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傷害造成!家長這麼做可以有效修復

01

父母課堂上,正在進行一個親子互動。

家長對著蹲在自己跟前,由其他家長扮演的“孩子”,聲色俱厲地再現日常中發脾氣的場景,以下是一些家長說的話:

“你為什麼總是這麼慢,你想遲到是嗎?你再不動換想捱打是嗎?”

“再給我耽誤一分鐘,就把你這個玩具扔了!”

“天天懶懶散散,沒有計劃,你腦子裡想不想事,腦子長在你頭上幹嘛的?”

“做這點事都堅持不下來,你還有什麼出息?”

“你連叫個人都不敢,你說你怕什麼,你給我說……我怎麼就生了你這樣的!你別粘著我!”

“下次再考這樣的成績回來,就不許進家門!”

經過半分鐘的“語言暴力”,“孩子們”由最初漫不經心的遊戲狀態,幾乎都被“虐”得縮著不敢抬頭,甚至有人雙手夾著耳朵,緊緊抱著低到了地上的頭喊“受不了了!”

遊戲結束,扮演孩子的家長開始分享感想。

有家長說:我完全被驚住了,腦子裡一片空白,完全聽不見我的媽媽在吼什麼,只想往地下鑽。

有家長說:我越聽越沮喪,越聽越沒有希望,能量完全被壓抑住了,這不可能有力量向上生長。

有的家長說:我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幾乎要絕望了,特別難受。

有的家長說:我很心痛,真的後悔,我今天早上又因為磨蹭打了孩子一頓……

俄羅斯女攝影師Anna Radchenko有一組直擊人心的家庭題材的圖片《母愛的反面》。

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傷害造成!家長這麼做可以有效修復

這幅照片是震撼人心的。

雖然媽媽的手搭在孩子身上,但那不是溫暖的聯結;雖然媽媽面帶微笑,但那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權威;雖然沒有打罵,但是畫面直透著緊張和壓抑;

而孩子憂鬱的眼神,被鎖住的腳,含著的胸,拘謹的雙手,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隱喻——都說父母愛孩子,但有時候,這種愛卻“有毒”。

02

在一個父母個人成長課上,家長們分享自己童年的美好時光。

一個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家長,回憶良久,淡然地說:“那些被父母打罵的經歷倒是記憶猶新,而開心的事,已經記不清了。”

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背後隱藏著不被愛惜和珍視的傷痛,不被尊重和平等對待的麻木,甚至對被嫌棄,被拒絕的不屑。

心理學研究發現,童年時期被父母傷害沒有及時修復,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並且很可能會在他們的婚姻和親子關係中重複這樣的模式。

在知乎上看過關於因父母打罵而造成心理創傷的話題。

這些經歷的相似之處在於:每次犯錯被打罵時,整個人感到緊張、焦慮、絕望,因為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改變接下來被打的結局。

而這些經歷帶來的影響往往是兩個傾向

一個傾向是,反覆的無助感,使人在未來面對挫折和壓力時,習慣性畏懼、拖延,因為被打罵得已經失去了行動的動力和勇氣;遇到新的機會和挑戰不敢去爭取,因為“做什麼都不可能讓人滿意”;哪怕想嘗試,也會瞻前顧後,猶豫不決,因為害怕“犯錯誤”帶來傷害。


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傷害造成!家長這麼做可以有效修復


另一個傾向是,從傷害的經歷中長大的孩子,如果沒有找到修正的方法,行為方式常常會自動的成為父母的翻版。尤其是成家之後,雖然我們發誓“一定不能重蹈父母的覆轍,不會再那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但現實往往以失敗告終:潛移默化中,我們由“受害者”變成了“施暴者”。

小軒的媽媽就是這樣一個媽媽,她分享道:

“結婚後,我也像個火藥桶,不是被老公點燃,就是被孩子引爆。控制不住的抱怨、諷刺、指責,罵人……老公說,家裡天天充斥著高八度的聲音,直到我自己被累得說不出話了才能安靜。這麼做的時候沒意識,做完後恨不得剁了自己,警告自己一百遍要改,可一到明天還這樣。今天早上又是把孩子踢出門的,現在想想真是想抽自己一千遍一萬遍。”

蒙臺梭利說:“ 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 ”。

在這裡寫出這句話,並不是為了怨恨父母,而是提醒自己:知道這一點,就有機會改變,讓這個惡性循環在孩子這一輩中斷。

03

我們很難做到完美,但我們可以在無意傷害孩子後,做到及時幫助孩子療傷,不讓它成為孩子性格缺陷的原因。

心理學家埃利斯的情緒ABC理論告訴我們,真正傷害一個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對事情的解釋。

就像你開車在路上,有人在你後面摁喇叭。如果你把它看成是有人催促你,你可能會憤怒地故意走得更慢,而如果你發現那是有人提醒你後備箱沒有關好,你會很感動的朝對方致謝。

孩子亦是如此,當他們面對一個“錯誤事件”時,如果他把事情的後果認為“都是因為自己的錯”,“我是不好的,不值得被愛的”,就會很受傷。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做的是,幫助孩子“講述”自己的經歷,重新定義這些“受傷的”經歷。

下面是一位智慧媽媽的分享:

“有一次,我有事要忙,兩個孩子正在玩耍。我告訴姐姐我這會兒忙,叮囑她帶著弟弟一起玩,照顧好弟弟。

在兩人玩的過程中,弟弟哭了幾次,我在房間裡喊了兩聲“好好玩”,我看看眼淚還沒幹,就又玩在一起了,也就沒有出去干涉。

不到十分鐘,外面傳來了更大的哭聲,聽起來像是受傷的聲音。我停下手頭的事情,氣急敗壞地衝出去。一看,果然是弟弟倒在地上,被扭扭車卡住了。

我抱起小寶一邊安撫,一邊生氣地責問姐姐。為了儘快安撫弟弟,我沒有聽姐姐解釋,轉身就抱著弟弟走了。

冷靜下來,我反思自己,雖然吼的話不多,但是責怪地表情和冷漠地離開,足以讓孩子難受:她可能不理解我為了弟弟大聲地吼她,也許她認為都是自己的錯;也不理解我對她和弟弟的態度怎麼差別這麼大,也許她還會想我不愛她,只愛弟弟。”

雖然事後她又開心地玩起來,但不代表這件事情的影響消失了。

04

晚上,這位媽媽單獨和孩子坐在床上聊這件事,幫助孩子“理清和再定義”這件可能讓她難受和困惑的事情:

當我表達了因為弟弟摔跤而對孩子大吼的歉意後,我請孩子給我講述他們之間發生的事情。

孩子把玩耍的過程講得很清楚,對於弟弟最後怎麼摔倒的,她只是猜測自己離開車去拿玩具,讓弟弟獨自坐在車上的時候,可能弟弟想下來沒扶住,就摔倒了。最後她說:“我也不知道弟弟怎麼就卡在那裡了,後來你就很生氣地出來了。”

我問:“你還記得媽媽出來說了什麼嗎?”

姐姐說:你很凶地說,‘怎麼回事,到底是怎麼弄得弟弟摔跤的?’媽媽,你當時為什麼那麼凶呢?

我問:媽媽回想一下當時確實是很凶。媽媽特別凶的時候,是什麼樣子呢?

姐姐說:就是兩個眉毛湊在一起,眼珠往上翻,嘴巴是這個樣子抿著的。我想一想,給你畫出來。

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傷害造成!家長這麼做可以有效修復

孩子的觀察力很敏銳,幾筆就把的眉毛、眼珠子、嘴巴畫出來,雖然只有臉部特徵,但已經足夠“凶神惡煞”了。

我接著問:“當時媽媽這麼凶,你是什麼心情呢,是怎麼想的呢?”

孩子一邊說一邊又畫起來:“我當時生氣,也很委屈,因為不是我弄弟弟摔跤的,你只是顧他,卻沒有聽我說。你看我當時是這樣的......”


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傷害造成!家長這麼做可以有效修復

這次的畫中,孩子這次她還加上了一隻“指責的手”。孩子表現力很強,畫得很形象,看著讓人心疼。

我問:“你這幅畫畫得真形象,看起來媽媽真的很凶。你除了生氣、委屈,會害怕嗎?”

孩子說:“有一點害怕。因為媽媽的眼神是那樣的,好像是討厭我。我畫不出來,感覺就像一個怪物要吃了我。”

我摟著孩子說:“是嗎,聽著太可怕了。那個眼神好像媽媽討厭你,不愛你是嗎?”

孩子點點頭。

我跟她解釋:“媽媽肯定是愛你的。”

“那個眼神確實是有一些厭惡和責怪。媽媽是厭惡這件事情的發生,因為我被打斷了工作;也有一些責怪你沒有照顧好弟弟,看到弟弟摔跤卡在那裡哭得厲害,我也擔心他受傷。現在媽媽想來,這些大部分都不是你的錯,媽媽要為自己被打斷而煩躁負責,弟弟太小不能很好控制自己也不能怪你,媽媽不能要求你完全照顧弟弟。你幫媽媽照顧弟弟,我們都應該感謝你。只是以後和弟弟玩的時候,需要多注意一下他的安全。”

聽完我的解釋,孩子微笑著點點頭,眼睛裡透著喜悅,接著拿起筆接著畫:

“媽媽,我知道了。現在我很高興,我也喜歡你現在的樣子。我們在很愉快的聊天,我在把我們的故事畫出來……”

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傷害造成!家長這麼做可以有效修復

結語

我看到孩子的畫,想起心理學家西格爾說過:

“和成人只用語言敘述故事不同,藉助玩具、畫等輔助物跟孩子講述和分析事件的經過,可以讓孩子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瞭解自己當下的處境,去重新理解事件,而且利用和父母的關係,他們可以減少不安等負面情緒。”

當我們不可避免的傷害到了孩子,父母不要只是悔恨內疚,更重要的是及時為孩子療愈——讓孩子重新詮釋經歷的事情,改變對它的負面看法,重要的是重新感受到你的愛,感受到安全感。

只有父母成為孩子真正的安全港灣,孩子才有力量健康成長!



本文為“有料家庭教育”原創,歡迎關注和分享,轉載請聯繫!

往期推薦:

孩子被圍毆欺凌,卻不知道如何應對?這些策略父母應該必知必會!

媽媽帶3個孩子跳橋:在孩子崩潰之前,父母一定教會他這項技能!

孩子發脾氣時,為什麼講道理不管用?

心理學家:內向孩子有"情商"潛力,這樣教育才能激發腦力天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