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不要讓原生家庭,成為孩子逃不開的鎖

一個人的人格,40%源自父母的遺傳,60%源自環境影響。

而原生家庭對個體的成長影響深遠,往往會決定一個人的選擇和人生走向。

家庭治療師默裡·鮑恩認為,家庭問題會導致人格缺陷,這種缺陷不僅會伴隨個體的一生,還會一代代傳承下去。

01

最近,電視劇《都挺好》漸入佳境,劇情引發熱議。

蘇明哲,蘇家大兒子,典型的中國式長子。能力有限,卻責任感爆棚,死要面子活受罪。

蘇明成,蘇家二兒子,媽寶男一枚。從小備受母親溺愛,嬌慣任性,認為啃老理所當然。

蘇明玉,蘇家小女兒,從小被忽視打壓。叛逆,獨立,堅強,卻內心冷漠,辦事狠辣。

劇中的蘇家,折射出無數家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間的複雜面相。

而三兄妹身上存在的種種問題,也都可以從他們的家庭中追根溯源。

《都挺好》:不要讓原生家庭,成為孩子逃不開的鎖

原生家庭,真的是人格缺陷的罪魁禍首?

有人說,不要把現在所有的過錯和問題都歸咎到原生家庭,不要把一切都甩鍋給父母。歸根到底,原生家庭只是影響孩子成長髮展的外因,對未來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孩子的基因和後天努力。

儘管如此,我們無法否認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和影響。

劇中的蘇明玉在與冷酷無情的家庭決裂之後,變得堅強獨立,殺伐果斷,通過自己的努力活成了心中理想的樣子。

她用行動去證明,即使現實給你的是一張爛牌,也要贏得漂亮。

可是無論她逃得有多遠,始終都逃不過親情的牽絆。即使她再冷若冰霜,對蘇家的事情也無法置身事外。

生活永遠是散落了一地的雞毛,瑣碎雜亂,收拾起來特別麻煩。

她總是人前冷酷無情,私下偷偷落淚,為往事傷心不已。

沒有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沒有感受過哥哥們體會到的愛和溫暖,她的世界缺失了一樣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來自於父母那可望而不可即的愛。

隨著母親的離世,當年父母那般對待自己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結果卻是:離開的人離開了,活著的人依舊痛苦。

原生家庭不和諧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出現兩個極端,要麼自己像極了父母,將他們的惡習繼續發展下去,要麼與父母截然相反,自覺地進行糾正。

後者雖然自身覺悟是積極向上的,但在糾正的過程中十分痛苦。首先,你必須正視曾經受到的傷害,將所有的負面影響拒之門外;其次,你可能還會持續受到無休止的傷害。

《都挺好》中呈現的重男輕女、夫妻矛盾、贍養父母、事兒爹、媽寶男等等,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個小小的縮影。

真正的生活,往往比電視劇還要殘酷。

《都挺好》:不要讓原生家庭,成為孩子逃不開的鎖

02

很多情況下,我們一邊想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一邊又和父母一樣,遺傳了他們的行為方式。

為什麼我們會和父母相似?

其實是由三種行為機制決定的,即言傳、身教和身份認同。

言傳

教育孩子時,父母會用自己的語言去教導孩子的言行舉止、生活方式以及什麼是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孩子最開始接觸世界時,其實是接受來自父母不斷印在他們大腦中的思維模式。

身教

孩子自出生起便具備了模仿的能力,他們會認真學習父母的言行,並且進行一絲不苟的模仿,甚至完全複製父母的某些行為。

身份認同

主要是指孩子通過父母的角色來體驗,將父母的言行帶入自身,並將其當做自己本身的一面。其根源是孩子體驗到父母的愛意或恐懼。

在一個家庭裡面,父親或母親的角色都可能影響著每一個孩子。

《都挺好》中蘇明玉的性格比較強勢,很明顯地受到母親的影響;而蘇家兩兄弟表現出的自私,是因為蘇媽媽的偏心導致的,他們在犯錯後給老婆下跪的習慣,也是從父親蘇大強那裡複製過來的。

我不想成為你那樣的人,卻無意中活出了另一個你。

那些曾經想要改掉或鄙視的東西,竟然有一天在我的身上找到了影子。

《都挺好》:不要讓原生家庭,成為孩子逃不開的鎖

03

美國作家奧利弗·詹姆斯認為,後天的養育模式才是孩子與父母相似的真正原因。一個人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受到的養育方式。

既然為人父母,就要擔負起養育的重任,避免用錯誤的養育方式去傷害孩子,儘量為他們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減少他們成長過程中的負面影響。

那麼,做了父母的我們,該如何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不要抹殺孩子的個性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引路人。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不要隨意干涉其行為,抹殺孩子的個性。

孩子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要依據孩子的個性特點給予相應的鼓勵,以此調動孩子探索世界的積極性。

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

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會有不同的發展。父母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理解和包容孩子的行為模式,幫助他們正確對待挫折,消除負面情緒。

生活中,父母不要把壞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更不要對孩子實施暴力管教。這樣才能創建和諧的家庭環境,利於孩子的身心成長。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孩子最初的依賴對象是父母。每天在父母的悉心呵護下長大的孩子,才會慢慢產生對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只有給孩子足夠多的愛心和信任,他們才會內心充盈又幸福。

父母要學會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幫助孩子長大成人。平時注重與孩子的有效互動,多聽聽孩子說什麼,想什麼,融入他們的內心世界,做他們的好夥伴。

對孩子設定正確的期望

為人父母,不是非要培養一個順從聽話的孩子。孩子不是父母願望的“接力棒”,不要把全部希望都寄託在孩子的身上。所以不必要求孩子考試必須考前三,不必希望他們將來成為公務員、律師、鋼琴家等等。

你要明白,期望並不是越高越好,它有時是動力,也可能是壓力。動力能激發孩子的潛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達到某些目標,而壓力會給孩子帶來成長的負面效應。

《都挺好》:不要讓原生家庭,成為孩子逃不開的鎖

04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幼年時期家庭生活,是建立信任感和獨立自信的主要途徑。

很多時候,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如同遺傳密碼一樣,滲透進孩子的人格和行為模式中。

好的原生家庭,是建立在充分尊重、信任、寬容、讚賞、真實的基礎上。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無瑕的孩子。

父母能做的,就是重視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避免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不良影響的侵蝕。

所以,請從現在開始,為孩子創造一個快樂、健康的成長環境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