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別再鼓勵內向性格的孩子膽子大一點了'

"
"
請別再鼓勵內向性格的孩子膽子大一點了

1.

幾年前,因為搬家的關係,給兒子換了幼兒園。當時恰逢我接到出差四個月的任務。沒能等到五歲的兒子完全適應新幼兒園的生活便離家了。我的內心有幾分隱憂。

果然,過了幾天,我收到了笑聲爽朗的兒子主班老師的一段語音。

“你這兒子蠻有意思哩。今天我們上課,請小朋友在地圖上找長江、黃河,你兒子找不到。想跑來問老師。第一次跑到一半,調回頭坐好了;第二次跑了大半,又回去了;第三次跑到老師面前,還是不敢問。你們家長要多鼓勵鼓勵他。太內向了。男孩子,膽子要大一點嘛。”

認真聽了三遍老師留的語音。證實了我的隱憂。

"
請別再鼓勵內向性格的孩子膽子大一點了

1.

幾年前,因為搬家的關係,給兒子換了幼兒園。當時恰逢我接到出差四個月的任務。沒能等到五歲的兒子完全適應新幼兒園的生活便離家了。我的內心有幾分隱憂。

果然,過了幾天,我收到了笑聲爽朗的兒子主班老師的一段語音。

“你這兒子蠻有意思哩。今天我們上課,請小朋友在地圖上找長江、黃河,你兒子找不到。想跑來問老師。第一次跑到一半,調回頭坐好了;第二次跑了大半,又回去了;第三次跑到老師面前,還是不敢問。你們家長要多鼓勵鼓勵他。太內向了。男孩子,膽子要大一點嘛。”

認真聽了三遍老師留的語音。證實了我的隱憂。

請別再鼓勵內向性格的孩子膽子大一點了

2.

兒子從小是個內向性格的孩子。這原本不是問題。問題是生活中大部分人,沒有學過心理學,也不能真正理解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但他們固執地認為比起外向性格,內向性格是一種更劣勢的性格。

就像有一次,我在社交工具裡無意間提到兒子從小比較內向的事。結果有很多媽媽懷著同病相憐的心情給我留言:我家的也是,愁死了;我的孩子也是性格偏內向,怎麼辦呢?

顯然她們都把孩子的內向性格當成了棘手,待改善的問題。

3.

性格的內外向型是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在闡述性格理論時提出的一種性格分類方法。

它的本質是人與自我及外界環境的親疏關係。通常來說,內向性格者偏向與自我對話,通過內部探索獲得生命的能量,外向性格者則偏向發展與外界的聯繫繼而獲得能量。兩者好比賽跑中的100米和10000米,屬於不同的項目。本無對錯,優劣。

但是我問過很多自認為從小性格內向的人,他們竟然不約而同地說起自己人生中都曾有過很長一段時間對自己的內向性格感到自卑,並希望變成外向性格的人。

遺憾的是這種努力往往不太成功,只是白白損耗了時間和精力。

內向性格本身並無危害,正真有害的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不斷遭遇家庭、學校、社會對內向性格的誤解和偏見。

"
請別再鼓勵內向性格的孩子膽子大一點了

1.

幾年前,因為搬家的關係,給兒子換了幼兒園。當時恰逢我接到出差四個月的任務。沒能等到五歲的兒子完全適應新幼兒園的生活便離家了。我的內心有幾分隱憂。

果然,過了幾天,我收到了笑聲爽朗的兒子主班老師的一段語音。

“你這兒子蠻有意思哩。今天我們上課,請小朋友在地圖上找長江、黃河,你兒子找不到。想跑來問老師。第一次跑到一半,調回頭坐好了;第二次跑了大半,又回去了;第三次跑到老師面前,還是不敢問。你們家長要多鼓勵鼓勵他。太內向了。男孩子,膽子要大一點嘛。”

認真聽了三遍老師留的語音。證實了我的隱憂。

請別再鼓勵內向性格的孩子膽子大一點了

2.

兒子從小是個內向性格的孩子。這原本不是問題。問題是生活中大部分人,沒有學過心理學,也不能真正理解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但他們固執地認為比起外向性格,內向性格是一種更劣勢的性格。

就像有一次,我在社交工具裡無意間提到兒子從小比較內向的事。結果有很多媽媽懷著同病相憐的心情給我留言:我家的也是,愁死了;我的孩子也是性格偏內向,怎麼辦呢?

顯然她們都把孩子的內向性格當成了棘手,待改善的問題。

3.

性格的內外向型是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在闡述性格理論時提出的一種性格分類方法。

它的本質是人與自我及外界環境的親疏關係。通常來說,內向性格者偏向與自我對話,通過內部探索獲得生命的能量,外向性格者則偏向發展與外界的聯繫繼而獲得能量。兩者好比賽跑中的100米和10000米,屬於不同的項目。本無對錯,優劣。

但是我問過很多自認為從小性格內向的人,他們竟然不約而同地說起自己人生中都曾有過很長一段時間對自己的內向性格感到自卑,並希望變成外向性格的人。

遺憾的是這種努力往往不太成功,只是白白損耗了時間和精力。

內向性格本身並無危害,正真有害的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不斷遭遇家庭、學校、社會對內向性格的誤解和偏見。

請別再鼓勵內向性格的孩子膽子大一點了

3.

我是一個從小深受這種偏見之苦的人。長大後,常常觀察這兩種性格的孩子。

拿最常見的打招呼來說。讓一個外向的孩子打招呼,簡直不費吹灰之力。他們似乎無師自通,稍微模仿一下便能大聲、響亮、毫無扭捏地喊陌生人:爺爺奶奶叔叔阿姨……

相比之下,讓內向的孩子主動打招呼卻是一個艱難而又漫長的過程:需要經過內部運作,自我調適,發展出一條由內向外的人際關係線路。實在不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

如果家長單純著眼於這孩子有沒有禮貌,懂不懂教養,或者有的乾脆對他說:小朋友,要打招呼哦,膽子要大一點哦。

聽上去很善意,實際上會對兩三歲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反而阻礙他發展人際關係進程,造成緊張和退縮。

我兒子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從兩週歲半的某一天起,牽著他上幼兒園。我當然希望他能儘快主動和門衛爺爺,託班老師打招呼。

但我很怕我的倉促唐突阻礙我們成人看不見,但確實在他小小的內心世界裡,起承轉合著的自我探索旅程。所以我不敢說教,更不敢指責。

我只是每天若無其事地牽著他進園。看見爺爺帶頭喊:爺爺好!看見老師愉快地說:老師早!

據說科學家很早就在靈長類動物的大腦裡找到了“鏡像神經元”,從而揭示出人類的學習機制:模仿。

越小的孩子越不接受說教和指令,他只擅長模仿。反饋他的鏡像神經元接收過的動作和語言。這個結果對所有孩子都一樣。

只是內向的孩子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進行自我探索,所以從接收到反饋也需要更充足的準備,更耐心的等待。

我的孩子在自由寬容的氣氛中整整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才學會主動打招呼。目光不再躲閃,言辭不再含糊。

這個學習似乎是厚積薄發的。他不僅學會了打招呼。還把這種人際關係推進到更深入美好的互動中,從內心接納了他們。

兒子轉園後的某一天,主動提出要回原來的幼兒園,再去叫一聲爺爺好,再去爬一次滑梯,再去親親老師的臉。

事實證明,內向的孩子不需要大聲的鼓勵,他們更需要溫柔的等待。

"
請別再鼓勵內向性格的孩子膽子大一點了

1.

幾年前,因為搬家的關係,給兒子換了幼兒園。當時恰逢我接到出差四個月的任務。沒能等到五歲的兒子完全適應新幼兒園的生活便離家了。我的內心有幾分隱憂。

果然,過了幾天,我收到了笑聲爽朗的兒子主班老師的一段語音。

“你這兒子蠻有意思哩。今天我們上課,請小朋友在地圖上找長江、黃河,你兒子找不到。想跑來問老師。第一次跑到一半,調回頭坐好了;第二次跑了大半,又回去了;第三次跑到老師面前,還是不敢問。你們家長要多鼓勵鼓勵他。太內向了。男孩子,膽子要大一點嘛。”

認真聽了三遍老師留的語音。證實了我的隱憂。

請別再鼓勵內向性格的孩子膽子大一點了

2.

兒子從小是個內向性格的孩子。這原本不是問題。問題是生活中大部分人,沒有學過心理學,也不能真正理解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但他們固執地認為比起外向性格,內向性格是一種更劣勢的性格。

就像有一次,我在社交工具裡無意間提到兒子從小比較內向的事。結果有很多媽媽懷著同病相憐的心情給我留言:我家的也是,愁死了;我的孩子也是性格偏內向,怎麼辦呢?

顯然她們都把孩子的內向性格當成了棘手,待改善的問題。

3.

性格的內外向型是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在闡述性格理論時提出的一種性格分類方法。

它的本質是人與自我及外界環境的親疏關係。通常來說,內向性格者偏向與自我對話,通過內部探索獲得生命的能量,外向性格者則偏向發展與外界的聯繫繼而獲得能量。兩者好比賽跑中的100米和10000米,屬於不同的項目。本無對錯,優劣。

但是我問過很多自認為從小性格內向的人,他們竟然不約而同地說起自己人生中都曾有過很長一段時間對自己的內向性格感到自卑,並希望變成外向性格的人。

遺憾的是這種努力往往不太成功,只是白白損耗了時間和精力。

內向性格本身並無危害,正真有害的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不斷遭遇家庭、學校、社會對內向性格的誤解和偏見。

請別再鼓勵內向性格的孩子膽子大一點了

3.

我是一個從小深受這種偏見之苦的人。長大後,常常觀察這兩種性格的孩子。

拿最常見的打招呼來說。讓一個外向的孩子打招呼,簡直不費吹灰之力。他們似乎無師自通,稍微模仿一下便能大聲、響亮、毫無扭捏地喊陌生人:爺爺奶奶叔叔阿姨……

相比之下,讓內向的孩子主動打招呼卻是一個艱難而又漫長的過程:需要經過內部運作,自我調適,發展出一條由內向外的人際關係線路。實在不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

如果家長單純著眼於這孩子有沒有禮貌,懂不懂教養,或者有的乾脆對他說:小朋友,要打招呼哦,膽子要大一點哦。

聽上去很善意,實際上會對兩三歲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反而阻礙他發展人際關係進程,造成緊張和退縮。

我兒子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從兩週歲半的某一天起,牽著他上幼兒園。我當然希望他能儘快主動和門衛爺爺,託班老師打招呼。

但我很怕我的倉促唐突阻礙我們成人看不見,但確實在他小小的內心世界裡,起承轉合著的自我探索旅程。所以我不敢說教,更不敢指責。

我只是每天若無其事地牽著他進園。看見爺爺帶頭喊:爺爺好!看見老師愉快地說:老師早!

據說科學家很早就在靈長類動物的大腦裡找到了“鏡像神經元”,從而揭示出人類的學習機制:模仿。

越小的孩子越不接受說教和指令,他只擅長模仿。反饋他的鏡像神經元接收過的動作和語言。這個結果對所有孩子都一樣。

只是內向的孩子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進行自我探索,所以從接收到反饋也需要更充足的準備,更耐心的等待。

我的孩子在自由寬容的氣氛中整整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才學會主動打招呼。目光不再躲閃,言辭不再含糊。

這個學習似乎是厚積薄發的。他不僅學會了打招呼。還把這種人際關係推進到更深入美好的互動中,從內心接納了他們。

兒子轉園後的某一天,主動提出要回原來的幼兒園,再去叫一聲爺爺好,再去爬一次滑梯,再去親親老師的臉。

事實證明,內向的孩子不需要大聲的鼓勵,他們更需要溫柔的等待。

請別再鼓勵內向性格的孩子膽子大一點了

4.

內向性格的孩子最值得呵護的是他勇於自我探索的那個部分,卻往往是最容易被父母和老師忽略的部分。

就像前面的例子中,一個和老師還不太相熟,沒有過多交集的孩子,在他一遍又一遍奔向老師,躊躇反覆地在問還是別問,我敢問還是我不敢問之間自我設限又自我突破的時刻便是他自我探索的時刻,也是獲得自我成長最多的時刻,是需要更多支持和關愛的時刻。

可結果導向,功利現實如我們的成人卻往往因為沒有看到最後的成功而認定這是一個膽小無能的孩子。這是多麼巨大的遺憾和錯誤。

日本近代有一位大師級的心理學家叫河合隼雄。讀了他的傳記,我發現河合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級的心理學家和他的自我探索及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密不可分。

河合先生從小性格內向,也並非心理學科班出生,大學讀的是數學。

讀到快要畢業時,突然發現自己不是學數學的料,今後也不太可能在數學方面有所作為。他感到苦悶和迷茫。決定退學一年,好好想清楚未來的路。

他的父母都是開通明理的人,支持他在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時刻不要慌張,可以先停下來,想一想。

河合在這一年裡一邊利用專業所長幫同村的高三學生補習數學,一邊傾聽內心的聲音。他找到中學時最尊敬的語文老師長談。

他終於發現自己最喜歡的並不是數學,而是瞭解人的內心世界。所以他決定一邊教中學生數學,一邊研究心理學。這個探索直接改變了河合的職業生涯,也最終改變了日本的臨床心理學領域。

如果父母不支持河合休學一年,也不給予他自我探索的機會,那麼或許世界上就多了一個蹩腳的數學研究員,而少了一個偉大的心理學家。

當我們忍不住鼓勵內向的孩子膽子再大一點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或許我們正在干擾他,阻礙他。

當我們忍不住鼓勵內向的孩子膽子再大一點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或許我們正在為了獲得一個極其平凡的人而扼殺一個更偉大的人。

缺乏自我探索的人生並不特別值得羨慕,就請別再鼓勵內向的孩子膽子再大一點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