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

一,喊話馬皓文:你是個好爸爸,但,你可以做得更好!

《銀河補習班》終於在暑期上映了,對於很多正處於教育的水深火熱之中的家長來說,這部影片無疑給他們打了一針強心劑:它讓家長們覺得,即使自己的孩子現在不夠優秀,甚至墊底,也還有救,還有“逆襲”的可能。

這個電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鄧超飾演的建築工程師馬皓文被人陷害,經歷了幾年牢獄之宅。出來後,發現曾經聰明活潑的兒子馬飛長大了,但是卻變得叛逆、消沉、學習成績墊底,正面臨著被學校勸退的危險。不甘兒子的一生被如此限定,爸爸向主任許諾:期末考試,讓兒子的成績從墊底到進入學校前十。而後的短短几個月,馬皓文特意為兒子開辦了“銀河補習班”教導兒子,不但兌現了諾言,實現了“逆襲”,還讓兒子一路優秀下去,最終實現了自己“一飛沖天,進入銀河系”的夢想……

雖然影片中未能為我們細緻地展示爸爸帶兒子逆襲的具體過程和方法,但是,鄧超版的爸爸在教導兒子時,有一點卻值得所有家長學習,那就是:馬皓文一直在教兒子堅持自己的夢想,並且至始至終都在盡力和孩子一起守護它,實現它。

這也是爸爸的“銀河補習班”的最大意義:永遠不要忘了仰望星空,堅持夢想。而結果,也沒有讓人失望:兒子在爸爸的這種看似不靠譜的教育之下,竟然像換了一個人,從厭學、自卑、自棄到對學習充滿了興趣,自發主動的去學習,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馬皓文這種教育方法能讓孩子有如此大的轉變,其實正是因為他成功的激發了孩子的“內驅力”。

“內驅力”是指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它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大師,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榮格所提出。榮格強調,“內驅力”的實質是一種無意識力量,源於有機體最原始的內部需求驅動。有機體會產生各種需要,當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有機體就會產生一種內部推動力,也就是“內驅力”來引起有機體的反應,讓它用行動來滿足需求。

"

一,喊話馬皓文:你是個好爸爸,但,你可以做得更好!

《銀河補習班》終於在暑期上映了,對於很多正處於教育的水深火熱之中的家長來說,這部影片無疑給他們打了一針強心劑:它讓家長們覺得,即使自己的孩子現在不夠優秀,甚至墊底,也還有救,還有“逆襲”的可能。

這個電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鄧超飾演的建築工程師馬皓文被人陷害,經歷了幾年牢獄之宅。出來後,發現曾經聰明活潑的兒子馬飛長大了,但是卻變得叛逆、消沉、學習成績墊底,正面臨著被學校勸退的危險。不甘兒子的一生被如此限定,爸爸向主任許諾:期末考試,讓兒子的成績從墊底到進入學校前十。而後的短短几個月,馬皓文特意為兒子開辦了“銀河補習班”教導兒子,不但兌現了諾言,實現了“逆襲”,還讓兒子一路優秀下去,最終實現了自己“一飛沖天,進入銀河系”的夢想……

雖然影片中未能為我們細緻地展示爸爸帶兒子逆襲的具體過程和方法,但是,鄧超版的爸爸在教導兒子時,有一點卻值得所有家長學習,那就是:馬皓文一直在教兒子堅持自己的夢想,並且至始至終都在盡力和孩子一起守護它,實現它。

這也是爸爸的“銀河補習班”的最大意義:永遠不要忘了仰望星空,堅持夢想。而結果,也沒有讓人失望:兒子在爸爸的這種看似不靠譜的教育之下,竟然像換了一個人,從厭學、自卑、自棄到對學習充滿了興趣,自發主動的去學習,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馬皓文這種教育方法能讓孩子有如此大的轉變,其實正是因為他成功的激發了孩子的“內驅力”。

“內驅力”是指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它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大師,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榮格所提出。榮格強調,“內驅力”的實質是一種無意識力量,源於有機體最原始的內部需求驅動。有機體會產生各種需要,當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有機體就會產生一種內部推動力,也就是“內驅力”來引起有機體的反應,讓它用行動來滿足需求。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正是因為“內驅力”是無意識的、是原始的,所以它對一個人的驅動才是有力和主動的。

就像我們餓了會主動尋找食物,遇到危險會下意識的逃跑,見到異性不自覺就被吸引一樣,每個人都天生有發自內心喜愛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天賦和夢想的原始需求,一旦你激發出孩子的內驅力,就像啟動了發動機一樣,他就會主動去學習、去獲得、去滿足這個需求。

但事實上,只激發出孩子的內驅力是不夠的,因為現實生活遠比理想化的生活要複雜和多維。

如果說內驅力是一個人行動的動機和動力所在,是主動為之;那麼,在行動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問題等外部阻力,這些坑,這些絆腳石,也必須要解決掉才行。

也就是說,在實現目標或夢想的途中,不但單單需要“內驅力”這個動力,還需要“外驅力”——策略和方法。只有兩者各司其職,才能在仰望星空的同時,還能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才能衝破所有的阻力,飛向夢想的銀河。

影片中,在馬皓文對兒子的教育中,就“內驅力”這方面的做法,堪稱樣本;但是,在“外驅力”這一塊,可能因為不是重點主題,所以電影裡著墨並不多,但這就有可能給很多觀影的家長造成一種誤解,認為“只要守護好孩子的夢想就行了,其他的不重要”,事實上,這兩者同等重要,一個是拉力,一個是推力,缺一不可。

"

一,喊話馬皓文:你是個好爸爸,但,你可以做得更好!

《銀河補習班》終於在暑期上映了,對於很多正處於教育的水深火熱之中的家長來說,這部影片無疑給他們打了一針強心劑:它讓家長們覺得,即使自己的孩子現在不夠優秀,甚至墊底,也還有救,還有“逆襲”的可能。

這個電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鄧超飾演的建築工程師馬皓文被人陷害,經歷了幾年牢獄之宅。出來後,發現曾經聰明活潑的兒子馬飛長大了,但是卻變得叛逆、消沉、學習成績墊底,正面臨著被學校勸退的危險。不甘兒子的一生被如此限定,爸爸向主任許諾:期末考試,讓兒子的成績從墊底到進入學校前十。而後的短短几個月,馬皓文特意為兒子開辦了“銀河補習班”教導兒子,不但兌現了諾言,實現了“逆襲”,還讓兒子一路優秀下去,最終實現了自己“一飛沖天,進入銀河系”的夢想……

雖然影片中未能為我們細緻地展示爸爸帶兒子逆襲的具體過程和方法,但是,鄧超版的爸爸在教導兒子時,有一點卻值得所有家長學習,那就是:馬皓文一直在教兒子堅持自己的夢想,並且至始至終都在盡力和孩子一起守護它,實現它。

這也是爸爸的“銀河補習班”的最大意義:永遠不要忘了仰望星空,堅持夢想。而結果,也沒有讓人失望:兒子在爸爸的這種看似不靠譜的教育之下,竟然像換了一個人,從厭學、自卑、自棄到對學習充滿了興趣,自發主動的去學習,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馬皓文這種教育方法能讓孩子有如此大的轉變,其實正是因為他成功的激發了孩子的“內驅力”。

“內驅力”是指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它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大師,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榮格所提出。榮格強調,“內驅力”的實質是一種無意識力量,源於有機體最原始的內部需求驅動。有機體會產生各種需要,當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有機體就會產生一種內部推動力,也就是“內驅力”來引起有機體的反應,讓它用行動來滿足需求。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正是因為“內驅力”是無意識的、是原始的,所以它對一個人的驅動才是有力和主動的。

就像我們餓了會主動尋找食物,遇到危險會下意識的逃跑,見到異性不自覺就被吸引一樣,每個人都天生有發自內心喜愛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天賦和夢想的原始需求,一旦你激發出孩子的內驅力,就像啟動了發動機一樣,他就會主動去學習、去獲得、去滿足這個需求。

但事實上,只激發出孩子的內驅力是不夠的,因為現實生活遠比理想化的生活要複雜和多維。

如果說內驅力是一個人行動的動機和動力所在,是主動為之;那麼,在行動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問題等外部阻力,這些坑,這些絆腳石,也必須要解決掉才行。

也就是說,在實現目標或夢想的途中,不但單單需要“內驅力”這個動力,還需要“外驅力”——策略和方法。只有兩者各司其職,才能在仰望星空的同時,還能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才能衝破所有的阻力,飛向夢想的銀河。

影片中,在馬皓文對兒子的教育中,就“內驅力”這方面的做法,堪稱樣本;但是,在“外驅力”這一塊,可能因為不是重點主題,所以電影裡著墨並不多,但這就有可能給很多觀影的家長造成一種誤解,認為“只要守護好孩子的夢想就行了,其他的不重要”,事實上,這兩者同等重要,一個是拉力,一個是推力,缺一不可。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所以,我也想喊話鄧超,也想喊話所有的家長們:超哥,你做的非常好,但,還可以更好!無論是做電影,還是做家長!

回到現實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來,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二,如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01,觀察,發掘,給孩子探索的空間,讓他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夢想所在,不要限定和過早下結論。

影片中,馬飛的夢想從小就一直很清晰,就是喜歡航天,想當宇航員。而現實中,很多孩子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或夢想所在,這就需要家長耐心的觀察孩子,給孩子以時間和空間,讓他去嘗試和探索,能夠對孩子容錯,允許他放棄和反悔。

"

一,喊話馬皓文:你是個好爸爸,但,你可以做得更好!

《銀河補習班》終於在暑期上映了,對於很多正處於教育的水深火熱之中的家長來說,這部影片無疑給他們打了一針強心劑:它讓家長們覺得,即使自己的孩子現在不夠優秀,甚至墊底,也還有救,還有“逆襲”的可能。

這個電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鄧超飾演的建築工程師馬皓文被人陷害,經歷了幾年牢獄之宅。出來後,發現曾經聰明活潑的兒子馬飛長大了,但是卻變得叛逆、消沉、學習成績墊底,正面臨著被學校勸退的危險。不甘兒子的一生被如此限定,爸爸向主任許諾:期末考試,讓兒子的成績從墊底到進入學校前十。而後的短短几個月,馬皓文特意為兒子開辦了“銀河補習班”教導兒子,不但兌現了諾言,實現了“逆襲”,還讓兒子一路優秀下去,最終實現了自己“一飛沖天,進入銀河系”的夢想……

雖然影片中未能為我們細緻地展示爸爸帶兒子逆襲的具體過程和方法,但是,鄧超版的爸爸在教導兒子時,有一點卻值得所有家長學習,那就是:馬皓文一直在教兒子堅持自己的夢想,並且至始至終都在盡力和孩子一起守護它,實現它。

這也是爸爸的“銀河補習班”的最大意義:永遠不要忘了仰望星空,堅持夢想。而結果,也沒有讓人失望:兒子在爸爸的這種看似不靠譜的教育之下,竟然像換了一個人,從厭學、自卑、自棄到對學習充滿了興趣,自發主動的去學習,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馬皓文這種教育方法能讓孩子有如此大的轉變,其實正是因為他成功的激發了孩子的“內驅力”。

“內驅力”是指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它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大師,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榮格所提出。榮格強調,“內驅力”的實質是一種無意識力量,源於有機體最原始的內部需求驅動。有機體會產生各種需要,當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有機體就會產生一種內部推動力,也就是“內驅力”來引起有機體的反應,讓它用行動來滿足需求。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正是因為“內驅力”是無意識的、是原始的,所以它對一個人的驅動才是有力和主動的。

就像我們餓了會主動尋找食物,遇到危險會下意識的逃跑,見到異性不自覺就被吸引一樣,每個人都天生有發自內心喜愛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天賦和夢想的原始需求,一旦你激發出孩子的內驅力,就像啟動了發動機一樣,他就會主動去學習、去獲得、去滿足這個需求。

但事實上,只激發出孩子的內驅力是不夠的,因為現實生活遠比理想化的生活要複雜和多維。

如果說內驅力是一個人行動的動機和動力所在,是主動為之;那麼,在行動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問題等外部阻力,這些坑,這些絆腳石,也必須要解決掉才行。

也就是說,在實現目標或夢想的途中,不但單單需要“內驅力”這個動力,還需要“外驅力”——策略和方法。只有兩者各司其職,才能在仰望星空的同時,還能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才能衝破所有的阻力,飛向夢想的銀河。

影片中,在馬皓文對兒子的教育中,就“內驅力”這方面的做法,堪稱樣本;但是,在“外驅力”這一塊,可能因為不是重點主題,所以電影裡著墨並不多,但這就有可能給很多觀影的家長造成一種誤解,認為“只要守護好孩子的夢想就行了,其他的不重要”,事實上,這兩者同等重要,一個是拉力,一個是推力,缺一不可。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所以,我也想喊話鄧超,也想喊話所有的家長們:超哥,你做的非常好,但,還可以更好!無論是做電影,還是做家長!

回到現實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來,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二,如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01,觀察,發掘,給孩子探索的空間,讓他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夢想所在,不要限定和過早下結論。

影片中,馬飛的夢想從小就一直很清晰,就是喜歡航天,想當宇航員。而現實中,很多孩子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或夢想所在,這就需要家長耐心的觀察孩子,給孩子以時間和空間,讓他去嘗試和探索,能夠對孩子容錯,允許他放棄和反悔。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其實只要細心觀察,孩子對什麼感興趣是很容易看出來的,特別是在他自覺自願,而不是有人逼迫他去接觸某樣東西的時候。

  • 有的孩子對色彩感興趣,拿起筆就能塗塗畫畫;
  • 有的孩子就是對音樂和節奏有天生的敏感力;
  • 有的孩子就是喜歡運動,精力旺盛,熱血沸騰;

就像我兒子,很喜歡運動,特別是跑步,不管天氣如何,時間多久,他都樂此不疲。真正的喜歡,不在其列的人是無法體會的。

而有的孩子處在探索期,喜歡嘗試這個嘗試那個,是因為他還沒有定型,不要因此就用“沒耐心,不能堅持”或者“你在這方面就是不行”等定性的語言來評價孩子。

02,尊重孩子,有自尊,才能自主努力。

自尊是自我概念中有關自我評價的部分,是兒童對自己總的價值判斷。新皮亞傑主義認為,自尊是建立在兒童描述和定義自我的認知能力基礎上的,兒童的這種認知能力日益增強。

研究表明:5-7歲之前,兒童雖然能夠判斷自己在不同活動中的能力,但是他們還無法依照主次進行排序,所以他們傾向於接受成人對他們的評價。到了童年的中期,他們就會把父母和社會的評價標準內化,以形成和維持自我價值感方面對自身能力的評價。

所以,童年時期,家長以及周圍環境對孩子自尊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長一直用低評價和語言暴力來打壓孩子,那孩子在內心也認定“我很差勁,很愚蠢”等。

  • 就像影片中馬飛的媽媽對馬飛說的最多的就是“這孩子就是這麼差勁”,“這孩子沒救了”。
  • 現實中的許多家長也是這樣評價自己的孩子:“你是豬腦子嗎?”“你除了吃,還能幹什麼?”

這些家長不明白:正是你的惡評,化為了利刃,深深的傷害到了孩子的自尊,塑造了孩子的低自尊。

"

一,喊話馬皓文:你是個好爸爸,但,你可以做得更好!

《銀河補習班》終於在暑期上映了,對於很多正處於教育的水深火熱之中的家長來說,這部影片無疑給他們打了一針強心劑:它讓家長們覺得,即使自己的孩子現在不夠優秀,甚至墊底,也還有救,還有“逆襲”的可能。

這個電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鄧超飾演的建築工程師馬皓文被人陷害,經歷了幾年牢獄之宅。出來後,發現曾經聰明活潑的兒子馬飛長大了,但是卻變得叛逆、消沉、學習成績墊底,正面臨著被學校勸退的危險。不甘兒子的一生被如此限定,爸爸向主任許諾:期末考試,讓兒子的成績從墊底到進入學校前十。而後的短短几個月,馬皓文特意為兒子開辦了“銀河補習班”教導兒子,不但兌現了諾言,實現了“逆襲”,還讓兒子一路優秀下去,最終實現了自己“一飛沖天,進入銀河系”的夢想……

雖然影片中未能為我們細緻地展示爸爸帶兒子逆襲的具體過程和方法,但是,鄧超版的爸爸在教導兒子時,有一點卻值得所有家長學習,那就是:馬皓文一直在教兒子堅持自己的夢想,並且至始至終都在盡力和孩子一起守護它,實現它。

這也是爸爸的“銀河補習班”的最大意義:永遠不要忘了仰望星空,堅持夢想。而結果,也沒有讓人失望:兒子在爸爸的這種看似不靠譜的教育之下,竟然像換了一個人,從厭學、自卑、自棄到對學習充滿了興趣,自發主動的去學習,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馬皓文這種教育方法能讓孩子有如此大的轉變,其實正是因為他成功的激發了孩子的“內驅力”。

“內驅力”是指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它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大師,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榮格所提出。榮格強調,“內驅力”的實質是一種無意識力量,源於有機體最原始的內部需求驅動。有機體會產生各種需要,當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有機體就會產生一種內部推動力,也就是“內驅力”來引起有機體的反應,讓它用行動來滿足需求。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正是因為“內驅力”是無意識的、是原始的,所以它對一個人的驅動才是有力和主動的。

就像我們餓了會主動尋找食物,遇到危險會下意識的逃跑,見到異性不自覺就被吸引一樣,每個人都天生有發自內心喜愛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天賦和夢想的原始需求,一旦你激發出孩子的內驅力,就像啟動了發動機一樣,他就會主動去學習、去獲得、去滿足這個需求。

但事實上,只激發出孩子的內驅力是不夠的,因為現實生活遠比理想化的生活要複雜和多維。

如果說內驅力是一個人行動的動機和動力所在,是主動為之;那麼,在行動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問題等外部阻力,這些坑,這些絆腳石,也必須要解決掉才行。

也就是說,在實現目標或夢想的途中,不但單單需要“內驅力”這個動力,還需要“外驅力”——策略和方法。只有兩者各司其職,才能在仰望星空的同時,還能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才能衝破所有的阻力,飛向夢想的銀河。

影片中,在馬皓文對兒子的教育中,就“內驅力”這方面的做法,堪稱樣本;但是,在“外驅力”這一塊,可能因為不是重點主題,所以電影裡著墨並不多,但這就有可能給很多觀影的家長造成一種誤解,認為“只要守護好孩子的夢想就行了,其他的不重要”,事實上,這兩者同等重要,一個是拉力,一個是推力,缺一不可。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所以,我也想喊話鄧超,也想喊話所有的家長們:超哥,你做的非常好,但,還可以更好!無論是做電影,還是做家長!

回到現實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來,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二,如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01,觀察,發掘,給孩子探索的空間,讓他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夢想所在,不要限定和過早下結論。

影片中,馬飛的夢想從小就一直很清晰,就是喜歡航天,想當宇航員。而現實中,很多孩子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或夢想所在,這就需要家長耐心的觀察孩子,給孩子以時間和空間,讓他去嘗試和探索,能夠對孩子容錯,允許他放棄和反悔。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其實只要細心觀察,孩子對什麼感興趣是很容易看出來的,特別是在他自覺自願,而不是有人逼迫他去接觸某樣東西的時候。

  • 有的孩子對色彩感興趣,拿起筆就能塗塗畫畫;
  • 有的孩子就是對音樂和節奏有天生的敏感力;
  • 有的孩子就是喜歡運動,精力旺盛,熱血沸騰;

就像我兒子,很喜歡運動,特別是跑步,不管天氣如何,時間多久,他都樂此不疲。真正的喜歡,不在其列的人是無法體會的。

而有的孩子處在探索期,喜歡嘗試這個嘗試那個,是因為他還沒有定型,不要因此就用“沒耐心,不能堅持”或者“你在這方面就是不行”等定性的語言來評價孩子。

02,尊重孩子,有自尊,才能自主努力。

自尊是自我概念中有關自我評價的部分,是兒童對自己總的價值判斷。新皮亞傑主義認為,自尊是建立在兒童描述和定義自我的認知能力基礎上的,兒童的這種認知能力日益增強。

研究表明:5-7歲之前,兒童雖然能夠判斷自己在不同活動中的能力,但是他們還無法依照主次進行排序,所以他們傾向於接受成人對他們的評價。到了童年的中期,他們就會把父母和社會的評價標準內化,以形成和維持自我價值感方面對自身能力的評價。

所以,童年時期,家長以及周圍環境對孩子自尊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長一直用低評價和語言暴力來打壓孩子,那孩子在內心也認定“我很差勁,很愚蠢”等。

  • 就像影片中馬飛的媽媽對馬飛說的最多的就是“這孩子就是這麼差勁”,“這孩子沒救了”。
  • 現實中的許多家長也是這樣評價自己的孩子:“你是豬腦子嗎?”“你除了吃,還能幹什麼?”

這些家長不明白:正是你的惡評,化為了利刃,深深的傷害到了孩子的自尊,塑造了孩子的低自尊。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發展心理學》中說:這種評價會讓兒童感到羞愧,他們把失敗歸咎於自己的任何缺陷,並且認為這是無法改變的。他們重複失敗的策略或者乾脆放棄,而不是嘗試通過不同的方法去獲得成功。更可怕的是:他們還相信這種“差勁”是永久性的,這種“差勁”的感覺很可能會延續到成年期。

高自尊的兒童恰好相反,他們的父母和老師常常給予他們特定的、關注性的反饋,而不是批評。所以,他們更傾向於將失敗歸咎於外部因素或者自己努力不足。如果堅持到最後自然不成功,他們會改變策略直到找到合適的方法。

所幸,孩子自尊的形成不是固化的。就像影片中的馬飛,在父親的教育之下,他依然可以重塑對自我的評價,從一開始說出“我就是個差學生,學不好了”到最後相信自己可以,而主動的去學習。

  • 從“我不行”到“我可以”不但是對自我評價的轉變;
  • 更是心態的轉變:從“我不想做”的破罐子破摔的消極心態,變成“我喜歡做,我要做”的主動行動,所爆發出的力量是天壤之別,結果自然也不同。

03,支持和守護。

夢想如此可貴,也很脆弱,所以,一旦孩子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願意為之付出的夢想,就做孩子的守護神吧。就像鄧超在宣傳影片時寫的那封信一樣,給孩子營造一個“抱持性環境”,替他擋著不必要的風雨,讓他飛的更高。

"

一,喊話馬皓文:你是個好爸爸,但,你可以做得更好!

《銀河補習班》終於在暑期上映了,對於很多正處於教育的水深火熱之中的家長來說,這部影片無疑給他們打了一針強心劑:它讓家長們覺得,即使自己的孩子現在不夠優秀,甚至墊底,也還有救,還有“逆襲”的可能。

這個電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鄧超飾演的建築工程師馬皓文被人陷害,經歷了幾年牢獄之宅。出來後,發現曾經聰明活潑的兒子馬飛長大了,但是卻變得叛逆、消沉、學習成績墊底,正面臨著被學校勸退的危險。不甘兒子的一生被如此限定,爸爸向主任許諾:期末考試,讓兒子的成績從墊底到進入學校前十。而後的短短几個月,馬皓文特意為兒子開辦了“銀河補習班”教導兒子,不但兌現了諾言,實現了“逆襲”,還讓兒子一路優秀下去,最終實現了自己“一飛沖天,進入銀河系”的夢想……

雖然影片中未能為我們細緻地展示爸爸帶兒子逆襲的具體過程和方法,但是,鄧超版的爸爸在教導兒子時,有一點卻值得所有家長學習,那就是:馬皓文一直在教兒子堅持自己的夢想,並且至始至終都在盡力和孩子一起守護它,實現它。

這也是爸爸的“銀河補習班”的最大意義:永遠不要忘了仰望星空,堅持夢想。而結果,也沒有讓人失望:兒子在爸爸的這種看似不靠譜的教育之下,竟然像換了一個人,從厭學、自卑、自棄到對學習充滿了興趣,自發主動的去學習,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馬皓文這種教育方法能讓孩子有如此大的轉變,其實正是因為他成功的激發了孩子的“內驅力”。

“內驅力”是指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它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大師,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榮格所提出。榮格強調,“內驅力”的實質是一種無意識力量,源於有機體最原始的內部需求驅動。有機體會產生各種需要,當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有機體就會產生一種內部推動力,也就是“內驅力”來引起有機體的反應,讓它用行動來滿足需求。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正是因為“內驅力”是無意識的、是原始的,所以它對一個人的驅動才是有力和主動的。

就像我們餓了會主動尋找食物,遇到危險會下意識的逃跑,見到異性不自覺就被吸引一樣,每個人都天生有發自內心喜愛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天賦和夢想的原始需求,一旦你激發出孩子的內驅力,就像啟動了發動機一樣,他就會主動去學習、去獲得、去滿足這個需求。

但事實上,只激發出孩子的內驅力是不夠的,因為現實生活遠比理想化的生活要複雜和多維。

如果說內驅力是一個人行動的動機和動力所在,是主動為之;那麼,在行動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問題等外部阻力,這些坑,這些絆腳石,也必須要解決掉才行。

也就是說,在實現目標或夢想的途中,不但單單需要“內驅力”這個動力,還需要“外驅力”——策略和方法。只有兩者各司其職,才能在仰望星空的同時,還能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才能衝破所有的阻力,飛向夢想的銀河。

影片中,在馬皓文對兒子的教育中,就“內驅力”這方面的做法,堪稱樣本;但是,在“外驅力”這一塊,可能因為不是重點主題,所以電影裡著墨並不多,但這就有可能給很多觀影的家長造成一種誤解,認為“只要守護好孩子的夢想就行了,其他的不重要”,事實上,這兩者同等重要,一個是拉力,一個是推力,缺一不可。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所以,我也想喊話鄧超,也想喊話所有的家長們:超哥,你做的非常好,但,還可以更好!無論是做電影,還是做家長!

回到現實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來,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二,如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01,觀察,發掘,給孩子探索的空間,讓他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夢想所在,不要限定和過早下結論。

影片中,馬飛的夢想從小就一直很清晰,就是喜歡航天,想當宇航員。而現實中,很多孩子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或夢想所在,這就需要家長耐心的觀察孩子,給孩子以時間和空間,讓他去嘗試和探索,能夠對孩子容錯,允許他放棄和反悔。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其實只要細心觀察,孩子對什麼感興趣是很容易看出來的,特別是在他自覺自願,而不是有人逼迫他去接觸某樣東西的時候。

  • 有的孩子對色彩感興趣,拿起筆就能塗塗畫畫;
  • 有的孩子就是對音樂和節奏有天生的敏感力;
  • 有的孩子就是喜歡運動,精力旺盛,熱血沸騰;

就像我兒子,很喜歡運動,特別是跑步,不管天氣如何,時間多久,他都樂此不疲。真正的喜歡,不在其列的人是無法體會的。

而有的孩子處在探索期,喜歡嘗試這個嘗試那個,是因為他還沒有定型,不要因此就用“沒耐心,不能堅持”或者“你在這方面就是不行”等定性的語言來評價孩子。

02,尊重孩子,有自尊,才能自主努力。

自尊是自我概念中有關自我評價的部分,是兒童對自己總的價值判斷。新皮亞傑主義認為,自尊是建立在兒童描述和定義自我的認知能力基礎上的,兒童的這種認知能力日益增強。

研究表明:5-7歲之前,兒童雖然能夠判斷自己在不同活動中的能力,但是他們還無法依照主次進行排序,所以他們傾向於接受成人對他們的評價。到了童年的中期,他們就會把父母和社會的評價標準內化,以形成和維持自我價值感方面對自身能力的評價。

所以,童年時期,家長以及周圍環境對孩子自尊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長一直用低評價和語言暴力來打壓孩子,那孩子在內心也認定“我很差勁,很愚蠢”等。

  • 就像影片中馬飛的媽媽對馬飛說的最多的就是“這孩子就是這麼差勁”,“這孩子沒救了”。
  • 現實中的許多家長也是這樣評價自己的孩子:“你是豬腦子嗎?”“你除了吃,還能幹什麼?”

這些家長不明白:正是你的惡評,化為了利刃,深深的傷害到了孩子的自尊,塑造了孩子的低自尊。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發展心理學》中說:這種評價會讓兒童感到羞愧,他們把失敗歸咎於自己的任何缺陷,並且認為這是無法改變的。他們重複失敗的策略或者乾脆放棄,而不是嘗試通過不同的方法去獲得成功。更可怕的是:他們還相信這種“差勁”是永久性的,這種“差勁”的感覺很可能會延續到成年期。

高自尊的兒童恰好相反,他們的父母和老師常常給予他們特定的、關注性的反饋,而不是批評。所以,他們更傾向於將失敗歸咎於外部因素或者自己努力不足。如果堅持到最後自然不成功,他們會改變策略直到找到合適的方法。

所幸,孩子自尊的形成不是固化的。就像影片中的馬飛,在父親的教育之下,他依然可以重塑對自我的評價,從一開始說出“我就是個差學生,學不好了”到最後相信自己可以,而主動的去學習。

  • 從“我不行”到“我可以”不但是對自我評價的轉變;
  • 更是心態的轉變:從“我不想做”的破罐子破摔的消極心態,變成“我喜歡做,我要做”的主動行動,所爆發出的力量是天壤之別,結果自然也不同。

03,支持和守護。

夢想如此可貴,也很脆弱,所以,一旦孩子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願意為之付出的夢想,就做孩子的守護神吧。就像鄧超在宣傳影片時寫的那封信一樣,給孩子營造一個“抱持性環境”,替他擋著不必要的風雨,讓他飛的更高。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不止在電影裡,而在現實生活中,鄧超對孩子的教育,同樣值得大多數家長學習。

"

一,喊話馬皓文:你是個好爸爸,但,你可以做得更好!

《銀河補習班》終於在暑期上映了,對於很多正處於教育的水深火熱之中的家長來說,這部影片無疑給他們打了一針強心劑:它讓家長們覺得,即使自己的孩子現在不夠優秀,甚至墊底,也還有救,還有“逆襲”的可能。

這個電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鄧超飾演的建築工程師馬皓文被人陷害,經歷了幾年牢獄之宅。出來後,發現曾經聰明活潑的兒子馬飛長大了,但是卻變得叛逆、消沉、學習成績墊底,正面臨著被學校勸退的危險。不甘兒子的一生被如此限定,爸爸向主任許諾:期末考試,讓兒子的成績從墊底到進入學校前十。而後的短短几個月,馬皓文特意為兒子開辦了“銀河補習班”教導兒子,不但兌現了諾言,實現了“逆襲”,還讓兒子一路優秀下去,最終實現了自己“一飛沖天,進入銀河系”的夢想……

雖然影片中未能為我們細緻地展示爸爸帶兒子逆襲的具體過程和方法,但是,鄧超版的爸爸在教導兒子時,有一點卻值得所有家長學習,那就是:馬皓文一直在教兒子堅持自己的夢想,並且至始至終都在盡力和孩子一起守護它,實現它。

這也是爸爸的“銀河補習班”的最大意義:永遠不要忘了仰望星空,堅持夢想。而結果,也沒有讓人失望:兒子在爸爸的這種看似不靠譜的教育之下,竟然像換了一個人,從厭學、自卑、自棄到對學習充滿了興趣,自發主動的去學習,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馬皓文這種教育方法能讓孩子有如此大的轉變,其實正是因為他成功的激發了孩子的“內驅力”。

“內驅力”是指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它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大師,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榮格所提出。榮格強調,“內驅力”的實質是一種無意識力量,源於有機體最原始的內部需求驅動。有機體會產生各種需要,當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有機體就會產生一種內部推動力,也就是“內驅力”來引起有機體的反應,讓它用行動來滿足需求。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正是因為“內驅力”是無意識的、是原始的,所以它對一個人的驅動才是有力和主動的。

就像我們餓了會主動尋找食物,遇到危險會下意識的逃跑,見到異性不自覺就被吸引一樣,每個人都天生有發自內心喜愛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天賦和夢想的原始需求,一旦你激發出孩子的內驅力,就像啟動了發動機一樣,他就會主動去學習、去獲得、去滿足這個需求。

但事實上,只激發出孩子的內驅力是不夠的,因為現實生活遠比理想化的生活要複雜和多維。

如果說內驅力是一個人行動的動機和動力所在,是主動為之;那麼,在行動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問題等外部阻力,這些坑,這些絆腳石,也必須要解決掉才行。

也就是說,在實現目標或夢想的途中,不但單單需要“內驅力”這個動力,還需要“外驅力”——策略和方法。只有兩者各司其職,才能在仰望星空的同時,還能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才能衝破所有的阻力,飛向夢想的銀河。

影片中,在馬皓文對兒子的教育中,就“內驅力”這方面的做法,堪稱樣本;但是,在“外驅力”這一塊,可能因為不是重點主題,所以電影裡著墨並不多,但這就有可能給很多觀影的家長造成一種誤解,認為“只要守護好孩子的夢想就行了,其他的不重要”,事實上,這兩者同等重要,一個是拉力,一個是推力,缺一不可。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所以,我也想喊話鄧超,也想喊話所有的家長們:超哥,你做的非常好,但,還可以更好!無論是做電影,還是做家長!

回到現實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來,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二,如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01,觀察,發掘,給孩子探索的空間,讓他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夢想所在,不要限定和過早下結論。

影片中,馬飛的夢想從小就一直很清晰,就是喜歡航天,想當宇航員。而現實中,很多孩子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或夢想所在,這就需要家長耐心的觀察孩子,給孩子以時間和空間,讓他去嘗試和探索,能夠對孩子容錯,允許他放棄和反悔。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其實只要細心觀察,孩子對什麼感興趣是很容易看出來的,特別是在他自覺自願,而不是有人逼迫他去接觸某樣東西的時候。

  • 有的孩子對色彩感興趣,拿起筆就能塗塗畫畫;
  • 有的孩子就是對音樂和節奏有天生的敏感力;
  • 有的孩子就是喜歡運動,精力旺盛,熱血沸騰;

就像我兒子,很喜歡運動,特別是跑步,不管天氣如何,時間多久,他都樂此不疲。真正的喜歡,不在其列的人是無法體會的。

而有的孩子處在探索期,喜歡嘗試這個嘗試那個,是因為他還沒有定型,不要因此就用“沒耐心,不能堅持”或者“你在這方面就是不行”等定性的語言來評價孩子。

02,尊重孩子,有自尊,才能自主努力。

自尊是自我概念中有關自我評價的部分,是兒童對自己總的價值判斷。新皮亞傑主義認為,自尊是建立在兒童描述和定義自我的認知能力基礎上的,兒童的這種認知能力日益增強。

研究表明:5-7歲之前,兒童雖然能夠判斷自己在不同活動中的能力,但是他們還無法依照主次進行排序,所以他們傾向於接受成人對他們的評價。到了童年的中期,他們就會把父母和社會的評價標準內化,以形成和維持自我價值感方面對自身能力的評價。

所以,童年時期,家長以及周圍環境對孩子自尊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長一直用低評價和語言暴力來打壓孩子,那孩子在內心也認定“我很差勁,很愚蠢”等。

  • 就像影片中馬飛的媽媽對馬飛說的最多的就是“這孩子就是這麼差勁”,“這孩子沒救了”。
  • 現實中的許多家長也是這樣評價自己的孩子:“你是豬腦子嗎?”“你除了吃,還能幹什麼?”

這些家長不明白:正是你的惡評,化為了利刃,深深的傷害到了孩子的自尊,塑造了孩子的低自尊。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發展心理學》中說:這種評價會讓兒童感到羞愧,他們把失敗歸咎於自己的任何缺陷,並且認為這是無法改變的。他們重複失敗的策略或者乾脆放棄,而不是嘗試通過不同的方法去獲得成功。更可怕的是:他們還相信這種“差勁”是永久性的,這種“差勁”的感覺很可能會延續到成年期。

高自尊的兒童恰好相反,他們的父母和老師常常給予他們特定的、關注性的反饋,而不是批評。所以,他們更傾向於將失敗歸咎於外部因素或者自己努力不足。如果堅持到最後自然不成功,他們會改變策略直到找到合適的方法。

所幸,孩子自尊的形成不是固化的。就像影片中的馬飛,在父親的教育之下,他依然可以重塑對自我的評價,從一開始說出“我就是個差學生,學不好了”到最後相信自己可以,而主動的去學習。

  • 從“我不行”到“我可以”不但是對自我評價的轉變;
  • 更是心態的轉變:從“我不想做”的破罐子破摔的消極心態,變成“我喜歡做,我要做”的主動行動,所爆發出的力量是天壤之別,結果自然也不同。

03,支持和守護。

夢想如此可貴,也很脆弱,所以,一旦孩子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願意為之付出的夢想,就做孩子的守護神吧。就像鄧超在宣傳影片時寫的那封信一樣,給孩子營造一個“抱持性環境”,替他擋著不必要的風雨,讓他飛的更高。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不止在電影裡,而在現實生活中,鄧超對孩子的教育,同樣值得大多數家長學習。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三,家長不但要教孩子仰望星空,同時也要教他們低頭看路。只有腳踏實地,才能克服阻力,飛向夢想。

夢想的實現過程,就像爬坡,你的目標就在前方,你心裡也意志堅定的朝目標行動,但是在過程中,你也必須要用策略和方法來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和突發狀況。

01,分解目標,克服恐懼。

  • 目標必須要高遠,否則很容易就被眼前的困難大山擋住了;
  • 但是,當一個人覺得自己離目標太過遙遠時,也很容易被嚇到放棄。

怎麼辦呢?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一步步來。

影片中,當馬皓文向教導主任許諾後,馬飛是很心虛的,他覺得自己肯定達不到目標。這時,馬皓文把馬飛書包裡的書全部倒出來,摞好,用尺子量完之後說:才十幾釐米的厚度,幾天吃透一釐米,也能把它給啃完!

這就是把大目標化成N個小目標,平均分攤給每一天,就不會那麼可怕了。每完成一個,就離最終目標更近了一步,而且還能收穫滿滿的成就感,激勵完成下一個目標。

"

一,喊話馬皓文:你是個好爸爸,但,你可以做得更好!

《銀河補習班》終於在暑期上映了,對於很多正處於教育的水深火熱之中的家長來說,這部影片無疑給他們打了一針強心劑:它讓家長們覺得,即使自己的孩子現在不夠優秀,甚至墊底,也還有救,還有“逆襲”的可能。

這個電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鄧超飾演的建築工程師馬皓文被人陷害,經歷了幾年牢獄之宅。出來後,發現曾經聰明活潑的兒子馬飛長大了,但是卻變得叛逆、消沉、學習成績墊底,正面臨著被學校勸退的危險。不甘兒子的一生被如此限定,爸爸向主任許諾:期末考試,讓兒子的成績從墊底到進入學校前十。而後的短短几個月,馬皓文特意為兒子開辦了“銀河補習班”教導兒子,不但兌現了諾言,實現了“逆襲”,還讓兒子一路優秀下去,最終實現了自己“一飛沖天,進入銀河系”的夢想……

雖然影片中未能為我們細緻地展示爸爸帶兒子逆襲的具體過程和方法,但是,鄧超版的爸爸在教導兒子時,有一點卻值得所有家長學習,那就是:馬皓文一直在教兒子堅持自己的夢想,並且至始至終都在盡力和孩子一起守護它,實現它。

這也是爸爸的“銀河補習班”的最大意義:永遠不要忘了仰望星空,堅持夢想。而結果,也沒有讓人失望:兒子在爸爸的這種看似不靠譜的教育之下,竟然像換了一個人,從厭學、自卑、自棄到對學習充滿了興趣,自發主動的去學習,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馬皓文這種教育方法能讓孩子有如此大的轉變,其實正是因為他成功的激發了孩子的“內驅力”。

“內驅力”是指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它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大師,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榮格所提出。榮格強調,“內驅力”的實質是一種無意識力量,源於有機體最原始的內部需求驅動。有機體會產生各種需要,當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有機體就會產生一種內部推動力,也就是“內驅力”來引起有機體的反應,讓它用行動來滿足需求。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正是因為“內驅力”是無意識的、是原始的,所以它對一個人的驅動才是有力和主動的。

就像我們餓了會主動尋找食物,遇到危險會下意識的逃跑,見到異性不自覺就被吸引一樣,每個人都天生有發自內心喜愛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天賦和夢想的原始需求,一旦你激發出孩子的內驅力,就像啟動了發動機一樣,他就會主動去學習、去獲得、去滿足這個需求。

但事實上,只激發出孩子的內驅力是不夠的,因為現實生活遠比理想化的生活要複雜和多維。

如果說內驅力是一個人行動的動機和動力所在,是主動為之;那麼,在行動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問題等外部阻力,這些坑,這些絆腳石,也必須要解決掉才行。

也就是說,在實現目標或夢想的途中,不但單單需要“內驅力”這個動力,還需要“外驅力”——策略和方法。只有兩者各司其職,才能在仰望星空的同時,還能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才能衝破所有的阻力,飛向夢想的銀河。

影片中,在馬皓文對兒子的教育中,就“內驅力”這方面的做法,堪稱樣本;但是,在“外驅力”這一塊,可能因為不是重點主題,所以電影裡著墨並不多,但這就有可能給很多觀影的家長造成一種誤解,認為“只要守護好孩子的夢想就行了,其他的不重要”,事實上,這兩者同等重要,一個是拉力,一個是推力,缺一不可。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所以,我也想喊話鄧超,也想喊話所有的家長們:超哥,你做的非常好,但,還可以更好!無論是做電影,還是做家長!

回到現實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來,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二,如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01,觀察,發掘,給孩子探索的空間,讓他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夢想所在,不要限定和過早下結論。

影片中,馬飛的夢想從小就一直很清晰,就是喜歡航天,想當宇航員。而現實中,很多孩子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或夢想所在,這就需要家長耐心的觀察孩子,給孩子以時間和空間,讓他去嘗試和探索,能夠對孩子容錯,允許他放棄和反悔。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其實只要細心觀察,孩子對什麼感興趣是很容易看出來的,特別是在他自覺自願,而不是有人逼迫他去接觸某樣東西的時候。

  • 有的孩子對色彩感興趣,拿起筆就能塗塗畫畫;
  • 有的孩子就是對音樂和節奏有天生的敏感力;
  • 有的孩子就是喜歡運動,精力旺盛,熱血沸騰;

就像我兒子,很喜歡運動,特別是跑步,不管天氣如何,時間多久,他都樂此不疲。真正的喜歡,不在其列的人是無法體會的。

而有的孩子處在探索期,喜歡嘗試這個嘗試那個,是因為他還沒有定型,不要因此就用“沒耐心,不能堅持”或者“你在這方面就是不行”等定性的語言來評價孩子。

02,尊重孩子,有自尊,才能自主努力。

自尊是自我概念中有關自我評價的部分,是兒童對自己總的價值判斷。新皮亞傑主義認為,自尊是建立在兒童描述和定義自我的認知能力基礎上的,兒童的這種認知能力日益增強。

研究表明:5-7歲之前,兒童雖然能夠判斷自己在不同活動中的能力,但是他們還無法依照主次進行排序,所以他們傾向於接受成人對他們的評價。到了童年的中期,他們就會把父母和社會的評價標準內化,以形成和維持自我價值感方面對自身能力的評價。

所以,童年時期,家長以及周圍環境對孩子自尊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長一直用低評價和語言暴力來打壓孩子,那孩子在內心也認定“我很差勁,很愚蠢”等。

  • 就像影片中馬飛的媽媽對馬飛說的最多的就是“這孩子就是這麼差勁”,“這孩子沒救了”。
  • 現實中的許多家長也是這樣評價自己的孩子:“你是豬腦子嗎?”“你除了吃,還能幹什麼?”

這些家長不明白:正是你的惡評,化為了利刃,深深的傷害到了孩子的自尊,塑造了孩子的低自尊。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發展心理學》中說:這種評價會讓兒童感到羞愧,他們把失敗歸咎於自己的任何缺陷,並且認為這是無法改變的。他們重複失敗的策略或者乾脆放棄,而不是嘗試通過不同的方法去獲得成功。更可怕的是:他們還相信這種“差勁”是永久性的,這種“差勁”的感覺很可能會延續到成年期。

高自尊的兒童恰好相反,他們的父母和老師常常給予他們特定的、關注性的反饋,而不是批評。所以,他們更傾向於將失敗歸咎於外部因素或者自己努力不足。如果堅持到最後自然不成功,他們會改變策略直到找到合適的方法。

所幸,孩子自尊的形成不是固化的。就像影片中的馬飛,在父親的教育之下,他依然可以重塑對自我的評價,從一開始說出“我就是個差學生,學不好了”到最後相信自己可以,而主動的去學習。

  • 從“我不行”到“我可以”不但是對自我評價的轉變;
  • 更是心態的轉變:從“我不想做”的破罐子破摔的消極心態,變成“我喜歡做,我要做”的主動行動,所爆發出的力量是天壤之別,結果自然也不同。

03,支持和守護。

夢想如此可貴,也很脆弱,所以,一旦孩子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願意為之付出的夢想,就做孩子的守護神吧。就像鄧超在宣傳影片時寫的那封信一樣,給孩子營造一個“抱持性環境”,替他擋著不必要的風雨,讓他飛的更高。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不止在電影裡,而在現實生活中,鄧超對孩子的教育,同樣值得大多數家長學習。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三,家長不但要教孩子仰望星空,同時也要教他們低頭看路。只有腳踏實地,才能克服阻力,飛向夢想。

夢想的實現過程,就像爬坡,你的目標就在前方,你心裡也意志堅定的朝目標行動,但是在過程中,你也必須要用策略和方法來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和突發狀況。

01,分解目標,克服恐懼。

  • 目標必須要高遠,否則很容易就被眼前的困難大山擋住了;
  • 但是,當一個人覺得自己離目標太過遙遠時,也很容易被嚇到放棄。

怎麼辦呢?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一步步來。

影片中,當馬皓文向教導主任許諾後,馬飛是很心虛的,他覺得自己肯定達不到目標。這時,馬皓文把馬飛書包裡的書全部倒出來,摞好,用尺子量完之後說:才十幾釐米的厚度,幾天吃透一釐米,也能把它給啃完!

這就是把大目標化成N個小目標,平均分攤給每一天,就不會那麼可怕了。每完成一個,就離最終目標更近了一步,而且還能收穫滿滿的成就感,激勵完成下一個目標。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02,養成好慣性,讓你走的更快。

奧維德說:“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

習慣可以讓我們減少思考的時間,簡化了行動的步驟,讓我們更有效率。高效能的習慣就像一駕高速行駛的列車,能帶著你更快的通向成功。

特別是對於孩子來說,可塑性強,一些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越早越好,比如主動學習、比如預習功課,比如及時覆盤糾錯。

如果已經形成了不好的習慣,也沒關係,壞習慣雖然無法改掉,卻可以用好的習慣來代替代掉。只要堅持和重複,達到習慣形成的週期之後,新的神經迴路就回覆蓋掉舊的神經迴路,新習慣就形成了。

03,榜樣的力量,用行動來替代說教。

有調查表明,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最無用,最低級的一項就是:說教。

原因在於:每個人都渴望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他們願意做出主動改變,卻不願意在被說教、被說服、被影響的情況下做出被動改變。

所以,做父母的如果想讓孩子做出改變,自己要先以身作則。

電影裡,父子倆在小屋裡度過的第一個晚上,馬飛準備睡覺,看見爸爸拿出紙筆,就問爸爸:我要不要也學一會?爸爸回答:那是你自己的事情。馬飛主動的拿出書來學習。爸爸並沒有要求兒子不睡覺起來學習,也沒有一句說教,他讓孩子拿回自主權。所以,他只是做好他自己的事情,卻能成為兒子最好的榜樣。

"

一,喊話馬皓文:你是個好爸爸,但,你可以做得更好!

《銀河補習班》終於在暑期上映了,對於很多正處於教育的水深火熱之中的家長來說,這部影片無疑給他們打了一針強心劑:它讓家長們覺得,即使自己的孩子現在不夠優秀,甚至墊底,也還有救,還有“逆襲”的可能。

這個電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鄧超飾演的建築工程師馬皓文被人陷害,經歷了幾年牢獄之宅。出來後,發現曾經聰明活潑的兒子馬飛長大了,但是卻變得叛逆、消沉、學習成績墊底,正面臨著被學校勸退的危險。不甘兒子的一生被如此限定,爸爸向主任許諾:期末考試,讓兒子的成績從墊底到進入學校前十。而後的短短几個月,馬皓文特意為兒子開辦了“銀河補習班”教導兒子,不但兌現了諾言,實現了“逆襲”,還讓兒子一路優秀下去,最終實現了自己“一飛沖天,進入銀河系”的夢想……

雖然影片中未能為我們細緻地展示爸爸帶兒子逆襲的具體過程和方法,但是,鄧超版的爸爸在教導兒子時,有一點卻值得所有家長學習,那就是:馬皓文一直在教兒子堅持自己的夢想,並且至始至終都在盡力和孩子一起守護它,實現它。

這也是爸爸的“銀河補習班”的最大意義:永遠不要忘了仰望星空,堅持夢想。而結果,也沒有讓人失望:兒子在爸爸的這種看似不靠譜的教育之下,竟然像換了一個人,從厭學、自卑、自棄到對學習充滿了興趣,自發主動的去學習,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馬皓文這種教育方法能讓孩子有如此大的轉變,其實正是因為他成功的激發了孩子的“內驅力”。

“內驅力”是指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它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大師,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榮格所提出。榮格強調,“內驅力”的實質是一種無意識力量,源於有機體最原始的內部需求驅動。有機體會產生各種需要,當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有機體就會產生一種內部推動力,也就是“內驅力”來引起有機體的反應,讓它用行動來滿足需求。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正是因為“內驅力”是無意識的、是原始的,所以它對一個人的驅動才是有力和主動的。

就像我們餓了會主動尋找食物,遇到危險會下意識的逃跑,見到異性不自覺就被吸引一樣,每個人都天生有發自內心喜愛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天賦和夢想的原始需求,一旦你激發出孩子的內驅力,就像啟動了發動機一樣,他就會主動去學習、去獲得、去滿足這個需求。

但事實上,只激發出孩子的內驅力是不夠的,因為現實生活遠比理想化的生活要複雜和多維。

如果說內驅力是一個人行動的動機和動力所在,是主動為之;那麼,在行動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問題等外部阻力,這些坑,這些絆腳石,也必須要解決掉才行。

也就是說,在實現目標或夢想的途中,不但單單需要“內驅力”這個動力,還需要“外驅力”——策略和方法。只有兩者各司其職,才能在仰望星空的同時,還能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才能衝破所有的阻力,飛向夢想的銀河。

影片中,在馬皓文對兒子的教育中,就“內驅力”這方面的做法,堪稱樣本;但是,在“外驅力”這一塊,可能因為不是重點主題,所以電影裡著墨並不多,但這就有可能給很多觀影的家長造成一種誤解,認為“只要守護好孩子的夢想就行了,其他的不重要”,事實上,這兩者同等重要,一個是拉力,一個是推力,缺一不可。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所以,我也想喊話鄧超,也想喊話所有的家長們:超哥,你做的非常好,但,還可以更好!無論是做電影,還是做家長!

回到現實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來,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二,如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01,觀察,發掘,給孩子探索的空間,讓他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夢想所在,不要限定和過早下結論。

影片中,馬飛的夢想從小就一直很清晰,就是喜歡航天,想當宇航員。而現實中,很多孩子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或夢想所在,這就需要家長耐心的觀察孩子,給孩子以時間和空間,讓他去嘗試和探索,能夠對孩子容錯,允許他放棄和反悔。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其實只要細心觀察,孩子對什麼感興趣是很容易看出來的,特別是在他自覺自願,而不是有人逼迫他去接觸某樣東西的時候。

  • 有的孩子對色彩感興趣,拿起筆就能塗塗畫畫;
  • 有的孩子就是對音樂和節奏有天生的敏感力;
  • 有的孩子就是喜歡運動,精力旺盛,熱血沸騰;

就像我兒子,很喜歡運動,特別是跑步,不管天氣如何,時間多久,他都樂此不疲。真正的喜歡,不在其列的人是無法體會的。

而有的孩子處在探索期,喜歡嘗試這個嘗試那個,是因為他還沒有定型,不要因此就用“沒耐心,不能堅持”或者“你在這方面就是不行”等定性的語言來評價孩子。

02,尊重孩子,有自尊,才能自主努力。

自尊是自我概念中有關自我評價的部分,是兒童對自己總的價值判斷。新皮亞傑主義認為,自尊是建立在兒童描述和定義自我的認知能力基礎上的,兒童的這種認知能力日益增強。

研究表明:5-7歲之前,兒童雖然能夠判斷自己在不同活動中的能力,但是他們還無法依照主次進行排序,所以他們傾向於接受成人對他們的評價。到了童年的中期,他們就會把父母和社會的評價標準內化,以形成和維持自我價值感方面對自身能力的評價。

所以,童年時期,家長以及周圍環境對孩子自尊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長一直用低評價和語言暴力來打壓孩子,那孩子在內心也認定“我很差勁,很愚蠢”等。

  • 就像影片中馬飛的媽媽對馬飛說的最多的就是“這孩子就是這麼差勁”,“這孩子沒救了”。
  • 現實中的許多家長也是這樣評價自己的孩子:“你是豬腦子嗎?”“你除了吃,還能幹什麼?”

這些家長不明白:正是你的惡評,化為了利刃,深深的傷害到了孩子的自尊,塑造了孩子的低自尊。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發展心理學》中說:這種評價會讓兒童感到羞愧,他們把失敗歸咎於自己的任何缺陷,並且認為這是無法改變的。他們重複失敗的策略或者乾脆放棄,而不是嘗試通過不同的方法去獲得成功。更可怕的是:他們還相信這種“差勁”是永久性的,這種“差勁”的感覺很可能會延續到成年期。

高自尊的兒童恰好相反,他們的父母和老師常常給予他們特定的、關注性的反饋,而不是批評。所以,他們更傾向於將失敗歸咎於外部因素或者自己努力不足。如果堅持到最後自然不成功,他們會改變策略直到找到合適的方法。

所幸,孩子自尊的形成不是固化的。就像影片中的馬飛,在父親的教育之下,他依然可以重塑對自我的評價,從一開始說出“我就是個差學生,學不好了”到最後相信自己可以,而主動的去學習。

  • 從“我不行”到“我可以”不但是對自我評價的轉變;
  • 更是心態的轉變:從“我不想做”的破罐子破摔的消極心態,變成“我喜歡做,我要做”的主動行動,所爆發出的力量是天壤之別,結果自然也不同。

03,支持和守護。

夢想如此可貴,也很脆弱,所以,一旦孩子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願意為之付出的夢想,就做孩子的守護神吧。就像鄧超在宣傳影片時寫的那封信一樣,給孩子營造一個“抱持性環境”,替他擋著不必要的風雨,讓他飛的更高。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不止在電影裡,而在現實生活中,鄧超對孩子的教育,同樣值得大多數家長學習。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三,家長不但要教孩子仰望星空,同時也要教他們低頭看路。只有腳踏實地,才能克服阻力,飛向夢想。

夢想的實現過程,就像爬坡,你的目標就在前方,你心裡也意志堅定的朝目標行動,但是在過程中,你也必須要用策略和方法來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和突發狀況。

01,分解目標,克服恐懼。

  • 目標必須要高遠,否則很容易就被眼前的困難大山擋住了;
  • 但是,當一個人覺得自己離目標太過遙遠時,也很容易被嚇到放棄。

怎麼辦呢?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一步步來。

影片中,當馬皓文向教導主任許諾後,馬飛是很心虛的,他覺得自己肯定達不到目標。這時,馬皓文把馬飛書包裡的書全部倒出來,摞好,用尺子量完之後說:才十幾釐米的厚度,幾天吃透一釐米,也能把它給啃完!

這就是把大目標化成N個小目標,平均分攤給每一天,就不會那麼可怕了。每完成一個,就離最終目標更近了一步,而且還能收穫滿滿的成就感,激勵完成下一個目標。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02,養成好慣性,讓你走的更快。

奧維德說:“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

習慣可以讓我們減少思考的時間,簡化了行動的步驟,讓我們更有效率。高效能的習慣就像一駕高速行駛的列車,能帶著你更快的通向成功。

特別是對於孩子來說,可塑性強,一些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越早越好,比如主動學習、比如預習功課,比如及時覆盤糾錯。

如果已經形成了不好的習慣,也沒關係,壞習慣雖然無法改掉,卻可以用好的習慣來代替代掉。只要堅持和重複,達到習慣形成的週期之後,新的神經迴路就回覆蓋掉舊的神經迴路,新習慣就形成了。

03,榜樣的力量,用行動來替代說教。

有調查表明,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最無用,最低級的一項就是:說教。

原因在於:每個人都渴望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他們願意做出主動改變,卻不願意在被說教、被說服、被影響的情況下做出被動改變。

所以,做父母的如果想讓孩子做出改變,自己要先以身作則。

電影裡,父子倆在小屋裡度過的第一個晚上,馬飛準備睡覺,看見爸爸拿出紙筆,就問爸爸:我要不要也學一會?爸爸回答:那是你自己的事情。馬飛主動的拿出書來學習。爸爸並沒有要求兒子不睡覺起來學習,也沒有一句說教,他讓孩子拿回自主權。所以,他只是做好他自己的事情,卻能成為兒子最好的榜樣。

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想喊話鄧超:也請給我一個“馬皓文”爸爸

  • 他親手給兒子做地球儀,做飛機模型,為他打開夢想的大門;
  • 他帶著兒子去草地上,讓他親身感受什麼是“草色遙看近卻無”,勝過長篇大論的講解;
  • 他寧願給孩子請假逃課,也要帶著他去看航天展,讓他可以近距離的感受自己的夢想,看到夢想實現後的樣子;

……

正是這些行動,這些經歷,才讓馬飛在學習中成長,在挫折中強壯,在前進的過程中一直堅守自己的夢想,直至夢想實現。

馬皓文不是隻存在電影裡,他也可以是你。任何一個家長都可以成為馬皓文,任何一個孩子,也都可以成為馬飛。

抬頭仰望星空,腳下踏實堅定。

——與所有的家長和孩子共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