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
"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在馬路上,一對母女一前一後走著,只因為剛剛老師跟媽媽說了孩子在校的情況,於是和老師再見後,當媽的就開啟了不停說教的模式。

“我每天早上都囑咐你,讓你上課好好聽講,結果你看,今天老師又跟我告狀!

“你就不能聽媽媽的話嗎!”

“你一點不體諒媽媽上班有多辛苦,還不好好學習!”

······

媽媽一邊走,一邊不停地嘮叨著,這些話她應該說了很多遍了吧。

“你能不能別再嘮叨了!”女兒停下腳步,轉頭衝媽媽吼道。

也許是沒想到女兒會衝她大吼,媽媽愣了一下,接著喊道:“你就是這麼衝媽媽說話的嗎!我每天辛辛苦苦地是為了誰······”

於是一連串的話語拋了出來。

每天放學時,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我也經常會在放學時逮住某個學生的家長,把孩子的一些問題跟家長一說。

有的家長還能心平氣和,回去調整教育方法。

而有的就會在接下來的路上,不停地對孩子進行說教,或者把滿腔的怒火毫無保留地發洩到孩子身上。

這樣做,管用嗎?這樣的家長似乎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實際上,嘮叨只是因為家長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無能為力的一種表現,更是在看到比自己孩子優秀的孩子時,所表現出來的焦慮感。

"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在馬路上,一對母女一前一後走著,只因為剛剛老師跟媽媽說了孩子在校的情況,於是和老師再見後,當媽的就開啟了不停說教的模式。

“我每天早上都囑咐你,讓你上課好好聽講,結果你看,今天老師又跟我告狀!

“你就不能聽媽媽的話嗎!”

“你一點不體諒媽媽上班有多辛苦,還不好好學習!”

······

媽媽一邊走,一邊不停地嘮叨著,這些話她應該說了很多遍了吧。

“你能不能別再嘮叨了!”女兒停下腳步,轉頭衝媽媽吼道。

也許是沒想到女兒會衝她大吼,媽媽愣了一下,接著喊道:“你就是這麼衝媽媽說話的嗎!我每天辛辛苦苦地是為了誰······”

於是一連串的話語拋了出來。

每天放學時,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我也經常會在放學時逮住某個學生的家長,把孩子的一些問題跟家長一說。

有的家長還能心平氣和,回去調整教育方法。

而有的就會在接下來的路上,不停地對孩子進行說教,或者把滿腔的怒火毫無保留地發洩到孩子身上。

這樣做,管用嗎?這樣的家長似乎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實際上,嘮叨只是因為家長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無能為力的一種表現,更是在看到比自己孩子優秀的孩子時,所表現出來的焦慮感。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期末開家長會時,幾位家長留下來想和我單獨聊聊,其中一位媽媽就開始跟我數落孩子的各種不是。

她用非常豐富的面部表情來描述她兒子在家裡說的話。比如期末考試成績公佈後,她問兒子考得怎麼樣。

只見她眼神一瞅,學著她兒子的樣子,說道:“別問了,就那樣唄。”

她說平時給孩子聽寫,孩子一臉不情願,說:“不用你聽寫,你又不懂。”

在我的印象中,她的孩子在學校從來沒有這麼豐富的面部表情。而她模仿孩子的樣子,只是加入了她自己的理解,她並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試想,一個只知道嘮叨的媽媽,孩子又怎麼願意跟她交心呢?

她不停地說著,我禁不住打斷了她,我問她:“你是不是經常在家這麼嘮叨孩子?”

她有些尷尬,點了點頭。

我說:“其實你不需要說這麼多,對待孩子不要一直嘮叨,而是要幫助他分析考不好的問題。從你的言談中,我感覺你一直在責備自己的孩子,我覺得你應該多去鼓勵鼓勵孩子。並且多去聽一聽孩子內心的想法,我相信,慢慢地他就願意跟你用正常的語氣說話了。”

其實我還有沒說出來的話,那就是,我都不願意看到你嘮叨的樣子,更不用說孩子了。到現在我都記得她埋怨自己孩子的表情,真的很不好看。

"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在馬路上,一對母女一前一後走著,只因為剛剛老師跟媽媽說了孩子在校的情況,於是和老師再見後,當媽的就開啟了不停說教的模式。

“我每天早上都囑咐你,讓你上課好好聽講,結果你看,今天老師又跟我告狀!

“你就不能聽媽媽的話嗎!”

“你一點不體諒媽媽上班有多辛苦,還不好好學習!”

······

媽媽一邊走,一邊不停地嘮叨著,這些話她應該說了很多遍了吧。

“你能不能別再嘮叨了!”女兒停下腳步,轉頭衝媽媽吼道。

也許是沒想到女兒會衝她大吼,媽媽愣了一下,接著喊道:“你就是這麼衝媽媽說話的嗎!我每天辛辛苦苦地是為了誰······”

於是一連串的話語拋了出來。

每天放學時,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我也經常會在放學時逮住某個學生的家長,把孩子的一些問題跟家長一說。

有的家長還能心平氣和,回去調整教育方法。

而有的就會在接下來的路上,不停地對孩子進行說教,或者把滿腔的怒火毫無保留地發洩到孩子身上。

這樣做,管用嗎?這樣的家長似乎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實際上,嘮叨只是因為家長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無能為力的一種表現,更是在看到比自己孩子優秀的孩子時,所表現出來的焦慮感。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期末開家長會時,幾位家長留下來想和我單獨聊聊,其中一位媽媽就開始跟我數落孩子的各種不是。

她用非常豐富的面部表情來描述她兒子在家裡說的話。比如期末考試成績公佈後,她問兒子考得怎麼樣。

只見她眼神一瞅,學著她兒子的樣子,說道:“別問了,就那樣唄。”

她說平時給孩子聽寫,孩子一臉不情願,說:“不用你聽寫,你又不懂。”

在我的印象中,她的孩子在學校從來沒有這麼豐富的面部表情。而她模仿孩子的樣子,只是加入了她自己的理解,她並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試想,一個只知道嘮叨的媽媽,孩子又怎麼願意跟她交心呢?

她不停地說著,我禁不住打斷了她,我問她:“你是不是經常在家這麼嘮叨孩子?”

她有些尷尬,點了點頭。

我說:“其實你不需要說這麼多,對待孩子不要一直嘮叨,而是要幫助他分析考不好的問題。從你的言談中,我感覺你一直在責備自己的孩子,我覺得你應該多去鼓勵鼓勵孩子。並且多去聽一聽孩子內心的想法,我相信,慢慢地他就願意跟你用正常的語氣說話了。”

其實我還有沒說出來的話,那就是,我都不願意看到你嘮叨的樣子,更不用說孩子了。到現在我都記得她埋怨自己孩子的表情,真的很不好看。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大人總是會以“我走過的路比你吃過的鹽都多”對孩子苦口婆心,於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媽媽在孩子耳邊嘮叨個不停,而孩子在旁邊似乎已經習慣了,要麼低著頭好像一副認真聽的樣子,要麼扭頭就走,壓根不想聽媽媽的嘮叨。

其實媽媽來回只是不停地說那幾句,讓誰聽了都煩,更不用說孩子了。

生活中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但是為什麼做媽媽的還是喜歡嘮叨個不停,美其名曰:“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但是再多的好心,在孩子耳朵中,卻是煎熬。

在我小時候,也經常聽媽媽的嘮叨,我會說:“媽,剛剛這句話你已經說過一遍了。”

而我媽一副不在意的樣子,“我還要再說上三遍!”

你瞧,大人明明知道自己是在嘮叨,可就是控制不住,所以才會導致媽媽和孩子之間的矛盾,有的甚至出現冷戰。

嘮叨孩子本意是媽媽愛孩子的表現,但是卻從側面看出媽媽對孩子行為的無可奈何,只能通過嘮叨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其實嘮叨何嘗不是一種語言暴力呢?

通過不停地嘮叨,逼迫孩子去聽你的話,孩子不聽,就一直嘮叨,直到孩子聽話為止,這是多麼可怕的行為啊!

"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在馬路上,一對母女一前一後走著,只因為剛剛老師跟媽媽說了孩子在校的情況,於是和老師再見後,當媽的就開啟了不停說教的模式。

“我每天早上都囑咐你,讓你上課好好聽講,結果你看,今天老師又跟我告狀!

“你就不能聽媽媽的話嗎!”

“你一點不體諒媽媽上班有多辛苦,還不好好學習!”

······

媽媽一邊走,一邊不停地嘮叨著,這些話她應該說了很多遍了吧。

“你能不能別再嘮叨了!”女兒停下腳步,轉頭衝媽媽吼道。

也許是沒想到女兒會衝她大吼,媽媽愣了一下,接著喊道:“你就是這麼衝媽媽說話的嗎!我每天辛辛苦苦地是為了誰······”

於是一連串的話語拋了出來。

每天放學時,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我也經常會在放學時逮住某個學生的家長,把孩子的一些問題跟家長一說。

有的家長還能心平氣和,回去調整教育方法。

而有的就會在接下來的路上,不停地對孩子進行說教,或者把滿腔的怒火毫無保留地發洩到孩子身上。

這樣做,管用嗎?這樣的家長似乎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實際上,嘮叨只是因為家長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無能為力的一種表現,更是在看到比自己孩子優秀的孩子時,所表現出來的焦慮感。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期末開家長會時,幾位家長留下來想和我單獨聊聊,其中一位媽媽就開始跟我數落孩子的各種不是。

她用非常豐富的面部表情來描述她兒子在家裡說的話。比如期末考試成績公佈後,她問兒子考得怎麼樣。

只見她眼神一瞅,學著她兒子的樣子,說道:“別問了,就那樣唄。”

她說平時給孩子聽寫,孩子一臉不情願,說:“不用你聽寫,你又不懂。”

在我的印象中,她的孩子在學校從來沒有這麼豐富的面部表情。而她模仿孩子的樣子,只是加入了她自己的理解,她並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試想,一個只知道嘮叨的媽媽,孩子又怎麼願意跟她交心呢?

她不停地說著,我禁不住打斷了她,我問她:“你是不是經常在家這麼嘮叨孩子?”

她有些尷尬,點了點頭。

我說:“其實你不需要說這麼多,對待孩子不要一直嘮叨,而是要幫助他分析考不好的問題。從你的言談中,我感覺你一直在責備自己的孩子,我覺得你應該多去鼓勵鼓勵孩子。並且多去聽一聽孩子內心的想法,我相信,慢慢地他就願意跟你用正常的語氣說話了。”

其實我還有沒說出來的話,那就是,我都不願意看到你嘮叨的樣子,更不用說孩子了。到現在我都記得她埋怨自己孩子的表情,真的很不好看。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大人總是會以“我走過的路比你吃過的鹽都多”對孩子苦口婆心,於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媽媽在孩子耳邊嘮叨個不停,而孩子在旁邊似乎已經習慣了,要麼低著頭好像一副認真聽的樣子,要麼扭頭就走,壓根不想聽媽媽的嘮叨。

其實媽媽來回只是不停地說那幾句,讓誰聽了都煩,更不用說孩子了。

生活中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但是為什麼做媽媽的還是喜歡嘮叨個不停,美其名曰:“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但是再多的好心,在孩子耳朵中,卻是煎熬。

在我小時候,也經常聽媽媽的嘮叨,我會說:“媽,剛剛這句話你已經說過一遍了。”

而我媽一副不在意的樣子,“我還要再說上三遍!”

你瞧,大人明明知道自己是在嘮叨,可就是控制不住,所以才會導致媽媽和孩子之間的矛盾,有的甚至出現冷戰。

嘮叨孩子本意是媽媽愛孩子的表現,但是卻從側面看出媽媽對孩子行為的無可奈何,只能通過嘮叨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其實嘮叨何嘗不是一種語言暴力呢?

通過不停地嘮叨,逼迫孩子去聽你的話,孩子不聽,就一直嘮叨,直到孩子聽話為止,這是多麼可怕的行為啊!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在馬路上,一對母女一前一後走著,只因為剛剛老師跟媽媽說了孩子在校的情況,於是和老師再見後,當媽的就開啟了不停說教的模式。

“我每天早上都囑咐你,讓你上課好好聽講,結果你看,今天老師又跟我告狀!

“你就不能聽媽媽的話嗎!”

“你一點不體諒媽媽上班有多辛苦,還不好好學習!”

······

媽媽一邊走,一邊不停地嘮叨著,這些話她應該說了很多遍了吧。

“你能不能別再嘮叨了!”女兒停下腳步,轉頭衝媽媽吼道。

也許是沒想到女兒會衝她大吼,媽媽愣了一下,接著喊道:“你就是這麼衝媽媽說話的嗎!我每天辛辛苦苦地是為了誰······”

於是一連串的話語拋了出來。

每天放學時,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我也經常會在放學時逮住某個學生的家長,把孩子的一些問題跟家長一說。

有的家長還能心平氣和,回去調整教育方法。

而有的就會在接下來的路上,不停地對孩子進行說教,或者把滿腔的怒火毫無保留地發洩到孩子身上。

這樣做,管用嗎?這樣的家長似乎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實際上,嘮叨只是因為家長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無能為力的一種表現,更是在看到比自己孩子優秀的孩子時,所表現出來的焦慮感。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期末開家長會時,幾位家長留下來想和我單獨聊聊,其中一位媽媽就開始跟我數落孩子的各種不是。

她用非常豐富的面部表情來描述她兒子在家裡說的話。比如期末考試成績公佈後,她問兒子考得怎麼樣。

只見她眼神一瞅,學著她兒子的樣子,說道:“別問了,就那樣唄。”

她說平時給孩子聽寫,孩子一臉不情願,說:“不用你聽寫,你又不懂。”

在我的印象中,她的孩子在學校從來沒有這麼豐富的面部表情。而她模仿孩子的樣子,只是加入了她自己的理解,她並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試想,一個只知道嘮叨的媽媽,孩子又怎麼願意跟她交心呢?

她不停地說著,我禁不住打斷了她,我問她:“你是不是經常在家這麼嘮叨孩子?”

她有些尷尬,點了點頭。

我說:“其實你不需要說這麼多,對待孩子不要一直嘮叨,而是要幫助他分析考不好的問題。從你的言談中,我感覺你一直在責備自己的孩子,我覺得你應該多去鼓勵鼓勵孩子。並且多去聽一聽孩子內心的想法,我相信,慢慢地他就願意跟你用正常的語氣說話了。”

其實我還有沒說出來的話,那就是,我都不願意看到你嘮叨的樣子,更不用說孩子了。到現在我都記得她埋怨自己孩子的表情,真的很不好看。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大人總是會以“我走過的路比你吃過的鹽都多”對孩子苦口婆心,於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媽媽在孩子耳邊嘮叨個不停,而孩子在旁邊似乎已經習慣了,要麼低著頭好像一副認真聽的樣子,要麼扭頭就走,壓根不想聽媽媽的嘮叨。

其實媽媽來回只是不停地說那幾句,讓誰聽了都煩,更不用說孩子了。

生活中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但是為什麼做媽媽的還是喜歡嘮叨個不停,美其名曰:“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但是再多的好心,在孩子耳朵中,卻是煎熬。

在我小時候,也經常聽媽媽的嘮叨,我會說:“媽,剛剛這句話你已經說過一遍了。”

而我媽一副不在意的樣子,“我還要再說上三遍!”

你瞧,大人明明知道自己是在嘮叨,可就是控制不住,所以才會導致媽媽和孩子之間的矛盾,有的甚至出現冷戰。

嘮叨孩子本意是媽媽愛孩子的表現,但是卻從側面看出媽媽對孩子行為的無可奈何,只能通過嘮叨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其實嘮叨何嘗不是一種語言暴力呢?

通過不停地嘮叨,逼迫孩子去聽你的話,孩子不聽,就一直嘮叨,直到孩子聽話為止,這是多麼可怕的行為啊!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1、多學習教育知識,有的放矢。

孩子的成長過程本身就會遇到很多問題,作為孩子的父母,應該及時地去學習一些育兒知識和心理學知識,這樣就會用正確的方法去面對。

有一次和我一個同事聊天,說到孩子某一項行為時,她說這是兒童在這個時期的正常心理。

我當時心裡一驚,她看我不太明白,就又解釋了一下,我才知道自己的淺薄。

作為一個孩子的媽媽,我的同事就能私底下去學習一些育兒知識,去應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那時在她的提醒下,我才慢慢去接觸兒童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

為人父母,如果僅靠自己的經歷以及道聽途說,或者網上看幾篇文章,就以為能養育好孩子,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應該去學習正規的專業知識,多去涉獵教育書籍,否則只能在遇到“問題孩子”時黔驢技窮,不得不採取最下等的方法——嘮叨。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一定要靜下心來,不要與孩子發生衝突。媽媽們經常會因為孩子做作業而嘮叨孩子,“快寫吧,還在那玩。”

“趕緊寫作業,不準再看電視了!”

聽到家長在耳邊不停地嘮叨,孩子只會越來越心煩,或許迫於你的威嚴而去寫作業,但卻是心不甘情不願,導致寫作業效果不好。

如果孩子在看電視,不妨和孩子商定,再看五分鐘就要把電視關了,同意就繼續看,不同意馬上關。用行動表達自己的態度,相對於嘮叨效果要好百倍。

如果孩子在那貪玩不寫作業,可以坐到孩子旁邊,陪一陪他,有時候孩子心不在焉有可能是因為家長在旁邊看電視或者玩手機,孩子受到影響,哪還有心思寫作業。

當然,遇到什麼情況家長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刀切。當你想嘮叨時,先想一想,我說這些話孩子聽嗎?如果不聽,不妨想一想其他的辦法。

2、嘗試在和孩子聊天中滲透自己的教育理念。

家長可以試著和孩子聊聊天,把你想和孩子說的,在自然的聊天中表達出來,在心平氣和地氛圍中,孩子才願意去聽你說話,自然而然就會聽進去。根本不需要家長追在屁股後面嘮叨:“你不許這樣,不可以這麼做······”

而當孩子慢慢長大,父母這樣的聊天方式也會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即便孩子青春期來臨時,他們也願意和父母交流。

"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在馬路上,一對母女一前一後走著,只因為剛剛老師跟媽媽說了孩子在校的情況,於是和老師再見後,當媽的就開啟了不停說教的模式。

“我每天早上都囑咐你,讓你上課好好聽講,結果你看,今天老師又跟我告狀!

“你就不能聽媽媽的話嗎!”

“你一點不體諒媽媽上班有多辛苦,還不好好學習!”

······

媽媽一邊走,一邊不停地嘮叨著,這些話她應該說了很多遍了吧。

“你能不能別再嘮叨了!”女兒停下腳步,轉頭衝媽媽吼道。

也許是沒想到女兒會衝她大吼,媽媽愣了一下,接著喊道:“你就是這麼衝媽媽說話的嗎!我每天辛辛苦苦地是為了誰······”

於是一連串的話語拋了出來。

每天放學時,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我也經常會在放學時逮住某個學生的家長,把孩子的一些問題跟家長一說。

有的家長還能心平氣和,回去調整教育方法。

而有的就會在接下來的路上,不停地對孩子進行說教,或者把滿腔的怒火毫無保留地發洩到孩子身上。

這樣做,管用嗎?這樣的家長似乎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實際上,嘮叨只是因為家長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無能為力的一種表現,更是在看到比自己孩子優秀的孩子時,所表現出來的焦慮感。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期末開家長會時,幾位家長留下來想和我單獨聊聊,其中一位媽媽就開始跟我數落孩子的各種不是。

她用非常豐富的面部表情來描述她兒子在家裡說的話。比如期末考試成績公佈後,她問兒子考得怎麼樣。

只見她眼神一瞅,學著她兒子的樣子,說道:“別問了,就那樣唄。”

她說平時給孩子聽寫,孩子一臉不情願,說:“不用你聽寫,你又不懂。”

在我的印象中,她的孩子在學校從來沒有這麼豐富的面部表情。而她模仿孩子的樣子,只是加入了她自己的理解,她並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試想,一個只知道嘮叨的媽媽,孩子又怎麼願意跟她交心呢?

她不停地說著,我禁不住打斷了她,我問她:“你是不是經常在家這麼嘮叨孩子?”

她有些尷尬,點了點頭。

我說:“其實你不需要說這麼多,對待孩子不要一直嘮叨,而是要幫助他分析考不好的問題。從你的言談中,我感覺你一直在責備自己的孩子,我覺得你應該多去鼓勵鼓勵孩子。並且多去聽一聽孩子內心的想法,我相信,慢慢地他就願意跟你用正常的語氣說話了。”

其實我還有沒說出來的話,那就是,我都不願意看到你嘮叨的樣子,更不用說孩子了。到現在我都記得她埋怨自己孩子的表情,真的很不好看。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大人總是會以“我走過的路比你吃過的鹽都多”對孩子苦口婆心,於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媽媽在孩子耳邊嘮叨個不停,而孩子在旁邊似乎已經習慣了,要麼低著頭好像一副認真聽的樣子,要麼扭頭就走,壓根不想聽媽媽的嘮叨。

其實媽媽來回只是不停地說那幾句,讓誰聽了都煩,更不用說孩子了。

生活中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但是為什麼做媽媽的還是喜歡嘮叨個不停,美其名曰:“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但是再多的好心,在孩子耳朵中,卻是煎熬。

在我小時候,也經常聽媽媽的嘮叨,我會說:“媽,剛剛這句話你已經說過一遍了。”

而我媽一副不在意的樣子,“我還要再說上三遍!”

你瞧,大人明明知道自己是在嘮叨,可就是控制不住,所以才會導致媽媽和孩子之間的矛盾,有的甚至出現冷戰。

嘮叨孩子本意是媽媽愛孩子的表現,但是卻從側面看出媽媽對孩子行為的無可奈何,只能通過嘮叨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其實嘮叨何嘗不是一種語言暴力呢?

通過不停地嘮叨,逼迫孩子去聽你的話,孩子不聽,就一直嘮叨,直到孩子聽話為止,這是多麼可怕的行為啊!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1、多學習教育知識,有的放矢。

孩子的成長過程本身就會遇到很多問題,作為孩子的父母,應該及時地去學習一些育兒知識和心理學知識,這樣就會用正確的方法去面對。

有一次和我一個同事聊天,說到孩子某一項行為時,她說這是兒童在這個時期的正常心理。

我當時心裡一驚,她看我不太明白,就又解釋了一下,我才知道自己的淺薄。

作為一個孩子的媽媽,我的同事就能私底下去學習一些育兒知識,去應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那時在她的提醒下,我才慢慢去接觸兒童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

為人父母,如果僅靠自己的經歷以及道聽途說,或者網上看幾篇文章,就以為能養育好孩子,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應該去學習正規的專業知識,多去涉獵教育書籍,否則只能在遇到“問題孩子”時黔驢技窮,不得不採取最下等的方法——嘮叨。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一定要靜下心來,不要與孩子發生衝突。媽媽們經常會因為孩子做作業而嘮叨孩子,“快寫吧,還在那玩。”

“趕緊寫作業,不準再看電視了!”

聽到家長在耳邊不停地嘮叨,孩子只會越來越心煩,或許迫於你的威嚴而去寫作業,但卻是心不甘情不願,導致寫作業效果不好。

如果孩子在看電視,不妨和孩子商定,再看五分鐘就要把電視關了,同意就繼續看,不同意馬上關。用行動表達自己的態度,相對於嘮叨效果要好百倍。

如果孩子在那貪玩不寫作業,可以坐到孩子旁邊,陪一陪他,有時候孩子心不在焉有可能是因為家長在旁邊看電視或者玩手機,孩子受到影響,哪還有心思寫作業。

當然,遇到什麼情況家長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刀切。當你想嘮叨時,先想一想,我說這些話孩子聽嗎?如果不聽,不妨想一想其他的辦法。

2、嘗試在和孩子聊天中滲透自己的教育理念。

家長可以試著和孩子聊聊天,把你想和孩子說的,在自然的聊天中表達出來,在心平氣和地氛圍中,孩子才願意去聽你說話,自然而然就會聽進去。根本不需要家長追在屁股後面嘮叨:“你不許這樣,不可以這麼做······”

而當孩子慢慢長大,父母這樣的聊天方式也會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即便孩子青春期來臨時,他們也願意和父母交流。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在馬路上,一對母女一前一後走著,只因為剛剛老師跟媽媽說了孩子在校的情況,於是和老師再見後,當媽的就開啟了不停說教的模式。

“我每天早上都囑咐你,讓你上課好好聽講,結果你看,今天老師又跟我告狀!

“你就不能聽媽媽的話嗎!”

“你一點不體諒媽媽上班有多辛苦,還不好好學習!”

······

媽媽一邊走,一邊不停地嘮叨著,這些話她應該說了很多遍了吧。

“你能不能別再嘮叨了!”女兒停下腳步,轉頭衝媽媽吼道。

也許是沒想到女兒會衝她大吼,媽媽愣了一下,接著喊道:“你就是這麼衝媽媽說話的嗎!我每天辛辛苦苦地是為了誰······”

於是一連串的話語拋了出來。

每天放學時,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我也經常會在放學時逮住某個學生的家長,把孩子的一些問題跟家長一說。

有的家長還能心平氣和,回去調整教育方法。

而有的就會在接下來的路上,不停地對孩子進行說教,或者把滿腔的怒火毫無保留地發洩到孩子身上。

這樣做,管用嗎?這樣的家長似乎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實際上,嘮叨只是因為家長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無能為力的一種表現,更是在看到比自己孩子優秀的孩子時,所表現出來的焦慮感。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期末開家長會時,幾位家長留下來想和我單獨聊聊,其中一位媽媽就開始跟我數落孩子的各種不是。

她用非常豐富的面部表情來描述她兒子在家裡說的話。比如期末考試成績公佈後,她問兒子考得怎麼樣。

只見她眼神一瞅,學著她兒子的樣子,說道:“別問了,就那樣唄。”

她說平時給孩子聽寫,孩子一臉不情願,說:“不用你聽寫,你又不懂。”

在我的印象中,她的孩子在學校從來沒有這麼豐富的面部表情。而她模仿孩子的樣子,只是加入了她自己的理解,她並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試想,一個只知道嘮叨的媽媽,孩子又怎麼願意跟她交心呢?

她不停地說著,我禁不住打斷了她,我問她:“你是不是經常在家這麼嘮叨孩子?”

她有些尷尬,點了點頭。

我說:“其實你不需要說這麼多,對待孩子不要一直嘮叨,而是要幫助他分析考不好的問題。從你的言談中,我感覺你一直在責備自己的孩子,我覺得你應該多去鼓勵鼓勵孩子。並且多去聽一聽孩子內心的想法,我相信,慢慢地他就願意跟你用正常的語氣說話了。”

其實我還有沒說出來的話,那就是,我都不願意看到你嘮叨的樣子,更不用說孩子了。到現在我都記得她埋怨自己孩子的表情,真的很不好看。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大人總是會以“我走過的路比你吃過的鹽都多”對孩子苦口婆心,於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媽媽在孩子耳邊嘮叨個不停,而孩子在旁邊似乎已經習慣了,要麼低著頭好像一副認真聽的樣子,要麼扭頭就走,壓根不想聽媽媽的嘮叨。

其實媽媽來回只是不停地說那幾句,讓誰聽了都煩,更不用說孩子了。

生活中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但是為什麼做媽媽的還是喜歡嘮叨個不停,美其名曰:“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但是再多的好心,在孩子耳朵中,卻是煎熬。

在我小時候,也經常聽媽媽的嘮叨,我會說:“媽,剛剛這句話你已經說過一遍了。”

而我媽一副不在意的樣子,“我還要再說上三遍!”

你瞧,大人明明知道自己是在嘮叨,可就是控制不住,所以才會導致媽媽和孩子之間的矛盾,有的甚至出現冷戰。

嘮叨孩子本意是媽媽愛孩子的表現,但是卻從側面看出媽媽對孩子行為的無可奈何,只能通過嘮叨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其實嘮叨何嘗不是一種語言暴力呢?

通過不停地嘮叨,逼迫孩子去聽你的話,孩子不聽,就一直嘮叨,直到孩子聽話為止,這是多麼可怕的行為啊!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1、多學習教育知識,有的放矢。

孩子的成長過程本身就會遇到很多問題,作為孩子的父母,應該及時地去學習一些育兒知識和心理學知識,這樣就會用正確的方法去面對。

有一次和我一個同事聊天,說到孩子某一項行為時,她說這是兒童在這個時期的正常心理。

我當時心裡一驚,她看我不太明白,就又解釋了一下,我才知道自己的淺薄。

作為一個孩子的媽媽,我的同事就能私底下去學習一些育兒知識,去應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那時在她的提醒下,我才慢慢去接觸兒童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

為人父母,如果僅靠自己的經歷以及道聽途說,或者網上看幾篇文章,就以為能養育好孩子,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應該去學習正規的專業知識,多去涉獵教育書籍,否則只能在遇到“問題孩子”時黔驢技窮,不得不採取最下等的方法——嘮叨。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一定要靜下心來,不要與孩子發生衝突。媽媽們經常會因為孩子做作業而嘮叨孩子,“快寫吧,還在那玩。”

“趕緊寫作業,不準再看電視了!”

聽到家長在耳邊不停地嘮叨,孩子只會越來越心煩,或許迫於你的威嚴而去寫作業,但卻是心不甘情不願,導致寫作業效果不好。

如果孩子在看電視,不妨和孩子商定,再看五分鐘就要把電視關了,同意就繼續看,不同意馬上關。用行動表達自己的態度,相對於嘮叨效果要好百倍。

如果孩子在那貪玩不寫作業,可以坐到孩子旁邊,陪一陪他,有時候孩子心不在焉有可能是因為家長在旁邊看電視或者玩手機,孩子受到影響,哪還有心思寫作業。

當然,遇到什麼情況家長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刀切。當你想嘮叨時,先想一想,我說這些話孩子聽嗎?如果不聽,不妨想一想其他的辦法。

2、嘗試在和孩子聊天中滲透自己的教育理念。

家長可以試著和孩子聊聊天,把你想和孩子說的,在自然的聊天中表達出來,在心平氣和地氛圍中,孩子才願意去聽你說話,自然而然就會聽進去。根本不需要家長追在屁股後面嘮叨:“你不許這樣,不可以這麼做······”

而當孩子慢慢長大,父母這樣的聊天方式也會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即便孩子青春期來臨時,他們也願意和父母交流。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媽,你別嘮叨了!”:不要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魔咒

總之,父母不要以愛之名去嘮叨孩子,千萬不要用這樣的方式阻斷和孩子交流的道路。而要多去學習,遇到問題多思考,尋求正確的解決方法,而聊天就是不錯的方式之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