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
"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家長用真心打開孩子的心扉,讓TA重新感受到理解和信任。從而瞭解TA沉迷手機的真正原因,方可對症下藥。

作者:魚溯南(爸媽精讀主筆)

01

前不久,在江蘇淮安,民警接到了一樁讓人啼笑皆非的報案。

13歲的女兒每天熬夜到三四點,就為了玩手機。快開學了,暑假作業還一個字沒動。

母親王女士勸不動,一怒之下撥打了報警電話,將女兒推向警車“求帶走”。

"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家長用真心打開孩子的心扉,讓TA重新感受到理解和信任。從而瞭解TA沉迷手機的真正原因,方可對症下藥。

作者:魚溯南(爸媽精讀主筆)

01

前不久,在江蘇淮安,民警接到了一樁讓人啼笑皆非的報案。

13歲的女兒每天熬夜到三四點,就為了玩手機。快開學了,暑假作業還一個字沒動。

母親王女士勸不動,一怒之下撥打了報警電話,將女兒推向警車“求帶走”。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面對崩潰的母親,女兒滿不在乎地告訴民警:“她說要把我送到你們這來關一會,你們要是想關就關,不想關就不懲罰了。”

因為她覺得“我也是上過政治課的人,感覺自己沒犯錯啊。”

民警也是第一次遇到“不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的真實案例,勸了一會兒孩子後,又告訴王女士:

“家庭糾紛中,父母還是要和子女做好溝通和交流。撥打110處理家庭矛盾,不至於的。”

網友紛紛指責這位家長是“浪費警力”:自己的孩子就該自己管教。

可面對手機成癮的熊孩子,無奈的家長又能怎麼辦呢?

"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家長用真心打開孩子的心扉,讓TA重新感受到理解和信任。從而瞭解TA沉迷手機的真正原因,方可對症下藥。

作者:魚溯南(爸媽精讀主筆)

01

前不久,在江蘇淮安,民警接到了一樁讓人啼笑皆非的報案。

13歲的女兒每天熬夜到三四點,就為了玩手機。快開學了,暑假作業還一個字沒動。

母親王女士勸不動,一怒之下撥打了報警電話,將女兒推向警車“求帶走”。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面對崩潰的母親,女兒滿不在乎地告訴民警:“她說要把我送到你們這來關一會,你們要是想關就關,不想關就不懲罰了。”

因為她覺得“我也是上過政治課的人,感覺自己沒犯錯啊。”

民警也是第一次遇到“不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的真實案例,勸了一會兒孩子後,又告訴王女士:

“家庭糾紛中,父母還是要和子女做好溝通和交流。撥打110處理家庭矛盾,不至於的。”

網友紛紛指責這位家長是“浪費警力”:自己的孩子就該自己管教。

可面對手機成癮的熊孩子,無奈的家長又能怎麼辦呢?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2

其實,不光只有孩子會手機成癮。

在這個智能化的時代,手機的功能強大到足以讓“全民低頭”。

週末和同事約飯。

整個兩小時,她全程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連動筷子的時候也不例外。

環顧四周,幾乎所有人的臉都被手機屏幕照得發亮。

除了咀嚼吞嚥、碗碟碰撞,就是短視頻嘈雜的聲音。

成年人尚且沉迷手機無法自拔,何況自制力並不強的孩子呢?

而成癮,則是所有生物都會存在的一種狀態。

半個世紀前,美國的心理學家斯金納通過“斯金納箱”這一實驗,發現了生物成癮的原因。

他將小白鼠放入箱中,只要小白鼠按下按鈕,箱子裡便有可能掉入食物。

於是,小白鼠開始對按按鈕這一動作“上癮”。

由此,斯金納認為,導致生物成癮的關鍵,在於不確定的獎勵。

正如我們在刷手機時,知道手機裡一定有我們感興趣的東西,但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看到。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我們不停地去滑動手機,繼而成癮。

"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家長用真心打開孩子的心扉,讓TA重新感受到理解和信任。從而瞭解TA沉迷手機的真正原因,方可對症下藥。

作者:魚溯南(爸媽精讀主筆)

01

前不久,在江蘇淮安,民警接到了一樁讓人啼笑皆非的報案。

13歲的女兒每天熬夜到三四點,就為了玩手機。快開學了,暑假作業還一個字沒動。

母親王女士勸不動,一怒之下撥打了報警電話,將女兒推向警車“求帶走”。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面對崩潰的母親,女兒滿不在乎地告訴民警:“她說要把我送到你們這來關一會,你們要是想關就關,不想關就不懲罰了。”

因為她覺得“我也是上過政治課的人,感覺自己沒犯錯啊。”

民警也是第一次遇到“不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的真實案例,勸了一會兒孩子後,又告訴王女士:

“家庭糾紛中,父母還是要和子女做好溝通和交流。撥打110處理家庭矛盾,不至於的。”

網友紛紛指責這位家長是“浪費警力”:自己的孩子就該自己管教。

可面對手機成癮的熊孩子,無奈的家長又能怎麼辦呢?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2

其實,不光只有孩子會手機成癮。

在這個智能化的時代,手機的功能強大到足以讓“全民低頭”。

週末和同事約飯。

整個兩小時,她全程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連動筷子的時候也不例外。

環顧四周,幾乎所有人的臉都被手機屏幕照得發亮。

除了咀嚼吞嚥、碗碟碰撞,就是短視頻嘈雜的聲音。

成年人尚且沉迷手機無法自拔,何況自制力並不強的孩子呢?

而成癮,則是所有生物都會存在的一種狀態。

半個世紀前,美國的心理學家斯金納通過“斯金納箱”這一實驗,發現了生物成癮的原因。

他將小白鼠放入箱中,只要小白鼠按下按鈕,箱子裡便有可能掉入食物。

於是,小白鼠開始對按按鈕這一動作“上癮”。

由此,斯金納認為,導致生物成癮的關鍵,在於不確定的獎勵。

正如我們在刷手機時,知道手機裡一定有我們感興趣的東西,但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看到。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我們不停地去滑動手機,繼而成癮。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3

儘管手機成癮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孩子們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黃金階段,一旦手機成癮,危害比成年人更甚。

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的一項測試表明,兒童使用手機時,大腦對手機電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

英國華威大學的傑勒德·凱都博士警告說,手機輻射會破壞孩子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引起記憶力衰退、頭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問題。

浙江台州13歲的留守兒童小趙近日突發怪病,表現出癱瘓和智力衰退的症狀,送到醫院時已無法認清自己家人,甚至用頭撞牆。

家人稱,小趙平時特別喜歡玩手機,經常玩到深更半夜,作息也不規律。

經診斷,小趙患上了免疫性腦炎,而發病的誘因,就是過度玩手機。

"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家長用真心打開孩子的心扉,讓TA重新感受到理解和信任。從而瞭解TA沉迷手機的真正原因,方可對症下藥。

作者:魚溯南(爸媽精讀主筆)

01

前不久,在江蘇淮安,民警接到了一樁讓人啼笑皆非的報案。

13歲的女兒每天熬夜到三四點,就為了玩手機。快開學了,暑假作業還一個字沒動。

母親王女士勸不動,一怒之下撥打了報警電話,將女兒推向警車“求帶走”。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面對崩潰的母親,女兒滿不在乎地告訴民警:“她說要把我送到你們這來關一會,你們要是想關就關,不想關就不懲罰了。”

因為她覺得“我也是上過政治課的人,感覺自己沒犯錯啊。”

民警也是第一次遇到“不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的真實案例,勸了一會兒孩子後,又告訴王女士:

“家庭糾紛中,父母還是要和子女做好溝通和交流。撥打110處理家庭矛盾,不至於的。”

網友紛紛指責這位家長是“浪費警力”:自己的孩子就該自己管教。

可面對手機成癮的熊孩子,無奈的家長又能怎麼辦呢?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2

其實,不光只有孩子會手機成癮。

在這個智能化的時代,手機的功能強大到足以讓“全民低頭”。

週末和同事約飯。

整個兩小時,她全程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連動筷子的時候也不例外。

環顧四周,幾乎所有人的臉都被手機屏幕照得發亮。

除了咀嚼吞嚥、碗碟碰撞,就是短視頻嘈雜的聲音。

成年人尚且沉迷手機無法自拔,何況自制力並不強的孩子呢?

而成癮,則是所有生物都會存在的一種狀態。

半個世紀前,美國的心理學家斯金納通過“斯金納箱”這一實驗,發現了生物成癮的原因。

他將小白鼠放入箱中,只要小白鼠按下按鈕,箱子裡便有可能掉入食物。

於是,小白鼠開始對按按鈕這一動作“上癮”。

由此,斯金納認為,導致生物成癮的關鍵,在於不確定的獎勵。

正如我們在刷手機時,知道手機裡一定有我們感興趣的東西,但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看到。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我們不停地去滑動手機,繼而成癮。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3

儘管手機成癮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孩子們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黃金階段,一旦手機成癮,危害比成年人更甚。

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的一項測試表明,兒童使用手機時,大腦對手機電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

英國華威大學的傑勒德·凱都博士警告說,手機輻射會破壞孩子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引起記憶力衰退、頭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問題。

浙江台州13歲的留守兒童小趙近日突發怪病,表現出癱瘓和智力衰退的症狀,送到醫院時已無法認清自己家人,甚至用頭撞牆。

家人稱,小趙平時特別喜歡玩手機,經常玩到深更半夜,作息也不規律。

經診斷,小趙患上了免疫性腦炎,而發病的誘因,就是過度玩手機。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近視率居世界第一。而在調查中發現,電子產品的頻繁使用,是中小學生出現視力問題的罪魁禍首。

面對孩子的手機成癮,不少家長心急如焚。萬般無奈下,採取暴力奪取、強令禁止等手段,限制孩子使用手機的頻率和時間。

但這又會催生孩子的逆反心理。

江蘇一中學生因手機被父母沒收,在校內揮舞刀具,威脅奶奶交出手機。

四川一少年因沉迷遊戲被父親沒收手機,3小時後提著板凳砸向父親。

初二男孩因玩手機被父親打罵,上學途中跳江自殺,被救起後又屢次輕生。

在沉迷手機的孩子面前,突然切斷他們的“快樂源泉”,彷彿要了他們的命。

因此,對待手機成癮的孩子,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並不可取。

"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家長用真心打開孩子的心扉,讓TA重新感受到理解和信任。從而瞭解TA沉迷手機的真正原因,方可對症下藥。

作者:魚溯南(爸媽精讀主筆)

01

前不久,在江蘇淮安,民警接到了一樁讓人啼笑皆非的報案。

13歲的女兒每天熬夜到三四點,就為了玩手機。快開學了,暑假作業還一個字沒動。

母親王女士勸不動,一怒之下撥打了報警電話,將女兒推向警車“求帶走”。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面對崩潰的母親,女兒滿不在乎地告訴民警:“她說要把我送到你們這來關一會,你們要是想關就關,不想關就不懲罰了。”

因為她覺得“我也是上過政治課的人,感覺自己沒犯錯啊。”

民警也是第一次遇到“不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的真實案例,勸了一會兒孩子後,又告訴王女士:

“家庭糾紛中,父母還是要和子女做好溝通和交流。撥打110處理家庭矛盾,不至於的。”

網友紛紛指責這位家長是“浪費警力”:自己的孩子就該自己管教。

可面對手機成癮的熊孩子,無奈的家長又能怎麼辦呢?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2

其實,不光只有孩子會手機成癮。

在這個智能化的時代,手機的功能強大到足以讓“全民低頭”。

週末和同事約飯。

整個兩小時,她全程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連動筷子的時候也不例外。

環顧四周,幾乎所有人的臉都被手機屏幕照得發亮。

除了咀嚼吞嚥、碗碟碰撞,就是短視頻嘈雜的聲音。

成年人尚且沉迷手機無法自拔,何況自制力並不強的孩子呢?

而成癮,則是所有生物都會存在的一種狀態。

半個世紀前,美國的心理學家斯金納通過“斯金納箱”這一實驗,發現了生物成癮的原因。

他將小白鼠放入箱中,只要小白鼠按下按鈕,箱子裡便有可能掉入食物。

於是,小白鼠開始對按按鈕這一動作“上癮”。

由此,斯金納認為,導致生物成癮的關鍵,在於不確定的獎勵。

正如我們在刷手機時,知道手機裡一定有我們感興趣的東西,但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看到。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我們不停地去滑動手機,繼而成癮。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3

儘管手機成癮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孩子們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黃金階段,一旦手機成癮,危害比成年人更甚。

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的一項測試表明,兒童使用手機時,大腦對手機電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

英國華威大學的傑勒德·凱都博士警告說,手機輻射會破壞孩子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引起記憶力衰退、頭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問題。

浙江台州13歲的留守兒童小趙近日突發怪病,表現出癱瘓和智力衰退的症狀,送到醫院時已無法認清自己家人,甚至用頭撞牆。

家人稱,小趙平時特別喜歡玩手機,經常玩到深更半夜,作息也不規律。

經診斷,小趙患上了免疫性腦炎,而發病的誘因,就是過度玩手機。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近視率居世界第一。而在調查中發現,電子產品的頻繁使用,是中小學生出現視力問題的罪魁禍首。

面對孩子的手機成癮,不少家長心急如焚。萬般無奈下,採取暴力奪取、強令禁止等手段,限制孩子使用手機的頻率和時間。

但這又會催生孩子的逆反心理。

江蘇一中學生因手機被父母沒收,在校內揮舞刀具,威脅奶奶交出手機。

四川一少年因沉迷遊戲被父親沒收手機,3小時後提著板凳砸向父親。

初二男孩因玩手機被父親打罵,上學途中跳江自殺,被救起後又屢次輕生。

在沉迷手機的孩子面前,突然切斷他們的“快樂源泉”,彷彿要了他們的命。

因此,對待手機成癮的孩子,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並不可取。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4

與成人相比,愛玩手機的孩子,除了因為能夠在手機中獲得“不確定的獎勵”,發現更有趣的世界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於孤獨。

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體驗到的溫暖和關懷,在手機裡都可以輕鬆獲得。這讓孩子越來越依賴手機。

當我們因為工作太忙沒時間陪伴孩子,或是孩子吵鬧不休無法專注思考時,丟一個手機過去,瞬間便能讓孩子安靜下來,看起來是種簡單快捷的方式。

然而,突然有一天。你發現曾經和自己無話不談的孩子,突然在家裡只有沉默;

曾經眼睛清澈明亮的孩子,突然在看向遠方時眯起了雙眼;

曾經功課優秀,從不讓人操心的孩子,卻接二連三拿回了不及格的考卷……

你才意識到孩子房間裡每天亮到深夜的,都是手機的光。

可是再追悔莫及,打著罵著讓孩子戒掉手機,似乎都為時已晚。

由於父母的缺席,孩子早已將手機當成了唯一的朋友。

"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家長用真心打開孩子的心扉,讓TA重新感受到理解和信任。從而瞭解TA沉迷手機的真正原因,方可對症下藥。

作者:魚溯南(爸媽精讀主筆)

01

前不久,在江蘇淮安,民警接到了一樁讓人啼笑皆非的報案。

13歲的女兒每天熬夜到三四點,就為了玩手機。快開學了,暑假作業還一個字沒動。

母親王女士勸不動,一怒之下撥打了報警電話,將女兒推向警車“求帶走”。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面對崩潰的母親,女兒滿不在乎地告訴民警:“她說要把我送到你們這來關一會,你們要是想關就關,不想關就不懲罰了。”

因為她覺得“我也是上過政治課的人,感覺自己沒犯錯啊。”

民警也是第一次遇到“不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的真實案例,勸了一會兒孩子後,又告訴王女士:

“家庭糾紛中,父母還是要和子女做好溝通和交流。撥打110處理家庭矛盾,不至於的。”

網友紛紛指責這位家長是“浪費警力”:自己的孩子就該自己管教。

可面對手機成癮的熊孩子,無奈的家長又能怎麼辦呢?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2

其實,不光只有孩子會手機成癮。

在這個智能化的時代,手機的功能強大到足以讓“全民低頭”。

週末和同事約飯。

整個兩小時,她全程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連動筷子的時候也不例外。

環顧四周,幾乎所有人的臉都被手機屏幕照得發亮。

除了咀嚼吞嚥、碗碟碰撞,就是短視頻嘈雜的聲音。

成年人尚且沉迷手機無法自拔,何況自制力並不強的孩子呢?

而成癮,則是所有生物都會存在的一種狀態。

半個世紀前,美國的心理學家斯金納通過“斯金納箱”這一實驗,發現了生物成癮的原因。

他將小白鼠放入箱中,只要小白鼠按下按鈕,箱子裡便有可能掉入食物。

於是,小白鼠開始對按按鈕這一動作“上癮”。

由此,斯金納認為,導致生物成癮的關鍵,在於不確定的獎勵。

正如我們在刷手機時,知道手機裡一定有我們感興趣的東西,但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看到。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我們不停地去滑動手機,繼而成癮。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3

儘管手機成癮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孩子們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黃金階段,一旦手機成癮,危害比成年人更甚。

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的一項測試表明,兒童使用手機時,大腦對手機電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

英國華威大學的傑勒德·凱都博士警告說,手機輻射會破壞孩子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引起記憶力衰退、頭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問題。

浙江台州13歲的留守兒童小趙近日突發怪病,表現出癱瘓和智力衰退的症狀,送到醫院時已無法認清自己家人,甚至用頭撞牆。

家人稱,小趙平時特別喜歡玩手機,經常玩到深更半夜,作息也不規律。

經診斷,小趙患上了免疫性腦炎,而發病的誘因,就是過度玩手機。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近視率居世界第一。而在調查中發現,電子產品的頻繁使用,是中小學生出現視力問題的罪魁禍首。

面對孩子的手機成癮,不少家長心急如焚。萬般無奈下,採取暴力奪取、強令禁止等手段,限制孩子使用手機的頻率和時間。

但這又會催生孩子的逆反心理。

江蘇一中學生因手機被父母沒收,在校內揮舞刀具,威脅奶奶交出手機。

四川一少年因沉迷遊戲被父親沒收手機,3小時後提著板凳砸向父親。

初二男孩因玩手機被父親打罵,上學途中跳江自殺,被救起後又屢次輕生。

在沉迷手機的孩子面前,突然切斷他們的“快樂源泉”,彷彿要了他們的命。

因此,對待手機成癮的孩子,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並不可取。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4

與成人相比,愛玩手機的孩子,除了因為能夠在手機中獲得“不確定的獎勵”,發現更有趣的世界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於孤獨。

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體驗到的溫暖和關懷,在手機裡都可以輕鬆獲得。這讓孩子越來越依賴手機。

當我們因為工作太忙沒時間陪伴孩子,或是孩子吵鬧不休無法專注思考時,丟一個手機過去,瞬間便能讓孩子安靜下來,看起來是種簡單快捷的方式。

然而,突然有一天。你發現曾經和自己無話不談的孩子,突然在家裡只有沉默;

曾經眼睛清澈明亮的孩子,突然在看向遠方時眯起了雙眼;

曾經功課優秀,從不讓人操心的孩子,卻接二連三拿回了不及格的考卷……

你才意識到孩子房間裡每天亮到深夜的,都是手機的光。

可是再追悔莫及,打著罵著讓孩子戒掉手機,似乎都為時已晚。

由於父母的缺席,孩子早已將手機當成了唯一的朋友。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據調查顯示:手機成癮的孩子中,有許多是缺乏父母陪伴,從小孤獨所致。

在他們眼中,除了手機中那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之外,沒有人會傾聽他們的心聲。

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父母在這場手機注意力爭奪戰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傾聽孩子的心聲,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史蒂夫·喬布斯創辦了蘋果公司,用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卻對自己的孩子接觸電子設備做出了嚴格的限制。

《喬布斯傳》的作者沃爾特介紹說,

每個傍晚史蒂夫都會在他們餐廳裡的長桌子邊和他的孩子們吃飯,討論書、歷史以及其它很多事情。沒有人會拿出iPad或電腦。孩子們看起來一點都沒有沉迷於電子設備。

"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家長用真心打開孩子的心扉,讓TA重新感受到理解和信任。從而瞭解TA沉迷手機的真正原因,方可對症下藥。

作者:魚溯南(爸媽精讀主筆)

01

前不久,在江蘇淮安,民警接到了一樁讓人啼笑皆非的報案。

13歲的女兒每天熬夜到三四點,就為了玩手機。快開學了,暑假作業還一個字沒動。

母親王女士勸不動,一怒之下撥打了報警電話,將女兒推向警車“求帶走”。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面對崩潰的母親,女兒滿不在乎地告訴民警:“她說要把我送到你們這來關一會,你們要是想關就關,不想關就不懲罰了。”

因為她覺得“我也是上過政治課的人,感覺自己沒犯錯啊。”

民警也是第一次遇到“不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的真實案例,勸了一會兒孩子後,又告訴王女士:

“家庭糾紛中,父母還是要和子女做好溝通和交流。撥打110處理家庭矛盾,不至於的。”

網友紛紛指責這位家長是“浪費警力”:自己的孩子就該自己管教。

可面對手機成癮的熊孩子,無奈的家長又能怎麼辦呢?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2

其實,不光只有孩子會手機成癮。

在這個智能化的時代,手機的功能強大到足以讓“全民低頭”。

週末和同事約飯。

整個兩小時,她全程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連動筷子的時候也不例外。

環顧四周,幾乎所有人的臉都被手機屏幕照得發亮。

除了咀嚼吞嚥、碗碟碰撞,就是短視頻嘈雜的聲音。

成年人尚且沉迷手機無法自拔,何況自制力並不強的孩子呢?

而成癮,則是所有生物都會存在的一種狀態。

半個世紀前,美國的心理學家斯金納通過“斯金納箱”這一實驗,發現了生物成癮的原因。

他將小白鼠放入箱中,只要小白鼠按下按鈕,箱子裡便有可能掉入食物。

於是,小白鼠開始對按按鈕這一動作“上癮”。

由此,斯金納認為,導致生物成癮的關鍵,在於不確定的獎勵。

正如我們在刷手機時,知道手機裡一定有我們感興趣的東西,但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看到。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我們不停地去滑動手機,繼而成癮。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3

儘管手機成癮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孩子們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黃金階段,一旦手機成癮,危害比成年人更甚。

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的一項測試表明,兒童使用手機時,大腦對手機電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

英國華威大學的傑勒德·凱都博士警告說,手機輻射會破壞孩子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引起記憶力衰退、頭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問題。

浙江台州13歲的留守兒童小趙近日突發怪病,表現出癱瘓和智力衰退的症狀,送到醫院時已無法認清自己家人,甚至用頭撞牆。

家人稱,小趙平時特別喜歡玩手機,經常玩到深更半夜,作息也不規律。

經診斷,小趙患上了免疫性腦炎,而發病的誘因,就是過度玩手機。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近視率居世界第一。而在調查中發現,電子產品的頻繁使用,是中小學生出現視力問題的罪魁禍首。

面對孩子的手機成癮,不少家長心急如焚。萬般無奈下,採取暴力奪取、強令禁止等手段,限制孩子使用手機的頻率和時間。

但這又會催生孩子的逆反心理。

江蘇一中學生因手機被父母沒收,在校內揮舞刀具,威脅奶奶交出手機。

四川一少年因沉迷遊戲被父親沒收手機,3小時後提著板凳砸向父親。

初二男孩因玩手機被父親打罵,上學途中跳江自殺,被救起後又屢次輕生。

在沉迷手機的孩子面前,突然切斷他們的“快樂源泉”,彷彿要了他們的命。

因此,對待手機成癮的孩子,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並不可取。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4

與成人相比,愛玩手機的孩子,除了因為能夠在手機中獲得“不確定的獎勵”,發現更有趣的世界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於孤獨。

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體驗到的溫暖和關懷,在手機裡都可以輕鬆獲得。這讓孩子越來越依賴手機。

當我們因為工作太忙沒時間陪伴孩子,或是孩子吵鬧不休無法專注思考時,丟一個手機過去,瞬間便能讓孩子安靜下來,看起來是種簡單快捷的方式。

然而,突然有一天。你發現曾經和自己無話不談的孩子,突然在家裡只有沉默;

曾經眼睛清澈明亮的孩子,突然在看向遠方時眯起了雙眼;

曾經功課優秀,從不讓人操心的孩子,卻接二連三拿回了不及格的考卷……

你才意識到孩子房間裡每天亮到深夜的,都是手機的光。

可是再追悔莫及,打著罵著讓孩子戒掉手機,似乎都為時已晚。

由於父母的缺席,孩子早已將手機當成了唯一的朋友。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據調查顯示:手機成癮的孩子中,有許多是缺乏父母陪伴,從小孤獨所致。

在他們眼中,除了手機中那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之外,沒有人會傾聽他們的心聲。

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父母在這場手機注意力爭奪戰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傾聽孩子的心聲,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史蒂夫·喬布斯創辦了蘋果公司,用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卻對自己的孩子接觸電子設備做出了嚴格的限制。

《喬布斯傳》的作者沃爾特介紹說,

每個傍晚史蒂夫都會在他們餐廳裡的長桌子邊和他的孩子們吃飯,討論書、歷史以及其它很多事情。沒有人會拿出iPad或電腦。孩子們看起來一點都沒有沉迷於電子設備。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特別是高質量的陪伴。

在高質量的陪伴中,“共情”是格外重要的一點。

所謂共情,就是設身處地去理解孩子的處境,感受和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認真傾聽孩子的話並及時做出迴應,和孩子像朋友一樣去溝通。

看到孩子玩手機,湊過去:“你在玩什麼?可不可以教教媽媽,我也想玩!”

對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表現出同樣的興趣,放下作為家長的架子,用高質量的陪伴來彌補曾經的放任自流。

用真心打開孩子的心扉,讓TA重新感受到理解和信任。從而瞭解TA沉迷手機的真正原因,方可對症下藥。

2、以身作則,營造不玩手機的家庭氛圍

去年九月,在德國漢堡,一群兒童上街遊行,抗議父母手機成癮。

遊行的組織者,7歲的Emil用擴音喇叭“喊話”:“陪陪我,不要總盯著手機。”

"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家長用真心打開孩子的心扉,讓TA重新感受到理解和信任。從而瞭解TA沉迷手機的真正原因,方可對症下藥。

作者:魚溯南(爸媽精讀主筆)

01

前不久,在江蘇淮安,民警接到了一樁讓人啼笑皆非的報案。

13歲的女兒每天熬夜到三四點,就為了玩手機。快開學了,暑假作業還一個字沒動。

母親王女士勸不動,一怒之下撥打了報警電話,將女兒推向警車“求帶走”。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面對崩潰的母親,女兒滿不在乎地告訴民警:“她說要把我送到你們這來關一會,你們要是想關就關,不想關就不懲罰了。”

因為她覺得“我也是上過政治課的人,感覺自己沒犯錯啊。”

民警也是第一次遇到“不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的真實案例,勸了一會兒孩子後,又告訴王女士:

“家庭糾紛中,父母還是要和子女做好溝通和交流。撥打110處理家庭矛盾,不至於的。”

網友紛紛指責這位家長是“浪費警力”:自己的孩子就該自己管教。

可面對手機成癮的熊孩子,無奈的家長又能怎麼辦呢?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2

其實,不光只有孩子會手機成癮。

在這個智能化的時代,手機的功能強大到足以讓“全民低頭”。

週末和同事約飯。

整個兩小時,她全程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連動筷子的時候也不例外。

環顧四周,幾乎所有人的臉都被手機屏幕照得發亮。

除了咀嚼吞嚥、碗碟碰撞,就是短視頻嘈雜的聲音。

成年人尚且沉迷手機無法自拔,何況自制力並不強的孩子呢?

而成癮,則是所有生物都會存在的一種狀態。

半個世紀前,美國的心理學家斯金納通過“斯金納箱”這一實驗,發現了生物成癮的原因。

他將小白鼠放入箱中,只要小白鼠按下按鈕,箱子裡便有可能掉入食物。

於是,小白鼠開始對按按鈕這一動作“上癮”。

由此,斯金納認為,導致生物成癮的關鍵,在於不確定的獎勵。

正如我們在刷手機時,知道手機裡一定有我們感興趣的東西,但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看到。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我們不停地去滑動手機,繼而成癮。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3

儘管手機成癮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孩子們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黃金階段,一旦手機成癮,危害比成年人更甚。

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的一項測試表明,兒童使用手機時,大腦對手機電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

英國華威大學的傑勒德·凱都博士警告說,手機輻射會破壞孩子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引起記憶力衰退、頭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問題。

浙江台州13歲的留守兒童小趙近日突發怪病,表現出癱瘓和智力衰退的症狀,送到醫院時已無法認清自己家人,甚至用頭撞牆。

家人稱,小趙平時特別喜歡玩手機,經常玩到深更半夜,作息也不規律。

經診斷,小趙患上了免疫性腦炎,而發病的誘因,就是過度玩手機。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近視率居世界第一。而在調查中發現,電子產品的頻繁使用,是中小學生出現視力問題的罪魁禍首。

面對孩子的手機成癮,不少家長心急如焚。萬般無奈下,採取暴力奪取、強令禁止等手段,限制孩子使用手機的頻率和時間。

但這又會催生孩子的逆反心理。

江蘇一中學生因手機被父母沒收,在校內揮舞刀具,威脅奶奶交出手機。

四川一少年因沉迷遊戲被父親沒收手機,3小時後提著板凳砸向父親。

初二男孩因玩手機被父親打罵,上學途中跳江自殺,被救起後又屢次輕生。

在沉迷手機的孩子面前,突然切斷他們的“快樂源泉”,彷彿要了他們的命。

因此,對待手機成癮的孩子,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並不可取。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4

與成人相比,愛玩手機的孩子,除了因為能夠在手機中獲得“不確定的獎勵”,發現更有趣的世界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於孤獨。

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體驗到的溫暖和關懷,在手機裡都可以輕鬆獲得。這讓孩子越來越依賴手機。

當我們因為工作太忙沒時間陪伴孩子,或是孩子吵鬧不休無法專注思考時,丟一個手機過去,瞬間便能讓孩子安靜下來,看起來是種簡單快捷的方式。

然而,突然有一天。你發現曾經和自己無話不談的孩子,突然在家裡只有沉默;

曾經眼睛清澈明亮的孩子,突然在看向遠方時眯起了雙眼;

曾經功課優秀,從不讓人操心的孩子,卻接二連三拿回了不及格的考卷……

你才意識到孩子房間裡每天亮到深夜的,都是手機的光。

可是再追悔莫及,打著罵著讓孩子戒掉手機,似乎都為時已晚。

由於父母的缺席,孩子早已將手機當成了唯一的朋友。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據調查顯示:手機成癮的孩子中,有許多是缺乏父母陪伴,從小孤獨所致。

在他們眼中,除了手機中那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之外,沒有人會傾聽他們的心聲。

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父母在這場手機注意力爭奪戰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傾聽孩子的心聲,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史蒂夫·喬布斯創辦了蘋果公司,用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卻對自己的孩子接觸電子設備做出了嚴格的限制。

《喬布斯傳》的作者沃爾特介紹說,

每個傍晚史蒂夫都會在他們餐廳裡的長桌子邊和他的孩子們吃飯,討論書、歷史以及其它很多事情。沒有人會拿出iPad或電腦。孩子們看起來一點都沒有沉迷於電子設備。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特別是高質量的陪伴。

在高質量的陪伴中,“共情”是格外重要的一點。

所謂共情,就是設身處地去理解孩子的處境,感受和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認真傾聽孩子的話並及時做出迴應,和孩子像朋友一樣去溝通。

看到孩子玩手機,湊過去:“你在玩什麼?可不可以教教媽媽,我也想玩!”

對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表現出同樣的興趣,放下作為家長的架子,用高質量的陪伴來彌補曾經的放任自流。

用真心打開孩子的心扉,讓TA重新感受到理解和信任。從而瞭解TA沉迷手機的真正原因,方可對症下藥。

2、以身作則,營造不玩手機的家庭氛圍

去年九月,在德國漢堡,一群兒童上街遊行,抗議父母手機成癮。

遊行的組織者,7歲的Emil用擴音喇叭“喊話”:“陪陪我,不要總盯著手機。”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無論蹣跚學步,還是開口說話,孩子的許多行為都源於模仿。而父母就是他們模仿的第一對象。

身教重於言傳。如果家長自己就是不折不扣的“手機控”,一邊玩著手機一邊讓孩子放下手機,孩子怎麼可能聽從?

同樣,如果父母沉迷於手機,又如何做到對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呢?

想讓孩子少玩手機,父母應以身作則,手機再有吸引力,至少也該在孩子面前收起電子設備。

實在萬不得已需要使用時,也一定要和孩子解釋清楚:“爸爸媽媽用手機是在工作。”

孩子從我們的神態中看得出來,爸爸媽媽用手機工作時的專注,和自己寫作業時的專注是一樣的。

榜樣的行動和力量,大於一萬句說教。

"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家長用真心打開孩子的心扉,讓TA重新感受到理解和信任。從而瞭解TA沉迷手機的真正原因,方可對症下藥。

作者:魚溯南(爸媽精讀主筆)

01

前不久,在江蘇淮安,民警接到了一樁讓人啼笑皆非的報案。

13歲的女兒每天熬夜到三四點,就為了玩手機。快開學了,暑假作業還一個字沒動。

母親王女士勸不動,一怒之下撥打了報警電話,將女兒推向警車“求帶走”。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面對崩潰的母親,女兒滿不在乎地告訴民警:“她說要把我送到你們這來關一會,你們要是想關就關,不想關就不懲罰了。”

因為她覺得“我也是上過政治課的人,感覺自己沒犯錯啊。”

民警也是第一次遇到“不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的真實案例,勸了一會兒孩子後,又告訴王女士:

“家庭糾紛中,父母還是要和子女做好溝通和交流。撥打110處理家庭矛盾,不至於的。”

網友紛紛指責這位家長是“浪費警力”:自己的孩子就該自己管教。

可面對手機成癮的熊孩子,無奈的家長又能怎麼辦呢?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2

其實,不光只有孩子會手機成癮。

在這個智能化的時代,手機的功能強大到足以讓“全民低頭”。

週末和同事約飯。

整個兩小時,她全程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連動筷子的時候也不例外。

環顧四周,幾乎所有人的臉都被手機屏幕照得發亮。

除了咀嚼吞嚥、碗碟碰撞,就是短視頻嘈雜的聲音。

成年人尚且沉迷手機無法自拔,何況自制力並不強的孩子呢?

而成癮,則是所有生物都會存在的一種狀態。

半個世紀前,美國的心理學家斯金納通過“斯金納箱”這一實驗,發現了生物成癮的原因。

他將小白鼠放入箱中,只要小白鼠按下按鈕,箱子裡便有可能掉入食物。

於是,小白鼠開始對按按鈕這一動作“上癮”。

由此,斯金納認為,導致生物成癮的關鍵,在於不確定的獎勵。

正如我們在刷手機時,知道手機裡一定有我們感興趣的東西,但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看到。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我們不停地去滑動手機,繼而成癮。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3

儘管手機成癮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孩子們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黃金階段,一旦手機成癮,危害比成年人更甚。

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的一項測試表明,兒童使用手機時,大腦對手機電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

英國華威大學的傑勒德·凱都博士警告說,手機輻射會破壞孩子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引起記憶力衰退、頭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問題。

浙江台州13歲的留守兒童小趙近日突發怪病,表現出癱瘓和智力衰退的症狀,送到醫院時已無法認清自己家人,甚至用頭撞牆。

家人稱,小趙平時特別喜歡玩手機,經常玩到深更半夜,作息也不規律。

經診斷,小趙患上了免疫性腦炎,而發病的誘因,就是過度玩手機。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近視率居世界第一。而在調查中發現,電子產品的頻繁使用,是中小學生出現視力問題的罪魁禍首。

面對孩子的手機成癮,不少家長心急如焚。萬般無奈下,採取暴力奪取、強令禁止等手段,限制孩子使用手機的頻率和時間。

但這又會催生孩子的逆反心理。

江蘇一中學生因手機被父母沒收,在校內揮舞刀具,威脅奶奶交出手機。

四川一少年因沉迷遊戲被父親沒收手機,3小時後提著板凳砸向父親。

初二男孩因玩手機被父親打罵,上學途中跳江自殺,被救起後又屢次輕生。

在沉迷手機的孩子面前,突然切斷他們的“快樂源泉”,彷彿要了他們的命。

因此,對待手機成癮的孩子,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並不可取。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4

與成人相比,愛玩手機的孩子,除了因為能夠在手機中獲得“不確定的獎勵”,發現更有趣的世界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於孤獨。

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體驗到的溫暖和關懷,在手機裡都可以輕鬆獲得。這讓孩子越來越依賴手機。

當我們因為工作太忙沒時間陪伴孩子,或是孩子吵鬧不休無法專注思考時,丟一個手機過去,瞬間便能讓孩子安靜下來,看起來是種簡單快捷的方式。

然而,突然有一天。你發現曾經和自己無話不談的孩子,突然在家裡只有沉默;

曾經眼睛清澈明亮的孩子,突然在看向遠方時眯起了雙眼;

曾經功課優秀,從不讓人操心的孩子,卻接二連三拿回了不及格的考卷……

你才意識到孩子房間裡每天亮到深夜的,都是手機的光。

可是再追悔莫及,打著罵著讓孩子戒掉手機,似乎都為時已晚。

由於父母的缺席,孩子早已將手機當成了唯一的朋友。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據調查顯示:手機成癮的孩子中,有許多是缺乏父母陪伴,從小孤獨所致。

在他們眼中,除了手機中那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之外,沒有人會傾聽他們的心聲。

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父母在這場手機注意力爭奪戰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傾聽孩子的心聲,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史蒂夫·喬布斯創辦了蘋果公司,用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卻對自己的孩子接觸電子設備做出了嚴格的限制。

《喬布斯傳》的作者沃爾特介紹說,

每個傍晚史蒂夫都會在他們餐廳裡的長桌子邊和他的孩子們吃飯,討論書、歷史以及其它很多事情。沒有人會拿出iPad或電腦。孩子們看起來一點都沒有沉迷於電子設備。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特別是高質量的陪伴。

在高質量的陪伴中,“共情”是格外重要的一點。

所謂共情,就是設身處地去理解孩子的處境,感受和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認真傾聽孩子的話並及時做出迴應,和孩子像朋友一樣去溝通。

看到孩子玩手機,湊過去:“你在玩什麼?可不可以教教媽媽,我也想玩!”

對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表現出同樣的興趣,放下作為家長的架子,用高質量的陪伴來彌補曾經的放任自流。

用真心打開孩子的心扉,讓TA重新感受到理解和信任。從而瞭解TA沉迷手機的真正原因,方可對症下藥。

2、以身作則,營造不玩手機的家庭氛圍

去年九月,在德國漢堡,一群兒童上街遊行,抗議父母手機成癮。

遊行的組織者,7歲的Emil用擴音喇叭“喊話”:“陪陪我,不要總盯著手機。”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無論蹣跚學步,還是開口說話,孩子的許多行為都源於模仿。而父母就是他們模仿的第一對象。

身教重於言傳。如果家長自己就是不折不扣的“手機控”,一邊玩著手機一邊讓孩子放下手機,孩子怎麼可能聽從?

同樣,如果父母沉迷於手機,又如何做到對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呢?

想讓孩子少玩手機,父母應以身作則,手機再有吸引力,至少也該在孩子面前收起電子設備。

實在萬不得已需要使用時,也一定要和孩子解釋清楚:“爸爸媽媽用手機是在工作。”

孩子從我們的神態中看得出來,爸爸媽媽用手機工作時的專注,和自己寫作業時的專注是一樣的。

榜樣的行動和力量,大於一萬句說教。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3、與孩子約法三章,對使用手機的時間做出控制

美國數家高科技產業的高管,在對待未成年子女使用電子產品上,都有一定的管制規則。

有的規定只有週末才可以使用ipad,時間在兩小時之內;有的僅限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查找功課資料;有的在子女14歲之後才為其配備智能手機……

方法五花八門,但都離不了兩個字,管控。

科技是中性的。在手機未出現之前,人類也曾對各種各樣的事物上癮。

況且,讓我們沉溺於手機的,並不是手機本身,而是手機裡那個能讓我們沉溺的世界。

美國科學兒童會對孩子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的時間給予了三點建議:

1、1歲半以下的寶寶應該禁止使用任何電子設備,除非是跟家人的視頻通話。

2、2-5歲的兒童,每天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

3、6歲以上的學齡兒童和青少年,每天屏幕時間在2小時左右。

參考這一時間量表,父母能夠對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進行控制。

還可以為孩子設置“獎勵機制”,將玩手機作為孩子完成學業之後的激勵,比如作業完成的又快又好,可以兌換10分鐘玩手機的時間;

考試成績得到進步,可以使用15分鐘手機;在比賽當中獲獎,能夠於比賽結束後打開手機玩20分鐘……

但一定記得,一旦給孩子做出了承諾,就一定要去兌現。

否則,約法三章的效力,將大打折扣。

"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家長用真心打開孩子的心扉,讓TA重新感受到理解和信任。從而瞭解TA沉迷手機的真正原因,方可對症下藥。

作者:魚溯南(爸媽精讀主筆)

01

前不久,在江蘇淮安,民警接到了一樁讓人啼笑皆非的報案。

13歲的女兒每天熬夜到三四點,就為了玩手機。快開學了,暑假作業還一個字沒動。

母親王女士勸不動,一怒之下撥打了報警電話,將女兒推向警車“求帶走”。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面對崩潰的母親,女兒滿不在乎地告訴民警:“她說要把我送到你們這來關一會,你們要是想關就關,不想關就不懲罰了。”

因為她覺得“我也是上過政治課的人,感覺自己沒犯錯啊。”

民警也是第一次遇到“不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的真實案例,勸了一會兒孩子後,又告訴王女士:

“家庭糾紛中,父母還是要和子女做好溝通和交流。撥打110處理家庭矛盾,不至於的。”

網友紛紛指責這位家長是“浪費警力”:自己的孩子就該自己管教。

可面對手機成癮的熊孩子,無奈的家長又能怎麼辦呢?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2

其實,不光只有孩子會手機成癮。

在這個智能化的時代,手機的功能強大到足以讓“全民低頭”。

週末和同事約飯。

整個兩小時,她全程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連動筷子的時候也不例外。

環顧四周,幾乎所有人的臉都被手機屏幕照得發亮。

除了咀嚼吞嚥、碗碟碰撞,就是短視頻嘈雜的聲音。

成年人尚且沉迷手機無法自拔,何況自制力並不強的孩子呢?

而成癮,則是所有生物都會存在的一種狀態。

半個世紀前,美國的心理學家斯金納通過“斯金納箱”這一實驗,發現了生物成癮的原因。

他將小白鼠放入箱中,只要小白鼠按下按鈕,箱子裡便有可能掉入食物。

於是,小白鼠開始對按按鈕這一動作“上癮”。

由此,斯金納認為,導致生物成癮的關鍵,在於不確定的獎勵。

正如我們在刷手機時,知道手機裡一定有我們感興趣的東西,但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看到。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我們不停地去滑動手機,繼而成癮。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3

儘管手機成癮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孩子們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黃金階段,一旦手機成癮,危害比成年人更甚。

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的一項測試表明,兒童使用手機時,大腦對手機電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

英國華威大學的傑勒德·凱都博士警告說,手機輻射會破壞孩子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引起記憶力衰退、頭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問題。

浙江台州13歲的留守兒童小趙近日突發怪病,表現出癱瘓和智力衰退的症狀,送到醫院時已無法認清自己家人,甚至用頭撞牆。

家人稱,小趙平時特別喜歡玩手機,經常玩到深更半夜,作息也不規律。

經診斷,小趙患上了免疫性腦炎,而發病的誘因,就是過度玩手機。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近視率居世界第一。而在調查中發現,電子產品的頻繁使用,是中小學生出現視力問題的罪魁禍首。

面對孩子的手機成癮,不少家長心急如焚。萬般無奈下,採取暴力奪取、強令禁止等手段,限制孩子使用手機的頻率和時間。

但這又會催生孩子的逆反心理。

江蘇一中學生因手機被父母沒收,在校內揮舞刀具,威脅奶奶交出手機。

四川一少年因沉迷遊戲被父親沒收手機,3小時後提著板凳砸向父親。

初二男孩因玩手機被父親打罵,上學途中跳江自殺,被救起後又屢次輕生。

在沉迷手機的孩子面前,突然切斷他們的“快樂源泉”,彷彿要了他們的命。

因此,對待手機成癮的孩子,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並不可取。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4

與成人相比,愛玩手機的孩子,除了因為能夠在手機中獲得“不確定的獎勵”,發現更有趣的世界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於孤獨。

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體驗到的溫暖和關懷,在手機裡都可以輕鬆獲得。這讓孩子越來越依賴手機。

當我們因為工作太忙沒時間陪伴孩子,或是孩子吵鬧不休無法專注思考時,丟一個手機過去,瞬間便能讓孩子安靜下來,看起來是種簡單快捷的方式。

然而,突然有一天。你發現曾經和自己無話不談的孩子,突然在家裡只有沉默;

曾經眼睛清澈明亮的孩子,突然在看向遠方時眯起了雙眼;

曾經功課優秀,從不讓人操心的孩子,卻接二連三拿回了不及格的考卷……

你才意識到孩子房間裡每天亮到深夜的,都是手機的光。

可是再追悔莫及,打著罵著讓孩子戒掉手機,似乎都為時已晚。

由於父母的缺席,孩子早已將手機當成了唯一的朋友。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據調查顯示:手機成癮的孩子中,有許多是缺乏父母陪伴,從小孤獨所致。

在他們眼中,除了手機中那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之外,沒有人會傾聽他們的心聲。

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父母在這場手機注意力爭奪戰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傾聽孩子的心聲,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史蒂夫·喬布斯創辦了蘋果公司,用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卻對自己的孩子接觸電子設備做出了嚴格的限制。

《喬布斯傳》的作者沃爾特介紹說,

每個傍晚史蒂夫都會在他們餐廳裡的長桌子邊和他的孩子們吃飯,討論書、歷史以及其它很多事情。沒有人會拿出iPad或電腦。孩子們看起來一點都沒有沉迷於電子設備。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特別是高質量的陪伴。

在高質量的陪伴中,“共情”是格外重要的一點。

所謂共情,就是設身處地去理解孩子的處境,感受和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認真傾聽孩子的話並及時做出迴應,和孩子像朋友一樣去溝通。

看到孩子玩手機,湊過去:“你在玩什麼?可不可以教教媽媽,我也想玩!”

對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表現出同樣的興趣,放下作為家長的架子,用高質量的陪伴來彌補曾經的放任自流。

用真心打開孩子的心扉,讓TA重新感受到理解和信任。從而瞭解TA沉迷手機的真正原因,方可對症下藥。

2、以身作則,營造不玩手機的家庭氛圍

去年九月,在德國漢堡,一群兒童上街遊行,抗議父母手機成癮。

遊行的組織者,7歲的Emil用擴音喇叭“喊話”:“陪陪我,不要總盯著手機。”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無論蹣跚學步,還是開口說話,孩子的許多行為都源於模仿。而父母就是他們模仿的第一對象。

身教重於言傳。如果家長自己就是不折不扣的“手機控”,一邊玩著手機一邊讓孩子放下手機,孩子怎麼可能聽從?

同樣,如果父母沉迷於手機,又如何做到對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呢?

想讓孩子少玩手機,父母應以身作則,手機再有吸引力,至少也該在孩子面前收起電子設備。

實在萬不得已需要使用時,也一定要和孩子解釋清楚:“爸爸媽媽用手機是在工作。”

孩子從我們的神態中看得出來,爸爸媽媽用手機工作時的專注,和自己寫作業時的專注是一樣的。

榜樣的行動和力量,大於一萬句說教。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3、與孩子約法三章,對使用手機的時間做出控制

美國數家高科技產業的高管,在對待未成年子女使用電子產品上,都有一定的管制規則。

有的規定只有週末才可以使用ipad,時間在兩小時之內;有的僅限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查找功課資料;有的在子女14歲之後才為其配備智能手機……

方法五花八門,但都離不了兩個字,管控。

科技是中性的。在手機未出現之前,人類也曾對各種各樣的事物上癮。

況且,讓我們沉溺於手機的,並不是手機本身,而是手機裡那個能讓我們沉溺的世界。

美國科學兒童會對孩子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的時間給予了三點建議:

1、1歲半以下的寶寶應該禁止使用任何電子設備,除非是跟家人的視頻通話。

2、2-5歲的兒童,每天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

3、6歲以上的學齡兒童和青少年,每天屏幕時間在2小時左右。

參考這一時間量表,父母能夠對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進行控制。

還可以為孩子設置“獎勵機制”,將玩手機作為孩子完成學業之後的激勵,比如作業完成的又快又好,可以兌換10分鐘玩手機的時間;

考試成績得到進步,可以使用15分鐘手機;在比賽當中獲獎,能夠於比賽結束後打開手機玩20分鐘……

但一定記得,一旦給孩子做出了承諾,就一定要去兌現。

否則,約法三章的效力,將大打折扣。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4.幫助孩子轉移玩手機的注意力,培養興趣愛好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時間應當安排滿種種吸引人的活動,做到既能發展他的思維,豐富他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又不損害童年時代的興趣。

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度的。父母可以定期帶領孩子做一些遠離手機,同時有助於培養親子感情的活動,如一起讀書、做手工、進行戶外運動等,把孩子的視野放大,不再只盯著小小的手機。

在酣暢淋漓的玩耍間,孩子會逐漸忘卻自己對手機的渴求,轉而對新的事物產生興趣。

除了“廣撒網”的娛樂,幫助孩子培養一到兩個興趣愛好,也是防止孩子沉迷手機的好方法。

一個能夠長期堅持自己興趣愛好的孩子,對手機的控制力也好於一般人。

在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上,演員佟大為奉行“飢餓報班法”:

孩子也報了很多班,都會徵求孩子意見,感興趣的會學。譬如彈鋼琴這件事,早就有這個機會,她的同學們也都在學,但我們用飢餓式的教育方法,先不讓她學,讓她特別渴望這件事,之後再讓她學。現在女兒對畫畫比較感興趣,時不時作幅畫。

對於那些還不夠明確“孩子到底喜歡什麼”的家長,佟大為的做法可以借鑑。

當孩子擁有了能從中獲得快樂和滿足感的興趣愛好,TA會逐漸將自己的大部分注意力都轉移到興趣愛好上來,去沉迷手機的時間和精力也因此減少。

"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家長用真心打開孩子的心扉,讓TA重新感受到理解和信任。從而瞭解TA沉迷手機的真正原因,方可對症下藥。

作者:魚溯南(爸媽精讀主筆)

01

前不久,在江蘇淮安,民警接到了一樁讓人啼笑皆非的報案。

13歲的女兒每天熬夜到三四點,就為了玩手機。快開學了,暑假作業還一個字沒動。

母親王女士勸不動,一怒之下撥打了報警電話,將女兒推向警車“求帶走”。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面對崩潰的母親,女兒滿不在乎地告訴民警:“她說要把我送到你們這來關一會,你們要是想關就關,不想關就不懲罰了。”

因為她覺得“我也是上過政治課的人,感覺自己沒犯錯啊。”

民警也是第一次遇到“不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的真實案例,勸了一會兒孩子後,又告訴王女士:

“家庭糾紛中,父母還是要和子女做好溝通和交流。撥打110處理家庭矛盾,不至於的。”

網友紛紛指責這位家長是“浪費警力”:自己的孩子就該自己管教。

可面對手機成癮的熊孩子,無奈的家長又能怎麼辦呢?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2

其實,不光只有孩子會手機成癮。

在這個智能化的時代,手機的功能強大到足以讓“全民低頭”。

週末和同事約飯。

整個兩小時,她全程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連動筷子的時候也不例外。

環顧四周,幾乎所有人的臉都被手機屏幕照得發亮。

除了咀嚼吞嚥、碗碟碰撞,就是短視頻嘈雜的聲音。

成年人尚且沉迷手機無法自拔,何況自制力並不強的孩子呢?

而成癮,則是所有生物都會存在的一種狀態。

半個世紀前,美國的心理學家斯金納通過“斯金納箱”這一實驗,發現了生物成癮的原因。

他將小白鼠放入箱中,只要小白鼠按下按鈕,箱子裡便有可能掉入食物。

於是,小白鼠開始對按按鈕這一動作“上癮”。

由此,斯金納認為,導致生物成癮的關鍵,在於不確定的獎勵。

正如我們在刷手機時,知道手機裡一定有我們感興趣的東西,但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看到。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我們不停地去滑動手機,繼而成癮。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3

儘管手機成癮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孩子們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黃金階段,一旦手機成癮,危害比成年人更甚。

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的一項測試表明,兒童使用手機時,大腦對手機電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

英國華威大學的傑勒德·凱都博士警告說,手機輻射會破壞孩子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引起記憶力衰退、頭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問題。

浙江台州13歲的留守兒童小趙近日突發怪病,表現出癱瘓和智力衰退的症狀,送到醫院時已無法認清自己家人,甚至用頭撞牆。

家人稱,小趙平時特別喜歡玩手機,經常玩到深更半夜,作息也不規律。

經診斷,小趙患上了免疫性腦炎,而發病的誘因,就是過度玩手機。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近視率居世界第一。而在調查中發現,電子產品的頻繁使用,是中小學生出現視力問題的罪魁禍首。

面對孩子的手機成癮,不少家長心急如焚。萬般無奈下,採取暴力奪取、強令禁止等手段,限制孩子使用手機的頻率和時間。

但這又會催生孩子的逆反心理。

江蘇一中學生因手機被父母沒收,在校內揮舞刀具,威脅奶奶交出手機。

四川一少年因沉迷遊戲被父親沒收手機,3小時後提著板凳砸向父親。

初二男孩因玩手機被父親打罵,上學途中跳江自殺,被救起後又屢次輕生。

在沉迷手機的孩子面前,突然切斷他們的“快樂源泉”,彷彿要了他們的命。

因此,對待手機成癮的孩子,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並不可取。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4

與成人相比,愛玩手機的孩子,除了因為能夠在手機中獲得“不確定的獎勵”,發現更有趣的世界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於孤獨。

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體驗到的溫暖和關懷,在手機裡都可以輕鬆獲得。這讓孩子越來越依賴手機。

當我們因為工作太忙沒時間陪伴孩子,或是孩子吵鬧不休無法專注思考時,丟一個手機過去,瞬間便能讓孩子安靜下來,看起來是種簡單快捷的方式。

然而,突然有一天。你發現曾經和自己無話不談的孩子,突然在家裡只有沉默;

曾經眼睛清澈明亮的孩子,突然在看向遠方時眯起了雙眼;

曾經功課優秀,從不讓人操心的孩子,卻接二連三拿回了不及格的考卷……

你才意識到孩子房間裡每天亮到深夜的,都是手機的光。

可是再追悔莫及,打著罵著讓孩子戒掉手機,似乎都為時已晚。

由於父母的缺席,孩子早已將手機當成了唯一的朋友。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據調查顯示:手機成癮的孩子中,有許多是缺乏父母陪伴,從小孤獨所致。

在他們眼中,除了手機中那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之外,沒有人會傾聽他們的心聲。

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父母在這場手機注意力爭奪戰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傾聽孩子的心聲,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史蒂夫·喬布斯創辦了蘋果公司,用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卻對自己的孩子接觸電子設備做出了嚴格的限制。

《喬布斯傳》的作者沃爾特介紹說,

每個傍晚史蒂夫都會在他們餐廳裡的長桌子邊和他的孩子們吃飯,討論書、歷史以及其它很多事情。沒有人會拿出iPad或電腦。孩子們看起來一點都沒有沉迷於電子設備。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特別是高質量的陪伴。

在高質量的陪伴中,“共情”是格外重要的一點。

所謂共情,就是設身處地去理解孩子的處境,感受和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認真傾聽孩子的話並及時做出迴應,和孩子像朋友一樣去溝通。

看到孩子玩手機,湊過去:“你在玩什麼?可不可以教教媽媽,我也想玩!”

對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表現出同樣的興趣,放下作為家長的架子,用高質量的陪伴來彌補曾經的放任自流。

用真心打開孩子的心扉,讓TA重新感受到理解和信任。從而瞭解TA沉迷手機的真正原因,方可對症下藥。

2、以身作則,營造不玩手機的家庭氛圍

去年九月,在德國漢堡,一群兒童上街遊行,抗議父母手機成癮。

遊行的組織者,7歲的Emil用擴音喇叭“喊話”:“陪陪我,不要總盯著手機。”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無論蹣跚學步,還是開口說話,孩子的許多行為都源於模仿。而父母就是他們模仿的第一對象。

身教重於言傳。如果家長自己就是不折不扣的“手機控”,一邊玩著手機一邊讓孩子放下手機,孩子怎麼可能聽從?

同樣,如果父母沉迷於手機,又如何做到對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呢?

想讓孩子少玩手機,父母應以身作則,手機再有吸引力,至少也該在孩子面前收起電子設備。

實在萬不得已需要使用時,也一定要和孩子解釋清楚:“爸爸媽媽用手機是在工作。”

孩子從我們的神態中看得出來,爸爸媽媽用手機工作時的專注,和自己寫作業時的專注是一樣的。

榜樣的行動和力量,大於一萬句說教。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3、與孩子約法三章,對使用手機的時間做出控制

美國數家高科技產業的高管,在對待未成年子女使用電子產品上,都有一定的管制規則。

有的規定只有週末才可以使用ipad,時間在兩小時之內;有的僅限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查找功課資料;有的在子女14歲之後才為其配備智能手機……

方法五花八門,但都離不了兩個字,管控。

科技是中性的。在手機未出現之前,人類也曾對各種各樣的事物上癮。

況且,讓我們沉溺於手機的,並不是手機本身,而是手機裡那個能讓我們沉溺的世界。

美國科學兒童會對孩子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的時間給予了三點建議:

1、1歲半以下的寶寶應該禁止使用任何電子設備,除非是跟家人的視頻通話。

2、2-5歲的兒童,每天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

3、6歲以上的學齡兒童和青少年,每天屏幕時間在2小時左右。

參考這一時間量表,父母能夠對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進行控制。

還可以為孩子設置“獎勵機制”,將玩手機作為孩子完成學業之後的激勵,比如作業完成的又快又好,可以兌換10分鐘玩手機的時間;

考試成績得到進步,可以使用15分鐘手機;在比賽當中獲獎,能夠於比賽結束後打開手機玩20分鐘……

但一定記得,一旦給孩子做出了承諾,就一定要去兌現。

否則,約法三章的效力,將大打折扣。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4.幫助孩子轉移玩手機的注意力,培養興趣愛好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時間應當安排滿種種吸引人的活動,做到既能發展他的思維,豐富他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又不損害童年時代的興趣。

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度的。父母可以定期帶領孩子做一些遠離手機,同時有助於培養親子感情的活動,如一起讀書、做手工、進行戶外運動等,把孩子的視野放大,不再只盯著小小的手機。

在酣暢淋漓的玩耍間,孩子會逐漸忘卻自己對手機的渴求,轉而對新的事物產生興趣。

除了“廣撒網”的娛樂,幫助孩子培養一到兩個興趣愛好,也是防止孩子沉迷手機的好方法。

一個能夠長期堅持自己興趣愛好的孩子,對手機的控制力也好於一般人。

在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上,演員佟大為奉行“飢餓報班法”:

孩子也報了很多班,都會徵求孩子意見,感興趣的會學。譬如彈鋼琴這件事,早就有這個機會,她的同學們也都在學,但我們用飢餓式的教育方法,先不讓她學,讓她特別渴望這件事,之後再讓她學。現在女兒對畫畫比較感興趣,時不時作幅畫。

對於那些還不夠明確“孩子到底喜歡什麼”的家長,佟大為的做法可以借鑑。

當孩子擁有了能從中獲得快樂和滿足感的興趣愛好,TA會逐漸將自己的大部分注意力都轉移到興趣愛好上來,去沉迷手機的時間和精力也因此減少。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5

科技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電子產品也不是洪水猛獸。

手機從來沒有和父母爭奪過孩子的注意力。將孩子推向手機的,從來只有父母的冷漠與不作為。而能把孩子拉出手機的,無外乎父母的理解和溫情。

童年只有一次。

放下手機,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一次心貼心的溝通。

放下手機,做孩子心中的榜樣,與孩子一起探索更大的世界。

▼想看更多優質文章,歡迎翻閱往期佳作

被“手機奴”式父母毀掉的中國孩子

養育孩子,更要拼媽

男人蔘與家務越多,家庭幸福的程度越高

"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家長用真心打開孩子的心扉,讓TA重新感受到理解和信任。從而瞭解TA沉迷手機的真正原因,方可對症下藥。

作者:魚溯南(爸媽精讀主筆)

01

前不久,在江蘇淮安,民警接到了一樁讓人啼笑皆非的報案。

13歲的女兒每天熬夜到三四點,就為了玩手機。快開學了,暑假作業還一個字沒動。

母親王女士勸不動,一怒之下撥打了報警電話,將女兒推向警車“求帶走”。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面對崩潰的母親,女兒滿不在乎地告訴民警:“她說要把我送到你們這來關一會,你們要是想關就關,不想關就不懲罰了。”

因為她覺得“我也是上過政治課的人,感覺自己沒犯錯啊。”

民警也是第一次遇到“不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的真實案例,勸了一會兒孩子後,又告訴王女士:

“家庭糾紛中,父母還是要和子女做好溝通和交流。撥打110處理家庭矛盾,不至於的。”

網友紛紛指責這位家長是“浪費警力”:自己的孩子就該自己管教。

可面對手機成癮的熊孩子,無奈的家長又能怎麼辦呢?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2

其實,不光只有孩子會手機成癮。

在這個智能化的時代,手機的功能強大到足以讓“全民低頭”。

週末和同事約飯。

整個兩小時,她全程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連動筷子的時候也不例外。

環顧四周,幾乎所有人的臉都被手機屏幕照得發亮。

除了咀嚼吞嚥、碗碟碰撞,就是短視頻嘈雜的聲音。

成年人尚且沉迷手機無法自拔,何況自制力並不強的孩子呢?

而成癮,則是所有生物都會存在的一種狀態。

半個世紀前,美國的心理學家斯金納通過“斯金納箱”這一實驗,發現了生物成癮的原因。

他將小白鼠放入箱中,只要小白鼠按下按鈕,箱子裡便有可能掉入食物。

於是,小白鼠開始對按按鈕這一動作“上癮”。

由此,斯金納認為,導致生物成癮的關鍵,在於不確定的獎勵。

正如我們在刷手機時,知道手機裡一定有我們感興趣的東西,但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看到。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我們不停地去滑動手機,繼而成癮。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3

儘管手機成癮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孩子們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黃金階段,一旦手機成癮,危害比成年人更甚。

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的一項測試表明,兒童使用手機時,大腦對手機電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

英國華威大學的傑勒德·凱都博士警告說,手機輻射會破壞孩子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引起記憶力衰退、頭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問題。

浙江台州13歲的留守兒童小趙近日突發怪病,表現出癱瘓和智力衰退的症狀,送到醫院時已無法認清自己家人,甚至用頭撞牆。

家人稱,小趙平時特別喜歡玩手機,經常玩到深更半夜,作息也不規律。

經診斷,小趙患上了免疫性腦炎,而發病的誘因,就是過度玩手機。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近視率居世界第一。而在調查中發現,電子產品的頻繁使用,是中小學生出現視力問題的罪魁禍首。

面對孩子的手機成癮,不少家長心急如焚。萬般無奈下,採取暴力奪取、強令禁止等手段,限制孩子使用手機的頻率和時間。

但這又會催生孩子的逆反心理。

江蘇一中學生因手機被父母沒收,在校內揮舞刀具,威脅奶奶交出手機。

四川一少年因沉迷遊戲被父親沒收手機,3小時後提著板凳砸向父親。

初二男孩因玩手機被父親打罵,上學途中跳江自殺,被救起後又屢次輕生。

在沉迷手機的孩子面前,突然切斷他們的“快樂源泉”,彷彿要了他們的命。

因此,對待手機成癮的孩子,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並不可取。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4

與成人相比,愛玩手機的孩子,除了因為能夠在手機中獲得“不確定的獎勵”,發現更有趣的世界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於孤獨。

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體驗到的溫暖和關懷,在手機裡都可以輕鬆獲得。這讓孩子越來越依賴手機。

當我們因為工作太忙沒時間陪伴孩子,或是孩子吵鬧不休無法專注思考時,丟一個手機過去,瞬間便能讓孩子安靜下來,看起來是種簡單快捷的方式。

然而,突然有一天。你發現曾經和自己無話不談的孩子,突然在家裡只有沉默;

曾經眼睛清澈明亮的孩子,突然在看向遠方時眯起了雙眼;

曾經功課優秀,從不讓人操心的孩子,卻接二連三拿回了不及格的考卷……

你才意識到孩子房間裡每天亮到深夜的,都是手機的光。

可是再追悔莫及,打著罵著讓孩子戒掉手機,似乎都為時已晚。

由於父母的缺席,孩子早已將手機當成了唯一的朋友。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據調查顯示:手機成癮的孩子中,有許多是缺乏父母陪伴,從小孤獨所致。

在他們眼中,除了手機中那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之外,沒有人會傾聽他們的心聲。

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父母在這場手機注意力爭奪戰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傾聽孩子的心聲,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史蒂夫·喬布斯創辦了蘋果公司,用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卻對自己的孩子接觸電子設備做出了嚴格的限制。

《喬布斯傳》的作者沃爾特介紹說,

每個傍晚史蒂夫都會在他們餐廳裡的長桌子邊和他的孩子們吃飯,討論書、歷史以及其它很多事情。沒有人會拿出iPad或電腦。孩子們看起來一點都沒有沉迷於電子設備。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特別是高質量的陪伴。

在高質量的陪伴中,“共情”是格外重要的一點。

所謂共情,就是設身處地去理解孩子的處境,感受和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認真傾聽孩子的話並及時做出迴應,和孩子像朋友一樣去溝通。

看到孩子玩手機,湊過去:“你在玩什麼?可不可以教教媽媽,我也想玩!”

對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表現出同樣的興趣,放下作為家長的架子,用高質量的陪伴來彌補曾經的放任自流。

用真心打開孩子的心扉,讓TA重新感受到理解和信任。從而瞭解TA沉迷手機的真正原因,方可對症下藥。

2、以身作則,營造不玩手機的家庭氛圍

去年九月,在德國漢堡,一群兒童上街遊行,抗議父母手機成癮。

遊行的組織者,7歲的Emil用擴音喇叭“喊話”:“陪陪我,不要總盯著手機。”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無論蹣跚學步,還是開口說話,孩子的許多行為都源於模仿。而父母就是他們模仿的第一對象。

身教重於言傳。如果家長自己就是不折不扣的“手機控”,一邊玩著手機一邊讓孩子放下手機,孩子怎麼可能聽從?

同樣,如果父母沉迷於手機,又如何做到對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呢?

想讓孩子少玩手機,父母應以身作則,手機再有吸引力,至少也該在孩子面前收起電子設備。

實在萬不得已需要使用時,也一定要和孩子解釋清楚:“爸爸媽媽用手機是在工作。”

孩子從我們的神態中看得出來,爸爸媽媽用手機工作時的專注,和自己寫作業時的專注是一樣的。

榜樣的行動和力量,大於一萬句說教。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3、與孩子約法三章,對使用手機的時間做出控制

美國數家高科技產業的高管,在對待未成年子女使用電子產品上,都有一定的管制規則。

有的規定只有週末才可以使用ipad,時間在兩小時之內;有的僅限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查找功課資料;有的在子女14歲之後才為其配備智能手機……

方法五花八門,但都離不了兩個字,管控。

科技是中性的。在手機未出現之前,人類也曾對各種各樣的事物上癮。

況且,讓我們沉溺於手機的,並不是手機本身,而是手機裡那個能讓我們沉溺的世界。

美國科學兒童會對孩子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的時間給予了三點建議:

1、1歲半以下的寶寶應該禁止使用任何電子設備,除非是跟家人的視頻通話。

2、2-5歲的兒童,每天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

3、6歲以上的學齡兒童和青少年,每天屏幕時間在2小時左右。

參考這一時間量表,父母能夠對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進行控制。

還可以為孩子設置“獎勵機制”,將玩手機作為孩子完成學業之後的激勵,比如作業完成的又快又好,可以兌換10分鐘玩手機的時間;

考試成績得到進步,可以使用15分鐘手機;在比賽當中獲獎,能夠於比賽結束後打開手機玩20分鐘……

但一定記得,一旦給孩子做出了承諾,就一定要去兌現。

否則,約法三章的效力,將大打折扣。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4.幫助孩子轉移玩手機的注意力,培養興趣愛好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時間應當安排滿種種吸引人的活動,做到既能發展他的思維,豐富他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又不損害童年時代的興趣。

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度的。父母可以定期帶領孩子做一些遠離手機,同時有助於培養親子感情的活動,如一起讀書、做手工、進行戶外運動等,把孩子的視野放大,不再只盯著小小的手機。

在酣暢淋漓的玩耍間,孩子會逐漸忘卻自己對手機的渴求,轉而對新的事物產生興趣。

除了“廣撒網”的娛樂,幫助孩子培養一到兩個興趣愛好,也是防止孩子沉迷手機的好方法。

一個能夠長期堅持自己興趣愛好的孩子,對手機的控制力也好於一般人。

在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上,演員佟大為奉行“飢餓報班法”:

孩子也報了很多班,都會徵求孩子意見,感興趣的會學。譬如彈鋼琴這件事,早就有這個機會,她的同學們也都在學,但我們用飢餓式的教育方法,先不讓她學,讓她特別渴望這件事,之後再讓她學。現在女兒對畫畫比較感興趣,時不時作幅畫。

對於那些還不夠明確“孩子到底喜歡什麼”的家長,佟大為的做法可以借鑑。

當孩子擁有了能從中獲得快樂和滿足感的興趣愛好,TA會逐漸將自己的大部分注意力都轉移到興趣愛好上來,去沉迷手機的時間和精力也因此減少。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05

科技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電子產品也不是洪水猛獸。

手機從來沒有和父母爭奪過孩子的注意力。將孩子推向手機的,從來只有父母的冷漠與不作為。而能把孩子拉出手機的,無外乎父母的理解和溫情。

童年只有一次。

放下手機,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一次心貼心的溝通。

放下手機,做孩子心中的榜樣,與孩子一起探索更大的世界。

▼想看更多優質文章,歡迎翻閱往期佳作

被“手機奴”式父母毀掉的中國孩子

養育孩子,更要拼媽

男人蔘與家務越多,家庭幸福的程度越高

母親報警帶走沉迷手機的女兒:根治孩子的手機癮,沒你想象那麼難

作者簡介:魚溯南,富書專欄作者,認真寫字的小作者,願煮字為藥,療愈身心;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