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愛的人,ta愛你嗎?'

不完美媽媽 戀愛 市場營銷 蝴蝶的狐 2019-08-20
"

你想知道“如何快速識別渣男/女”嗎?不知道什麼時候起,身邊開始充斥著各種類似的話題,還有專門教人如何欺騙感情的PUA班。大家都似乎在迫切的尋找對應的症狀,以此來診斷自己遇到的是否是真愛。是我們身邊玩弄感情的人太多?還是我們都太不懂愛,所以急著去尋求標準答案?

感情真的有標準答案嗎?

我剛談戀愛的時候,經常會和親友分享自己的感情中的點滴,往往是從分享喜悅開始,最後就會莫名的心理髮堵,基本上都是與他們口中“一個人愛你就會有這些表現”對號,最後發現:原來“我的男朋友是個渣男!”。因為這個,和男友吵鬧,甚至分手。聽上去似乎荒唐,但我的男朋友從來沒給過我錢花,過節也只有5塊2的紅包,沒有帶我見過家長,不能秒回我的消息,在我生病的時候連句“多喝熱水”的直男慰問也沒有,和別人家有10塊,就會為你花9塊的男人簡直天差地別。但只有我知道他面對的人情世故無比現實,在我面前卻越來越放下防備,又傻又臭屁;只有我知道他在外面是年輕有為的大好青年,但是一提起要讓他見“公婆”就慫的一塌糊塗;只有我知道他還沒錢,但每次見面都要帶我住好,吃好,然後又為省了幾塊錢洋洋得意。

世界上既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完全兩個相同的人,所以感情,也從來沒有一樣的,又何來標準答案呢?愛與不愛,身處其中的人其實最為明白。

那麼,我們為什麼又對“他/她到底愛不愛我?”這個問題如此執著呢?

(1)中國人在感情中,往往習慣壓抑自己的天性,不能很好的表達愛,中國式家庭也常常如此,有很多家庭一輩子彼此都不曾說過一句:“我愛你”。比如有的父母不斷的嚴厲要求孩子,只有在孩子取得好成績的時候才會有笑臉給孩子,父母認為為了孩子未來的成功就是愛;有些父母不停的忙碌,覺得為孩子創造好的物質條件就夠了,中國式思想習慣於重視超我、外在的成就,卻往往忽略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需要的陪伴和關注,在缺乏足夠的陪伴和正向支持的環境,很多人都會由於安全感的缺失,執著於探究對方到底是不是真的愛自己。

(2)由於雙方思想和性格的差別,即便三觀在再相似的伴侶,也會在對愛的理解上有所差別,如果不理解和接受對方和自己在對待感情上的差異,也會產生“她/他是不是不愛我?”的磨合。比如有的人喜歡昂貴的禮物,認為越貴越能體現自己在對方心理的價值;有的人卻覺得一場精心準備的大排檔約會要比錢直接買到的禮物要更加用心和深情;有的人認為一聲不吭陪在你的身邊是愛,有的人卻需要在經常和對方互動,在敞開心扉的聊天,或共同參與一些事情中感受到愛。如果不懂得對方和自己在感受和表達愛的方式上的差異,那麼也會產生很多關於愛的困擾。

(3)媒體的營銷也是促進我們在感情中不安的一個因素,就像我時常會被親友的良箴所影響,從而需要通過吵鬧來確信候先生是否真的在意我,其實親友的所謂經驗之談也都來自口口相傳或媒體營銷。就像之前很火的為女人花錢越多才表明越愛,導致了不知道多少女孩覺得虧待了自己,本來安穩的生活被一句寵愛自己的營銷擾亂。

真實的生活是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長環境,即便同一個家庭父母給予的關注程度不同,一個人的感情觀也是差別巨大的,所以不要受外界的言論干擾,傾聽自己的感受就很好。如果你對自己的感情裝填滿意,又何須在自擾。

一個人如果足夠強大,沒有愛情也應該過的很好,愛情本就是錦上添花,又何須把自己的感受託付給別人,把自己的安全感交給別人掌控?一個人的情感成熟,應該先從愛自己開始。其實,所有關於愛的猜疑都來自於缺乏安全感,做一個在成熟而灑脫的人,能識別什麼是好的感情,什麼是壞的,及時捨棄壞的則止損;做一個懂愛的人,知進退,敢愛恨,會愛更能美滿長久。

"

你想知道“如何快速識別渣男/女”嗎?不知道什麼時候起,身邊開始充斥著各種類似的話題,還有專門教人如何欺騙感情的PUA班。大家都似乎在迫切的尋找對應的症狀,以此來診斷自己遇到的是否是真愛。是我們身邊玩弄感情的人太多?還是我們都太不懂愛,所以急著去尋求標準答案?

感情真的有標準答案嗎?

我剛談戀愛的時候,經常會和親友分享自己的感情中的點滴,往往是從分享喜悅開始,最後就會莫名的心理髮堵,基本上都是與他們口中“一個人愛你就會有這些表現”對號,最後發現:原來“我的男朋友是個渣男!”。因為這個,和男友吵鬧,甚至分手。聽上去似乎荒唐,但我的男朋友從來沒給過我錢花,過節也只有5塊2的紅包,沒有帶我見過家長,不能秒回我的消息,在我生病的時候連句“多喝熱水”的直男慰問也沒有,和別人家有10塊,就會為你花9塊的男人簡直天差地別。但只有我知道他面對的人情世故無比現實,在我面前卻越來越放下防備,又傻又臭屁;只有我知道他在外面是年輕有為的大好青年,但是一提起要讓他見“公婆”就慫的一塌糊塗;只有我知道他還沒錢,但每次見面都要帶我住好,吃好,然後又為省了幾塊錢洋洋得意。

世界上既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完全兩個相同的人,所以感情,也從來沒有一樣的,又何來標準答案呢?愛與不愛,身處其中的人其實最為明白。

那麼,我們為什麼又對“他/她到底愛不愛我?”這個問題如此執著呢?

(1)中國人在感情中,往往習慣壓抑自己的天性,不能很好的表達愛,中國式家庭也常常如此,有很多家庭一輩子彼此都不曾說過一句:“我愛你”。比如有的父母不斷的嚴厲要求孩子,只有在孩子取得好成績的時候才會有笑臉給孩子,父母認為為了孩子未來的成功就是愛;有些父母不停的忙碌,覺得為孩子創造好的物質條件就夠了,中國式思想習慣於重視超我、外在的成就,卻往往忽略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需要的陪伴和關注,在缺乏足夠的陪伴和正向支持的環境,很多人都會由於安全感的缺失,執著於探究對方到底是不是真的愛自己。

(2)由於雙方思想和性格的差別,即便三觀在再相似的伴侶,也會在對愛的理解上有所差別,如果不理解和接受對方和自己在對待感情上的差異,也會產生“她/他是不是不愛我?”的磨合。比如有的人喜歡昂貴的禮物,認為越貴越能體現自己在對方心理的價值;有的人卻覺得一場精心準備的大排檔約會要比錢直接買到的禮物要更加用心和深情;有的人認為一聲不吭陪在你的身邊是愛,有的人卻需要在經常和對方互動,在敞開心扉的聊天,或共同參與一些事情中感受到愛。如果不懂得對方和自己在感受和表達愛的方式上的差異,那麼也會產生很多關於愛的困擾。

(3)媒體的營銷也是促進我們在感情中不安的一個因素,就像我時常會被親友的良箴所影響,從而需要通過吵鬧來確信候先生是否真的在意我,其實親友的所謂經驗之談也都來自口口相傳或媒體營銷。就像之前很火的為女人花錢越多才表明越愛,導致了不知道多少女孩覺得虧待了自己,本來安穩的生活被一句寵愛自己的營銷擾亂。

真實的生活是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長環境,即便同一個家庭父母給予的關注程度不同,一個人的感情觀也是差別巨大的,所以不要受外界的言論干擾,傾聽自己的感受就很好。如果你對自己的感情裝填滿意,又何須在自擾。

一個人如果足夠強大,沒有愛情也應該過的很好,愛情本就是錦上添花,又何須把自己的感受託付給別人,把自己的安全感交給別人掌控?一個人的情感成熟,應該先從愛自己開始。其實,所有關於愛的猜疑都來自於缺乏安全感,做一個在成熟而灑脫的人,能識別什麼是好的感情,什麼是壞的,及時捨棄壞的則止損;做一個懂愛的人,知進退,敢愛恨,會愛更能美滿長久。

你愛的人,ta愛你嗎?

"

你想知道“如何快速識別渣男/女”嗎?不知道什麼時候起,身邊開始充斥著各種類似的話題,還有專門教人如何欺騙感情的PUA班。大家都似乎在迫切的尋找對應的症狀,以此來診斷自己遇到的是否是真愛。是我們身邊玩弄感情的人太多?還是我們都太不懂愛,所以急著去尋求標準答案?

感情真的有標準答案嗎?

我剛談戀愛的時候,經常會和親友分享自己的感情中的點滴,往往是從分享喜悅開始,最後就會莫名的心理髮堵,基本上都是與他們口中“一個人愛你就會有這些表現”對號,最後發現:原來“我的男朋友是個渣男!”。因為這個,和男友吵鬧,甚至分手。聽上去似乎荒唐,但我的男朋友從來沒給過我錢花,過節也只有5塊2的紅包,沒有帶我見過家長,不能秒回我的消息,在我生病的時候連句“多喝熱水”的直男慰問也沒有,和別人家有10塊,就會為你花9塊的男人簡直天差地別。但只有我知道他面對的人情世故無比現實,在我面前卻越來越放下防備,又傻又臭屁;只有我知道他在外面是年輕有為的大好青年,但是一提起要讓他見“公婆”就慫的一塌糊塗;只有我知道他還沒錢,但每次見面都要帶我住好,吃好,然後又為省了幾塊錢洋洋得意。

世界上既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完全兩個相同的人,所以感情,也從來沒有一樣的,又何來標準答案呢?愛與不愛,身處其中的人其實最為明白。

那麼,我們為什麼又對“他/她到底愛不愛我?”這個問題如此執著呢?

(1)中國人在感情中,往往習慣壓抑自己的天性,不能很好的表達愛,中國式家庭也常常如此,有很多家庭一輩子彼此都不曾說過一句:“我愛你”。比如有的父母不斷的嚴厲要求孩子,只有在孩子取得好成績的時候才會有笑臉給孩子,父母認為為了孩子未來的成功就是愛;有些父母不停的忙碌,覺得為孩子創造好的物質條件就夠了,中國式思想習慣於重視超我、外在的成就,卻往往忽略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需要的陪伴和關注,在缺乏足夠的陪伴和正向支持的環境,很多人都會由於安全感的缺失,執著於探究對方到底是不是真的愛自己。

(2)由於雙方思想和性格的差別,即便三觀在再相似的伴侶,也會在對愛的理解上有所差別,如果不理解和接受對方和自己在對待感情上的差異,也會產生“她/他是不是不愛我?”的磨合。比如有的人喜歡昂貴的禮物,認為越貴越能體現自己在對方心理的價值;有的人卻覺得一場精心準備的大排檔約會要比錢直接買到的禮物要更加用心和深情;有的人認為一聲不吭陪在你的身邊是愛,有的人卻需要在經常和對方互動,在敞開心扉的聊天,或共同參與一些事情中感受到愛。如果不懂得對方和自己在感受和表達愛的方式上的差異,那麼也會產生很多關於愛的困擾。

(3)媒體的營銷也是促進我們在感情中不安的一個因素,就像我時常會被親友的良箴所影響,從而需要通過吵鬧來確信候先生是否真的在意我,其實親友的所謂經驗之談也都來自口口相傳或媒體營銷。就像之前很火的為女人花錢越多才表明越愛,導致了不知道多少女孩覺得虧待了自己,本來安穩的生活被一句寵愛自己的營銷擾亂。

真實的生活是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長環境,即便同一個家庭父母給予的關注程度不同,一個人的感情觀也是差別巨大的,所以不要受外界的言論干擾,傾聽自己的感受就很好。如果你對自己的感情裝填滿意,又何須在自擾。

一個人如果足夠強大,沒有愛情也應該過的很好,愛情本就是錦上添花,又何須把自己的感受託付給別人,把自己的安全感交給別人掌控?一個人的情感成熟,應該先從愛自己開始。其實,所有關於愛的猜疑都來自於缺乏安全感,做一個在成熟而灑脫的人,能識別什麼是好的感情,什麼是壞的,及時捨棄壞的則止損;做一個懂愛的人,知進退,敢愛恨,會愛更能美滿長久。

你愛的人,ta愛你嗎?

你愛的人,ta愛你嗎?

"

你想知道“如何快速識別渣男/女”嗎?不知道什麼時候起,身邊開始充斥著各種類似的話題,還有專門教人如何欺騙感情的PUA班。大家都似乎在迫切的尋找對應的症狀,以此來診斷自己遇到的是否是真愛。是我們身邊玩弄感情的人太多?還是我們都太不懂愛,所以急著去尋求標準答案?

感情真的有標準答案嗎?

我剛談戀愛的時候,經常會和親友分享自己的感情中的點滴,往往是從分享喜悅開始,最後就會莫名的心理髮堵,基本上都是與他們口中“一個人愛你就會有這些表現”對號,最後發現:原來“我的男朋友是個渣男!”。因為這個,和男友吵鬧,甚至分手。聽上去似乎荒唐,但我的男朋友從來沒給過我錢花,過節也只有5塊2的紅包,沒有帶我見過家長,不能秒回我的消息,在我生病的時候連句“多喝熱水”的直男慰問也沒有,和別人家有10塊,就會為你花9塊的男人簡直天差地別。但只有我知道他面對的人情世故無比現實,在我面前卻越來越放下防備,又傻又臭屁;只有我知道他在外面是年輕有為的大好青年,但是一提起要讓他見“公婆”就慫的一塌糊塗;只有我知道他還沒錢,但每次見面都要帶我住好,吃好,然後又為省了幾塊錢洋洋得意。

世界上既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完全兩個相同的人,所以感情,也從來沒有一樣的,又何來標準答案呢?愛與不愛,身處其中的人其實最為明白。

那麼,我們為什麼又對“他/她到底愛不愛我?”這個問題如此執著呢?

(1)中國人在感情中,往往習慣壓抑自己的天性,不能很好的表達愛,中國式家庭也常常如此,有很多家庭一輩子彼此都不曾說過一句:“我愛你”。比如有的父母不斷的嚴厲要求孩子,只有在孩子取得好成績的時候才會有笑臉給孩子,父母認為為了孩子未來的成功就是愛;有些父母不停的忙碌,覺得為孩子創造好的物質條件就夠了,中國式思想習慣於重視超我、外在的成就,卻往往忽略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需要的陪伴和關注,在缺乏足夠的陪伴和正向支持的環境,很多人都會由於安全感的缺失,執著於探究對方到底是不是真的愛自己。

(2)由於雙方思想和性格的差別,即便三觀在再相似的伴侶,也會在對愛的理解上有所差別,如果不理解和接受對方和自己在對待感情上的差異,也會產生“她/他是不是不愛我?”的磨合。比如有的人喜歡昂貴的禮物,認為越貴越能體現自己在對方心理的價值;有的人卻覺得一場精心準備的大排檔約會要比錢直接買到的禮物要更加用心和深情;有的人認為一聲不吭陪在你的身邊是愛,有的人卻需要在經常和對方互動,在敞開心扉的聊天,或共同參與一些事情中感受到愛。如果不懂得對方和自己在感受和表達愛的方式上的差異,那麼也會產生很多關於愛的困擾。

(3)媒體的營銷也是促進我們在感情中不安的一個因素,就像我時常會被親友的良箴所影響,從而需要通過吵鬧來確信候先生是否真的在意我,其實親友的所謂經驗之談也都來自口口相傳或媒體營銷。就像之前很火的為女人花錢越多才表明越愛,導致了不知道多少女孩覺得虧待了自己,本來安穩的生活被一句寵愛自己的營銷擾亂。

真實的生活是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長環境,即便同一個家庭父母給予的關注程度不同,一個人的感情觀也是差別巨大的,所以不要受外界的言論干擾,傾聽自己的感受就很好。如果你對自己的感情裝填滿意,又何須在自擾。

一個人如果足夠強大,沒有愛情也應該過的很好,愛情本就是錦上添花,又何須把自己的感受託付給別人,把自己的安全感交給別人掌控?一個人的情感成熟,應該先從愛自己開始。其實,所有關於愛的猜疑都來自於缺乏安全感,做一個在成熟而灑脫的人,能識別什麼是好的感情,什麼是壞的,及時捨棄壞的則止損;做一個懂愛的人,知進退,敢愛恨,會愛更能美滿長久。

你愛的人,ta愛你嗎?

你愛的人,ta愛你嗎?

你愛的人,ta愛你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