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
  • 小宇玩的時候思維開闊,生龍活虎,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可一到學習上,就眼神黯淡,無精打采,一副生無可戀的表情。
  • 鈴鈴一提起學習就哈欠連天,一系列慢動作,磨蹭拖拉,不僅像蝸牛一樣慢吞吞,還極其痛苦和牴觸。
  • 涵涵數學成績不好,他的口頭禪是:我沒有數學細胞,無論怎麼努力我數學都考不好,我真笨。

如果孩子表現出這樣懶散懈怠的情況,如果孩子總把一次成績欠佳就歸結於自己笨,還沒努力就說自己做不到,這可能是孩子患上了“習得性無助”。

"
  • 小宇玩的時候思維開闊,生龍活虎,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可一到學習上,就眼神黯淡,無精打采,一副生無可戀的表情。
  • 鈴鈴一提起學習就哈欠連天,一系列慢動作,磨蹭拖拉,不僅像蝸牛一樣慢吞吞,還極其痛苦和牴觸。
  • 涵涵數學成績不好,他的口頭禪是:我沒有數學細胞,無論怎麼努力我數學都考不好,我真笨。

如果孩子表現出這樣懶散懈怠的情況,如果孩子總把一次成績欠佳就歸結於自己笨,還沒努力就說自己做不到,這可能是孩子患上了“習得性無助”。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可能是孩子患上了“習得性無助”

01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75年做了一個實驗,實驗對象為大學生。

他把學生分為三組:讓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聲,這組學生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讓噪聲停止。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聲,不過他們可以通過努力讓噪聲停止。第三組是對照,不給試聽噪聲。

當學生們在各自的條件下進行一段時間之後,又被試進行另外一種實驗:實驗裝置是一隻“手指穿梭箱”,當學生把手指放在箱子一側時,就會聽到一種強烈的噪聲,放在另一側時,就聽不到這種噪聲。

實驗結果表明,在原來的實驗中,第二組和第三組學生在“穿梭箱”的實驗中,學會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側,使噪聲停止;而第一組學生,也就是說,在原來的實驗中無論怎麼努力都不能使噪聲停止的學生,他們的手指仍停留在原處,聽任刺耳的噪聲響下去,卻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側。

塞利格曼就把種心理稱為“習得性無助”。就是說,當他們接連不斷的遭受挫折,發現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沒法改變現狀的時候,便會感到自己是那麼無能為力,最終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

為了證明“習得性無助”對以後的學習是否有影響,塞利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項實驗:他要求學生把一些字母排列成字,如ELHP,ODLC,可以排成HELP和COLD。實驗結果表明,原來實驗中產生了無助感的學生,很難完成這一任務。

"
  • 小宇玩的時候思維開闊,生龍活虎,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可一到學習上,就眼神黯淡,無精打采,一副生無可戀的表情。
  • 鈴鈴一提起學習就哈欠連天,一系列慢動作,磨蹭拖拉,不僅像蝸牛一樣慢吞吞,還極其痛苦和牴觸。
  • 涵涵數學成績不好,他的口頭禪是:我沒有數學細胞,無論怎麼努力我數學都考不好,我真笨。

如果孩子表現出這樣懶散懈怠的情況,如果孩子總把一次成績欠佳就歸結於自己笨,還沒努力就說自己做不到,這可能是孩子患上了“習得性無助”。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可能是孩子患上了“習得性無助”

01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75年做了一個實驗,實驗對象為大學生。

他把學生分為三組:讓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聲,這組學生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讓噪聲停止。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聲,不過他們可以通過努力讓噪聲停止。第三組是對照,不給試聽噪聲。

當學生們在各自的條件下進行一段時間之後,又被試進行另外一種實驗:實驗裝置是一隻“手指穿梭箱”,當學生把手指放在箱子一側時,就會聽到一種強烈的噪聲,放在另一側時,就聽不到這種噪聲。

實驗結果表明,在原來的實驗中,第二組和第三組學生在“穿梭箱”的實驗中,學會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側,使噪聲停止;而第一組學生,也就是說,在原來的實驗中無論怎麼努力都不能使噪聲停止的學生,他們的手指仍停留在原處,聽任刺耳的噪聲響下去,卻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側。

塞利格曼就把種心理稱為“習得性無助”。就是說,當他們接連不斷的遭受挫折,發現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沒法改變現狀的時候,便會感到自己是那麼無能為力,最終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

為了證明“習得性無助”對以後的學習是否有影響,塞利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項實驗:他要求學生把一些字母排列成字,如ELHP,ODLC,可以排成HELP和COLD。實驗結果表明,原來實驗中產生了無助感的學生,很難完成這一任務。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產生了無助感的學生,很難完成這一任務

02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習得性無助”的產生,父母有很大的影響,一般有以下原因。

1.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

知乎有位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

初中時被父母“塞進”了北京最好的中學之一,父母對他的學業抱有極高的期望。剛進初中時,他發現他的成績居然那麼糟糕,對於小學時一直名列前茅的他來說是不小的打擊。

對比身邊的成績優秀的同學,自己成績屢次糟糕,他更加沮喪了。也是從那時開始,自卑感貫穿他整個初中階段,全面否定自己。而且覺得無力改變現狀,並且對自己其他好的方面也視而不見。他的初中基本上就是熬過去的,中考自然沒有達到“期望”。

"
  • 小宇玩的時候思維開闊,生龍活虎,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可一到學習上,就眼神黯淡,無精打采,一副生無可戀的表情。
  • 鈴鈴一提起學習就哈欠連天,一系列慢動作,磨蹭拖拉,不僅像蝸牛一樣慢吞吞,還極其痛苦和牴觸。
  • 涵涵數學成績不好,他的口頭禪是:我沒有數學細胞,無論怎麼努力我數學都考不好,我真笨。

如果孩子表現出這樣懶散懈怠的情況,如果孩子總把一次成績欠佳就歸結於自己笨,還沒努力就說自己做不到,這可能是孩子患上了“習得性無助”。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可能是孩子患上了“習得性無助”

01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75年做了一個實驗,實驗對象為大學生。

他把學生分為三組:讓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聲,這組學生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讓噪聲停止。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聲,不過他們可以通過努力讓噪聲停止。第三組是對照,不給試聽噪聲。

當學生們在各自的條件下進行一段時間之後,又被試進行另外一種實驗:實驗裝置是一隻“手指穿梭箱”,當學生把手指放在箱子一側時,就會聽到一種強烈的噪聲,放在另一側時,就聽不到這種噪聲。

實驗結果表明,在原來的實驗中,第二組和第三組學生在“穿梭箱”的實驗中,學會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側,使噪聲停止;而第一組學生,也就是說,在原來的實驗中無論怎麼努力都不能使噪聲停止的學生,他們的手指仍停留在原處,聽任刺耳的噪聲響下去,卻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側。

塞利格曼就把種心理稱為“習得性無助”。就是說,當他們接連不斷的遭受挫折,發現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沒法改變現狀的時候,便會感到自己是那麼無能為力,最終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

為了證明“習得性無助”對以後的學習是否有影響,塞利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項實驗:他要求學生把一些字母排列成字,如ELHP,ODLC,可以排成HELP和COLD。實驗結果表明,原來實驗中產生了無助感的學生,很難完成這一任務。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產生了無助感的學生,很難完成這一任務

02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習得性無助”的產生,父母有很大的影響,一般有以下原因。

1.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

知乎有位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

初中時被父母“塞進”了北京最好的中學之一,父母對他的學業抱有極高的期望。剛進初中時,他發現他的成績居然那麼糟糕,對於小學時一直名列前茅的他來說是不小的打擊。

對比身邊的成績優秀的同學,自己成績屢次糟糕,他更加沮喪了。也是從那時開始,自卑感貫穿他整個初中階段,全面否定自己。而且覺得無力改變現狀,並且對自己其他好的方面也視而不見。他的初中基本上就是熬過去的,中考自然沒有達到“期望”。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多次的失敗讓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多次的失敗讓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不願再去努力,最終自然是不好的結果。

2.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包辦一切

那些從小由父母包辦一切的孩子,也許能在學業上暫時取得好成績,但是這些成績卻無法延續到以後的人生中。

斯坦福大學前新生學院院長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在《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一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美國洛杉磯地區的心理干預和治療診所有一位病人名叫雷切爾。她出身於一個富裕的家庭,父母對她有極高的期望。

對雷切爾來說,達到父母的期望並不難,她有極高的自我激勵能力,學習努力,在整個初中和高中裡一直拿A。

但是,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大部分事情父母都已經為她準備好了。甚至是最最簡單的那些事情,比如鋪床,或者是洗衣服。她從來不需要為自己做什麼事情。

10歲以後,雷切爾開始發生飲食紊亂,但在很多年裡她的父母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只看到了她的好成績。

雷切爾考上高中以後,她的父母依然包辦一切。因為成績好,雷切爾拿到了許多很棒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她最終選擇了一家著名的私立大學,在那裡,雷切爾仍然不停地得A。

但是,多年過度養育的後遺症出現了。大學以後,她一點生活技能都沒有,不知道如何處理日常生活。

她的解決之道是酗酒,“它們能讓我逃避‘生活毫無意義’。”她這樣說。19歲的時候,雷切爾嘗試自殺。之後,雷切爾的父母把她從大學裡接回家,直接把她送進了心理治療中心。

"
  • 小宇玩的時候思維開闊,生龍活虎,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可一到學習上,就眼神黯淡,無精打采,一副生無可戀的表情。
  • 鈴鈴一提起學習就哈欠連天,一系列慢動作,磨蹭拖拉,不僅像蝸牛一樣慢吞吞,還極其痛苦和牴觸。
  • 涵涵數學成績不好,他的口頭禪是:我沒有數學細胞,無論怎麼努力我數學都考不好,我真笨。

如果孩子表現出這樣懶散懈怠的情況,如果孩子總把一次成績欠佳就歸結於自己笨,還沒努力就說自己做不到,這可能是孩子患上了“習得性無助”。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可能是孩子患上了“習得性無助”

01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75年做了一個實驗,實驗對象為大學生。

他把學生分為三組:讓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聲,這組學生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讓噪聲停止。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聲,不過他們可以通過努力讓噪聲停止。第三組是對照,不給試聽噪聲。

當學生們在各自的條件下進行一段時間之後,又被試進行另外一種實驗:實驗裝置是一隻“手指穿梭箱”,當學生把手指放在箱子一側時,就會聽到一種強烈的噪聲,放在另一側時,就聽不到這種噪聲。

實驗結果表明,在原來的實驗中,第二組和第三組學生在“穿梭箱”的實驗中,學會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側,使噪聲停止;而第一組學生,也就是說,在原來的實驗中無論怎麼努力都不能使噪聲停止的學生,他們的手指仍停留在原處,聽任刺耳的噪聲響下去,卻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側。

塞利格曼就把種心理稱為“習得性無助”。就是說,當他們接連不斷的遭受挫折,發現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沒法改變現狀的時候,便會感到自己是那麼無能為力,最終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

為了證明“習得性無助”對以後的學習是否有影響,塞利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項實驗:他要求學生把一些字母排列成字,如ELHP,ODLC,可以排成HELP和COLD。實驗結果表明,原來實驗中產生了無助感的學生,很難完成這一任務。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產生了無助感的學生,很難完成這一任務

02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習得性無助”的產生,父母有很大的影響,一般有以下原因。

1.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

知乎有位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

初中時被父母“塞進”了北京最好的中學之一,父母對他的學業抱有極高的期望。剛進初中時,他發現他的成績居然那麼糟糕,對於小學時一直名列前茅的他來說是不小的打擊。

對比身邊的成績優秀的同學,自己成績屢次糟糕,他更加沮喪了。也是從那時開始,自卑感貫穿他整個初中階段,全面否定自己。而且覺得無力改變現狀,並且對自己其他好的方面也視而不見。他的初中基本上就是熬過去的,中考自然沒有達到“期望”。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多次的失敗讓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多次的失敗讓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不願再去努力,最終自然是不好的結果。

2.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包辦一切

那些從小由父母包辦一切的孩子,也許能在學業上暫時取得好成績,但是這些成績卻無法延續到以後的人生中。

斯坦福大學前新生學院院長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在《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一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美國洛杉磯地區的心理干預和治療診所有一位病人名叫雷切爾。她出身於一個富裕的家庭,父母對她有極高的期望。

對雷切爾來說,達到父母的期望並不難,她有極高的自我激勵能力,學習努力,在整個初中和高中裡一直拿A。

但是,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大部分事情父母都已經為她準備好了。甚至是最最簡單的那些事情,比如鋪床,或者是洗衣服。她從來不需要為自己做什麼事情。

10歲以後,雷切爾開始發生飲食紊亂,但在很多年裡她的父母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只看到了她的好成績。

雷切爾考上高中以後,她的父母依然包辦一切。因為成績好,雷切爾拿到了許多很棒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她最終選擇了一家著名的私立大學,在那裡,雷切爾仍然不停地得A。

但是,多年過度養育的後遺症出現了。大學以後,她一點生活技能都沒有,不知道如何處理日常生活。

她的解決之道是酗酒,“它們能讓我逃避‘生活毫無意義’。”她這樣說。19歲的時候,雷切爾嘗試自殺。之後,雷切爾的父母把她從大學裡接回家,直接把她送進了心理治療中心。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她從來不需要為自己做什麼事情

書中說:一個人如果被別人手把手地牽著過日子,什麼事情都有人幫忙料理,那他就沒有機會培養起控制感,結果就不在他的掌控之中,這種情況也會導致“習得性無助”。

雷切爾的成績很好,卻沒有生活技能,想要想逃出這個怪圈,但又無能為力,這與父母的溺愛和包辦有很大關係。

3.父母消極的評價

就像開頭提到的涵涵,他某次數學考試成績很糟糕,回家後沮喪地說:“我每一次數學考試都不可能考好!”“我是我們班最笨的人!”

涵涵媽媽抱怨道:“真是笨到家了啊!這麼簡單的題都能做錯。”

顯然,父母的批評和指責會讓孩子更加自卑甚至更加絕望,也就更難以繼續努力。這樣的話就是消極性評價。

"
  • 小宇玩的時候思維開闊,生龍活虎,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可一到學習上,就眼神黯淡,無精打采,一副生無可戀的表情。
  • 鈴鈴一提起學習就哈欠連天,一系列慢動作,磨蹭拖拉,不僅像蝸牛一樣慢吞吞,還極其痛苦和牴觸。
  • 涵涵數學成績不好,他的口頭禪是:我沒有數學細胞,無論怎麼努力我數學都考不好,我真笨。

如果孩子表現出這樣懶散懈怠的情況,如果孩子總把一次成績欠佳就歸結於自己笨,還沒努力就說自己做不到,這可能是孩子患上了“習得性無助”。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可能是孩子患上了“習得性無助”

01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75年做了一個實驗,實驗對象為大學生。

他把學生分為三組:讓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聲,這組學生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讓噪聲停止。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聲,不過他們可以通過努力讓噪聲停止。第三組是對照,不給試聽噪聲。

當學生們在各自的條件下進行一段時間之後,又被試進行另外一種實驗:實驗裝置是一隻“手指穿梭箱”,當學生把手指放在箱子一側時,就會聽到一種強烈的噪聲,放在另一側時,就聽不到這種噪聲。

實驗結果表明,在原來的實驗中,第二組和第三組學生在“穿梭箱”的實驗中,學會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側,使噪聲停止;而第一組學生,也就是說,在原來的實驗中無論怎麼努力都不能使噪聲停止的學生,他們的手指仍停留在原處,聽任刺耳的噪聲響下去,卻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側。

塞利格曼就把種心理稱為“習得性無助”。就是說,當他們接連不斷的遭受挫折,發現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沒法改變現狀的時候,便會感到自己是那麼無能為力,最終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

為了證明“習得性無助”對以後的學習是否有影響,塞利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項實驗:他要求學生把一些字母排列成字,如ELHP,ODLC,可以排成HELP和COLD。實驗結果表明,原來實驗中產生了無助感的學生,很難完成這一任務。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產生了無助感的學生,很難完成這一任務

02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習得性無助”的產生,父母有很大的影響,一般有以下原因。

1.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

知乎有位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

初中時被父母“塞進”了北京最好的中學之一,父母對他的學業抱有極高的期望。剛進初中時,他發現他的成績居然那麼糟糕,對於小學時一直名列前茅的他來說是不小的打擊。

對比身邊的成績優秀的同學,自己成績屢次糟糕,他更加沮喪了。也是從那時開始,自卑感貫穿他整個初中階段,全面否定自己。而且覺得無力改變現狀,並且對自己其他好的方面也視而不見。他的初中基本上就是熬過去的,中考自然沒有達到“期望”。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多次的失敗讓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多次的失敗讓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不願再去努力,最終自然是不好的結果。

2.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包辦一切

那些從小由父母包辦一切的孩子,也許能在學業上暫時取得好成績,但是這些成績卻無法延續到以後的人生中。

斯坦福大學前新生學院院長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在《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一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美國洛杉磯地區的心理干預和治療診所有一位病人名叫雷切爾。她出身於一個富裕的家庭,父母對她有極高的期望。

對雷切爾來說,達到父母的期望並不難,她有極高的自我激勵能力,學習努力,在整個初中和高中裡一直拿A。

但是,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大部分事情父母都已經為她準備好了。甚至是最最簡單的那些事情,比如鋪床,或者是洗衣服。她從來不需要為自己做什麼事情。

10歲以後,雷切爾開始發生飲食紊亂,但在很多年裡她的父母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只看到了她的好成績。

雷切爾考上高中以後,她的父母依然包辦一切。因為成績好,雷切爾拿到了許多很棒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她最終選擇了一家著名的私立大學,在那裡,雷切爾仍然不停地得A。

但是,多年過度養育的後遺症出現了。大學以後,她一點生活技能都沒有,不知道如何處理日常生活。

她的解決之道是酗酒,“它們能讓我逃避‘生活毫無意義’。”她這樣說。19歲的時候,雷切爾嘗試自殺。之後,雷切爾的父母把她從大學裡接回家,直接把她送進了心理治療中心。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她從來不需要為自己做什麼事情

書中說:一個人如果被別人手把手地牽著過日子,什麼事情都有人幫忙料理,那他就沒有機會培養起控制感,結果就不在他的掌控之中,這種情況也會導致“習得性無助”。

雷切爾的成績很好,卻沒有生活技能,想要想逃出這個怪圈,但又無能為力,這與父母的溺愛和包辦有很大關係。

3.父母消極的評價

就像開頭提到的涵涵,他某次數學考試成績很糟糕,回家後沮喪地說:“我每一次數學考試都不可能考好!”“我是我們班最笨的人!”

涵涵媽媽抱怨道:“真是笨到家了啊!這麼簡單的題都能做錯。”

顯然,父母的批評和指責會讓孩子更加自卑甚至更加絕望,也就更難以繼續努力。這樣的話就是消極性評價。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父母的指責和批評容易導致孩子的“習得性無助”

塞利格曼認為,因為解釋有永久性、普遍性與人格化等難以改變的原因,容易讓人產生無能為力的悲觀情緒,從而導致“習得性無助”,在遭受挫折時滯留在任何最具毀滅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

實際上,許多消極性評價既不利於孩子成長,也不符合客觀實際。孩子某次數學考試成績很糟糕,並不等於永遠成績糟糕,更不等於他就是最笨的人。

雖然孩子數學可能不能到優秀的水平,但經過努力是可以學好的,至少可以達到合格以上的水平。

03習得性無助帶來的危害

當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後,他們認為目標無法實現,他們拖延作業,或只完成不費力就能完成的任務。他們沮喪,並以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

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的報告描述這類學生是“懶散、怠慢,有時是破壞性的。他們不完成作業。他們面臨困難的作業很快就放棄。他們在要求做一些有難度的任務時變得焦慮”。

當孩子在學習中由於某些原因卻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經歷過多次失敗後,便會養成“我不論怎樣努力都是白費”的消極心態,而這樣的心態將會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的被動行為,學習上的自暴自棄。

"
  • 小宇玩的時候思維開闊,生龍活虎,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可一到學習上,就眼神黯淡,無精打采,一副生無可戀的表情。
  • 鈴鈴一提起學習就哈欠連天,一系列慢動作,磨蹭拖拉,不僅像蝸牛一樣慢吞吞,還極其痛苦和牴觸。
  • 涵涵數學成績不好,他的口頭禪是:我沒有數學細胞,無論怎麼努力我數學都考不好,我真笨。

如果孩子表現出這樣懶散懈怠的情況,如果孩子總把一次成績欠佳就歸結於自己笨,還沒努力就說自己做不到,這可能是孩子患上了“習得性無助”。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可能是孩子患上了“習得性無助”

01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75年做了一個實驗,實驗對象為大學生。

他把學生分為三組:讓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聲,這組學生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讓噪聲停止。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聲,不過他們可以通過努力讓噪聲停止。第三組是對照,不給試聽噪聲。

當學生們在各自的條件下進行一段時間之後,又被試進行另外一種實驗:實驗裝置是一隻“手指穿梭箱”,當學生把手指放在箱子一側時,就會聽到一種強烈的噪聲,放在另一側時,就聽不到這種噪聲。

實驗結果表明,在原來的實驗中,第二組和第三組學生在“穿梭箱”的實驗中,學會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側,使噪聲停止;而第一組學生,也就是說,在原來的實驗中無論怎麼努力都不能使噪聲停止的學生,他們的手指仍停留在原處,聽任刺耳的噪聲響下去,卻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側。

塞利格曼就把種心理稱為“習得性無助”。就是說,當他們接連不斷的遭受挫折,發現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沒法改變現狀的時候,便會感到自己是那麼無能為力,最終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

為了證明“習得性無助”對以後的學習是否有影響,塞利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項實驗:他要求學生把一些字母排列成字,如ELHP,ODLC,可以排成HELP和COLD。實驗結果表明,原來實驗中產生了無助感的學生,很難完成這一任務。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產生了無助感的學生,很難完成這一任務

02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習得性無助”的產生,父母有很大的影響,一般有以下原因。

1.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

知乎有位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

初中時被父母“塞進”了北京最好的中學之一,父母對他的學業抱有極高的期望。剛進初中時,他發現他的成績居然那麼糟糕,對於小學時一直名列前茅的他來說是不小的打擊。

對比身邊的成績優秀的同學,自己成績屢次糟糕,他更加沮喪了。也是從那時開始,自卑感貫穿他整個初中階段,全面否定自己。而且覺得無力改變現狀,並且對自己其他好的方面也視而不見。他的初中基本上就是熬過去的,中考自然沒有達到“期望”。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多次的失敗讓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多次的失敗讓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不願再去努力,最終自然是不好的結果。

2.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包辦一切

那些從小由父母包辦一切的孩子,也許能在學業上暫時取得好成績,但是這些成績卻無法延續到以後的人生中。

斯坦福大學前新生學院院長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在《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一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美國洛杉磯地區的心理干預和治療診所有一位病人名叫雷切爾。她出身於一個富裕的家庭,父母對她有極高的期望。

對雷切爾來說,達到父母的期望並不難,她有極高的自我激勵能力,學習努力,在整個初中和高中裡一直拿A。

但是,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大部分事情父母都已經為她準備好了。甚至是最最簡單的那些事情,比如鋪床,或者是洗衣服。她從來不需要為自己做什麼事情。

10歲以後,雷切爾開始發生飲食紊亂,但在很多年裡她的父母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只看到了她的好成績。

雷切爾考上高中以後,她的父母依然包辦一切。因為成績好,雷切爾拿到了許多很棒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她最終選擇了一家著名的私立大學,在那裡,雷切爾仍然不停地得A。

但是,多年過度養育的後遺症出現了。大學以後,她一點生活技能都沒有,不知道如何處理日常生活。

她的解決之道是酗酒,“它們能讓我逃避‘生活毫無意義’。”她這樣說。19歲的時候,雷切爾嘗試自殺。之後,雷切爾的父母把她從大學裡接回家,直接把她送進了心理治療中心。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她從來不需要為自己做什麼事情

書中說:一個人如果被別人手把手地牽著過日子,什麼事情都有人幫忙料理,那他就沒有機會培養起控制感,結果就不在他的掌控之中,這種情況也會導致“習得性無助”。

雷切爾的成績很好,卻沒有生活技能,想要想逃出這個怪圈,但又無能為力,這與父母的溺愛和包辦有很大關係。

3.父母消極的評價

就像開頭提到的涵涵,他某次數學考試成績很糟糕,回家後沮喪地說:“我每一次數學考試都不可能考好!”“我是我們班最笨的人!”

涵涵媽媽抱怨道:“真是笨到家了啊!這麼簡單的題都能做錯。”

顯然,父母的批評和指責會讓孩子更加自卑甚至更加絕望,也就更難以繼續努力。這樣的話就是消極性評價。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父母的指責和批評容易導致孩子的“習得性無助”

塞利格曼認為,因為解釋有永久性、普遍性與人格化等難以改變的原因,容易讓人產生無能為力的悲觀情緒,從而導致“習得性無助”,在遭受挫折時滯留在任何最具毀滅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

實際上,許多消極性評價既不利於孩子成長,也不符合客觀實際。孩子某次數學考試成績很糟糕,並不等於永遠成績糟糕,更不等於他就是最笨的人。

雖然孩子數學可能不能到優秀的水平,但經過努力是可以學好的,至少可以達到合格以上的水平。

03習得性無助帶來的危害

當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後,他們認為目標無法實現,他們拖延作業,或只完成不費力就能完成的任務。他們沮喪,並以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

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的報告描述這類學生是“懶散、怠慢,有時是破壞性的。他們不完成作業。他們面臨困難的作業很快就放棄。他們在要求做一些有難度的任務時變得焦慮”。

當孩子在學習中由於某些原因卻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經歷過多次失敗後,便會養成“我不論怎樣努力都是白費”的消極心態,而這樣的心態將會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的被動行為,學習上的自暴自棄。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習得性無助”危害大

04如何改變“習得性無助”的狀況?

1.用放大鏡找孩子的優點,“誇張地”鼓勵和肯定孩子

孩子一學習就無精打采,就是因為他在學習這件事上總是挫敗,父母不斷地提醒、催促、警告孩子,孩子感覺怎麼努力都沒有辦法達到父母的期望,總被父母說做得不夠好。

這種習得性的無助就使他的心靈受傷了,表現出來的就是磨蹭拖拉、懶惰等,專挑簡單的任務做,稍微難一點的任務就放棄了。

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要暫時把作業的事情放下,先要醫治孩子的心靈,用放大鏡找到孩子身上的優點,非常誇張地鼓勵孩子,讓他的眼神亮起來。

比如孩子在寫一頁漢字2個小說都寫不完。讓孩子先把目標定小,先寫一行,然後跟他說:“你看,這一行字媽媽覺得你很快就能寫完。”然後去幹別的,偷瞄孩子寫字,等他寫完了,誇張地誇他:“哇,真是神速啊,一行字轉眼就寫完了。”

聽到誇獎,孩子兩眼發亮,“媽媽,我寫得可快了,你看,接下來我更快。”後面的幾行字當然越來越快地完成,這種誇張的鼓勵,實際上是在醫治孩子的心靈,幫助他從“習得性無助”中看到希望,獲得動力。

"
  • 小宇玩的時候思維開闊,生龍活虎,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可一到學習上,就眼神黯淡,無精打采,一副生無可戀的表情。
  • 鈴鈴一提起學習就哈欠連天,一系列慢動作,磨蹭拖拉,不僅像蝸牛一樣慢吞吞,還極其痛苦和牴觸。
  • 涵涵數學成績不好,他的口頭禪是:我沒有數學細胞,無論怎麼努力我數學都考不好,我真笨。

如果孩子表現出這樣懶散懈怠的情況,如果孩子總把一次成績欠佳就歸結於自己笨,還沒努力就說自己做不到,這可能是孩子患上了“習得性無助”。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可能是孩子患上了“習得性無助”

01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75年做了一個實驗,實驗對象為大學生。

他把學生分為三組:讓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聲,這組學生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讓噪聲停止。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聲,不過他們可以通過努力讓噪聲停止。第三組是對照,不給試聽噪聲。

當學生們在各自的條件下進行一段時間之後,又被試進行另外一種實驗:實驗裝置是一隻“手指穿梭箱”,當學生把手指放在箱子一側時,就會聽到一種強烈的噪聲,放在另一側時,就聽不到這種噪聲。

實驗結果表明,在原來的實驗中,第二組和第三組學生在“穿梭箱”的實驗中,學會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側,使噪聲停止;而第一組學生,也就是說,在原來的實驗中無論怎麼努力都不能使噪聲停止的學生,他們的手指仍停留在原處,聽任刺耳的噪聲響下去,卻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側。

塞利格曼就把種心理稱為“習得性無助”。就是說,當他們接連不斷的遭受挫折,發現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沒法改變現狀的時候,便會感到自己是那麼無能為力,最終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

為了證明“習得性無助”對以後的學習是否有影響,塞利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項實驗:他要求學生把一些字母排列成字,如ELHP,ODLC,可以排成HELP和COLD。實驗結果表明,原來實驗中產生了無助感的學生,很難完成這一任務。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產生了無助感的學生,很難完成這一任務

02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習得性無助”的產生,父母有很大的影響,一般有以下原因。

1.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

知乎有位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

初中時被父母“塞進”了北京最好的中學之一,父母對他的學業抱有極高的期望。剛進初中時,他發現他的成績居然那麼糟糕,對於小學時一直名列前茅的他來說是不小的打擊。

對比身邊的成績優秀的同學,自己成績屢次糟糕,他更加沮喪了。也是從那時開始,自卑感貫穿他整個初中階段,全面否定自己。而且覺得無力改變現狀,並且對自己其他好的方面也視而不見。他的初中基本上就是熬過去的,中考自然沒有達到“期望”。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多次的失敗讓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多次的失敗讓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不願再去努力,最終自然是不好的結果。

2.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包辦一切

那些從小由父母包辦一切的孩子,也許能在學業上暫時取得好成績,但是這些成績卻無法延續到以後的人生中。

斯坦福大學前新生學院院長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在《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一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美國洛杉磯地區的心理干預和治療診所有一位病人名叫雷切爾。她出身於一個富裕的家庭,父母對她有極高的期望。

對雷切爾來說,達到父母的期望並不難,她有極高的自我激勵能力,學習努力,在整個初中和高中裡一直拿A。

但是,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大部分事情父母都已經為她準備好了。甚至是最最簡單的那些事情,比如鋪床,或者是洗衣服。她從來不需要為自己做什麼事情。

10歲以後,雷切爾開始發生飲食紊亂,但在很多年裡她的父母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只看到了她的好成績。

雷切爾考上高中以後,她的父母依然包辦一切。因為成績好,雷切爾拿到了許多很棒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她最終選擇了一家著名的私立大學,在那裡,雷切爾仍然不停地得A。

但是,多年過度養育的後遺症出現了。大學以後,她一點生活技能都沒有,不知道如何處理日常生活。

她的解決之道是酗酒,“它們能讓我逃避‘生活毫無意義’。”她這樣說。19歲的時候,雷切爾嘗試自殺。之後,雷切爾的父母把她從大學裡接回家,直接把她送進了心理治療中心。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她從來不需要為自己做什麼事情

書中說:一個人如果被別人手把手地牽著過日子,什麼事情都有人幫忙料理,那他就沒有機會培養起控制感,結果就不在他的掌控之中,這種情況也會導致“習得性無助”。

雷切爾的成績很好,卻沒有生活技能,想要想逃出這個怪圈,但又無能為力,這與父母的溺愛和包辦有很大關係。

3.父母消極的評價

就像開頭提到的涵涵,他某次數學考試成績很糟糕,回家後沮喪地說:“我每一次數學考試都不可能考好!”“我是我們班最笨的人!”

涵涵媽媽抱怨道:“真是笨到家了啊!這麼簡單的題都能做錯。”

顯然,父母的批評和指責會讓孩子更加自卑甚至更加絕望,也就更難以繼續努力。這樣的話就是消極性評價。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父母的指責和批評容易導致孩子的“習得性無助”

塞利格曼認為,因為解釋有永久性、普遍性與人格化等難以改變的原因,容易讓人產生無能為力的悲觀情緒,從而導致“習得性無助”,在遭受挫折時滯留在任何最具毀滅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

實際上,許多消極性評價既不利於孩子成長,也不符合客觀實際。孩子某次數學考試成績很糟糕,並不等於永遠成績糟糕,更不等於他就是最笨的人。

雖然孩子數學可能不能到優秀的水平,但經過努力是可以學好的,至少可以達到合格以上的水平。

03習得性無助帶來的危害

當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後,他們認為目標無法實現,他們拖延作業,或只完成不費力就能完成的任務。他們沮喪,並以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

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的報告描述這類學生是“懶散、怠慢,有時是破壞性的。他們不完成作業。他們面臨困難的作業很快就放棄。他們在要求做一些有難度的任務時變得焦慮”。

當孩子在學習中由於某些原因卻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經歷過多次失敗後,便會養成“我不論怎樣努力都是白費”的消極心態,而這樣的心態將會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的被動行為,學習上的自暴自棄。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習得性無助”危害大

04如何改變“習得性無助”的狀況?

1.用放大鏡找孩子的優點,“誇張地”鼓勵和肯定孩子

孩子一學習就無精打采,就是因為他在學習這件事上總是挫敗,父母不斷地提醒、催促、警告孩子,孩子感覺怎麼努力都沒有辦法達到父母的期望,總被父母說做得不夠好。

這種習得性的無助就使他的心靈受傷了,表現出來的就是磨蹭拖拉、懶惰等,專挑簡單的任務做,稍微難一點的任務就放棄了。

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要暫時把作業的事情放下,先要醫治孩子的心靈,用放大鏡找到孩子身上的優點,非常誇張地鼓勵孩子,讓他的眼神亮起來。

比如孩子在寫一頁漢字2個小說都寫不完。讓孩子先把目標定小,先寫一行,然後跟他說:“你看,這一行字媽媽覺得你很快就能寫完。”然後去幹別的,偷瞄孩子寫字,等他寫完了,誇張地誇他:“哇,真是神速啊,一行字轉眼就寫完了。”

聽到誇獎,孩子兩眼發亮,“媽媽,我寫得可快了,你看,接下來我更快。”後面的幾行字當然越來越快地完成,這種誇張的鼓勵,實際上是在醫治孩子的心靈,幫助他從“習得性無助”中看到希望,獲得動力。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媽媽多鼓勵孩子

孩子的心靈受傷時,切忌提醒、催促、嘮叨、指責等,這些只能讓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加重。每一個孩子都希望通過努力獲得父母的肯定,這就是醫治孩子心靈的良方。

2.給孩子制定符合身心發育的小目標,讓孩子嘗試成功的喜悅

研究發現成功的體驗將有利於緩解習得性無助,那些遙不可及的目標不但不會激勵孩子,還可能因為完不成而自暴自棄。因此從小目標開始,讓孩子感受一點點成功的滋味。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說過:“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能讓個體相信自己具備了成功所需要的條件,往往能使他們超越現在的行為表現,達到更高的成績,甚至會在新的活動中取得成功。”

可見,學生克服“習得性無助”需要在成功中獲得自我價值感。

給孩子制定他在能力範圍內能完成的小目標,及時慶祝孩子的每一個微小的勝利。讓孩子切身體會到“自己真的可以做到”本身就是一種鼓舞。而當他們在一些事情上也能有選擇、擔負責任的時候,就能夠逐漸完成更大的任務。

"
  • 小宇玩的時候思維開闊,生龍活虎,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可一到學習上,就眼神黯淡,無精打采,一副生無可戀的表情。
  • 鈴鈴一提起學習就哈欠連天,一系列慢動作,磨蹭拖拉,不僅像蝸牛一樣慢吞吞,還極其痛苦和牴觸。
  • 涵涵數學成績不好,他的口頭禪是:我沒有數學細胞,無論怎麼努力我數學都考不好,我真笨。

如果孩子表現出這樣懶散懈怠的情況,如果孩子總把一次成績欠佳就歸結於自己笨,還沒努力就說自己做不到,這可能是孩子患上了“習得性無助”。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可能是孩子患上了“習得性無助”

01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75年做了一個實驗,實驗對象為大學生。

他把學生分為三組:讓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聲,這組學生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讓噪聲停止。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聲,不過他們可以通過努力讓噪聲停止。第三組是對照,不給試聽噪聲。

當學生們在各自的條件下進行一段時間之後,又被試進行另外一種實驗:實驗裝置是一隻“手指穿梭箱”,當學生把手指放在箱子一側時,就會聽到一種強烈的噪聲,放在另一側時,就聽不到這種噪聲。

實驗結果表明,在原來的實驗中,第二組和第三組學生在“穿梭箱”的實驗中,學會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側,使噪聲停止;而第一組學生,也就是說,在原來的實驗中無論怎麼努力都不能使噪聲停止的學生,他們的手指仍停留在原處,聽任刺耳的噪聲響下去,卻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側。

塞利格曼就把種心理稱為“習得性無助”。就是說,當他們接連不斷的遭受挫折,發現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沒法改變現狀的時候,便會感到自己是那麼無能為力,最終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

為了證明“習得性無助”對以後的學習是否有影響,塞利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項實驗:他要求學生把一些字母排列成字,如ELHP,ODLC,可以排成HELP和COLD。實驗結果表明,原來實驗中產生了無助感的學生,很難完成這一任務。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產生了無助感的學生,很難完成這一任務

02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習得性無助”的產生,父母有很大的影響,一般有以下原因。

1.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

知乎有位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

初中時被父母“塞進”了北京最好的中學之一,父母對他的學業抱有極高的期望。剛進初中時,他發現他的成績居然那麼糟糕,對於小學時一直名列前茅的他來說是不小的打擊。

對比身邊的成績優秀的同學,自己成績屢次糟糕,他更加沮喪了。也是從那時開始,自卑感貫穿他整個初中階段,全面否定自己。而且覺得無力改變現狀,並且對自己其他好的方面也視而不見。他的初中基本上就是熬過去的,中考自然沒有達到“期望”。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多次的失敗讓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多次的失敗讓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不願再去努力,最終自然是不好的結果。

2.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包辦一切

那些從小由父母包辦一切的孩子,也許能在學業上暫時取得好成績,但是這些成績卻無法延續到以後的人生中。

斯坦福大學前新生學院院長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在《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一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美國洛杉磯地區的心理干預和治療診所有一位病人名叫雷切爾。她出身於一個富裕的家庭,父母對她有極高的期望。

對雷切爾來說,達到父母的期望並不難,她有極高的自我激勵能力,學習努力,在整個初中和高中裡一直拿A。

但是,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大部分事情父母都已經為她準備好了。甚至是最最簡單的那些事情,比如鋪床,或者是洗衣服。她從來不需要為自己做什麼事情。

10歲以後,雷切爾開始發生飲食紊亂,但在很多年裡她的父母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只看到了她的好成績。

雷切爾考上高中以後,她的父母依然包辦一切。因為成績好,雷切爾拿到了許多很棒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她最終選擇了一家著名的私立大學,在那裡,雷切爾仍然不停地得A。

但是,多年過度養育的後遺症出現了。大學以後,她一點生活技能都沒有,不知道如何處理日常生活。

她的解決之道是酗酒,“它們能讓我逃避‘生活毫無意義’。”她這樣說。19歲的時候,雷切爾嘗試自殺。之後,雷切爾的父母把她從大學裡接回家,直接把她送進了心理治療中心。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她從來不需要為自己做什麼事情

書中說:一個人如果被別人手把手地牽著過日子,什麼事情都有人幫忙料理,那他就沒有機會培養起控制感,結果就不在他的掌控之中,這種情況也會導致“習得性無助”。

雷切爾的成績很好,卻沒有生活技能,想要想逃出這個怪圈,但又無能為力,這與父母的溺愛和包辦有很大關係。

3.父母消極的評價

就像開頭提到的涵涵,他某次數學考試成績很糟糕,回家後沮喪地說:“我每一次數學考試都不可能考好!”“我是我們班最笨的人!”

涵涵媽媽抱怨道:“真是笨到家了啊!這麼簡單的題都能做錯。”

顯然,父母的批評和指責會讓孩子更加自卑甚至更加絕望,也就更難以繼續努力。這樣的話就是消極性評價。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父母的指責和批評容易導致孩子的“習得性無助”

塞利格曼認為,因為解釋有永久性、普遍性與人格化等難以改變的原因,容易讓人產生無能為力的悲觀情緒,從而導致“習得性無助”,在遭受挫折時滯留在任何最具毀滅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

實際上,許多消極性評價既不利於孩子成長,也不符合客觀實際。孩子某次數學考試成績很糟糕,並不等於永遠成績糟糕,更不等於他就是最笨的人。

雖然孩子數學可能不能到優秀的水平,但經過努力是可以學好的,至少可以達到合格以上的水平。

03習得性無助帶來的危害

當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後,他們認為目標無法實現,他們拖延作業,或只完成不費力就能完成的任務。他們沮喪,並以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

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的報告描述這類學生是“懶散、怠慢,有時是破壞性的。他們不完成作業。他們面臨困難的作業很快就放棄。他們在要求做一些有難度的任務時變得焦慮”。

當孩子在學習中由於某些原因卻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經歷過多次失敗後,便會養成“我不論怎樣努力都是白費”的消極心態,而這樣的心態將會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的被動行為,學習上的自暴自棄。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習得性無助”危害大

04如何改變“習得性無助”的狀況?

1.用放大鏡找孩子的優點,“誇張地”鼓勵和肯定孩子

孩子一學習就無精打采,就是因為他在學習這件事上總是挫敗,父母不斷地提醒、催促、警告孩子,孩子感覺怎麼努力都沒有辦法達到父母的期望,總被父母說做得不夠好。

這種習得性的無助就使他的心靈受傷了,表現出來的就是磨蹭拖拉、懶惰等,專挑簡單的任務做,稍微難一點的任務就放棄了。

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要暫時把作業的事情放下,先要醫治孩子的心靈,用放大鏡找到孩子身上的優點,非常誇張地鼓勵孩子,讓他的眼神亮起來。

比如孩子在寫一頁漢字2個小說都寫不完。讓孩子先把目標定小,先寫一行,然後跟他說:“你看,這一行字媽媽覺得你很快就能寫完。”然後去幹別的,偷瞄孩子寫字,等他寫完了,誇張地誇他:“哇,真是神速啊,一行字轉眼就寫完了。”

聽到誇獎,孩子兩眼發亮,“媽媽,我寫得可快了,你看,接下來我更快。”後面的幾行字當然越來越快地完成,這種誇張的鼓勵,實際上是在醫治孩子的心靈,幫助他從“習得性無助”中看到希望,獲得動力。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媽媽多鼓勵孩子

孩子的心靈受傷時,切忌提醒、催促、嘮叨、指責等,這些只能讓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加重。每一個孩子都希望通過努力獲得父母的肯定,這就是醫治孩子心靈的良方。

2.給孩子制定符合身心發育的小目標,讓孩子嘗試成功的喜悅

研究發現成功的體驗將有利於緩解習得性無助,那些遙不可及的目標不但不會激勵孩子,還可能因為完不成而自暴自棄。因此從小目標開始,讓孩子感受一點點成功的滋味。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說過:“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能讓個體相信自己具備了成功所需要的條件,往往能使他們超越現在的行為表現,達到更高的成績,甚至會在新的活動中取得成功。”

可見,學生克服“習得性無助”需要在成功中獲得自我價值感。

給孩子制定他在能力範圍內能完成的小目標,及時慶祝孩子的每一個微小的勝利。讓孩子切身體會到“自己真的可以做到”本身就是一種鼓舞。而當他們在一些事情上也能有選擇、擔負責任的時候,就能夠逐漸完成更大的任務。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幫助孩子制定小目標

讓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體驗的學生就會看到成功的希望,看到自己的潛力。成功會使人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愉快的心情又會促進智力的發展。

3.接納孩子的失敗,幫助孩子學會正確歸因

產生“習得性無助”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習慣於將失敗歸因於自身能力不足。有些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失敗,只要孩子表現差一點,就會批評,指責孩子。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將失敗的原因歸因於自己不好,能力不足,而不是一次的、偶然的原因。

"
  • 小宇玩的時候思維開闊,生龍活虎,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可一到學習上,就眼神黯淡,無精打采,一副生無可戀的表情。
  • 鈴鈴一提起學習就哈欠連天,一系列慢動作,磨蹭拖拉,不僅像蝸牛一樣慢吞吞,還極其痛苦和牴觸。
  • 涵涵數學成績不好,他的口頭禪是:我沒有數學細胞,無論怎麼努力我數學都考不好,我真笨。

如果孩子表現出這樣懶散懈怠的情況,如果孩子總把一次成績欠佳就歸結於自己笨,還沒努力就說自己做不到,這可能是孩子患上了“習得性無助”。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可能是孩子患上了“習得性無助”

01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75年做了一個實驗,實驗對象為大學生。

他把學生分為三組:讓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聲,這組學生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讓噪聲停止。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聲,不過他們可以通過努力讓噪聲停止。第三組是對照,不給試聽噪聲。

當學生們在各自的條件下進行一段時間之後,又被試進行另外一種實驗:實驗裝置是一隻“手指穿梭箱”,當學生把手指放在箱子一側時,就會聽到一種強烈的噪聲,放在另一側時,就聽不到這種噪聲。

實驗結果表明,在原來的實驗中,第二組和第三組學生在“穿梭箱”的實驗中,學會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側,使噪聲停止;而第一組學生,也就是說,在原來的實驗中無論怎麼努力都不能使噪聲停止的學生,他們的手指仍停留在原處,聽任刺耳的噪聲響下去,卻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側。

塞利格曼就把種心理稱為“習得性無助”。就是說,當他們接連不斷的遭受挫折,發現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沒法改變現狀的時候,便會感到自己是那麼無能為力,最終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

為了證明“習得性無助”對以後的學習是否有影響,塞利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項實驗:他要求學生把一些字母排列成字,如ELHP,ODLC,可以排成HELP和COLD。實驗結果表明,原來實驗中產生了無助感的學生,很難完成這一任務。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產生了無助感的學生,很難完成這一任務

02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習得性無助”的產生,父母有很大的影響,一般有以下原因。

1.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

知乎有位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

初中時被父母“塞進”了北京最好的中學之一,父母對他的學業抱有極高的期望。剛進初中時,他發現他的成績居然那麼糟糕,對於小學時一直名列前茅的他來說是不小的打擊。

對比身邊的成績優秀的同學,自己成績屢次糟糕,他更加沮喪了。也是從那時開始,自卑感貫穿他整個初中階段,全面否定自己。而且覺得無力改變現狀,並且對自己其他好的方面也視而不見。他的初中基本上就是熬過去的,中考自然沒有達到“期望”。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多次的失敗讓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多次的失敗讓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不願再去努力,最終自然是不好的結果。

2.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包辦一切

那些從小由父母包辦一切的孩子,也許能在學業上暫時取得好成績,但是這些成績卻無法延續到以後的人生中。

斯坦福大學前新生學院院長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在《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一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美國洛杉磯地區的心理干預和治療診所有一位病人名叫雷切爾。她出身於一個富裕的家庭,父母對她有極高的期望。

對雷切爾來說,達到父母的期望並不難,她有極高的自我激勵能力,學習努力,在整個初中和高中裡一直拿A。

但是,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大部分事情父母都已經為她準備好了。甚至是最最簡單的那些事情,比如鋪床,或者是洗衣服。她從來不需要為自己做什麼事情。

10歲以後,雷切爾開始發生飲食紊亂,但在很多年裡她的父母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只看到了她的好成績。

雷切爾考上高中以後,她的父母依然包辦一切。因為成績好,雷切爾拿到了許多很棒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她最終選擇了一家著名的私立大學,在那裡,雷切爾仍然不停地得A。

但是,多年過度養育的後遺症出現了。大學以後,她一點生活技能都沒有,不知道如何處理日常生活。

她的解決之道是酗酒,“它們能讓我逃避‘生活毫無意義’。”她這樣說。19歲的時候,雷切爾嘗試自殺。之後,雷切爾的父母把她從大學裡接回家,直接把她送進了心理治療中心。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她從來不需要為自己做什麼事情

書中說:一個人如果被別人手把手地牽著過日子,什麼事情都有人幫忙料理,那他就沒有機會培養起控制感,結果就不在他的掌控之中,這種情況也會導致“習得性無助”。

雷切爾的成績很好,卻沒有生活技能,想要想逃出這個怪圈,但又無能為力,這與父母的溺愛和包辦有很大關係。

3.父母消極的評價

就像開頭提到的涵涵,他某次數學考試成績很糟糕,回家後沮喪地說:“我每一次數學考試都不可能考好!”“我是我們班最笨的人!”

涵涵媽媽抱怨道:“真是笨到家了啊!這麼簡單的題都能做錯。”

顯然,父母的批評和指責會讓孩子更加自卑甚至更加絕望,也就更難以繼續努力。這樣的話就是消極性評價。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父母的指責和批評容易導致孩子的“習得性無助”

塞利格曼認為,因為解釋有永久性、普遍性與人格化等難以改變的原因,容易讓人產生無能為力的悲觀情緒,從而導致“習得性無助”,在遭受挫折時滯留在任何最具毀滅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

實際上,許多消極性評價既不利於孩子成長,也不符合客觀實際。孩子某次數學考試成績很糟糕,並不等於永遠成績糟糕,更不等於他就是最笨的人。

雖然孩子數學可能不能到優秀的水平,但經過努力是可以學好的,至少可以達到合格以上的水平。

03習得性無助帶來的危害

當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後,他們認為目標無法實現,他們拖延作業,或只完成不費力就能完成的任務。他們沮喪,並以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

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的報告描述這類學生是“懶散、怠慢,有時是破壞性的。他們不完成作業。他們面臨困難的作業很快就放棄。他們在要求做一些有難度的任務時變得焦慮”。

當孩子在學習中由於某些原因卻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經歷過多次失敗後,便會養成“我不論怎樣努力都是白費”的消極心態,而這樣的心態將會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的被動行為,學習上的自暴自棄。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習得性無助”危害大

04如何改變“習得性無助”的狀況?

1.用放大鏡找孩子的優點,“誇張地”鼓勵和肯定孩子

孩子一學習就無精打采,就是因為他在學習這件事上總是挫敗,父母不斷地提醒、催促、警告孩子,孩子感覺怎麼努力都沒有辦法達到父母的期望,總被父母說做得不夠好。

這種習得性的無助就使他的心靈受傷了,表現出來的就是磨蹭拖拉、懶惰等,專挑簡單的任務做,稍微難一點的任務就放棄了。

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要暫時把作業的事情放下,先要醫治孩子的心靈,用放大鏡找到孩子身上的優點,非常誇張地鼓勵孩子,讓他的眼神亮起來。

比如孩子在寫一頁漢字2個小說都寫不完。讓孩子先把目標定小,先寫一行,然後跟他說:“你看,這一行字媽媽覺得你很快就能寫完。”然後去幹別的,偷瞄孩子寫字,等他寫完了,誇張地誇他:“哇,真是神速啊,一行字轉眼就寫完了。”

聽到誇獎,孩子兩眼發亮,“媽媽,我寫得可快了,你看,接下來我更快。”後面的幾行字當然越來越快地完成,這種誇張的鼓勵,實際上是在醫治孩子的心靈,幫助他從“習得性無助”中看到希望,獲得動力。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媽媽多鼓勵孩子

孩子的心靈受傷時,切忌提醒、催促、嘮叨、指責等,這些只能讓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加重。每一個孩子都希望通過努力獲得父母的肯定,這就是醫治孩子心靈的良方。

2.給孩子制定符合身心發育的小目標,讓孩子嘗試成功的喜悅

研究發現成功的體驗將有利於緩解習得性無助,那些遙不可及的目標不但不會激勵孩子,還可能因為完不成而自暴自棄。因此從小目標開始,讓孩子感受一點點成功的滋味。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說過:“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能讓個體相信自己具備了成功所需要的條件,往往能使他們超越現在的行為表現,達到更高的成績,甚至會在新的活動中取得成功。”

可見,學生克服“習得性無助”需要在成功中獲得自我價值感。

給孩子制定他在能力範圍內能完成的小目標,及時慶祝孩子的每一個微小的勝利。讓孩子切身體會到“自己真的可以做到”本身就是一種鼓舞。而當他們在一些事情上也能有選擇、擔負責任的時候,就能夠逐漸完成更大的任務。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幫助孩子制定小目標

讓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體驗的學生就會看到成功的希望,看到自己的潛力。成功會使人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愉快的心情又會促進智力的發展。

3.接納孩子的失敗,幫助孩子學會正確歸因

產生“習得性無助”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習慣於將失敗歸因於自身能力不足。有些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失敗,只要孩子表現差一點,就會批評,指責孩子。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將失敗的原因歸因於自己不好,能力不足,而不是一次的、偶然的原因。

還沒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習得性無助”心理,父母不可輕視

接納孩子

所以,接納孩子,尤其是失敗、犯錯了的孩子,告訴孩子,“你只是這次沒考好,並不代表以後都考不好,只要努力了就有可能考好。”對孩子而言特別重要。切忌嘮叨、指責、批評等,這些只能讓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加重。

教育往往在生活點滴中,父母多一點耐心,多關注孩子的內心,更利用孩子的健康成長。

樂陪娃,家有小學生,分享育兒心得,家庭教育經驗。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抱團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