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寫,學都白上了?”

“你怎麼膽子這麼小?”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你怎麼什麼都不會?”

……

這些話語可能大多數家長在情緒高漲的時候都對孩子說過,但是家長真的知道這些話語對孩子的危害程度嗎?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小故事來了解一下。

"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寫,學都白上了?”

“你怎麼膽子這麼小?”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你怎麼什麼都不會?”

……

這些話語可能大多數家長在情緒高漲的時候都對孩子說過,但是家長真的知道這些話語對孩子的危害程度嗎?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小故事來了解一下。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小哲是一名剛升上初中沒多久的七年級新生,週五放學後小哲一如往常等著媽媽來接他回家。走出校門,沒有看到媽媽的蹤影,小哲乖乖的在校門口等著。

“小哲,媽媽還沒來接你嗎?”來接依依放學的家長認識小哲,擔心的問了小哲的情況。

小哲沮喪的低下頭:“嗯”。

“那你先跟阿姨一塊回去吧,可能媽媽有什麼事情耽誤了,一會兒阿姨送你回家。”

小哲的眼眶開始微微泛紅,有種要哭出來的感覺。

依依媽看到小哲泛紅的眼眶,很是心疼,趕緊給小哲媽媽撥了電話。

“小哲,媽媽有點急事在忙,爺爺已經去接你了,再等一下就到了。”

“嗯”小哲回覆著媽媽,淚珠已經滴落了下來。

依依媽在門口陪著小哲,一直等到小哲爺爺趕過來才回家。

"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寫,學都白上了?”

“你怎麼膽子這麼小?”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你怎麼什麼都不會?”

……

這些話語可能大多數家長在情緒高漲的時候都對孩子說過,但是家長真的知道這些話語對孩子的危害程度嗎?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小故事來了解一下。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小哲是一名剛升上初中沒多久的七年級新生,週五放學後小哲一如往常等著媽媽來接他回家。走出校門,沒有看到媽媽的蹤影,小哲乖乖的在校門口等著。

“小哲,媽媽還沒來接你嗎?”來接依依放學的家長認識小哲,擔心的問了小哲的情況。

小哲沮喪的低下頭:“嗯”。

“那你先跟阿姨一塊回去吧,可能媽媽有什麼事情耽誤了,一會兒阿姨送你回家。”

小哲的眼眶開始微微泛紅,有種要哭出來的感覺。

依依媽看到小哲泛紅的眼眶,很是心疼,趕緊給小哲媽媽撥了電話。

“小哲,媽媽有點急事在忙,爺爺已經去接你了,再等一下就到了。”

“嗯”小哲回覆著媽媽,淚珠已經滴落了下來。

依依媽在門口陪著小哲,一直等到小哲爺爺趕過來才回家。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後來,小哲陪媽媽一起去依依家裡表示感謝的時候,也從依依媽嘴裡聽到一些關於小哲的言論:“小哲都這麼大了,總是動不動就哭,也太不像個男孩子了吧……還不如我們依依一個女孩子呢!”

事實上,當媽媽認真的詢問小哲怎麼會在依依媽詢問自己的時候哭呢?小哲委屈的說:“媽媽,我本來沒有想哭的,可當依依媽媽問我的時候我就會止不住的想哭,然後對依依媽不熟悉,我就不想跟她們一起回來。”小哲低頭搬弄著手指,委屈的說道。所以說,家長不應用“刻板效應”來看待孩子,避免對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一、什麼是“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又稱刻板印象、社會定型、定性效應,是指對某個群體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類化的看法和評價。是還沒有進行實質性的交往,就對某一類人產生了一種不易改變的、籠統而簡單的評價。

"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寫,學都白上了?”

“你怎麼膽子這麼小?”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你怎麼什麼都不會?”

……

這些話語可能大多數家長在情緒高漲的時候都對孩子說過,但是家長真的知道這些話語對孩子的危害程度嗎?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小故事來了解一下。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小哲是一名剛升上初中沒多久的七年級新生,週五放學後小哲一如往常等著媽媽來接他回家。走出校門,沒有看到媽媽的蹤影,小哲乖乖的在校門口等著。

“小哲,媽媽還沒來接你嗎?”來接依依放學的家長認識小哲,擔心的問了小哲的情況。

小哲沮喪的低下頭:“嗯”。

“那你先跟阿姨一塊回去吧,可能媽媽有什麼事情耽誤了,一會兒阿姨送你回家。”

小哲的眼眶開始微微泛紅,有種要哭出來的感覺。

依依媽看到小哲泛紅的眼眶,很是心疼,趕緊給小哲媽媽撥了電話。

“小哲,媽媽有點急事在忙,爺爺已經去接你了,再等一下就到了。”

“嗯”小哲回覆著媽媽,淚珠已經滴落了下來。

依依媽在門口陪著小哲,一直等到小哲爺爺趕過來才回家。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後來,小哲陪媽媽一起去依依家裡表示感謝的時候,也從依依媽嘴裡聽到一些關於小哲的言論:“小哲都這麼大了,總是動不動就哭,也太不像個男孩子了吧……還不如我們依依一個女孩子呢!”

事實上,當媽媽認真的詢問小哲怎麼會在依依媽詢問自己的時候哭呢?小哲委屈的說:“媽媽,我本來沒有想哭的,可當依依媽媽問我的時候我就會止不住的想哭,然後對依依媽不熟悉,我就不想跟她們一起回來。”小哲低頭搬弄著手指,委屈的說道。所以說,家長不應用“刻板效應”來看待孩子,避免對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一、什麼是“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又稱刻板印象、社會定型、定性效應,是指對某個群體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類化的看法和評價。是還沒有進行實質性的交往,就對某一類人產生了一種不易改變的、籠統而簡單的評價。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但是這種情況往往可能會形成偏見,忽略個性差異性,這是我們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現象。有些家長往往根據自己的片面的理解給孩子貼上一些不屬於他們自身的一些標籤,就比如小哲的例子,依依媽媽的話還好是傳到了小哲媽媽的耳朵裡,如果傳到別的家長耳朵裡,小哲可能直接就會被誤認為是這樣的孩子,傳開後對孩子會造成很大傷害。

二、為什麼孩子總是被“貼標籤”?

1. 家長或老師只看孩子表面,沒有深入瞭解孩子

“這孩子天生就是這樣。”你對孩子一味的否定,會不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傷疤呢?

小哲小時候就是個很內向的孩子。

開家長會時老師總是會跟小哲媽媽說,小哲平常不愛說話,連上課回答問題都不敢,小哲媽媽的回答每次都是“這孩子天生就是這樣,沒辦法”。在老師面前這樣評價孩子,到孩子這邊轉而又換了一種說法:“你看看你們班的那個亮亮,成績又好又積極,你膽子怎麼那麼小?上課回答問題都不敢。”媽媽在老師面前對小哲的用詞和態度是溫和的,加以修飾的,對小哲的語氣和用詞上是赤裸裸的,毫無修飾成分的。這樣的話語赤裸裸的直擊孩子的內心,孩子心裡可能就會想:“難道我真的像媽媽說的那樣嗎?”

"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寫,學都白上了?”

“你怎麼膽子這麼小?”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你怎麼什麼都不會?”

……

這些話語可能大多數家長在情緒高漲的時候都對孩子說過,但是家長真的知道這些話語對孩子的危害程度嗎?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小故事來了解一下。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小哲是一名剛升上初中沒多久的七年級新生,週五放學後小哲一如往常等著媽媽來接他回家。走出校門,沒有看到媽媽的蹤影,小哲乖乖的在校門口等著。

“小哲,媽媽還沒來接你嗎?”來接依依放學的家長認識小哲,擔心的問了小哲的情況。

小哲沮喪的低下頭:“嗯”。

“那你先跟阿姨一塊回去吧,可能媽媽有什麼事情耽誤了,一會兒阿姨送你回家。”

小哲的眼眶開始微微泛紅,有種要哭出來的感覺。

依依媽看到小哲泛紅的眼眶,很是心疼,趕緊給小哲媽媽撥了電話。

“小哲,媽媽有點急事在忙,爺爺已經去接你了,再等一下就到了。”

“嗯”小哲回覆著媽媽,淚珠已經滴落了下來。

依依媽在門口陪著小哲,一直等到小哲爺爺趕過來才回家。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後來,小哲陪媽媽一起去依依家裡表示感謝的時候,也從依依媽嘴裡聽到一些關於小哲的言論:“小哲都這麼大了,總是動不動就哭,也太不像個男孩子了吧……還不如我們依依一個女孩子呢!”

事實上,當媽媽認真的詢問小哲怎麼會在依依媽詢問自己的時候哭呢?小哲委屈的說:“媽媽,我本來沒有想哭的,可當依依媽媽問我的時候我就會止不住的想哭,然後對依依媽不熟悉,我就不想跟她們一起回來。”小哲低頭搬弄著手指,委屈的說道。所以說,家長不應用“刻板效應”來看待孩子,避免對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一、什麼是“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又稱刻板印象、社會定型、定性效應,是指對某個群體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類化的看法和評價。是還沒有進行實質性的交往,就對某一類人產生了一種不易改變的、籠統而簡單的評價。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但是這種情況往往可能會形成偏見,忽略個性差異性,這是我們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現象。有些家長往往根據自己的片面的理解給孩子貼上一些不屬於他們自身的一些標籤,就比如小哲的例子,依依媽媽的話還好是傳到了小哲媽媽的耳朵裡,如果傳到別的家長耳朵裡,小哲可能直接就會被誤認為是這樣的孩子,傳開後對孩子會造成很大傷害。

二、為什麼孩子總是被“貼標籤”?

1. 家長或老師只看孩子表面,沒有深入瞭解孩子

“這孩子天生就是這樣。”你對孩子一味的否定,會不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傷疤呢?

小哲小時候就是個很內向的孩子。

開家長會時老師總是會跟小哲媽媽說,小哲平常不愛說話,連上課回答問題都不敢,小哲媽媽的回答每次都是“這孩子天生就是這樣,沒辦法”。在老師面前這樣評價孩子,到孩子這邊轉而又換了一種說法:“你看看你們班的那個亮亮,成績又好又積極,你膽子怎麼那麼小?上課回答問題都不敢。”媽媽在老師面前對小哲的用詞和態度是溫和的,加以修飾的,對小哲的語氣和用詞上是赤裸裸的,毫無修飾成分的。這樣的話語赤裸裸的直擊孩子的內心,孩子心裡可能就會想:“難道我真的像媽媽說的那樣嗎?”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許多家長有的時候只看到了孩子身上一些浮於表面的現象,就片面的給孩子貼上“膽小”、“沒用”的標籤,這樣是不利於孩子以後的發展的。

2. 環境的影響

父母往往會根據一些情景給孩子定性,受一些具體情境的影響給孩子貼上片面的言過於實的標籤。比如孩子經常會被叫家長,父母就容易給孩子貼上“不省心、不懂事”的標籤。在孩子以後的成長中,這種在具體情境下逐漸形成的標籤會束縛孩子的發展,對孩子的全面發展百害而無一利。

3. 社會刻板印象的一致性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個地區、從事同一種職業、屬於同一個種族的人總會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在一定情況下,刻板印象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刻板印象也往往是造成人們認知偏差的主要原因,在某些條件下,人們習慣性把一些具體特徵相似的群體歸為一類相談,對這一類人群的認知和印象是大體上相同的。但是這樣的方法有的時候是嚴重與事實不符的,需要我們結合具體情況和情景去具體分析,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要認識事物發展的全面性。

"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寫,學都白上了?”

“你怎麼膽子這麼小?”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你怎麼什麼都不會?”

……

這些話語可能大多數家長在情緒高漲的時候都對孩子說過,但是家長真的知道這些話語對孩子的危害程度嗎?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小故事來了解一下。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小哲是一名剛升上初中沒多久的七年級新生,週五放學後小哲一如往常等著媽媽來接他回家。走出校門,沒有看到媽媽的蹤影,小哲乖乖的在校門口等著。

“小哲,媽媽還沒來接你嗎?”來接依依放學的家長認識小哲,擔心的問了小哲的情況。

小哲沮喪的低下頭:“嗯”。

“那你先跟阿姨一塊回去吧,可能媽媽有什麼事情耽誤了,一會兒阿姨送你回家。”

小哲的眼眶開始微微泛紅,有種要哭出來的感覺。

依依媽看到小哲泛紅的眼眶,很是心疼,趕緊給小哲媽媽撥了電話。

“小哲,媽媽有點急事在忙,爺爺已經去接你了,再等一下就到了。”

“嗯”小哲回覆著媽媽,淚珠已經滴落了下來。

依依媽在門口陪著小哲,一直等到小哲爺爺趕過來才回家。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後來,小哲陪媽媽一起去依依家裡表示感謝的時候,也從依依媽嘴裡聽到一些關於小哲的言論:“小哲都這麼大了,總是動不動就哭,也太不像個男孩子了吧……還不如我們依依一個女孩子呢!”

事實上,當媽媽認真的詢問小哲怎麼會在依依媽詢問自己的時候哭呢?小哲委屈的說:“媽媽,我本來沒有想哭的,可當依依媽媽問我的時候我就會止不住的想哭,然後對依依媽不熟悉,我就不想跟她們一起回來。”小哲低頭搬弄著手指,委屈的說道。所以說,家長不應用“刻板效應”來看待孩子,避免對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一、什麼是“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又稱刻板印象、社會定型、定性效應,是指對某個群體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類化的看法和評價。是還沒有進行實質性的交往,就對某一類人產生了一種不易改變的、籠統而簡單的評價。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但是這種情況往往可能會形成偏見,忽略個性差異性,這是我們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現象。有些家長往往根據自己的片面的理解給孩子貼上一些不屬於他們自身的一些標籤,就比如小哲的例子,依依媽媽的話還好是傳到了小哲媽媽的耳朵裡,如果傳到別的家長耳朵裡,小哲可能直接就會被誤認為是這樣的孩子,傳開後對孩子會造成很大傷害。

二、為什麼孩子總是被“貼標籤”?

1. 家長或老師只看孩子表面,沒有深入瞭解孩子

“這孩子天生就是這樣。”你對孩子一味的否定,會不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傷疤呢?

小哲小時候就是個很內向的孩子。

開家長會時老師總是會跟小哲媽媽說,小哲平常不愛說話,連上課回答問題都不敢,小哲媽媽的回答每次都是“這孩子天生就是這樣,沒辦法”。在老師面前這樣評價孩子,到孩子這邊轉而又換了一種說法:“你看看你們班的那個亮亮,成績又好又積極,你膽子怎麼那麼小?上課回答問題都不敢。”媽媽在老師面前對小哲的用詞和態度是溫和的,加以修飾的,對小哲的語氣和用詞上是赤裸裸的,毫無修飾成分的。這樣的話語赤裸裸的直擊孩子的內心,孩子心裡可能就會想:“難道我真的像媽媽說的那樣嗎?”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許多家長有的時候只看到了孩子身上一些浮於表面的現象,就片面的給孩子貼上“膽小”、“沒用”的標籤,這樣是不利於孩子以後的發展的。

2. 環境的影響

父母往往會根據一些情景給孩子定性,受一些具體情境的影響給孩子貼上片面的言過於實的標籤。比如孩子經常會被叫家長,父母就容易給孩子貼上“不省心、不懂事”的標籤。在孩子以後的成長中,這種在具體情境下逐漸形成的標籤會束縛孩子的發展,對孩子的全面發展百害而無一利。

3. 社會刻板印象的一致性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個地區、從事同一種職業、屬於同一個種族的人總會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在一定情況下,刻板印象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刻板印象也往往是造成人們認知偏差的主要原因,在某些條件下,人們習慣性把一些具體特徵相似的群體歸為一類相談,對這一類人群的認知和印象是大體上相同的。但是這樣的方法有的時候是嚴重與事實不符的,需要我們結合具體情況和情景去具體分析,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要認識事物發展的全面性。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同一社會人群中刻板印象的一致性。比如父母帶著孩子上街,遇到身體殘疾沒有勞動能力的弱勢群體,出於同情心,小孩子會主動讓父母捐錢,父母經歷這種騙局多了,就告誡孩子這都是騙人的,孩子可能會因為父母的話對這樣的弱勢群體形成一定的認識,將這類人群的特點固定化,以至於下一次再見到這類群體,孩子會對這類群體形成大體上侷限的認知,導致分不清騙局和真事。社會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判斷。

三、“貼標籤”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1.容易導致孩子思維受限,形成侷限思維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東西,完美本身就是一種不完美。過分完美的人也是不存在的。所以父母不要總是因為一些片面的認知和評斷就給孩子隨意貼標籤。

父母給孩子貼的標籤容易讓孩子形成侷限性思維。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這些標籤是好是壞,標籤對孩子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好的標籤導向也許能夠引導孩子向好的方向發展,但很多好的標籤也不一定能起到正面的效果。許多正面的標籤往往會讓孩子形成驕傲的心理、誇大的自我認知,而當這種心理和認知面臨挑戰的時候,往往會給孩子帶來不安。比如家長給孩子貼上了學習好的標籤,孩子便認為自己學習上優秀,而且應該是優秀的。如果在一些情況下,孩子在學習上遭遇了一定挫折,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孩子就會擔心自己是不是不夠好,是不是不優秀,感覺自己辜負了父母的期望,會令父母失望,內心會覺得愧疚,遭遇很大的心理創傷。對自我的認知形成侷限性思維。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要充分的瞭解孩子,不要片面的去評價孩子,給孩子貼上一些禁錮他們思維的標籤。

"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寫,學都白上了?”

“你怎麼膽子這麼小?”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你怎麼什麼都不會?”

……

這些話語可能大多數家長在情緒高漲的時候都對孩子說過,但是家長真的知道這些話語對孩子的危害程度嗎?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小故事來了解一下。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小哲是一名剛升上初中沒多久的七年級新生,週五放學後小哲一如往常等著媽媽來接他回家。走出校門,沒有看到媽媽的蹤影,小哲乖乖的在校門口等著。

“小哲,媽媽還沒來接你嗎?”來接依依放學的家長認識小哲,擔心的問了小哲的情況。

小哲沮喪的低下頭:“嗯”。

“那你先跟阿姨一塊回去吧,可能媽媽有什麼事情耽誤了,一會兒阿姨送你回家。”

小哲的眼眶開始微微泛紅,有種要哭出來的感覺。

依依媽看到小哲泛紅的眼眶,很是心疼,趕緊給小哲媽媽撥了電話。

“小哲,媽媽有點急事在忙,爺爺已經去接你了,再等一下就到了。”

“嗯”小哲回覆著媽媽,淚珠已經滴落了下來。

依依媽在門口陪著小哲,一直等到小哲爺爺趕過來才回家。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後來,小哲陪媽媽一起去依依家裡表示感謝的時候,也從依依媽嘴裡聽到一些關於小哲的言論:“小哲都這麼大了,總是動不動就哭,也太不像個男孩子了吧……還不如我們依依一個女孩子呢!”

事實上,當媽媽認真的詢問小哲怎麼會在依依媽詢問自己的時候哭呢?小哲委屈的說:“媽媽,我本來沒有想哭的,可當依依媽媽問我的時候我就會止不住的想哭,然後對依依媽不熟悉,我就不想跟她們一起回來。”小哲低頭搬弄著手指,委屈的說道。所以說,家長不應用“刻板效應”來看待孩子,避免對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一、什麼是“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又稱刻板印象、社會定型、定性效應,是指對某個群體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類化的看法和評價。是還沒有進行實質性的交往,就對某一類人產生了一種不易改變的、籠統而簡單的評價。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但是這種情況往往可能會形成偏見,忽略個性差異性,這是我們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現象。有些家長往往根據自己的片面的理解給孩子貼上一些不屬於他們自身的一些標籤,就比如小哲的例子,依依媽媽的話還好是傳到了小哲媽媽的耳朵裡,如果傳到別的家長耳朵裡,小哲可能直接就會被誤認為是這樣的孩子,傳開後對孩子會造成很大傷害。

二、為什麼孩子總是被“貼標籤”?

1. 家長或老師只看孩子表面,沒有深入瞭解孩子

“這孩子天生就是這樣。”你對孩子一味的否定,會不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傷疤呢?

小哲小時候就是個很內向的孩子。

開家長會時老師總是會跟小哲媽媽說,小哲平常不愛說話,連上課回答問題都不敢,小哲媽媽的回答每次都是“這孩子天生就是這樣,沒辦法”。在老師面前這樣評價孩子,到孩子這邊轉而又換了一種說法:“你看看你們班的那個亮亮,成績又好又積極,你膽子怎麼那麼小?上課回答問題都不敢。”媽媽在老師面前對小哲的用詞和態度是溫和的,加以修飾的,對小哲的語氣和用詞上是赤裸裸的,毫無修飾成分的。這樣的話語赤裸裸的直擊孩子的內心,孩子心裡可能就會想:“難道我真的像媽媽說的那樣嗎?”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許多家長有的時候只看到了孩子身上一些浮於表面的現象,就片面的給孩子貼上“膽小”、“沒用”的標籤,這樣是不利於孩子以後的發展的。

2. 環境的影響

父母往往會根據一些情景給孩子定性,受一些具體情境的影響給孩子貼上片面的言過於實的標籤。比如孩子經常會被叫家長,父母就容易給孩子貼上“不省心、不懂事”的標籤。在孩子以後的成長中,這種在具體情境下逐漸形成的標籤會束縛孩子的發展,對孩子的全面發展百害而無一利。

3. 社會刻板印象的一致性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個地區、從事同一種職業、屬於同一個種族的人總會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在一定情況下,刻板印象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刻板印象也往往是造成人們認知偏差的主要原因,在某些條件下,人們習慣性把一些具體特徵相似的群體歸為一類相談,對這一類人群的認知和印象是大體上相同的。但是這樣的方法有的時候是嚴重與事實不符的,需要我們結合具體情況和情景去具體分析,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要認識事物發展的全面性。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同一社會人群中刻板印象的一致性。比如父母帶著孩子上街,遇到身體殘疾沒有勞動能力的弱勢群體,出於同情心,小孩子會主動讓父母捐錢,父母經歷這種騙局多了,就告誡孩子這都是騙人的,孩子可能會因為父母的話對這樣的弱勢群體形成一定的認識,將這類人群的特點固定化,以至於下一次再見到這類群體,孩子會對這類群體形成大體上侷限的認知,導致分不清騙局和真事。社會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判斷。

三、“貼標籤”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1.容易導致孩子思維受限,形成侷限思維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東西,完美本身就是一種不完美。過分完美的人也是不存在的。所以父母不要總是因為一些片面的認知和評斷就給孩子隨意貼標籤。

父母給孩子貼的標籤容易讓孩子形成侷限性思維。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這些標籤是好是壞,標籤對孩子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好的標籤導向也許能夠引導孩子向好的方向發展,但很多好的標籤也不一定能起到正面的效果。許多正面的標籤往往會讓孩子形成驕傲的心理、誇大的自我認知,而當這種心理和認知面臨挑戰的時候,往往會給孩子帶來不安。比如家長給孩子貼上了學習好的標籤,孩子便認為自己學習上優秀,而且應該是優秀的。如果在一些情況下,孩子在學習上遭遇了一定挫折,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孩子就會擔心自己是不是不夠好,是不是不優秀,感覺自己辜負了父母的期望,會令父母失望,內心會覺得愧疚,遭遇很大的心理創傷。對自我的認知形成侷限性思維。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要充分的瞭解孩子,不要片面的去評價孩子,給孩子貼上一些禁錮他們思維的標籤。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2. 導致孩子缺乏自信、自我懷疑

給孩子貼上的不好的標籤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很多時候,或許你隨口說的一句話,孩子都會牢牢銘記於心,即使自己不是你認為的那樣,最後可能都會這種想法的影響,成為那種人。這樣的事情經歷的多了,孩子就會總是對自己產生懷疑,做事缺乏自信,對孩子今後的影響是很大的。

3. 無法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價值

被貼上標籤的孩子總是把標籤所描述的自己當做是真正的自己,當他們想要用心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旁邊總有個聲音在說:“你不行,你做不到,你不如別人”……這時候孩子就覺得可能自己真的像別人說的那樣吧,就失去了嘗試的勇氣,即使是自己很擅長很喜歡的事情,他們也無法心無雜念的去用心做,孩子的勇氣和希望往往被扼殺在搖籃裡,導致事情還沒開始就結束了。以至於他們無法看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價值。

"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寫,學都白上了?”

“你怎麼膽子這麼小?”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你怎麼什麼都不會?”

……

這些話語可能大多數家長在情緒高漲的時候都對孩子說過,但是家長真的知道這些話語對孩子的危害程度嗎?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小故事來了解一下。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小哲是一名剛升上初中沒多久的七年級新生,週五放學後小哲一如往常等著媽媽來接他回家。走出校門,沒有看到媽媽的蹤影,小哲乖乖的在校門口等著。

“小哲,媽媽還沒來接你嗎?”來接依依放學的家長認識小哲,擔心的問了小哲的情況。

小哲沮喪的低下頭:“嗯”。

“那你先跟阿姨一塊回去吧,可能媽媽有什麼事情耽誤了,一會兒阿姨送你回家。”

小哲的眼眶開始微微泛紅,有種要哭出來的感覺。

依依媽看到小哲泛紅的眼眶,很是心疼,趕緊給小哲媽媽撥了電話。

“小哲,媽媽有點急事在忙,爺爺已經去接你了,再等一下就到了。”

“嗯”小哲回覆著媽媽,淚珠已經滴落了下來。

依依媽在門口陪著小哲,一直等到小哲爺爺趕過來才回家。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後來,小哲陪媽媽一起去依依家裡表示感謝的時候,也從依依媽嘴裡聽到一些關於小哲的言論:“小哲都這麼大了,總是動不動就哭,也太不像個男孩子了吧……還不如我們依依一個女孩子呢!”

事實上,當媽媽認真的詢問小哲怎麼會在依依媽詢問自己的時候哭呢?小哲委屈的說:“媽媽,我本來沒有想哭的,可當依依媽媽問我的時候我就會止不住的想哭,然後對依依媽不熟悉,我就不想跟她們一起回來。”小哲低頭搬弄著手指,委屈的說道。所以說,家長不應用“刻板效應”來看待孩子,避免對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一、什麼是“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又稱刻板印象、社會定型、定性效應,是指對某個群體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類化的看法和評價。是還沒有進行實質性的交往,就對某一類人產生了一種不易改變的、籠統而簡單的評價。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但是這種情況往往可能會形成偏見,忽略個性差異性,這是我們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現象。有些家長往往根據自己的片面的理解給孩子貼上一些不屬於他們自身的一些標籤,就比如小哲的例子,依依媽媽的話還好是傳到了小哲媽媽的耳朵裡,如果傳到別的家長耳朵裡,小哲可能直接就會被誤認為是這樣的孩子,傳開後對孩子會造成很大傷害。

二、為什麼孩子總是被“貼標籤”?

1. 家長或老師只看孩子表面,沒有深入瞭解孩子

“這孩子天生就是這樣。”你對孩子一味的否定,會不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傷疤呢?

小哲小時候就是個很內向的孩子。

開家長會時老師總是會跟小哲媽媽說,小哲平常不愛說話,連上課回答問題都不敢,小哲媽媽的回答每次都是“這孩子天生就是這樣,沒辦法”。在老師面前這樣評價孩子,到孩子這邊轉而又換了一種說法:“你看看你們班的那個亮亮,成績又好又積極,你膽子怎麼那麼小?上課回答問題都不敢。”媽媽在老師面前對小哲的用詞和態度是溫和的,加以修飾的,對小哲的語氣和用詞上是赤裸裸的,毫無修飾成分的。這樣的話語赤裸裸的直擊孩子的內心,孩子心裡可能就會想:“難道我真的像媽媽說的那樣嗎?”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許多家長有的時候只看到了孩子身上一些浮於表面的現象,就片面的給孩子貼上“膽小”、“沒用”的標籤,這樣是不利於孩子以後的發展的。

2. 環境的影響

父母往往會根據一些情景給孩子定性,受一些具體情境的影響給孩子貼上片面的言過於實的標籤。比如孩子經常會被叫家長,父母就容易給孩子貼上“不省心、不懂事”的標籤。在孩子以後的成長中,這種在具體情境下逐漸形成的標籤會束縛孩子的發展,對孩子的全面發展百害而無一利。

3. 社會刻板印象的一致性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個地區、從事同一種職業、屬於同一個種族的人總會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在一定情況下,刻板印象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刻板印象也往往是造成人們認知偏差的主要原因,在某些條件下,人們習慣性把一些具體特徵相似的群體歸為一類相談,對這一類人群的認知和印象是大體上相同的。但是這樣的方法有的時候是嚴重與事實不符的,需要我們結合具體情況和情景去具體分析,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要認識事物發展的全面性。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同一社會人群中刻板印象的一致性。比如父母帶著孩子上街,遇到身體殘疾沒有勞動能力的弱勢群體,出於同情心,小孩子會主動讓父母捐錢,父母經歷這種騙局多了,就告誡孩子這都是騙人的,孩子可能會因為父母的話對這樣的弱勢群體形成一定的認識,將這類人群的特點固定化,以至於下一次再見到這類群體,孩子會對這類群體形成大體上侷限的認知,導致分不清騙局和真事。社會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判斷。

三、“貼標籤”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1.容易導致孩子思維受限,形成侷限思維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東西,完美本身就是一種不完美。過分完美的人也是不存在的。所以父母不要總是因為一些片面的認知和評斷就給孩子隨意貼標籤。

父母給孩子貼的標籤容易讓孩子形成侷限性思維。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這些標籤是好是壞,標籤對孩子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好的標籤導向也許能夠引導孩子向好的方向發展,但很多好的標籤也不一定能起到正面的效果。許多正面的標籤往往會讓孩子形成驕傲的心理、誇大的自我認知,而當這種心理和認知面臨挑戰的時候,往往會給孩子帶來不安。比如家長給孩子貼上了學習好的標籤,孩子便認為自己學習上優秀,而且應該是優秀的。如果在一些情況下,孩子在學習上遭遇了一定挫折,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孩子就會擔心自己是不是不夠好,是不是不優秀,感覺自己辜負了父母的期望,會令父母失望,內心會覺得愧疚,遭遇很大的心理創傷。對自我的認知形成侷限性思維。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要充分的瞭解孩子,不要片面的去評價孩子,給孩子貼上一些禁錮他們思維的標籤。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2. 導致孩子缺乏自信、自我懷疑

給孩子貼上的不好的標籤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很多時候,或許你隨口說的一句話,孩子都會牢牢銘記於心,即使自己不是你認為的那樣,最後可能都會這種想法的影響,成為那種人。這樣的事情經歷的多了,孩子就會總是對自己產生懷疑,做事缺乏自信,對孩子今後的影響是很大的。

3. 無法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價值

被貼上標籤的孩子總是把標籤所描述的自己當做是真正的自己,當他們想要用心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旁邊總有個聲音在說:“你不行,你做不到,你不如別人”……這時候孩子就覺得可能自己真的像別人說的那樣吧,就失去了嘗試的勇氣,即使是自己很擅長很喜歡的事情,他們也無法心無雜念的去用心做,孩子的勇氣和希望往往被扼殺在搖籃裡,導致事情還沒開始就結束了。以至於他們無法看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價值。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四、家長和老師該如何遠離“刻板效應”,避免對孩子“亂貼標籤”?

1. 用“眼見之實”細心核對“耳聽之虛”

刻板效應的形成幾乎是本能的,也就是說這個過程是無法被停止的,只能對事物去做相對的把控。因此,家長可以用“眼見之實”細心核對“耳聽之虛”。很多人都會只從表面現象去分析和評判一類群體的特徵和特性,對一類群體形成片面的看法和認知。在對事物的認知上缺乏事實的論證和多方面的感受的時候,容易受到刻板效應的影響程度更深,在認識外界事物時,缺乏對事物的全面判斷,容易造成對事物的誤解。因此,家長們要善於用“眼見之實”核對“耳聽之虛”的方法來減少和避免對孩子形成“刻板效應”。

2. 別讓“先入為主”的觀念佔了上風,試著引導孩子展現真實的自我

家長和老師也是普通人,會受到別人看法的影響,“刻板效應”也就會因此而產生,因此,家長和老師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與孩子一起了解事物發展的全面性,帶領和引導孩子去全面接觸外界和集體,用全面發展的觀念來引導孩子認識和接觸事物,在這個過程中慢慢了解孩子。比如有些家長覺得自己孩子非常內向,擔心孩子在幼兒園交不到朋友,就求助老師幫忙。老師先不要急著對孩子下定論,可以試著讓他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孩子間的相處才是最真實的,老師可以在這個過程中觀察孩子是否真如家長所說,根據結果採取針對性措施,避免被“先入為主”的觀念所影響。

"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寫,學都白上了?”

“你怎麼膽子這麼小?”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你怎麼什麼都不會?”

……

這些話語可能大多數家長在情緒高漲的時候都對孩子說過,但是家長真的知道這些話語對孩子的危害程度嗎?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小故事來了解一下。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小哲是一名剛升上初中沒多久的七年級新生,週五放學後小哲一如往常等著媽媽來接他回家。走出校門,沒有看到媽媽的蹤影,小哲乖乖的在校門口等著。

“小哲,媽媽還沒來接你嗎?”來接依依放學的家長認識小哲,擔心的問了小哲的情況。

小哲沮喪的低下頭:“嗯”。

“那你先跟阿姨一塊回去吧,可能媽媽有什麼事情耽誤了,一會兒阿姨送你回家。”

小哲的眼眶開始微微泛紅,有種要哭出來的感覺。

依依媽看到小哲泛紅的眼眶,很是心疼,趕緊給小哲媽媽撥了電話。

“小哲,媽媽有點急事在忙,爺爺已經去接你了,再等一下就到了。”

“嗯”小哲回覆著媽媽,淚珠已經滴落了下來。

依依媽在門口陪著小哲,一直等到小哲爺爺趕過來才回家。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後來,小哲陪媽媽一起去依依家裡表示感謝的時候,也從依依媽嘴裡聽到一些關於小哲的言論:“小哲都這麼大了,總是動不動就哭,也太不像個男孩子了吧……還不如我們依依一個女孩子呢!”

事實上,當媽媽認真的詢問小哲怎麼會在依依媽詢問自己的時候哭呢?小哲委屈的說:“媽媽,我本來沒有想哭的,可當依依媽媽問我的時候我就會止不住的想哭,然後對依依媽不熟悉,我就不想跟她們一起回來。”小哲低頭搬弄著手指,委屈的說道。所以說,家長不應用“刻板效應”來看待孩子,避免對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一、什麼是“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又稱刻板印象、社會定型、定性效應,是指對某個群體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類化的看法和評價。是還沒有進行實質性的交往,就對某一類人產生了一種不易改變的、籠統而簡單的評價。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但是這種情況往往可能會形成偏見,忽略個性差異性,這是我們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現象。有些家長往往根據自己的片面的理解給孩子貼上一些不屬於他們自身的一些標籤,就比如小哲的例子,依依媽媽的話還好是傳到了小哲媽媽的耳朵裡,如果傳到別的家長耳朵裡,小哲可能直接就會被誤認為是這樣的孩子,傳開後對孩子會造成很大傷害。

二、為什麼孩子總是被“貼標籤”?

1. 家長或老師只看孩子表面,沒有深入瞭解孩子

“這孩子天生就是這樣。”你對孩子一味的否定,會不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傷疤呢?

小哲小時候就是個很內向的孩子。

開家長會時老師總是會跟小哲媽媽說,小哲平常不愛說話,連上課回答問題都不敢,小哲媽媽的回答每次都是“這孩子天生就是這樣,沒辦法”。在老師面前這樣評價孩子,到孩子這邊轉而又換了一種說法:“你看看你們班的那個亮亮,成績又好又積極,你膽子怎麼那麼小?上課回答問題都不敢。”媽媽在老師面前對小哲的用詞和態度是溫和的,加以修飾的,對小哲的語氣和用詞上是赤裸裸的,毫無修飾成分的。這樣的話語赤裸裸的直擊孩子的內心,孩子心裡可能就會想:“難道我真的像媽媽說的那樣嗎?”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許多家長有的時候只看到了孩子身上一些浮於表面的現象,就片面的給孩子貼上“膽小”、“沒用”的標籤,這樣是不利於孩子以後的發展的。

2. 環境的影響

父母往往會根據一些情景給孩子定性,受一些具體情境的影響給孩子貼上片面的言過於實的標籤。比如孩子經常會被叫家長,父母就容易給孩子貼上“不省心、不懂事”的標籤。在孩子以後的成長中,這種在具體情境下逐漸形成的標籤會束縛孩子的發展,對孩子的全面發展百害而無一利。

3. 社會刻板印象的一致性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個地區、從事同一種職業、屬於同一個種族的人總會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在一定情況下,刻板印象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刻板印象也往往是造成人們認知偏差的主要原因,在某些條件下,人們習慣性把一些具體特徵相似的群體歸為一類相談,對這一類人群的認知和印象是大體上相同的。但是這樣的方法有的時候是嚴重與事實不符的,需要我們結合具體情況和情景去具體分析,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要認識事物發展的全面性。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同一社會人群中刻板印象的一致性。比如父母帶著孩子上街,遇到身體殘疾沒有勞動能力的弱勢群體,出於同情心,小孩子會主動讓父母捐錢,父母經歷這種騙局多了,就告誡孩子這都是騙人的,孩子可能會因為父母的話對這樣的弱勢群體形成一定的認識,將這類人群的特點固定化,以至於下一次再見到這類群體,孩子會對這類群體形成大體上侷限的認知,導致分不清騙局和真事。社會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判斷。

三、“貼標籤”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1.容易導致孩子思維受限,形成侷限思維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東西,完美本身就是一種不完美。過分完美的人也是不存在的。所以父母不要總是因為一些片面的認知和評斷就給孩子隨意貼標籤。

父母給孩子貼的標籤容易讓孩子形成侷限性思維。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這些標籤是好是壞,標籤對孩子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好的標籤導向也許能夠引導孩子向好的方向發展,但很多好的標籤也不一定能起到正面的效果。許多正面的標籤往往會讓孩子形成驕傲的心理、誇大的自我認知,而當這種心理和認知面臨挑戰的時候,往往會給孩子帶來不安。比如家長給孩子貼上了學習好的標籤,孩子便認為自己學習上優秀,而且應該是優秀的。如果在一些情況下,孩子在學習上遭遇了一定挫折,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孩子就會擔心自己是不是不夠好,是不是不優秀,感覺自己辜負了父母的期望,會令父母失望,內心會覺得愧疚,遭遇很大的心理創傷。對自我的認知形成侷限性思維。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要充分的瞭解孩子,不要片面的去評價孩子,給孩子貼上一些禁錮他們思維的標籤。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2. 導致孩子缺乏自信、自我懷疑

給孩子貼上的不好的標籤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很多時候,或許你隨口說的一句話,孩子都會牢牢銘記於心,即使自己不是你認為的那樣,最後可能都會這種想法的影響,成為那種人。這樣的事情經歷的多了,孩子就會總是對自己產生懷疑,做事缺乏自信,對孩子今後的影響是很大的。

3. 無法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價值

被貼上標籤的孩子總是把標籤所描述的自己當做是真正的自己,當他們想要用心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旁邊總有個聲音在說:“你不行,你做不到,你不如別人”……這時候孩子就覺得可能自己真的像別人說的那樣吧,就失去了嘗試的勇氣,即使是自己很擅長很喜歡的事情,他們也無法心無雜念的去用心做,孩子的勇氣和希望往往被扼殺在搖籃裡,導致事情還沒開始就結束了。以至於他們無法看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價值。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四、家長和老師該如何遠離“刻板效應”,避免對孩子“亂貼標籤”?

1. 用“眼見之實”細心核對“耳聽之虛”

刻板效應的形成幾乎是本能的,也就是說這個過程是無法被停止的,只能對事物去做相對的把控。因此,家長可以用“眼見之實”細心核對“耳聽之虛”。很多人都會只從表面現象去分析和評判一類群體的特徵和特性,對一類群體形成片面的看法和認知。在對事物的認知上缺乏事實的論證和多方面的感受的時候,容易受到刻板效應的影響程度更深,在認識外界事物時,缺乏對事物的全面判斷,容易造成對事物的誤解。因此,家長們要善於用“眼見之實”核對“耳聽之虛”的方法來減少和避免對孩子形成“刻板效應”。

2. 別讓“先入為主”的觀念佔了上風,試著引導孩子展現真實的自我

家長和老師也是普通人,會受到別人看法的影響,“刻板效應”也就會因此而產生,因此,家長和老師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與孩子一起了解事物發展的全面性,帶領和引導孩子去全面接觸外界和集體,用全面發展的觀念來引導孩子認識和接觸事物,在這個過程中慢慢了解孩子。比如有些家長覺得自己孩子非常內向,擔心孩子在幼兒園交不到朋友,就求助老師幫忙。老師先不要急著對孩子下定論,可以試著讓他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孩子間的相處才是最真實的,老師可以在這個過程中觀察孩子是否真如家長所說,根據結果採取針對性措施,避免被“先入為主”的觀念所影響。

為什麼家長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對於“刻板效應”,你瞭解多少

3.家長在瞭解“刻板效應”的同時,讓孩子參與進來

孩子在對事物還沒有形成正確和全面的認知的時候,父母要在平常的悉心教育中讓孩子形成對事物的一個全面認知,在孩子瞭解事物的時候,帶領他們全面深刻的接觸和了解事物的特點,樹立正確的觀念,減少刻板效應帶來的不良影響。對於好與不好的事物進行一個區分,擴大孩子的認知面,讓孩子對事物的認識建立起一個全面的認知和觀點。

日常生活中,孩子總是被家長和老師“貼標籤”,大人們除了糾正自己錯誤的觀念以外,還要教會孩子如何避免受到“刻板效應”的影響,這才是最重要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