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隻“大老虎”看孩子被尊重的需求(建議收藏)'

不完美媽媽 收藏 動畫 跳槽那些事兒 教研小幫手 2019-08-16
"

成人總是忘記自己曾經是個孩子。大人們越來越不懂孩子,更不想或者不屑於回到孩子的世界去感受孩子的純淨內心和獨屬於孩子的智慧。於是,他們不僅讓自己陷入了巨大的焦慮,還往往基於自身力量強大的所謂優勢,以控制、強制、專制的方式對待兒童,並不允許也不能忍受他們些許的反抗。也因此,成人和兒童之間的誤會和對立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深,甚至有時候因無法消弭最終釀成悲劇。卻不知道太多“怪獸”小孩的背後,往往是因為有太多“問題”家長,存在的重要問題即成人往往無視孩子對“被尊重”的需求。

假期去劉姐家小聚,好友霞夫婦帶著5歲的兒子小博也在。和剛剛做父母的時候比起來,這對夫妻給我的印象是少了很多幸福感。尤其是媽媽,說起這個兒子,更多的是用“頭疼、愁死了、氣死了、煩”這些詞。也難怪,很多人眼裡所謂男孩子才有的“淘氣”,在博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大家在一起還煩,媽媽卻滿屋子追著兒子餵飯。她說:“你讓他自己吃,他從來不好好坐這裡吃。”事實上,她追著這樣喂,孩子也並沒有如她所願“好好吃”。最後,媽媽沮喪地把碗扔在桌子上,又生氣又無奈地說:“看,就這樣,只吃了幾口。”一邊生氣,一邊卻心有不甘地不時回頭看看滿屋子瘋跑著的孩子。

大人們聚在一起說話,博不時地撲到大家面前做鬼臉,還伸出手把五指張開,指尖彎曲著伸到別人眼前,咧開嘴露出牙齒大喊著“哇嗚,我是大老虎”,冷不丁把人嚇一跳;一會兒又在房間裡橫衝直撞邊喊邊到處跑,要是撞到了誰,就狠狠推開對方繞開繼續跑,全然不顧是在別人的家裡做客;進出房間的時候,要麼把手掌使勁打在門簾上並順勢往下扯一把,要麼狠狠地一把推開房門衝進去,還“咣噹”一聲使勁把門關上……霞不斷地發出命令給這個讓人不省心地兒子:“博,不許鬧了!”可是博根本不聽,好像壓根就聽不到一樣。即使媽媽忍無可忍的時候在他屁股上甩兩巴掌,他也是使勁扭動身子掙脫媽媽繼續我行我素。

當然,他也有安靜下來的時候。那就是當媽媽著實無奈了,為了息事寧“博”對他說:“別鬧了,給你開開電視看動畫片吧。”“行!”這時候的博,幾乎是雀躍著一把搶過媽媽手裡的遙控器,還不等坐下來,就開始熟練地調臺,直到電視鏡頭裡出現了自己喜歡的動畫畫面。這時候,博的“鬧騰”才算告一段落,大家也終於跟著媽媽舒了口氣。

鏡頭裡的動畫片深深吸引著博,他坐在沙發上一動不動,此刻的專注和剛才的表現完全判若兩人。但我發現,他始終歪著腦袋,明顯是斜視的症狀。我試圖提醒霞,但她剛剛從之前的焦躁中平靜下來,還沉浸在自己的情緒裡,我於是只好默默閉上了嘴。

眼前的局面刺激了我,出於職業習慣,我被激發起了強烈的挑戰的慾望,於是我走向了坐在沙發上的博。

還是在襁褓裡的時候見過博,眼前這個已經一米多的“小小夥子”,早已找不到嬰兒時候的影子了。我選擇坐在他的旁邊,但並沒有被他發現,因為他正全神貫注地看電視。

我並沒有制止他看電視。而是衝著他說了一句:“我也是老虎,小老虎你好,我是一隻大老虎。”因為我關注到他此前一直都喊自己是“老虎”,所以這樣和他打招呼。沒想到的是,博忽然轉頭衝我大聲說:“我也是大老虎。”這句話說得非常肯定,但聲音並不是像之前那樣高。我意識到自己這句招呼打得不好,於是認真地對他說:“哦,對不起,剛剛沒有發現,原來你是一隻大老虎啊?那我這隻大老虎現在過來,加上你這隻大老虎,我們就是兩隻大老虎了,對嗎?”他又轉頭把目光投向我,邊點頭邊回答說:“對!”

“好吧,大老虎,現在我這隻大老虎,可以和你這隻大老虎做朋友嗎?”我一臉認真地看著他。

他這次以更快的速度轉過頭看著我,臉色也柔和起來,對我點點頭說:“可以啊。”說完這句話,他並沒有立刻轉頭去看電視,而是略帶微笑地看著我。

我於是伸出右手對他說:“那我們就是朋友了,握握手打個招呼吧。你好啊,大老虎。”聽完我這句話,他嘴裡一邊回答著“好的”,一邊迅速在沙發上站起身來,然後拉住了我的手,愉快地模仿我打招呼的方式說:“你好啊,大老虎,我也是一隻大老虎。”他再次對我強調。

我繼續對他說:“既然是好朋友,可以抱一抱嗎?”

他一邊說著“可以”,一邊居然乖巧地站起來,伸出雙臂環住我的腰,把小臉貼在了我的懷裡。

我趁熱打鐵,對他說:“好朋友,那我們現在可以一起玩嗎?”

他臉上泛起了一絲微笑,仰起小臉說:“可以啊!”

我於是發出一個不容置疑地指令:“那你要先去關掉電視,我們才能一起專心做遊戲。”他輕鬆愉悅地對我說了兩個字:“好的。”然後轉身拿起遙控,迅速關掉了電視,扭頭滿懷期待地看著我。

我認真地和他討論:“我們先來決定玩什麼吧,好嗎?”

“好的,那我們捉迷藏吧。”他提議。

“行。那我們去哪裡玩呢?”我還是請他選擇。

“大老虎在森林裡玩,這裡就是森林。”他環顧客廳,再次做出了決定。

“好的。誰先藏?”我問。

“我來藏。”他說完這句話,一下子從沙發旁邊躥出來,奔向了臥室。

看到他這時候的一系列動作,我忽然意識到自己大意了。因為他似乎再次回到了剛才的“鬧騰”的狀態。

但我還是忍住沒提醒他,而是等我“找到”他回到沙發旁邊的時候,才和他說:“剛剛你知道我為什麼那麼快找到你嗎?”他搖搖頭。我繼續說:“是因為你剛剛跑的時候聲音太大了,藏在樹林裡的小動物都被嚇得四散逃跑,這樣就讓我很快發現你了。所以呢,你應該悄悄地,躡手躡腳地藏。”說到後面的時候,我故意壓低了聲音輕輕對他說。

“嗯,輕輕地。”他一邊點頭,一邊輕聲重複著我說的話。於是這一次,他的動作特別輕。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朋友忽然在走過他身邊的時候和他開了個小小的玩笑:“哎呀,大老虎啊?”他於是警覺地再次伸出了“爪子”,衝對方“哇嗚”喊了一聲,還把手直接抓向了對方。等回到我身邊的時候,他的“老虎爪子”還沒有收回去,衝著我,也揮舞了一下,但幅度明顯比對那個朋友的動作幅度小很多。我猜想,他這是為自己剛才對那位朋友的做法向我做的解釋。

我故作驚訝地問他:“我們可是朋友啊?老虎的爪子要伸向朋友嗎?”他忽然把朝向我的手反轉了個方向,捂在自己的兩個肩膀上,帶著幾分說不出來是擔憂還是驚恐的神色,對我搖了搖頭。

我繼續用平和的語氣對他說:“是啊,爪子是不可以伸向朋友的,也不可以伸向其他沒有傷害自己的夥伴,只能伸向要傷害自己的敵人,對嗎?”

“對,不可以傷害朋友。”他重複了一遍。

“所以,”我繼續說:“現在這裡都是朋友,沒有敵人,大老虎的爪子就應該像你現在這樣收回來,你真是太棒了,我喜歡你這樣的朋友。”

他見我沒有生氣沒有責怪他,徹底釋然了,跑過來再次抱住我,笑眯眯地對我說:“嗯,我也喜歡你,我們繼續玩吧?”

“好的,不過這次不玩捉迷藏了,我們講故事好不好?”我提議。

“好的。”他仍然是愉快地答應了。

“你看這片森林,裡面藏了好多的好朋友呢,都有誰呢?”我故意伸手指著沙發周圍不打擾屋子裡其他人的一片活動範圍對他說。

“有獵豹。獵豹非常警覺,有危險靠近的時候,它總是能夠最先知道,它跑起來還特別快。”他一下子說出了這麼長的一串話,邊說還邊做動作,似乎是想演示給我看。

“哦,是嗎?我都不知道這些呢。”我故作驚訝地讚美他。

“是的。”受到表揚,他的小臉上泛著光。

“那獵豹和老虎誰厲害啊?”我虛心求教。

“獵豹不吃老虎,老虎也不吃獵豹。”他給我解釋道。

“哦,原來它們也是朋友啊。”

“是的,所以它們誰也不吃誰。”他再次強調了這一點。

就在我準備帶他編織一個老虎和獵豹的故事的時候,霞有事要帶他走了,很遺憾,我們的遊戲就沒有能夠繼續下去。

博一邊穿衣服,一邊戀戀不捨地問我:“我們下次再一起玩吧,好嗎?”我答應了他,我們彼此擁抱了對方,就告別了。

孩子的成長,是有著非常明顯的年齡特徵的。和孩子溝通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了解他們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進入他們的世界,遵循他們的邏輯,既充分尊重又要適當進行引導。

首先,尊重孩子要進入孩子的世界,找到他們感興趣的切入點。

博在自己玩的時候,我觀察到他總是衝別人伸出“爪子”,直說自己是“大老虎”。很多人會誤會這是孩子的故意或者淘氣,其實,這是他們沉浸在自己想象中的世界的一種表現。要想靠近他們,就要走入他們的世界。所以我在和他打招呼的時候,直接說我“是一隻大老虎”。

但是成人總是無法完全理解孩子的邏輯。比如我覺得他是孩子我是大人,便想當然說自己是“大老虎”,稱呼他為“小老虎”了。但是顯然他並不接受這個稱呼,於是立刻認真糾正我說:“我也是大老虎”。這就是孩子內心真正需要的平等和尊重,那就是他必須和你是“一樣”的。所以當我認同了他稱呼他為“大老虎”的時候,他才真正開始接受我。但這個時候,我並沒有膠著在這個稱呼上,而是直接進入了“我們可以做朋友嗎”這樣的階段。一方面他有權利在遊戲的世界裡成為“大老虎”,一方面,沒有得到他的真正認同之前,我的任何帶有否定和拒絕的話,都會成為我們之間溝通的障礙。

所以當我尊重了他是一隻“大老虎”的選擇,並主動要和他做朋友的時候,他立刻愉快地答應並應邀和我握手擁抱了。

其次,尊重孩子要巧妙藉助遊戲規則,以獲得認同來協助兒童建立正確的行為習慣。

在我提出要和他玩一會兒遊戲的時候,順勢對他提出了一起遊戲的合理前提,那就是“關掉電視”。哪怕僅從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出發,這都是一個必須提出的要求,何況從孩子正在觀看的節目內容,以及孩子看電視這件事本身,都是需要引導的。這個時候,博立刻答應了,這也說明了他內心對有人陪伴的渴望,是非常吻合這個年齡孩子的心理特點的。成人總批評孩子“不聽話”,迷戀手機和電視,其實這些不良的習慣往往是成人為了自己“省心省事”推給孩子的娛樂方式,等發現失控之後卻又去責怪孩子。好多次我都發現身邊的年輕父母,不管是車站、餐廳還是其他地方,經常都可以看到父母在聊天刷朋友圈,把孩子交給了手機、平板的場景。其實只要我們給孩子一點用心的陪伴,這些東西根本搶不走我們的孩子。當然,也有家長說這些方法不管用,那是因為父母選擇的時機不對,錯過了孩子對你的需求最強烈的時候。

比如像博這個年齡,是一個故事年齡,是一個遊戲的年齡,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年齡。因此,父母需要通過共同遊戲的等途徑,釋放他們的旺盛精力,同時藉機幫他們建立規則,督促他們遵守規則,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博第一次藏的時候,顯然還是表現出了一些不當的行為,但這並不說明孩子本身有問題,而是沒有被規則約束過的緣故。如果成人簡單粗暴進行制止或者批評,或許會有效果,但遠不如圍繞“遊戲”本身來引導更容易讓他接受並遵守,所以我提醒他應該怎樣做是對的,他很快接受並且立刻踐行了。

最後,尊重孩子是不輕易對孩子的行為簡單定義或強行制止,而是要順勢引導。

博之所以會對別人伸出“爪子”,是他對成人的一種試探和抗議。因為他沉浸在自己的遊戲裡不願意被打擾,除非這個人是真的要進入他的“遊戲王國”。但是,這樣的試探方式是不當的,我們必須加以引導。所以我提醒他,對自己沒有惡意的人,不可以伸出“爪子”試圖傷害,但是也要告訴孩子,對傷害自己的敵人,是可以的。

包括此後和他商量換一個遊戲方式,他也愉快地答應了,這說明他需要的並不僅僅是遊戲,而是成人專注地陪伴,有了這樣的陪伴,和他一起做什麼其實都是可以的,但是成人要考慮孩子的興趣和愛好。比如孩子之所以說自己是“大老虎”,可能他對此類動物感興趣,所以我順勢引導他一起講這片森林裡的故事,他再次愉快地答應了,還說出了獵豹的習性等。如果不是媽媽要帶他走,估計他還會有讓我們意想不到的精彩分享給我。

所以,和孩子相處沒有那麼難,那就是成人不要有那麼多的自以為是和想當然,要有向兒童學習的意識和行動,要對兒童內心世界充滿好奇和敬畏,要尊重他們的天性中美好的部分,並引導他們學會以規則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就一定能營造出和諧美好的親子氛圍,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

成人總是忘記自己曾經是個孩子。大人們越來越不懂孩子,更不想或者不屑於回到孩子的世界去感受孩子的純淨內心和獨屬於孩子的智慧。於是,他們不僅讓自己陷入了巨大的焦慮,還往往基於自身力量強大的所謂優勢,以控制、強制、專制的方式對待兒童,並不允許也不能忍受他們些許的反抗。也因此,成人和兒童之間的誤會和對立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深,甚至有時候因無法消弭最終釀成悲劇。卻不知道太多“怪獸”小孩的背後,往往是因為有太多“問題”家長,存在的重要問題即成人往往無視孩子對“被尊重”的需求。

假期去劉姐家小聚,好友霞夫婦帶著5歲的兒子小博也在。和剛剛做父母的時候比起來,這對夫妻給我的印象是少了很多幸福感。尤其是媽媽,說起這個兒子,更多的是用“頭疼、愁死了、氣死了、煩”這些詞。也難怪,很多人眼裡所謂男孩子才有的“淘氣”,在博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大家在一起還煩,媽媽卻滿屋子追著兒子餵飯。她說:“你讓他自己吃,他從來不好好坐這裡吃。”事實上,她追著這樣喂,孩子也並沒有如她所願“好好吃”。最後,媽媽沮喪地把碗扔在桌子上,又生氣又無奈地說:“看,就這樣,只吃了幾口。”一邊生氣,一邊卻心有不甘地不時回頭看看滿屋子瘋跑著的孩子。

大人們聚在一起說話,博不時地撲到大家面前做鬼臉,還伸出手把五指張開,指尖彎曲著伸到別人眼前,咧開嘴露出牙齒大喊著“哇嗚,我是大老虎”,冷不丁把人嚇一跳;一會兒又在房間裡橫衝直撞邊喊邊到處跑,要是撞到了誰,就狠狠推開對方繞開繼續跑,全然不顧是在別人的家裡做客;進出房間的時候,要麼把手掌使勁打在門簾上並順勢往下扯一把,要麼狠狠地一把推開房門衝進去,還“咣噹”一聲使勁把門關上……霞不斷地發出命令給這個讓人不省心地兒子:“博,不許鬧了!”可是博根本不聽,好像壓根就聽不到一樣。即使媽媽忍無可忍的時候在他屁股上甩兩巴掌,他也是使勁扭動身子掙脫媽媽繼續我行我素。

當然,他也有安靜下來的時候。那就是當媽媽著實無奈了,為了息事寧“博”對他說:“別鬧了,給你開開電視看動畫片吧。”“行!”這時候的博,幾乎是雀躍著一把搶過媽媽手裡的遙控器,還不等坐下來,就開始熟練地調臺,直到電視鏡頭裡出現了自己喜歡的動畫畫面。這時候,博的“鬧騰”才算告一段落,大家也終於跟著媽媽舒了口氣。

鏡頭裡的動畫片深深吸引著博,他坐在沙發上一動不動,此刻的專注和剛才的表現完全判若兩人。但我發現,他始終歪著腦袋,明顯是斜視的症狀。我試圖提醒霞,但她剛剛從之前的焦躁中平靜下來,還沉浸在自己的情緒裡,我於是只好默默閉上了嘴。

眼前的局面刺激了我,出於職業習慣,我被激發起了強烈的挑戰的慾望,於是我走向了坐在沙發上的博。

還是在襁褓裡的時候見過博,眼前這個已經一米多的“小小夥子”,早已找不到嬰兒時候的影子了。我選擇坐在他的旁邊,但並沒有被他發現,因為他正全神貫注地看電視。

我並沒有制止他看電視。而是衝著他說了一句:“我也是老虎,小老虎你好,我是一隻大老虎。”因為我關注到他此前一直都喊自己是“老虎”,所以這樣和他打招呼。沒想到的是,博忽然轉頭衝我大聲說:“我也是大老虎。”這句話說得非常肯定,但聲音並不是像之前那樣高。我意識到自己這句招呼打得不好,於是認真地對他說:“哦,對不起,剛剛沒有發現,原來你是一隻大老虎啊?那我這隻大老虎現在過來,加上你這隻大老虎,我們就是兩隻大老虎了,對嗎?”他又轉頭把目光投向我,邊點頭邊回答說:“對!”

“好吧,大老虎,現在我這隻大老虎,可以和你這隻大老虎做朋友嗎?”我一臉認真地看著他。

他這次以更快的速度轉過頭看著我,臉色也柔和起來,對我點點頭說:“可以啊。”說完這句話,他並沒有立刻轉頭去看電視,而是略帶微笑地看著我。

我於是伸出右手對他說:“那我們就是朋友了,握握手打個招呼吧。你好啊,大老虎。”聽完我這句話,他嘴裡一邊回答著“好的”,一邊迅速在沙發上站起身來,然後拉住了我的手,愉快地模仿我打招呼的方式說:“你好啊,大老虎,我也是一隻大老虎。”他再次對我強調。

我繼續對他說:“既然是好朋友,可以抱一抱嗎?”

他一邊說著“可以”,一邊居然乖巧地站起來,伸出雙臂環住我的腰,把小臉貼在了我的懷裡。

我趁熱打鐵,對他說:“好朋友,那我們現在可以一起玩嗎?”

他臉上泛起了一絲微笑,仰起小臉說:“可以啊!”

我於是發出一個不容置疑地指令:“那你要先去關掉電視,我們才能一起專心做遊戲。”他輕鬆愉悅地對我說了兩個字:“好的。”然後轉身拿起遙控,迅速關掉了電視,扭頭滿懷期待地看著我。

我認真地和他討論:“我們先來決定玩什麼吧,好嗎?”

“好的,那我們捉迷藏吧。”他提議。

“行。那我們去哪裡玩呢?”我還是請他選擇。

“大老虎在森林裡玩,這裡就是森林。”他環顧客廳,再次做出了決定。

“好的。誰先藏?”我問。

“我來藏。”他說完這句話,一下子從沙發旁邊躥出來,奔向了臥室。

看到他這時候的一系列動作,我忽然意識到自己大意了。因為他似乎再次回到了剛才的“鬧騰”的狀態。

但我還是忍住沒提醒他,而是等我“找到”他回到沙發旁邊的時候,才和他說:“剛剛你知道我為什麼那麼快找到你嗎?”他搖搖頭。我繼續說:“是因為你剛剛跑的時候聲音太大了,藏在樹林裡的小動物都被嚇得四散逃跑,這樣就讓我很快發現你了。所以呢,你應該悄悄地,躡手躡腳地藏。”說到後面的時候,我故意壓低了聲音輕輕對他說。

“嗯,輕輕地。”他一邊點頭,一邊輕聲重複著我說的話。於是這一次,他的動作特別輕。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朋友忽然在走過他身邊的時候和他開了個小小的玩笑:“哎呀,大老虎啊?”他於是警覺地再次伸出了“爪子”,衝對方“哇嗚”喊了一聲,還把手直接抓向了對方。等回到我身邊的時候,他的“老虎爪子”還沒有收回去,衝著我,也揮舞了一下,但幅度明顯比對那個朋友的動作幅度小很多。我猜想,他這是為自己剛才對那位朋友的做法向我做的解釋。

我故作驚訝地問他:“我們可是朋友啊?老虎的爪子要伸向朋友嗎?”他忽然把朝向我的手反轉了個方向,捂在自己的兩個肩膀上,帶著幾分說不出來是擔憂還是驚恐的神色,對我搖了搖頭。

我繼續用平和的語氣對他說:“是啊,爪子是不可以伸向朋友的,也不可以伸向其他沒有傷害自己的夥伴,只能伸向要傷害自己的敵人,對嗎?”

“對,不可以傷害朋友。”他重複了一遍。

“所以,”我繼續說:“現在這裡都是朋友,沒有敵人,大老虎的爪子就應該像你現在這樣收回來,你真是太棒了,我喜歡你這樣的朋友。”

他見我沒有生氣沒有責怪他,徹底釋然了,跑過來再次抱住我,笑眯眯地對我說:“嗯,我也喜歡你,我們繼續玩吧?”

“好的,不過這次不玩捉迷藏了,我們講故事好不好?”我提議。

“好的。”他仍然是愉快地答應了。

“你看這片森林,裡面藏了好多的好朋友呢,都有誰呢?”我故意伸手指著沙發周圍不打擾屋子裡其他人的一片活動範圍對他說。

“有獵豹。獵豹非常警覺,有危險靠近的時候,它總是能夠最先知道,它跑起來還特別快。”他一下子說出了這麼長的一串話,邊說還邊做動作,似乎是想演示給我看。

“哦,是嗎?我都不知道這些呢。”我故作驚訝地讚美他。

“是的。”受到表揚,他的小臉上泛著光。

“那獵豹和老虎誰厲害啊?”我虛心求教。

“獵豹不吃老虎,老虎也不吃獵豹。”他給我解釋道。

“哦,原來它們也是朋友啊。”

“是的,所以它們誰也不吃誰。”他再次強調了這一點。

就在我準備帶他編織一個老虎和獵豹的故事的時候,霞有事要帶他走了,很遺憾,我們的遊戲就沒有能夠繼續下去。

博一邊穿衣服,一邊戀戀不捨地問我:“我們下次再一起玩吧,好嗎?”我答應了他,我們彼此擁抱了對方,就告別了。

孩子的成長,是有著非常明顯的年齡特徵的。和孩子溝通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了解他們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進入他們的世界,遵循他們的邏輯,既充分尊重又要適當進行引導。

首先,尊重孩子要進入孩子的世界,找到他們感興趣的切入點。

博在自己玩的時候,我觀察到他總是衝別人伸出“爪子”,直說自己是“大老虎”。很多人會誤會這是孩子的故意或者淘氣,其實,這是他們沉浸在自己想象中的世界的一種表現。要想靠近他們,就要走入他們的世界。所以我在和他打招呼的時候,直接說我“是一隻大老虎”。

但是成人總是無法完全理解孩子的邏輯。比如我覺得他是孩子我是大人,便想當然說自己是“大老虎”,稱呼他為“小老虎”了。但是顯然他並不接受這個稱呼,於是立刻認真糾正我說:“我也是大老虎”。這就是孩子內心真正需要的平等和尊重,那就是他必須和你是“一樣”的。所以當我認同了他稱呼他為“大老虎”的時候,他才真正開始接受我。但這個時候,我並沒有膠著在這個稱呼上,而是直接進入了“我們可以做朋友嗎”這樣的階段。一方面他有權利在遊戲的世界裡成為“大老虎”,一方面,沒有得到他的真正認同之前,我的任何帶有否定和拒絕的話,都會成為我們之間溝通的障礙。

所以當我尊重了他是一隻“大老虎”的選擇,並主動要和他做朋友的時候,他立刻愉快地答應並應邀和我握手擁抱了。

其次,尊重孩子要巧妙藉助遊戲規則,以獲得認同來協助兒童建立正確的行為習慣。

在我提出要和他玩一會兒遊戲的時候,順勢對他提出了一起遊戲的合理前提,那就是“關掉電視”。哪怕僅從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出發,這都是一個必須提出的要求,何況從孩子正在觀看的節目內容,以及孩子看電視這件事本身,都是需要引導的。這個時候,博立刻答應了,這也說明了他內心對有人陪伴的渴望,是非常吻合這個年齡孩子的心理特點的。成人總批評孩子“不聽話”,迷戀手機和電視,其實這些不良的習慣往往是成人為了自己“省心省事”推給孩子的娛樂方式,等發現失控之後卻又去責怪孩子。好多次我都發現身邊的年輕父母,不管是車站、餐廳還是其他地方,經常都可以看到父母在聊天刷朋友圈,把孩子交給了手機、平板的場景。其實只要我們給孩子一點用心的陪伴,這些東西根本搶不走我們的孩子。當然,也有家長說這些方法不管用,那是因為父母選擇的時機不對,錯過了孩子對你的需求最強烈的時候。

比如像博這個年齡,是一個故事年齡,是一個遊戲的年齡,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年齡。因此,父母需要通過共同遊戲的等途徑,釋放他們的旺盛精力,同時藉機幫他們建立規則,督促他們遵守規則,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博第一次藏的時候,顯然還是表現出了一些不當的行為,但這並不說明孩子本身有問題,而是沒有被規則約束過的緣故。如果成人簡單粗暴進行制止或者批評,或許會有效果,但遠不如圍繞“遊戲”本身來引導更容易讓他接受並遵守,所以我提醒他應該怎樣做是對的,他很快接受並且立刻踐行了。

最後,尊重孩子是不輕易對孩子的行為簡單定義或強行制止,而是要順勢引導。

博之所以會對別人伸出“爪子”,是他對成人的一種試探和抗議。因為他沉浸在自己的遊戲裡不願意被打擾,除非這個人是真的要進入他的“遊戲王國”。但是,這樣的試探方式是不當的,我們必須加以引導。所以我提醒他,對自己沒有惡意的人,不可以伸出“爪子”試圖傷害,但是也要告訴孩子,對傷害自己的敵人,是可以的。

包括此後和他商量換一個遊戲方式,他也愉快地答應了,這說明他需要的並不僅僅是遊戲,而是成人專注地陪伴,有了這樣的陪伴,和他一起做什麼其實都是可以的,但是成人要考慮孩子的興趣和愛好。比如孩子之所以說自己是“大老虎”,可能他對此類動物感興趣,所以我順勢引導他一起講這片森林裡的故事,他再次愉快地答應了,還說出了獵豹的習性等。如果不是媽媽要帶他走,估計他還會有讓我們意想不到的精彩分享給我。

所以,和孩子相處沒有那麼難,那就是成人不要有那麼多的自以為是和想當然,要有向兒童學習的意識和行動,要對兒童內心世界充滿好奇和敬畏,要尊重他們的天性中美好的部分,並引導他們學會以規則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就一定能營造出和諧美好的親子氛圍,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從兩隻“大老虎”看孩子被尊重的需求(建議收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