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

一.為什麼那個懂事的孩子叛逆了?

熱播劇《小歡喜》第36集,學校舉行暢談會活動,家長和孩子背對背坐著,每個人前面放一面鏡子。在這一次暢談會中,英子一再向爸媽請求同意她去南大念大學。可是已經離婚的英子爸媽在這件事情上難得的意見一致,他們都不同意英子去南大。原因是太遠了,每天看不到英子也摸不到英子、關心不到英子、吃什麼、跟誰去玩、生病了爸媽還要坐飛機好久才能看到你……等等,這其實是父母企圖事無鉅細地安排英子的大學生活。

一直以來英子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的乖巧懂事,學習成績也特別好,班裡數一數二的學霸。可是,到了高三,關鍵時期她反而叛逆了,英子逃課、在媽媽面前說謊,跟媽媽吵架,然後口是心非地道歉。在最後與父母的衝突中留下“我就是要逃離你”之後,企圖跳海結束自己的生命,結束這一切的痛苦和壓抑。

"

一.為什麼那個懂事的孩子叛逆了?

熱播劇《小歡喜》第36集,學校舉行暢談會活動,家長和孩子背對背坐著,每個人前面放一面鏡子。在這一次暢談會中,英子一再向爸媽請求同意她去南大念大學。可是已經離婚的英子爸媽在這件事情上難得的意見一致,他們都不同意英子去南大。原因是太遠了,每天看不到英子也摸不到英子、關心不到英子、吃什麼、跟誰去玩、生病了爸媽還要坐飛機好久才能看到你……等等,這其實是父母企圖事無鉅細地安排英子的大學生活。

一直以來英子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的乖巧懂事,學習成績也特別好,班裡數一數二的學霸。可是,到了高三,關鍵時期她反而叛逆了,英子逃課、在媽媽面前說謊,跟媽媽吵架,然後口是心非地道歉。在最後與父母的衝突中留下“我就是要逃離你”之後,企圖跳海結束自己的生命,結束這一切的痛苦和壓抑。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

一.為什麼那個懂事的孩子叛逆了?

熱播劇《小歡喜》第36集,學校舉行暢談會活動,家長和孩子背對背坐著,每個人前面放一面鏡子。在這一次暢談會中,英子一再向爸媽請求同意她去南大念大學。可是已經離婚的英子爸媽在這件事情上難得的意見一致,他們都不同意英子去南大。原因是太遠了,每天看不到英子也摸不到英子、關心不到英子、吃什麼、跟誰去玩、生病了爸媽還要坐飛機好久才能看到你……等等,這其實是父母企圖事無鉅細地安排英子的大學生活。

一直以來英子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的乖巧懂事,學習成績也特別好,班裡數一數二的學霸。可是,到了高三,關鍵時期她反而叛逆了,英子逃課、在媽媽面前說謊,跟媽媽吵架,然後口是心非地道歉。在最後與父母的衝突中留下“我就是要逃離你”之後,企圖跳海結束自己的生命,結束這一切的痛苦和壓抑。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網友看完這一段基本上都上火著急,差點心肌梗塞抑鬱而死了。#喬衛東宋倩不同意英子去南大# 這個話題還在熱榜上,#宋倩,控制慾#這個話題已然出現,一度衝到熱榜第一名。甚至有網友十分期待英子用自殺的方式讓宋倩認知到自己對英子的過分控制和畸形之愛,網友十有八九的表達出對英子的同情,剩下的一兩個網友在訴說著自己小時候跟英子一樣的不幸遭遇。

"

一.為什麼那個懂事的孩子叛逆了?

熱播劇《小歡喜》第36集,學校舉行暢談會活動,家長和孩子背對背坐著,每個人前面放一面鏡子。在這一次暢談會中,英子一再向爸媽請求同意她去南大念大學。可是已經離婚的英子爸媽在這件事情上難得的意見一致,他們都不同意英子去南大。原因是太遠了,每天看不到英子也摸不到英子、關心不到英子、吃什麼、跟誰去玩、生病了爸媽還要坐飛機好久才能看到你……等等,這其實是父母企圖事無鉅細地安排英子的大學生活。

一直以來英子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的乖巧懂事,學習成績也特別好,班裡數一數二的學霸。可是,到了高三,關鍵時期她反而叛逆了,英子逃課、在媽媽面前說謊,跟媽媽吵架,然後口是心非地道歉。在最後與父母的衝突中留下“我就是要逃離你”之後,企圖跳海結束自己的生命,結束這一切的痛苦和壓抑。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網友看完這一段基本上都上火著急,差點心肌梗塞抑鬱而死了。#喬衛東宋倩不同意英子去南大# 這個話題還在熱榜上,#宋倩,控制慾#這個話題已然出現,一度衝到熱榜第一名。甚至有網友十分期待英子用自殺的方式讓宋倩認知到自己對英子的過分控制和畸形之愛,網友十有八九的表達出對英子的同情,剩下的一兩個網友在訴說著自己小時候跟英子一樣的不幸遭遇。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逸竹9527:自殺過,大冬天的跳河沒死成回來之後衣服上都冰渣,我爸給我說,想死就果斷點,死不成,丟人

@橘子包:我媽也這樣的……很小的時候我就抑鬱過…現在上大學了儘量自我開導儘量去找有意義積極向上的事情做,慢慢的也就看開了,但是一碰到回顧自己的童年,心靈雞湯之類的活動我就忍不住爆哭……

@張哥哥的思想垃圾桶:是我媽了,很恐怖,我這一輩子都會努力奮鬥離她越遠越好

@妖野小祖宗xxn25:哎,我就是我媽獨自帶大的,所以她每一件事都要管我,雖然知道她是愛我,對我好,無微不至地照顧我,但是我多希望她能有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愛好,自己的朋友,少愛我一點,很多時候真的受不了

@做你眼裡的星光:我媽也這樣,因為是單親家庭所以看得特別緊,有時候真的很累。

@懵萌昂:誰敢信我爸媽都這樣……所以我現在不愛回家,一點都不想回……

@12沒關係i:從小到大聽到最多的就是,我們都是為了你好,初中的時候限制我和其他人玩,說別人是壞孩子,一切都是為了我好,限制我的人身自由,即使在傢什麼事情也沒有,爸媽也非得讓我在家守著,後來上大學,就直接去了另外一個城市上學

"

一.為什麼那個懂事的孩子叛逆了?

熱播劇《小歡喜》第36集,學校舉行暢談會活動,家長和孩子背對背坐著,每個人前面放一面鏡子。在這一次暢談會中,英子一再向爸媽請求同意她去南大念大學。可是已經離婚的英子爸媽在這件事情上難得的意見一致,他們都不同意英子去南大。原因是太遠了,每天看不到英子也摸不到英子、關心不到英子、吃什麼、跟誰去玩、生病了爸媽還要坐飛機好久才能看到你……等等,這其實是父母企圖事無鉅細地安排英子的大學生活。

一直以來英子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的乖巧懂事,學習成績也特別好,班裡數一數二的學霸。可是,到了高三,關鍵時期她反而叛逆了,英子逃課、在媽媽面前說謊,跟媽媽吵架,然後口是心非地道歉。在最後與父母的衝突中留下“我就是要逃離你”之後,企圖跳海結束自己的生命,結束這一切的痛苦和壓抑。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網友看完這一段基本上都上火著急,差點心肌梗塞抑鬱而死了。#喬衛東宋倩不同意英子去南大# 這個話題還在熱榜上,#宋倩,控制慾#這個話題已然出現,一度衝到熱榜第一名。甚至有網友十分期待英子用自殺的方式讓宋倩認知到自己對英子的過分控制和畸形之愛,網友十有八九的表達出對英子的同情,剩下的一兩個網友在訴說著自己小時候跟英子一樣的不幸遭遇。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逸竹9527:自殺過,大冬天的跳河沒死成回來之後衣服上都冰渣,我爸給我說,想死就果斷點,死不成,丟人

@橘子包:我媽也這樣的……很小的時候我就抑鬱過…現在上大學了儘量自我開導儘量去找有意義積極向上的事情做,慢慢的也就看開了,但是一碰到回顧自己的童年,心靈雞湯之類的活動我就忍不住爆哭……

@張哥哥的思想垃圾桶:是我媽了,很恐怖,我這一輩子都會努力奮鬥離她越遠越好

@妖野小祖宗xxn25:哎,我就是我媽獨自帶大的,所以她每一件事都要管我,雖然知道她是愛我,對我好,無微不至地照顧我,但是我多希望她能有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愛好,自己的朋友,少愛我一點,很多時候真的受不了

@做你眼裡的星光:我媽也這樣,因為是單親家庭所以看得特別緊,有時候真的很累。

@懵萌昂:誰敢信我爸媽都這樣……所以我現在不愛回家,一點都不想回……

@12沒關係i:從小到大聽到最多的就是,我們都是為了你好,初中的時候限制我和其他人玩,說別人是壞孩子,一切都是為了我好,限制我的人身自由,即使在傢什麼事情也沒有,爸媽也非得讓我在家守著,後來上大學,就直接去了另外一個城市上學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可見,在中國像宋倩這樣長期對孩子各方面過分控制的父母並不少見。宋倩原本是一個優秀的老師,離婚之後為了能夠全方面的關心照顧英子,毅然離職。離職後的宋倩,把自己所有的生命熱情投入到照顧英子的衣食住行和學習上。英子覺得媽媽的愛給她太大的壓力,於是故意逃課、對媽媽說謊等,一個原本聽話的乖孩子出現了嚴重的叛逆行為,最後英子的壓抑全面爆發,對媽媽大吼:“我就是要逃離你”。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超限效應”,是心理學上一個權威的概念,被廣泛應用。

哼,我偏要這樣——“超限效應”,此效應來源於作家馬克·吐溫。

在一次牧師組織的捐款中,馬克·吐溫感覺牧師的演講非常到位於是準備捐款。然而,十分鐘後牧師的演講還沒有完,這讓馬克·吐溫感到了一點厭煩,於是他打算只捐一些零錢。然而又過了二十分鐘,牧師還在滔滔不絕地演講,這讓馬克·吐溫感到非常的氣憤,於是在演講完畢之後的捐款中,馬克·吐溫非但沒有捐款還在捐款箱中偷偷地拿走了2美元。後來人們根據總結將這種刺激過多、過強或者持續時間過久而導致不耐煩或者逆反心理的現象稱為超限效應。

"

一.為什麼那個懂事的孩子叛逆了?

熱播劇《小歡喜》第36集,學校舉行暢談會活動,家長和孩子背對背坐著,每個人前面放一面鏡子。在這一次暢談會中,英子一再向爸媽請求同意她去南大念大學。可是已經離婚的英子爸媽在這件事情上難得的意見一致,他們都不同意英子去南大。原因是太遠了,每天看不到英子也摸不到英子、關心不到英子、吃什麼、跟誰去玩、生病了爸媽還要坐飛機好久才能看到你……等等,這其實是父母企圖事無鉅細地安排英子的大學生活。

一直以來英子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的乖巧懂事,學習成績也特別好,班裡數一數二的學霸。可是,到了高三,關鍵時期她反而叛逆了,英子逃課、在媽媽面前說謊,跟媽媽吵架,然後口是心非地道歉。在最後與父母的衝突中留下“我就是要逃離你”之後,企圖跳海結束自己的生命,結束這一切的痛苦和壓抑。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網友看完這一段基本上都上火著急,差點心肌梗塞抑鬱而死了。#喬衛東宋倩不同意英子去南大# 這個話題還在熱榜上,#宋倩,控制慾#這個話題已然出現,一度衝到熱榜第一名。甚至有網友十分期待英子用自殺的方式讓宋倩認知到自己對英子的過分控制和畸形之愛,網友十有八九的表達出對英子的同情,剩下的一兩個網友在訴說著自己小時候跟英子一樣的不幸遭遇。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逸竹9527:自殺過,大冬天的跳河沒死成回來之後衣服上都冰渣,我爸給我說,想死就果斷點,死不成,丟人

@橘子包:我媽也這樣的……很小的時候我就抑鬱過…現在上大學了儘量自我開導儘量去找有意義積極向上的事情做,慢慢的也就看開了,但是一碰到回顧自己的童年,心靈雞湯之類的活動我就忍不住爆哭……

@張哥哥的思想垃圾桶:是我媽了,很恐怖,我這一輩子都會努力奮鬥離她越遠越好

@妖野小祖宗xxn25:哎,我就是我媽獨自帶大的,所以她每一件事都要管我,雖然知道她是愛我,對我好,無微不至地照顧我,但是我多希望她能有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愛好,自己的朋友,少愛我一點,很多時候真的受不了

@做你眼裡的星光:我媽也這樣,因為是單親家庭所以看得特別緊,有時候真的很累。

@懵萌昂:誰敢信我爸媽都這樣……所以我現在不愛回家,一點都不想回……

@12沒關係i:從小到大聽到最多的就是,我們都是為了你好,初中的時候限制我和其他人玩,說別人是壞孩子,一切都是為了我好,限制我的人身自由,即使在傢什麼事情也沒有,爸媽也非得讓我在家守著,後來上大學,就直接去了另外一個城市上學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可見,在中國像宋倩這樣長期對孩子各方面過分控制的父母並不少見。宋倩原本是一個優秀的老師,離婚之後為了能夠全方面的關心照顧英子,毅然離職。離職後的宋倩,把自己所有的生命熱情投入到照顧英子的衣食住行和學習上。英子覺得媽媽的愛給她太大的壓力,於是故意逃課、對媽媽說謊等,一個原本聽話的乖孩子出現了嚴重的叛逆行為,最後英子的壓抑全面爆發,對媽媽大吼:“我就是要逃離你”。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超限效應”,是心理學上一個權威的概念,被廣泛應用。

哼,我偏要這樣——“超限效應”,此效應來源於作家馬克·吐溫。

在一次牧師組織的捐款中,馬克·吐溫感覺牧師的演講非常到位於是準備捐款。然而,十分鐘後牧師的演講還沒有完,這讓馬克·吐溫感到了一點厭煩,於是他打算只捐一些零錢。然而又過了二十分鐘,牧師還在滔滔不絕地演講,這讓馬克·吐溫感到非常的氣憤,於是在演講完畢之後的捐款中,馬克·吐溫非但沒有捐款還在捐款箱中偷偷地拿走了2美元。後來人們根據總結將這種刺激過多、過強或者持續時間過久而導致不耐煩或者逆反心理的現象稱為超限效應。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例如,宋倩逼英子吃補腦的東西,每天安排英子的學習和生活計劃,一絲不苟,不能有娛樂,不可偶爾吃零食,如果英子考試得第二名非要英子考到第一名,如果英子考到第一名了非要在第一名的基礎上加上幾十分,這樣的愛其實已經變成孩子身上的枷鎖,不堪重負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抗和叛逆。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愛要健康理智,懂得過猶不及,懂得愛的界限,懂得在合適的時候適當放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需要規則下的自由,放飛自我,放鬆身心,只要這樣,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長。

"

一.為什麼那個懂事的孩子叛逆了?

熱播劇《小歡喜》第36集,學校舉行暢談會活動,家長和孩子背對背坐著,每個人前面放一面鏡子。在這一次暢談會中,英子一再向爸媽請求同意她去南大念大學。可是已經離婚的英子爸媽在這件事情上難得的意見一致,他們都不同意英子去南大。原因是太遠了,每天看不到英子也摸不到英子、關心不到英子、吃什麼、跟誰去玩、生病了爸媽還要坐飛機好久才能看到你……等等,這其實是父母企圖事無鉅細地安排英子的大學生活。

一直以來英子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的乖巧懂事,學習成績也特別好,班裡數一數二的學霸。可是,到了高三,關鍵時期她反而叛逆了,英子逃課、在媽媽面前說謊,跟媽媽吵架,然後口是心非地道歉。在最後與父母的衝突中留下“我就是要逃離你”之後,企圖跳海結束自己的生命,結束這一切的痛苦和壓抑。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網友看完這一段基本上都上火著急,差點心肌梗塞抑鬱而死了。#喬衛東宋倩不同意英子去南大# 這個話題還在熱榜上,#宋倩,控制慾#這個話題已然出現,一度衝到熱榜第一名。甚至有網友十分期待英子用自殺的方式讓宋倩認知到自己對英子的過分控制和畸形之愛,網友十有八九的表達出對英子的同情,剩下的一兩個網友在訴說著自己小時候跟英子一樣的不幸遭遇。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逸竹9527:自殺過,大冬天的跳河沒死成回來之後衣服上都冰渣,我爸給我說,想死就果斷點,死不成,丟人

@橘子包:我媽也這樣的……很小的時候我就抑鬱過…現在上大學了儘量自我開導儘量去找有意義積極向上的事情做,慢慢的也就看開了,但是一碰到回顧自己的童年,心靈雞湯之類的活動我就忍不住爆哭……

@張哥哥的思想垃圾桶:是我媽了,很恐怖,我這一輩子都會努力奮鬥離她越遠越好

@妖野小祖宗xxn25:哎,我就是我媽獨自帶大的,所以她每一件事都要管我,雖然知道她是愛我,對我好,無微不至地照顧我,但是我多希望她能有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愛好,自己的朋友,少愛我一點,很多時候真的受不了

@做你眼裡的星光:我媽也這樣,因為是單親家庭所以看得特別緊,有時候真的很累。

@懵萌昂:誰敢信我爸媽都這樣……所以我現在不愛回家,一點都不想回……

@12沒關係i:從小到大聽到最多的就是,我們都是為了你好,初中的時候限制我和其他人玩,說別人是壞孩子,一切都是為了我好,限制我的人身自由,即使在傢什麼事情也沒有,爸媽也非得讓我在家守著,後來上大學,就直接去了另外一個城市上學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可見,在中國像宋倩這樣長期對孩子各方面過分控制的父母並不少見。宋倩原本是一個優秀的老師,離婚之後為了能夠全方面的關心照顧英子,毅然離職。離職後的宋倩,把自己所有的生命熱情投入到照顧英子的衣食住行和學習上。英子覺得媽媽的愛給她太大的壓力,於是故意逃課、對媽媽說謊等,一個原本聽話的乖孩子出現了嚴重的叛逆行為,最後英子的壓抑全面爆發,對媽媽大吼:“我就是要逃離你”。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超限效應”,是心理學上一個權威的概念,被廣泛應用。

哼,我偏要這樣——“超限效應”,此效應來源於作家馬克·吐溫。

在一次牧師組織的捐款中,馬克·吐溫感覺牧師的演講非常到位於是準備捐款。然而,十分鐘後牧師的演講還沒有完,這讓馬克·吐溫感到了一點厭煩,於是他打算只捐一些零錢。然而又過了二十分鐘,牧師還在滔滔不絕地演講,這讓馬克·吐溫感到非常的氣憤,於是在演講完畢之後的捐款中,馬克·吐溫非但沒有捐款還在捐款箱中偷偷地拿走了2美元。後來人們根據總結將這種刺激過多、過強或者持續時間過久而導致不耐煩或者逆反心理的現象稱為超限效應。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例如,宋倩逼英子吃補腦的東西,每天安排英子的學習和生活計劃,一絲不苟,不能有娛樂,不可偶爾吃零食,如果英子考試得第二名非要英子考到第一名,如果英子考到第一名了非要在第一名的基礎上加上幾十分,這樣的愛其實已經變成孩子身上的枷鎖,不堪重負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抗和叛逆。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愛要健康理智,懂得過猶不及,懂得愛的界限,懂得在合適的時候適當放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需要規則下的自由,放飛自我,放鬆身心,只要這樣,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長。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二.“超限效應”給孩子帶來的災難

一個家庭如果父母過分苛刻,對孩子的要求和控制超過界限,就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孩子不在壓力中抑鬱就是在壓力中爆發,無論抑鬱還是爆發,結果都會指向悲劇。

北大弒母學子吳謝宇

在吳謝宇犯罪之前,他的人生充滿傳奇和光環。高中時期更是被同學們稱作“宇神”:他曾以全校第一的成績從母親任教的中學考入福建省名勝斐然的福州一中,入學後,成績常年穩居全校第一。

升入高二後,吳謝宇父親因肝癌去世。在同事印象中,吳父過世後,謝天琴變得沉默而易怒。謝天琴家樓上住戶有小孩,有時候,稍微有點吵鬧,謝天琴會衝上樓去數落幾句。16歲的吳謝宇卻表現出與年齡不符的堅強,他對媽媽說:“別難過了,爸爸在天上看著我們呢。”

吳謝宇高中時期關係最為密切的好友接受採訪時候透露,大約從高二開始,他已經聽吳謝宇提過多次“自己太累了”,吳謝宇也曾向自己吐露過低落抑鬱的情緒。

即便如此,吳謝宇仍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大一大二都拿獎學金,成績一直保持優秀。

一個在各方面都非常優秀,在世俗眼光看來光芒萬丈的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如此可怕的事情。

對此,曾與吳謝宇親密無間的一位好友曾表示,吳謝宇升入大學後,抑鬱情緒更是不時加劇。這位好友試圖說服自己把整件事理解成一個類似命運的東西:“就當他是自毀吧。因為一個心理有抑鬱的人,的確是會想自殺的”。

"

一.為什麼那個懂事的孩子叛逆了?

熱播劇《小歡喜》第36集,學校舉行暢談會活動,家長和孩子背對背坐著,每個人前面放一面鏡子。在這一次暢談會中,英子一再向爸媽請求同意她去南大念大學。可是已經離婚的英子爸媽在這件事情上難得的意見一致,他們都不同意英子去南大。原因是太遠了,每天看不到英子也摸不到英子、關心不到英子、吃什麼、跟誰去玩、生病了爸媽還要坐飛機好久才能看到你……等等,這其實是父母企圖事無鉅細地安排英子的大學生活。

一直以來英子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的乖巧懂事,學習成績也特別好,班裡數一數二的學霸。可是,到了高三,關鍵時期她反而叛逆了,英子逃課、在媽媽面前說謊,跟媽媽吵架,然後口是心非地道歉。在最後與父母的衝突中留下“我就是要逃離你”之後,企圖跳海結束自己的生命,結束這一切的痛苦和壓抑。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網友看完這一段基本上都上火著急,差點心肌梗塞抑鬱而死了。#喬衛東宋倩不同意英子去南大# 這個話題還在熱榜上,#宋倩,控制慾#這個話題已然出現,一度衝到熱榜第一名。甚至有網友十分期待英子用自殺的方式讓宋倩認知到自己對英子的過分控制和畸形之愛,網友十有八九的表達出對英子的同情,剩下的一兩個網友在訴說著自己小時候跟英子一樣的不幸遭遇。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逸竹9527:自殺過,大冬天的跳河沒死成回來之後衣服上都冰渣,我爸給我說,想死就果斷點,死不成,丟人

@橘子包:我媽也這樣的……很小的時候我就抑鬱過…現在上大學了儘量自我開導儘量去找有意義積極向上的事情做,慢慢的也就看開了,但是一碰到回顧自己的童年,心靈雞湯之類的活動我就忍不住爆哭……

@張哥哥的思想垃圾桶:是我媽了,很恐怖,我這一輩子都會努力奮鬥離她越遠越好

@妖野小祖宗xxn25:哎,我就是我媽獨自帶大的,所以她每一件事都要管我,雖然知道她是愛我,對我好,無微不至地照顧我,但是我多希望她能有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愛好,自己的朋友,少愛我一點,很多時候真的受不了

@做你眼裡的星光:我媽也這樣,因為是單親家庭所以看得特別緊,有時候真的很累。

@懵萌昂:誰敢信我爸媽都這樣……所以我現在不愛回家,一點都不想回……

@12沒關係i:從小到大聽到最多的就是,我們都是為了你好,初中的時候限制我和其他人玩,說別人是壞孩子,一切都是為了我好,限制我的人身自由,即使在傢什麼事情也沒有,爸媽也非得讓我在家守著,後來上大學,就直接去了另外一個城市上學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可見,在中國像宋倩這樣長期對孩子各方面過分控制的父母並不少見。宋倩原本是一個優秀的老師,離婚之後為了能夠全方面的關心照顧英子,毅然離職。離職後的宋倩,把自己所有的生命熱情投入到照顧英子的衣食住行和學習上。英子覺得媽媽的愛給她太大的壓力,於是故意逃課、對媽媽說謊等,一個原本聽話的乖孩子出現了嚴重的叛逆行為,最後英子的壓抑全面爆發,對媽媽大吼:“我就是要逃離你”。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超限效應”,是心理學上一個權威的概念,被廣泛應用。

哼,我偏要這樣——“超限效應”,此效應來源於作家馬克·吐溫。

在一次牧師組織的捐款中,馬克·吐溫感覺牧師的演講非常到位於是準備捐款。然而,十分鐘後牧師的演講還沒有完,這讓馬克·吐溫感到了一點厭煩,於是他打算只捐一些零錢。然而又過了二十分鐘,牧師還在滔滔不絕地演講,這讓馬克·吐溫感到非常的氣憤,於是在演講完畢之後的捐款中,馬克·吐溫非但沒有捐款還在捐款箱中偷偷地拿走了2美元。後來人們根據總結將這種刺激過多、過強或者持續時間過久而導致不耐煩或者逆反心理的現象稱為超限效應。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例如,宋倩逼英子吃補腦的東西,每天安排英子的學習和生活計劃,一絲不苟,不能有娛樂,不可偶爾吃零食,如果英子考試得第二名非要英子考到第一名,如果英子考到第一名了非要在第一名的基礎上加上幾十分,這樣的愛其實已經變成孩子身上的枷鎖,不堪重負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抗和叛逆。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愛要健康理智,懂得過猶不及,懂得愛的界限,懂得在合適的時候適當放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需要規則下的自由,放飛自我,放鬆身心,只要這樣,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長。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二.“超限效應”給孩子帶來的災難

一個家庭如果父母過分苛刻,對孩子的要求和控制超過界限,就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孩子不在壓力中抑鬱就是在壓力中爆發,無論抑鬱還是爆發,結果都會指向悲劇。

北大弒母學子吳謝宇

在吳謝宇犯罪之前,他的人生充滿傳奇和光環。高中時期更是被同學們稱作“宇神”:他曾以全校第一的成績從母親任教的中學考入福建省名勝斐然的福州一中,入學後,成績常年穩居全校第一。

升入高二後,吳謝宇父親因肝癌去世。在同事印象中,吳父過世後,謝天琴變得沉默而易怒。謝天琴家樓上住戶有小孩,有時候,稍微有點吵鬧,謝天琴會衝上樓去數落幾句。16歲的吳謝宇卻表現出與年齡不符的堅強,他對媽媽說:“別難過了,爸爸在天上看著我們呢。”

吳謝宇高中時期關係最為密切的好友接受採訪時候透露,大約從高二開始,他已經聽吳謝宇提過多次“自己太累了”,吳謝宇也曾向自己吐露過低落抑鬱的情緒。

即便如此,吳謝宇仍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大一大二都拿獎學金,成績一直保持優秀。

一個在各方面都非常優秀,在世俗眼光看來光芒萬丈的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如此可怕的事情。

對此,曾與吳謝宇親密無間的一位好友曾表示,吳謝宇升入大學後,抑鬱情緒更是不時加劇。這位好友試圖說服自己把整件事理解成一個類似命運的東西:“就當他是自毀吧。因為一個心理有抑鬱的人,的確是會想自殺的”。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吳謝宇的行為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典型的超限效應的後果。在吳父去世之後,吳母心情壓抑,把家庭希望寄託在兒子吳謝宇身上,希望兒子有一天出人頭地。在學習上要求兒子成績優異,對兒子有著變態一樣的嚴格要求。吳謝宇只要稍有不隨媽媽的心意,就要受到責罵,受到媽媽的語言暴力。在這樣的環境下,吳謝宇努力學習,變得“乖巧懂事”,小小年紀就知道安撫媽媽的情緒,時刻注意媽媽的心情,努力活成媽媽心目中的完美模樣。

在這樣高壓下成長的吳謝宇,一開始覺得媽媽不容易,同情媽媽,然而媽媽變本加厲的控制,讓他由同情變為不耐煩,不耐煩的他想到自殺。

然而他沒有自殺,越積越多的不耐煩最後上升為反感、討厭,甚至憎恨母親,最後做出殺害母親的行為。

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超限效應時刻都有可能發生,而父母並沒有意識到。一件非常簡單的小事情,也可能讓孩子產生超限效應。比如,送孩子上學,孩子穿衣服磨蹭、吃早餐、穿襪子穿鞋子都磨磨蹭蹭的,父母總是說“快點快點”,用語言來催促孩子,效果沒有達到,反而讓孩子更加磨蹭了,甚至會產生牴觸的心裡。

同樣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小事,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要去來做,父母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嘮叨,同一件小事每天都嘮叨,而不去思考用什麼具體可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日復一日,孩子的行為沒有變好,反而有了對抗和叛逆的行為,產生超限效應。

"

一.為什麼那個懂事的孩子叛逆了?

熱播劇《小歡喜》第36集,學校舉行暢談會活動,家長和孩子背對背坐著,每個人前面放一面鏡子。在這一次暢談會中,英子一再向爸媽請求同意她去南大念大學。可是已經離婚的英子爸媽在這件事情上難得的意見一致,他們都不同意英子去南大。原因是太遠了,每天看不到英子也摸不到英子、關心不到英子、吃什麼、跟誰去玩、生病了爸媽還要坐飛機好久才能看到你……等等,這其實是父母企圖事無鉅細地安排英子的大學生活。

一直以來英子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的乖巧懂事,學習成績也特別好,班裡數一數二的學霸。可是,到了高三,關鍵時期她反而叛逆了,英子逃課、在媽媽面前說謊,跟媽媽吵架,然後口是心非地道歉。在最後與父母的衝突中留下“我就是要逃離你”之後,企圖跳海結束自己的生命,結束這一切的痛苦和壓抑。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網友看完這一段基本上都上火著急,差點心肌梗塞抑鬱而死了。#喬衛東宋倩不同意英子去南大# 這個話題還在熱榜上,#宋倩,控制慾#這個話題已然出現,一度衝到熱榜第一名。甚至有網友十分期待英子用自殺的方式讓宋倩認知到自己對英子的過分控制和畸形之愛,網友十有八九的表達出對英子的同情,剩下的一兩個網友在訴說著自己小時候跟英子一樣的不幸遭遇。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逸竹9527:自殺過,大冬天的跳河沒死成回來之後衣服上都冰渣,我爸給我說,想死就果斷點,死不成,丟人

@橘子包:我媽也這樣的……很小的時候我就抑鬱過…現在上大學了儘量自我開導儘量去找有意義積極向上的事情做,慢慢的也就看開了,但是一碰到回顧自己的童年,心靈雞湯之類的活動我就忍不住爆哭……

@張哥哥的思想垃圾桶:是我媽了,很恐怖,我這一輩子都會努力奮鬥離她越遠越好

@妖野小祖宗xxn25:哎,我就是我媽獨自帶大的,所以她每一件事都要管我,雖然知道她是愛我,對我好,無微不至地照顧我,但是我多希望她能有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愛好,自己的朋友,少愛我一點,很多時候真的受不了

@做你眼裡的星光:我媽也這樣,因為是單親家庭所以看得特別緊,有時候真的很累。

@懵萌昂:誰敢信我爸媽都這樣……所以我現在不愛回家,一點都不想回……

@12沒關係i:從小到大聽到最多的就是,我們都是為了你好,初中的時候限制我和其他人玩,說別人是壞孩子,一切都是為了我好,限制我的人身自由,即使在傢什麼事情也沒有,爸媽也非得讓我在家守著,後來上大學,就直接去了另外一個城市上學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可見,在中國像宋倩這樣長期對孩子各方面過分控制的父母並不少見。宋倩原本是一個優秀的老師,離婚之後為了能夠全方面的關心照顧英子,毅然離職。離職後的宋倩,把自己所有的生命熱情投入到照顧英子的衣食住行和學習上。英子覺得媽媽的愛給她太大的壓力,於是故意逃課、對媽媽說謊等,一個原本聽話的乖孩子出現了嚴重的叛逆行為,最後英子的壓抑全面爆發,對媽媽大吼:“我就是要逃離你”。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超限效應”,是心理學上一個權威的概念,被廣泛應用。

哼,我偏要這樣——“超限效應”,此效應來源於作家馬克·吐溫。

在一次牧師組織的捐款中,馬克·吐溫感覺牧師的演講非常到位於是準備捐款。然而,十分鐘後牧師的演講還沒有完,這讓馬克·吐溫感到了一點厭煩,於是他打算只捐一些零錢。然而又過了二十分鐘,牧師還在滔滔不絕地演講,這讓馬克·吐溫感到非常的氣憤,於是在演講完畢之後的捐款中,馬克·吐溫非但沒有捐款還在捐款箱中偷偷地拿走了2美元。後來人們根據總結將這種刺激過多、過強或者持續時間過久而導致不耐煩或者逆反心理的現象稱為超限效應。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例如,宋倩逼英子吃補腦的東西,每天安排英子的學習和生活計劃,一絲不苟,不能有娛樂,不可偶爾吃零食,如果英子考試得第二名非要英子考到第一名,如果英子考到第一名了非要在第一名的基礎上加上幾十分,這樣的愛其實已經變成孩子身上的枷鎖,不堪重負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抗和叛逆。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愛要健康理智,懂得過猶不及,懂得愛的界限,懂得在合適的時候適當放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需要規則下的自由,放飛自我,放鬆身心,只要這樣,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長。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二.“超限效應”給孩子帶來的災難

一個家庭如果父母過分苛刻,對孩子的要求和控制超過界限,就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孩子不在壓力中抑鬱就是在壓力中爆發,無論抑鬱還是爆發,結果都會指向悲劇。

北大弒母學子吳謝宇

在吳謝宇犯罪之前,他的人生充滿傳奇和光環。高中時期更是被同學們稱作“宇神”:他曾以全校第一的成績從母親任教的中學考入福建省名勝斐然的福州一中,入學後,成績常年穩居全校第一。

升入高二後,吳謝宇父親因肝癌去世。在同事印象中,吳父過世後,謝天琴變得沉默而易怒。謝天琴家樓上住戶有小孩,有時候,稍微有點吵鬧,謝天琴會衝上樓去數落幾句。16歲的吳謝宇卻表現出與年齡不符的堅強,他對媽媽說:“別難過了,爸爸在天上看著我們呢。”

吳謝宇高中時期關係最為密切的好友接受採訪時候透露,大約從高二開始,他已經聽吳謝宇提過多次“自己太累了”,吳謝宇也曾向自己吐露過低落抑鬱的情緒。

即便如此,吳謝宇仍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大一大二都拿獎學金,成績一直保持優秀。

一個在各方面都非常優秀,在世俗眼光看來光芒萬丈的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如此可怕的事情。

對此,曾與吳謝宇親密無間的一位好友曾表示,吳謝宇升入大學後,抑鬱情緒更是不時加劇。這位好友試圖說服自己把整件事理解成一個類似命運的東西:“就當他是自毀吧。因為一個心理有抑鬱的人,的確是會想自殺的”。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吳謝宇的行為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典型的超限效應的後果。在吳父去世之後,吳母心情壓抑,把家庭希望寄託在兒子吳謝宇身上,希望兒子有一天出人頭地。在學習上要求兒子成績優異,對兒子有著變態一樣的嚴格要求。吳謝宇只要稍有不隨媽媽的心意,就要受到責罵,受到媽媽的語言暴力。在這樣的環境下,吳謝宇努力學習,變得“乖巧懂事”,小小年紀就知道安撫媽媽的情緒,時刻注意媽媽的心情,努力活成媽媽心目中的完美模樣。

在這樣高壓下成長的吳謝宇,一開始覺得媽媽不容易,同情媽媽,然而媽媽變本加厲的控制,讓他由同情變為不耐煩,不耐煩的他想到自殺。

然而他沒有自殺,越積越多的不耐煩最後上升為反感、討厭,甚至憎恨母親,最後做出殺害母親的行為。

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超限效應時刻都有可能發生,而父母並沒有意識到。一件非常簡單的小事情,也可能讓孩子產生超限效應。比如,送孩子上學,孩子穿衣服磨蹭、吃早餐、穿襪子穿鞋子都磨磨蹭蹭的,父母總是說“快點快點”,用語言來催促孩子,效果沒有達到,反而讓孩子更加磨蹭了,甚至會產生牴觸的心裡。

同樣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小事,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要去來做,父母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嘮叨,同一件小事每天都嘮叨,而不去思考用什麼具體可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日復一日,孩子的行為沒有變好,反而有了對抗和叛逆的行為,產生超限效應。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三.父母如何與孩子相處,避免“超限效應”的發生

1.利用“溫暖效應”,關注孩子內心的需要

“溫暖效應”也稱“南風效應” ,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南風與北風比威力,他們約定,看誰能最先把行人的衣服脫下來。北風吹出巨大的刺骨寒風,行人卻因寒冷把衣服越裹越緊;南風出馬了,它徐徐地吹,溫暖地吹,直到風和日麗,行人漸漸感覺到熱,都紛紛脫掉了大衣。南風勝利了。

溫暖勝於嚴寒,在教育孩子時也是如此。溫和的態度也可以有力量,而且這種力量比生氣、大喊、憤怒、暴躁、強逼、威脅、恐嚇等方式還要強大。“寒冷”的“生氣教育”,只會讓孩子把內心封閉得更緊,因此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就更加困難。

《小歡喜》裡宋倩對英子的教育時刻體現出北風的凌厲,很多事情她都自己做主,從來不問英子的內心想法。如果英子不按照宋倩的意願去做,宋倩就會大發雷霆,以至於很多時候英子放學回家都要看宋倩的臉色,和宋倩說話也顯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讓宋倩傷心生氣,河東獅吼。

而另外一個家庭,方一凡的家庭教育就不一樣,母親董文傑雖然脾氣火爆,對方一凡該罵就罵,該打就打,但是董文傑實際上能退能進,聽得進方一凡的心聲。還有父親方圓也是一個性格溫和的人,對方一凡基本上是放養不管的方式。

其實,方圓不是真的不管方一凡,他是信任方一凡。所以,方家父子母子的溝通都十分順暢,孩子也快樂機靈,因此吸引了一群人圍在他身邊,這樣人緣好內心充滿陽光的孩子,以後能出什麼亂子。他的人生一定是幸福的,按照自己設定的方向去走。

"

一.為什麼那個懂事的孩子叛逆了?

熱播劇《小歡喜》第36集,學校舉行暢談會活動,家長和孩子背對背坐著,每個人前面放一面鏡子。在這一次暢談會中,英子一再向爸媽請求同意她去南大念大學。可是已經離婚的英子爸媽在這件事情上難得的意見一致,他們都不同意英子去南大。原因是太遠了,每天看不到英子也摸不到英子、關心不到英子、吃什麼、跟誰去玩、生病了爸媽還要坐飛機好久才能看到你……等等,這其實是父母企圖事無鉅細地安排英子的大學生活。

一直以來英子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的乖巧懂事,學習成績也特別好,班裡數一數二的學霸。可是,到了高三,關鍵時期她反而叛逆了,英子逃課、在媽媽面前說謊,跟媽媽吵架,然後口是心非地道歉。在最後與父母的衝突中留下“我就是要逃離你”之後,企圖跳海結束自己的生命,結束這一切的痛苦和壓抑。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網友看完這一段基本上都上火著急,差點心肌梗塞抑鬱而死了。#喬衛東宋倩不同意英子去南大# 這個話題還在熱榜上,#宋倩,控制慾#這個話題已然出現,一度衝到熱榜第一名。甚至有網友十分期待英子用自殺的方式讓宋倩認知到自己對英子的過分控制和畸形之愛,網友十有八九的表達出對英子的同情,剩下的一兩個網友在訴說著自己小時候跟英子一樣的不幸遭遇。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逸竹9527:自殺過,大冬天的跳河沒死成回來之後衣服上都冰渣,我爸給我說,想死就果斷點,死不成,丟人

@橘子包:我媽也這樣的……很小的時候我就抑鬱過…現在上大學了儘量自我開導儘量去找有意義積極向上的事情做,慢慢的也就看開了,但是一碰到回顧自己的童年,心靈雞湯之類的活動我就忍不住爆哭……

@張哥哥的思想垃圾桶:是我媽了,很恐怖,我這一輩子都會努力奮鬥離她越遠越好

@妖野小祖宗xxn25:哎,我就是我媽獨自帶大的,所以她每一件事都要管我,雖然知道她是愛我,對我好,無微不至地照顧我,但是我多希望她能有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愛好,自己的朋友,少愛我一點,很多時候真的受不了

@做你眼裡的星光:我媽也這樣,因為是單親家庭所以看得特別緊,有時候真的很累。

@懵萌昂:誰敢信我爸媽都這樣……所以我現在不愛回家,一點都不想回……

@12沒關係i:從小到大聽到最多的就是,我們都是為了你好,初中的時候限制我和其他人玩,說別人是壞孩子,一切都是為了我好,限制我的人身自由,即使在傢什麼事情也沒有,爸媽也非得讓我在家守著,後來上大學,就直接去了另外一個城市上學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可見,在中國像宋倩這樣長期對孩子各方面過分控制的父母並不少見。宋倩原本是一個優秀的老師,離婚之後為了能夠全方面的關心照顧英子,毅然離職。離職後的宋倩,把自己所有的生命熱情投入到照顧英子的衣食住行和學習上。英子覺得媽媽的愛給她太大的壓力,於是故意逃課、對媽媽說謊等,一個原本聽話的乖孩子出現了嚴重的叛逆行為,最後英子的壓抑全面爆發,對媽媽大吼:“我就是要逃離你”。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超限效應”,是心理學上一個權威的概念,被廣泛應用。

哼,我偏要這樣——“超限效應”,此效應來源於作家馬克·吐溫。

在一次牧師組織的捐款中,馬克·吐溫感覺牧師的演講非常到位於是準備捐款。然而,十分鐘後牧師的演講還沒有完,這讓馬克·吐溫感到了一點厭煩,於是他打算只捐一些零錢。然而又過了二十分鐘,牧師還在滔滔不絕地演講,這讓馬克·吐溫感到非常的氣憤,於是在演講完畢之後的捐款中,馬克·吐溫非但沒有捐款還在捐款箱中偷偷地拿走了2美元。後來人們根據總結將這種刺激過多、過強或者持續時間過久而導致不耐煩或者逆反心理的現象稱為超限效應。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例如,宋倩逼英子吃補腦的東西,每天安排英子的學習和生活計劃,一絲不苟,不能有娛樂,不可偶爾吃零食,如果英子考試得第二名非要英子考到第一名,如果英子考到第一名了非要在第一名的基礎上加上幾十分,這樣的愛其實已經變成孩子身上的枷鎖,不堪重負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抗和叛逆。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愛要健康理智,懂得過猶不及,懂得愛的界限,懂得在合適的時候適當放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需要規則下的自由,放飛自我,放鬆身心,只要這樣,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長。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二.“超限效應”給孩子帶來的災難

一個家庭如果父母過分苛刻,對孩子的要求和控制超過界限,就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孩子不在壓力中抑鬱就是在壓力中爆發,無論抑鬱還是爆發,結果都會指向悲劇。

北大弒母學子吳謝宇

在吳謝宇犯罪之前,他的人生充滿傳奇和光環。高中時期更是被同學們稱作“宇神”:他曾以全校第一的成績從母親任教的中學考入福建省名勝斐然的福州一中,入學後,成績常年穩居全校第一。

升入高二後,吳謝宇父親因肝癌去世。在同事印象中,吳父過世後,謝天琴變得沉默而易怒。謝天琴家樓上住戶有小孩,有時候,稍微有點吵鬧,謝天琴會衝上樓去數落幾句。16歲的吳謝宇卻表現出與年齡不符的堅強,他對媽媽說:“別難過了,爸爸在天上看著我們呢。”

吳謝宇高中時期關係最為密切的好友接受採訪時候透露,大約從高二開始,他已經聽吳謝宇提過多次“自己太累了”,吳謝宇也曾向自己吐露過低落抑鬱的情緒。

即便如此,吳謝宇仍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大一大二都拿獎學金,成績一直保持優秀。

一個在各方面都非常優秀,在世俗眼光看來光芒萬丈的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如此可怕的事情。

對此,曾與吳謝宇親密無間的一位好友曾表示,吳謝宇升入大學後,抑鬱情緒更是不時加劇。這位好友試圖說服自己把整件事理解成一個類似命運的東西:“就當他是自毀吧。因為一個心理有抑鬱的人,的確是會想自殺的”。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吳謝宇的行為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典型的超限效應的後果。在吳父去世之後,吳母心情壓抑,把家庭希望寄託在兒子吳謝宇身上,希望兒子有一天出人頭地。在學習上要求兒子成績優異,對兒子有著變態一樣的嚴格要求。吳謝宇只要稍有不隨媽媽的心意,就要受到責罵,受到媽媽的語言暴力。在這樣的環境下,吳謝宇努力學習,變得“乖巧懂事”,小小年紀就知道安撫媽媽的情緒,時刻注意媽媽的心情,努力活成媽媽心目中的完美模樣。

在這樣高壓下成長的吳謝宇,一開始覺得媽媽不容易,同情媽媽,然而媽媽變本加厲的控制,讓他由同情變為不耐煩,不耐煩的他想到自殺。

然而他沒有自殺,越積越多的不耐煩最後上升為反感、討厭,甚至憎恨母親,最後做出殺害母親的行為。

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超限效應時刻都有可能發生,而父母並沒有意識到。一件非常簡單的小事情,也可能讓孩子產生超限效應。比如,送孩子上學,孩子穿衣服磨蹭、吃早餐、穿襪子穿鞋子都磨磨蹭蹭的,父母總是說“快點快點”,用語言來催促孩子,效果沒有達到,反而讓孩子更加磨蹭了,甚至會產生牴觸的心裡。

同樣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小事,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要去來做,父母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嘮叨,同一件小事每天都嘮叨,而不去思考用什麼具體可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日復一日,孩子的行為沒有變好,反而有了對抗和叛逆的行為,產生超限效應。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三.父母如何與孩子相處,避免“超限效應”的發生

1.利用“溫暖效應”,關注孩子內心的需要

“溫暖效應”也稱“南風效應” ,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南風與北風比威力,他們約定,看誰能最先把行人的衣服脫下來。北風吹出巨大的刺骨寒風,行人卻因寒冷把衣服越裹越緊;南風出馬了,它徐徐地吹,溫暖地吹,直到風和日麗,行人漸漸感覺到熱,都紛紛脫掉了大衣。南風勝利了。

溫暖勝於嚴寒,在教育孩子時也是如此。溫和的態度也可以有力量,而且這種力量比生氣、大喊、憤怒、暴躁、強逼、威脅、恐嚇等方式還要強大。“寒冷”的“生氣教育”,只會讓孩子把內心封閉得更緊,因此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就更加困難。

《小歡喜》裡宋倩對英子的教育時刻體現出北風的凌厲,很多事情她都自己做主,從來不問英子的內心想法。如果英子不按照宋倩的意願去做,宋倩就會大發雷霆,以至於很多時候英子放學回家都要看宋倩的臉色,和宋倩說話也顯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讓宋倩傷心生氣,河東獅吼。

而另外一個家庭,方一凡的家庭教育就不一樣,母親董文傑雖然脾氣火爆,對方一凡該罵就罵,該打就打,但是董文傑實際上能退能進,聽得進方一凡的心聲。還有父親方圓也是一個性格溫和的人,對方一凡基本上是放養不管的方式。

其實,方圓不是真的不管方一凡,他是信任方一凡。所以,方家父子母子的溝通都十分順暢,孩子也快樂機靈,因此吸引了一群人圍在他身邊,這樣人緣好內心充滿陽光的孩子,以後能出什麼亂子。他的人生一定是幸福的,按照自己設定的方向去走。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2.弗洛姆:不用24小時圍著孩子轉,給自己找樂子

弗洛姆在他那本著名的《愛的藝術》一書中說道,母愛有兩種:牛奶和蜂蜜。牛奶指的是一位母親給予孩子的關心和照顧,而蜂蜜則說的是一位母親給予孩子的對生活的熱愛。

弗洛姆說,大多數母親都能夠給孩子牛奶,但是能夠給予孩子蜂蜜的母親卻不多。

因為大多數母親,自己都不是一個快樂的人。

就像焦慮可以傳染一樣,父母對生活的愛,同樣會傳染給孩子。

《小歡喜》裡宋倩就是一個焦慮的母親。離婚後,她視英子為自己生命的全部,為了高考把英子逼得喘不過氣來。英子活得壓抑又難過,不敢對媽媽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受,最後絕望到跳海自殺。

一個花季女孩,她得活得多麼的絕望和不快樂,才想到要結束自己如鮮花一樣嬌豔的生命?

作為父母,我們小時候給孩子提供生命中的牛奶,等孩子漸漸長大,要給孩子提供生命中的蜂蜜,讓孩子活得快樂,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為此,女人要做一個快樂的媽媽。

女人到底如何成為一位快樂的媽媽?

留給自己獨處的時間,寵愛自己

想想你在成為一位妻子之前,經常跟閨蜜三五成群地逛街吃美食看電影;想想你初為人婦的時候,經常和丈夫一起旅行;如今你只不過是多了一個稱呼,成為一位母親。這是值得驕傲的事情,你應該為了能夠更好的愛孩子而更愛自己。

即便是單親母親,只要你的閨蜜在,你的世界依然可以繽紛多彩。當你覺得自己壓力太大喘不過氣的時候,你要放空自己。暫時放下妻子、母親的角色,記住你是個獨立的人,如果不想找閨蜜談心,可以抽空獨處。留給自己獨處的時間和空間,你與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距離之美。

說到底,太焦慮的媽媽都是因為空虛寂寞冷,在職媽媽每天忙著應付工作已經焦頭爛額,放在孩子身上的時間會相對少很多。全職媽媽可以每天給自己半小時,去公園散散步,每週去健身兩次,或者練練瑜伽,保證每星期2次的頻率。

總之,媽媽不要全天24小時圍著孩子轉。要讓自己快樂起來的方法有很多,只要你願意,沒人可以阻擋你尋找快樂。

"

一.為什麼那個懂事的孩子叛逆了?

熱播劇《小歡喜》第36集,學校舉行暢談會活動,家長和孩子背對背坐著,每個人前面放一面鏡子。在這一次暢談會中,英子一再向爸媽請求同意她去南大念大學。可是已經離婚的英子爸媽在這件事情上難得的意見一致,他們都不同意英子去南大。原因是太遠了,每天看不到英子也摸不到英子、關心不到英子、吃什麼、跟誰去玩、生病了爸媽還要坐飛機好久才能看到你……等等,這其實是父母企圖事無鉅細地安排英子的大學生活。

一直以來英子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的乖巧懂事,學習成績也特別好,班裡數一數二的學霸。可是,到了高三,關鍵時期她反而叛逆了,英子逃課、在媽媽面前說謊,跟媽媽吵架,然後口是心非地道歉。在最後與父母的衝突中留下“我就是要逃離你”之後,企圖跳海結束自己的生命,結束這一切的痛苦和壓抑。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網友看完這一段基本上都上火著急,差點心肌梗塞抑鬱而死了。#喬衛東宋倩不同意英子去南大# 這個話題還在熱榜上,#宋倩,控制慾#這個話題已然出現,一度衝到熱榜第一名。甚至有網友十分期待英子用自殺的方式讓宋倩認知到自己對英子的過分控制和畸形之愛,網友十有八九的表達出對英子的同情,剩下的一兩個網友在訴說著自己小時候跟英子一樣的不幸遭遇。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逸竹9527:自殺過,大冬天的跳河沒死成回來之後衣服上都冰渣,我爸給我說,想死就果斷點,死不成,丟人

@橘子包:我媽也這樣的……很小的時候我就抑鬱過…現在上大學了儘量自我開導儘量去找有意義積極向上的事情做,慢慢的也就看開了,但是一碰到回顧自己的童年,心靈雞湯之類的活動我就忍不住爆哭……

@張哥哥的思想垃圾桶:是我媽了,很恐怖,我這一輩子都會努力奮鬥離她越遠越好

@妖野小祖宗xxn25:哎,我就是我媽獨自帶大的,所以她每一件事都要管我,雖然知道她是愛我,對我好,無微不至地照顧我,但是我多希望她能有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愛好,自己的朋友,少愛我一點,很多時候真的受不了

@做你眼裡的星光:我媽也這樣,因為是單親家庭所以看得特別緊,有時候真的很累。

@懵萌昂:誰敢信我爸媽都這樣……所以我現在不愛回家,一點都不想回……

@12沒關係i:從小到大聽到最多的就是,我們都是為了你好,初中的時候限制我和其他人玩,說別人是壞孩子,一切都是為了我好,限制我的人身自由,即使在傢什麼事情也沒有,爸媽也非得讓我在家守著,後來上大學,就直接去了另外一個城市上學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可見,在中國像宋倩這樣長期對孩子各方面過分控制的父母並不少見。宋倩原本是一個優秀的老師,離婚之後為了能夠全方面的關心照顧英子,毅然離職。離職後的宋倩,把自己所有的生命熱情投入到照顧英子的衣食住行和學習上。英子覺得媽媽的愛給她太大的壓力,於是故意逃課、對媽媽說謊等,一個原本聽話的乖孩子出現了嚴重的叛逆行為,最後英子的壓抑全面爆發,對媽媽大吼:“我就是要逃離你”。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超限效應”,是心理學上一個權威的概念,被廣泛應用。

哼,我偏要這樣——“超限效應”,此效應來源於作家馬克·吐溫。

在一次牧師組織的捐款中,馬克·吐溫感覺牧師的演講非常到位於是準備捐款。然而,十分鐘後牧師的演講還沒有完,這讓馬克·吐溫感到了一點厭煩,於是他打算只捐一些零錢。然而又過了二十分鐘,牧師還在滔滔不絕地演講,這讓馬克·吐溫感到非常的氣憤,於是在演講完畢之後的捐款中,馬克·吐溫非但沒有捐款還在捐款箱中偷偷地拿走了2美元。後來人們根據總結將這種刺激過多、過強或者持續時間過久而導致不耐煩或者逆反心理的現象稱為超限效應。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例如,宋倩逼英子吃補腦的東西,每天安排英子的學習和生活計劃,一絲不苟,不能有娛樂,不可偶爾吃零食,如果英子考試得第二名非要英子考到第一名,如果英子考到第一名了非要在第一名的基礎上加上幾十分,這樣的愛其實已經變成孩子身上的枷鎖,不堪重負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抗和叛逆。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愛要健康理智,懂得過猶不及,懂得愛的界限,懂得在合適的時候適當放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需要規則下的自由,放飛自我,放鬆身心,只要這樣,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長。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二.“超限效應”給孩子帶來的災難

一個家庭如果父母過分苛刻,對孩子的要求和控制超過界限,就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孩子不在壓力中抑鬱就是在壓力中爆發,無論抑鬱還是爆發,結果都會指向悲劇。

北大弒母學子吳謝宇

在吳謝宇犯罪之前,他的人生充滿傳奇和光環。高中時期更是被同學們稱作“宇神”:他曾以全校第一的成績從母親任教的中學考入福建省名勝斐然的福州一中,入學後,成績常年穩居全校第一。

升入高二後,吳謝宇父親因肝癌去世。在同事印象中,吳父過世後,謝天琴變得沉默而易怒。謝天琴家樓上住戶有小孩,有時候,稍微有點吵鬧,謝天琴會衝上樓去數落幾句。16歲的吳謝宇卻表現出與年齡不符的堅強,他對媽媽說:“別難過了,爸爸在天上看著我們呢。”

吳謝宇高中時期關係最為密切的好友接受採訪時候透露,大約從高二開始,他已經聽吳謝宇提過多次“自己太累了”,吳謝宇也曾向自己吐露過低落抑鬱的情緒。

即便如此,吳謝宇仍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大一大二都拿獎學金,成績一直保持優秀。

一個在各方面都非常優秀,在世俗眼光看來光芒萬丈的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如此可怕的事情。

對此,曾與吳謝宇親密無間的一位好友曾表示,吳謝宇升入大學後,抑鬱情緒更是不時加劇。這位好友試圖說服自己把整件事理解成一個類似命運的東西:“就當他是自毀吧。因為一個心理有抑鬱的人,的確是會想自殺的”。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吳謝宇的行為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典型的超限效應的後果。在吳父去世之後,吳母心情壓抑,把家庭希望寄託在兒子吳謝宇身上,希望兒子有一天出人頭地。在學習上要求兒子成績優異,對兒子有著變態一樣的嚴格要求。吳謝宇只要稍有不隨媽媽的心意,就要受到責罵,受到媽媽的語言暴力。在這樣的環境下,吳謝宇努力學習,變得“乖巧懂事”,小小年紀就知道安撫媽媽的情緒,時刻注意媽媽的心情,努力活成媽媽心目中的完美模樣。

在這樣高壓下成長的吳謝宇,一開始覺得媽媽不容易,同情媽媽,然而媽媽變本加厲的控制,讓他由同情變為不耐煩,不耐煩的他想到自殺。

然而他沒有自殺,越積越多的不耐煩最後上升為反感、討厭,甚至憎恨母親,最後做出殺害母親的行為。

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超限效應時刻都有可能發生,而父母並沒有意識到。一件非常簡單的小事情,也可能讓孩子產生超限效應。比如,送孩子上學,孩子穿衣服磨蹭、吃早餐、穿襪子穿鞋子都磨磨蹭蹭的,父母總是說“快點快點”,用語言來催促孩子,效果沒有達到,反而讓孩子更加磨蹭了,甚至會產生牴觸的心裡。

同樣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小事,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要去來做,父母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嘮叨,同一件小事每天都嘮叨,而不去思考用什麼具體可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日復一日,孩子的行為沒有變好,反而有了對抗和叛逆的行為,產生超限效應。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三.父母如何與孩子相處,避免“超限效應”的發生

1.利用“溫暖效應”,關注孩子內心的需要

“溫暖效應”也稱“南風效應” ,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南風與北風比威力,他們約定,看誰能最先把行人的衣服脫下來。北風吹出巨大的刺骨寒風,行人卻因寒冷把衣服越裹越緊;南風出馬了,它徐徐地吹,溫暖地吹,直到風和日麗,行人漸漸感覺到熱,都紛紛脫掉了大衣。南風勝利了。

溫暖勝於嚴寒,在教育孩子時也是如此。溫和的態度也可以有力量,而且這種力量比生氣、大喊、憤怒、暴躁、強逼、威脅、恐嚇等方式還要強大。“寒冷”的“生氣教育”,只會讓孩子把內心封閉得更緊,因此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就更加困難。

《小歡喜》裡宋倩對英子的教育時刻體現出北風的凌厲,很多事情她都自己做主,從來不問英子的內心想法。如果英子不按照宋倩的意願去做,宋倩就會大發雷霆,以至於很多時候英子放學回家都要看宋倩的臉色,和宋倩說話也顯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讓宋倩傷心生氣,河東獅吼。

而另外一個家庭,方一凡的家庭教育就不一樣,母親董文傑雖然脾氣火爆,對方一凡該罵就罵,該打就打,但是董文傑實際上能退能進,聽得進方一凡的心聲。還有父親方圓也是一個性格溫和的人,對方一凡基本上是放養不管的方式。

其實,方圓不是真的不管方一凡,他是信任方一凡。所以,方家父子母子的溝通都十分順暢,孩子也快樂機靈,因此吸引了一群人圍在他身邊,這樣人緣好內心充滿陽光的孩子,以後能出什麼亂子。他的人生一定是幸福的,按照自己設定的方向去走。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2.弗洛姆:不用24小時圍著孩子轉,給自己找樂子

弗洛姆在他那本著名的《愛的藝術》一書中說道,母愛有兩種:牛奶和蜂蜜。牛奶指的是一位母親給予孩子的關心和照顧,而蜂蜜則說的是一位母親給予孩子的對生活的熱愛。

弗洛姆說,大多數母親都能夠給孩子牛奶,但是能夠給予孩子蜂蜜的母親卻不多。

因為大多數母親,自己都不是一個快樂的人。

就像焦慮可以傳染一樣,父母對生活的愛,同樣會傳染給孩子。

《小歡喜》裡宋倩就是一個焦慮的母親。離婚後,她視英子為自己生命的全部,為了高考把英子逼得喘不過氣來。英子活得壓抑又難過,不敢對媽媽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受,最後絕望到跳海自殺。

一個花季女孩,她得活得多麼的絕望和不快樂,才想到要結束自己如鮮花一樣嬌豔的生命?

作為父母,我們小時候給孩子提供生命中的牛奶,等孩子漸漸長大,要給孩子提供生命中的蜂蜜,讓孩子活得快樂,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為此,女人要做一個快樂的媽媽。

女人到底如何成為一位快樂的媽媽?

留給自己獨處的時間,寵愛自己

想想你在成為一位妻子之前,經常跟閨蜜三五成群地逛街吃美食看電影;想想你初為人婦的時候,經常和丈夫一起旅行;如今你只不過是多了一個稱呼,成為一位母親。這是值得驕傲的事情,你應該為了能夠更好的愛孩子而更愛自己。

即便是單親母親,只要你的閨蜜在,你的世界依然可以繽紛多彩。當你覺得自己壓力太大喘不過氣的時候,你要放空自己。暫時放下妻子、母親的角色,記住你是個獨立的人,如果不想找閨蜜談心,可以抽空獨處。留給自己獨處的時間和空間,你與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距離之美。

說到底,太焦慮的媽媽都是因為空虛寂寞冷,在職媽媽每天忙著應付工作已經焦頭爛額,放在孩子身上的時間會相對少很多。全職媽媽可以每天給自己半小時,去公園散散步,每週去健身兩次,或者練練瑜伽,保證每星期2次的頻率。

總之,媽媽不要全天24小時圍著孩子轉。要讓自己快樂起來的方法有很多,只要你願意,沒人可以阻擋你尋找快樂。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3.孩子是完全獨立的個體,學會接受與孩子分離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目送》

一位初中生的媽媽很難過,她說兒子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如果她進去沒有提前敲門,兒子會很生氣。為此兒子在門口貼上字條“閒人勿進”,媽媽在兒子心中變成了“閒人”,這位媽媽難以接受。她擔心孩子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萬一做了什麼壞事而她沒及時發現,而不能立刻幫他?

這位媽媽就是典型的越界媽媽,沒有界限概念。把自己的功能放大,覺得兒子什麼事情自己都應該管管。但是一個初中生根本不需要這樣的關照,他已經需要自己獨立的空間。媽媽擔心的“萬一”,只不過是兒子可能在房間裡跟某個女孩子偷偷聊天、兒子可能上了兒童不宜的網站、兒子可能玩遊戲或者做其它讓她覺得極度擔心的事情,可是這些事情哪一件事情是需要媽媽突然推門進來就能解決的呢?

一個成長中的孩子,每個階段都在與父母告別和分離,而很多父母毫無知覺。脫離母體是第一次分離,斷奶是第二次分離,獨立走路是第三次分離,上幼兒園是第四次分離,小學是第五次分離,初中是第六次分離,高中是第七次分離,直到孩子成家立業,父母變成完全的旁觀者,父母去世,完成這一生所有的分離。

這樣說來可能讓人父母無法接受,可是這是生命的過程。每個人都必須經歷這樣的過程,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獨立的生命。

正確愛孩子的父母,也學會正確地與孩子在每個階段分離。這種“分離”不是不關心孩子,而是調整自己的關心方式。每個父母都必須明白這一點。

"

一.為什麼那個懂事的孩子叛逆了?

熱播劇《小歡喜》第36集,學校舉行暢談會活動,家長和孩子背對背坐著,每個人前面放一面鏡子。在這一次暢談會中,英子一再向爸媽請求同意她去南大念大學。可是已經離婚的英子爸媽在這件事情上難得的意見一致,他們都不同意英子去南大。原因是太遠了,每天看不到英子也摸不到英子、關心不到英子、吃什麼、跟誰去玩、生病了爸媽還要坐飛機好久才能看到你……等等,這其實是父母企圖事無鉅細地安排英子的大學生活。

一直以來英子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的乖巧懂事,學習成績也特別好,班裡數一數二的學霸。可是,到了高三,關鍵時期她反而叛逆了,英子逃課、在媽媽面前說謊,跟媽媽吵架,然後口是心非地道歉。在最後與父母的衝突中留下“我就是要逃離你”之後,企圖跳海結束自己的生命,結束這一切的痛苦和壓抑。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網友看完這一段基本上都上火著急,差點心肌梗塞抑鬱而死了。#喬衛東宋倩不同意英子去南大# 這個話題還在熱榜上,#宋倩,控制慾#這個話題已然出現,一度衝到熱榜第一名。甚至有網友十分期待英子用自殺的方式讓宋倩認知到自己對英子的過分控制和畸形之愛,網友十有八九的表達出對英子的同情,剩下的一兩個網友在訴說著自己小時候跟英子一樣的不幸遭遇。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逸竹9527:自殺過,大冬天的跳河沒死成回來之後衣服上都冰渣,我爸給我說,想死就果斷點,死不成,丟人

@橘子包:我媽也這樣的……很小的時候我就抑鬱過…現在上大學了儘量自我開導儘量去找有意義積極向上的事情做,慢慢的也就看開了,但是一碰到回顧自己的童年,心靈雞湯之類的活動我就忍不住爆哭……

@張哥哥的思想垃圾桶:是我媽了,很恐怖,我這一輩子都會努力奮鬥離她越遠越好

@妖野小祖宗xxn25:哎,我就是我媽獨自帶大的,所以她每一件事都要管我,雖然知道她是愛我,對我好,無微不至地照顧我,但是我多希望她能有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愛好,自己的朋友,少愛我一點,很多時候真的受不了

@做你眼裡的星光:我媽也這樣,因為是單親家庭所以看得特別緊,有時候真的很累。

@懵萌昂:誰敢信我爸媽都這樣……所以我現在不愛回家,一點都不想回……

@12沒關係i:從小到大聽到最多的就是,我們都是為了你好,初中的時候限制我和其他人玩,說別人是壞孩子,一切都是為了我好,限制我的人身自由,即使在傢什麼事情也沒有,爸媽也非得讓我在家守著,後來上大學,就直接去了另外一個城市上學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可見,在中國像宋倩這樣長期對孩子各方面過分控制的父母並不少見。宋倩原本是一個優秀的老師,離婚之後為了能夠全方面的關心照顧英子,毅然離職。離職後的宋倩,把自己所有的生命熱情投入到照顧英子的衣食住行和學習上。英子覺得媽媽的愛給她太大的壓力,於是故意逃課、對媽媽說謊等,一個原本聽話的乖孩子出現了嚴重的叛逆行為,最後英子的壓抑全面爆發,對媽媽大吼:“我就是要逃離你”。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超限效應”,是心理學上一個權威的概念,被廣泛應用。

哼,我偏要這樣——“超限效應”,此效應來源於作家馬克·吐溫。

在一次牧師組織的捐款中,馬克·吐溫感覺牧師的演講非常到位於是準備捐款。然而,十分鐘後牧師的演講還沒有完,這讓馬克·吐溫感到了一點厭煩,於是他打算只捐一些零錢。然而又過了二十分鐘,牧師還在滔滔不絕地演講,這讓馬克·吐溫感到非常的氣憤,於是在演講完畢之後的捐款中,馬克·吐溫非但沒有捐款還在捐款箱中偷偷地拿走了2美元。後來人們根據總結將這種刺激過多、過強或者持續時間過久而導致不耐煩或者逆反心理的現象稱為超限效應。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例如,宋倩逼英子吃補腦的東西,每天安排英子的學習和生活計劃,一絲不苟,不能有娛樂,不可偶爾吃零食,如果英子考試得第二名非要英子考到第一名,如果英子考到第一名了非要在第一名的基礎上加上幾十分,這樣的愛其實已經變成孩子身上的枷鎖,不堪重負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抗和叛逆。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愛要健康理智,懂得過猶不及,懂得愛的界限,懂得在合適的時候適當放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需要規則下的自由,放飛自我,放鬆身心,只要這樣,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長。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二.“超限效應”給孩子帶來的災難

一個家庭如果父母過分苛刻,對孩子的要求和控制超過界限,就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孩子不在壓力中抑鬱就是在壓力中爆發,無論抑鬱還是爆發,結果都會指向悲劇。

北大弒母學子吳謝宇

在吳謝宇犯罪之前,他的人生充滿傳奇和光環。高中時期更是被同學們稱作“宇神”:他曾以全校第一的成績從母親任教的中學考入福建省名勝斐然的福州一中,入學後,成績常年穩居全校第一。

升入高二後,吳謝宇父親因肝癌去世。在同事印象中,吳父過世後,謝天琴變得沉默而易怒。謝天琴家樓上住戶有小孩,有時候,稍微有點吵鬧,謝天琴會衝上樓去數落幾句。16歲的吳謝宇卻表現出與年齡不符的堅強,他對媽媽說:“別難過了,爸爸在天上看著我們呢。”

吳謝宇高中時期關係最為密切的好友接受採訪時候透露,大約從高二開始,他已經聽吳謝宇提過多次“自己太累了”,吳謝宇也曾向自己吐露過低落抑鬱的情緒。

即便如此,吳謝宇仍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大一大二都拿獎學金,成績一直保持優秀。

一個在各方面都非常優秀,在世俗眼光看來光芒萬丈的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如此可怕的事情。

對此,曾與吳謝宇親密無間的一位好友曾表示,吳謝宇升入大學後,抑鬱情緒更是不時加劇。這位好友試圖說服自己把整件事理解成一個類似命運的東西:“就當他是自毀吧。因為一個心理有抑鬱的人,的確是會想自殺的”。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吳謝宇的行為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典型的超限效應的後果。在吳父去世之後,吳母心情壓抑,把家庭希望寄託在兒子吳謝宇身上,希望兒子有一天出人頭地。在學習上要求兒子成績優異,對兒子有著變態一樣的嚴格要求。吳謝宇只要稍有不隨媽媽的心意,就要受到責罵,受到媽媽的語言暴力。在這樣的環境下,吳謝宇努力學習,變得“乖巧懂事”,小小年紀就知道安撫媽媽的情緒,時刻注意媽媽的心情,努力活成媽媽心目中的完美模樣。

在這樣高壓下成長的吳謝宇,一開始覺得媽媽不容易,同情媽媽,然而媽媽變本加厲的控制,讓他由同情變為不耐煩,不耐煩的他想到自殺。

然而他沒有自殺,越積越多的不耐煩最後上升為反感、討厭,甚至憎恨母親,最後做出殺害母親的行為。

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超限效應時刻都有可能發生,而父母並沒有意識到。一件非常簡單的小事情,也可能讓孩子產生超限效應。比如,送孩子上學,孩子穿衣服磨蹭、吃早餐、穿襪子穿鞋子都磨磨蹭蹭的,父母總是說“快點快點”,用語言來催促孩子,效果沒有達到,反而讓孩子更加磨蹭了,甚至會產生牴觸的心裡。

同樣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小事,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要去來做,父母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嘮叨,同一件小事每天都嘮叨,而不去思考用什麼具體可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日復一日,孩子的行為沒有變好,反而有了對抗和叛逆的行為,產生超限效應。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三.父母如何與孩子相處,避免“超限效應”的發生

1.利用“溫暖效應”,關注孩子內心的需要

“溫暖效應”也稱“南風效應” ,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南風與北風比威力,他們約定,看誰能最先把行人的衣服脫下來。北風吹出巨大的刺骨寒風,行人卻因寒冷把衣服越裹越緊;南風出馬了,它徐徐地吹,溫暖地吹,直到風和日麗,行人漸漸感覺到熱,都紛紛脫掉了大衣。南風勝利了。

溫暖勝於嚴寒,在教育孩子時也是如此。溫和的態度也可以有力量,而且這種力量比生氣、大喊、憤怒、暴躁、強逼、威脅、恐嚇等方式還要強大。“寒冷”的“生氣教育”,只會讓孩子把內心封閉得更緊,因此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就更加困難。

《小歡喜》裡宋倩對英子的教育時刻體現出北風的凌厲,很多事情她都自己做主,從來不問英子的內心想法。如果英子不按照宋倩的意願去做,宋倩就會大發雷霆,以至於很多時候英子放學回家都要看宋倩的臉色,和宋倩說話也顯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讓宋倩傷心生氣,河東獅吼。

而另外一個家庭,方一凡的家庭教育就不一樣,母親董文傑雖然脾氣火爆,對方一凡該罵就罵,該打就打,但是董文傑實際上能退能進,聽得進方一凡的心聲。還有父親方圓也是一個性格溫和的人,對方一凡基本上是放養不管的方式。

其實,方圓不是真的不管方一凡,他是信任方一凡。所以,方家父子母子的溝通都十分順暢,孩子也快樂機靈,因此吸引了一群人圍在他身邊,這樣人緣好內心充滿陽光的孩子,以後能出什麼亂子。他的人生一定是幸福的,按照自己設定的方向去走。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2.弗洛姆:不用24小時圍著孩子轉,給自己找樂子

弗洛姆在他那本著名的《愛的藝術》一書中說道,母愛有兩種:牛奶和蜂蜜。牛奶指的是一位母親給予孩子的關心和照顧,而蜂蜜則說的是一位母親給予孩子的對生活的熱愛。

弗洛姆說,大多數母親都能夠給孩子牛奶,但是能夠給予孩子蜂蜜的母親卻不多。

因為大多數母親,自己都不是一個快樂的人。

就像焦慮可以傳染一樣,父母對生活的愛,同樣會傳染給孩子。

《小歡喜》裡宋倩就是一個焦慮的母親。離婚後,她視英子為自己生命的全部,為了高考把英子逼得喘不過氣來。英子活得壓抑又難過,不敢對媽媽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受,最後絕望到跳海自殺。

一個花季女孩,她得活得多麼的絕望和不快樂,才想到要結束自己如鮮花一樣嬌豔的生命?

作為父母,我們小時候給孩子提供生命中的牛奶,等孩子漸漸長大,要給孩子提供生命中的蜂蜜,讓孩子活得快樂,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為此,女人要做一個快樂的媽媽。

女人到底如何成為一位快樂的媽媽?

留給自己獨處的時間,寵愛自己

想想你在成為一位妻子之前,經常跟閨蜜三五成群地逛街吃美食看電影;想想你初為人婦的時候,經常和丈夫一起旅行;如今你只不過是多了一個稱呼,成為一位母親。這是值得驕傲的事情,你應該為了能夠更好的愛孩子而更愛自己。

即便是單親母親,只要你的閨蜜在,你的世界依然可以繽紛多彩。當你覺得自己壓力太大喘不過氣的時候,你要放空自己。暫時放下妻子、母親的角色,記住你是個獨立的人,如果不想找閨蜜談心,可以抽空獨處。留給自己獨處的時間和空間,你與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距離之美。

說到底,太焦慮的媽媽都是因為空虛寂寞冷,在職媽媽每天忙著應付工作已經焦頭爛額,放在孩子身上的時間會相對少很多。全職媽媽可以每天給自己半小時,去公園散散步,每週去健身兩次,或者練練瑜伽,保證每星期2次的頻率。

總之,媽媽不要全天24小時圍著孩子轉。要讓自己快樂起來的方法有很多,只要你願意,沒人可以阻擋你尋找快樂。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3.孩子是完全獨立的個體,學會接受與孩子分離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目送》

一位初中生的媽媽很難過,她說兒子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如果她進去沒有提前敲門,兒子會很生氣。為此兒子在門口貼上字條“閒人勿進”,媽媽在兒子心中變成了“閒人”,這位媽媽難以接受。她擔心孩子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萬一做了什麼壞事而她沒及時發現,而不能立刻幫他?

這位媽媽就是典型的越界媽媽,沒有界限概念。把自己的功能放大,覺得兒子什麼事情自己都應該管管。但是一個初中生根本不需要這樣的關照,他已經需要自己獨立的空間。媽媽擔心的“萬一”,只不過是兒子可能在房間裡跟某個女孩子偷偷聊天、兒子可能上了兒童不宜的網站、兒子可能玩遊戲或者做其它讓她覺得極度擔心的事情,可是這些事情哪一件事情是需要媽媽突然推門進來就能解決的呢?

一個成長中的孩子,每個階段都在與父母告別和分離,而很多父母毫無知覺。脫離母體是第一次分離,斷奶是第二次分離,獨立走路是第三次分離,上幼兒園是第四次分離,小學是第五次分離,初中是第六次分離,高中是第七次分離,直到孩子成家立業,父母變成完全的旁觀者,父母去世,完成這一生所有的分離。

這樣說來可能讓人父母無法接受,可是這是生命的過程。每個人都必須經歷這樣的過程,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獨立的生命。

正確愛孩子的父母,也學會正確地與孩子在每個階段分離。這種“分離”不是不關心孩子,而是調整自己的關心方式。每個父母都必須明白這一點。

《小歡喜》英子跳海: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尹建莉老師說: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