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

來源:國館文化

前段時間的一個新聞:

44歲女高管跳樓身亡,拆遷戶11套房一夜返貧……

越來越多的富人開始焦躁不安,為什麼富裕並不能帶來安康?

"

來源:國館文化

前段時間的一個新聞:

44歲女高管跳樓身亡,拆遷戶11套房一夜返貧……

越來越多的富人開始焦躁不安,為什麼富裕並不能帶來安康?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真正的富足階層

是有志階級

女高管等商業人士,以及拆遷戶們,原本都是我們羨慕的富足階層。

但也許大家不知道,其實“富足”這個詞的含義,已經被重新定義了。

在美國教授伊麗莎白的新書——《昂貴的小幸福:關於有志階級的理論》裡面,她提出了一個概念叫“有志階級”:

“與其把大量的錢花在購買傳統奢侈品上,現代的高收入群體更願意把錢花在教育、醫療、食品等看不見的方方面面。”

“我把這樣的富人叫做有志階級。”

所謂的“有志階級”,並不是通過炫耀性消費證明自己,而是通過文化和知識定義自我的新精英階層。

哪怕你是拆遷戶,你能一擲千金,但如果觀念不行,一樣可以一無所有。

伊麗莎白提到,好的觀念,對於財富的增長貢獻是正指數型的;而壞的觀念,卻能讓你的財富負指數型減少。

什麼意思呢?

好比你有100萬,當你有一個好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

但是,當你有一個壞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就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讓你瞬間清零。

富足,不是富在擁有的物質,而是富在踐行的觀念。

富足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

所以我覺得,與其羨慕暴發戶,不如看看自己能不能成為“有志階級”的一份子。

"

來源:國館文化

前段時間的一個新聞:

44歲女高管跳樓身亡,拆遷戶11套房一夜返貧……

越來越多的富人開始焦躁不安,為什麼富裕並不能帶來安康?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真正的富足階層

是有志階級

女高管等商業人士,以及拆遷戶們,原本都是我們羨慕的富足階層。

但也許大家不知道,其實“富足”這個詞的含義,已經被重新定義了。

在美國教授伊麗莎白的新書——《昂貴的小幸福:關於有志階級的理論》裡面,她提出了一個概念叫“有志階級”:

“與其把大量的錢花在購買傳統奢侈品上,現代的高收入群體更願意把錢花在教育、醫療、食品等看不見的方方面面。”

“我把這樣的富人叫做有志階級。”

所謂的“有志階級”,並不是通過炫耀性消費證明自己,而是通過文化和知識定義自我的新精英階層。

哪怕你是拆遷戶,你能一擲千金,但如果觀念不行,一樣可以一無所有。

伊麗莎白提到,好的觀念,對於財富的增長貢獻是正指數型的;而壞的觀念,卻能讓你的財富負指數型減少。

什麼意思呢?

好比你有100萬,當你有一個好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

但是,當你有一個壞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就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讓你瞬間清零。

富足,不是富在擁有的物質,而是富在踐行的觀念。

富足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

所以我覺得,與其羨慕暴發戶,不如看看自己能不能成為“有志階級”的一份子。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

來源:國館文化

前段時間的一個新聞:

44歲女高管跳樓身亡,拆遷戶11套房一夜返貧……

越來越多的富人開始焦躁不安,為什麼富裕並不能帶來安康?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真正的富足階層

是有志階級

女高管等商業人士,以及拆遷戶們,原本都是我們羨慕的富足階層。

但也許大家不知道,其實“富足”這個詞的含義,已經被重新定義了。

在美國教授伊麗莎白的新書——《昂貴的小幸福:關於有志階級的理論》裡面,她提出了一個概念叫“有志階級”:

“與其把大量的錢花在購買傳統奢侈品上,現代的高收入群體更願意把錢花在教育、醫療、食品等看不見的方方面面。”

“我把這樣的富人叫做有志階級。”

所謂的“有志階級”,並不是通過炫耀性消費證明自己,而是通過文化和知識定義自我的新精英階層。

哪怕你是拆遷戶,你能一擲千金,但如果觀念不行,一樣可以一無所有。

伊麗莎白提到,好的觀念,對於財富的增長貢獻是正指數型的;而壞的觀念,卻能讓你的財富負指數型減少。

什麼意思呢?

好比你有100萬,當你有一個好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

但是,當你有一個壞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就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讓你瞬間清零。

富足,不是富在擁有的物質,而是富在踐行的觀念。

富足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

所以我覺得,與其羨慕暴發戶,不如看看自己能不能成為“有志階級”的一份子。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一:

重視兒女教育


世界變化那麼快,早已不是你通過繼承就能夠成功的時代。

上一代的財產,在通貨膨脹、消費迭代的下一代眼中,可能會成為雞零狗碎。

高階層人士最重視的,始終是兒女教育。

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曾說:“我至今最自豪的一件事,不是我能給兒女們買多少芭比娃娃、模型飛機,而是能給他們買一屋子書。”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二:

重視自我教育

在所有子女教育的方法裡,最有效的其實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為什麼這麼說呢?

《紐約時報》曾經對紐約的中產階級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

在給自己的子女上最昂貴的幼兒園、報價值不菲的藝術班的同時,有九成家長都會選擇在職深造:

四成家長選擇讀MBA,還有很多家長修讀藝術、歷史、心理學等課程。

著名投資機構“文藝復興”的一位高管說:“如果你自己都不學習,你怎麼好意思要求你的孩子學習?”

看過一篇文章,講一個位於廣州的中產家庭,妻子是全職太太。

有一天,孩子對自己的媽媽說:“媽,我同學說你好醜。”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在學校開放日的時候,這位媽媽穿著隨便,還舉止粗魯:

她在學校餐廳裡喊孩子是用吼的,格外刺耳。自助餐盤拿了一大堆食物,在餐桌上饕餮起來,風捲殘雲,一片狼藉。

而另外一個孩子的母親,穿著得體,對每個人都面帶微笑,人快四十了身材還沒走樣。她上臺彈了把吉他,把全班孩子都陶醉了。

後來,媽媽就聽到了孩子那句聳人聽聞的話,當然很傷心。

這位媽媽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反正一直在家裡,衣服從來不穿好看的;書也不看,自己以前也會彈琵琶,但家務活都夠忙的,誰還有這閒心去彈琵琶?

於是,她開始試著改變自己:

哪怕是去菜市場買菜,她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

報了個琵琶高級班,請了最貴的老師教自己;

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她規定自己不能幫他做,不能去做家務,只能在孩子旁邊看書。

第二次學校開放日的時候,她在孩子班上彈了首《昭君出塞》,孩子過後跟她說:“媽媽,老師請你下次再給我們彈琵琶!”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成績明顯上升了。給他報了興趣班,以前還不願意去,看見媽媽在學琵琶,他也嚷嚷著要學。

這就是自我教育的力量。

伊麗莎白在書裡,提到一個概念叫“反饋循環”:

以孩子為中心的家長,通常都逼迫孩子學他不喜歡學的東西。孩子不喜歡,自然學得不認真,你就會更加逼他,他更不願意去學。

這就是死循環。

教育的本質,其實是“自我教育”。

其實你只需要關注自身的發展,孩子就會模仿你,慢慢習得生存技能,例如愛學習、勤儉節約,內在動力驅動了其自我成長。

這就是正循環。

當你成功走出自己的死循環,你的孩子就會跟著你進入一個正循環。你和你的孩子,就都會進入“有志階級”的行列。

"

來源:國館文化

前段時間的一個新聞:

44歲女高管跳樓身亡,拆遷戶11套房一夜返貧……

越來越多的富人開始焦躁不安,為什麼富裕並不能帶來安康?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真正的富足階層

是有志階級

女高管等商業人士,以及拆遷戶們,原本都是我們羨慕的富足階層。

但也許大家不知道,其實“富足”這個詞的含義,已經被重新定義了。

在美國教授伊麗莎白的新書——《昂貴的小幸福:關於有志階級的理論》裡面,她提出了一個概念叫“有志階級”:

“與其把大量的錢花在購買傳統奢侈品上,現代的高收入群體更願意把錢花在教育、醫療、食品等看不見的方方面面。”

“我把這樣的富人叫做有志階級。”

所謂的“有志階級”,並不是通過炫耀性消費證明自己,而是通過文化和知識定義自我的新精英階層。

哪怕你是拆遷戶,你能一擲千金,但如果觀念不行,一樣可以一無所有。

伊麗莎白提到,好的觀念,對於財富的增長貢獻是正指數型的;而壞的觀念,卻能讓你的財富負指數型減少。

什麼意思呢?

好比你有100萬,當你有一個好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

但是,當你有一個壞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就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讓你瞬間清零。

富足,不是富在擁有的物質,而是富在踐行的觀念。

富足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

所以我覺得,與其羨慕暴發戶,不如看看自己能不能成為“有志階級”的一份子。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一:

重視兒女教育


世界變化那麼快,早已不是你通過繼承就能夠成功的時代。

上一代的財產,在通貨膨脹、消費迭代的下一代眼中,可能會成為雞零狗碎。

高階層人士最重視的,始終是兒女教育。

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曾說:“我至今最自豪的一件事,不是我能給兒女們買多少芭比娃娃、模型飛機,而是能給他們買一屋子書。”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二:

重視自我教育

在所有子女教育的方法裡,最有效的其實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為什麼這麼說呢?

《紐約時報》曾經對紐約的中產階級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

在給自己的子女上最昂貴的幼兒園、報價值不菲的藝術班的同時,有九成家長都會選擇在職深造:

四成家長選擇讀MBA,還有很多家長修讀藝術、歷史、心理學等課程。

著名投資機構“文藝復興”的一位高管說:“如果你自己都不學習,你怎麼好意思要求你的孩子學習?”

看過一篇文章,講一個位於廣州的中產家庭,妻子是全職太太。

有一天,孩子對自己的媽媽說:“媽,我同學說你好醜。”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在學校開放日的時候,這位媽媽穿著隨便,還舉止粗魯:

她在學校餐廳裡喊孩子是用吼的,格外刺耳。自助餐盤拿了一大堆食物,在餐桌上饕餮起來,風捲殘雲,一片狼藉。

而另外一個孩子的母親,穿著得體,對每個人都面帶微笑,人快四十了身材還沒走樣。她上臺彈了把吉他,把全班孩子都陶醉了。

後來,媽媽就聽到了孩子那句聳人聽聞的話,當然很傷心。

這位媽媽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反正一直在家裡,衣服從來不穿好看的;書也不看,自己以前也會彈琵琶,但家務活都夠忙的,誰還有這閒心去彈琵琶?

於是,她開始試著改變自己:

哪怕是去菜市場買菜,她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

報了個琵琶高級班,請了最貴的老師教自己;

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她規定自己不能幫他做,不能去做家務,只能在孩子旁邊看書。

第二次學校開放日的時候,她在孩子班上彈了首《昭君出塞》,孩子過後跟她說:“媽媽,老師請你下次再給我們彈琵琶!”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成績明顯上升了。給他報了興趣班,以前還不願意去,看見媽媽在學琵琶,他也嚷嚷著要學。

這就是自我教育的力量。

伊麗莎白在書裡,提到一個概念叫“反饋循環”:

以孩子為中心的家長,通常都逼迫孩子學他不喜歡學的東西。孩子不喜歡,自然學得不認真,你就會更加逼他,他更不願意去學。

這就是死循環。

教育的本質,其實是“自我教育”。

其實你只需要關注自身的發展,孩子就會模仿你,慢慢習得生存技能,例如愛學習、勤儉節約,內在動力驅動了其自我成長。

這就是正循環。

當你成功走出自己的死循環,你的孩子就會跟著你進入一個正循環。你和你的孩子,就都會進入“有志階級”的行列。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三:

醫療健康

以前形容有錢人,一般會用這種詞:資本家,肚滿腸肥,禿頭,油膩,三高患者……

直到我因為要查資料,看到了華爾街每年都會舉辦十項鐵人賽(包括400米、800米跑,引體向上等項目)。

從22歲到62歲都有人報名,下面是那些拿著最高薪的高管們的肌肉:

"

來源:國館文化

前段時間的一個新聞:

44歲女高管跳樓身亡,拆遷戶11套房一夜返貧……

越來越多的富人開始焦躁不安,為什麼富裕並不能帶來安康?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真正的富足階層

是有志階級

女高管等商業人士,以及拆遷戶們,原本都是我們羨慕的富足階層。

但也許大家不知道,其實“富足”這個詞的含義,已經被重新定義了。

在美國教授伊麗莎白的新書——《昂貴的小幸福:關於有志階級的理論》裡面,她提出了一個概念叫“有志階級”:

“與其把大量的錢花在購買傳統奢侈品上,現代的高收入群體更願意把錢花在教育、醫療、食品等看不見的方方面面。”

“我把這樣的富人叫做有志階級。”

所謂的“有志階級”,並不是通過炫耀性消費證明自己,而是通過文化和知識定義自我的新精英階層。

哪怕你是拆遷戶,你能一擲千金,但如果觀念不行,一樣可以一無所有。

伊麗莎白提到,好的觀念,對於財富的增長貢獻是正指數型的;而壞的觀念,卻能讓你的財富負指數型減少。

什麼意思呢?

好比你有100萬,當你有一個好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

但是,當你有一個壞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就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讓你瞬間清零。

富足,不是富在擁有的物質,而是富在踐行的觀念。

富足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

所以我覺得,與其羨慕暴發戶,不如看看自己能不能成為“有志階級”的一份子。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一:

重視兒女教育


世界變化那麼快,早已不是你通過繼承就能夠成功的時代。

上一代的財產,在通貨膨脹、消費迭代的下一代眼中,可能會成為雞零狗碎。

高階層人士最重視的,始終是兒女教育。

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曾說:“我至今最自豪的一件事,不是我能給兒女們買多少芭比娃娃、模型飛機,而是能給他們買一屋子書。”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二:

重視自我教育

在所有子女教育的方法裡,最有效的其實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為什麼這麼說呢?

《紐約時報》曾經對紐約的中產階級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

在給自己的子女上最昂貴的幼兒園、報價值不菲的藝術班的同時,有九成家長都會選擇在職深造:

四成家長選擇讀MBA,還有很多家長修讀藝術、歷史、心理學等課程。

著名投資機構“文藝復興”的一位高管說:“如果你自己都不學習,你怎麼好意思要求你的孩子學習?”

看過一篇文章,講一個位於廣州的中產家庭,妻子是全職太太。

有一天,孩子對自己的媽媽說:“媽,我同學說你好醜。”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在學校開放日的時候,這位媽媽穿著隨便,還舉止粗魯:

她在學校餐廳裡喊孩子是用吼的,格外刺耳。自助餐盤拿了一大堆食物,在餐桌上饕餮起來,風捲殘雲,一片狼藉。

而另外一個孩子的母親,穿著得體,對每個人都面帶微笑,人快四十了身材還沒走樣。她上臺彈了把吉他,把全班孩子都陶醉了。

後來,媽媽就聽到了孩子那句聳人聽聞的話,當然很傷心。

這位媽媽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反正一直在家裡,衣服從來不穿好看的;書也不看,自己以前也會彈琵琶,但家務活都夠忙的,誰還有這閒心去彈琵琶?

於是,她開始試著改變自己:

哪怕是去菜市場買菜,她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

報了個琵琶高級班,請了最貴的老師教自己;

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她規定自己不能幫他做,不能去做家務,只能在孩子旁邊看書。

第二次學校開放日的時候,她在孩子班上彈了首《昭君出塞》,孩子過後跟她說:“媽媽,老師請你下次再給我們彈琵琶!”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成績明顯上升了。給他報了興趣班,以前還不願意去,看見媽媽在學琵琶,他也嚷嚷著要學。

這就是自我教育的力量。

伊麗莎白在書裡,提到一個概念叫“反饋循環”:

以孩子為中心的家長,通常都逼迫孩子學他不喜歡學的東西。孩子不喜歡,自然學得不認真,你就會更加逼他,他更不願意去學。

這就是死循環。

教育的本質,其實是“自我教育”。

其實你只需要關注自身的發展,孩子就會模仿你,慢慢習得生存技能,例如愛學習、勤儉節約,內在動力驅動了其自我成長。

這就是正循環。

當你成功走出自己的死循環,你的孩子就會跟著你進入一個正循環。你和你的孩子,就都會進入“有志階級”的行列。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三:

醫療健康

以前形容有錢人,一般會用這種詞:資本家,肚滿腸肥,禿頭,油膩,三高患者……

直到我因為要查資料,看到了華爾街每年都會舉辦十項鐵人賽(包括400米、800米跑,引體向上等項目)。

從22歲到62歲都有人報名,下面是那些拿著最高薪的高管們的肌肉: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瑞銀集團副主任Peter參加400米比賽。

"

來源:國館文化

前段時間的一個新聞:

44歲女高管跳樓身亡,拆遷戶11套房一夜返貧……

越來越多的富人開始焦躁不安,為什麼富裕並不能帶來安康?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真正的富足階層

是有志階級

女高管等商業人士,以及拆遷戶們,原本都是我們羨慕的富足階層。

但也許大家不知道,其實“富足”這個詞的含義,已經被重新定義了。

在美國教授伊麗莎白的新書——《昂貴的小幸福:關於有志階級的理論》裡面,她提出了一個概念叫“有志階級”:

“與其把大量的錢花在購買傳統奢侈品上,現代的高收入群體更願意把錢花在教育、醫療、食品等看不見的方方面面。”

“我把這樣的富人叫做有志階級。”

所謂的“有志階級”,並不是通過炫耀性消費證明自己,而是通過文化和知識定義自我的新精英階層。

哪怕你是拆遷戶,你能一擲千金,但如果觀念不行,一樣可以一無所有。

伊麗莎白提到,好的觀念,對於財富的增長貢獻是正指數型的;而壞的觀念,卻能讓你的財富負指數型減少。

什麼意思呢?

好比你有100萬,當你有一個好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

但是,當你有一個壞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就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讓你瞬間清零。

富足,不是富在擁有的物質,而是富在踐行的觀念。

富足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

所以我覺得,與其羨慕暴發戶,不如看看自己能不能成為“有志階級”的一份子。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一:

重視兒女教育


世界變化那麼快,早已不是你通過繼承就能夠成功的時代。

上一代的財產,在通貨膨脹、消費迭代的下一代眼中,可能會成為雞零狗碎。

高階層人士最重視的,始終是兒女教育。

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曾說:“我至今最自豪的一件事,不是我能給兒女們買多少芭比娃娃、模型飛機,而是能給他們買一屋子書。”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二:

重視自我教育

在所有子女教育的方法裡,最有效的其實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為什麼這麼說呢?

《紐約時報》曾經對紐約的中產階級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

在給自己的子女上最昂貴的幼兒園、報價值不菲的藝術班的同時,有九成家長都會選擇在職深造:

四成家長選擇讀MBA,還有很多家長修讀藝術、歷史、心理學等課程。

著名投資機構“文藝復興”的一位高管說:“如果你自己都不學習,你怎麼好意思要求你的孩子學習?”

看過一篇文章,講一個位於廣州的中產家庭,妻子是全職太太。

有一天,孩子對自己的媽媽說:“媽,我同學說你好醜。”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在學校開放日的時候,這位媽媽穿著隨便,還舉止粗魯:

她在學校餐廳裡喊孩子是用吼的,格外刺耳。自助餐盤拿了一大堆食物,在餐桌上饕餮起來,風捲殘雲,一片狼藉。

而另外一個孩子的母親,穿著得體,對每個人都面帶微笑,人快四十了身材還沒走樣。她上臺彈了把吉他,把全班孩子都陶醉了。

後來,媽媽就聽到了孩子那句聳人聽聞的話,當然很傷心。

這位媽媽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反正一直在家裡,衣服從來不穿好看的;書也不看,自己以前也會彈琵琶,但家務活都夠忙的,誰還有這閒心去彈琵琶?

於是,她開始試著改變自己:

哪怕是去菜市場買菜,她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

報了個琵琶高級班,請了最貴的老師教自己;

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她規定自己不能幫他做,不能去做家務,只能在孩子旁邊看書。

第二次學校開放日的時候,她在孩子班上彈了首《昭君出塞》,孩子過後跟她說:“媽媽,老師請你下次再給我們彈琵琶!”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成績明顯上升了。給他報了興趣班,以前還不願意去,看見媽媽在學琵琶,他也嚷嚷著要學。

這就是自我教育的力量。

伊麗莎白在書裡,提到一個概念叫“反饋循環”:

以孩子為中心的家長,通常都逼迫孩子學他不喜歡學的東西。孩子不喜歡,自然學得不認真,你就會更加逼他,他更不願意去學。

這就是死循環。

教育的本質,其實是“自我教育”。

其實你只需要關注自身的發展,孩子就會模仿你,慢慢習得生存技能,例如愛學習、勤儉節約,內在動力驅動了其自我成長。

這就是正循環。

當你成功走出自己的死循環,你的孩子就會跟著你進入一個正循環。你和你的孩子,就都會進入“有志階級”的行列。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三:

醫療健康

以前形容有錢人,一般會用這種詞:資本家,肚滿腸肥,禿頭,油膩,三高患者……

直到我因為要查資料,看到了華爾街每年都會舉辦十項鐵人賽(包括400米、800米跑,引體向上等項目)。

從22歲到62歲都有人報名,下面是那些拿著最高薪的高管們的肌肉: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瑞銀集團副主任Peter參加400米比賽。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RBC資本市場總監Micheal。

"

來源:國館文化

前段時間的一個新聞:

44歲女高管跳樓身亡,拆遷戶11套房一夜返貧……

越來越多的富人開始焦躁不安,為什麼富裕並不能帶來安康?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真正的富足階層

是有志階級

女高管等商業人士,以及拆遷戶們,原本都是我們羨慕的富足階層。

但也許大家不知道,其實“富足”這個詞的含義,已經被重新定義了。

在美國教授伊麗莎白的新書——《昂貴的小幸福:關於有志階級的理論》裡面,她提出了一個概念叫“有志階級”:

“與其把大量的錢花在購買傳統奢侈品上,現代的高收入群體更願意把錢花在教育、醫療、食品等看不見的方方面面。”

“我把這樣的富人叫做有志階級。”

所謂的“有志階級”,並不是通過炫耀性消費證明自己,而是通過文化和知識定義自我的新精英階層。

哪怕你是拆遷戶,你能一擲千金,但如果觀念不行,一樣可以一無所有。

伊麗莎白提到,好的觀念,對於財富的增長貢獻是正指數型的;而壞的觀念,卻能讓你的財富負指數型減少。

什麼意思呢?

好比你有100萬,當你有一個好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

但是,當你有一個壞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就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讓你瞬間清零。

富足,不是富在擁有的物質,而是富在踐行的觀念。

富足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

所以我覺得,與其羨慕暴發戶,不如看看自己能不能成為“有志階級”的一份子。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一:

重視兒女教育


世界變化那麼快,早已不是你通過繼承就能夠成功的時代。

上一代的財產,在通貨膨脹、消費迭代的下一代眼中,可能會成為雞零狗碎。

高階層人士最重視的,始終是兒女教育。

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曾說:“我至今最自豪的一件事,不是我能給兒女們買多少芭比娃娃、模型飛機,而是能給他們買一屋子書。”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二:

重視自我教育

在所有子女教育的方法裡,最有效的其實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為什麼這麼說呢?

《紐約時報》曾經對紐約的中產階級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

在給自己的子女上最昂貴的幼兒園、報價值不菲的藝術班的同時,有九成家長都會選擇在職深造:

四成家長選擇讀MBA,還有很多家長修讀藝術、歷史、心理學等課程。

著名投資機構“文藝復興”的一位高管說:“如果你自己都不學習,你怎麼好意思要求你的孩子學習?”

看過一篇文章,講一個位於廣州的中產家庭,妻子是全職太太。

有一天,孩子對自己的媽媽說:“媽,我同學說你好醜。”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在學校開放日的時候,這位媽媽穿著隨便,還舉止粗魯:

她在學校餐廳裡喊孩子是用吼的,格外刺耳。自助餐盤拿了一大堆食物,在餐桌上饕餮起來,風捲殘雲,一片狼藉。

而另外一個孩子的母親,穿著得體,對每個人都面帶微笑,人快四十了身材還沒走樣。她上臺彈了把吉他,把全班孩子都陶醉了。

後來,媽媽就聽到了孩子那句聳人聽聞的話,當然很傷心。

這位媽媽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反正一直在家裡,衣服從來不穿好看的;書也不看,自己以前也會彈琵琶,但家務活都夠忙的,誰還有這閒心去彈琵琶?

於是,她開始試著改變自己:

哪怕是去菜市場買菜,她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

報了個琵琶高級班,請了最貴的老師教自己;

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她規定自己不能幫他做,不能去做家務,只能在孩子旁邊看書。

第二次學校開放日的時候,她在孩子班上彈了首《昭君出塞》,孩子過後跟她說:“媽媽,老師請你下次再給我們彈琵琶!”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成績明顯上升了。給他報了興趣班,以前還不願意去,看見媽媽在學琵琶,他也嚷嚷著要學。

這就是自我教育的力量。

伊麗莎白在書裡,提到一個概念叫“反饋循環”:

以孩子為中心的家長,通常都逼迫孩子學他不喜歡學的東西。孩子不喜歡,自然學得不認真,你就會更加逼他,他更不願意去學。

這就是死循環。

教育的本質,其實是“自我教育”。

其實你只需要關注自身的發展,孩子就會模仿你,慢慢習得生存技能,例如愛學習、勤儉節約,內在動力驅動了其自我成長。

這就是正循環。

當你成功走出自己的死循環,你的孩子就會跟著你進入一個正循環。你和你的孩子,就都會進入“有志階級”的行列。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三:

醫療健康

以前形容有錢人,一般會用這種詞:資本家,肚滿腸肥,禿頭,油膩,三高患者……

直到我因為要查資料,看到了華爾街每年都會舉辦十項鐵人賽(包括400米、800米跑,引體向上等項目)。

從22歲到62歲都有人報名,下面是那些拿著最高薪的高管們的肌肉: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瑞銀集團副主任Peter參加400米比賽。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RBC資本市場總監Micheal。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大型交易公司高級副總裁David Lazarus,40歲出頭,跑完400米用時47秒。在中國,這是一級運動員水平。

"

來源:國館文化

前段時間的一個新聞:

44歲女高管跳樓身亡,拆遷戶11套房一夜返貧……

越來越多的富人開始焦躁不安,為什麼富裕並不能帶來安康?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真正的富足階層

是有志階級

女高管等商業人士,以及拆遷戶們,原本都是我們羨慕的富足階層。

但也許大家不知道,其實“富足”這個詞的含義,已經被重新定義了。

在美國教授伊麗莎白的新書——《昂貴的小幸福:關於有志階級的理論》裡面,她提出了一個概念叫“有志階級”:

“與其把大量的錢花在購買傳統奢侈品上,現代的高收入群體更願意把錢花在教育、醫療、食品等看不見的方方面面。”

“我把這樣的富人叫做有志階級。”

所謂的“有志階級”,並不是通過炫耀性消費證明自己,而是通過文化和知識定義自我的新精英階層。

哪怕你是拆遷戶,你能一擲千金,但如果觀念不行,一樣可以一無所有。

伊麗莎白提到,好的觀念,對於財富的增長貢獻是正指數型的;而壞的觀念,卻能讓你的財富負指數型減少。

什麼意思呢?

好比你有100萬,當你有一個好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

但是,當你有一個壞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就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讓你瞬間清零。

富足,不是富在擁有的物質,而是富在踐行的觀念。

富足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

所以我覺得,與其羨慕暴發戶,不如看看自己能不能成為“有志階級”的一份子。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一:

重視兒女教育


世界變化那麼快,早已不是你通過繼承就能夠成功的時代。

上一代的財產,在通貨膨脹、消費迭代的下一代眼中,可能會成為雞零狗碎。

高階層人士最重視的,始終是兒女教育。

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曾說:“我至今最自豪的一件事,不是我能給兒女們買多少芭比娃娃、模型飛機,而是能給他們買一屋子書。”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二:

重視自我教育

在所有子女教育的方法裡,最有效的其實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為什麼這麼說呢?

《紐約時報》曾經對紐約的中產階級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

在給自己的子女上最昂貴的幼兒園、報價值不菲的藝術班的同時,有九成家長都會選擇在職深造:

四成家長選擇讀MBA,還有很多家長修讀藝術、歷史、心理學等課程。

著名投資機構“文藝復興”的一位高管說:“如果你自己都不學習,你怎麼好意思要求你的孩子學習?”

看過一篇文章,講一個位於廣州的中產家庭,妻子是全職太太。

有一天,孩子對自己的媽媽說:“媽,我同學說你好醜。”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在學校開放日的時候,這位媽媽穿著隨便,還舉止粗魯:

她在學校餐廳裡喊孩子是用吼的,格外刺耳。自助餐盤拿了一大堆食物,在餐桌上饕餮起來,風捲殘雲,一片狼藉。

而另外一個孩子的母親,穿著得體,對每個人都面帶微笑,人快四十了身材還沒走樣。她上臺彈了把吉他,把全班孩子都陶醉了。

後來,媽媽就聽到了孩子那句聳人聽聞的話,當然很傷心。

這位媽媽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反正一直在家裡,衣服從來不穿好看的;書也不看,自己以前也會彈琵琶,但家務活都夠忙的,誰還有這閒心去彈琵琶?

於是,她開始試著改變自己:

哪怕是去菜市場買菜,她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

報了個琵琶高級班,請了最貴的老師教自己;

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她規定自己不能幫他做,不能去做家務,只能在孩子旁邊看書。

第二次學校開放日的時候,她在孩子班上彈了首《昭君出塞》,孩子過後跟她說:“媽媽,老師請你下次再給我們彈琵琶!”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成績明顯上升了。給他報了興趣班,以前還不願意去,看見媽媽在學琵琶,他也嚷嚷著要學。

這就是自我教育的力量。

伊麗莎白在書裡,提到一個概念叫“反饋循環”:

以孩子為中心的家長,通常都逼迫孩子學他不喜歡學的東西。孩子不喜歡,自然學得不認真,你就會更加逼他,他更不願意去學。

這就是死循環。

教育的本質,其實是“自我教育”。

其實你只需要關注自身的發展,孩子就會模仿你,慢慢習得生存技能,例如愛學習、勤儉節約,內在動力驅動了其自我成長。

這就是正循環。

當你成功走出自己的死循環,你的孩子就會跟著你進入一個正循環。你和你的孩子,就都會進入“有志階級”的行列。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三:

醫療健康

以前形容有錢人,一般會用這種詞:資本家,肚滿腸肥,禿頭,油膩,三高患者……

直到我因為要查資料,看到了華爾街每年都會舉辦十項鐵人賽(包括400米、800米跑,引體向上等項目)。

從22歲到62歲都有人報名,下面是那些拿著最高薪的高管們的肌肉: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瑞銀集團副主任Peter參加400米比賽。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RBC資本市場總監Micheal。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大型交易公司高級副總裁David Lazarus,40歲出頭,跑完400米用時47秒。在中國,這是一級運動員水平。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總監Abbett Stripe,雙槓臂屈伸連續做了52個(大家可以試試,小編我一次只能做8個)。

"

來源:國館文化

前段時間的一個新聞:

44歲女高管跳樓身亡,拆遷戶11套房一夜返貧……

越來越多的富人開始焦躁不安,為什麼富裕並不能帶來安康?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真正的富足階層

是有志階級

女高管等商業人士,以及拆遷戶們,原本都是我們羨慕的富足階層。

但也許大家不知道,其實“富足”這個詞的含義,已經被重新定義了。

在美國教授伊麗莎白的新書——《昂貴的小幸福:關於有志階級的理論》裡面,她提出了一個概念叫“有志階級”:

“與其把大量的錢花在購買傳統奢侈品上,現代的高收入群體更願意把錢花在教育、醫療、食品等看不見的方方面面。”

“我把這樣的富人叫做有志階級。”

所謂的“有志階級”,並不是通過炫耀性消費證明自己,而是通過文化和知識定義自我的新精英階層。

哪怕你是拆遷戶,你能一擲千金,但如果觀念不行,一樣可以一無所有。

伊麗莎白提到,好的觀念,對於財富的增長貢獻是正指數型的;而壞的觀念,卻能讓你的財富負指數型減少。

什麼意思呢?

好比你有100萬,當你有一個好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

但是,當你有一個壞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就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讓你瞬間清零。

富足,不是富在擁有的物質,而是富在踐行的觀念。

富足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

所以我覺得,與其羨慕暴發戶,不如看看自己能不能成為“有志階級”的一份子。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一:

重視兒女教育


世界變化那麼快,早已不是你通過繼承就能夠成功的時代。

上一代的財產,在通貨膨脹、消費迭代的下一代眼中,可能會成為雞零狗碎。

高階層人士最重視的,始終是兒女教育。

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曾說:“我至今最自豪的一件事,不是我能給兒女們買多少芭比娃娃、模型飛機,而是能給他們買一屋子書。”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二:

重視自我教育

在所有子女教育的方法裡,最有效的其實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為什麼這麼說呢?

《紐約時報》曾經對紐約的中產階級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

在給自己的子女上最昂貴的幼兒園、報價值不菲的藝術班的同時,有九成家長都會選擇在職深造:

四成家長選擇讀MBA,還有很多家長修讀藝術、歷史、心理學等課程。

著名投資機構“文藝復興”的一位高管說:“如果你自己都不學習,你怎麼好意思要求你的孩子學習?”

看過一篇文章,講一個位於廣州的中產家庭,妻子是全職太太。

有一天,孩子對自己的媽媽說:“媽,我同學說你好醜。”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在學校開放日的時候,這位媽媽穿著隨便,還舉止粗魯:

她在學校餐廳裡喊孩子是用吼的,格外刺耳。自助餐盤拿了一大堆食物,在餐桌上饕餮起來,風捲殘雲,一片狼藉。

而另外一個孩子的母親,穿著得體,對每個人都面帶微笑,人快四十了身材還沒走樣。她上臺彈了把吉他,把全班孩子都陶醉了。

後來,媽媽就聽到了孩子那句聳人聽聞的話,當然很傷心。

這位媽媽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反正一直在家裡,衣服從來不穿好看的;書也不看,自己以前也會彈琵琶,但家務活都夠忙的,誰還有這閒心去彈琵琶?

於是,她開始試著改變自己:

哪怕是去菜市場買菜,她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

報了個琵琶高級班,請了最貴的老師教自己;

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她規定自己不能幫他做,不能去做家務,只能在孩子旁邊看書。

第二次學校開放日的時候,她在孩子班上彈了首《昭君出塞》,孩子過後跟她說:“媽媽,老師請你下次再給我們彈琵琶!”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成績明顯上升了。給他報了興趣班,以前還不願意去,看見媽媽在學琵琶,他也嚷嚷著要學。

這就是自我教育的力量。

伊麗莎白在書裡,提到一個概念叫“反饋循環”:

以孩子為中心的家長,通常都逼迫孩子學他不喜歡學的東西。孩子不喜歡,自然學得不認真,你就會更加逼他,他更不願意去學。

這就是死循環。

教育的本質,其實是“自我教育”。

其實你只需要關注自身的發展,孩子就會模仿你,慢慢習得生存技能,例如愛學習、勤儉節約,內在動力驅動了其自我成長。

這就是正循環。

當你成功走出自己的死循環,你的孩子就會跟著你進入一個正循環。你和你的孩子,就都會進入“有志階級”的行列。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三:

醫療健康

以前形容有錢人,一般會用這種詞:資本家,肚滿腸肥,禿頭,油膩,三高患者……

直到我因為要查資料,看到了華爾街每年都會舉辦十項鐵人賽(包括400米、800米跑,引體向上等項目)。

從22歲到62歲都有人報名,下面是那些拿著最高薪的高管們的肌肉: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瑞銀集團副主任Peter參加400米比賽。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RBC資本市場總監Micheal。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大型交易公司高級副總裁David Lazarus,40歲出頭,跑完400米用時47秒。在中國,這是一級運動員水平。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總監Abbett Stripe,雙槓臂屈伸連續做了52個(大家可以試試,小編我一次只能做8個)。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ICAP集團副總裁Mark Rubin,雙槓臂屈伸衛冕冠軍,一次54個。

"

來源:國館文化

前段時間的一個新聞:

44歲女高管跳樓身亡,拆遷戶11套房一夜返貧……

越來越多的富人開始焦躁不安,為什麼富裕並不能帶來安康?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真正的富足階層

是有志階級

女高管等商業人士,以及拆遷戶們,原本都是我們羨慕的富足階層。

但也許大家不知道,其實“富足”這個詞的含義,已經被重新定義了。

在美國教授伊麗莎白的新書——《昂貴的小幸福:關於有志階級的理論》裡面,她提出了一個概念叫“有志階級”:

“與其把大量的錢花在購買傳統奢侈品上,現代的高收入群體更願意把錢花在教育、醫療、食品等看不見的方方面面。”

“我把這樣的富人叫做有志階級。”

所謂的“有志階級”,並不是通過炫耀性消費證明自己,而是通過文化和知識定義自我的新精英階層。

哪怕你是拆遷戶,你能一擲千金,但如果觀念不行,一樣可以一無所有。

伊麗莎白提到,好的觀念,對於財富的增長貢獻是正指數型的;而壞的觀念,卻能讓你的財富負指數型減少。

什麼意思呢?

好比你有100萬,當你有一個好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

但是,當你有一個壞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就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讓你瞬間清零。

富足,不是富在擁有的物質,而是富在踐行的觀念。

富足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

所以我覺得,與其羨慕暴發戶,不如看看自己能不能成為“有志階級”的一份子。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一:

重視兒女教育


世界變化那麼快,早已不是你通過繼承就能夠成功的時代。

上一代的財產,在通貨膨脹、消費迭代的下一代眼中,可能會成為雞零狗碎。

高階層人士最重視的,始終是兒女教育。

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曾說:“我至今最自豪的一件事,不是我能給兒女們買多少芭比娃娃、模型飛機,而是能給他們買一屋子書。”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二:

重視自我教育

在所有子女教育的方法裡,最有效的其實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為什麼這麼說呢?

《紐約時報》曾經對紐約的中產階級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

在給自己的子女上最昂貴的幼兒園、報價值不菲的藝術班的同時,有九成家長都會選擇在職深造:

四成家長選擇讀MBA,還有很多家長修讀藝術、歷史、心理學等課程。

著名投資機構“文藝復興”的一位高管說:“如果你自己都不學習,你怎麼好意思要求你的孩子學習?”

看過一篇文章,講一個位於廣州的中產家庭,妻子是全職太太。

有一天,孩子對自己的媽媽說:“媽,我同學說你好醜。”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在學校開放日的時候,這位媽媽穿著隨便,還舉止粗魯:

她在學校餐廳裡喊孩子是用吼的,格外刺耳。自助餐盤拿了一大堆食物,在餐桌上饕餮起來,風捲殘雲,一片狼藉。

而另外一個孩子的母親,穿著得體,對每個人都面帶微笑,人快四十了身材還沒走樣。她上臺彈了把吉他,把全班孩子都陶醉了。

後來,媽媽就聽到了孩子那句聳人聽聞的話,當然很傷心。

這位媽媽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反正一直在家裡,衣服從來不穿好看的;書也不看,自己以前也會彈琵琶,但家務活都夠忙的,誰還有這閒心去彈琵琶?

於是,她開始試著改變自己:

哪怕是去菜市場買菜,她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

報了個琵琶高級班,請了最貴的老師教自己;

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她規定自己不能幫他做,不能去做家務,只能在孩子旁邊看書。

第二次學校開放日的時候,她在孩子班上彈了首《昭君出塞》,孩子過後跟她說:“媽媽,老師請你下次再給我們彈琵琶!”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成績明顯上升了。給他報了興趣班,以前還不願意去,看見媽媽在學琵琶,他也嚷嚷著要學。

這就是自我教育的力量。

伊麗莎白在書裡,提到一個概念叫“反饋循環”:

以孩子為中心的家長,通常都逼迫孩子學他不喜歡學的東西。孩子不喜歡,自然學得不認真,你就會更加逼他,他更不願意去學。

這就是死循環。

教育的本質,其實是“自我教育”。

其實你只需要關注自身的發展,孩子就會模仿你,慢慢習得生存技能,例如愛學習、勤儉節約,內在動力驅動了其自我成長。

這就是正循環。

當你成功走出自己的死循環,你的孩子就會跟著你進入一個正循環。你和你的孩子,就都會進入“有志階級”的行列。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三:

醫療健康

以前形容有錢人,一般會用這種詞:資本家,肚滿腸肥,禿頭,油膩,三高患者……

直到我因為要查資料,看到了華爾街每年都會舉辦十項鐵人賽(包括400米、800米跑,引體向上等項目)。

從22歲到62歲都有人報名,下面是那些拿著最高薪的高管們的肌肉: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瑞銀集團副主任Peter參加400米比賽。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RBC資本市場總監Micheal。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大型交易公司高級副總裁David Lazarus,40歲出頭,跑完400米用時47秒。在中國,這是一級運動員水平。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總監Abbett Stripe,雙槓臂屈伸連續做了52個(大家可以試試,小編我一次只能做8個)。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ICAP集團副總裁Mark Rubin,雙槓臂屈伸衛冕冠軍,一次54個。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證券老總David,今年已經62歲了,參賽年齡最大,引體向上一次完成26個,心肺能力相當於一個25歲的小夥子。

"

來源:國館文化

前段時間的一個新聞:

44歲女高管跳樓身亡,拆遷戶11套房一夜返貧……

越來越多的富人開始焦躁不安,為什麼富裕並不能帶來安康?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真正的富足階層

是有志階級

女高管等商業人士,以及拆遷戶們,原本都是我們羨慕的富足階層。

但也許大家不知道,其實“富足”這個詞的含義,已經被重新定義了。

在美國教授伊麗莎白的新書——《昂貴的小幸福:關於有志階級的理論》裡面,她提出了一個概念叫“有志階級”:

“與其把大量的錢花在購買傳統奢侈品上,現代的高收入群體更願意把錢花在教育、醫療、食品等看不見的方方面面。”

“我把這樣的富人叫做有志階級。”

所謂的“有志階級”,並不是通過炫耀性消費證明自己,而是通過文化和知識定義自我的新精英階層。

哪怕你是拆遷戶,你能一擲千金,但如果觀念不行,一樣可以一無所有。

伊麗莎白提到,好的觀念,對於財富的增長貢獻是正指數型的;而壞的觀念,卻能讓你的財富負指數型減少。

什麼意思呢?

好比你有100萬,當你有一個好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

但是,當你有一個壞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就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讓你瞬間清零。

富足,不是富在擁有的物質,而是富在踐行的觀念。

富足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

所以我覺得,與其羨慕暴發戶,不如看看自己能不能成為“有志階級”的一份子。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一:

重視兒女教育


世界變化那麼快,早已不是你通過繼承就能夠成功的時代。

上一代的財產,在通貨膨脹、消費迭代的下一代眼中,可能會成為雞零狗碎。

高階層人士最重視的,始終是兒女教育。

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曾說:“我至今最自豪的一件事,不是我能給兒女們買多少芭比娃娃、模型飛機,而是能給他們買一屋子書。”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二:

重視自我教育

在所有子女教育的方法裡,最有效的其實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為什麼這麼說呢?

《紐約時報》曾經對紐約的中產階級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

在給自己的子女上最昂貴的幼兒園、報價值不菲的藝術班的同時,有九成家長都會選擇在職深造:

四成家長選擇讀MBA,還有很多家長修讀藝術、歷史、心理學等課程。

著名投資機構“文藝復興”的一位高管說:“如果你自己都不學習,你怎麼好意思要求你的孩子學習?”

看過一篇文章,講一個位於廣州的中產家庭,妻子是全職太太。

有一天,孩子對自己的媽媽說:“媽,我同學說你好醜。”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在學校開放日的時候,這位媽媽穿著隨便,還舉止粗魯:

她在學校餐廳裡喊孩子是用吼的,格外刺耳。自助餐盤拿了一大堆食物,在餐桌上饕餮起來,風捲殘雲,一片狼藉。

而另外一個孩子的母親,穿著得體,對每個人都面帶微笑,人快四十了身材還沒走樣。她上臺彈了把吉他,把全班孩子都陶醉了。

後來,媽媽就聽到了孩子那句聳人聽聞的話,當然很傷心。

這位媽媽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反正一直在家裡,衣服從來不穿好看的;書也不看,自己以前也會彈琵琶,但家務活都夠忙的,誰還有這閒心去彈琵琶?

於是,她開始試著改變自己:

哪怕是去菜市場買菜,她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

報了個琵琶高級班,請了最貴的老師教自己;

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她規定自己不能幫他做,不能去做家務,只能在孩子旁邊看書。

第二次學校開放日的時候,她在孩子班上彈了首《昭君出塞》,孩子過後跟她說:“媽媽,老師請你下次再給我們彈琵琶!”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成績明顯上升了。給他報了興趣班,以前還不願意去,看見媽媽在學琵琶,他也嚷嚷著要學。

這就是自我教育的力量。

伊麗莎白在書裡,提到一個概念叫“反饋循環”:

以孩子為中心的家長,通常都逼迫孩子學他不喜歡學的東西。孩子不喜歡,自然學得不認真,你就會更加逼他,他更不願意去學。

這就是死循環。

教育的本質,其實是“自我教育”。

其實你只需要關注自身的發展,孩子就會模仿你,慢慢習得生存技能,例如愛學習、勤儉節約,內在動力驅動了其自我成長。

這就是正循環。

當你成功走出自己的死循環,你的孩子就會跟著你進入一個正循環。你和你的孩子,就都會進入“有志階級”的行列。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三:

醫療健康

以前形容有錢人,一般會用這種詞:資本家,肚滿腸肥,禿頭,油膩,三高患者……

直到我因為要查資料,看到了華爾街每年都會舉辦十項鐵人賽(包括400米、800米跑,引體向上等項目)。

從22歲到62歲都有人報名,下面是那些拿著最高薪的高管們的肌肉: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瑞銀集團副主任Peter參加400米比賽。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RBC資本市場總監Micheal。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大型交易公司高級副總裁David Lazarus,40歲出頭,跑完400米用時47秒。在中國,這是一級運動員水平。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總監Abbett Stripe,雙槓臂屈伸連續做了52個(大家可以試試,小編我一次只能做8個)。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ICAP集團副總裁Mark Rubin,雙槓臂屈伸衛冕冠軍,一次54個。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證券老總David,今年已經62歲了,參賽年齡最大,引體向上一次完成26個,心肺能力相當於一個25歲的小夥子。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戈德曼高盛副總裁接受採訪。胸肌、手臂、人魚線和錢,你想要的他都有。

我注意到他們喜歡引用一個值,叫代謝當量(METs),是通過人運動完以後的代謝水平,刻畫一個人運動能力的指標。

比如,當你跑40米,用了4.4秒,你的代謝當量就是18METs,已經達到運動員水平。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調查,華爾街高管們的METs越高,其薪酬水平相應越高。

有意思的是,有健康機構曾經測試了國內金融行業高管的METs,得出的結果是這樣的:

"

來源:國館文化

前段時間的一個新聞:

44歲女高管跳樓身亡,拆遷戶11套房一夜返貧……

越來越多的富人開始焦躁不安,為什麼富裕並不能帶來安康?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真正的富足階層

是有志階級

女高管等商業人士,以及拆遷戶們,原本都是我們羨慕的富足階層。

但也許大家不知道,其實“富足”這個詞的含義,已經被重新定義了。

在美國教授伊麗莎白的新書——《昂貴的小幸福:關於有志階級的理論》裡面,她提出了一個概念叫“有志階級”:

“與其把大量的錢花在購買傳統奢侈品上,現代的高收入群體更願意把錢花在教育、醫療、食品等看不見的方方面面。”

“我把這樣的富人叫做有志階級。”

所謂的“有志階級”,並不是通過炫耀性消費證明自己,而是通過文化和知識定義自我的新精英階層。

哪怕你是拆遷戶,你能一擲千金,但如果觀念不行,一樣可以一無所有。

伊麗莎白提到,好的觀念,對於財富的增長貢獻是正指數型的;而壞的觀念,卻能讓你的財富負指數型減少。

什麼意思呢?

好比你有100萬,當你有一個好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

但是,當你有一個壞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就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讓你瞬間清零。

富足,不是富在擁有的物質,而是富在踐行的觀念。

富足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

所以我覺得,與其羨慕暴發戶,不如看看自己能不能成為“有志階級”的一份子。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一:

重視兒女教育


世界變化那麼快,早已不是你通過繼承就能夠成功的時代。

上一代的財產,在通貨膨脹、消費迭代的下一代眼中,可能會成為雞零狗碎。

高階層人士最重視的,始終是兒女教育。

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曾說:“我至今最自豪的一件事,不是我能給兒女們買多少芭比娃娃、模型飛機,而是能給他們買一屋子書。”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二:

重視自我教育

在所有子女教育的方法裡,最有效的其實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為什麼這麼說呢?

《紐約時報》曾經對紐約的中產階級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

在給自己的子女上最昂貴的幼兒園、報價值不菲的藝術班的同時,有九成家長都會選擇在職深造:

四成家長選擇讀MBA,還有很多家長修讀藝術、歷史、心理學等課程。

著名投資機構“文藝復興”的一位高管說:“如果你自己都不學習,你怎麼好意思要求你的孩子學習?”

看過一篇文章,講一個位於廣州的中產家庭,妻子是全職太太。

有一天,孩子對自己的媽媽說:“媽,我同學說你好醜。”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在學校開放日的時候,這位媽媽穿著隨便,還舉止粗魯:

她在學校餐廳裡喊孩子是用吼的,格外刺耳。自助餐盤拿了一大堆食物,在餐桌上饕餮起來,風捲殘雲,一片狼藉。

而另外一個孩子的母親,穿著得體,對每個人都面帶微笑,人快四十了身材還沒走樣。她上臺彈了把吉他,把全班孩子都陶醉了。

後來,媽媽就聽到了孩子那句聳人聽聞的話,當然很傷心。

這位媽媽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反正一直在家裡,衣服從來不穿好看的;書也不看,自己以前也會彈琵琶,但家務活都夠忙的,誰還有這閒心去彈琵琶?

於是,她開始試著改變自己:

哪怕是去菜市場買菜,她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

報了個琵琶高級班,請了最貴的老師教自己;

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她規定自己不能幫他做,不能去做家務,只能在孩子旁邊看書。

第二次學校開放日的時候,她在孩子班上彈了首《昭君出塞》,孩子過後跟她說:“媽媽,老師請你下次再給我們彈琵琶!”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成績明顯上升了。給他報了興趣班,以前還不願意去,看見媽媽在學琵琶,他也嚷嚷著要學。

這就是自我教育的力量。

伊麗莎白在書裡,提到一個概念叫“反饋循環”:

以孩子為中心的家長,通常都逼迫孩子學他不喜歡學的東西。孩子不喜歡,自然學得不認真,你就會更加逼他,他更不願意去學。

這就是死循環。

教育的本質,其實是“自我教育”。

其實你只需要關注自身的發展,孩子就會模仿你,慢慢習得生存技能,例如愛學習、勤儉節約,內在動力驅動了其自我成長。

這就是正循環。

當你成功走出自己的死循環,你的孩子就會跟著你進入一個正循環。你和你的孩子,就都會進入“有志階級”的行列。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三:

醫療健康

以前形容有錢人,一般會用這種詞:資本家,肚滿腸肥,禿頭,油膩,三高患者……

直到我因為要查資料,看到了華爾街每年都會舉辦十項鐵人賽(包括400米、800米跑,引體向上等項目)。

從22歲到62歲都有人報名,下面是那些拿著最高薪的高管們的肌肉: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瑞銀集團副主任Peter參加400米比賽。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RBC資本市場總監Micheal。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大型交易公司高級副總裁David Lazarus,40歲出頭,跑完400米用時47秒。在中國,這是一級運動員水平。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總監Abbett Stripe,雙槓臂屈伸連續做了52個(大家可以試試,小編我一次只能做8個)。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ICAP集團副總裁Mark Rubin,雙槓臂屈伸衛冕冠軍,一次54個。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證券老總David,今年已經62歲了,參賽年齡最大,引體向上一次完成26個,心肺能力相當於一個25歲的小夥子。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戈德曼高盛副總裁接受採訪。胸肌、手臂、人魚線和錢,你想要的他都有。

我注意到他們喜歡引用一個值,叫代謝當量(METs),是通過人運動完以後的代謝水平,刻畫一個人運動能力的指標。

比如,當你跑40米,用了4.4秒,你的代謝當量就是18METs,已經達到運動員水平。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調查,華爾街高管們的METs越高,其薪酬水平相應越高。

有意思的是,有健康機構曾經測試了國內金融行業高管的METs,得出的結果是這樣的: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我們總是有一個錯覺,好像只要我們加班時間夠長、熬夜次數夠多、越忽略吃飯這些“小事”,職位、錢就會掙得越高。

但其實,你越想得到高薪、高職,你越要重視自己的身體。

《胡潤百富》兩年前就發表了調查,得出結論:“中國最富的那一群人,最擔心和焦慮的是社會保障和衛生保健。”

據這份調查,在1125名受訪者中,一半的人表示健康養生是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而以往這個數據只有不到40%。

這些高收入人士,平均每個月鍛鍊16次,跑步是最受青睞的方式,其次還有游泳、瑜伽、快走和高爾夫。

他們不僅給自己買健康保險,也給父母、子女買健康保險。

很欣賞這樣一句話:“所有勞動,歸根到底其實都是體力勞動。”

重視運動和健康,不僅僅在於它讓你能夠抵受更強的壓力,還能通過分泌多巴胺等物質,促進你的愉悅感,保證你的工作心態。

當你沒有辦法保證自己的身體素質的時候,你也沒有辦法保證自己的工作輸出。

到最後,你加班三個小時做出來的績效,還沒有人家拿這三小時去運動做出來的成績好。

"

來源:國館文化

前段時間的一個新聞:

44歲女高管跳樓身亡,拆遷戶11套房一夜返貧……

越來越多的富人開始焦躁不安,為什麼富裕並不能帶來安康?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真正的富足階層

是有志階級

女高管等商業人士,以及拆遷戶們,原本都是我們羨慕的富足階層。

但也許大家不知道,其實“富足”這個詞的含義,已經被重新定義了。

在美國教授伊麗莎白的新書——《昂貴的小幸福:關於有志階級的理論》裡面,她提出了一個概念叫“有志階級”:

“與其把大量的錢花在購買傳統奢侈品上,現代的高收入群體更願意把錢花在教育、醫療、食品等看不見的方方面面。”

“我把這樣的富人叫做有志階級。”

所謂的“有志階級”,並不是通過炫耀性消費證明自己,而是通過文化和知識定義自我的新精英階層。

哪怕你是拆遷戶,你能一擲千金,但如果觀念不行,一樣可以一無所有。

伊麗莎白提到,好的觀念,對於財富的增長貢獻是正指數型的;而壞的觀念,卻能讓你的財富負指數型減少。

什麼意思呢?

好比你有100萬,當你有一個好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

但是,當你有一個壞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就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讓你瞬間清零。

富足,不是富在擁有的物質,而是富在踐行的觀念。

富足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

所以我覺得,與其羨慕暴發戶,不如看看自己能不能成為“有志階級”的一份子。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一:

重視兒女教育


世界變化那麼快,早已不是你通過繼承就能夠成功的時代。

上一代的財產,在通貨膨脹、消費迭代的下一代眼中,可能會成為雞零狗碎。

高階層人士最重視的,始終是兒女教育。

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曾說:“我至今最自豪的一件事,不是我能給兒女們買多少芭比娃娃、模型飛機,而是能給他們買一屋子書。”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二:

重視自我教育

在所有子女教育的方法裡,最有效的其實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為什麼這麼說呢?

《紐約時報》曾經對紐約的中產階級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

在給自己的子女上最昂貴的幼兒園、報價值不菲的藝術班的同時,有九成家長都會選擇在職深造:

四成家長選擇讀MBA,還有很多家長修讀藝術、歷史、心理學等課程。

著名投資機構“文藝復興”的一位高管說:“如果你自己都不學習,你怎麼好意思要求你的孩子學習?”

看過一篇文章,講一個位於廣州的中產家庭,妻子是全職太太。

有一天,孩子對自己的媽媽說:“媽,我同學說你好醜。”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在學校開放日的時候,這位媽媽穿著隨便,還舉止粗魯:

她在學校餐廳裡喊孩子是用吼的,格外刺耳。自助餐盤拿了一大堆食物,在餐桌上饕餮起來,風捲殘雲,一片狼藉。

而另外一個孩子的母親,穿著得體,對每個人都面帶微笑,人快四十了身材還沒走樣。她上臺彈了把吉他,把全班孩子都陶醉了。

後來,媽媽就聽到了孩子那句聳人聽聞的話,當然很傷心。

這位媽媽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反正一直在家裡,衣服從來不穿好看的;書也不看,自己以前也會彈琵琶,但家務活都夠忙的,誰還有這閒心去彈琵琶?

於是,她開始試著改變自己:

哪怕是去菜市場買菜,她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

報了個琵琶高級班,請了最貴的老師教自己;

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她規定自己不能幫他做,不能去做家務,只能在孩子旁邊看書。

第二次學校開放日的時候,她在孩子班上彈了首《昭君出塞》,孩子過後跟她說:“媽媽,老師請你下次再給我們彈琵琶!”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成績明顯上升了。給他報了興趣班,以前還不願意去,看見媽媽在學琵琶,他也嚷嚷著要學。

這就是自我教育的力量。

伊麗莎白在書裡,提到一個概念叫“反饋循環”:

以孩子為中心的家長,通常都逼迫孩子學他不喜歡學的東西。孩子不喜歡,自然學得不認真,你就會更加逼他,他更不願意去學。

這就是死循環。

教育的本質,其實是“自我教育”。

其實你只需要關注自身的發展,孩子就會模仿你,慢慢習得生存技能,例如愛學習、勤儉節約,內在動力驅動了其自我成長。

這就是正循環。

當你成功走出自己的死循環,你的孩子就會跟著你進入一個正循環。你和你的孩子,就都會進入“有志階級”的行列。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三:

醫療健康

以前形容有錢人,一般會用這種詞:資本家,肚滿腸肥,禿頭,油膩,三高患者……

直到我因為要查資料,看到了華爾街每年都會舉辦十項鐵人賽(包括400米、800米跑,引體向上等項目)。

從22歲到62歲都有人報名,下面是那些拿著最高薪的高管們的肌肉: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瑞銀集團副主任Peter參加400米比賽。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RBC資本市場總監Micheal。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大型交易公司高級副總裁David Lazarus,40歲出頭,跑完400米用時47秒。在中國,這是一級運動員水平。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總監Abbett Stripe,雙槓臂屈伸連續做了52個(大家可以試試,小編我一次只能做8個)。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ICAP集團副總裁Mark Rubin,雙槓臂屈伸衛冕冠軍,一次54個。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證券老總David,今年已經62歲了,參賽年齡最大,引體向上一次完成26個,心肺能力相當於一個25歲的小夥子。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戈德曼高盛副總裁接受採訪。胸肌、手臂、人魚線和錢,你想要的他都有。

我注意到他們喜歡引用一個值,叫代謝當量(METs),是通過人運動完以後的代謝水平,刻畫一個人運動能力的指標。

比如,當你跑40米,用了4.4秒,你的代謝當量就是18METs,已經達到運動員水平。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調查,華爾街高管們的METs越高,其薪酬水平相應越高。

有意思的是,有健康機構曾經測試了國內金融行業高管的METs,得出的結果是這樣的: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我們總是有一個錯覺,好像只要我們加班時間夠長、熬夜次數夠多、越忽略吃飯這些“小事”,職位、錢就會掙得越高。

但其實,你越想得到高薪、高職,你越要重視自己的身體。

《胡潤百富》兩年前就發表了調查,得出結論:“中國最富的那一群人,最擔心和焦慮的是社會保障和衛生保健。”

據這份調查,在1125名受訪者中,一半的人表示健康養生是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而以往這個數據只有不到40%。

這些高收入人士,平均每個月鍛鍊16次,跑步是最受青睞的方式,其次還有游泳、瑜伽、快走和高爾夫。

他們不僅給自己買健康保險,也給父母、子女買健康保險。

很欣賞這樣一句話:“所有勞動,歸根到底其實都是體力勞動。”

重視運動和健康,不僅僅在於它讓你能夠抵受更強的壓力,還能通過分泌多巴胺等物質,促進你的愉悅感,保證你的工作心態。

當你沒有辦法保證自己的身體素質的時候,你也沒有辦法保證自己的工作輸出。

到最後,你加班三個小時做出來的績效,還沒有人家拿這三小時去運動做出來的成績好。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四:

食品質量

曾經在一本書上看過一句話:“100年前,肥胖是成功的標誌。”

有錢,自然就吃得多;沒錢,自然要餓肚子。但這個邏輯現在不成立。

根據雜誌JAMA的一篇調查文章,他們針對1999年到2012年美國成年人的飲食攝入,總結出一個結論:

肥胖已經變成了低收入人士的標誌,因為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是速食品、啤酒、土豆;

而高收入人士大多吃有機食品,將水果果汁換成整個水果,將精緻穀物更換成全穀物,吃大量的堅果。

對於低收入人士,他們的三餐基本上都是快餐。

回到家以後,由於工作疲累,做飯的時間自動壓縮為半個鍾甚至十幾分鍾,只吃速成的精緻食品;

而那些生活講究的人,他們寧願開車去遠點的地方,仔細挑選水果蔬菜、在家裡花上一個小時做個美美的沙拉,吃完再去運動。

也許有人會罵:你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不知道現在素食比肉食還貴麼?不知道打工仔連工作都沒時間,還有時間做飯麼?

這種看法,被JAMA文章的作者駁斥了:“在食品雜貨店裡,其實有大量相對便宜的健康食品,相比精緻食品、高鹽高油的快餐都要便宜得多。”

其實,決定你的飲食質量的,跟錢其實沒多大關係,而是你有沒有這個自律意識。

相對於奶茶和漢堡包,白米飯、粗製食糧、白開水口味不刺激。

但其實,你真的需要從這些口味不重的飲食當中,發現食物自然的味道,去除身體的油膩。

你的身體,其實就喜歡這樣的味道。

"

來源:國館文化

前段時間的一個新聞:

44歲女高管跳樓身亡,拆遷戶11套房一夜返貧……

越來越多的富人開始焦躁不安,為什麼富裕並不能帶來安康?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真正的富足階層

是有志階級

女高管等商業人士,以及拆遷戶們,原本都是我們羨慕的富足階層。

但也許大家不知道,其實“富足”這個詞的含義,已經被重新定義了。

在美國教授伊麗莎白的新書——《昂貴的小幸福:關於有志階級的理論》裡面,她提出了一個概念叫“有志階級”:

“與其把大量的錢花在購買傳統奢侈品上,現代的高收入群體更願意把錢花在教育、醫療、食品等看不見的方方面面。”

“我把這樣的富人叫做有志階級。”

所謂的“有志階級”,並不是通過炫耀性消費證明自己,而是通過文化和知識定義自我的新精英階層。

哪怕你是拆遷戶,你能一擲千金,但如果觀念不行,一樣可以一無所有。

伊麗莎白提到,好的觀念,對於財富的增長貢獻是正指數型的;而壞的觀念,卻能讓你的財富負指數型減少。

什麼意思呢?

好比你有100萬,當你有一個好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

但是,當你有一個壞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就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讓你瞬間清零。

富足,不是富在擁有的物質,而是富在踐行的觀念。

富足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

所以我覺得,與其羨慕暴發戶,不如看看自己能不能成為“有志階級”的一份子。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一:

重視兒女教育


世界變化那麼快,早已不是你通過繼承就能夠成功的時代。

上一代的財產,在通貨膨脹、消費迭代的下一代眼中,可能會成為雞零狗碎。

高階層人士最重視的,始終是兒女教育。

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曾說:“我至今最自豪的一件事,不是我能給兒女們買多少芭比娃娃、模型飛機,而是能給他們買一屋子書。”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二:

重視自我教育

在所有子女教育的方法裡,最有效的其實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為什麼這麼說呢?

《紐約時報》曾經對紐約的中產階級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

在給自己的子女上最昂貴的幼兒園、報價值不菲的藝術班的同時,有九成家長都會選擇在職深造:

四成家長選擇讀MBA,還有很多家長修讀藝術、歷史、心理學等課程。

著名投資機構“文藝復興”的一位高管說:“如果你自己都不學習,你怎麼好意思要求你的孩子學習?”

看過一篇文章,講一個位於廣州的中產家庭,妻子是全職太太。

有一天,孩子對自己的媽媽說:“媽,我同學說你好醜。”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在學校開放日的時候,這位媽媽穿著隨便,還舉止粗魯:

她在學校餐廳裡喊孩子是用吼的,格外刺耳。自助餐盤拿了一大堆食物,在餐桌上饕餮起來,風捲殘雲,一片狼藉。

而另外一個孩子的母親,穿著得體,對每個人都面帶微笑,人快四十了身材還沒走樣。她上臺彈了把吉他,把全班孩子都陶醉了。

後來,媽媽就聽到了孩子那句聳人聽聞的話,當然很傷心。

這位媽媽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反正一直在家裡,衣服從來不穿好看的;書也不看,自己以前也會彈琵琶,但家務活都夠忙的,誰還有這閒心去彈琵琶?

於是,她開始試著改變自己:

哪怕是去菜市場買菜,她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

報了個琵琶高級班,請了最貴的老師教自己;

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她規定自己不能幫他做,不能去做家務,只能在孩子旁邊看書。

第二次學校開放日的時候,她在孩子班上彈了首《昭君出塞》,孩子過後跟她說:“媽媽,老師請你下次再給我們彈琵琶!”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成績明顯上升了。給他報了興趣班,以前還不願意去,看見媽媽在學琵琶,他也嚷嚷著要學。

這就是自我教育的力量。

伊麗莎白在書裡,提到一個概念叫“反饋循環”:

以孩子為中心的家長,通常都逼迫孩子學他不喜歡學的東西。孩子不喜歡,自然學得不認真,你就會更加逼他,他更不願意去學。

這就是死循環。

教育的本質,其實是“自我教育”。

其實你只需要關注自身的發展,孩子就會模仿你,慢慢習得生存技能,例如愛學習、勤儉節約,內在動力驅動了其自我成長。

這就是正循環。

當你成功走出自己的死循環,你的孩子就會跟著你進入一個正循環。你和你的孩子,就都會進入“有志階級”的行列。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三:

醫療健康

以前形容有錢人,一般會用這種詞:資本家,肚滿腸肥,禿頭,油膩,三高患者……

直到我因為要查資料,看到了華爾街每年都會舉辦十項鐵人賽(包括400米、800米跑,引體向上等項目)。

從22歲到62歲都有人報名,下面是那些拿著最高薪的高管們的肌肉: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瑞銀集團副主任Peter參加400米比賽。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RBC資本市場總監Micheal。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大型交易公司高級副總裁David Lazarus,40歲出頭,跑完400米用時47秒。在中國,這是一級運動員水平。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總監Abbett Stripe,雙槓臂屈伸連續做了52個(大家可以試試,小編我一次只能做8個)。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ICAP集團副總裁Mark Rubin,雙槓臂屈伸衛冕冠軍,一次54個。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證券老總David,今年已經62歲了,參賽年齡最大,引體向上一次完成26個,心肺能力相當於一個25歲的小夥子。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戈德曼高盛副總裁接受採訪。胸肌、手臂、人魚線和錢,你想要的他都有。

我注意到他們喜歡引用一個值,叫代謝當量(METs),是通過人運動完以後的代謝水平,刻畫一個人運動能力的指標。

比如,當你跑40米,用了4.4秒,你的代謝當量就是18METs,已經達到運動員水平。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調查,華爾街高管們的METs越高,其薪酬水平相應越高。

有意思的是,有健康機構曾經測試了國內金融行業高管的METs,得出的結果是這樣的: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我們總是有一個錯覺,好像只要我們加班時間夠長、熬夜次數夠多、越忽略吃飯這些“小事”,職位、錢就會掙得越高。

但其實,你越想得到高薪、高職,你越要重視自己的身體。

《胡潤百富》兩年前就發表了調查,得出結論:“中國最富的那一群人,最擔心和焦慮的是社會保障和衛生保健。”

據這份調查,在1125名受訪者中,一半的人表示健康養生是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而以往這個數據只有不到40%。

這些高收入人士,平均每個月鍛鍊16次,跑步是最受青睞的方式,其次還有游泳、瑜伽、快走和高爾夫。

他們不僅給自己買健康保險,也給父母、子女買健康保險。

很欣賞這樣一句話:“所有勞動,歸根到底其實都是體力勞動。”

重視運動和健康,不僅僅在於它讓你能夠抵受更強的壓力,還能通過分泌多巴胺等物質,促進你的愉悅感,保證你的工作心態。

當你沒有辦法保證自己的身體素質的時候,你也沒有辦法保證自己的工作輸出。

到最後,你加班三個小時做出來的績效,還沒有人家拿這三小時去運動做出來的成績好。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四:

食品質量

曾經在一本書上看過一句話:“100年前,肥胖是成功的標誌。”

有錢,自然就吃得多;沒錢,自然要餓肚子。但這個邏輯現在不成立。

根據雜誌JAMA的一篇調查文章,他們針對1999年到2012年美國成年人的飲食攝入,總結出一個結論:

肥胖已經變成了低收入人士的標誌,因為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是速食品、啤酒、土豆;

而高收入人士大多吃有機食品,將水果果汁換成整個水果,將精緻穀物更換成全穀物,吃大量的堅果。

對於低收入人士,他們的三餐基本上都是快餐。

回到家以後,由於工作疲累,做飯的時間自動壓縮為半個鍾甚至十幾分鍾,只吃速成的精緻食品;

而那些生活講究的人,他們寧願開車去遠點的地方,仔細挑選水果蔬菜、在家裡花上一個小時做個美美的沙拉,吃完再去運動。

也許有人會罵:你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不知道現在素食比肉食還貴麼?不知道打工仔連工作都沒時間,還有時間做飯麼?

這種看法,被JAMA文章的作者駁斥了:“在食品雜貨店裡,其實有大量相對便宜的健康食品,相比精緻食品、高鹽高油的快餐都要便宜得多。”

其實,決定你的飲食質量的,跟錢其實沒多大關係,而是你有沒有這個自律意識。

相對於奶茶和漢堡包,白米飯、粗製食糧、白開水口味不刺激。

但其實,你真的需要從這些口味不重的飲食當中,發現食物自然的味道,去除身體的油膩。

你的身體,其實就喜歡這樣的味道。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真正的富足

其實是一種“富足感”

不要覺得“有志階級”這個概念離我們好遠,其實就“富足”的物質層面來說,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錢:

人家3套房,你有1套房,人居住的地方都一樣大。哪怕是租房,你也租得起;

人家用阿瑪尼,你最起碼用得起優衣庫。

與其說我們缺錢,不如說我們缺乏一種“富足感”,經常感到焦慮。

我非常理解那位44歲的女高管,她拼盡全力,哪怕磨損自己的生命,也要讓家人過得幸福快樂。

她把所有的焦慮都往自己身上塞,哪怕到生命的最後,留給世間的也是那最無奈的三個字:對不起。

為什麼“有志階級”註定會成為新時代的富足階層,就因為他們能夠時刻保持“富足感”:

週末不是去加班,而是陪孩子痛痛快快玩一個下午;

"

來源:國館文化

前段時間的一個新聞:

44歲女高管跳樓身亡,拆遷戶11套房一夜返貧……

越來越多的富人開始焦躁不安,為什麼富裕並不能帶來安康?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真正的富足階層

是有志階級

女高管等商業人士,以及拆遷戶們,原本都是我們羨慕的富足階層。

但也許大家不知道,其實“富足”這個詞的含義,已經被重新定義了。

在美國教授伊麗莎白的新書——《昂貴的小幸福:關於有志階級的理論》裡面,她提出了一個概念叫“有志階級”:

“與其把大量的錢花在購買傳統奢侈品上,現代的高收入群體更願意把錢花在教育、醫療、食品等看不見的方方面面。”

“我把這樣的富人叫做有志階級。”

所謂的“有志階級”,並不是通過炫耀性消費證明自己,而是通過文化和知識定義自我的新精英階層。

哪怕你是拆遷戶,你能一擲千金,但如果觀念不行,一樣可以一無所有。

伊麗莎白提到,好的觀念,對於財富的增長貢獻是正指數型的;而壞的觀念,卻能讓你的財富負指數型減少。

什麼意思呢?

好比你有100萬,當你有一個好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

但是,當你有一個壞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就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讓你瞬間清零。

富足,不是富在擁有的物質,而是富在踐行的觀念。

富足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

所以我覺得,與其羨慕暴發戶,不如看看自己能不能成為“有志階級”的一份子。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一:

重視兒女教育


世界變化那麼快,早已不是你通過繼承就能夠成功的時代。

上一代的財產,在通貨膨脹、消費迭代的下一代眼中,可能會成為雞零狗碎。

高階層人士最重視的,始終是兒女教育。

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曾說:“我至今最自豪的一件事,不是我能給兒女們買多少芭比娃娃、模型飛機,而是能給他們買一屋子書。”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二:

重視自我教育

在所有子女教育的方法裡,最有效的其實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為什麼這麼說呢?

《紐約時報》曾經對紐約的中產階級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

在給自己的子女上最昂貴的幼兒園、報價值不菲的藝術班的同時,有九成家長都會選擇在職深造:

四成家長選擇讀MBA,還有很多家長修讀藝術、歷史、心理學等課程。

著名投資機構“文藝復興”的一位高管說:“如果你自己都不學習,你怎麼好意思要求你的孩子學習?”

看過一篇文章,講一個位於廣州的中產家庭,妻子是全職太太。

有一天,孩子對自己的媽媽說:“媽,我同學說你好醜。”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在學校開放日的時候,這位媽媽穿著隨便,還舉止粗魯:

她在學校餐廳裡喊孩子是用吼的,格外刺耳。自助餐盤拿了一大堆食物,在餐桌上饕餮起來,風捲殘雲,一片狼藉。

而另外一個孩子的母親,穿著得體,對每個人都面帶微笑,人快四十了身材還沒走樣。她上臺彈了把吉他,把全班孩子都陶醉了。

後來,媽媽就聽到了孩子那句聳人聽聞的話,當然很傷心。

這位媽媽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反正一直在家裡,衣服從來不穿好看的;書也不看,自己以前也會彈琵琶,但家務活都夠忙的,誰還有這閒心去彈琵琶?

於是,她開始試著改變自己:

哪怕是去菜市場買菜,她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

報了個琵琶高級班,請了最貴的老師教自己;

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她規定自己不能幫他做,不能去做家務,只能在孩子旁邊看書。

第二次學校開放日的時候,她在孩子班上彈了首《昭君出塞》,孩子過後跟她說:“媽媽,老師請你下次再給我們彈琵琶!”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成績明顯上升了。給他報了興趣班,以前還不願意去,看見媽媽在學琵琶,他也嚷嚷著要學。

這就是自我教育的力量。

伊麗莎白在書裡,提到一個概念叫“反饋循環”:

以孩子為中心的家長,通常都逼迫孩子學他不喜歡學的東西。孩子不喜歡,自然學得不認真,你就會更加逼他,他更不願意去學。

這就是死循環。

教育的本質,其實是“自我教育”。

其實你只需要關注自身的發展,孩子就會模仿你,慢慢習得生存技能,例如愛學習、勤儉節約,內在動力驅動了其自我成長。

這就是正循環。

當你成功走出自己的死循環,你的孩子就會跟著你進入一個正循環。你和你的孩子,就都會進入“有志階級”的行列。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三:

醫療健康

以前形容有錢人,一般會用這種詞:資本家,肚滿腸肥,禿頭,油膩,三高患者……

直到我因為要查資料,看到了華爾街每年都會舉辦十項鐵人賽(包括400米、800米跑,引體向上等項目)。

從22歲到62歲都有人報名,下面是那些拿著最高薪的高管們的肌肉: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瑞銀集團副主任Peter參加400米比賽。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RBC資本市場總監Micheal。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大型交易公司高級副總裁David Lazarus,40歲出頭,跑完400米用時47秒。在中國,這是一級運動員水平。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總監Abbett Stripe,雙槓臂屈伸連續做了52個(大家可以試試,小編我一次只能做8個)。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ICAP集團副總裁Mark Rubin,雙槓臂屈伸衛冕冠軍,一次54個。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證券老總David,今年已經62歲了,參賽年齡最大,引體向上一次完成26個,心肺能力相當於一個25歲的小夥子。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戈德曼高盛副總裁接受採訪。胸肌、手臂、人魚線和錢,你想要的他都有。

我注意到他們喜歡引用一個值,叫代謝當量(METs),是通過人運動完以後的代謝水平,刻畫一個人運動能力的指標。

比如,當你跑40米,用了4.4秒,你的代謝當量就是18METs,已經達到運動員水平。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調查,華爾街高管們的METs越高,其薪酬水平相應越高。

有意思的是,有健康機構曾經測試了國內金融行業高管的METs,得出的結果是這樣的: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我們總是有一個錯覺,好像只要我們加班時間夠長、熬夜次數夠多、越忽略吃飯這些“小事”,職位、錢就會掙得越高。

但其實,你越想得到高薪、高職,你越要重視自己的身體。

《胡潤百富》兩年前就發表了調查,得出結論:“中國最富的那一群人,最擔心和焦慮的是社會保障和衛生保健。”

據這份調查,在1125名受訪者中,一半的人表示健康養生是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而以往這個數據只有不到40%。

這些高收入人士,平均每個月鍛鍊16次,跑步是最受青睞的方式,其次還有游泳、瑜伽、快走和高爾夫。

他們不僅給自己買健康保險,也給父母、子女買健康保險。

很欣賞這樣一句話:“所有勞動,歸根到底其實都是體力勞動。”

重視運動和健康,不僅僅在於它讓你能夠抵受更強的壓力,還能通過分泌多巴胺等物質,促進你的愉悅感,保證你的工作心態。

當你沒有辦法保證自己的身體素質的時候,你也沒有辦法保證自己的工作輸出。

到最後,你加班三個小時做出來的績效,還沒有人家拿這三小時去運動做出來的成績好。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四:

食品質量

曾經在一本書上看過一句話:“100年前,肥胖是成功的標誌。”

有錢,自然就吃得多;沒錢,自然要餓肚子。但這個邏輯現在不成立。

根據雜誌JAMA的一篇調查文章,他們針對1999年到2012年美國成年人的飲食攝入,總結出一個結論:

肥胖已經變成了低收入人士的標誌,因為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是速食品、啤酒、土豆;

而高收入人士大多吃有機食品,將水果果汁換成整個水果,將精緻穀物更換成全穀物,吃大量的堅果。

對於低收入人士,他們的三餐基本上都是快餐。

回到家以後,由於工作疲累,做飯的時間自動壓縮為半個鍾甚至十幾分鍾,只吃速成的精緻食品;

而那些生活講究的人,他們寧願開車去遠點的地方,仔細挑選水果蔬菜、在家裡花上一個小時做個美美的沙拉,吃完再去運動。

也許有人會罵:你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不知道現在素食比肉食還貴麼?不知道打工仔連工作都沒時間,還有時間做飯麼?

這種看法,被JAMA文章的作者駁斥了:“在食品雜貨店裡,其實有大量相對便宜的健康食品,相比精緻食品、高鹽高油的快餐都要便宜得多。”

其實,決定你的飲食質量的,跟錢其實沒多大關係,而是你有沒有這個自律意識。

相對於奶茶和漢堡包,白米飯、粗製食糧、白開水口味不刺激。

但其實,你真的需要從這些口味不重的飲食當中,發現食物自然的味道,去除身體的油膩。

你的身體,其實就喜歡這樣的味道。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真正的富足

其實是一種“富足感”

不要覺得“有志階級”這個概念離我們好遠,其實就“富足”的物質層面來說,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錢:

人家3套房,你有1套房,人居住的地方都一樣大。哪怕是租房,你也租得起;

人家用阿瑪尼,你最起碼用得起優衣庫。

與其說我們缺錢,不如說我們缺乏一種“富足感”,經常感到焦慮。

我非常理解那位44歲的女高管,她拼盡全力,哪怕磨損自己的生命,也要讓家人過得幸福快樂。

她把所有的焦慮都往自己身上塞,哪怕到生命的最後,留給世間的也是那最無奈的三個字:對不起。

為什麼“有志階級”註定會成為新時代的富足階層,就因為他們能夠時刻保持“富足感”:

週末不是去加班,而是陪孩子痛痛快快玩一個下午;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晚上不是刷抖音,而是躺在床上看幾頁書;

在暴發戶左擁右抱的時候,最起碼有老婆孩子暖炕頭,這種溫存是不用錢的。

真的,你不用羨慕誰,我們其實不缺錢,缺的是那個飽滿充實的感覺。

那才是生命真正的意義所在。

水木然兩本新書

《價值規律》+《世界在變軟》

正式上市!

"

來源:國館文化

前段時間的一個新聞:

44歲女高管跳樓身亡,拆遷戶11套房一夜返貧……

越來越多的富人開始焦躁不安,為什麼富裕並不能帶來安康?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真正的富足階層

是有志階級

女高管等商業人士,以及拆遷戶們,原本都是我們羨慕的富足階層。

但也許大家不知道,其實“富足”這個詞的含義,已經被重新定義了。

在美國教授伊麗莎白的新書——《昂貴的小幸福:關於有志階級的理論》裡面,她提出了一個概念叫“有志階級”:

“與其把大量的錢花在購買傳統奢侈品上,現代的高收入群體更願意把錢花在教育、醫療、食品等看不見的方方面面。”

“我把這樣的富人叫做有志階級。”

所謂的“有志階級”,並不是通過炫耀性消費證明自己,而是通過文化和知識定義自我的新精英階層。

哪怕你是拆遷戶,你能一擲千金,但如果觀念不行,一樣可以一無所有。

伊麗莎白提到,好的觀念,對於財富的增長貢獻是正指數型的;而壞的觀念,卻能讓你的財富負指數型減少。

什麼意思呢?

好比你有100萬,當你有一個好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

但是,當你有一個壞觀念的時候,你的財富增長可能就是100萬的-1次方、-2次方,讓你瞬間清零。

富足,不是富在擁有的物質,而是富在踐行的觀念。

富足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

所以我覺得,與其羨慕暴發戶,不如看看自己能不能成為“有志階級”的一份子。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一:

重視兒女教育


世界變化那麼快,早已不是你通過繼承就能夠成功的時代。

上一代的財產,在通貨膨脹、消費迭代的下一代眼中,可能會成為雞零狗碎。

高階層人士最重視的,始終是兒女教育。

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曾說:“我至今最自豪的一件事,不是我能給兒女們買多少芭比娃娃、模型飛機,而是能給他們買一屋子書。”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二:

重視自我教育

在所有子女教育的方法裡,最有效的其實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為什麼這麼說呢?

《紐約時報》曾經對紐約的中產階級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

在給自己的子女上最昂貴的幼兒園、報價值不菲的藝術班的同時,有九成家長都會選擇在職深造:

四成家長選擇讀MBA,還有很多家長修讀藝術、歷史、心理學等課程。

著名投資機構“文藝復興”的一位高管說:“如果你自己都不學習,你怎麼好意思要求你的孩子學習?”

看過一篇文章,講一個位於廣州的中產家庭,妻子是全職太太。

有一天,孩子對自己的媽媽說:“媽,我同學說你好醜。”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在學校開放日的時候,這位媽媽穿著隨便,還舉止粗魯:

她在學校餐廳裡喊孩子是用吼的,格外刺耳。自助餐盤拿了一大堆食物,在餐桌上饕餮起來,風捲殘雲,一片狼藉。

而另外一個孩子的母親,穿著得體,對每個人都面帶微笑,人快四十了身材還沒走樣。她上臺彈了把吉他,把全班孩子都陶醉了。

後來,媽媽就聽到了孩子那句聳人聽聞的話,當然很傷心。

這位媽媽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反正一直在家裡,衣服從來不穿好看的;書也不看,自己以前也會彈琵琶,但家務活都夠忙的,誰還有這閒心去彈琵琶?

於是,她開始試著改變自己:

哪怕是去菜市場買菜,她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

報了個琵琶高級班,請了最貴的老師教自己;

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她規定自己不能幫他做,不能去做家務,只能在孩子旁邊看書。

第二次學校開放日的時候,她在孩子班上彈了首《昭君出塞》,孩子過後跟她說:“媽媽,老師請你下次再給我們彈琵琶!”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成績明顯上升了。給他報了興趣班,以前還不願意去,看見媽媽在學琵琶,他也嚷嚷著要學。

這就是自我教育的力量。

伊麗莎白在書裡,提到一個概念叫“反饋循環”:

以孩子為中心的家長,通常都逼迫孩子學他不喜歡學的東西。孩子不喜歡,自然學得不認真,你就會更加逼他,他更不願意去學。

這就是死循環。

教育的本質,其實是“自我教育”。

其實你只需要關注自身的發展,孩子就會模仿你,慢慢習得生存技能,例如愛學習、勤儉節約,內在動力驅動了其自我成長。

這就是正循環。

當你成功走出自己的死循環,你的孩子就會跟著你進入一個正循環。你和你的孩子,就都會進入“有志階級”的行列。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三:

醫療健康

以前形容有錢人,一般會用這種詞:資本家,肚滿腸肥,禿頭,油膩,三高患者……

直到我因為要查資料,看到了華爾街每年都會舉辦十項鐵人賽(包括400米、800米跑,引體向上等項目)。

從22歲到62歲都有人報名,下面是那些拿著最高薪的高管們的肌肉: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瑞銀集團副主任Peter參加400米比賽。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RBC資本市場總監Micheal。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大型交易公司高級副總裁David Lazarus,40歲出頭,跑完400米用時47秒。在中國,這是一級運動員水平。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總監Abbett Stripe,雙槓臂屈伸連續做了52個(大家可以試試,小編我一次只能做8個)。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ICAP集團副總裁Mark Rubin,雙槓臂屈伸衛冕冠軍,一次54個。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證券老總David,今年已經62歲了,參賽年齡最大,引體向上一次完成26個,心肺能力相當於一個25歲的小夥子。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戈德曼高盛副總裁接受採訪。胸肌、手臂、人魚線和錢,你想要的他都有。

我注意到他們喜歡引用一個值,叫代謝當量(METs),是通過人運動完以後的代謝水平,刻畫一個人運動能力的指標。

比如,當你跑40米,用了4.4秒,你的代謝當量就是18METs,已經達到運動員水平。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調查,華爾街高管們的METs越高,其薪酬水平相應越高。

有意思的是,有健康機構曾經測試了國內金融行業高管的METs,得出的結果是這樣的: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我們總是有一個錯覺,好像只要我們加班時間夠長、熬夜次數夠多、越忽略吃飯這些“小事”,職位、錢就會掙得越高。

但其實,你越想得到高薪、高職,你越要重視自己的身體。

《胡潤百富》兩年前就發表了調查,得出結論:“中國最富的那一群人,最擔心和焦慮的是社會保障和衛生保健。”

據這份調查,在1125名受訪者中,一半的人表示健康養生是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而以往這個數據只有不到40%。

這些高收入人士,平均每個月鍛鍊16次,跑步是最受青睞的方式,其次還有游泳、瑜伽、快走和高爾夫。

他們不僅給自己買健康保險,也給父母、子女買健康保險。

很欣賞這樣一句話:“所有勞動,歸根到底其實都是體力勞動。”

重視運動和健康,不僅僅在於它讓你能夠抵受更強的壓力,還能通過分泌多巴胺等物質,促進你的愉悅感,保證你的工作心態。

當你沒有辦法保證自己的身體素質的時候,你也沒有辦法保證自己的工作輸出。

到最後,你加班三個小時做出來的績效,還沒有人家拿這三小時去運動做出來的成績好。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有志階級”的觀念之四:

食品質量

曾經在一本書上看過一句話:“100年前,肥胖是成功的標誌。”

有錢,自然就吃得多;沒錢,自然要餓肚子。但這個邏輯現在不成立。

根據雜誌JAMA的一篇調查文章,他們針對1999年到2012年美國成年人的飲食攝入,總結出一個結論:

肥胖已經變成了低收入人士的標誌,因為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是速食品、啤酒、土豆;

而高收入人士大多吃有機食品,將水果果汁換成整個水果,將精緻穀物更換成全穀物,吃大量的堅果。

對於低收入人士,他們的三餐基本上都是快餐。

回到家以後,由於工作疲累,做飯的時間自動壓縮為半個鍾甚至十幾分鍾,只吃速成的精緻食品;

而那些生活講究的人,他們寧願開車去遠點的地方,仔細挑選水果蔬菜、在家裡花上一個小時做個美美的沙拉,吃完再去運動。

也許有人會罵:你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不知道現在素食比肉食還貴麼?不知道打工仔連工作都沒時間,還有時間做飯麼?

這種看法,被JAMA文章的作者駁斥了:“在食品雜貨店裡,其實有大量相對便宜的健康食品,相比精緻食品、高鹽高油的快餐都要便宜得多。”

其實,決定你的飲食質量的,跟錢其實沒多大關係,而是你有沒有這個自律意識。

相對於奶茶和漢堡包,白米飯、粗製食糧、白開水口味不刺激。

但其實,你真的需要從這些口味不重的飲食當中,發現食物自然的味道,去除身體的油膩。

你的身體,其實就喜歡這樣的味道。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真正的富足

其實是一種“富足感”

不要覺得“有志階級”這個概念離我們好遠,其實就“富足”的物質層面來說,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錢:

人家3套房,你有1套房,人居住的地方都一樣大。哪怕是租房,你也租得起;

人家用阿瑪尼,你最起碼用得起優衣庫。

與其說我們缺錢,不如說我們缺乏一種“富足感”,經常感到焦慮。

我非常理解那位44歲的女高管,她拼盡全力,哪怕磨損自己的生命,也要讓家人過得幸福快樂。

她把所有的焦慮都往自己身上塞,哪怕到生命的最後,留給世間的也是那最無奈的三個字:對不起。

為什麼“有志階級”註定會成為新時代的富足階層,就因為他們能夠時刻保持“富足感”:

週末不是去加班,而是陪孩子痛痛快快玩一個下午;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晚上不是刷抖音,而是躺在床上看幾頁書;

在暴發戶左擁右抱的時候,最起碼有老婆孩子暖炕頭,這種溫存是不用錢的。

真的,你不用羨慕誰,我們其實不缺錢,缺的是那個飽滿充實的感覺。

那才是生命真正的意義所在。

水木然兩本新書

《價值規律》+《世界在變軟》

正式上市!

44歲女高管跳樓背後: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志階級

兩本書很便宜,但字字如金

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四個字購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