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男孩質疑課本“后羿射日”,給教材編者上了一課

8歲男孩質疑課本“后羿射日”,給教材編者上了一課

課本圖片

最近,一位來自福州的8歲男孩發現,在2017年人教版二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關於《羿射九日》的描述中,有這樣一段話:“土地被烤焦了,江河裡的水被蒸乾了”,接下來卻是:“他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

小學生納悶了:既然“江河水被蒸乾了”,那麼羿又怎麼“蹚”過九十九條大河?小學生媽媽答不上來,發到朋友圈求解,眾人調侃。不過,仍有人試圖焊接這個邏輯:蹚不成水,也可以蹚草。河裡沒水了,應該會長草。

嗯,按照這個解釋,結合語境,情景似乎是這樣的了:羿蹚過九十九“條”大草原,來到東海邊……是不是順便也可以把神農嘗百草的活兒幹了?

據《山海經》《淮南子》等相關文獻記載,並未有蹚九十九條大河一說。顯然,蹚河一說,是編者為了豐富故事情節,以便給孩子們帶來更強的可讀性。怎奈異想天開太隨意,犯的錯誤太低級,一眼就被小學生識破了。一句話:不走心。

神話雖然是傳說、是故事,其中有許多杜撰成分,但是作為文學作品也要講究基本邏輯,避免出現硬傷。而連小學生都能發現的、顯而易見的漏洞,其實是不該出現的。

讓孩子們瞭解神話故事,是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甚至是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此外,通過這些神奇瑰麗的故事,也可以呵護孩子的童真和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認知教育。

但比起文采或故事的奇幻性來說,“符合邏輯”顯然是更基本也是更重要的要求。一篇“摸不著頭腦”的故事或許還會阻礙孩子想象力的發揮。因此,為了文采而放棄邏輯,在我看來是削足適履。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小學讀物沒必要那麼較真。其實越是針對小孩子的教育內容,越是要精益求精,越是要費心策劃、製作、完善。因為對如同白紙一樣的小孩子來說,最初的記憶是深刻的,是難以矯正的。如果因為教材或教輔的粗陋誤導了孩子,這種不良影響是長久的、潛移默化的。

而邏輯更是伴隨孩子一生的認知基礎。如今,信息紛繁複雜,我們對信息的判斷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邏輯——依靠邏輯去分辨真假、尋找原因、預想後果等。越是長大,運用邏輯以及由此激發出的獨立意識、質疑精神就顯得越發重要。

也正因為此,這位勇敢質疑教材的小朋友,也給編者上了一課:教材編寫面向基礎教育、面向孩子,要保持足夠的責任心和敬畏感。尤其是要尊重邏輯和常識,這是貫穿教育始終的基本遵循。

(來源:新京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