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親子關係是人們最初的社會關係,影響著個體日後的人際交往。

尤其在生命的初期,生理需求能否及時得到滿足,影響著個體對於外在世界與他人的信任感、安全感的判斷。如果父母能及時迴應孩子的需求,孩子則更有可能認為外在世界是安全的,他長大之後也更容易表現得不拘謹,善於與他人交往。

經常聽到許多家長抱怨,這孩子越長大越難管,家長說什麼孩子都不聽,管的越多,孩子的逆反心越大,往嚴格方向管,又怕把孩子逼上絕路。對孩子寬容、理解吧,又怕因此荒廢了孩子的一生。

在網上看到過那麼多關於問題少年的報道,有跳樓的,有離家出走的,還甚至有殺父、弒母的孩子,這些問題少年究竟經歷了什麼?是什麼樣的家庭環境造就了他們這樣的性格?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01

從動物世界的視角透視家庭中母子關係都家庭問題的影響

剛剛讀完動物行為學家維託斯·德呂舍爾的《溫暖的巢穴-動物如何解決家庭問題 》一書,他在書中通過大量的動物行為學研究成果及大量典型案例,展現了動物在繁殖、築巢、育雛、母性本能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所遵循的法則。由此引申出人類在親子教育和家庭關係中,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一位母親在看完前一段母猴和幼崽的分析之後,忽然明白,自己之所以不會做媽媽,面對孩子除了恐慌和害怕之外沒有任何辦法,而這些都是源於自己兒時被母親的忽略,因為在缺愛的環境下長大,所有無法她給自己孩子與愛和陪伴。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著名的獼猴實驗:三組猴子從出生就被帶離母后身邊,然後分別在3、6、9個月的時候再回到母猴身邊。

和母猴分離3個月的幼崽,再次回到母猴身邊,會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

和母猴分離6個月的幼崽,再次回到母猴身邊,會經歷很長時間的恐慌和不安,然後才能逐漸恢復正常。

和母猴分離9個月的幼崽,再次回到母猴身邊,基本上無法恢復正常,會一直對同伴進行暴力攻擊,並且自身也會陷入很大的不安全感中。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高老師曾說過:

生命力只有一種,當生命力被看見的時候,就是活力、創造力、愛。

當生命力不被看到的時候,就是黑色的生命力,就會變成恨、攻擊力、憤怒破壞。

如果孩子本來的生命力沒有被看到,那就不叫愛,無論你覺得他是不是愛,那都不叫愛。

武志紅老師的這段話恰恰是上述獼猴幼崽的最好解釋,他們在幼年市區母親的陪伴,如果離開的時間足夠長,即使在回到母親身邊,也無法改變其身上自帶的攻擊性和爆裂性格了。

不管是人還是動物在剛出生的最初階段,最需要的都是父母的陪伴,只是動物幼崽因為生長期較短,因此幼崽在母親身邊陪伴的時間比人類要短一些。

而我們的孩子在0-6歲時成長的關鍵期,這一階段只有父母的陪伴才能和孩子建立起良好親密關係,正是由於這樣的親密關係決定了父母和孩子今後幾十年的相處模式。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02

動物幼崽和嬰兒崽幼年時期都有著同樣的需求,幼年時期的愛和陪伴才是建立親密關係的關鍵期

每年開春時節,在小學門口變湧現出許多賣小雞的商販,於是在小學生之間自然地掀起一股養雞寶寶的熱潮。

我們家兒子也成為了養雞寶寶大軍的一員,就這樣一隻剛出殼沒多久的小雞,加入到了我們這個養寵物零經驗的家庭。

就在撫養小雞這幾天裡,我驚奇的發現,小動物對愛與陪伴的要求一點都不亞於嬰幼兒對父母陪伴的需求。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小雞第一天到我家的時候,雖然給它準備了非常溫馨和舒適的小雞窩,可是小雞在裡面仍然不停地在叫,一幅惶恐、害怕的表情。

將它放到家裡的地板上,它就不停地四處張望,各處尋找,嘴巴里還在不停的叫著,直到看到我們的腳,就迅速的跳到腳背上,才會有些許安全感。

如果你伸手過去,它就會迅速跳進你的手掌,這時的小雞不再驚慌的亂叫了,而是變得很安靜,有時也會閉上眼睛打盹一會兒。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我想這應該是小動物的一種本能反應,當他們還在幼小的階段,對融入新環境有很大的惶恐和不安,而我們的掌心,就彷彿媽媽的懷抱,讓小雞找到了歸屬感,也有了安全感,這才能安靜下來,甚至放心的入睡。

為了幫助小雞平穩度過這段不安的適應期,我們沒有將小雞圈在小小的“雞窩”中,而是一直在家裡散養,雖然需要時刻清理小雞留在地板上的糞便,但看著小雞歡快的樣子,也令人很欣慰。

晚上兒子放學回家,小雞就是始終寸步不離的跟隨著,那兩隻小爪子的速度居然可以跟得上人的步伐。

兒子在臥室寫作業,小雞就在地上圍著兒子的腳不停的轉,嘴巴里還不停的嘰嘰喳喳的亂叫。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最後小朋友被吵得沒辦法,就把小雞放在書桌上,陪他寫作業。沒想到小雞到了書桌上,看到小朋友的臉,居然立刻安靜下來,悠閒的在書桌散起步來。

這讓我不禁想起一個詞語,“高效陪伴”,原來小動物也明白什麼是高效陪伴,放在腳邊沒有任何交流的陪伴同樣讓它惶恐不安。而放在手邊的陪伴,對小雞來說才是溫暖的陪伴。

另一件小事,我在家裡擦地的時候,怕地面溼滑讓小雞摔倒,就將小雞關在了陽臺裡(因為陽臺是玻璃的玻璃推拉門,可以隨時看到小雞的狀態)。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把小雞關進陽臺後,我開始擦地,等我完全擦完大概用了半個多小時的時間。

在這期間,小雞不停地重複一個動作,一直在沿著推拉門來回走動,然後不停地驚叫。

雖然陽臺上種滿大大小小的花草和綠植,可小雞始終用張望的眼神和惶恐的叫聲在向我求助。

看到這一幕,我彷彿回憶起我兒子小時候的一幕:

我正在擦地,兒子卻在床上不停的淘淘大哭,我以為他哭一會兒,累了,就不哭了,可是他卻一直在哭,直到我走過去,把他抱起來。

那時候家裡老人總說,都是你們這些當媽媽的給慣的,這麼個奶娃娃懂什麼,老是這樣抱著,越慣月不好帶。

.......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原來不是我們人類太聰明,而是這種撫觸和陪伴是所有動物在幼年時期的一種需求本能。

他們剛剛出生,對這個全新的世界充滿不安全感,媽媽或者其他的撫養者就是他們安全感的全部來源,這時需要的是媽媽或者撫養者全心全意的愛和陪伴。

03

社會上越來越多的殺父、弒母的少年們,究竟是什麼樣的成長環境造就了這樣的孩子?

在過去的2018年,就曾經有多起少年殺父、弒母的案件被媒體曝出。

而這些少年都有著同樣的家庭背景:

他們都在兒時被父母寄養在老家,在老人的你愛下長大。

長到之後回到父母身邊,父母發現孩子身上有許多不良習慣,屢次說教不該之後,便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卻沒成想讓整個家庭陷入了萬劫不復之地。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當我們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例時,我們是不是該探究一下,究竟是怎麼的心理扭曲才會造成一個十幾歲孩子對自己的親生父母痛下殺手的呢?

04

李玫瑾教授,用真實的案例說明,錯過了與孩子親密關係的關鍵期,就相當於父母的權限就此失效。

這讓我想起了專業從事犯罪研究和青少年心理研究的李玫瑾教授在幾年前的一場講座,就是關於青少年心理犯罪分析的內容。

2009年在北京大興,發生了的一場滅門慘案的殺親案,一個家庭圓滿,育有2個兒子,父親將三套房子過戶到他名下的成年男性,卻因為母親管得嚴,妻子愛嘮叨就一起之下,殺死父母、妻子、妹妹和兩個孩子,這是何等的慘絕人寰。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李玫瑾教授認真的分析了這名男性的成長環境:他也是從小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後來對父母的嚴格教育深感不滿,這才對親人痛下殺心。

在後續的案件審理過程中發現,這名男子只有在提到他奶奶時,才會在眼睛中閃現出一絲淚光和溫情。

看來他並非完全無情,只是爺爺奶奶那段溫暖的陪伴太短,對他的影響力又不足夠長遠。

由於幼年時奶奶的溺愛,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他沒有學會對他人的感恩的心態,對事情的負責的態度,待人接物的正確方式。只學會了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對周圍人稍有不滿就要通過暴力解決。

隨著之後回到父母身邊,又遭受到父母那樣簡單、粗暴對待,讓他心裡承受著巨大的心理落差。從一個事事以自我為中心,要什麼給就給什麼的狀態,到現在事事受管制,還動不動就捱揍的狀態,再加上對父母基本沒什麼情感基礎,他能想到的唯一的解脫辦法就是用暴力來解決一切阻礙自己的人。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在這個成年男性殺害全家的案例中,我們發現這位成年男性的經歷與前面兩例少年殺父、弒母案的少年經歷如出一轍,都有著相同的成長背景,和父母一樣的粗暴糾正壞習慣的過程,於是他們都採用了同樣的方式來解決家庭糾紛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05

父母親自撫養孩子,與孩子間的密切互動,才是親子直接良好溝通的前提。

李玫瑾教授在案例分析中提到:

因為在孩子幼年時期,父母沒有親自撫養和照料,所以孩子缺乏對父母的依戀情感,而這些依戀情感就是我們父母管教子女的資本。

如果孩子與父母建立了很好的親密關係,父母的話在孩子眼中一定是正確的,孩子也願意聽從父母的意見。

但如果沒有這個親密關係的前提,父母對於孩子的管教又不肯多些耐心認真引導,只是採用粗暴簡單的方式糾正,再碰到被溺愛壞的孩子,就難免會發生悲劇。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末代皇帝溥儀在其自傳《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關於他兒時在宮中的那段日子。

身為皇帝,他自小便在周圍人百般馮營和順從下,養成了以虐待他人為樂的惡習。

雖然有宮中的師傅講各類聖賢民主的為君之道,可是對於溥儀來說,卻沒有絲毫的說服力。

反倒是對他那個並不識字的乳母的話,比較順從。

因為在偌大的皇宮,雖然有四個名義上的母親,但是和溥儀有著親密關係的只有乳母,因為對乳母有依戀之情,所以對乳母說的話,“也不好違拗”。

以至於在溥儀9歲時,太妃將乳母趕出了皇宮,於是溥儀僅存的最後一點人性也跟著泯滅了。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溥儀的例子也和前面的案例也有著相似的成長背景,和相似的情感經歷。

事實再一次證明:為人父母,如果錯過了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關鍵期,那麼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影響力就會變得很弱。

聰明的父母會知道及時補救,利用愛和溫情儘量說服孩子改正一些壞習慣,那麼基本的親子關係還可以為繼。

如果父母到這時還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只會用粗暴和體罰對待一再犯錯的孩子,就很容易激化矛盾。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看完這些血淋淋的殺親案例,看到李玫瑾教授的嚴謹案例分析,還有我們從《溫暖的巢穴-動物如何解決家庭問》一書中看到的實驗數據。

每一組數據都用事實都告訴我們,在孩子幼年成長的關鍵期,父母的愛和陪伴必不可少。

就連普通的動物幼崽在幼年期遭受母親的拋棄都回遺留下應激創傷,以至於在成年後呈現出強烈的攻擊性,人類更是如此。

多少留守兒童在常年缺乏父母的關愛下成長,如果有幸碰到用心養育的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陪他們度過一個幸福的童年。

如果不幸的話,碰到了只懂得驕縱和溺愛的老人,那麼他的成長過程必然要經歷一些波折,只是再完美的隔代撫養都無法取得父母的親自養育。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隔代養育都會教育出問題兒童,但相同養育條件,通過隔代教育長大的孩子和父母親自撫養長大的孩子還是有很多差別的。

難道所有有父母親自養育的孩子就一定沒有問題嗎?

當然也不是,再次迴歸我們的正題,如果父母雖然守在孩子身邊,每天和孩子朝夕相處,但缺乏愛的流動,沒有情感交流,缺乏愛的表達,那麼在這樣養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長大之後也同樣回面臨社交困難的問題。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當孩子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沒有盡到應有的培養責任。

卻要在孩子偏離人生軌道的時候,父母又要用強制手段逼迫孩子聽從,這本身就是雙重標準。

如果真的想讓孩子一直在正確的人生軌道上成長,做父母的就應該從他降生那刻起用心撫養,用愛澆灌,教育孩子之路,於父母而言,任重而道遠。

為人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如果您在有效期內沒有認真履行為人父母應盡的責任,那麼有效期一過,您的父母之責必將永久失效。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這些,為人父母的權限也就此失效

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研讀各類兒童心理學的書籍,透過家中養小雞這件事,更加印證了書中所學觀點,整理和歸類總結才得此篇,希望用此篇文章與所有的父母共勉。


-END-


往期精彩回顧

孩子幾歲開始和父母分房睡?事關孩子將來婚姻生活質量的好與壞

書房究竟是擺設?還是我們對待閱讀的態度?

讀《金鎖記》,看一個母親是怎麼毀掉了女兒的幸福

一場關於詩和遠方的旅行,這才是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


作者:曉曉,一從一個文藝清新的少女成長為一個十歲頑童的辣媽。喜歡讀書,愛好寫作,一直堅信“腹有詩書氣自華”,堅持了十年的親子閱讀和陪伴,願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成長,一起成就最好的他和最美的自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