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跳樓了,英子抑鬱了,來自《小歡喜》的深刻教訓'

"

01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驚嚇的時候/才不會害怕/誰不會想要家/可是就有人沒有它/臉上流著淚/只能自己輕輕擦/我好羨慕他/受傷後可以回家/而我只能孤單的/孤單的尋找我的家......”

年少時聽這首《我想有個家》,催人淚下。“家”在我們每個人心中,永遠都是最牽掛的地方,是休憩的港灣,更是心靈的歸宿。

可曾想過,有一天,有的孩子想逃離這個港灣。

"

01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驚嚇的時候/才不會害怕/誰不會想要家/可是就有人沒有它/臉上流著淚/只能自己輕輕擦/我好羨慕他/受傷後可以回家/而我只能孤單的/孤單的尋找我的家......”

年少時聽這首《我想有個家》,催人淚下。“家”在我們每個人心中,永遠都是最牽掛的地方,是休憩的港灣,更是心靈的歸宿。

可曾想過,有一天,有的孩子想逃離這個港灣。

丁一跳樓了,英子抑鬱了,來自《小歡喜》的深刻教訓

《小歡喜》中陶紅飾演的宋倩,離異後獨自撫養女兒喬英子。失敗的婚姻,女兒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對女兒可謂含在嘴裡怕化、捧在手裡怕摔,愛入骨髓。

天不亮就起來,為女兒熬補湯,她不是沒看到女兒不喜歡,喝得直想吐,只是這湯對身體好,所以,日復一日地熬。

英子的夢想是考南京大學天文系,宋倩怎捨得寶貝離開身邊,一次一次的說服女兒報清華。

從小到大,英子的生活,事無鉅細,都在老媽的籠罩之下。她能體會媽媽的苦與付出,但密不透風的母愛令她窒息。她有追求,但當這些與老媽的意見相左時,她最後都是屈從,提線木偶的生活,已瀕臨她忍耐的臨界點。

曾經活潑開朗的英子,生活突然變成了灰色,沒有了陽光、夢想,她總是呆呆的一個人,失去了熱情。她開始失眠,成宿成宿睡不著。

她知道自己病了,無助、傷心、失望,她恨自己,打自己,流淚到天明。家已成冰冷的牢籠,她想逃離。終於有一天,她不告而別去了深圳,想找回昔日心中的星星。

老爸老媽找到她時,刺激得她歇斯底里,奪路而逃,爬上了海邊的圍欄,吼叫著要逃離那個家。經醫生診斷,她患了中度抑鬱症。

一道驚雷砸在愛女如命的父母心上。宋倩懵了,她欲哭無淚,她是那個罪魁嗎?十萬伏的電流擊中她的心臟,心痛難當。

"

01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驚嚇的時候/才不會害怕/誰不會想要家/可是就有人沒有它/臉上流著淚/只能自己輕輕擦/我好羨慕他/受傷後可以回家/而我只能孤單的/孤單的尋找我的家......”

年少時聽這首《我想有個家》,催人淚下。“家”在我們每個人心中,永遠都是最牽掛的地方,是休憩的港灣,更是心靈的歸宿。

可曾想過,有一天,有的孩子想逃離這個港灣。

丁一跳樓了,英子抑鬱了,來自《小歡喜》的深刻教訓

《小歡喜》中陶紅飾演的宋倩,離異後獨自撫養女兒喬英子。失敗的婚姻,女兒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對女兒可謂含在嘴裡怕化、捧在手裡怕摔,愛入骨髓。

天不亮就起來,為女兒熬補湯,她不是沒看到女兒不喜歡,喝得直想吐,只是這湯對身體好,所以,日復一日地熬。

英子的夢想是考南京大學天文系,宋倩怎捨得寶貝離開身邊,一次一次的說服女兒報清華。

從小到大,英子的生活,事無鉅細,都在老媽的籠罩之下。她能體會媽媽的苦與付出,但密不透風的母愛令她窒息。她有追求,但當這些與老媽的意見相左時,她最後都是屈從,提線木偶的生活,已瀕臨她忍耐的臨界點。

曾經活潑開朗的英子,生活突然變成了灰色,沒有了陽光、夢想,她總是呆呆的一個人,失去了熱情。她開始失眠,成宿成宿睡不著。

她知道自己病了,無助、傷心、失望,她恨自己,打自己,流淚到天明。家已成冰冷的牢籠,她想逃離。終於有一天,她不告而別去了深圳,想找回昔日心中的星星。

老爸老媽找到她時,刺激得她歇斯底里,奪路而逃,爬上了海邊的圍欄,吼叫著要逃離那個家。經醫生診斷,她患了中度抑鬱症。

一道驚雷砸在愛女如命的父母心上。宋倩懵了,她欲哭無淚,她是那個罪魁嗎?十萬伏的電流擊中她的心臟,心痛難當。

丁一跳樓了,英子抑鬱了,來自《小歡喜》的深刻教訓

02

著名女作家李欣頻在《人類木馬程序》一書中說:

“害怕”是人類木馬程序中最常見的模組,絕大部分父母都有這個木馬程序,特別是母親。

怕孩子生病、怕孩子出意外、怕失去孩子、怕孩子在學校跟不上、怕孩子被欺負、怕孩子過不好......這些無止境的焦慮讓孩子躲在安全的地方,不敢做自己,缺乏自我價值感。

許多父母的愛已經被木馬程序轉化成恐懼頻率,以嘮叨、威脅的方式逼孩子聽話。

宋倩不正是這樣嗎?婚姻的失敗,讓她極度缺乏安全感,孩子成了她的唯一,她拽緊女兒,就像拽著救命的稻草。

她害怕孩子出一點差錯,無法忍受女兒離開她的掌控,強迫孩子按她的安排生活,她勞心費力的安排,起早貪黑的忙碌,她焦慮女兒的一切。

卻不知她的大腦已被恐懼木馬程序侵入,思維在木馬的干擾下,愛中已帶著毒,以愛的名義逼迫孩子聽話,讓女兒在毒愛中差點窒息。

有沒有發現,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都生活在“低安全感”狀態。內心時常焦慮,家人沒及時接電話,擔心出事;發的信息沒及時回,焦慮有情緒;孩子過了時間沒到家,坐立難安......

每一份安全感的缺失,背後都有恐懼木馬的影子。中了恐懼木馬,就容易被負能量思維帶入深淵,越想越多,越多越怕。

恐懼木馬的危害在於讓人在害怕中,將愛變成了毒,捆綁著自己,又束縛著所愛的人,共同在愛的牢籠中掙扎。

但人畢竟不是提線木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人生的追求,強迫,無論以什麼名義,也會逐漸將愛耗光,將人逼瘋。《小歡喜》中丁一跳樓了,英子得抑鬱症了,教訓還不夠慘痛嗎?

"

01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驚嚇的時候/才不會害怕/誰不會想要家/可是就有人沒有它/臉上流著淚/只能自己輕輕擦/我好羨慕他/受傷後可以回家/而我只能孤單的/孤單的尋找我的家......”

年少時聽這首《我想有個家》,催人淚下。“家”在我們每個人心中,永遠都是最牽掛的地方,是休憩的港灣,更是心靈的歸宿。

可曾想過,有一天,有的孩子想逃離這個港灣。

丁一跳樓了,英子抑鬱了,來自《小歡喜》的深刻教訓

《小歡喜》中陶紅飾演的宋倩,離異後獨自撫養女兒喬英子。失敗的婚姻,女兒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對女兒可謂含在嘴裡怕化、捧在手裡怕摔,愛入骨髓。

天不亮就起來,為女兒熬補湯,她不是沒看到女兒不喜歡,喝得直想吐,只是這湯對身體好,所以,日復一日地熬。

英子的夢想是考南京大學天文系,宋倩怎捨得寶貝離開身邊,一次一次的說服女兒報清華。

從小到大,英子的生活,事無鉅細,都在老媽的籠罩之下。她能體會媽媽的苦與付出,但密不透風的母愛令她窒息。她有追求,但當這些與老媽的意見相左時,她最後都是屈從,提線木偶的生活,已瀕臨她忍耐的臨界點。

曾經活潑開朗的英子,生活突然變成了灰色,沒有了陽光、夢想,她總是呆呆的一個人,失去了熱情。她開始失眠,成宿成宿睡不著。

她知道自己病了,無助、傷心、失望,她恨自己,打自己,流淚到天明。家已成冰冷的牢籠,她想逃離。終於有一天,她不告而別去了深圳,想找回昔日心中的星星。

老爸老媽找到她時,刺激得她歇斯底里,奪路而逃,爬上了海邊的圍欄,吼叫著要逃離那個家。經醫生診斷,她患了中度抑鬱症。

一道驚雷砸在愛女如命的父母心上。宋倩懵了,她欲哭無淚,她是那個罪魁嗎?十萬伏的電流擊中她的心臟,心痛難當。

丁一跳樓了,英子抑鬱了,來自《小歡喜》的深刻教訓

02

著名女作家李欣頻在《人類木馬程序》一書中說:

“害怕”是人類木馬程序中最常見的模組,絕大部分父母都有這個木馬程序,特別是母親。

怕孩子生病、怕孩子出意外、怕失去孩子、怕孩子在學校跟不上、怕孩子被欺負、怕孩子過不好......這些無止境的焦慮讓孩子躲在安全的地方,不敢做自己,缺乏自我價值感。

許多父母的愛已經被木馬程序轉化成恐懼頻率,以嘮叨、威脅的方式逼孩子聽話。

宋倩不正是這樣嗎?婚姻的失敗,讓她極度缺乏安全感,孩子成了她的唯一,她拽緊女兒,就像拽著救命的稻草。

她害怕孩子出一點差錯,無法忍受女兒離開她的掌控,強迫孩子按她的安排生活,她勞心費力的安排,起早貪黑的忙碌,她焦慮女兒的一切。

卻不知她的大腦已被恐懼木馬程序侵入,思維在木馬的干擾下,愛中已帶著毒,以愛的名義逼迫孩子聽話,讓女兒在毒愛中差點窒息。

有沒有發現,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都生活在“低安全感”狀態。內心時常焦慮,家人沒及時接電話,擔心出事;發的信息沒及時回,焦慮有情緒;孩子過了時間沒到家,坐立難安......

每一份安全感的缺失,背後都有恐懼木馬的影子。中了恐懼木馬,就容易被負能量思維帶入深淵,越想越多,越多越怕。

恐懼木馬的危害在於讓人在害怕中,將愛變成了毒,捆綁著自己,又束縛著所愛的人,共同在愛的牢籠中掙扎。

但人畢竟不是提線木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人生的追求,強迫,無論以什麼名義,也會逐漸將愛耗光,將人逼瘋。《小歡喜》中丁一跳樓了,英子得抑鬱症了,教訓還不夠慘痛嗎?

丁一跳樓了,英子抑鬱了,來自《小歡喜》的深刻教訓

03

林清玄有句話:“一個人面對外面的世界時,需要的是窗子;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

中了木馬,更需要這面鏡子,時時反觀內心,時時為內心掃毒。當找到自己的恐懼木馬時,別慌,李欣頻不說了嗎,大部分父母都有。看清了它,就不再那麼容易被牽著鼻子走,而會有所警醒。注意以下三點,助力大家殺毒:

第一,把自己放進對方的角色裡。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離不開理解與信任,孩子雖小,想法天馬行空,依然渴望父母的理解。多嘗試換位思考,將自己當做孩子,才容易將心比心。

《小歡喜》中的方圓,當他得知兒子想藝考時,想到了他的青春,年少的他,也曾滿心夢想,結果父母不同意,他最後讀了不喜歡的政法系,遺憾至今。

此刻得知兒子的夢想,那執著的小眼神,他知道兒子動真格了,那份迫切的嚮往,他感同身受,所以下定決心,放下求穩定的觀念,夫妻倆選擇了支持、成全。

將自己放進對方的角色裡,才更容易理解對方的感受,而不會由著木馬偏執的一意孤行。

"

01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驚嚇的時候/才不會害怕/誰不會想要家/可是就有人沒有它/臉上流著淚/只能自己輕輕擦/我好羨慕他/受傷後可以回家/而我只能孤單的/孤單的尋找我的家......”

年少時聽這首《我想有個家》,催人淚下。“家”在我們每個人心中,永遠都是最牽掛的地方,是休憩的港灣,更是心靈的歸宿。

可曾想過,有一天,有的孩子想逃離這個港灣。

丁一跳樓了,英子抑鬱了,來自《小歡喜》的深刻教訓

《小歡喜》中陶紅飾演的宋倩,離異後獨自撫養女兒喬英子。失敗的婚姻,女兒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對女兒可謂含在嘴裡怕化、捧在手裡怕摔,愛入骨髓。

天不亮就起來,為女兒熬補湯,她不是沒看到女兒不喜歡,喝得直想吐,只是這湯對身體好,所以,日復一日地熬。

英子的夢想是考南京大學天文系,宋倩怎捨得寶貝離開身邊,一次一次的說服女兒報清華。

從小到大,英子的生活,事無鉅細,都在老媽的籠罩之下。她能體會媽媽的苦與付出,但密不透風的母愛令她窒息。她有追求,但當這些與老媽的意見相左時,她最後都是屈從,提線木偶的生活,已瀕臨她忍耐的臨界點。

曾經活潑開朗的英子,生活突然變成了灰色,沒有了陽光、夢想,她總是呆呆的一個人,失去了熱情。她開始失眠,成宿成宿睡不著。

她知道自己病了,無助、傷心、失望,她恨自己,打自己,流淚到天明。家已成冰冷的牢籠,她想逃離。終於有一天,她不告而別去了深圳,想找回昔日心中的星星。

老爸老媽找到她時,刺激得她歇斯底里,奪路而逃,爬上了海邊的圍欄,吼叫著要逃離那個家。經醫生診斷,她患了中度抑鬱症。

一道驚雷砸在愛女如命的父母心上。宋倩懵了,她欲哭無淚,她是那個罪魁嗎?十萬伏的電流擊中她的心臟,心痛難當。

丁一跳樓了,英子抑鬱了,來自《小歡喜》的深刻教訓

02

著名女作家李欣頻在《人類木馬程序》一書中說:

“害怕”是人類木馬程序中最常見的模組,絕大部分父母都有這個木馬程序,特別是母親。

怕孩子生病、怕孩子出意外、怕失去孩子、怕孩子在學校跟不上、怕孩子被欺負、怕孩子過不好......這些無止境的焦慮讓孩子躲在安全的地方,不敢做自己,缺乏自我價值感。

許多父母的愛已經被木馬程序轉化成恐懼頻率,以嘮叨、威脅的方式逼孩子聽話。

宋倩不正是這樣嗎?婚姻的失敗,讓她極度缺乏安全感,孩子成了她的唯一,她拽緊女兒,就像拽著救命的稻草。

她害怕孩子出一點差錯,無法忍受女兒離開她的掌控,強迫孩子按她的安排生活,她勞心費力的安排,起早貪黑的忙碌,她焦慮女兒的一切。

卻不知她的大腦已被恐懼木馬程序侵入,思維在木馬的干擾下,愛中已帶著毒,以愛的名義逼迫孩子聽話,讓女兒在毒愛中差點窒息。

有沒有發現,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都生活在“低安全感”狀態。內心時常焦慮,家人沒及時接電話,擔心出事;發的信息沒及時回,焦慮有情緒;孩子過了時間沒到家,坐立難安......

每一份安全感的缺失,背後都有恐懼木馬的影子。中了恐懼木馬,就容易被負能量思維帶入深淵,越想越多,越多越怕。

恐懼木馬的危害在於讓人在害怕中,將愛變成了毒,捆綁著自己,又束縛著所愛的人,共同在愛的牢籠中掙扎。

但人畢竟不是提線木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人生的追求,強迫,無論以什麼名義,也會逐漸將愛耗光,將人逼瘋。《小歡喜》中丁一跳樓了,英子得抑鬱症了,教訓還不夠慘痛嗎?

丁一跳樓了,英子抑鬱了,來自《小歡喜》的深刻教訓

03

林清玄有句話:“一個人面對外面的世界時,需要的是窗子;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

中了木馬,更需要這面鏡子,時時反觀內心,時時為內心掃毒。當找到自己的恐懼木馬時,別慌,李欣頻不說了嗎,大部分父母都有。看清了它,就不再那麼容易被牽著鼻子走,而會有所警醒。注意以下三點,助力大家殺毒:

第一,把自己放進對方的角色裡。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離不開理解與信任,孩子雖小,想法天馬行空,依然渴望父母的理解。多嘗試換位思考,將自己當做孩子,才容易將心比心。

《小歡喜》中的方圓,當他得知兒子想藝考時,想到了他的青春,年少的他,也曾滿心夢想,結果父母不同意,他最後讀了不喜歡的政法系,遺憾至今。

此刻得知兒子的夢想,那執著的小眼神,他知道兒子動真格了,那份迫切的嚮往,他感同身受,所以下定決心,放下求穩定的觀念,夫妻倆選擇了支持、成全。

將自己放進對方的角色裡,才更容易理解對方的感受,而不會由著木馬偏執的一意孤行。

丁一跳樓了,英子抑鬱了,來自《小歡喜》的深刻教訓

第二,建立自己的生活,改變生活的重心。

親子關係間,你越想得多,越容易弄巧成拙;感情世界裡,你越在乎,越小心翼翼,越容易失去。心若放開,瑣碎小事就不會耿耿於懷,反而彼此都輕鬆。

愛女如命的宋倩,從未想過女兒會患上抑鬱症,雖痛心疾首,但首要任務還是積極配合治療。在心理醫生的輔導下,她意識到自己錯得有多離譜。

愛孩子就要慢慢放手,給孩子空間,讓她能獨當一面,做自己的主人;孩子的所愛,要成全,愛屋及烏。

最後英子痊癒後去了南京讀書,宋倩與前夫復婚了,開始了他們的新生活,雖時常想女兒,但她的生活中女兒已不是唯一,沒有女兒,她依然有了自己的生活。

孩子都有長大的一天,遲早會離開遮風避雨的巢,投入他的人生旅程,這是生活的真諦。

作為父母,生活的重心及時調整,從孩子身上切換頻道,轉回自己身上。經營一份自己的事業,或投入一份喜歡的事情,這樣就不會由著木馬侵佔子女的人生。

"

01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驚嚇的時候/才不會害怕/誰不會想要家/可是就有人沒有它/臉上流著淚/只能自己輕輕擦/我好羨慕他/受傷後可以回家/而我只能孤單的/孤單的尋找我的家......”

年少時聽這首《我想有個家》,催人淚下。“家”在我們每個人心中,永遠都是最牽掛的地方,是休憩的港灣,更是心靈的歸宿。

可曾想過,有一天,有的孩子想逃離這個港灣。

丁一跳樓了,英子抑鬱了,來自《小歡喜》的深刻教訓

《小歡喜》中陶紅飾演的宋倩,離異後獨自撫養女兒喬英子。失敗的婚姻,女兒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對女兒可謂含在嘴裡怕化、捧在手裡怕摔,愛入骨髓。

天不亮就起來,為女兒熬補湯,她不是沒看到女兒不喜歡,喝得直想吐,只是這湯對身體好,所以,日復一日地熬。

英子的夢想是考南京大學天文系,宋倩怎捨得寶貝離開身邊,一次一次的說服女兒報清華。

從小到大,英子的生活,事無鉅細,都在老媽的籠罩之下。她能體會媽媽的苦與付出,但密不透風的母愛令她窒息。她有追求,但當這些與老媽的意見相左時,她最後都是屈從,提線木偶的生活,已瀕臨她忍耐的臨界點。

曾經活潑開朗的英子,生活突然變成了灰色,沒有了陽光、夢想,她總是呆呆的一個人,失去了熱情。她開始失眠,成宿成宿睡不著。

她知道自己病了,無助、傷心、失望,她恨自己,打自己,流淚到天明。家已成冰冷的牢籠,她想逃離。終於有一天,她不告而別去了深圳,想找回昔日心中的星星。

老爸老媽找到她時,刺激得她歇斯底里,奪路而逃,爬上了海邊的圍欄,吼叫著要逃離那個家。經醫生診斷,她患了中度抑鬱症。

一道驚雷砸在愛女如命的父母心上。宋倩懵了,她欲哭無淚,她是那個罪魁嗎?十萬伏的電流擊中她的心臟,心痛難當。

丁一跳樓了,英子抑鬱了,來自《小歡喜》的深刻教訓

02

著名女作家李欣頻在《人類木馬程序》一書中說:

“害怕”是人類木馬程序中最常見的模組,絕大部分父母都有這個木馬程序,特別是母親。

怕孩子生病、怕孩子出意外、怕失去孩子、怕孩子在學校跟不上、怕孩子被欺負、怕孩子過不好......這些無止境的焦慮讓孩子躲在安全的地方,不敢做自己,缺乏自我價值感。

許多父母的愛已經被木馬程序轉化成恐懼頻率,以嘮叨、威脅的方式逼孩子聽話。

宋倩不正是這樣嗎?婚姻的失敗,讓她極度缺乏安全感,孩子成了她的唯一,她拽緊女兒,就像拽著救命的稻草。

她害怕孩子出一點差錯,無法忍受女兒離開她的掌控,強迫孩子按她的安排生活,她勞心費力的安排,起早貪黑的忙碌,她焦慮女兒的一切。

卻不知她的大腦已被恐懼木馬程序侵入,思維在木馬的干擾下,愛中已帶著毒,以愛的名義逼迫孩子聽話,讓女兒在毒愛中差點窒息。

有沒有發現,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都生活在“低安全感”狀態。內心時常焦慮,家人沒及時接電話,擔心出事;發的信息沒及時回,焦慮有情緒;孩子過了時間沒到家,坐立難安......

每一份安全感的缺失,背後都有恐懼木馬的影子。中了恐懼木馬,就容易被負能量思維帶入深淵,越想越多,越多越怕。

恐懼木馬的危害在於讓人在害怕中,將愛變成了毒,捆綁著自己,又束縛著所愛的人,共同在愛的牢籠中掙扎。

但人畢竟不是提線木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人生的追求,強迫,無論以什麼名義,也會逐漸將愛耗光,將人逼瘋。《小歡喜》中丁一跳樓了,英子得抑鬱症了,教訓還不夠慘痛嗎?

丁一跳樓了,英子抑鬱了,來自《小歡喜》的深刻教訓

03

林清玄有句話:“一個人面對外面的世界時,需要的是窗子;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

中了木馬,更需要這面鏡子,時時反觀內心,時時為內心掃毒。當找到自己的恐懼木馬時,別慌,李欣頻不說了嗎,大部分父母都有。看清了它,就不再那麼容易被牽著鼻子走,而會有所警醒。注意以下三點,助力大家殺毒:

第一,把自己放進對方的角色裡。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離不開理解與信任,孩子雖小,想法天馬行空,依然渴望父母的理解。多嘗試換位思考,將自己當做孩子,才容易將心比心。

《小歡喜》中的方圓,當他得知兒子想藝考時,想到了他的青春,年少的他,也曾滿心夢想,結果父母不同意,他最後讀了不喜歡的政法系,遺憾至今。

此刻得知兒子的夢想,那執著的小眼神,他知道兒子動真格了,那份迫切的嚮往,他感同身受,所以下定決心,放下求穩定的觀念,夫妻倆選擇了支持、成全。

將自己放進對方的角色裡,才更容易理解對方的感受,而不會由著木馬偏執的一意孤行。

丁一跳樓了,英子抑鬱了,來自《小歡喜》的深刻教訓

第二,建立自己的生活,改變生活的重心。

親子關係間,你越想得多,越容易弄巧成拙;感情世界裡,你越在乎,越小心翼翼,越容易失去。心若放開,瑣碎小事就不會耿耿於懷,反而彼此都輕鬆。

愛女如命的宋倩,從未想過女兒會患上抑鬱症,雖痛心疾首,但首要任務還是積極配合治療。在心理醫生的輔導下,她意識到自己錯得有多離譜。

愛孩子就要慢慢放手,給孩子空間,讓她能獨當一面,做自己的主人;孩子的所愛,要成全,愛屋及烏。

最後英子痊癒後去了南京讀書,宋倩與前夫復婚了,開始了他們的新生活,雖時常想女兒,但她的生活中女兒已不是唯一,沒有女兒,她依然有了自己的生活。

孩子都有長大的一天,遲早會離開遮風避雨的巢,投入他的人生旅程,這是生活的真諦。

作為父母,生活的重心及時調整,從孩子身上切換頻道,轉回自己身上。經營一份自己的事業,或投入一份喜歡的事情,這樣就不會由著木馬侵佔子女的人生。

丁一跳樓了,英子抑鬱了,來自《小歡喜》的深刻教訓

第三,不與自己對抗,內心會更強大。

哈佛醫學院心理學大師吉莫博士提出:跟自己過不去,是很多人痛苦的根源;如果你溫柔地對待痛苦,痛苦就會溫柔地對待你;別人的同情會讓自己顯得弱小,自我同情則會讓我們變得強大。

人生中的太多痛苦,都是自己跟自己較勁。

面對傷痛、焦慮、恐懼,不要自責、對抗、壓抑,要敞開心扉,靜靜擁抱它,接受自己的感受,對遭遇傷痛的旁人我們都能伸出援手,更應該用這份心關愛、理解自己。

因為對抗焦慮,反而容易發展成恐慌;壓制痛苦,反而容易形成抑鬱;責備自己更是讓自己痛苦加倍,這些病毒,在對抗中只會越來越堅硬,消磨我們的正能量。

然而傷痛被接納,傷痛就會軟化,焦慮與恐懼被接納,焦躁的心才會慢慢恢復平靜。

負面情緒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對抗中會產生怨恨不平,讓負面情緒變得極具破壞性。

就像劇中的宋倩,離婚後,她沒能及時關愛自己、接納痛苦,苦苦撐著一切,怨恨前夫毀掉了美滿的生活,害怕再次遭遇失去,令恐懼木馬趁虛而入,篡改了愛的程序,讓愛成為囚籠。

相反,關懷自己,會獲得心靈的寧靜與喜悅,內心豐盈的人,不取悅於人,不在意別人的評價,她的成熟,不在年齡,而在心境。經濟上不依靠人,情感上不依賴人,保持人格獨立,才算成熟,才是真正的內心強大。

海明威有句話: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不用糾結過去,也不要擔憂未來,最重要的是活在當下,過好每一天,坦坦蕩蕩,遇事不慌,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