又習以為常的生活,是被妹妹薩哈初潮打亂的。

贊恩偷偷幫妹妹洗內褲,還警告薩哈一定要把這件事情隱瞞下來。

因為他知道,一旦父母知道這件事,立刻就會把妹妹嫁出去以獲取聘禮,來緩解現在的生活壓力。

當寄與希望的妹妹被爸爸媽媽擦得濃妝豔抹,強制性送給阿賽德,一個油膩的中年男人,用來抵押拖欠的房租時。

贊恩生命裡唯一的火焰消失了。

心灰意冷的贊恩選擇離家出走,遇到單身媽媽拉希爾,贊恩在拉希爾上班時幫忙照顧她的兒子尤納斯。贊恩,第一次感受到了來自家庭以及母親的溫暖。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但好景不長,拉希爾因為非法移民被抓,12歲的贊恩,又像一個小爸爸一樣帶著尤納斯為生存而奔波。

一開始贊恩就算自己不吃不喝也要給尤納斯買奶粉吃,甚至最後冒險做毒品賣錢,卻被癮君子蹂躪毒打,後來還被房東趕出,流浪街頭的他們,讓贊恩一次次崩潰。

最後不想尤納斯跟他一起受苦餓死,無奈之下,贊恩只好把尤納斯賣給了辦假證的阿洛。

這個舉動徹底將他心中最後的尊嚴擊垮,活成了最痛恨的人,心就如萬隻螞蟻在撕扯,眼淚已經不能代表此時的無奈。

而他獲得的好處就是可以讓他偷渡到歐洲,脫離苦海。

但他只缺少一張身份證。 在回家取證件的時候,意外得知最愛的妹妹已經被房東兒子摧殘致死,心中的恨與怒湧上心頭,拿著刀向仇人狠狠刺去。

贊恩進了監獄,12歲的凶手,被判了五年。

母親來監獄探望男孩,她安慰贊恩說:“真主拿走一樣東西,總會賜另一樣東西的。”

“賜給了你什麼?”男孩問。

“我懷孕了。”

“你這是在扎我的心。”

“我會給她取名薩哈爾。”

這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贊恩最後把父母告上了法庭。然而,贊恩的父母卻這樣說:“我有什麼錯?我也是這麼被生出來的,也是這麼長大的,從小到大別人都跟我說‘沒有孩子,你就不是男人。’”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02.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生而不養,這些無辜的孩子該何以為家?

明明知道自己處在在無力承擔撫養與教育責任的環境下,贊恩的父母仍在不停地生育,這一切,將這個本就一貧如洗的家庭推向更加不幸的深淵。

儘管父母健在,兄妹眾多,但這並不是一個家了嗎,更像是一個煉獄爐。

在贊恩父母的眼中,孩子的誕生,不是生命的延續,而是苦難的分擔者和繼承者。

男孩,是為家庭賺錢的工具,失去上學的權利;

女孩,是待價而沽的商品,抵失去生命的權利。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此吧:天生遭受苦難,卻不知自己為何要遭受苦難。如果沒有能力,就不要生育。

在苦難的地方,生存就是最大的罪罰,而罪罰的根源即在人禍,贊恩和弟弟妹妹苦難的根源就在於生而不養的父母。

他們的確是黎巴嫩社會環境的受害者,但受害並不等於有理,更不等於好父母。

就像贊恩所問:“你們到底為什麼要生孩子?”

為了分擔自己在世間的苦難?

為了擺脫他人的嘮叨?

為了給自己養老?

我們憑什麼要求一個嶄新的生命來承擔這些?

贊恩的父母似乎很擅長一件富人也不敢做的事:生娃。

目測下來,他們家至少生了7個孩子。

越窮越生,越生越窮。

影片中有許多令人髮指的黎巴嫩難民生活細節。

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全程靠打罵!能說出各種惡毒的詛咒。

父母除了將孩子生下來之外,其他什麼都不管。

在黎巴嫩底層貧民看來,生育不是因為愛和責任,而更像一種生存方式。

生男孩,就是免費勞動力。就算進了監獄,也能賺錢。

生女孩,除了可以幹活,等到十一二歲月經初潮來之後,就能將她嫁人,換取彩禮。

他們對賣女兒這件事非常心安理得,還不知廉恥地粉飾這樣的行為:幫女兒找個好人家,不用再跟我們吃苦。

拋棄孩子,虐待孩子的父母,總是會找各種理由和藉口:

“我是不得已的”

“家裡太窮了”

“我也是捱揍長大的”

就像是電影中,贊恩父母在法庭上的申辯:

“我也是這樣長大的,我做錯了什麼?”

“你有什麼權利批評我,你有我這種處境嗎?”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03.貧窮與愛孩子並不矛盾

那麼,貧窮和愛孩子矛盾嗎?

電影中收留離家出走的贊恩——黑人女工拉希爾。

她既是單親媽媽,也沒有合法身份,本來自己的生活就夠困難了,還是收留下離家出走的贊恩,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顧和愛著孩子們。

上班時候把幼小的尤納斯藏在廁所,趁著休息的功夫偷偷去餵奶。

拉希爾會偷偷把客人沒吃完的蛋糕帶回家給兩個孩子慶生,那時候贊恩的眼裡,閃爍著是充滿希望的光芒吧。

無論辦證的偷渡黑中介,如何給錢誘惑她賣掉孩子。

她都堅定的拒絕,孩子是她不可撼動的底線。

拉希爾和贊恩,贊恩和尤納斯,他們之間萍水相逢,雖然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但在長久的陪伴與扶持之間,組成了一個短暫而臨時的家,一個能讓贊恩感受到一點溫暖的家。

贊恩也從這裡,感受到了短暫的母愛和家的歸屬感。

對於孩子來說,貧窮不是最可怕的,沒有愛的家才最可怕。

拉希爾這種偉大的愛,讓流浪的贊恩有了短暫的歸屬感,也讓他相信這世間殘存的人性。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於是,他冰冷的內心被點燃,在拉希爾被帶走後,他開始像一個“小爸爸”一樣照顧尤納斯,他給他餵奶,換尿片,哄他入睡,還想方設法逗他開心:將一面鏡子放到房樑上,反射隔壁家的動畫片,然後自己加上配音只為讓弟弟笑一笑。

他想給弟弟的:無非是他想有卻沒有的,快樂的童年。

04.愛才是一個家最堅固的堡壘

何以為家?

不是血緣關係組成了家庭,而是愛和羈絆組成了家庭。比起血緣的聯繫,更重要的是後天形成的羈絆。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天生就是不平等的。父母可以選擇要不要生下孩子,而孩子卻沒辦法選擇要不要來到這個世界上,要不要這樣的父母。

對於贊恩而言,發生在他身上的一切,是一場揹負絕望,無處可逃的輪迴。

電影雖然只發生在黎巴嫩,但其實,這樣的事情在我們身邊也一直存在。

長期以來,在中國的一些偏遠山區存在著一種“崇尚生育”的文化,孩子多,尤其是男孩子多的家庭才有“面子”,陷入了一種越窮越要生孩子,越生越窮的輪迴裡。

這些家庭因為貧困、地域偏遠,交通困難等原因,導致孩子無法得到完整的教育,家庭自身對孩子的教育也存在疏漏,很多孩子最終都走上父母的老路。

哪怕是在經濟發達物質優越的家庭,生而不養也被很多家長視為理所當然。

類似妞妞被打、四歲兒童遭離異生母暴打,等等這樣的虐童事件並不是個例。

孩子在他們眼裡,是賺錢的工具,是情緒發洩的媒介,而不是一個未成年、與他有著骨肉至親的存在。

日本小說家伊阪幸太郎曾經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這世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做父母,不是所有的人都配做父母。

為人父母,將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上,就要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最重要的,是要給他們一個家。

這個家可以沒有明亮的房子,沒有穩定的收入,但一定要有愛和羈絆,為孩子在現實裡提供庇護與心靈的歸宿。

"

最近​​​#父母生而不養將被懲戒# ​ 的話題一直佔據微博熱搜,不禁讓人想起前幾天上映的催淚大片《何以為家》,電影展示了殘酷的真相:父母生而不養,孩子的一生究竟多慘!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電影是圍繞12歲少年贊恩艱難成長的歷程展開,一開頭就是倒敘的手法,贊恩因為持刀傷人被拘留,他不對這項罪名做任何反駁,但他做出了另外一個選擇,把父母告上法庭:我想起訴我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養育之恩,無以為報,絕對算得上當今一個根深蒂固傳統觀念了。究竟是什麼樣的遭遇讓一個孩子如此冷漠說出了這樣的控訴。

01.生而不養,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惡

贊恩一家都是敘利亞難民,擠在破爛不堪的房子裡,沒有身份證明,父母無所事事不愛勞動,像是社會的寄生蟲,生下了許多孩子,只是為了他們長大後都趕到街上打工貼補家用,還未學會走路的嬰兒就用鏈子拴在家裡。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這個“家”從未給過贊恩任何的溫暖與愛,贊恩面對的永遠是指責、辱罵、暴力,父母給予贊恩的是終其一生都難以磨滅的傷痛。

沒有一個作為人的尊嚴,聽到最溫柔的話:“滾,你這個婊子的兒子。”

贊恩的身份從來不是孩子,而是一個私有的勞動力,一生為家庭的貧窮而奔波賣命。

他要去房東開的店裡去打零工、扛水、卸車、送煤氣,以防被房東趕出住處。

他還要照顧年紀更小的弟弟妹妹,帶他們一起去路邊賣東西。

煎熬卻又習以為常的生活,是被妹妹薩哈初潮打亂的。

贊恩偷偷幫妹妹洗內褲,還警告薩哈一定要把這件事情隱瞞下來。

因為他知道,一旦父母知道這件事,立刻就會把妹妹嫁出去以獲取聘禮,來緩解現在的生活壓力。

當寄與希望的妹妹被爸爸媽媽擦得濃妝豔抹,強制性送給阿賽德,一個油膩的中年男人,用來抵押拖欠的房租時。

贊恩生命裡唯一的火焰消失了。

心灰意冷的贊恩選擇離家出走,遇到單身媽媽拉希爾,贊恩在拉希爾上班時幫忙照顧她的兒子尤納斯。贊恩,第一次感受到了來自家庭以及母親的溫暖。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但好景不長,拉希爾因為非法移民被抓,12歲的贊恩,又像一個小爸爸一樣帶著尤納斯為生存而奔波。

一開始贊恩就算自己不吃不喝也要給尤納斯買奶粉吃,甚至最後冒險做毒品賣錢,卻被癮君子蹂躪毒打,後來還被房東趕出,流浪街頭的他們,讓贊恩一次次崩潰。

最後不想尤納斯跟他一起受苦餓死,無奈之下,贊恩只好把尤納斯賣給了辦假證的阿洛。

這個舉動徹底將他心中最後的尊嚴擊垮,活成了最痛恨的人,心就如萬隻螞蟻在撕扯,眼淚已經不能代表此時的無奈。

而他獲得的好處就是可以讓他偷渡到歐洲,脫離苦海。

但他只缺少一張身份證。 在回家取證件的時候,意外得知最愛的妹妹已經被房東兒子摧殘致死,心中的恨與怒湧上心頭,拿著刀向仇人狠狠刺去。

贊恩進了監獄,12歲的凶手,被判了五年。

母親來監獄探望男孩,她安慰贊恩說:“真主拿走一樣東西,總會賜另一樣東西的。”

“賜給了你什麼?”男孩問。

“我懷孕了。”

“你這是在扎我的心。”

“我會給她取名薩哈爾。”

這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贊恩最後把父母告上了法庭。然而,贊恩的父母卻這樣說:“我有什麼錯?我也是這麼被生出來的,也是這麼長大的,從小到大別人都跟我說‘沒有孩子,你就不是男人。’”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02.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生而不養,這些無辜的孩子該何以為家?

明明知道自己處在在無力承擔撫養與教育責任的環境下,贊恩的父母仍在不停地生育,這一切,將這個本就一貧如洗的家庭推向更加不幸的深淵。

儘管父母健在,兄妹眾多,但這並不是一個家了嗎,更像是一個煉獄爐。

在贊恩父母的眼中,孩子的誕生,不是生命的延續,而是苦難的分擔者和繼承者。

男孩,是為家庭賺錢的工具,失去上學的權利;

女孩,是待價而沽的商品,抵失去生命的權利。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此吧:天生遭受苦難,卻不知自己為何要遭受苦難。如果沒有能力,就不要生育。

在苦難的地方,生存就是最大的罪罰,而罪罰的根源即在人禍,贊恩和弟弟妹妹苦難的根源就在於生而不養的父母。

他們的確是黎巴嫩社會環境的受害者,但受害並不等於有理,更不等於好父母。

就像贊恩所問:“你們到底為什麼要生孩子?”

為了分擔自己在世間的苦難?

為了擺脫他人的嘮叨?

為了給自己養老?

我們憑什麼要求一個嶄新的生命來承擔這些?

贊恩的父母似乎很擅長一件富人也不敢做的事:生娃。

目測下來,他們家至少生了7個孩子。

越窮越生,越生越窮。

影片中有許多令人髮指的黎巴嫩難民生活細節。

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全程靠打罵!能說出各種惡毒的詛咒。

父母除了將孩子生下來之外,其他什麼都不管。

在黎巴嫩底層貧民看來,生育不是因為愛和責任,而更像一種生存方式。

生男孩,就是免費勞動力。就算進了監獄,也能賺錢。

生女孩,除了可以幹活,等到十一二歲月經初潮來之後,就能將她嫁人,換取彩禮。

他們對賣女兒這件事非常心安理得,還不知廉恥地粉飾這樣的行為:幫女兒找個好人家,不用再跟我們吃苦。

拋棄孩子,虐待孩子的父母,總是會找各種理由和藉口:

“我是不得已的”

“家裡太窮了”

“我也是捱揍長大的”

就像是電影中,贊恩父母在法庭上的申辯:

“我也是這樣長大的,我做錯了什麼?”

“你有什麼權利批評我,你有我這種處境嗎?”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03.貧窮與愛孩子並不矛盾

那麼,貧窮和愛孩子矛盾嗎?

電影中收留離家出走的贊恩——黑人女工拉希爾。

她既是單親媽媽,也沒有合法身份,本來自己的生活就夠困難了,還是收留下離家出走的贊恩,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顧和愛著孩子們。

上班時候把幼小的尤納斯藏在廁所,趁著休息的功夫偷偷去餵奶。

拉希爾會偷偷把客人沒吃完的蛋糕帶回家給兩個孩子慶生,那時候贊恩的眼裡,閃爍著是充滿希望的光芒吧。

無論辦證的偷渡黑中介,如何給錢誘惑她賣掉孩子。

她都堅定的拒絕,孩子是她不可撼動的底線。

拉希爾和贊恩,贊恩和尤納斯,他們之間萍水相逢,雖然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但在長久的陪伴與扶持之間,組成了一個短暫而臨時的家,一個能讓贊恩感受到一點溫暖的家。

贊恩也從這裡,感受到了短暫的母愛和家的歸屬感。

對於孩子來說,貧窮不是最可怕的,沒有愛的家才最可怕。

拉希爾這種偉大的愛,讓流浪的贊恩有了短暫的歸屬感,也讓他相信這世間殘存的人性。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於是,他冰冷的內心被點燃,在拉希爾被帶走後,他開始像一個“小爸爸”一樣照顧尤納斯,他給他餵奶,換尿片,哄他入睡,還想方設法逗他開心:將一面鏡子放到房樑上,反射隔壁家的動畫片,然後自己加上配音只為讓弟弟笑一笑。

他想給弟弟的:無非是他想有卻沒有的,快樂的童年。

04.愛才是一個家最堅固的堡壘

何以為家?

不是血緣關係組成了家庭,而是愛和羈絆組成了家庭。比起血緣的聯繫,更重要的是後天形成的羈絆。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天生就是不平等的。父母可以選擇要不要生下孩子,而孩子卻沒辦法選擇要不要來到這個世界上,要不要這樣的父母。

對於贊恩而言,發生在他身上的一切,是一場揹負絕望,無處可逃的輪迴。

電影雖然只發生在黎巴嫩,但其實,這樣的事情在我們身邊也一直存在。

長期以來,在中國的一些偏遠山區存在著一種“崇尚生育”的文化,孩子多,尤其是男孩子多的家庭才有“面子”,陷入了一種越窮越要生孩子,越生越窮的輪迴裡。

這些家庭因為貧困、地域偏遠,交通困難等原因,導致孩子無法得到完整的教育,家庭自身對孩子的教育也存在疏漏,很多孩子最終都走上父母的老路。

哪怕是在經濟發達物質優越的家庭,生而不養也被很多家長視為理所當然。

類似妞妞被打、四歲兒童遭離異生母暴打,等等這樣的虐童事件並不是個例。

孩子在他們眼裡,是賺錢的工具,是情緒發洩的媒介,而不是一個未成年、與他有著骨肉至親的存在。

日本小說家伊阪幸太郎曾經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這世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做父母,不是所有的人都配做父母。

為人父母,將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上,就要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最重要的,是要給他們一個家。

這個家可以沒有明亮的房子,沒有穩定的收入,但一定要有愛和羈絆,為孩子在現實裡提供庇護與心靈的歸宿。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

最近​​​#父母生而不養將被懲戒# ​ 的話題一直佔據微博熱搜,不禁讓人想起前幾天上映的催淚大片《何以為家》,電影展示了殘酷的真相:父母生而不養,孩子的一生究竟多慘!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電影是圍繞12歲少年贊恩艱難成長的歷程展開,一開頭就是倒敘的手法,贊恩因為持刀傷人被拘留,他不對這項罪名做任何反駁,但他做出了另外一個選擇,把父母告上法庭:我想起訴我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養育之恩,無以為報,絕對算得上當今一個根深蒂固傳統觀念了。究竟是什麼樣的遭遇讓一個孩子如此冷漠說出了這樣的控訴。

01.生而不養,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惡

贊恩一家都是敘利亞難民,擠在破爛不堪的房子裡,沒有身份證明,父母無所事事不愛勞動,像是社會的寄生蟲,生下了許多孩子,只是為了他們長大後都趕到街上打工貼補家用,還未學會走路的嬰兒就用鏈子拴在家裡。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這個“家”從未給過贊恩任何的溫暖與愛,贊恩面對的永遠是指責、辱罵、暴力,父母給予贊恩的是終其一生都難以磨滅的傷痛。

沒有一個作為人的尊嚴,聽到最溫柔的話:“滾,你這個婊子的兒子。”

贊恩的身份從來不是孩子,而是一個私有的勞動力,一生為家庭的貧窮而奔波賣命。

他要去房東開的店裡去打零工、扛水、卸車、送煤氣,以防被房東趕出住處。

他還要照顧年紀更小的弟弟妹妹,帶他們一起去路邊賣東西。

煎熬卻又習以為常的生活,是被妹妹薩哈初潮打亂的。

贊恩偷偷幫妹妹洗內褲,還警告薩哈一定要把這件事情隱瞞下來。

因為他知道,一旦父母知道這件事,立刻就會把妹妹嫁出去以獲取聘禮,來緩解現在的生活壓力。

當寄與希望的妹妹被爸爸媽媽擦得濃妝豔抹,強制性送給阿賽德,一個油膩的中年男人,用來抵押拖欠的房租時。

贊恩生命裡唯一的火焰消失了。

心灰意冷的贊恩選擇離家出走,遇到單身媽媽拉希爾,贊恩在拉希爾上班時幫忙照顧她的兒子尤納斯。贊恩,第一次感受到了來自家庭以及母親的溫暖。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但好景不長,拉希爾因為非法移民被抓,12歲的贊恩,又像一個小爸爸一樣帶著尤納斯為生存而奔波。

一開始贊恩就算自己不吃不喝也要給尤納斯買奶粉吃,甚至最後冒險做毒品賣錢,卻被癮君子蹂躪毒打,後來還被房東趕出,流浪街頭的他們,讓贊恩一次次崩潰。

最後不想尤納斯跟他一起受苦餓死,無奈之下,贊恩只好把尤納斯賣給了辦假證的阿洛。

這個舉動徹底將他心中最後的尊嚴擊垮,活成了最痛恨的人,心就如萬隻螞蟻在撕扯,眼淚已經不能代表此時的無奈。

而他獲得的好處就是可以讓他偷渡到歐洲,脫離苦海。

但他只缺少一張身份證。 在回家取證件的時候,意外得知最愛的妹妹已經被房東兒子摧殘致死,心中的恨與怒湧上心頭,拿著刀向仇人狠狠刺去。

贊恩進了監獄,12歲的凶手,被判了五年。

母親來監獄探望男孩,她安慰贊恩說:“真主拿走一樣東西,總會賜另一樣東西的。”

“賜給了你什麼?”男孩問。

“我懷孕了。”

“你這是在扎我的心。”

“我會給她取名薩哈爾。”

這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贊恩最後把父母告上了法庭。然而,贊恩的父母卻這樣說:“我有什麼錯?我也是這麼被生出來的,也是這麼長大的,從小到大別人都跟我說‘沒有孩子,你就不是男人。’”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02.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生而不養,這些無辜的孩子該何以為家?

明明知道自己處在在無力承擔撫養與教育責任的環境下,贊恩的父母仍在不停地生育,這一切,將這個本就一貧如洗的家庭推向更加不幸的深淵。

儘管父母健在,兄妹眾多,但這並不是一個家了嗎,更像是一個煉獄爐。

在贊恩父母的眼中,孩子的誕生,不是生命的延續,而是苦難的分擔者和繼承者。

男孩,是為家庭賺錢的工具,失去上學的權利;

女孩,是待價而沽的商品,抵失去生命的權利。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此吧:天生遭受苦難,卻不知自己為何要遭受苦難。如果沒有能力,就不要生育。

在苦難的地方,生存就是最大的罪罰,而罪罰的根源即在人禍,贊恩和弟弟妹妹苦難的根源就在於生而不養的父母。

他們的確是黎巴嫩社會環境的受害者,但受害並不等於有理,更不等於好父母。

就像贊恩所問:“你們到底為什麼要生孩子?”

為了分擔自己在世間的苦難?

為了擺脫他人的嘮叨?

為了給自己養老?

我們憑什麼要求一個嶄新的生命來承擔這些?

贊恩的父母似乎很擅長一件富人也不敢做的事:生娃。

目測下來,他們家至少生了7個孩子。

越窮越生,越生越窮。

影片中有許多令人髮指的黎巴嫩難民生活細節。

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全程靠打罵!能說出各種惡毒的詛咒。

父母除了將孩子生下來之外,其他什麼都不管。

在黎巴嫩底層貧民看來,生育不是因為愛和責任,而更像一種生存方式。

生男孩,就是免費勞動力。就算進了監獄,也能賺錢。

生女孩,除了可以幹活,等到十一二歲月經初潮來之後,就能將她嫁人,換取彩禮。

他們對賣女兒這件事非常心安理得,還不知廉恥地粉飾這樣的行為:幫女兒找個好人家,不用再跟我們吃苦。

拋棄孩子,虐待孩子的父母,總是會找各種理由和藉口:

“我是不得已的”

“家裡太窮了”

“我也是捱揍長大的”

就像是電影中,贊恩父母在法庭上的申辯:

“我也是這樣長大的,我做錯了什麼?”

“你有什麼權利批評我,你有我這種處境嗎?”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03.貧窮與愛孩子並不矛盾

那麼,貧窮和愛孩子矛盾嗎?

電影中收留離家出走的贊恩——黑人女工拉希爾。

她既是單親媽媽,也沒有合法身份,本來自己的生活就夠困難了,還是收留下離家出走的贊恩,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顧和愛著孩子們。

上班時候把幼小的尤納斯藏在廁所,趁著休息的功夫偷偷去餵奶。

拉希爾會偷偷把客人沒吃完的蛋糕帶回家給兩個孩子慶生,那時候贊恩的眼裡,閃爍著是充滿希望的光芒吧。

無論辦證的偷渡黑中介,如何給錢誘惑她賣掉孩子。

她都堅定的拒絕,孩子是她不可撼動的底線。

拉希爾和贊恩,贊恩和尤納斯,他們之間萍水相逢,雖然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但在長久的陪伴與扶持之間,組成了一個短暫而臨時的家,一個能讓贊恩感受到一點溫暖的家。

贊恩也從這裡,感受到了短暫的母愛和家的歸屬感。

對於孩子來說,貧窮不是最可怕的,沒有愛的家才最可怕。

拉希爾這種偉大的愛,讓流浪的贊恩有了短暫的歸屬感,也讓他相信這世間殘存的人性。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於是,他冰冷的內心被點燃,在拉希爾被帶走後,他開始像一個“小爸爸”一樣照顧尤納斯,他給他餵奶,換尿片,哄他入睡,還想方設法逗他開心:將一面鏡子放到房樑上,反射隔壁家的動畫片,然後自己加上配音只為讓弟弟笑一笑。

他想給弟弟的:無非是他想有卻沒有的,快樂的童年。

04.愛才是一個家最堅固的堡壘

何以為家?

不是血緣關係組成了家庭,而是愛和羈絆組成了家庭。比起血緣的聯繫,更重要的是後天形成的羈絆。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天生就是不平等的。父母可以選擇要不要生下孩子,而孩子卻沒辦法選擇要不要來到這個世界上,要不要這樣的父母。

對於贊恩而言,發生在他身上的一切,是一場揹負絕望,無處可逃的輪迴。

電影雖然只發生在黎巴嫩,但其實,這樣的事情在我們身邊也一直存在。

長期以來,在中國的一些偏遠山區存在著一種“崇尚生育”的文化,孩子多,尤其是男孩子多的家庭才有“面子”,陷入了一種越窮越要生孩子,越生越窮的輪迴裡。

這些家庭因為貧困、地域偏遠,交通困難等原因,導致孩子無法得到完整的教育,家庭自身對孩子的教育也存在疏漏,很多孩子最終都走上父母的老路。

哪怕是在經濟發達物質優越的家庭,生而不養也被很多家長視為理所當然。

類似妞妞被打、四歲兒童遭離異生母暴打,等等這樣的虐童事件並不是個例。

孩子在他們眼裡,是賺錢的工具,是情緒發洩的媒介,而不是一個未成年、與他有著骨肉至親的存在。

日本小說家伊阪幸太郎曾經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這世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做父母,不是所有的人都配做父母。

為人父母,將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上,就要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最重要的,是要給他們一個家。

這個家可以沒有明亮的房子,沒有穩定的收入,但一定要有愛和羈絆,為孩子在現實裡提供庇護與心靈的歸宿。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愛孩子並不難,簡單的事情,每個家長都可以做到

1.父母要和孩子有肢體接觸。 擁抱牽手親吻(頭髮),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

2.不要打罵孩子。 暴力和情緒雖能快速解決問題,但後患無窮。可以執行正面管教的策略:溫柔而堅定。

3.工作日的晚上,放下手機。抽出1-2個小時無干擾陪伴。 與孩子一起唱歌、跳舞、講故事、睡前閱讀、玩拼圖,想盡一切方法,一起玩現實中的實物。實在想不出新花樣,無聊地陪著孩子,也挺好。我對童年的記憶有很多已經模糊,但是如今的我依然能夠清晰地記得幾乎每個晚上我媽媽都會陪我看幼兒雜誌,這麼多年過去了我甚至能夠想起故事書裡的部分內容,可見這對我的影響有多大。

4.週末,不要都排上興趣班。逛公園、逛遊樂場、逛商店必須要有。 孩子一定能夠感受到父母真的在想盡辦法帶Ta玩,絕對能夠樹立你在孩子心中的偉岸形象。

5.忙碌爸爸也能成為好爸爸。 定期給孩子的母親放個假,自己嘗試一個人帶娃。“

我只負責往家裡拿錢,孩子的事我老婆或者老人管”,這是身為一個父親所能說出最業餘的話。

文章素材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關注“蘑菇音樂早教”公眾號(ID:mogu-jiaoyu),每天學習0-3歲寶寶育兒知識,與寶寶一起健康快樂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