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人的教育衝突大爆發:娃就是不愛讀書,誰之過?

昨天,是世界讀書日。但坦白來說,有多少人真心喜歡讀書?

記得早年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提問:“你最後悔花的錢是在什麼地方?”結果,不可思議的是,點贊量最高的回答居然是“買書”。

頭些天,全網瘋傳西安女奔馳漏油車主有理有據手撕4S店,多年習得的素養居然輸給了“潑婦式”的撕扯,著實令人痛心,“讀書無用論”是否站得住腳再次被掀上了風口浪尖……

這不, 仲春伊始,全國各地已經開始陸續進入幼兒園報名、幼升小、小升初、報考高中和大學的緊鑼密鼓中。父輩與祖輩在家庭教育中的衝突讓人防不勝防,而且事先很難估計會產生怎樣的矛盾,只有在問題發生後,才會發現原來兩代人之間的差異和價值鴻溝竟然如此之大!

不管是大城市還是小縣城,“老人家長”已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現象。據不完全統計,當今中國近一半娃都是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起長大的:上海0~6歲孩子中有50~60%屬於“隔代撫養”;廣州“隔代撫養”的孩子佔到總數的一半;北京更是高達70%。

關於讓孩子讀書和怎麼讀這件事,就像是一個點燃了引信的火藥桶,隨時能把全家一直維繫的歲月靜好炸到灰飛煙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吐槽一下孩子讀書那些事。

兩代人的教育衝突大爆發:娃就是不愛讀書,誰之過?

場景一:

閨蜜小橘的娃要報幼兒園了,有國際班和普通班之分。橘媽想讓外孫上普通班,認為孩子才三歲半,日常校園生活裡多些本國老師照顧能更適應環境。小橘則認為孩子應該報國際班,外教班主任能給孩子全天候的語言環境,這樣二語習得會更容易。母女二人雞同鴨講,誰也聽不進去誰的理由。小橘氣鼓鼓,橘媽差點兒犯了心臟病,以死相逼指責小橘平日身為母親職責缺位,她這個外祖母才是真正瞭解並關心孩子成長的人。到底孰對孰錯?

場景二:

鄰居張哥給娃報了興趣班,希望培養孩子對美的認知。張媽不滿意了,覺得小孩子屁大點,能知道啥叫美?知道吃喝就不錯了,累壞了她寶貝孫子誰負責?你小時候也沒上過興趣班,不是一樣讓媽給養了這麼大,你別別人卻啥了?

場景三:

同事D姐最近也在找我哭訴,她家孩子快6歲了,認識的漢字用兩個手就能數過來,至今連家長的電話號碼都記不下來。看著“別人家”的孩子,D姐著急了,每天想督促孩子認幾個字,結果阻礙就這麼來了。孩子爺爺聽說D姐讓孩子認字,擺出了能夠甄別早期教育優劣性的學者一般的高姿態:“我侄女在閨女兩歲時就開始往家裡電視機、蘋果上貼標籤,她家孩子5歲能看報紙,呸,有什麼用,那孩子最後還不是隻上個不入流的三本?”D姐聽著諸如此類的指桑罵槐,心裡想必已經泥石流了。孩子小時候放任玩耍,都快6歲了學認幾個中國字何罪之有?

兩代人的教育衝突大爆發:娃就是不愛讀書,誰之過?

當然了,今天我們不是來數落祖輩教育是否存在不是之處的,相信每個長輩能夠犧牲自己的老年時光主動參與帶娃任務,並以美好的初衷表達自己帶娃的經驗或理念,我們首先是要心存感激的,在此向所有參與隔輩養育的老者致敬!但是,那套所謂的“我吃的鹹鹽比你走的路多”的經驗主義放到當今的教育大背景下未免有些不接地氣了。

至於隔代教育衝突是如何爆發的,我認為主要癥結是兩點:父母缺位和祖輩越位。網絡上有句很火的話:“爸爸媽媽放下工作就養不起你。”把孩子一推二三五,全權交給老人,自己常年在外打工不露面,等十幾歲了接回身邊再對孩子多年積攢的那些自己看不順眼的習慣百般挑剔,試問如何能讓孩子服氣?一年到頭不見一面的兩個“陌生人”憑什麼約束他(她)?日前,杭州17歲高中生與母親發生衝突一怒跳橋,這類新聞事件屢見不鮮,可見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機制是存在問題的。親人之間雖然存在血脈聯繫,但是人際關係是需要經常培養才能親近並且形成默契的。再說說祖輩,也不應因為自己曾經成功帶大了子女而存在一種過來人“鹹鹽吃得多的優越感”,叔叔阿姨辛苦了大半輩子,心疼子女幫忙帶孫是情分,適當休息和慰勞自己也是情理之中的,如果教育孩子,留給孩子爸爸媽媽說了算,安安心心地退居二線,不要越俎代庖,既傷了您自己的心也無形中破壞了您與自己子女的關係。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您在黃髮垂髫之時盡情享受含飴弄孫之趣便是了。

時代在變遷,祖輩和新生代父母之間的文化和社會化差異愈加明顯,刨除功利心作祟,讓孩子在適當年齡進行適當的學習其實無可厚非。嬰階段的重點是生存,是圍繞屎尿屁展開的方方面面,而幼兒階段甚至再往後,就要結合孩子的生理和心裡特點延伸出其他的教育內容了。正如馬斯洛提出的人類幾重需求理論,祖輩們往往更看重生理和安全層面的需求,新生代家長可能已經慢慢將眼光放在了孩子往更高几層的需求發展上。

兩代人的教育衝突大爆發:娃就是不愛讀書,誰之過?

提及“教育”二字,除了“育(養育)”,“教(傳授)”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都說養孩子對家長來說是一場修行,事實確實如此。除了衣食住行的必要供給,家長更應注意亦師亦友的言傳身教。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我是非常主張結合孩子的個體情況適當進行學識傳輸的。如果認為把孩子推給學校便能“包治百病”,孩子不會就是老師失職,家長只需負責孩子的吃喝拉撒就是天字一號要務,那就真是大錯特錯了。

我要強調學識而不是知識,主要是想說明學習方法論和奠定一生習得基礎的重要性。如果聽說誰家孩子能熟練背誦99乘法表或是圓周率後多少多少位數,那他掌握的只是知識。如果這個孩子能利用自己掌握的乘法規律用到買玩具買零食的算賬上,那才能算掌握了某種學識。誠然,就如前文提到的D姐,如果只在意孩子能認具體多少個字,其實沒有太大作用,而是應該讓孩子通過掌握的這些字,逐漸能夠認出街邊的店鋪、車站牌上的站名、寫出自己的名字……再逐漸過渡到能夠自主閱讀,瞭解書本文字以外依託的豐富世界。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家長首先要讓孩子“著道”。

如何讓孩子“著道”?這一點,我們大可跟遊戲公司學習一下。為什麼那麼多人對網遊痴迷?因為遊戲公司摸對了你的脈。它們不會一出場就給你個超級無敵大Boss把你虐到體無完膚生無可戀,而是勾引你一路打著各路魑魅魍魎,逐漸增加點兒難度,打一巴掌揉三揉,不斷滿足著自己的“小目標”。同理,如果你一上來就給娃來個終極BOSS,就好比給娃來了哐當一棒子當頭棒喝,弄得娃連北都找不著了還能順著你的思路一直饒有興趣地跟著你“打怪”?你似乎只能做夢去吧。對自己軟弱,喜歡逃到舒適區裡不肯出來是人性的一大弱點,孩子自然也不例外。所以有時你讓他認個生字,真的可能比殺了他還難。適當給孩子一些獎勵,讓他看到學習的甜頭,領略到“一生二,二生三”的奇妙,而不是死摳知識本身,娃可能就更願意配合你一起進步了。

此外,家庭氛圍也很重要。人都是具有從眾心理的,如果全家人整日活在自己的舒適區捧著手機“葛優癱”,或是在煙霧繚繞中沉迷於“碼長城”,如何能讓孩子自己知書識禮儀?在這樣的環境下,娃如果就是不愛讀書,有錯嗎?家長的自律是孩子的鏡子,家長的日常習慣、說話方式、生活態度、世界觀和眼界,正是孩子面向世界認識社會的縮影,家長的高度,從一定程度上能影響到孩子未來的高度。雖然我們只是一介草民,談不上讓孩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哪怕你能再嚴於律己一些,讓自己再墊高些腳步,站在肩頭的孩子至少也能再看遠哪怕那麼一丁點。

古希臘人幻想飛行,猶太人往書上塗抹蜜糖,未知的世界是神祕而美好的,學習是神聖而幸福的事。祖輩們因為自己多年的養育經驗而自帶光環,新生代家長內心其實也是尚未長大孩子,娃們也是第一次當小孩,只有在這段人生旅途中演繹好各自的角色,才能收穫彼此的信任與尊重。

在此,與各位家長共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