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行為,如果不正確引導,孩子很可能成為人見人厭的“小霸王”'

不完美媽媽 玩具 發現佩奇 奶爸微時光 2019-09-16
"

我的孩子1歲8個月,有一天晚8點左右我和愛人才回到家,把寶寶從商場帶回家的路上,他表現得很乖很配合。結果剛回到家中,孩子的情緒突然大變,他把手指向窗外開始咿咿呀呀起來。剛開始我們都沒反應過來,以為他想吃零食(爺爺喜歡把零食袋掛在窗上),我把零食遞給他,他直接把它丟地上,突然就哭了起來,開始躺在地上用腳摩擦地板,表現地很是狂躁不安。我突然意識到,他這是在發洩情緒,還想出去玩耍。我趕忙上前想把他抱起來,寶寶非常地抗拒,想逗他開心,用語言安撫他都沒有效果;我愛人在旁邊看著著急,嘗試用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也不行,語言的安撫、用玩具轉移注意力,都起不到效果。

我努力剋制著自己的情緒,跟愛人說:先讓他哭會,等情緒平穩下來再安撫他。同時跟寶寶爺爺溝通,讓他不要理會。我打算借這個機會,糾正寶寶的這個壞毛病。哭了幾分鐘,寶寶都沒有消停,爺爺開始心軟了,抱著他就下了樓。我和愛人很無奈,老人家心軟,心想這次的教育算是失敗了。10多分鐘後,爺爺帶著他一路哭鬧著回了家,我跟他說這次不能再順從寶寶的情緒了,如果哄不了,就讓他哭一會。家人統一了意見,寶寶繼續在地上哭鬧打滾了10多分鐘,慢慢地哭累睡著了。

看著寶寶臉頰上掛著淚珠,我和愛人都很心疼,也很無奈,才1歲8個月的寶寶,情緒爆發地時候居然這麼狂躁,各種哄、安撫竟都不起效果,之前就有過好幾次,而這次表現地更強烈。我和愛人開始了探討:我們這麼做是否正確呢?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偶然還是成長過程中必然經歷的一種成長?

首先我們都認同一點:

不能放任寶寶的這種行為,更加不能順著他的情緒走,不然長期下去,很可能導致孩子變成人見人厭的“小霸王”。

"

我的孩子1歲8個月,有一天晚8點左右我和愛人才回到家,把寶寶從商場帶回家的路上,他表現得很乖很配合。結果剛回到家中,孩子的情緒突然大變,他把手指向窗外開始咿咿呀呀起來。剛開始我們都沒反應過來,以為他想吃零食(爺爺喜歡把零食袋掛在窗上),我把零食遞給他,他直接把它丟地上,突然就哭了起來,開始躺在地上用腳摩擦地板,表現地很是狂躁不安。我突然意識到,他這是在發洩情緒,還想出去玩耍。我趕忙上前想把他抱起來,寶寶非常地抗拒,想逗他開心,用語言安撫他都沒有效果;我愛人在旁邊看著著急,嘗試用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也不行,語言的安撫、用玩具轉移注意力,都起不到效果。

我努力剋制著自己的情緒,跟愛人說:先讓他哭會,等情緒平穩下來再安撫他。同時跟寶寶爺爺溝通,讓他不要理會。我打算借這個機會,糾正寶寶的這個壞毛病。哭了幾分鐘,寶寶都沒有消停,爺爺開始心軟了,抱著他就下了樓。我和愛人很無奈,老人家心軟,心想這次的教育算是失敗了。10多分鐘後,爺爺帶著他一路哭鬧著回了家,我跟他說這次不能再順從寶寶的情緒了,如果哄不了,就讓他哭一會。家人統一了意見,寶寶繼續在地上哭鬧打滾了10多分鐘,慢慢地哭累睡著了。

看著寶寶臉頰上掛著淚珠,我和愛人都很心疼,也很無奈,才1歲8個月的寶寶,情緒爆發地時候居然這麼狂躁,各種哄、安撫竟都不起效果,之前就有過好幾次,而這次表現地更強烈。我和愛人開始了探討:我們這麼做是否正確呢?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偶然還是成長過程中必然經歷的一種成長?

首先我們都認同一點:

不能放任寶寶的這種行為,更加不能順著他的情緒走,不然長期下去,很可能導致孩子變成人見人厭的“小霸王”。

這種行為,如果不正確引導,孩子很可能成為人見人厭的“小霸王”

要狠心對孩子說“不”

隨這孩子的成長,自我意識會越來越強。1歲多的時候,看到喜歡的玩具,就會伸手去搶;看到吃的,也會伸手去要。在他的潛意識當中,“這是我的”,我“要”。這個時候的寶寶沒有是非觀念,只有“需求”,需求得不到滿足,寶寶會委屈、不安,開始用情緒來表達訴求,因為還不會說話,哭鬧就是他們表達訴求的方式,這近乎本能,根本不需要人教導。

當孩子用哭鬧來表達訴求的時候,父母的應對方式恰恰是不同教育理念的表現。是一味地順從呢?還是狠心地拒絕寶寶的不合理訴求?

如果孩子每一次訴求都能得到滿足,不管合理還是不合理(因為他不懂),等於父母給了他一個信號:只要我想要的,就一定能得到!不給,我就哭,我就鬧,砸東西,我打人......最終都會得到,長此以往,就是一個“小霸王”成長史。

在家中,孩子是小霸王,人人順著他,事事滿足他,不懂什麼是“被拒絕”,長大以後進入社會,這現實殘酷的世界,沒有人會慣著他,順從他,註定會被打擊地遍體鱗傷。所以,在孩子嬰幼兒時期,父母就要狠下心來對孩子說“不”,拒絕不合理地訴求,讓他懂得“不是所有的訴求都能得到滿足,即使委屈,也要忍著。”哪有一帆風順的人生呀。

"

我的孩子1歲8個月,有一天晚8點左右我和愛人才回到家,把寶寶從商場帶回家的路上,他表現得很乖很配合。結果剛回到家中,孩子的情緒突然大變,他把手指向窗外開始咿咿呀呀起來。剛開始我們都沒反應過來,以為他想吃零食(爺爺喜歡把零食袋掛在窗上),我把零食遞給他,他直接把它丟地上,突然就哭了起來,開始躺在地上用腳摩擦地板,表現地很是狂躁不安。我突然意識到,他這是在發洩情緒,還想出去玩耍。我趕忙上前想把他抱起來,寶寶非常地抗拒,想逗他開心,用語言安撫他都沒有效果;我愛人在旁邊看著著急,嘗試用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也不行,語言的安撫、用玩具轉移注意力,都起不到效果。

我努力剋制著自己的情緒,跟愛人說:先讓他哭會,等情緒平穩下來再安撫他。同時跟寶寶爺爺溝通,讓他不要理會。我打算借這個機會,糾正寶寶的這個壞毛病。哭了幾分鐘,寶寶都沒有消停,爺爺開始心軟了,抱著他就下了樓。我和愛人很無奈,老人家心軟,心想這次的教育算是失敗了。10多分鐘後,爺爺帶著他一路哭鬧著回了家,我跟他說這次不能再順從寶寶的情緒了,如果哄不了,就讓他哭一會。家人統一了意見,寶寶繼續在地上哭鬧打滾了10多分鐘,慢慢地哭累睡著了。

看著寶寶臉頰上掛著淚珠,我和愛人都很心疼,也很無奈,才1歲8個月的寶寶,情緒爆發地時候居然這麼狂躁,各種哄、安撫竟都不起效果,之前就有過好幾次,而這次表現地更強烈。我和愛人開始了探討:我們這麼做是否正確呢?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偶然還是成長過程中必然經歷的一種成長?

首先我們都認同一點:

不能放任寶寶的這種行為,更加不能順著他的情緒走,不然長期下去,很可能導致孩子變成人見人厭的“小霸王”。

這種行為,如果不正確引導,孩子很可能成為人見人厭的“小霸王”

要狠心對孩子說“不”

隨這孩子的成長,自我意識會越來越強。1歲多的時候,看到喜歡的玩具,就會伸手去搶;看到吃的,也會伸手去要。在他的潛意識當中,“這是我的”,我“要”。這個時候的寶寶沒有是非觀念,只有“需求”,需求得不到滿足,寶寶會委屈、不安,開始用情緒來表達訴求,因為還不會說話,哭鬧就是他們表達訴求的方式,這近乎本能,根本不需要人教導。

當孩子用哭鬧來表達訴求的時候,父母的應對方式恰恰是不同教育理念的表現。是一味地順從呢?還是狠心地拒絕寶寶的不合理訴求?

如果孩子每一次訴求都能得到滿足,不管合理還是不合理(因為他不懂),等於父母給了他一個信號:只要我想要的,就一定能得到!不給,我就哭,我就鬧,砸東西,我打人......最終都會得到,長此以往,就是一個“小霸王”成長史。

在家中,孩子是小霸王,人人順著他,事事滿足他,不懂什麼是“被拒絕”,長大以後進入社會,這現實殘酷的世界,沒有人會慣著他,順從他,註定會被打擊地遍體鱗傷。所以,在孩子嬰幼兒時期,父母就要狠下心來對孩子說“不”,拒絕不合理地訴求,讓他懂得“不是所有的訴求都能得到滿足,即使委屈,也要忍著。”哪有一帆風順的人生呀。

這種行為,如果不正確引導,孩子很可能成為人見人厭的“小霸王”

拒絕,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開始

孩子嬰幼兒時期,隨著腦部的不斷髮育完善,他們通過對外界的觀察、認知,以及對父母行為方式地解讀,汲取成長的養分。而自我意識的萌發,讓孩子慢慢嘗試著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這個世界,他們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都會影響到逐漸形成的行為模式。就像一張白紙,慢慢地就會多處很多筆畫,有無序雜亂的塗鴉,也有完整漂亮的圖案。

很多父母,特別是爺爺奶奶,都特別寵愛寶寶。只要孩子一哭鬧,不管訴求的是否合理,一律滿足,即便有時候孩子是無理取鬧。在他們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長大了自然就好了。因此錯過了最佳的培養孩子性格的時機。

恰恰是在孩子什麼都不懂的時候,父母更需要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做什麼是危險的,怎樣保護自己......潛移默化地引導他們形成自己健康的行為模式。拒絕不合理的訴求,就是要告訴他們什麼是合理的。

孩子性格的最終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父母的正確引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我的孩子1歲8個月,有一天晚8點左右我和愛人才回到家,把寶寶從商場帶回家的路上,他表現得很乖很配合。結果剛回到家中,孩子的情緒突然大變,他把手指向窗外開始咿咿呀呀起來。剛開始我們都沒反應過來,以為他想吃零食(爺爺喜歡把零食袋掛在窗上),我把零食遞給他,他直接把它丟地上,突然就哭了起來,開始躺在地上用腳摩擦地板,表現地很是狂躁不安。我突然意識到,他這是在發洩情緒,還想出去玩耍。我趕忙上前想把他抱起來,寶寶非常地抗拒,想逗他開心,用語言安撫他都沒有效果;我愛人在旁邊看著著急,嘗試用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也不行,語言的安撫、用玩具轉移注意力,都起不到效果。

我努力剋制著自己的情緒,跟愛人說:先讓他哭會,等情緒平穩下來再安撫他。同時跟寶寶爺爺溝通,讓他不要理會。我打算借這個機會,糾正寶寶的這個壞毛病。哭了幾分鐘,寶寶都沒有消停,爺爺開始心軟了,抱著他就下了樓。我和愛人很無奈,老人家心軟,心想這次的教育算是失敗了。10多分鐘後,爺爺帶著他一路哭鬧著回了家,我跟他說這次不能再順從寶寶的情緒了,如果哄不了,就讓他哭一會。家人統一了意見,寶寶繼續在地上哭鬧打滾了10多分鐘,慢慢地哭累睡著了。

看著寶寶臉頰上掛著淚珠,我和愛人都很心疼,也很無奈,才1歲8個月的寶寶,情緒爆發地時候居然這麼狂躁,各種哄、安撫竟都不起效果,之前就有過好幾次,而這次表現地更強烈。我和愛人開始了探討:我們這麼做是否正確呢?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偶然還是成長過程中必然經歷的一種成長?

首先我們都認同一點:

不能放任寶寶的這種行為,更加不能順著他的情緒走,不然長期下去,很可能導致孩子變成人見人厭的“小霸王”。

這種行為,如果不正確引導,孩子很可能成為人見人厭的“小霸王”

要狠心對孩子說“不”

隨這孩子的成長,自我意識會越來越強。1歲多的時候,看到喜歡的玩具,就會伸手去搶;看到吃的,也會伸手去要。在他的潛意識當中,“這是我的”,我“要”。這個時候的寶寶沒有是非觀念,只有“需求”,需求得不到滿足,寶寶會委屈、不安,開始用情緒來表達訴求,因為還不會說話,哭鬧就是他們表達訴求的方式,這近乎本能,根本不需要人教導。

當孩子用哭鬧來表達訴求的時候,父母的應對方式恰恰是不同教育理念的表現。是一味地順從呢?還是狠心地拒絕寶寶的不合理訴求?

如果孩子每一次訴求都能得到滿足,不管合理還是不合理(因為他不懂),等於父母給了他一個信號:只要我想要的,就一定能得到!不給,我就哭,我就鬧,砸東西,我打人......最終都會得到,長此以往,就是一個“小霸王”成長史。

在家中,孩子是小霸王,人人順著他,事事滿足他,不懂什麼是“被拒絕”,長大以後進入社會,這現實殘酷的世界,沒有人會慣著他,順從他,註定會被打擊地遍體鱗傷。所以,在孩子嬰幼兒時期,父母就要狠下心來對孩子說“不”,拒絕不合理地訴求,讓他懂得“不是所有的訴求都能得到滿足,即使委屈,也要忍著。”哪有一帆風順的人生呀。

這種行為,如果不正確引導,孩子很可能成為人見人厭的“小霸王”

拒絕,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開始

孩子嬰幼兒時期,隨著腦部的不斷髮育完善,他們通過對外界的觀察、認知,以及對父母行為方式地解讀,汲取成長的養分。而自我意識的萌發,讓孩子慢慢嘗試著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這個世界,他們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都會影響到逐漸形成的行為模式。就像一張白紙,慢慢地就會多處很多筆畫,有無序雜亂的塗鴉,也有完整漂亮的圖案。

很多父母,特別是爺爺奶奶,都特別寵愛寶寶。只要孩子一哭鬧,不管訴求的是否合理,一律滿足,即便有時候孩子是無理取鬧。在他們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長大了自然就好了。因此錯過了最佳的培養孩子性格的時機。

恰恰是在孩子什麼都不懂的時候,父母更需要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做什麼是危險的,怎樣保護自己......潛移默化地引導他們形成自己健康的行為模式。拒絕不合理的訴求,就是要告訴他們什麼是合理的。

孩子性格的最終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父母的正確引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種行為,如果不正確引導,孩子很可能成為人見人厭的“小霸王”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並相信他有選擇的能力

分享一個真實的案例:朋友兩歲半的孩子吃飯的時候總是跑開一個人玩耍,有一天吃晚飯地時候,朋友跟他說:“今天給你兩個選擇你自己決定,第一你可以跟爸爸媽媽一起乖乖地吃飯,吃飽了再繼續玩;第二你可以不吃飯,繼續玩,不過現在不吃,待會就得餓肚子。你怎麼決定呢?”

小孩沒在意,繼續玩耍,等到餓的時候就找爸爸媽媽要吃的,朋友很堅決,因為之前全家就已經統一了想法,爺爺奶奶也狠下心來不理會。因為飢餓,寶寶哭鬧的很凶,一家人愣是沒有主動給他一點吃的,直到他哭累了睡著。第二天早上吃飯的時候,朋友又給了他兩個選擇,結果孩子很快地找了位置,乖乖地跟家人一起吃飯。以後每到吃飯時間都很積極,餓肚子的慘痛經歷讓他明白了不按時吃飯就沒飯吃。

所以,父母不要扼殺了孩子自主選擇的能力,不要事事替他做決定,孩子自我成長的能力是超乎你想象的。

沒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為討人厭的問題寶寶,父母的放任、不忍心,往往是孩子壞毛病養成的導火索。

學會對孩子不合理的訴求說不,正確地引導孩子健康地行為模式,給他自主選擇的機會,相信他能做的更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