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不完美媽媽 財會 家庭教育 睡眠 大學 布穀青檸 2019-08-14
"

美國的米基·法恩在《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中提到討好型人格形成的基本原因:

童年創傷——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

父母對我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只有滿足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他們的關愛和讚賞;

否則就會被父母大肆否定、批判甚至打罵。

一位朋友親訴:

我的崩潰是我知道身邊最親近的聲稱“最愛我的人”並沒有真的愛我,比如父母,在我考試考得很好的時候就叫我“好寶貝,好女兒”,在我不小心上課睡著的時候,ta們卻不主要關心我為什麼犯困,而是聯合同學老師一起來責罵我,批評我,還把老師發的我睡覺的照片打開給我看,證明我真的在偷懶……說我浪費了他們的金錢和愛,……我在那個時刻,無處逃遁,負罪感很重,現在突然明白了,ta們並不是真的愛我,ta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

"

美國的米基·法恩在《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中提到討好型人格形成的基本原因:

童年創傷——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

父母對我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只有滿足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他們的關愛和讚賞;

否則就會被父母大肆否定、批判甚至打罵。

一位朋友親訴:

我的崩潰是我知道身邊最親近的聲稱“最愛我的人”並沒有真的愛我,比如父母,在我考試考得很好的時候就叫我“好寶貝,好女兒”,在我不小心上課睡著的時候,ta們卻不主要關心我為什麼犯困,而是聯合同學老師一起來責罵我,批評我,還把老師發的我睡覺的照片打開給我看,證明我真的在偷懶……說我浪費了他們的金錢和愛,……我在那個時刻,無處逃遁,負罪感很重,現在突然明白了,ta們並不是真的愛我,ta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童年經歷:父母對我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當我們考取了的好成績,當我們很乖、很聽話按父母的要求去做的時候,我們會得到肯定和讚賞。此時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安全的,被父母愛著的。但一旦我們沒達到父母的期待,例如考試不及格,我們會被責罵,甚至捱打,為此會留下心理陰影。

對於弱小的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一切,父母無所不能。

為了逃避或不再受到這種被父母否定或打罵的痛苦,我們不得不隱藏起自己的真實需求和感受,將自己的真實需求與感受隔離開來。

久而久之,對自己真實的需求與感受變得麻木。

同時由於我們對愛的最早體驗是來自於外界,這使得我們相信愛是來源於外界,便不斷希望在他人身上尋找愛的證據,強迫自己奮力去爭取愛,因而產生了某些討好型人格的思維模式和情緒。

“我只有乖乖的,聽話才能得到父母的愛;積極樂觀,善解人意才能得到戀人的愛;開朗健談,仁義大方才能得到朋友的愛。突然覺得“做自己”這三個字特別嘲諷,既然你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我都不要了……孑然一身,也挺好。“

PS: 類似這樣的童年創傷,許多8090後無法避免已經被迫養成,如今,只是更需要學習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怎樣避免給下一帶童年創傷,養出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

美國的米基·法恩在《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中提到討好型人格形成的基本原因:

童年創傷——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

父母對我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只有滿足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他們的關愛和讚賞;

否則就會被父母大肆否定、批判甚至打罵。

一位朋友親訴:

我的崩潰是我知道身邊最親近的聲稱“最愛我的人”並沒有真的愛我,比如父母,在我考試考得很好的時候就叫我“好寶貝,好女兒”,在我不小心上課睡著的時候,ta們卻不主要關心我為什麼犯困,而是聯合同學老師一起來責罵我,批評我,還把老師發的我睡覺的照片打開給我看,證明我真的在偷懶……說我浪費了他們的金錢和愛,……我在那個時刻,無處逃遁,負罪感很重,現在突然明白了,ta們並不是真的愛我,ta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童年經歷:父母對我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當我們考取了的好成績,當我們很乖、很聽話按父母的要求去做的時候,我們會得到肯定和讚賞。此時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安全的,被父母愛著的。但一旦我們沒達到父母的期待,例如考試不及格,我們會被責罵,甚至捱打,為此會留下心理陰影。

對於弱小的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一切,父母無所不能。

為了逃避或不再受到這種被父母否定或打罵的痛苦,我們不得不隱藏起自己的真實需求和感受,將自己的真實需求與感受隔離開來。

久而久之,對自己真實的需求與感受變得麻木。

同時由於我們對愛的最早體驗是來自於外界,這使得我們相信愛是來源於外界,便不斷希望在他人身上尋找愛的證據,強迫自己奮力去爭取愛,因而產生了某些討好型人格的思維模式和情緒。

“我只有乖乖的,聽話才能得到父母的愛;積極樂觀,善解人意才能得到戀人的愛;開朗健談,仁義大方才能得到朋友的愛。突然覺得“做自己”這三個字特別嘲諷,既然你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我都不要了……孑然一身,也挺好。“

PS: 類似這樣的童年創傷,許多8090後無法避免已經被迫養成,如今,只是更需要學習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怎樣避免給下一帶童年創傷,養出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討好型人格的人是很難獲得愛與尊重的。

因為他們——【對別人的評價看的特別重要,不敢做真實的自己,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平常容易唯唯諾諾,害怕與人衝突,行為以取悅別人為主,處處退讓,不敢爭取。表面總是一副老好人的形象,但內心裡衝突很多,充滿了低價值感。】一個內在價值感底、沒有自信的人是無法與他人產生真實的連接,從外界獲得真正的尊重與愛的。

例如便利貼女孩欣怡,為了挽回花心爛男友,負債20萬,還懷了一個來路不明男人的小孩。

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松子,小時候為了讓更疼愛妹妹的父親關注她,不惜故意扮醜做鬼臉,可最終還是被原生家庭逐出;之後,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感情上,始終都委屈自己,迎合討好別人,一次次無底線的妥協,結局是在53歲那一年孤獨的死去。

再如一位博友以搞笑的方式,概括討好型人格常常會有的心理狀態:

"

美國的米基·法恩在《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中提到討好型人格形成的基本原因:

童年創傷——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

父母對我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只有滿足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他們的關愛和讚賞;

否則就會被父母大肆否定、批判甚至打罵。

一位朋友親訴:

我的崩潰是我知道身邊最親近的聲稱“最愛我的人”並沒有真的愛我,比如父母,在我考試考得很好的時候就叫我“好寶貝,好女兒”,在我不小心上課睡著的時候,ta們卻不主要關心我為什麼犯困,而是聯合同學老師一起來責罵我,批評我,還把老師發的我睡覺的照片打開給我看,證明我真的在偷懶……說我浪費了他們的金錢和愛,……我在那個時刻,無處逃遁,負罪感很重,現在突然明白了,ta們並不是真的愛我,ta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童年經歷:父母對我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當我們考取了的好成績,當我們很乖、很聽話按父母的要求去做的時候,我們會得到肯定和讚賞。此時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安全的,被父母愛著的。但一旦我們沒達到父母的期待,例如考試不及格,我們會被責罵,甚至捱打,為此會留下心理陰影。

對於弱小的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一切,父母無所不能。

為了逃避或不再受到這種被父母否定或打罵的痛苦,我們不得不隱藏起自己的真實需求和感受,將自己的真實需求與感受隔離開來。

久而久之,對自己真實的需求與感受變得麻木。

同時由於我們對愛的最早體驗是來自於外界,這使得我們相信愛是來源於外界,便不斷希望在他人身上尋找愛的證據,強迫自己奮力去爭取愛,因而產生了某些討好型人格的思維模式和情緒。

“我只有乖乖的,聽話才能得到父母的愛;積極樂觀,善解人意才能得到戀人的愛;開朗健談,仁義大方才能得到朋友的愛。突然覺得“做自己”這三個字特別嘲諷,既然你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我都不要了……孑然一身,也挺好。“

PS: 類似這樣的童年創傷,許多8090後無法避免已經被迫養成,如今,只是更需要學習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怎樣避免給下一帶童年創傷,養出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討好型人格的人是很難獲得愛與尊重的。

因為他們——【對別人的評價看的特別重要,不敢做真實的自己,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平常容易唯唯諾諾,害怕與人衝突,行為以取悅別人為主,處處退讓,不敢爭取。表面總是一副老好人的形象,但內心裡衝突很多,充滿了低價值感。】一個內在價值感底、沒有自信的人是無法與他人產生真實的連接,從外界獲得真正的尊重與愛的。

例如便利貼女孩欣怡,為了挽回花心爛男友,負債20萬,還懷了一個來路不明男人的小孩。

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松子,小時候為了讓更疼愛妹妹的父親關注她,不惜故意扮醜做鬼臉,可最終還是被原生家庭逐出;之後,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感情上,始終都委屈自己,迎合討好別人,一次次無底線的妥協,結局是在53歲那一年孤獨的死去。

再如一位博友以搞笑的方式,概括討好型人格常常會有的心理狀態: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雖不完全這些,但卻足夠說明一個人低自尊低價值感的行為表現。

那麼討好型人格應該怎麼接納自己呢?

當你發現自己在尋求別人的認可時,深吸一口氣,記住你的討好行為習慣來自於希望幫助自己快樂和自由的渴望;

同時也要放棄因為這些習慣性的行為和思維方式而產生的責備或者自我判斷。暗示自己:真正治癒傷心的,從來不是懷抱,而是勇敢地面對。

"

美國的米基·法恩在《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中提到討好型人格形成的基本原因:

童年創傷——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

父母對我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只有滿足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他們的關愛和讚賞;

否則就會被父母大肆否定、批判甚至打罵。

一位朋友親訴:

我的崩潰是我知道身邊最親近的聲稱“最愛我的人”並沒有真的愛我,比如父母,在我考試考得很好的時候就叫我“好寶貝,好女兒”,在我不小心上課睡著的時候,ta們卻不主要關心我為什麼犯困,而是聯合同學老師一起來責罵我,批評我,還把老師發的我睡覺的照片打開給我看,證明我真的在偷懶……說我浪費了他們的金錢和愛,……我在那個時刻,無處逃遁,負罪感很重,現在突然明白了,ta們並不是真的愛我,ta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童年經歷:父母對我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當我們考取了的好成績,當我們很乖、很聽話按父母的要求去做的時候,我們會得到肯定和讚賞。此時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安全的,被父母愛著的。但一旦我們沒達到父母的期待,例如考試不及格,我們會被責罵,甚至捱打,為此會留下心理陰影。

對於弱小的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一切,父母無所不能。

為了逃避或不再受到這種被父母否定或打罵的痛苦,我們不得不隱藏起自己的真實需求和感受,將自己的真實需求與感受隔離開來。

久而久之,對自己真實的需求與感受變得麻木。

同時由於我們對愛的最早體驗是來自於外界,這使得我們相信愛是來源於外界,便不斷希望在他人身上尋找愛的證據,強迫自己奮力去爭取愛,因而產生了某些討好型人格的思維模式和情緒。

“我只有乖乖的,聽話才能得到父母的愛;積極樂觀,善解人意才能得到戀人的愛;開朗健談,仁義大方才能得到朋友的愛。突然覺得“做自己”這三個字特別嘲諷,既然你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我都不要了……孑然一身,也挺好。“

PS: 類似這樣的童年創傷,許多8090後無法避免已經被迫養成,如今,只是更需要學習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怎樣避免給下一帶童年創傷,養出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討好型人格的人是很難獲得愛與尊重的。

因為他們——【對別人的評價看的特別重要,不敢做真實的自己,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平常容易唯唯諾諾,害怕與人衝突,行為以取悅別人為主,處處退讓,不敢爭取。表面總是一副老好人的形象,但內心裡衝突很多,充滿了低價值感。】一個內在價值感底、沒有自信的人是無法與他人產生真實的連接,從外界獲得真正的尊重與愛的。

例如便利貼女孩欣怡,為了挽回花心爛男友,負債20萬,還懷了一個來路不明男人的小孩。

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松子,小時候為了讓更疼愛妹妹的父親關注她,不惜故意扮醜做鬼臉,可最終還是被原生家庭逐出;之後,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感情上,始終都委屈自己,迎合討好別人,一次次無底線的妥協,結局是在53歲那一年孤獨的死去。

再如一位博友以搞笑的方式,概括討好型人格常常會有的心理狀態: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雖不完全這些,但卻足夠說明一個人低自尊低價值感的行為表現。

那麼討好型人格應該怎麼接納自己呢?

當你發現自己在尋求別人的認可時,深吸一口氣,記住你的討好行為習慣來自於希望幫助自己快樂和自由的渴望;

同時也要放棄因為這些習慣性的行為和思維方式而產生的責備或者自我判斷。暗示自己:真正治癒傷心的,從來不是懷抱,而是勇敢地面對。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要想讓自己從舊的討好型行為模式中解脫出來,我們需要找到自己的意圖。

意圖是指我們在當下要如何行動或成為什麼樣的人。意圖反映了我們想要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童年創傷和討好行為會將我們與自己內在的連接阻斷,因而我們就無從瞭解自己最深切的意圖,或者與它建立聯繫。

例如:我有一個朋友,他非常喜歡法律,但他卻遵從父母的意願選擇了財會專業,但因為不喜歡財會,大學畢業後隨便找了一個單位庸庸度日。

父母對他的現狀非常不滿意,天天在他耳邊嘮叨,使得他更加沮喪。

或許他的本意是想贏得父母的愛和接納,所以遵從了父母的意願以免避免因為不聽父母的話而引發的內疚或恐懼,最後卻自相矛盾地引起另一種痛苦。

改變習慣,並非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那些討好他人的行為模式已經伴隨你很久了。

以下方法可以幫助你:

1、創造愛的意圖。

在一個安全的地方坐下來,用5-10分鐘的時間練習一下呼吸,感受到自己完全靜下來之後,寫下一個或幾個對自己的關愛的意圖。

"

美國的米基·法恩在《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中提到討好型人格形成的基本原因:

童年創傷——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

父母對我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只有滿足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他們的關愛和讚賞;

否則就會被父母大肆否定、批判甚至打罵。

一位朋友親訴:

我的崩潰是我知道身邊最親近的聲稱“最愛我的人”並沒有真的愛我,比如父母,在我考試考得很好的時候就叫我“好寶貝,好女兒”,在我不小心上課睡著的時候,ta們卻不主要關心我為什麼犯困,而是聯合同學老師一起來責罵我,批評我,還把老師發的我睡覺的照片打開給我看,證明我真的在偷懶……說我浪費了他們的金錢和愛,……我在那個時刻,無處逃遁,負罪感很重,現在突然明白了,ta們並不是真的愛我,ta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童年經歷:父母對我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當我們考取了的好成績,當我們很乖、很聽話按父母的要求去做的時候,我們會得到肯定和讚賞。此時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安全的,被父母愛著的。但一旦我們沒達到父母的期待,例如考試不及格,我們會被責罵,甚至捱打,為此會留下心理陰影。

對於弱小的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一切,父母無所不能。

為了逃避或不再受到這種被父母否定或打罵的痛苦,我們不得不隱藏起自己的真實需求和感受,將自己的真實需求與感受隔離開來。

久而久之,對自己真實的需求與感受變得麻木。

同時由於我們對愛的最早體驗是來自於外界,這使得我們相信愛是來源於外界,便不斷希望在他人身上尋找愛的證據,強迫自己奮力去爭取愛,因而產生了某些討好型人格的思維模式和情緒。

“我只有乖乖的,聽話才能得到父母的愛;積極樂觀,善解人意才能得到戀人的愛;開朗健談,仁義大方才能得到朋友的愛。突然覺得“做自己”這三個字特別嘲諷,既然你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我都不要了……孑然一身,也挺好。“

PS: 類似這樣的童年創傷,許多8090後無法避免已經被迫養成,如今,只是更需要學習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怎樣避免給下一帶童年創傷,養出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討好型人格的人是很難獲得愛與尊重的。

因為他們——【對別人的評價看的特別重要,不敢做真實的自己,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平常容易唯唯諾諾,害怕與人衝突,行為以取悅別人為主,處處退讓,不敢爭取。表面總是一副老好人的形象,但內心裡衝突很多,充滿了低價值感。】一個內在價值感底、沒有自信的人是無法與他人產生真實的連接,從外界獲得真正的尊重與愛的。

例如便利貼女孩欣怡,為了挽回花心爛男友,負債20萬,還懷了一個來路不明男人的小孩。

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松子,小時候為了讓更疼愛妹妹的父親關注她,不惜故意扮醜做鬼臉,可最終還是被原生家庭逐出;之後,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感情上,始終都委屈自己,迎合討好別人,一次次無底線的妥協,結局是在53歲那一年孤獨的死去。

再如一位博友以搞笑的方式,概括討好型人格常常會有的心理狀態: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雖不完全這些,但卻足夠說明一個人低自尊低價值感的行為表現。

那麼討好型人格應該怎麼接納自己呢?

當你發現自己在尋求別人的認可時,深吸一口氣,記住你的討好行為習慣來自於希望幫助自己快樂和自由的渴望;

同時也要放棄因為這些習慣性的行為和思維方式而產生的責備或者自我判斷。暗示自己:真正治癒傷心的,從來不是懷抱,而是勇敢地面對。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要想讓自己從舊的討好型行為模式中解脫出來,我們需要找到自己的意圖。

意圖是指我們在當下要如何行動或成為什麼樣的人。意圖反映了我們想要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童年創傷和討好行為會將我們與自己內在的連接阻斷,因而我們就無從瞭解自己最深切的意圖,或者與它建立聯繫。

例如:我有一個朋友,他非常喜歡法律,但他卻遵從父母的意願選擇了財會專業,但因為不喜歡財會,大學畢業後隨便找了一個單位庸庸度日。

父母對他的現狀非常不滿意,天天在他耳邊嘮叨,使得他更加沮喪。

或許他的本意是想贏得父母的愛和接納,所以遵從了父母的意願以免避免因為不聽父母的話而引發的內疚或恐懼,最後卻自相矛盾地引起另一種痛苦。

改變習慣,並非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那些討好他人的行為模式已經伴隨你很久了。

以下方法可以幫助你:

1、創造愛的意圖。

在一個安全的地方坐下來,用5-10分鐘的時間練習一下呼吸,感受到自己完全靜下來之後,寫下一個或幾個對自己的關愛的意圖。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2、在習慣性討好行為中運用意圖。

如果你感到自己有討好的衝動,停下來,做一次深呼吸,然後問自己:“現在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或者“在這一刻,我的意圖是什麼?”比如當你想與某人一起解決一個問題,你可能習慣性的有類似的想法如“我還是退一步吧”,覺察到自己有退一步的衝動的時候,問自己以上問題,回到當下,讓自己帶著意圖去選擇行動。

"

美國的米基·法恩在《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中提到討好型人格形成的基本原因:

童年創傷——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

父母對我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只有滿足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他們的關愛和讚賞;

否則就會被父母大肆否定、批判甚至打罵。

一位朋友親訴:

我的崩潰是我知道身邊最親近的聲稱“最愛我的人”並沒有真的愛我,比如父母,在我考試考得很好的時候就叫我“好寶貝,好女兒”,在我不小心上課睡著的時候,ta們卻不主要關心我為什麼犯困,而是聯合同學老師一起來責罵我,批評我,還把老師發的我睡覺的照片打開給我看,證明我真的在偷懶……說我浪費了他們的金錢和愛,……我在那個時刻,無處逃遁,負罪感很重,現在突然明白了,ta們並不是真的愛我,ta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童年經歷:父母對我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當我們考取了的好成績,當我們很乖、很聽話按父母的要求去做的時候,我們會得到肯定和讚賞。此時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安全的,被父母愛著的。但一旦我們沒達到父母的期待,例如考試不及格,我們會被責罵,甚至捱打,為此會留下心理陰影。

對於弱小的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一切,父母無所不能。

為了逃避或不再受到這種被父母否定或打罵的痛苦,我們不得不隱藏起自己的真實需求和感受,將自己的真實需求與感受隔離開來。

久而久之,對自己真實的需求與感受變得麻木。

同時由於我們對愛的最早體驗是來自於外界,這使得我們相信愛是來源於外界,便不斷希望在他人身上尋找愛的證據,強迫自己奮力去爭取愛,因而產生了某些討好型人格的思維模式和情緒。

“我只有乖乖的,聽話才能得到父母的愛;積極樂觀,善解人意才能得到戀人的愛;開朗健談,仁義大方才能得到朋友的愛。突然覺得“做自己”這三個字特別嘲諷,既然你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我都不要了……孑然一身,也挺好。“

PS: 類似這樣的童年創傷,許多8090後無法避免已經被迫養成,如今,只是更需要學習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怎樣避免給下一帶童年創傷,養出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討好型人格的人是很難獲得愛與尊重的。

因為他們——【對別人的評價看的特別重要,不敢做真實的自己,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平常容易唯唯諾諾,害怕與人衝突,行為以取悅別人為主,處處退讓,不敢爭取。表面總是一副老好人的形象,但內心裡衝突很多,充滿了低價值感。】一個內在價值感底、沒有自信的人是無法與他人產生真實的連接,從外界獲得真正的尊重與愛的。

例如便利貼女孩欣怡,為了挽回花心爛男友,負債20萬,還懷了一個來路不明男人的小孩。

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松子,小時候為了讓更疼愛妹妹的父親關注她,不惜故意扮醜做鬼臉,可最終還是被原生家庭逐出;之後,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感情上,始終都委屈自己,迎合討好別人,一次次無底線的妥協,結局是在53歲那一年孤獨的死去。

再如一位博友以搞笑的方式,概括討好型人格常常會有的心理狀態: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雖不完全這些,但卻足夠說明一個人低自尊低價值感的行為表現。

那麼討好型人格應該怎麼接納自己呢?

當你發現自己在尋求別人的認可時,深吸一口氣,記住你的討好行為習慣來自於希望幫助自己快樂和自由的渴望;

同時也要放棄因為這些習慣性的行為和思維方式而產生的責備或者自我判斷。暗示自己:真正治癒傷心的,從來不是懷抱,而是勇敢地面對。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要想讓自己從舊的討好型行為模式中解脫出來,我們需要找到自己的意圖。

意圖是指我們在當下要如何行動或成為什麼樣的人。意圖反映了我們想要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童年創傷和討好行為會將我們與自己內在的連接阻斷,因而我們就無從瞭解自己最深切的意圖,或者與它建立聯繫。

例如:我有一個朋友,他非常喜歡法律,但他卻遵從父母的意願選擇了財會專業,但因為不喜歡財會,大學畢業後隨便找了一個單位庸庸度日。

父母對他的現狀非常不滿意,天天在他耳邊嘮叨,使得他更加沮喪。

或許他的本意是想贏得父母的愛和接納,所以遵從了父母的意願以免避免因為不聽父母的話而引發的內疚或恐懼,最後卻自相矛盾地引起另一種痛苦。

改變習慣,並非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那些討好他人的行為模式已經伴隨你很久了。

以下方法可以幫助你:

1、創造愛的意圖。

在一個安全的地方坐下來,用5-10分鐘的時間練習一下呼吸,感受到自己完全靜下來之後,寫下一個或幾個對自己的關愛的意圖。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2、在習慣性討好行為中運用意圖。

如果你感到自己有討好的衝動,停下來,做一次深呼吸,然後問自己:“現在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或者“在這一刻,我的意圖是什麼?”比如當你想與某人一起解決一個問題,你可能習慣性的有類似的想法如“我還是退一步吧”,覺察到自己有退一步的衝動的時候,問自己以上問題,回到當下,讓自己帶著意圖去選擇行動。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3、用意圖釋放自己。

當你發現自己已經陷入了討好型行為模式中,你可能會對自己感到沮喪或生氣,但此時也是你覺知開啟的時刻

意識自己可能有討好型人格,別再問別人這些問題:"你覺得我是一個怎樣人?你對我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因為別人的評價裡的自己,不是真正的自己,那是平行世界裡,他們印象中的你。不因這些評論而自卑,看不清自己。

另外,勇敢的撕去自己身上的標籤,阻斷別人的評論也許對你有影響。同時學會拒絕,保持適度的界限感。(當然,至於那些踏實幹活、以誠待人的優秀品質是沒錯的,這是人的素養,不能丟的。只是略微不能太過盲目便可)

但是從怪誕心理學上看,這是一種“標籤效應”:一個人如果被貼上標籤,他就會不自覺地向標籤所指的方向發展,因為他對自己的印象管理會出現混亂,以至於完全失去了原來的自己。

"

美國的米基·法恩在《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中提到討好型人格形成的基本原因:

童年創傷——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

父母對我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只有滿足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他們的關愛和讚賞;

否則就會被父母大肆否定、批判甚至打罵。

一位朋友親訴:

我的崩潰是我知道身邊最親近的聲稱“最愛我的人”並沒有真的愛我,比如父母,在我考試考得很好的時候就叫我“好寶貝,好女兒”,在我不小心上課睡著的時候,ta們卻不主要關心我為什麼犯困,而是聯合同學老師一起來責罵我,批評我,還把老師發的我睡覺的照片打開給我看,證明我真的在偷懶……說我浪費了他們的金錢和愛,……我在那個時刻,無處逃遁,負罪感很重,現在突然明白了,ta們並不是真的愛我,ta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童年經歷:父母對我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當我們考取了的好成績,當我們很乖、很聽話按父母的要求去做的時候,我們會得到肯定和讚賞。此時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安全的,被父母愛著的。但一旦我們沒達到父母的期待,例如考試不及格,我們會被責罵,甚至捱打,為此會留下心理陰影。

對於弱小的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一切,父母無所不能。

為了逃避或不再受到這種被父母否定或打罵的痛苦,我們不得不隱藏起自己的真實需求和感受,將自己的真實需求與感受隔離開來。

久而久之,對自己真實的需求與感受變得麻木。

同時由於我們對愛的最早體驗是來自於外界,這使得我們相信愛是來源於外界,便不斷希望在他人身上尋找愛的證據,強迫自己奮力去爭取愛,因而產生了某些討好型人格的思維模式和情緒。

“我只有乖乖的,聽話才能得到父母的愛;積極樂觀,善解人意才能得到戀人的愛;開朗健談,仁義大方才能得到朋友的愛。突然覺得“做自己”這三個字特別嘲諷,既然你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我都不要了……孑然一身,也挺好。“

PS: 類似這樣的童年創傷,許多8090後無法避免已經被迫養成,如今,只是更需要學習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怎樣避免給下一帶童年創傷,養出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討好型人格的人是很難獲得愛與尊重的。

因為他們——【對別人的評價看的特別重要,不敢做真實的自己,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平常容易唯唯諾諾,害怕與人衝突,行為以取悅別人為主,處處退讓,不敢爭取。表面總是一副老好人的形象,但內心裡衝突很多,充滿了低價值感。】一個內在價值感底、沒有自信的人是無法與他人產生真實的連接,從外界獲得真正的尊重與愛的。

例如便利貼女孩欣怡,為了挽回花心爛男友,負債20萬,還懷了一個來路不明男人的小孩。

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松子,小時候為了讓更疼愛妹妹的父親關注她,不惜故意扮醜做鬼臉,可最終還是被原生家庭逐出;之後,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感情上,始終都委屈自己,迎合討好別人,一次次無底線的妥協,結局是在53歲那一年孤獨的死去。

再如一位博友以搞笑的方式,概括討好型人格常常會有的心理狀態: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雖不完全這些,但卻足夠說明一個人低自尊低價值感的行為表現。

那麼討好型人格應該怎麼接納自己呢?

當你發現自己在尋求別人的認可時,深吸一口氣,記住你的討好行為習慣來自於希望幫助自己快樂和自由的渴望;

同時也要放棄因為這些習慣性的行為和思維方式而產生的責備或者自我判斷。暗示自己:真正治癒傷心的,從來不是懷抱,而是勇敢地面對。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要想讓自己從舊的討好型行為模式中解脫出來,我們需要找到自己的意圖。

意圖是指我們在當下要如何行動或成為什麼樣的人。意圖反映了我們想要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童年創傷和討好行為會將我們與自己內在的連接阻斷,因而我們就無從瞭解自己最深切的意圖,或者與它建立聯繫。

例如:我有一個朋友,他非常喜歡法律,但他卻遵從父母的意願選擇了財會專業,但因為不喜歡財會,大學畢業後隨便找了一個單位庸庸度日。

父母對他的現狀非常不滿意,天天在他耳邊嘮叨,使得他更加沮喪。

或許他的本意是想贏得父母的愛和接納,所以遵從了父母的意願以免避免因為不聽父母的話而引發的內疚或恐懼,最後卻自相矛盾地引起另一種痛苦。

改變習慣,並非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那些討好他人的行為模式已經伴隨你很久了。

以下方法可以幫助你:

1、創造愛的意圖。

在一個安全的地方坐下來,用5-10分鐘的時間練習一下呼吸,感受到自己完全靜下來之後,寫下一個或幾個對自己的關愛的意圖。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2、在習慣性討好行為中運用意圖。

如果你感到自己有討好的衝動,停下來,做一次深呼吸,然後問自己:“現在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或者“在這一刻,我的意圖是什麼?”比如當你想與某人一起解決一個問題,你可能習慣性的有類似的想法如“我還是退一步吧”,覺察到自己有退一步的衝動的時候,問自己以上問題,回到當下,讓自己帶著意圖去選擇行動。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3、用意圖釋放自己。

當你發現自己已經陷入了討好型行為模式中,你可能會對自己感到沮喪或生氣,但此時也是你覺知開啟的時刻

意識自己可能有討好型人格,別再問別人這些問題:"你覺得我是一個怎樣人?你對我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因為別人的評價裡的自己,不是真正的自己,那是平行世界裡,他們印象中的你。不因這些評論而自卑,看不清自己。

另外,勇敢的撕去自己身上的標籤,阻斷別人的評論也許對你有影響。同時學會拒絕,保持適度的界限感。(當然,至於那些踏實幹活、以誠待人的優秀品質是沒錯的,這是人的素養,不能丟的。只是略微不能太過盲目便可)

但是從怪誕心理學上看,這是一種“標籤效應”:一個人如果被貼上標籤,他就會不自覺地向標籤所指的方向發展,因為他對自己的印象管理會出現混亂,以至於完全失去了原來的自己。

“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討好型人格如何改變心理

凡事帶著耐心和自我同情接納這種感覺,然後告訴自己:這些行為背後更深沉的原因在於尋找幸福和免於痛苦,這樣可以避免自我苛責。 當我們能夠把朝外的眼光收回來,看向自己,明白生命中什麼是最重要的,時刻基於自己的意圖行動,才能收穫幸福與自由。

總之,不管什麼時候,與其相信別人眼中的自己,相信眼睛看到的所謂的”事實“,不如相信真實的自己,相信自己的心,因為真正能夠掌握命運的人,其實還是我們自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