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是個睡渣,媽媽不用擔心而應該高興,睡不多的孩子更聰明!

導語:很多媽媽說,生娃沒什麼,當晚上孩子不睡覺的時候,真想把孩子塞回肚子裡。

一次去給媽媽們講課:一個媽媽痛苦的和我說:孩子白天吃不好,晚上也睡不好,真的快崩潰了。

我詳細的瞭解了孩子的餵養情況,告訴媽媽,孩子的生長髮育處於一個相對正常的水平,真的不用過於擔心。

我開玩笑的和家長說:孩子睡得不多,那就是在不斷的學習,你們家的孩子肯定也很聰明吧!

媽媽說:各方面發育都還說,也會跟著大人學說話了,會笑了。好像是蠻聰明的。

寶寶是個睡渣,媽媽不用擔心而應該高興,睡不多的孩子更聰明!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沒有兩個一樣的人,更沒有兩個相同的孩子。就是睡眠每個孩子也都是不同的。

每個孩子的有沒有氣質類型,也導致孩子有不同的睡眠風格。

孩子的氣質類型

心理學上將兒童的氣質類型分為四種類型:

氣質難養型:或者叫困難型寶寶。這種孩子坑媽又坑爹。敏感,生活沒有規律,需求會比較強,需求沒有馬上滿足時就會扯著嗓子哭。

這類孩子大概佔10%左右

氣質容易型:這也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天使寶寶。吃了睡睡了吃,到哪哪都可以適應,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極好。

這類孩子還是比較多的,佔40%

氣質遲緩型:慢半拍的孩子。對環境適應能力不強,但是不會馬上抗議,需要家長細心觀察才能發現。一般這些孩子長大後也會比較慢。

這類孩子佔15%

當然孩子的氣質並不說都是單一的,也有些孩子有幾種氣質類型都存在的,我們叫中間型。

中間型的孩子佔比35%

所以上面那位媽媽的孩子應該是中獎了,10%的機率砸中自己了,中了一個氣質難養型的孩子。

氣質難養型的寶寶在睡眠上也是老大難,難入睡,睡著了還容易醒。

而孩子除了氣質會影響睡眠,孩子還會有自己的睡眠週期。

寶寶是個睡渣,媽媽不用擔心而應該高興,睡不多的孩子更聰明!

孩子睡眠週期

“一夜好睡”“一覺睡到天亮”這些都是誇張的說法,沒有人可以一覺睡到天亮,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睡眠都分為深層睡眠和淺層睡眠的。

比如同一個宿舍早上的對話:

A說“昨天晚上下雨了”

B說“啊下雨了我怎麼不知道?”

這是因為在晚上下雨的時候,A是處於淺層睡眠時,這時候大腦思維還是比較活躍的,所以聽到了下雨的聲音,我們平時所說的做夢就是在這個時候。

B處於深層睡眠期,這時候打雷閃電都是聽不到的。

孩子比較小,睡眠週期比成人短,寶寶的淺層睡眠時間會成人的二倍。這也是孩子睡眠的時間長的原因之一。

有些媽媽說為什麼孩子睡著後放到床上就會醒呢?那是因為孩子剛睡著時處於淺層睡眠的狀態。這時候孩子是還非常敏感。

建議媽媽要到寶寶睡著後大概20分鐘,當寶寶不再有不經意的小動作。而且看孩子的臉部放鬆,雙手自然下垂。這時說明孩子已經進入了深層睡眠,就可以把孩子輕輕的放在床上了。放床上後再陪一下孩子。一般就會進入深層睡眠了。

有些孩子是睡神,有些孩子是睡渣,並不是說睡渣就很差,因為睡不好可能是孩子聰明的表現。

寶寶是個睡渣,媽媽不用擔心而應該高興,睡不多的孩子更聰明!

睡不好是孩子聰明的表現

一般我們在深睡眠的時候是雷打不動,而淺睡眠時就可以感知外界的環境變化。

在孩子小時候淺睡眠比較多也是因為孩子為了生存下來而保持的一種本能,也可以說孩子更聰明的表現。

1、怕自己睡久會餓,所以就睡一會醒一會

孩子小時候胃比較小,特別是新生兒,吃東西那是沒日沒夜。想吃就要吃。甚至新生兒如果睡覺超過4小時沒醒過來,不吃東西,家長還要擔心孩子會不會低血糖了,低血糖會影響寶寶的大腦發育。所以新生兒睡眠如果到了3個小時還沒醒一般都會想辦法把孩子弄醒讓孩子喝奶。

大人習慣白天工作,晚上睡覺,晚上就自動進入到深層睡眠,如果不是孩子找奶喝的動作或者是哭鬧很多時候家長是不會自己醒過來的。孩子很聰明,淺睡眠多才能更好的喝奶。

2、睡不沉更容易表達自己的需求

大人如果睡覺覺得熱的話會自己踢掉被子。但是小嬰兒不會這些動作。所以睡得不沉孩子可以更好的感受到自己不舒服的情況。以通過哭聲向媽媽追求幫助。

我熱了,我飽了,我尿了,都會在淺層睡眠時通過哭泣向家長表達。

3、睡得不沉的時候說明孩子正在學習

《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有關睡眠研究人員發現淺層睡眠對寶寶是會好處的,因為在淺層睡眠的時候還會有思維的活動在進行著。在淺層睡眠時做夢可以為寶寶的大腦發育提供影像,有利於寶寶的大腦發育。

想想我們大人要不斷的學習,寶寶更加需要學習,每天睡這麼多小時,不夠時間學習啊,怎麼辦?只要在夢中學習了。

寶寶是個睡渣,媽媽不用擔心而應該高興,睡不多的孩子更聰明!

寶寶的睡眠特點

1、睡覺中間會有出現一驚一乍,或者是會哭著醒來,要再哄才睡

寶寶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出現神經泛化的情況,淺睡眠時大腦活躍所以聽到小動作就嚇一跳,一跳就是全身會動。

會哭是因為寶寶從深層睡眠轉到淺層睡眠再回深層睡眠時,想睡覺不知道怎麼入睡就會哭著尋求父母的幫助,幫助自己進入深層睡眠,所以哭鬧是求助。

當然有些孩子淺睡眠時自己笑一會,或者是嘟囔兩句就又睡了。

2、孩子的夜間睡眠

孩子睡整覺不是像我們成人一樣睡八個小時。晚上可以連續睡五個小時就是整覺。

孩子沒滿月的時候,一般可能是日夜不分,一個晚上要醒N次,是很正常的。

2、3個月的時候,晚上會醒的少一些了;3-6個月的時候晚上會醒來兩三次,6個月到12個月,晚上可能會醒來一兩次; 1到2歲的時候,可能晚上就不會醒了,或偶爾醒來一次,這都是比較正常的。

當然每個孩子有他自己的個性,我們這裡只是一個大概的數據,家長不要生搬硬套的搬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而孩子睡眠是孩子長身體的好時機,所以讓孩子睡好點是家長共同的心願。

寶寶是個睡渣,媽媽不用擔心而應該高興,睡不多的孩子更聰明!

如何讓寶寶睡得更好

1、白天過足奶癮

一個媽媽跟我說:我孩子8個月,現在好愛吃粥,也愛吃蔬菜水果,所以白天基本不怎麼喝奶。但是晚上會喝得多一些。這樣好嗎?

這樣其實一點都不好,首先8個月的孩子還是以奶為主,只是晚上喝奶量是不太夠的,加上晚上喝奶次數多,孩子睡不好,媽媽也睡不好,奶肯定也越來越少。

加上白天沒喝夠奶的孩子晚上奶癮上來就會不停的吃,導致孩子晚上睡不好。

所以白天要給孩子喝好喝飽奶才能讓孩子晚上睡得更好。

2、白天給孩子安全感

比如六個月前的孩子需要家長給予更多的安全感,所以需要家長多抱抱孩子。孩子白天時經常抱孩子或者背孩子。

大點的孩子要注意不要給孩子看一些血腥的刺激的電視或者電影。

像我們家菁菁,有一次走在大街上就自己跳起舞來,回家後我們給她來了一個震撼教育:給他看一個孩子走到大街上被車撞傷的視頻。

當時菁菁就被嚇到了,晚上睡覺做起了惡夢。當然為了孩子的安全,做一兩次惡夢問題都不大。

如果沒有什麼理由不要隨意給孩子看這些東西,否則孩子被嚇到後晚上大腦中會浮現這樣的畫面,容易做惡夢影響睡眠。

寶寶是個睡渣,媽媽不用擔心而應該高興,睡不多的孩子更聰明!

3、有固定的睡眠儀式

臨睡前給孩子:洗個溫水澡,喝點奶之後刷牙,聽音樂或者是故事,拉上窗簾,關燈。

每次睡前重複這次的儀式會讓孩子慢慢有知道做這些事情之後就是要睡覺了。

良好的睡前儀式讓孩子更好更快的入睡。

4、白天也要小睡

一個媽媽說:我白天不給他睡了,白天想睡就帶孩子去玩,不給睡,這樣子晚上就會睡得早一點,睡得沉一點。

《兒科學》中提到嬰兒的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不易形成興奮灶,所以孩子容易疲勞進入睡眠狀態。

孩子如果白天一天都不睡,會很累。孩子生長髮育也會受影響,白天還是要還是稍微睡一下,以犧牲孩子白天的睡眠來成全孩子晚上的睡眠時長這個方式不太可取。

5、孩子的飢飽要適宜

我們大人晚上如果太餓或太飽都會導致我們睡不好。

而孩子也一樣,一般小嬰兒隨時想吃都可以,到了6個月以後開始慢慢睡整覺了,但是也不能一次性給孩子吃太多。

吃太飽孩子肚子脹著睡覺也是不舒服的,睡不好的,餓了更不用說,餓得睡不著。

寶寶是個睡渣,媽媽不用擔心而應該高興,睡不多的孩子更聰明!

6、哄娃睡覺方法

爸爸抱睡法:

爸爸的手比較大,爸爸的懷抱也比較溫暖,爸爸男性的聲音也比較有磁性,寶寶靠在爸爸肩膀上也會很容易就睡著的。

公路哄睡法:

把孩子放到汽車安全座椅上,帶出去兜一下風,讓他睡著再回來。

搖搖床搖睡法:

慢慢的搖,讓孩子感覺到像在子宮裡媽媽走動時的盪漾一樣舒服,孩子就會慢慢進入夢鄉。

音樂催眠法:

輕聲音或者是一些每分鐘響60次左右的機器聲,都可以讓寶寶安靜下來。

菁媽寄語:寶寶有不同的氣質,不同的睡眠習慣,家長不強迫孩子入睡,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讓孩子慢慢形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