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給5歲娃報7個課外班的媽媽,到底是怎麼想的?'

"

1

我懷疑,在大城市,還有沒有這樣的稀有人種?

——不給娃報課外班的家長。

就連美國和英國的家長,也要給娃報課外班呢!

我曾經做過個問卷調查,《00後課外班小調查,原來大人想多了》,不報班的一個都沒有。中位數在3-4個。

這是小學生。

如果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呢?課外班應該會少一點吧?

抱著這樣的預期,我對周圍的媽媽進行了調查,發現我完全想錯了!

中位數大約也是在3-4個,一個沒報的基本沒有。還有些家長一週給娃報7-8個興趣班!

我採訪給娃報了7個興趣班的晴晴媽,問:

晴晴這麼多課外班(因為有的班像鋼琴,一週還要兩次),每天都要上課,有時一天還要上兩次課,會不會忙不過來呢?

晴晴媽說:太忙了,就不上幼兒園唄。

嗯……這真是很有創意了。

晴晴爸爸趕緊補充說,因為興趣班都很貴,看來看去,能逃課的,好像,也只有幼兒園了。

原來,上幼兒園興趣班報得比上小學的都多,是因為:一旦正式上學,就沒法逃課了呀!

我又問:那你們怎麼忙得過來?誰負責接送啊?

晴晴媽媽說,我們請了個司機啊。不過成本太高了,加上保姆費用,每個月都要小一萬,我一個月才賺一萬多,我在考慮辭職了,準備全職陪娃。

我看了看晴晴爸爸,他摸了摸眼鏡,有點小緊張。

他嘴巴張開一點,又閉上,張開,又閉上,最後還是開了口:我早說少報幾個班吧,晴晴吃力,大人也吃力。

晴晴媽媽說:那我們小學怎麼辦,考古詩背得過別人?還是數學題會做?還是鋼琴比別人優秀?你就知道加班出差,家裡也沒人輔導晴晴,難道讓保姆監督晴晴學琴畫畫?我一個人又要上班,又要督促晴晴,你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你倒是試試看……

這樣的對話,每次都是這樣收場,就像西西弗斯不斷把石頭推上山,又不斷砸回到自己腳上。

2

就是給幼兒班小朋友報的興趣班,也有隱形的歧視鏈——不功利的鄙視功利的。

比如說,為了開發孩子智力的鄙視為了升學進民辦的,為了興趣純玩的鄙視學科輔導的,學擊劍馬術的鄙視學畫畫圍棋的,學樂高機器人的鄙視學圍棋的……

"

1

我懷疑,在大城市,還有沒有這樣的稀有人種?

——不給娃報課外班的家長。

就連美國和英國的家長,也要給娃報課外班呢!

我曾經做過個問卷調查,《00後課外班小調查,原來大人想多了》,不報班的一個都沒有。中位數在3-4個。

這是小學生。

如果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呢?課外班應該會少一點吧?

抱著這樣的預期,我對周圍的媽媽進行了調查,發現我完全想錯了!

中位數大約也是在3-4個,一個沒報的基本沒有。還有些家長一週給娃報7-8個興趣班!

我採訪給娃報了7個興趣班的晴晴媽,問:

晴晴這麼多課外班(因為有的班像鋼琴,一週還要兩次),每天都要上課,有時一天還要上兩次課,會不會忙不過來呢?

晴晴媽說:太忙了,就不上幼兒園唄。

嗯……這真是很有創意了。

晴晴爸爸趕緊補充說,因為興趣班都很貴,看來看去,能逃課的,好像,也只有幼兒園了。

原來,上幼兒園興趣班報得比上小學的都多,是因為:一旦正式上學,就沒法逃課了呀!

我又問:那你們怎麼忙得過來?誰負責接送啊?

晴晴媽媽說,我們請了個司機啊。不過成本太高了,加上保姆費用,每個月都要小一萬,我一個月才賺一萬多,我在考慮辭職了,準備全職陪娃。

我看了看晴晴爸爸,他摸了摸眼鏡,有點小緊張。

他嘴巴張開一點,又閉上,張開,又閉上,最後還是開了口:我早說少報幾個班吧,晴晴吃力,大人也吃力。

晴晴媽媽說:那我們小學怎麼辦,考古詩背得過別人?還是數學題會做?還是鋼琴比別人優秀?你就知道加班出差,家裡也沒人輔導晴晴,難道讓保姆監督晴晴學琴畫畫?我一個人又要上班,又要督促晴晴,你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你倒是試試看……

這樣的對話,每次都是這樣收場,就像西西弗斯不斷把石頭推上山,又不斷砸回到自己腳上。

2

就是給幼兒班小朋友報的興趣班,也有隱形的歧視鏈——不功利的鄙視功利的。

比如說,為了開發孩子智力的鄙視為了升學進民辦的,為了興趣純玩的鄙視學科輔導的,學擊劍馬術的鄙視學畫畫圍棋的,學樂高機器人的鄙視學圍棋的……

那些給5歲娃報7個課外班的媽媽,到底是怎麼想的?

莊子不是講了,無用之用,才是大用嗎?

只有做無用的事,學無用的課,才是上層階層的標誌呀。

不過,如果讓那些家長知道這個故事,講的是一顆大樹,因為是棵不材之木——用來做什麼都不成,才不遭人砍伐,最終成為壽者,不知道他們還會不會欣賞這個說法?

恐怕沒幾個父母會希望,孩子長大後什麼用都沒有吧。

即使學些看似不功利的東西,背後還是有非常功利的動機。

最讓我好奇的是:小朋友自己到底願不願意上這些興趣班?

我外甥小布丁的媽媽還算節制,一週上6個興趣班去8次——不過,這也是我們屢次攔著她不讓她報的。

布丁媽媽說,小布丁對我說他很喜歡上課,也很願意練琴。

我偷偷地揹著布丁媽媽,去問小布丁,你喜歡上課嗎?

小布丁說,我不想上課,我喜歡在家玩玩具!

前段時間我見到深圳的嘟嘟媽媽,聊起興趣班的事,嘟嘟媽媽說,

我有個朋友,一週給5歲娃上7個興趣班9次課,朋友也說孩子很好學,都喜歡才報的。

但是,嘟嘟媽媽悄悄地問那個娃,他卻說,我不喜歡上興趣班,情願和小朋友玩。


"

1

我懷疑,在大城市,還有沒有這樣的稀有人種?

——不給娃報課外班的家長。

就連美國和英國的家長,也要給娃報課外班呢!

我曾經做過個問卷調查,《00後課外班小調查,原來大人想多了》,不報班的一個都沒有。中位數在3-4個。

這是小學生。

如果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呢?課外班應該會少一點吧?

抱著這樣的預期,我對周圍的媽媽進行了調查,發現我完全想錯了!

中位數大約也是在3-4個,一個沒報的基本沒有。還有些家長一週給娃報7-8個興趣班!

我採訪給娃報了7個興趣班的晴晴媽,問:

晴晴這麼多課外班(因為有的班像鋼琴,一週還要兩次),每天都要上課,有時一天還要上兩次課,會不會忙不過來呢?

晴晴媽說:太忙了,就不上幼兒園唄。

嗯……這真是很有創意了。

晴晴爸爸趕緊補充說,因為興趣班都很貴,看來看去,能逃課的,好像,也只有幼兒園了。

原來,上幼兒園興趣班報得比上小學的都多,是因為:一旦正式上學,就沒法逃課了呀!

我又問:那你們怎麼忙得過來?誰負責接送啊?

晴晴媽媽說,我們請了個司機啊。不過成本太高了,加上保姆費用,每個月都要小一萬,我一個月才賺一萬多,我在考慮辭職了,準備全職陪娃。

我看了看晴晴爸爸,他摸了摸眼鏡,有點小緊張。

他嘴巴張開一點,又閉上,張開,又閉上,最後還是開了口:我早說少報幾個班吧,晴晴吃力,大人也吃力。

晴晴媽媽說:那我們小學怎麼辦,考古詩背得過別人?還是數學題會做?還是鋼琴比別人優秀?你就知道加班出差,家裡也沒人輔導晴晴,難道讓保姆監督晴晴學琴畫畫?我一個人又要上班,又要督促晴晴,你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你倒是試試看……

這樣的對話,每次都是這樣收場,就像西西弗斯不斷把石頭推上山,又不斷砸回到自己腳上。

2

就是給幼兒班小朋友報的興趣班,也有隱形的歧視鏈——不功利的鄙視功利的。

比如說,為了開發孩子智力的鄙視為了升學進民辦的,為了興趣純玩的鄙視學科輔導的,學擊劍馬術的鄙視學畫畫圍棋的,學樂高機器人的鄙視學圍棋的……

那些給5歲娃報7個課外班的媽媽,到底是怎麼想的?

莊子不是講了,無用之用,才是大用嗎?

只有做無用的事,學無用的課,才是上層階層的標誌呀。

不過,如果讓那些家長知道這個故事,講的是一顆大樹,因為是棵不材之木——用來做什麼都不成,才不遭人砍伐,最終成為壽者,不知道他們還會不會欣賞這個說法?

恐怕沒幾個父母會希望,孩子長大後什麼用都沒有吧。

即使學些看似不功利的東西,背後還是有非常功利的動機。

最讓我好奇的是:小朋友自己到底願不願意上這些興趣班?

我外甥小布丁的媽媽還算節制,一週上6個興趣班去8次——不過,這也是我們屢次攔著她不讓她報的。

布丁媽媽說,小布丁對我說他很喜歡上課,也很願意練琴。

我偷偷地揹著布丁媽媽,去問小布丁,你喜歡上課嗎?

小布丁說,我不想上課,我喜歡在家玩玩具!

前段時間我見到深圳的嘟嘟媽媽,聊起興趣班的事,嘟嘟媽媽說,

我有個朋友,一週給5歲娃上7個興趣班9次課,朋友也說孩子很好學,都喜歡才報的。

但是,嘟嘟媽媽悄悄地問那個娃,他卻說,我不喜歡上興趣班,情願和小朋友玩。


那些給5歲娃報7個課外班的媽媽,到底是怎麼想的?

如今當娃也不容易啊,不僅天天要上課外班,還要善解人意,揹負著媽媽對自己的厚望。

所以,當媽媽滿懷期待問他們:

你喜歡彈鋼琴嗎?

喜歡!

你喜歡跆拳道嗎?

喜歡!

說不喜歡?這得多讓媽媽失望啊。

3

當然,很多小朋友並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天性也是貪玩偷懶,什麼都隨著他們肯定不行,進行一定的引導、制定一定的規則還是非常必要的。

我只是想知道:那些一週上7個興趣班的小朋友,他們會不會在課外班和課外班的空隙中,覺得心累?

如果,給我下班後,報7個課外班:

數學邏輯能提供數字的美感

理論物理入門能讓我深刻地懂得霍金

插花能提升我的美學修養

烘焙能讓我在家宴請有拿得出手的糕點

機器人編程能讓我不被時代拋下

英語口語能讓我和老外交流文學科學毫不結巴

芭蕾舞能讓我抻筋壓腿形體優美

我會願意嗎?

我只想去死。

其實我還是個比較好學的人,這些我都挺有興趣的。但是,能不能一個個慢慢來?一鍋粥全給我端上來,是不是想撐死我啊?

不能否認,有些人就是天賦異稟,一定要給把所有時間都排得滿滿的,一根針都插不進去,一秒鐘都不能虛度。

我特別佩服那些人,我要是這樣,別說堅持一年,堅持1個月估計我就報廢了。

人對世界和美的敏感性,還有思考,都需要通過留白來發揮。

你知道為什麼我寫作還過得去嗎?那是因為我經常會發呆浪費時間,神遊太空,從霍金想到腦機接口,從卡地亞想到非洲大草原,從蘇東坡想到羅素。

然後我就會有很多靈感,有寫不完的話題。

我小時候在院子裡玩泥巴玩花瓣時,我外婆從來不會煞風景地說,你好去看數學書了。

4

教育焦慮是如今最熱門的話題,嘟嘟媽媽和我聊天時,我們都認為: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獲得的信息太多也太容易了。以前都不知道別人在做什麼,別人的孩子怎麼樣,現在大家都在朋友圈秀自己,秀自己孩子,而且展現的都是優秀、勤奮、努力的一面,我們就很難忍住不去關注別人,也很難忍住不去和別人比較。

因為過分關注別人,因為總在和別人比較,所以總有一種壓力:

自己和孩子再不拼命就落後了,所以也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跑到同一條賽道上,拼命追趕,卻拋棄了更適合自己的道路和節奏。

而且,現在的教育機構都是靠販賣焦慮掙錢的!就像“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同理,“鄰居家的5歲娃正在拋棄你的娃”。不想重度焦慮,需要看透這些商業模式。

還有,我們現在面對的選擇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每個人都生怕自己錯過什麼,所以更加焦慮。

數學籃球英語樂高畫畫鋼琴擊劍圍棋,孩子這麼小,少上幾個興趣班不行嗎?先少上幾個專注一下不行嗎?

在這個問題上,很多媽媽還這麼回答:

不行呀,就是要多試試,要是孩子本來在某些方面是有興趣和天賦的,沒有及早開發,被埋沒被浪費怎麼辦?

選擇焦慮還表現在擇校上:公立私立國際都要看一遍,進了民辦嘛,生怕英語跟不上,影響了未來考國際名校;進了國際嘛,又焦慮學習基礎打不好;進了公立更焦慮,放學早點就說學校不負責任。

以前我爸我媽從來沒有這樣的煩惱,反正就一個公立好上,如果成績好上重點,成績不好就活該上普通,沒得選。

也沒給我上過什麼興趣班。我總是在想,哼,我這麼優秀的人才,就是因為沒有及早開發,肯定有很多潛力被埋沒了!

後來有條件了,也嘗試做著做那,學著學那:畫畫、吉他、服裝設計、圍棋、滑雪、烹調、高爾夫、攝影……試了幾十年,發現自己真的很厲害——

居然啥天賦都沒有!

"

1

我懷疑,在大城市,還有沒有這樣的稀有人種?

——不給娃報課外班的家長。

就連美國和英國的家長,也要給娃報課外班呢!

我曾經做過個問卷調查,《00後課外班小調查,原來大人想多了》,不報班的一個都沒有。中位數在3-4個。

這是小學生。

如果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呢?課外班應該會少一點吧?

抱著這樣的預期,我對周圍的媽媽進行了調查,發現我完全想錯了!

中位數大約也是在3-4個,一個沒報的基本沒有。還有些家長一週給娃報7-8個興趣班!

我採訪給娃報了7個興趣班的晴晴媽,問:

晴晴這麼多課外班(因為有的班像鋼琴,一週還要兩次),每天都要上課,有時一天還要上兩次課,會不會忙不過來呢?

晴晴媽說:太忙了,就不上幼兒園唄。

嗯……這真是很有創意了。

晴晴爸爸趕緊補充說,因為興趣班都很貴,看來看去,能逃課的,好像,也只有幼兒園了。

原來,上幼兒園興趣班報得比上小學的都多,是因為:一旦正式上學,就沒法逃課了呀!

我又問:那你們怎麼忙得過來?誰負責接送啊?

晴晴媽媽說,我們請了個司機啊。不過成本太高了,加上保姆費用,每個月都要小一萬,我一個月才賺一萬多,我在考慮辭職了,準備全職陪娃。

我看了看晴晴爸爸,他摸了摸眼鏡,有點小緊張。

他嘴巴張開一點,又閉上,張開,又閉上,最後還是開了口:我早說少報幾個班吧,晴晴吃力,大人也吃力。

晴晴媽媽說:那我們小學怎麼辦,考古詩背得過別人?還是數學題會做?還是鋼琴比別人優秀?你就知道加班出差,家裡也沒人輔導晴晴,難道讓保姆監督晴晴學琴畫畫?我一個人又要上班,又要督促晴晴,你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你倒是試試看……

這樣的對話,每次都是這樣收場,就像西西弗斯不斷把石頭推上山,又不斷砸回到自己腳上。

2

就是給幼兒班小朋友報的興趣班,也有隱形的歧視鏈——不功利的鄙視功利的。

比如說,為了開發孩子智力的鄙視為了升學進民辦的,為了興趣純玩的鄙視學科輔導的,學擊劍馬術的鄙視學畫畫圍棋的,學樂高機器人的鄙視學圍棋的……

那些給5歲娃報7個課外班的媽媽,到底是怎麼想的?

莊子不是講了,無用之用,才是大用嗎?

只有做無用的事,學無用的課,才是上層階層的標誌呀。

不過,如果讓那些家長知道這個故事,講的是一顆大樹,因為是棵不材之木——用來做什麼都不成,才不遭人砍伐,最終成為壽者,不知道他們還會不會欣賞這個說法?

恐怕沒幾個父母會希望,孩子長大後什麼用都沒有吧。

即使學些看似不功利的東西,背後還是有非常功利的動機。

最讓我好奇的是:小朋友自己到底願不願意上這些興趣班?

我外甥小布丁的媽媽還算節制,一週上6個興趣班去8次——不過,這也是我們屢次攔著她不讓她報的。

布丁媽媽說,小布丁對我說他很喜歡上課,也很願意練琴。

我偷偷地揹著布丁媽媽,去問小布丁,你喜歡上課嗎?

小布丁說,我不想上課,我喜歡在家玩玩具!

前段時間我見到深圳的嘟嘟媽媽,聊起興趣班的事,嘟嘟媽媽說,

我有個朋友,一週給5歲娃上7個興趣班9次課,朋友也說孩子很好學,都喜歡才報的。

但是,嘟嘟媽媽悄悄地問那個娃,他卻說,我不喜歡上興趣班,情願和小朋友玩。


那些給5歲娃報7個課外班的媽媽,到底是怎麼想的?

如今當娃也不容易啊,不僅天天要上課外班,還要善解人意,揹負著媽媽對自己的厚望。

所以,當媽媽滿懷期待問他們:

你喜歡彈鋼琴嗎?

喜歡!

你喜歡跆拳道嗎?

喜歡!

說不喜歡?這得多讓媽媽失望啊。

3

當然,很多小朋友並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天性也是貪玩偷懶,什麼都隨著他們肯定不行,進行一定的引導、制定一定的規則還是非常必要的。

我只是想知道:那些一週上7個興趣班的小朋友,他們會不會在課外班和課外班的空隙中,覺得心累?

如果,給我下班後,報7個課外班:

數學邏輯能提供數字的美感

理論物理入門能讓我深刻地懂得霍金

插花能提升我的美學修養

烘焙能讓我在家宴請有拿得出手的糕點

機器人編程能讓我不被時代拋下

英語口語能讓我和老外交流文學科學毫不結巴

芭蕾舞能讓我抻筋壓腿形體優美

我會願意嗎?

我只想去死。

其實我還是個比較好學的人,這些我都挺有興趣的。但是,能不能一個個慢慢來?一鍋粥全給我端上來,是不是想撐死我啊?

不能否認,有些人就是天賦異稟,一定要給把所有時間都排得滿滿的,一根針都插不進去,一秒鐘都不能虛度。

我特別佩服那些人,我要是這樣,別說堅持一年,堅持1個月估計我就報廢了。

人對世界和美的敏感性,還有思考,都需要通過留白來發揮。

你知道為什麼我寫作還過得去嗎?那是因為我經常會發呆浪費時間,神遊太空,從霍金想到腦機接口,從卡地亞想到非洲大草原,從蘇東坡想到羅素。

然後我就會有很多靈感,有寫不完的話題。

我小時候在院子裡玩泥巴玩花瓣時,我外婆從來不會煞風景地說,你好去看數學書了。

4

教育焦慮是如今最熱門的話題,嘟嘟媽媽和我聊天時,我們都認為: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獲得的信息太多也太容易了。以前都不知道別人在做什麼,別人的孩子怎麼樣,現在大家都在朋友圈秀自己,秀自己孩子,而且展現的都是優秀、勤奮、努力的一面,我們就很難忍住不去關注別人,也很難忍住不去和別人比較。

因為過分關注別人,因為總在和別人比較,所以總有一種壓力:

自己和孩子再不拼命就落後了,所以也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跑到同一條賽道上,拼命追趕,卻拋棄了更適合自己的道路和節奏。

而且,現在的教育機構都是靠販賣焦慮掙錢的!就像“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同理,“鄰居家的5歲娃正在拋棄你的娃”。不想重度焦慮,需要看透這些商業模式。

還有,我們現在面對的選擇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每個人都生怕自己錯過什麼,所以更加焦慮。

數學籃球英語樂高畫畫鋼琴擊劍圍棋,孩子這麼小,少上幾個興趣班不行嗎?先少上幾個專注一下不行嗎?

在這個問題上,很多媽媽還這麼回答:

不行呀,就是要多試試,要是孩子本來在某些方面是有興趣和天賦的,沒有及早開發,被埋沒被浪費怎麼辦?

選擇焦慮還表現在擇校上:公立私立國際都要看一遍,進了民辦嘛,生怕英語跟不上,影響了未來考國際名校;進了國際嘛,又焦慮學習基礎打不好;進了公立更焦慮,放學早點就說學校不負責任。

以前我爸我媽從來沒有這樣的煩惱,反正就一個公立好上,如果成績好上重點,成績不好就活該上普通,沒得選。

也沒給我上過什麼興趣班。我總是在想,哼,我這麼優秀的人才,就是因為沒有及早開發,肯定有很多潛力被埋沒了!

後來有條件了,也嘗試做著做那,學著學那:畫畫、吉他、服裝設計、圍棋、滑雪、烹調、高爾夫、攝影……試了幾十年,發現自己真的很厲害——

居然啥天賦都沒有!

那些給5歲娃報7個課外班的媽媽,到底是怎麼想的?

嗯……寫作?這不是天賦好嗎?是個人會說話就會寫作。

在互聯網時代,能被埋沒的天賦就根本不是天賦好嗎?

再說人生這麼長,有點特長有點興趣,不被自己被別人發現都難——就像即使你不停地剪枝,到了春天紅杏還是會出牆一樣,今年不出明年也會出,攔都攔不住。

別什麼都想要。世界上本來就有這麼多選擇,我們也好,孩子也好,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我們的人生一定是會錯過很多東西的。

越是怕錯過什麼,越是會錯過自己獨有的人生。


附:

家長焦慮指數自測

你給娃一週報了幾個課外班?

2-4個 —— 恭喜你,你是個無比正常的媽媽!

5-6個 —— 要注意啦,你有過度焦慮的傾向。

7個以上 —— 這還用說,典型的重度焦慮。

…… ……

1周1個? 甚至沒報?!——什麼都別說了,趕緊面壁思過去,娃是親生嗎?

…… ……

本測試純屬遊戲

"

1

我懷疑,在大城市,還有沒有這樣的稀有人種?

——不給娃報課外班的家長。

就連美國和英國的家長,也要給娃報課外班呢!

我曾經做過個問卷調查,《00後課外班小調查,原來大人想多了》,不報班的一個都沒有。中位數在3-4個。

這是小學生。

如果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呢?課外班應該會少一點吧?

抱著這樣的預期,我對周圍的媽媽進行了調查,發現我完全想錯了!

中位數大約也是在3-4個,一個沒報的基本沒有。還有些家長一週給娃報7-8個興趣班!

我採訪給娃報了7個興趣班的晴晴媽,問:

晴晴這麼多課外班(因為有的班像鋼琴,一週還要兩次),每天都要上課,有時一天還要上兩次課,會不會忙不過來呢?

晴晴媽說:太忙了,就不上幼兒園唄。

嗯……這真是很有創意了。

晴晴爸爸趕緊補充說,因為興趣班都很貴,看來看去,能逃課的,好像,也只有幼兒園了。

原來,上幼兒園興趣班報得比上小學的都多,是因為:一旦正式上學,就沒法逃課了呀!

我又問:那你們怎麼忙得過來?誰負責接送啊?

晴晴媽媽說,我們請了個司機啊。不過成本太高了,加上保姆費用,每個月都要小一萬,我一個月才賺一萬多,我在考慮辭職了,準備全職陪娃。

我看了看晴晴爸爸,他摸了摸眼鏡,有點小緊張。

他嘴巴張開一點,又閉上,張開,又閉上,最後還是開了口:我早說少報幾個班吧,晴晴吃力,大人也吃力。

晴晴媽媽說:那我們小學怎麼辦,考古詩背得過別人?還是數學題會做?還是鋼琴比別人優秀?你就知道加班出差,家裡也沒人輔導晴晴,難道讓保姆監督晴晴學琴畫畫?我一個人又要上班,又要督促晴晴,你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你倒是試試看……

這樣的對話,每次都是這樣收場,就像西西弗斯不斷把石頭推上山,又不斷砸回到自己腳上。

2

就是給幼兒班小朋友報的興趣班,也有隱形的歧視鏈——不功利的鄙視功利的。

比如說,為了開發孩子智力的鄙視為了升學進民辦的,為了興趣純玩的鄙視學科輔導的,學擊劍馬術的鄙視學畫畫圍棋的,學樂高機器人的鄙視學圍棋的……

那些給5歲娃報7個課外班的媽媽,到底是怎麼想的?

莊子不是講了,無用之用,才是大用嗎?

只有做無用的事,學無用的課,才是上層階層的標誌呀。

不過,如果讓那些家長知道這個故事,講的是一顆大樹,因為是棵不材之木——用來做什麼都不成,才不遭人砍伐,最終成為壽者,不知道他們還會不會欣賞這個說法?

恐怕沒幾個父母會希望,孩子長大後什麼用都沒有吧。

即使學些看似不功利的東西,背後還是有非常功利的動機。

最讓我好奇的是:小朋友自己到底願不願意上這些興趣班?

我外甥小布丁的媽媽還算節制,一週上6個興趣班去8次——不過,這也是我們屢次攔著她不讓她報的。

布丁媽媽說,小布丁對我說他很喜歡上課,也很願意練琴。

我偷偷地揹著布丁媽媽,去問小布丁,你喜歡上課嗎?

小布丁說,我不想上課,我喜歡在家玩玩具!

前段時間我見到深圳的嘟嘟媽媽,聊起興趣班的事,嘟嘟媽媽說,

我有個朋友,一週給5歲娃上7個興趣班9次課,朋友也說孩子很好學,都喜歡才報的。

但是,嘟嘟媽媽悄悄地問那個娃,他卻說,我不喜歡上興趣班,情願和小朋友玩。


那些給5歲娃報7個課外班的媽媽,到底是怎麼想的?

如今當娃也不容易啊,不僅天天要上課外班,還要善解人意,揹負著媽媽對自己的厚望。

所以,當媽媽滿懷期待問他們:

你喜歡彈鋼琴嗎?

喜歡!

你喜歡跆拳道嗎?

喜歡!

說不喜歡?這得多讓媽媽失望啊。

3

當然,很多小朋友並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天性也是貪玩偷懶,什麼都隨著他們肯定不行,進行一定的引導、制定一定的規則還是非常必要的。

我只是想知道:那些一週上7個興趣班的小朋友,他們會不會在課外班和課外班的空隙中,覺得心累?

如果,給我下班後,報7個課外班:

數學邏輯能提供數字的美感

理論物理入門能讓我深刻地懂得霍金

插花能提升我的美學修養

烘焙能讓我在家宴請有拿得出手的糕點

機器人編程能讓我不被時代拋下

英語口語能讓我和老外交流文學科學毫不結巴

芭蕾舞能讓我抻筋壓腿形體優美

我會願意嗎?

我只想去死。

其實我還是個比較好學的人,這些我都挺有興趣的。但是,能不能一個個慢慢來?一鍋粥全給我端上來,是不是想撐死我啊?

不能否認,有些人就是天賦異稟,一定要給把所有時間都排得滿滿的,一根針都插不進去,一秒鐘都不能虛度。

我特別佩服那些人,我要是這樣,別說堅持一年,堅持1個月估計我就報廢了。

人對世界和美的敏感性,還有思考,都需要通過留白來發揮。

你知道為什麼我寫作還過得去嗎?那是因為我經常會發呆浪費時間,神遊太空,從霍金想到腦機接口,從卡地亞想到非洲大草原,從蘇東坡想到羅素。

然後我就會有很多靈感,有寫不完的話題。

我小時候在院子裡玩泥巴玩花瓣時,我外婆從來不會煞風景地說,你好去看數學書了。

4

教育焦慮是如今最熱門的話題,嘟嘟媽媽和我聊天時,我們都認為: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獲得的信息太多也太容易了。以前都不知道別人在做什麼,別人的孩子怎麼樣,現在大家都在朋友圈秀自己,秀自己孩子,而且展現的都是優秀、勤奮、努力的一面,我們就很難忍住不去關注別人,也很難忍住不去和別人比較。

因為過分關注別人,因為總在和別人比較,所以總有一種壓力:

自己和孩子再不拼命就落後了,所以也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跑到同一條賽道上,拼命追趕,卻拋棄了更適合自己的道路和節奏。

而且,現在的教育機構都是靠販賣焦慮掙錢的!就像“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同理,“鄰居家的5歲娃正在拋棄你的娃”。不想重度焦慮,需要看透這些商業模式。

還有,我們現在面對的選擇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每個人都生怕自己錯過什麼,所以更加焦慮。

數學籃球英語樂高畫畫鋼琴擊劍圍棋,孩子這麼小,少上幾個興趣班不行嗎?先少上幾個專注一下不行嗎?

在這個問題上,很多媽媽還這麼回答:

不行呀,就是要多試試,要是孩子本來在某些方面是有興趣和天賦的,沒有及早開發,被埋沒被浪費怎麼辦?

選擇焦慮還表現在擇校上:公立私立國際都要看一遍,進了民辦嘛,生怕英語跟不上,影響了未來考國際名校;進了國際嘛,又焦慮學習基礎打不好;進了公立更焦慮,放學早點就說學校不負責任。

以前我爸我媽從來沒有這樣的煩惱,反正就一個公立好上,如果成績好上重點,成績不好就活該上普通,沒得選。

也沒給我上過什麼興趣班。我總是在想,哼,我這麼優秀的人才,就是因為沒有及早開發,肯定有很多潛力被埋沒了!

後來有條件了,也嘗試做著做那,學著學那:畫畫、吉他、服裝設計、圍棋、滑雪、烹調、高爾夫、攝影……試了幾十年,發現自己真的很厲害——

居然啥天賦都沒有!

那些給5歲娃報7個課外班的媽媽,到底是怎麼想的?

嗯……寫作?這不是天賦好嗎?是個人會說話就會寫作。

在互聯網時代,能被埋沒的天賦就根本不是天賦好嗎?

再說人生這麼長,有點特長有點興趣,不被自己被別人發現都難——就像即使你不停地剪枝,到了春天紅杏還是會出牆一樣,今年不出明年也會出,攔都攔不住。

別什麼都想要。世界上本來就有這麼多選擇,我們也好,孩子也好,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我們的人生一定是會錯過很多東西的。

越是怕錯過什麼,越是會錯過自己獨有的人生。


附:

家長焦慮指數自測

你給娃一週報了幾個課外班?

2-4個 —— 恭喜你,你是個無比正常的媽媽!

5-6個 —— 要注意啦,你有過度焦慮的傾向。

7個以上 —— 這還用說,典型的重度焦慮。

…… ……

1周1個? 甚至沒報?!——什麼都別說了,趕緊面壁思過去,娃是親生嗎?

…… ……

本測試純屬遊戲

那些給5歲娃報7個課外班的媽媽,到底是怎麼想的?


"

1

我懷疑,在大城市,還有沒有這樣的稀有人種?

——不給娃報課外班的家長。

就連美國和英國的家長,也要給娃報課外班呢!

我曾經做過個問卷調查,《00後課外班小調查,原來大人想多了》,不報班的一個都沒有。中位數在3-4個。

這是小學生。

如果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呢?課外班應該會少一點吧?

抱著這樣的預期,我對周圍的媽媽進行了調查,發現我完全想錯了!

中位數大約也是在3-4個,一個沒報的基本沒有。還有些家長一週給娃報7-8個興趣班!

我採訪給娃報了7個興趣班的晴晴媽,問:

晴晴這麼多課外班(因為有的班像鋼琴,一週還要兩次),每天都要上課,有時一天還要上兩次課,會不會忙不過來呢?

晴晴媽說:太忙了,就不上幼兒園唄。

嗯……這真是很有創意了。

晴晴爸爸趕緊補充說,因為興趣班都很貴,看來看去,能逃課的,好像,也只有幼兒園了。

原來,上幼兒園興趣班報得比上小學的都多,是因為:一旦正式上學,就沒法逃課了呀!

我又問:那你們怎麼忙得過來?誰負責接送啊?

晴晴媽媽說,我們請了個司機啊。不過成本太高了,加上保姆費用,每個月都要小一萬,我一個月才賺一萬多,我在考慮辭職了,準備全職陪娃。

我看了看晴晴爸爸,他摸了摸眼鏡,有點小緊張。

他嘴巴張開一點,又閉上,張開,又閉上,最後還是開了口:我早說少報幾個班吧,晴晴吃力,大人也吃力。

晴晴媽媽說:那我們小學怎麼辦,考古詩背得過別人?還是數學題會做?還是鋼琴比別人優秀?你就知道加班出差,家裡也沒人輔導晴晴,難道讓保姆監督晴晴學琴畫畫?我一個人又要上班,又要督促晴晴,你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你倒是試試看……

這樣的對話,每次都是這樣收場,就像西西弗斯不斷把石頭推上山,又不斷砸回到自己腳上。

2

就是給幼兒班小朋友報的興趣班,也有隱形的歧視鏈——不功利的鄙視功利的。

比如說,為了開發孩子智力的鄙視為了升學進民辦的,為了興趣純玩的鄙視學科輔導的,學擊劍馬術的鄙視學畫畫圍棋的,學樂高機器人的鄙視學圍棋的……

那些給5歲娃報7個課外班的媽媽,到底是怎麼想的?

莊子不是講了,無用之用,才是大用嗎?

只有做無用的事,學無用的課,才是上層階層的標誌呀。

不過,如果讓那些家長知道這個故事,講的是一顆大樹,因為是棵不材之木——用來做什麼都不成,才不遭人砍伐,最終成為壽者,不知道他們還會不會欣賞這個說法?

恐怕沒幾個父母會希望,孩子長大後什麼用都沒有吧。

即使學些看似不功利的東西,背後還是有非常功利的動機。

最讓我好奇的是:小朋友自己到底願不願意上這些興趣班?

我外甥小布丁的媽媽還算節制,一週上6個興趣班去8次——不過,這也是我們屢次攔著她不讓她報的。

布丁媽媽說,小布丁對我說他很喜歡上課,也很願意練琴。

我偷偷地揹著布丁媽媽,去問小布丁,你喜歡上課嗎?

小布丁說,我不想上課,我喜歡在家玩玩具!

前段時間我見到深圳的嘟嘟媽媽,聊起興趣班的事,嘟嘟媽媽說,

我有個朋友,一週給5歲娃上7個興趣班9次課,朋友也說孩子很好學,都喜歡才報的。

但是,嘟嘟媽媽悄悄地問那個娃,他卻說,我不喜歡上興趣班,情願和小朋友玩。


那些給5歲娃報7個課外班的媽媽,到底是怎麼想的?

如今當娃也不容易啊,不僅天天要上課外班,還要善解人意,揹負著媽媽對自己的厚望。

所以,當媽媽滿懷期待問他們:

你喜歡彈鋼琴嗎?

喜歡!

你喜歡跆拳道嗎?

喜歡!

說不喜歡?這得多讓媽媽失望啊。

3

當然,很多小朋友並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天性也是貪玩偷懶,什麼都隨著他們肯定不行,進行一定的引導、制定一定的規則還是非常必要的。

我只是想知道:那些一週上7個興趣班的小朋友,他們會不會在課外班和課外班的空隙中,覺得心累?

如果,給我下班後,報7個課外班:

數學邏輯能提供數字的美感

理論物理入門能讓我深刻地懂得霍金

插花能提升我的美學修養

烘焙能讓我在家宴請有拿得出手的糕點

機器人編程能讓我不被時代拋下

英語口語能讓我和老外交流文學科學毫不結巴

芭蕾舞能讓我抻筋壓腿形體優美

我會願意嗎?

我只想去死。

其實我還是個比較好學的人,這些我都挺有興趣的。但是,能不能一個個慢慢來?一鍋粥全給我端上來,是不是想撐死我啊?

不能否認,有些人就是天賦異稟,一定要給把所有時間都排得滿滿的,一根針都插不進去,一秒鐘都不能虛度。

我特別佩服那些人,我要是這樣,別說堅持一年,堅持1個月估計我就報廢了。

人對世界和美的敏感性,還有思考,都需要通過留白來發揮。

你知道為什麼我寫作還過得去嗎?那是因為我經常會發呆浪費時間,神遊太空,從霍金想到腦機接口,從卡地亞想到非洲大草原,從蘇東坡想到羅素。

然後我就會有很多靈感,有寫不完的話題。

我小時候在院子裡玩泥巴玩花瓣時,我外婆從來不會煞風景地說,你好去看數學書了。

4

教育焦慮是如今最熱門的話題,嘟嘟媽媽和我聊天時,我們都認為: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獲得的信息太多也太容易了。以前都不知道別人在做什麼,別人的孩子怎麼樣,現在大家都在朋友圈秀自己,秀自己孩子,而且展現的都是優秀、勤奮、努力的一面,我們就很難忍住不去關注別人,也很難忍住不去和別人比較。

因為過分關注別人,因為總在和別人比較,所以總有一種壓力:

自己和孩子再不拼命就落後了,所以也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跑到同一條賽道上,拼命追趕,卻拋棄了更適合自己的道路和節奏。

而且,現在的教育機構都是靠販賣焦慮掙錢的!就像“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同理,“鄰居家的5歲娃正在拋棄你的娃”。不想重度焦慮,需要看透這些商業模式。

還有,我們現在面對的選擇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每個人都生怕自己錯過什麼,所以更加焦慮。

數學籃球英語樂高畫畫鋼琴擊劍圍棋,孩子這麼小,少上幾個興趣班不行嗎?先少上幾個專注一下不行嗎?

在這個問題上,很多媽媽還這麼回答:

不行呀,就是要多試試,要是孩子本來在某些方面是有興趣和天賦的,沒有及早開發,被埋沒被浪費怎麼辦?

選擇焦慮還表現在擇校上:公立私立國際都要看一遍,進了民辦嘛,生怕英語跟不上,影響了未來考國際名校;進了國際嘛,又焦慮學習基礎打不好;進了公立更焦慮,放學早點就說學校不負責任。

以前我爸我媽從來沒有這樣的煩惱,反正就一個公立好上,如果成績好上重點,成績不好就活該上普通,沒得選。

也沒給我上過什麼興趣班。我總是在想,哼,我這麼優秀的人才,就是因為沒有及早開發,肯定有很多潛力被埋沒了!

後來有條件了,也嘗試做著做那,學著學那:畫畫、吉他、服裝設計、圍棋、滑雪、烹調、高爾夫、攝影……試了幾十年,發現自己真的很厲害——

居然啥天賦都沒有!

那些給5歲娃報7個課外班的媽媽,到底是怎麼想的?

嗯……寫作?這不是天賦好嗎?是個人會說話就會寫作。

在互聯網時代,能被埋沒的天賦就根本不是天賦好嗎?

再說人生這麼長,有點特長有點興趣,不被自己被別人發現都難——就像即使你不停地剪枝,到了春天紅杏還是會出牆一樣,今年不出明年也會出,攔都攔不住。

別什麼都想要。世界上本來就有這麼多選擇,我們也好,孩子也好,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我們的人生一定是會錯過很多東西的。

越是怕錯過什麼,越是會錯過自己獨有的人生。


附:

家長焦慮指數自測

你給娃一週報了幾個課外班?

2-4個 —— 恭喜你,你是個無比正常的媽媽!

5-6個 —— 要注意啦,你有過度焦慮的傾向。

7個以上 —— 這還用說,典型的重度焦慮。

…… ……

1周1個? 甚至沒報?!——什麼都別說了,趕緊面壁思過去,娃是親生嗎?

…… ……

本測試純屬遊戲

那些給5歲娃報7個課外班的媽媽,到底是怎麼想的?


那些給5歲娃報7個課外班的媽媽,到底是怎麼想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