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燕園家庭教育:家長如何教育,讓孩子養成會關心會愛的品質

清大燕園全國家長學校家庭教育系列篇(一百二十四)

家庭教育實例:家長如何教育,讓孩子養成會關心會愛的品質

清大燕園家庭教育:家長如何教育,讓孩子養成會關心會愛的品質

案例:孩子的做法讓人心寒

王女士很愛自己的女兒,平時為了女兒,付出很多。雖然家裡條件一般,但是女兒的吃穿用,在班裡都不曾落後誰,而且,為了給女兒請好的家庭教師,王女士身兼兩份工作。

有一天,王女士生病了,嗓子疼,沒有辦法做女兒愛吃炒菜,於是就簡單地做了一些燉菜和拌菜,女兒回到家就一臉不高興。

王女士說自己身體不舒服,不能著油煙,女兒嘴巴一撇說:“就你事兒多!”一句話說得王女士很心寒。

今年暑假,王女士帶著父母和女兒出去旅遊,到了一處公園,大家都累了,好不容易看到一處凳子。女兒跑過去一屁股坐在了上面,開始拿出手機玩手機,也不給外公外婆讓個地方,老人坐在旁邊的石頭上歇腳,女兒卻無動於衷。

這些事情都讓王女士心裡很難過,她真怕自己對女兒的愛竹籃打水一場空。

造成孩子不會愛的原因

對孩子精神培養的忽視:很多家長把愛孩子理解成了物質上的滿足。從小,對孩子溺愛過度,孩子要什麼給什麼;而在精神上,卻很少關注孩子的需求。甚至有的家長會通過物質的滿足,來補償自己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的遺憾,這種過度的泛濫的物質滿足,讓孩子覺得得到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而缺少精神的交流,又會讓孩子的內心有很多不滿的負面情緒,這種情況下,很難對父母家人升起感恩之心,也不知道寬容、忍讓和關愛他人,常常是眼裡只有自己,任性而自私。

……

父母錯誤觀念的影響:有些父母面對現實社會中很多不公平的現象,或者是高度的競爭壓力,自己的道德標準也發生了變化。比如,覺得把利益讓給別人是弱智,是傻帽,會導致吃虧。於是,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教育孩子去愛別人。比如母親帶著女兒去做公車,車上上來一個老人,母親假裝讓女兒低頭假裝沒看到。表面上看,是為了女兒好,但是實際上大錯特錯,孩子會因此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就連對父母也難拿出關愛之情了。

如何教育孩子學會愛

在小事中體現關愛他人的意識:父母在給予孩子物質滿足的同時,更應該給予孩子精神食糧的滋養和滿足。多去與孩子探討內心的感受。比如,媽媽給你買了新衣服你感覺怎麼樣?當孩子回答了感受後。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所以,你也可以盡己所能,送禮物給爸爸媽媽禮物,這是表達愛的方式。”同時讓孩子明白,父母工作的辛苦,請孩子在日常生活小事上給父母倒杯水、拿雙拖鞋或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此,孩子就會學會感知愛並學會愛他人。孩子會懂得,他的生活與別人息息相關,他的快樂與滿足都是與別人精神上和體力上的付出分不開的。

……

讓孩子感受關愛他人的愉快體驗:有一些孩子很有愛心,可是,如果這樣的友善和關心得到的卻是消極的評價,如被視為“沒心眼”、“吃虧”、“窩囊”……時間久了,孩子就會有一種“好心沒好報”的感覺,以後就不願意這樣做了。這時需要父母有意識地引導,積極肯定孩子的友善、關愛。父母要給予孩子讚許的目光、肯定的語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輕撫孩子的肩膀對孩子親切地點頭、豎起大拇指等。比如,一位小女孩在地鐵上把座位讓給了一位老人,課旁邊的另外一位小夥,卻低著頭不肯給另外一位老人讓座。女孩不高興地看媽媽,好像在說:“你看,人家都不讓座。”媽媽笑笑低聲對女兒說:“孩子,你幫助老人是對的。別管別人怎麼做,你是對的就要堅持。”得到支持的女兒也開心地笑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