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

美國總統小布什從小生活在高壓的競爭環境中。

他的母親設置了“家庭比賽成績表”,嚴格記錄每個孩子在任何一場遊戲中的表現。小布什回憶說,自己的母親像一個陸軍訓練官,非常直言不諱,怎麼想怎麼說,有時還會大發雷霆。據小布什叔叔說,大發雷霆通常包括扇耳光和打孩子。

而父親的過度優秀,也給小布什很大壓力。一方面,小布什崇拜並渴望效仿父親;另一方面,從內心深處,他厭惡父親,父親的成功使他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長期生活在父母權威管教和光環之下,成年後的小布什一度既自卑又叛逆,繼而酗酒、生活放蕩、情緒極度不穩定。

"

美國總統小布什從小生活在高壓的競爭環境中。

他的母親設置了“家庭比賽成績表”,嚴格記錄每個孩子在任何一場遊戲中的表現。小布什回憶說,自己的母親像一個陸軍訓練官,非常直言不諱,怎麼想怎麼說,有時還會大發雷霆。據小布什叔叔說,大發雷霆通常包括扇耳光和打孩子。

而父親的過度優秀,也給小布什很大壓力。一方面,小布什崇拜並渴望效仿父親;另一方面,從內心深處,他厭惡父親,父親的成功使他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長期生活在父母權威管教和光環之下,成年後的小布什一度既自卑又叛逆,繼而酗酒、生活放蕩、情緒極度不穩定。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撫育方式影響孩子大腦的電—化學模式,而電—化學模式支配著人的思想和感情。例如,一個母親患有抑鬱症,她會用抑鬱的行為方式對待孩子,這些抑鬱的模式就會烙刻在孩子的大腦中,孩子極大可能在成年後也患上抑鬱症。

除了腦電波,皮質醇水平高低也會受到童年經歷的巨大影響。

在正常人體內,皮質醇水平會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不停上升或下降,但如果我們在6歲之前生活在氣氛緊張的家庭環境中,我們大腦中就會被設置了一個失靈的調控器(它負責設置我們體內的皮質醇水平),使皮質醇水平異常。

例如,一個成年人在童年時被父母虐待或忽視,那麼這個人的應激系統要麼會關閉(皮質醇水平過低),要麼會一直處於警戒狀態(皮質醇水平過高)。

"

美國總統小布什從小生活在高壓的競爭環境中。

他的母親設置了“家庭比賽成績表”,嚴格記錄每個孩子在任何一場遊戲中的表現。小布什回憶說,自己的母親像一個陸軍訓練官,非常直言不諱,怎麼想怎麼說,有時還會大發雷霆。據小布什叔叔說,大發雷霆通常包括扇耳光和打孩子。

而父親的過度優秀,也給小布什很大壓力。一方面,小布什崇拜並渴望效仿父親;另一方面,從內心深處,他厭惡父親,父親的成功使他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長期生活在父母權威管教和光環之下,成年後的小布什一度既自卑又叛逆,繼而酗酒、生活放蕩、情緒極度不穩定。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撫育方式影響孩子大腦的電—化學模式,而電—化學模式支配著人的思想和感情。例如,一個母親患有抑鬱症,她會用抑鬱的行為方式對待孩子,這些抑鬱的模式就會烙刻在孩子的大腦中,孩子極大可能在成年後也患上抑鬱症。

除了腦電波,皮質醇水平高低也會受到童年經歷的巨大影響。

在正常人體內,皮質醇水平會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不停上升或下降,但如果我們在6歲之前生活在氣氛緊張的家庭環境中,我們大腦中就會被設置了一個失靈的調控器(它負責設置我們體內的皮質醇水平),使皮質醇水平異常。

例如,一個成年人在童年時被父母虐待或忽視,那麼這個人的應激系統要麼會關閉(皮質醇水平過低),要麼會一直處於警戒狀態(皮質醇水平過高)。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所以說,童年時候的經歷,尤其是人生前6年所受到的撫育方式,直接影響著我們的一生。這個觀點,在奧利弗·詹姆斯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中,得到了具體的闡述跟解答。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英國兒童心理學家、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奧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書中結合個人自身經歷和大量名人如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邁克爾傑克遜等相關案例,向我們生動解剖了原生家庭撫育方式對個人是非觀、關係模式、自我界限的影響,以及如何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01 0—6個月形成的自體感


自體感,是一種對自我存在的感覺和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最開始的自體感是從出生到6個月開始發展的。自體感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在此階段,嬰兒是否受到共情撫育。

缺乏共情的早期撫育,可能造成不成熟的成年人。他們心理髮展受阻,容易像小孩子一樣,有魯莽和不道德的行為;或像嬰幼兒那樣,自我中心化,自私和自我膨脹。

"

美國總統小布什從小生活在高壓的競爭環境中。

他的母親設置了“家庭比賽成績表”,嚴格記錄每個孩子在任何一場遊戲中的表現。小布什回憶說,自己的母親像一個陸軍訓練官,非常直言不諱,怎麼想怎麼說,有時還會大發雷霆。據小布什叔叔說,大發雷霆通常包括扇耳光和打孩子。

而父親的過度優秀,也給小布什很大壓力。一方面,小布什崇拜並渴望效仿父親;另一方面,從內心深處,他厭惡父親,父親的成功使他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長期生活在父母權威管教和光環之下,成年後的小布什一度既自卑又叛逆,繼而酗酒、生活放蕩、情緒極度不穩定。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撫育方式影響孩子大腦的電—化學模式,而電—化學模式支配著人的思想和感情。例如,一個母親患有抑鬱症,她會用抑鬱的行為方式對待孩子,這些抑鬱的模式就會烙刻在孩子的大腦中,孩子極大可能在成年後也患上抑鬱症。

除了腦電波,皮質醇水平高低也會受到童年經歷的巨大影響。

在正常人體內,皮質醇水平會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不停上升或下降,但如果我們在6歲之前生活在氣氛緊張的家庭環境中,我們大腦中就會被設置了一個失靈的調控器(它負責設置我們體內的皮質醇水平),使皮質醇水平異常。

例如,一個成年人在童年時被父母虐待或忽視,那麼這個人的應激系統要麼會關閉(皮質醇水平過低),要麼會一直處於警戒狀態(皮質醇水平過高)。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所以說,童年時候的經歷,尤其是人生前6年所受到的撫育方式,直接影響著我們的一生。這個觀點,在奧利弗·詹姆斯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中,得到了具體的闡述跟解答。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英國兒童心理學家、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奧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書中結合個人自身經歷和大量名人如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邁克爾傑克遜等相關案例,向我們生動解剖了原生家庭撫育方式對個人是非觀、關係模式、自我界限的影響,以及如何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01 0—6個月形成的自體感


自體感,是一種對自我存在的感覺和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最開始的自體感是從出生到6個月開始發展的。自體感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在此階段,嬰兒是否受到共情撫育。

缺乏共情的早期撫育,可能造成不成熟的成年人。他們心理髮展受阻,容易像小孩子一樣,有魯莽和不道德的行為;或像嬰幼兒那樣,自我中心化,自私和自我膨脹。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缺乏母親或其他照顧者的共情,嬰兒會逐漸失去快樂的能力,並且會通過兩種主要的方式進行補償。

第1種方式是變得狂躁。

無論多麼疲倦,嬰兒會始終處於過度警覺和清醒的狀態。如果嬰兒對聲音或其他刺激過度敏感,沉迷於重複有節奏的動作,例如搖擺或吮吸;或者呼吸、心跳加速,吞嚥食物也加快,極大可能表明嬰兒因缺乏快樂而絕望。

第2種方式是變得壓抑、消極。

當嬰兒通過搖晃身體、轉頭、抓撓皮膚等方式吸引父母注意,而父母沒有及時響應和滿足嬰兒的需求,長此以往,嬰兒會完全退縮,變得嗜睡,軟弱無力,呼吸變得又淺又慢,不願意吃東西,臉上留著淚痕面無表情,迴避他人。

這2種補償方式,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問題,並在童年後期和成年期表現出來,比如多動症、進食障礙、成癮行為和人格障礙。

"

美國總統小布什從小生活在高壓的競爭環境中。

他的母親設置了“家庭比賽成績表”,嚴格記錄每個孩子在任何一場遊戲中的表現。小布什回憶說,自己的母親像一個陸軍訓練官,非常直言不諱,怎麼想怎麼說,有時還會大發雷霆。據小布什叔叔說,大發雷霆通常包括扇耳光和打孩子。

而父親的過度優秀,也給小布什很大壓力。一方面,小布什崇拜並渴望效仿父親;另一方面,從內心深處,他厭惡父親,父親的成功使他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長期生活在父母權威管教和光環之下,成年後的小布什一度既自卑又叛逆,繼而酗酒、生活放蕩、情緒極度不穩定。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撫育方式影響孩子大腦的電—化學模式,而電—化學模式支配著人的思想和感情。例如,一個母親患有抑鬱症,她會用抑鬱的行為方式對待孩子,這些抑鬱的模式就會烙刻在孩子的大腦中,孩子極大可能在成年後也患上抑鬱症。

除了腦電波,皮質醇水平高低也會受到童年經歷的巨大影響。

在正常人體內,皮質醇水平會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不停上升或下降,但如果我們在6歲之前生活在氣氛緊張的家庭環境中,我們大腦中就會被設置了一個失靈的調控器(它負責設置我們體內的皮質醇水平),使皮質醇水平異常。

例如,一個成年人在童年時被父母虐待或忽視,那麼這個人的應激系統要麼會關閉(皮質醇水平過低),要麼會一直處於警戒狀態(皮質醇水平過高)。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所以說,童年時候的經歷,尤其是人生前6年所受到的撫育方式,直接影響著我們的一生。這個觀點,在奧利弗·詹姆斯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中,得到了具體的闡述跟解答。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英國兒童心理學家、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奧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書中結合個人自身經歷和大量名人如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邁克爾傑克遜等相關案例,向我們生動解剖了原生家庭撫育方式對個人是非觀、關係模式、自我界限的影響,以及如何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01 0—6個月形成的自體感


自體感,是一種對自我存在的感覺和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最開始的自體感是從出生到6個月開始發展的。自體感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在此階段,嬰兒是否受到共情撫育。

缺乏共情的早期撫育,可能造成不成熟的成年人。他們心理髮展受阻,容易像小孩子一樣,有魯莽和不道德的行為;或像嬰幼兒那樣,自我中心化,自私和自我膨脹。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缺乏母親或其他照顧者的共情,嬰兒會逐漸失去快樂的能力,並且會通過兩種主要的方式進行補償。

第1種方式是變得狂躁。

無論多麼疲倦,嬰兒會始終處於過度警覺和清醒的狀態。如果嬰兒對聲音或其他刺激過度敏感,沉迷於重複有節奏的動作,例如搖擺或吮吸;或者呼吸、心跳加速,吞嚥食物也加快,極大可能表明嬰兒因缺乏快樂而絕望。

第2種方式是變得壓抑、消極。

當嬰兒通過搖晃身體、轉頭、抓撓皮膚等方式吸引父母注意,而父母沒有及時響應和滿足嬰兒的需求,長此以往,嬰兒會完全退縮,變得嗜睡,軟弱無力,呼吸變得又淺又慢,不願意吃東西,臉上留著淚痕面無表情,迴避他人。

這2種補償方式,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問題,並在童年後期和成年期表現出來,比如多動症、進食障礙、成癮行為和人格障礙。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電影導演伍迪•艾倫的生活經歷很好說明這點。

在他的傳記裡,作者是這樣描述他的嬰兒期的:

在他一歲生日後不久,他母親在曼哈頓的一家花店找到了一份會計工作,開始每天往返與城市之間。

她請保姆在家照顧兒子,並且經常換保姆。這些保姆大多是受教育程度低的年輕女性,她們迫切需要錢,對兒童早期發展的細微問題並不感興趣。

伍迪後來回憶,保姆們經常邀請朋友來家裡閒聊,卻讓他一個人獨自玩耍。

晚上他母親下班回家,幾乎沒有時間在他睡前給他講故事。他也經常惹怒他,那時母親就會動手打他。

因此他從小就相信自己生來就是個不受待見的孩子。

可見,伍迪•艾倫在嬰兒期就沒有得到共情式的撫育,這樣的經歷造就了他人格障礙的可能性。或許這就可以解釋他為什麼不喜歡與人接觸,為什麼總以為別人對他懷有敵意。

到了童年期,又因為經常被母親體罰,他的人格障礙更加嚴重,成為一個憤怒但有潛在惡意和破壞性的人。後來他對待他情人的手段就說明了這點。

02 0—3歲時的關係模式


關心模式是指我們對其他人的基本期望,從而在情感上產生親密與否的關係。這個模式主要在0-3歲就萌芽了。

關心模式有3種類型:迴避型依戀、纏人型依戀、混亂型依戀、安全型依戀

"

美國總統小布什從小生活在高壓的競爭環境中。

他的母親設置了“家庭比賽成績表”,嚴格記錄每個孩子在任何一場遊戲中的表現。小布什回憶說,自己的母親像一個陸軍訓練官,非常直言不諱,怎麼想怎麼說,有時還會大發雷霆。據小布什叔叔說,大發雷霆通常包括扇耳光和打孩子。

而父親的過度優秀,也給小布什很大壓力。一方面,小布什崇拜並渴望效仿父親;另一方面,從內心深處,他厭惡父親,父親的成功使他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長期生活在父母權威管教和光環之下,成年後的小布什一度既自卑又叛逆,繼而酗酒、生活放蕩、情緒極度不穩定。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撫育方式影響孩子大腦的電—化學模式,而電—化學模式支配著人的思想和感情。例如,一個母親患有抑鬱症,她會用抑鬱的行為方式對待孩子,這些抑鬱的模式就會烙刻在孩子的大腦中,孩子極大可能在成年後也患上抑鬱症。

除了腦電波,皮質醇水平高低也會受到童年經歷的巨大影響。

在正常人體內,皮質醇水平會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不停上升或下降,但如果我們在6歲之前生活在氣氛緊張的家庭環境中,我們大腦中就會被設置了一個失靈的調控器(它負責設置我們體內的皮質醇水平),使皮質醇水平異常。

例如,一個成年人在童年時被父母虐待或忽視,那麼這個人的應激系統要麼會關閉(皮質醇水平過低),要麼會一直處於警戒狀態(皮質醇水平過高)。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所以說,童年時候的經歷,尤其是人生前6年所受到的撫育方式,直接影響著我們的一生。這個觀點,在奧利弗·詹姆斯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中,得到了具體的闡述跟解答。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英國兒童心理學家、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奧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書中結合個人自身經歷和大量名人如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邁克爾傑克遜等相關案例,向我們生動解剖了原生家庭撫育方式對個人是非觀、關係模式、自我界限的影響,以及如何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01 0—6個月形成的自體感


自體感,是一種對自我存在的感覺和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最開始的自體感是從出生到6個月開始發展的。自體感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在此階段,嬰兒是否受到共情撫育。

缺乏共情的早期撫育,可能造成不成熟的成年人。他們心理髮展受阻,容易像小孩子一樣,有魯莽和不道德的行為;或像嬰幼兒那樣,自我中心化,自私和自我膨脹。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缺乏母親或其他照顧者的共情,嬰兒會逐漸失去快樂的能力,並且會通過兩種主要的方式進行補償。

第1種方式是變得狂躁。

無論多麼疲倦,嬰兒會始終處於過度警覺和清醒的狀態。如果嬰兒對聲音或其他刺激過度敏感,沉迷於重複有節奏的動作,例如搖擺或吮吸;或者呼吸、心跳加速,吞嚥食物也加快,極大可能表明嬰兒因缺乏快樂而絕望。

第2種方式是變得壓抑、消極。

當嬰兒通過搖晃身體、轉頭、抓撓皮膚等方式吸引父母注意,而父母沒有及時響應和滿足嬰兒的需求,長此以往,嬰兒會完全退縮,變得嗜睡,軟弱無力,呼吸變得又淺又慢,不願意吃東西,臉上留著淚痕面無表情,迴避他人。

這2種補償方式,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問題,並在童年後期和成年期表現出來,比如多動症、進食障礙、成癮行為和人格障礙。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電影導演伍迪•艾倫的生活經歷很好說明這點。

在他的傳記裡,作者是這樣描述他的嬰兒期的:

在他一歲生日後不久,他母親在曼哈頓的一家花店找到了一份會計工作,開始每天往返與城市之間。

她請保姆在家照顧兒子,並且經常換保姆。這些保姆大多是受教育程度低的年輕女性,她們迫切需要錢,對兒童早期發展的細微問題並不感興趣。

伍迪後來回憶,保姆們經常邀請朋友來家裡閒聊,卻讓他一個人獨自玩耍。

晚上他母親下班回家,幾乎沒有時間在他睡前給他講故事。他也經常惹怒他,那時母親就會動手打他。

因此他從小就相信自己生來就是個不受待見的孩子。

可見,伍迪•艾倫在嬰兒期就沒有得到共情式的撫育,這樣的經歷造就了他人格障礙的可能性。或許這就可以解釋他為什麼不喜歡與人接觸,為什麼總以為別人對他懷有敵意。

到了童年期,又因為經常被母親體罰,他的人格障礙更加嚴重,成為一個憤怒但有潛在惡意和破壞性的人。後來他對待他情人的手段就說明了這點。

02 0—3歲時的關係模式


關心模式是指我們對其他人的基本期望,從而在情感上產生親密與否的關係。這個模式主要在0-3歲就萌芽了。

關心模式有3種類型:迴避型依戀、纏人型依戀、混亂型依戀、安全型依戀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 迴避型依戀模式

迴避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20%,這類人群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想要自給自足。既不依賴別人,也不被別人依賴。通常認為其他人都是有敵意的,預料到這一點,迴避型依戀者一般會在別人面前表現出尖刻和固執。當不得不與人交往,就會採用盛氣凌人和專橫的態度。更喜歡工作而非談戀愛,認為在工作上取得的成功就會有幸福的愛情。

研究發現,在3—9個月大時,迴避型嬰兒的母親比其他依戀型嬰兒的母親更喋喋不休。這類母親自說自話,大多數情況下她不是對嬰兒的動作或聲音的迴應,而是由她自己的情緒或意識的性質驅動。

她會打斷嬰兒的注意力,將其重新定向到她自己想要的方向;如果嬰兒睡著了,她可能會叫醒嬰兒,迫使嬰兒注意。所有行為都由她主導,孩子很快就會放棄主動接觸的嘗試,因為她傳遞給孩子的態度總是消極的,面部表情常常是憤怒或者是譴責性的。

■ 纏人型依戀模式

纏人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10%,這類人群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是別人不一定想和他們親密。面對缺乏親密的情感關係,他們會感到不自在、孤獨。在人際關係上很容易出現高峰和低谷,經常會有極度衝突和不滿;在工作上,喜歡與他人合作,不喜歡單獨工作。

與迴避型依戀者的母親相比,纏人型幼兒的母親是令人困惑的:她們可能願意抱起孩子,但是動作是沒有溫情的,也不伴有親吻或關愛的話語。甚至,她們抱孩子的動作也不協調,笨手笨腳,常讓孩子感到不舒服和輕度不安。

"

美國總統小布什從小生活在高壓的競爭環境中。

他的母親設置了“家庭比賽成績表”,嚴格記錄每個孩子在任何一場遊戲中的表現。小布什回憶說,自己的母親像一個陸軍訓練官,非常直言不諱,怎麼想怎麼說,有時還會大發雷霆。據小布什叔叔說,大發雷霆通常包括扇耳光和打孩子。

而父親的過度優秀,也給小布什很大壓力。一方面,小布什崇拜並渴望效仿父親;另一方面,從內心深處,他厭惡父親,父親的成功使他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長期生活在父母權威管教和光環之下,成年後的小布什一度既自卑又叛逆,繼而酗酒、生活放蕩、情緒極度不穩定。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撫育方式影響孩子大腦的電—化學模式,而電—化學模式支配著人的思想和感情。例如,一個母親患有抑鬱症,她會用抑鬱的行為方式對待孩子,這些抑鬱的模式就會烙刻在孩子的大腦中,孩子極大可能在成年後也患上抑鬱症。

除了腦電波,皮質醇水平高低也會受到童年經歷的巨大影響。

在正常人體內,皮質醇水平會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不停上升或下降,但如果我們在6歲之前生活在氣氛緊張的家庭環境中,我們大腦中就會被設置了一個失靈的調控器(它負責設置我們體內的皮質醇水平),使皮質醇水平異常。

例如,一個成年人在童年時被父母虐待或忽視,那麼這個人的應激系統要麼會關閉(皮質醇水平過低),要麼會一直處於警戒狀態(皮質醇水平過高)。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所以說,童年時候的經歷,尤其是人生前6年所受到的撫育方式,直接影響著我們的一生。這個觀點,在奧利弗·詹姆斯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中,得到了具體的闡述跟解答。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英國兒童心理學家、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奧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書中結合個人自身經歷和大量名人如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邁克爾傑克遜等相關案例,向我們生動解剖了原生家庭撫育方式對個人是非觀、關係模式、自我界限的影響,以及如何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01 0—6個月形成的自體感


自體感,是一種對自我存在的感覺和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最開始的自體感是從出生到6個月開始發展的。自體感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在此階段,嬰兒是否受到共情撫育。

缺乏共情的早期撫育,可能造成不成熟的成年人。他們心理髮展受阻,容易像小孩子一樣,有魯莽和不道德的行為;或像嬰幼兒那樣,自我中心化,自私和自我膨脹。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缺乏母親或其他照顧者的共情,嬰兒會逐漸失去快樂的能力,並且會通過兩種主要的方式進行補償。

第1種方式是變得狂躁。

無論多麼疲倦,嬰兒會始終處於過度警覺和清醒的狀態。如果嬰兒對聲音或其他刺激過度敏感,沉迷於重複有節奏的動作,例如搖擺或吮吸;或者呼吸、心跳加速,吞嚥食物也加快,極大可能表明嬰兒因缺乏快樂而絕望。

第2種方式是變得壓抑、消極。

當嬰兒通過搖晃身體、轉頭、抓撓皮膚等方式吸引父母注意,而父母沒有及時響應和滿足嬰兒的需求,長此以往,嬰兒會完全退縮,變得嗜睡,軟弱無力,呼吸變得又淺又慢,不願意吃東西,臉上留著淚痕面無表情,迴避他人。

這2種補償方式,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問題,並在童年後期和成年期表現出來,比如多動症、進食障礙、成癮行為和人格障礙。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電影導演伍迪•艾倫的生活經歷很好說明這點。

在他的傳記裡,作者是這樣描述他的嬰兒期的:

在他一歲生日後不久,他母親在曼哈頓的一家花店找到了一份會計工作,開始每天往返與城市之間。

她請保姆在家照顧兒子,並且經常換保姆。這些保姆大多是受教育程度低的年輕女性,她們迫切需要錢,對兒童早期發展的細微問題並不感興趣。

伍迪後來回憶,保姆們經常邀請朋友來家裡閒聊,卻讓他一個人獨自玩耍。

晚上他母親下班回家,幾乎沒有時間在他睡前給他講故事。他也經常惹怒他,那時母親就會動手打他。

因此他從小就相信自己生來就是個不受待見的孩子。

可見,伍迪•艾倫在嬰兒期就沒有得到共情式的撫育,這樣的經歷造就了他人格障礙的可能性。或許這就可以解釋他為什麼不喜歡與人接觸,為什麼總以為別人對他懷有敵意。

到了童年期,又因為經常被母親體罰,他的人格障礙更加嚴重,成為一個憤怒但有潛在惡意和破壞性的人。後來他對待他情人的手段就說明了這點。

02 0—3歲時的關係模式


關心模式是指我們對其他人的基本期望,從而在情感上產生親密與否的關係。這個模式主要在0-3歲就萌芽了。

關心模式有3種類型:迴避型依戀、纏人型依戀、混亂型依戀、安全型依戀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 迴避型依戀模式

迴避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20%,這類人群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想要自給自足。既不依賴別人,也不被別人依賴。通常認為其他人都是有敵意的,預料到這一點,迴避型依戀者一般會在別人面前表現出尖刻和固執。當不得不與人交往,就會採用盛氣凌人和專橫的態度。更喜歡工作而非談戀愛,認為在工作上取得的成功就會有幸福的愛情。

研究發現,在3—9個月大時,迴避型嬰兒的母親比其他依戀型嬰兒的母親更喋喋不休。這類母親自說自話,大多數情況下她不是對嬰兒的動作或聲音的迴應,而是由她自己的情緒或意識的性質驅動。

她會打斷嬰兒的注意力,將其重新定向到她自己想要的方向;如果嬰兒睡著了,她可能會叫醒嬰兒,迫使嬰兒注意。所有行為都由她主導,孩子很快就會放棄主動接觸的嘗試,因為她傳遞給孩子的態度總是消極的,面部表情常常是憤怒或者是譴責性的。

■ 纏人型依戀模式

纏人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10%,這類人群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是別人不一定想和他們親密。面對缺乏親密的情感關係,他們會感到不自在、孤獨。在人際關係上很容易出現高峰和低谷,經常會有極度衝突和不滿;在工作上,喜歡與他人合作,不喜歡單獨工作。

與迴避型依戀者的母親相比,纏人型幼兒的母親是令人困惑的:她們可能願意抱起孩子,但是動作是沒有溫情的,也不伴有親吻或關愛的話語。甚至,她們抱孩子的動作也不協調,笨手笨腳,常讓孩子感到不舒服和輕度不安。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 混亂型依戀模式

混亂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20%,是前兩種模式的混合體。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是纏人型依戀者,渴望情感上的親密關係,一旦擁有,又會像迴避型依戀者,發現自己很難去信任和依賴他人。

混亂型依戀模式的成因很明確,在遭受了嚴重的虐待或忽視的孩子們中,有85%是混亂型依戀者,這是歷經極其令人不安的撫育方式的反應。與其他類型依戀者的父母相比,混亂型依戀者的父母更有可能是酗酒者或藥物濫用者,更有可能使用暴力或者患有精神疾病。

其母親的撫育方式是自相矛盾的,既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滿足孩子的需求,但她又虐待和忽視孩子,這最終造成了混亂型依戀模式。

■ 安全型依戀模式

安全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50%,這類人群比較容易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起密切的關係,可以舒服自在地依靠他人或被他人依靠。既不會害怕獨處,也不會擔心不被別人接納。與其他類型依戀者組成的伴侶相比,安全性依戀者組成的伴侶是最和諧的,吹毛求疵和衝突都比較少見,更多的是溫情和友善。

安全型依戀模式的成因是敏感的母親積極迴應孩子的需求。她們很有興趣與孩子互動,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喜歡與孩子進行身體接觸和眼神交流,對孩子很上心,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愛。如果她的生活出了問題,她會盡量避免使負面情緒滲透到親子關係中。與其他類型依戀者的母親相比,安全性依戀者的母親本身就不太可能患抑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也不太可能酗酒或吸毒。

"

美國總統小布什從小生活在高壓的競爭環境中。

他的母親設置了“家庭比賽成績表”,嚴格記錄每個孩子在任何一場遊戲中的表現。小布什回憶說,自己的母親像一個陸軍訓練官,非常直言不諱,怎麼想怎麼說,有時還會大發雷霆。據小布什叔叔說,大發雷霆通常包括扇耳光和打孩子。

而父親的過度優秀,也給小布什很大壓力。一方面,小布什崇拜並渴望效仿父親;另一方面,從內心深處,他厭惡父親,父親的成功使他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長期生活在父母權威管教和光環之下,成年後的小布什一度既自卑又叛逆,繼而酗酒、生活放蕩、情緒極度不穩定。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撫育方式影響孩子大腦的電—化學模式,而電—化學模式支配著人的思想和感情。例如,一個母親患有抑鬱症,她會用抑鬱的行為方式對待孩子,這些抑鬱的模式就會烙刻在孩子的大腦中,孩子極大可能在成年後也患上抑鬱症。

除了腦電波,皮質醇水平高低也會受到童年經歷的巨大影響。

在正常人體內,皮質醇水平會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不停上升或下降,但如果我們在6歲之前生活在氣氛緊張的家庭環境中,我們大腦中就會被設置了一個失靈的調控器(它負責設置我們體內的皮質醇水平),使皮質醇水平異常。

例如,一個成年人在童年時被父母虐待或忽視,那麼這個人的應激系統要麼會關閉(皮質醇水平過低),要麼會一直處於警戒狀態(皮質醇水平過高)。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所以說,童年時候的經歷,尤其是人生前6年所受到的撫育方式,直接影響著我們的一生。這個觀點,在奧利弗·詹姆斯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中,得到了具體的闡述跟解答。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英國兒童心理學家、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奧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書中結合個人自身經歷和大量名人如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邁克爾傑克遜等相關案例,向我們生動解剖了原生家庭撫育方式對個人是非觀、關係模式、自我界限的影響,以及如何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01 0—6個月形成的自體感


自體感,是一種對自我存在的感覺和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最開始的自體感是從出生到6個月開始發展的。自體感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在此階段,嬰兒是否受到共情撫育。

缺乏共情的早期撫育,可能造成不成熟的成年人。他們心理髮展受阻,容易像小孩子一樣,有魯莽和不道德的行為;或像嬰幼兒那樣,自我中心化,自私和自我膨脹。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缺乏母親或其他照顧者的共情,嬰兒會逐漸失去快樂的能力,並且會通過兩種主要的方式進行補償。

第1種方式是變得狂躁。

無論多麼疲倦,嬰兒會始終處於過度警覺和清醒的狀態。如果嬰兒對聲音或其他刺激過度敏感,沉迷於重複有節奏的動作,例如搖擺或吮吸;或者呼吸、心跳加速,吞嚥食物也加快,極大可能表明嬰兒因缺乏快樂而絕望。

第2種方式是變得壓抑、消極。

當嬰兒通過搖晃身體、轉頭、抓撓皮膚等方式吸引父母注意,而父母沒有及時響應和滿足嬰兒的需求,長此以往,嬰兒會完全退縮,變得嗜睡,軟弱無力,呼吸變得又淺又慢,不願意吃東西,臉上留著淚痕面無表情,迴避他人。

這2種補償方式,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問題,並在童年後期和成年期表現出來,比如多動症、進食障礙、成癮行為和人格障礙。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電影導演伍迪•艾倫的生活經歷很好說明這點。

在他的傳記裡,作者是這樣描述他的嬰兒期的:

在他一歲生日後不久,他母親在曼哈頓的一家花店找到了一份會計工作,開始每天往返與城市之間。

她請保姆在家照顧兒子,並且經常換保姆。這些保姆大多是受教育程度低的年輕女性,她們迫切需要錢,對兒童早期發展的細微問題並不感興趣。

伍迪後來回憶,保姆們經常邀請朋友來家裡閒聊,卻讓他一個人獨自玩耍。

晚上他母親下班回家,幾乎沒有時間在他睡前給他講故事。他也經常惹怒他,那時母親就會動手打他。

因此他從小就相信自己生來就是個不受待見的孩子。

可見,伍迪•艾倫在嬰兒期就沒有得到共情式的撫育,這樣的經歷造就了他人格障礙的可能性。或許這就可以解釋他為什麼不喜歡與人接觸,為什麼總以為別人對他懷有敵意。

到了童年期,又因為經常被母親體罰,他的人格障礙更加嚴重,成為一個憤怒但有潛在惡意和破壞性的人。後來他對待他情人的手段就說明了這點。

02 0—3歲時的關係模式


關心模式是指我們對其他人的基本期望,從而在情感上產生親密與否的關係。這個模式主要在0-3歲就萌芽了。

關心模式有3種類型:迴避型依戀、纏人型依戀、混亂型依戀、安全型依戀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 迴避型依戀模式

迴避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20%,這類人群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想要自給自足。既不依賴別人,也不被別人依賴。通常認為其他人都是有敵意的,預料到這一點,迴避型依戀者一般會在別人面前表現出尖刻和固執。當不得不與人交往,就會採用盛氣凌人和專橫的態度。更喜歡工作而非談戀愛,認為在工作上取得的成功就會有幸福的愛情。

研究發現,在3—9個月大時,迴避型嬰兒的母親比其他依戀型嬰兒的母親更喋喋不休。這類母親自說自話,大多數情況下她不是對嬰兒的動作或聲音的迴應,而是由她自己的情緒或意識的性質驅動。

她會打斷嬰兒的注意力,將其重新定向到她自己想要的方向;如果嬰兒睡著了,她可能會叫醒嬰兒,迫使嬰兒注意。所有行為都由她主導,孩子很快就會放棄主動接觸的嘗試,因為她傳遞給孩子的態度總是消極的,面部表情常常是憤怒或者是譴責性的。

■ 纏人型依戀模式

纏人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10%,這類人群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是別人不一定想和他們親密。面對缺乏親密的情感關係,他們會感到不自在、孤獨。在人際關係上很容易出現高峰和低谷,經常會有極度衝突和不滿;在工作上,喜歡與他人合作,不喜歡單獨工作。

與迴避型依戀者的母親相比,纏人型幼兒的母親是令人困惑的:她們可能願意抱起孩子,但是動作是沒有溫情的,也不伴有親吻或關愛的話語。甚至,她們抱孩子的動作也不協調,笨手笨腳,常讓孩子感到不舒服和輕度不安。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 混亂型依戀模式

混亂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20%,是前兩種模式的混合體。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是纏人型依戀者,渴望情感上的親密關係,一旦擁有,又會像迴避型依戀者,發現自己很難去信任和依賴他人。

混亂型依戀模式的成因很明確,在遭受了嚴重的虐待或忽視的孩子們中,有85%是混亂型依戀者,這是歷經極其令人不安的撫育方式的反應。與其他類型依戀者的父母相比,混亂型依戀者的父母更有可能是酗酒者或藥物濫用者,更有可能使用暴力或者患有精神疾病。

其母親的撫育方式是自相矛盾的,既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滿足孩子的需求,但她又虐待和忽視孩子,這最終造成了混亂型依戀模式。

■ 安全型依戀模式

安全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50%,這類人群比較容易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起密切的關係,可以舒服自在地依靠他人或被他人依靠。既不會害怕獨處,也不會擔心不被別人接納。與其他類型依戀者組成的伴侶相比,安全性依戀者組成的伴侶是最和諧的,吹毛求疵和衝突都比較少見,更多的是溫情和友善。

安全型依戀模式的成因是敏感的母親積極迴應孩子的需求。她們很有興趣與孩子互動,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喜歡與孩子進行身體接觸和眼神交流,對孩子很上心,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愛。如果她的生活出了問題,她會盡量避免使負面情緒滲透到親子關係中。與其他類型依戀者的母親相比,安全性依戀者的母親本身就不太可能患抑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也不太可能酗酒或吸毒。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依戀模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有一定的靈活性,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們的依戀關係劇本可以被重新編輯。

03 3—6歲的良心


良心是關於對與錯的一套信念,它通過個人道德準則和社會習俗來管制本我(潛意識,代表慾望)。3-6歲的階段,是良心的形成期。

良心有3種類型:懲罰性、脆弱性、善良性

■ 懲罰性

懲罰性良心的人傾向於墨守成規,與權威站在一起。個性會被壓制,可能愛挑刺,有強迫症和神經症的傾向,如潔癖、抑鬱症、歇斯底里恐懼症等。無論是在中小學、大學還是職場,他們都很勤奮,但可能缺乏創造性。

強制、專制型撫育方式是懲罰性良心產生的原因。父母不斷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強制到孩子身上,誤以為那就是孩子的思想和感受。如果孩子偏離了父母設定的劇本,父母會想盡辦法使預言實現。

除了思想和感受強制,父母也會把自己無法忍受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有一個著名的踢貓效應說明了這個現象:爸爸在公司受了氣,回家把在旁邊玩耍的孩子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順勢踢了旁邊的貓。長大後,這個踢貓的孩子,極有可能用同樣的方式,遷怒於工作中的下屬或者生活中的伴侶和孩子身上。

"

美國總統小布什從小生活在高壓的競爭環境中。

他的母親設置了“家庭比賽成績表”,嚴格記錄每個孩子在任何一場遊戲中的表現。小布什回憶說,自己的母親像一個陸軍訓練官,非常直言不諱,怎麼想怎麼說,有時還會大發雷霆。據小布什叔叔說,大發雷霆通常包括扇耳光和打孩子。

而父親的過度優秀,也給小布什很大壓力。一方面,小布什崇拜並渴望效仿父親;另一方面,從內心深處,他厭惡父親,父親的成功使他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長期生活在父母權威管教和光環之下,成年後的小布什一度既自卑又叛逆,繼而酗酒、生活放蕩、情緒極度不穩定。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撫育方式影響孩子大腦的電—化學模式,而電—化學模式支配著人的思想和感情。例如,一個母親患有抑鬱症,她會用抑鬱的行為方式對待孩子,這些抑鬱的模式就會烙刻在孩子的大腦中,孩子極大可能在成年後也患上抑鬱症。

除了腦電波,皮質醇水平高低也會受到童年經歷的巨大影響。

在正常人體內,皮質醇水平會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不停上升或下降,但如果我們在6歲之前生活在氣氛緊張的家庭環境中,我們大腦中就會被設置了一個失靈的調控器(它負責設置我們體內的皮質醇水平),使皮質醇水平異常。

例如,一個成年人在童年時被父母虐待或忽視,那麼這個人的應激系統要麼會關閉(皮質醇水平過低),要麼會一直處於警戒狀態(皮質醇水平過高)。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所以說,童年時候的經歷,尤其是人生前6年所受到的撫育方式,直接影響著我們的一生。這個觀點,在奧利弗·詹姆斯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中,得到了具體的闡述跟解答。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英國兒童心理學家、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奧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書中結合個人自身經歷和大量名人如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邁克爾傑克遜等相關案例,向我們生動解剖了原生家庭撫育方式對個人是非觀、關係模式、自我界限的影響,以及如何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01 0—6個月形成的自體感


自體感,是一種對自我存在的感覺和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最開始的自體感是從出生到6個月開始發展的。自體感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在此階段,嬰兒是否受到共情撫育。

缺乏共情的早期撫育,可能造成不成熟的成年人。他們心理髮展受阻,容易像小孩子一樣,有魯莽和不道德的行為;或像嬰幼兒那樣,自我中心化,自私和自我膨脹。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缺乏母親或其他照顧者的共情,嬰兒會逐漸失去快樂的能力,並且會通過兩種主要的方式進行補償。

第1種方式是變得狂躁。

無論多麼疲倦,嬰兒會始終處於過度警覺和清醒的狀態。如果嬰兒對聲音或其他刺激過度敏感,沉迷於重複有節奏的動作,例如搖擺或吮吸;或者呼吸、心跳加速,吞嚥食物也加快,極大可能表明嬰兒因缺乏快樂而絕望。

第2種方式是變得壓抑、消極。

當嬰兒通過搖晃身體、轉頭、抓撓皮膚等方式吸引父母注意,而父母沒有及時響應和滿足嬰兒的需求,長此以往,嬰兒會完全退縮,變得嗜睡,軟弱無力,呼吸變得又淺又慢,不願意吃東西,臉上留著淚痕面無表情,迴避他人。

這2種補償方式,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問題,並在童年後期和成年期表現出來,比如多動症、進食障礙、成癮行為和人格障礙。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電影導演伍迪•艾倫的生活經歷很好說明這點。

在他的傳記裡,作者是這樣描述他的嬰兒期的:

在他一歲生日後不久,他母親在曼哈頓的一家花店找到了一份會計工作,開始每天往返與城市之間。

她請保姆在家照顧兒子,並且經常換保姆。這些保姆大多是受教育程度低的年輕女性,她們迫切需要錢,對兒童早期發展的細微問題並不感興趣。

伍迪後來回憶,保姆們經常邀請朋友來家裡閒聊,卻讓他一個人獨自玩耍。

晚上他母親下班回家,幾乎沒有時間在他睡前給他講故事。他也經常惹怒他,那時母親就會動手打他。

因此他從小就相信自己生來就是個不受待見的孩子。

可見,伍迪•艾倫在嬰兒期就沒有得到共情式的撫育,這樣的經歷造就了他人格障礙的可能性。或許這就可以解釋他為什麼不喜歡與人接觸,為什麼總以為別人對他懷有敵意。

到了童年期,又因為經常被母親體罰,他的人格障礙更加嚴重,成為一個憤怒但有潛在惡意和破壞性的人。後來他對待他情人的手段就說明了這點。

02 0—3歲時的關係模式


關心模式是指我們對其他人的基本期望,從而在情感上產生親密與否的關係。這個模式主要在0-3歲就萌芽了。

關心模式有3種類型:迴避型依戀、纏人型依戀、混亂型依戀、安全型依戀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 迴避型依戀模式

迴避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20%,這類人群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想要自給自足。既不依賴別人,也不被別人依賴。通常認為其他人都是有敵意的,預料到這一點,迴避型依戀者一般會在別人面前表現出尖刻和固執。當不得不與人交往,就會採用盛氣凌人和專橫的態度。更喜歡工作而非談戀愛,認為在工作上取得的成功就會有幸福的愛情。

研究發現,在3—9個月大時,迴避型嬰兒的母親比其他依戀型嬰兒的母親更喋喋不休。這類母親自說自話,大多數情況下她不是對嬰兒的動作或聲音的迴應,而是由她自己的情緒或意識的性質驅動。

她會打斷嬰兒的注意力,將其重新定向到她自己想要的方向;如果嬰兒睡著了,她可能會叫醒嬰兒,迫使嬰兒注意。所有行為都由她主導,孩子很快就會放棄主動接觸的嘗試,因為她傳遞給孩子的態度總是消極的,面部表情常常是憤怒或者是譴責性的。

■ 纏人型依戀模式

纏人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10%,這類人群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是別人不一定想和他們親密。面對缺乏親密的情感關係,他們會感到不自在、孤獨。在人際關係上很容易出現高峰和低谷,經常會有極度衝突和不滿;在工作上,喜歡與他人合作,不喜歡單獨工作。

與迴避型依戀者的母親相比,纏人型幼兒的母親是令人困惑的:她們可能願意抱起孩子,但是動作是沒有溫情的,也不伴有親吻或關愛的話語。甚至,她們抱孩子的動作也不協調,笨手笨腳,常讓孩子感到不舒服和輕度不安。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 混亂型依戀模式

混亂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20%,是前兩種模式的混合體。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是纏人型依戀者,渴望情感上的親密關係,一旦擁有,又會像迴避型依戀者,發現自己很難去信任和依賴他人。

混亂型依戀模式的成因很明確,在遭受了嚴重的虐待或忽視的孩子們中,有85%是混亂型依戀者,這是歷經極其令人不安的撫育方式的反應。與其他類型依戀者的父母相比,混亂型依戀者的父母更有可能是酗酒者或藥物濫用者,更有可能使用暴力或者患有精神疾病。

其母親的撫育方式是自相矛盾的,既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滿足孩子的需求,但她又虐待和忽視孩子,這最終造成了混亂型依戀模式。

■ 安全型依戀模式

安全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50%,這類人群比較容易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起密切的關係,可以舒服自在地依靠他人或被他人依靠。既不會害怕獨處,也不會擔心不被別人接納。與其他類型依戀者組成的伴侶相比,安全性依戀者組成的伴侶是最和諧的,吹毛求疵和衝突都比較少見,更多的是溫情和友善。

安全型依戀模式的成因是敏感的母親積極迴應孩子的需求。她們很有興趣與孩子互動,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喜歡與孩子進行身體接觸和眼神交流,對孩子很上心,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愛。如果她的生活出了問題,她會盡量避免使負面情緒滲透到親子關係中。與其他類型依戀者的母親相比,安全性依戀者的母親本身就不太可能患抑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也不太可能酗酒或吸毒。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依戀模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有一定的靈活性,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們的依戀關係劇本可以被重新編輯。

03 3—6歲的良心


良心是關於對與錯的一套信念,它通過個人道德準則和社會習俗來管制本我(潛意識,代表慾望)。3-6歲的階段,是良心的形成期。

良心有3種類型:懲罰性、脆弱性、善良性

■ 懲罰性

懲罰性良心的人傾向於墨守成規,與權威站在一起。個性會被壓制,可能愛挑刺,有強迫症和神經症的傾向,如潔癖、抑鬱症、歇斯底里恐懼症等。無論是在中小學、大學還是職場,他們都很勤奮,但可能缺乏創造性。

強制、專制型撫育方式是懲罰性良心產生的原因。父母不斷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強制到孩子身上,誤以為那就是孩子的思想和感受。如果孩子偏離了父母設定的劇本,父母會想盡辦法使預言實現。

除了思想和感受強制,父母也會把自己無法忍受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有一個著名的踢貓效應說明了這個現象:爸爸在公司受了氣,回家把在旁邊玩耍的孩子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順勢踢了旁邊的貓。長大後,這個踢貓的孩子,極有可能用同樣的方式,遷怒於工作中的下屬或者生活中的伴侶和孩子身上。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懲罰性良心的最極端類型被稱為權威主義人格,權威主義人格起源於嚴厲和懲罰性的教養方式。比如前面講到的小布什就極具權威主義人格。

■ 脆弱性

與懲罰性良心相反,具有脆弱性良心的人,反對權威,個性不受約束,極易叛逆。職業生涯很可能是不穩定和不成功的,屈從於本能,長大後容易犯罪、未成年人懷孕、酗酒、吸毒和不文明行為等。

父母混亂的、不穩定的、放縱型教養方式是形成脆弱性良心的根本原因。

美國心理學家傑裡·帕特森對於家庭管教方式的論述很精闢,他指出所有的家庭在管教孩子時都有“強制過程”,主要表現為諸如發牢騷、戲弄嘲笑、反對、大吼、羞辱、提出消極要求、不遵守要求和動手打人等行為。在培養出具有脆弱性良心的孩子的家庭,這種強制過程更為常見,父母在行為舉止上給孩子樹立了壞榜樣,培養出具有攻擊性容易衝動的孩子。

"

美國總統小布什從小生活在高壓的競爭環境中。

他的母親設置了“家庭比賽成績表”,嚴格記錄每個孩子在任何一場遊戲中的表現。小布什回憶說,自己的母親像一個陸軍訓練官,非常直言不諱,怎麼想怎麼說,有時還會大發雷霆。據小布什叔叔說,大發雷霆通常包括扇耳光和打孩子。

而父親的過度優秀,也給小布什很大壓力。一方面,小布什崇拜並渴望效仿父親;另一方面,從內心深處,他厭惡父親,父親的成功使他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長期生活在父母權威管教和光環之下,成年後的小布什一度既自卑又叛逆,繼而酗酒、生活放蕩、情緒極度不穩定。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撫育方式影響孩子大腦的電—化學模式,而電—化學模式支配著人的思想和感情。例如,一個母親患有抑鬱症,她會用抑鬱的行為方式對待孩子,這些抑鬱的模式就會烙刻在孩子的大腦中,孩子極大可能在成年後也患上抑鬱症。

除了腦電波,皮質醇水平高低也會受到童年經歷的巨大影響。

在正常人體內,皮質醇水平會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不停上升或下降,但如果我們在6歲之前生活在氣氛緊張的家庭環境中,我們大腦中就會被設置了一個失靈的調控器(它負責設置我們體內的皮質醇水平),使皮質醇水平異常。

例如,一個成年人在童年時被父母虐待或忽視,那麼這個人的應激系統要麼會關閉(皮質醇水平過低),要麼會一直處於警戒狀態(皮質醇水平過高)。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所以說,童年時候的經歷,尤其是人生前6年所受到的撫育方式,直接影響著我們的一生。這個觀點,在奧利弗·詹姆斯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中,得到了具體的闡述跟解答。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英國兒童心理學家、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奧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書中結合個人自身經歷和大量名人如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邁克爾傑克遜等相關案例,向我們生動解剖了原生家庭撫育方式對個人是非觀、關係模式、自我界限的影響,以及如何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01 0—6個月形成的自體感


自體感,是一種對自我存在的感覺和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最開始的自體感是從出生到6個月開始發展的。自體感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在此階段,嬰兒是否受到共情撫育。

缺乏共情的早期撫育,可能造成不成熟的成年人。他們心理髮展受阻,容易像小孩子一樣,有魯莽和不道德的行為;或像嬰幼兒那樣,自我中心化,自私和自我膨脹。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缺乏母親或其他照顧者的共情,嬰兒會逐漸失去快樂的能力,並且會通過兩種主要的方式進行補償。

第1種方式是變得狂躁。

無論多麼疲倦,嬰兒會始終處於過度警覺和清醒的狀態。如果嬰兒對聲音或其他刺激過度敏感,沉迷於重複有節奏的動作,例如搖擺或吮吸;或者呼吸、心跳加速,吞嚥食物也加快,極大可能表明嬰兒因缺乏快樂而絕望。

第2種方式是變得壓抑、消極。

當嬰兒通過搖晃身體、轉頭、抓撓皮膚等方式吸引父母注意,而父母沒有及時響應和滿足嬰兒的需求,長此以往,嬰兒會完全退縮,變得嗜睡,軟弱無力,呼吸變得又淺又慢,不願意吃東西,臉上留著淚痕面無表情,迴避他人。

這2種補償方式,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問題,並在童年後期和成年期表現出來,比如多動症、進食障礙、成癮行為和人格障礙。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電影導演伍迪•艾倫的生活經歷很好說明這點。

在他的傳記裡,作者是這樣描述他的嬰兒期的:

在他一歲生日後不久,他母親在曼哈頓的一家花店找到了一份會計工作,開始每天往返與城市之間。

她請保姆在家照顧兒子,並且經常換保姆。這些保姆大多是受教育程度低的年輕女性,她們迫切需要錢,對兒童早期發展的細微問題並不感興趣。

伍迪後來回憶,保姆們經常邀請朋友來家裡閒聊,卻讓他一個人獨自玩耍。

晚上他母親下班回家,幾乎沒有時間在他睡前給他講故事。他也經常惹怒他,那時母親就會動手打他。

因此他從小就相信自己生來就是個不受待見的孩子。

可見,伍迪•艾倫在嬰兒期就沒有得到共情式的撫育,這樣的經歷造就了他人格障礙的可能性。或許這就可以解釋他為什麼不喜歡與人接觸,為什麼總以為別人對他懷有敵意。

到了童年期,又因為經常被母親體罰,他的人格障礙更加嚴重,成為一個憤怒但有潛在惡意和破壞性的人。後來他對待他情人的手段就說明了這點。

02 0—3歲時的關係模式


關心模式是指我們對其他人的基本期望,從而在情感上產生親密與否的關係。這個模式主要在0-3歲就萌芽了。

關心模式有3種類型:迴避型依戀、纏人型依戀、混亂型依戀、安全型依戀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 迴避型依戀模式

迴避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20%,這類人群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想要自給自足。既不依賴別人,也不被別人依賴。通常認為其他人都是有敵意的,預料到這一點,迴避型依戀者一般會在別人面前表現出尖刻和固執。當不得不與人交往,就會採用盛氣凌人和專橫的態度。更喜歡工作而非談戀愛,認為在工作上取得的成功就會有幸福的愛情。

研究發現,在3—9個月大時,迴避型嬰兒的母親比其他依戀型嬰兒的母親更喋喋不休。這類母親自說自話,大多數情況下她不是對嬰兒的動作或聲音的迴應,而是由她自己的情緒或意識的性質驅動。

她會打斷嬰兒的注意力,將其重新定向到她自己想要的方向;如果嬰兒睡著了,她可能會叫醒嬰兒,迫使嬰兒注意。所有行為都由她主導,孩子很快就會放棄主動接觸的嘗試,因為她傳遞給孩子的態度總是消極的,面部表情常常是憤怒或者是譴責性的。

■ 纏人型依戀模式

纏人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10%,這類人群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是別人不一定想和他們親密。面對缺乏親密的情感關係,他們會感到不自在、孤獨。在人際關係上很容易出現高峰和低谷,經常會有極度衝突和不滿;在工作上,喜歡與他人合作,不喜歡單獨工作。

與迴避型依戀者的母親相比,纏人型幼兒的母親是令人困惑的:她們可能願意抱起孩子,但是動作是沒有溫情的,也不伴有親吻或關愛的話語。甚至,她們抱孩子的動作也不協調,笨手笨腳,常讓孩子感到不舒服和輕度不安。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 混亂型依戀模式

混亂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20%,是前兩種模式的混合體。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是纏人型依戀者,渴望情感上的親密關係,一旦擁有,又會像迴避型依戀者,發現自己很難去信任和依賴他人。

混亂型依戀模式的成因很明確,在遭受了嚴重的虐待或忽視的孩子們中,有85%是混亂型依戀者,這是歷經極其令人不安的撫育方式的反應。與其他類型依戀者的父母相比,混亂型依戀者的父母更有可能是酗酒者或藥物濫用者,更有可能使用暴力或者患有精神疾病。

其母親的撫育方式是自相矛盾的,既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滿足孩子的需求,但她又虐待和忽視孩子,這最終造成了混亂型依戀模式。

■ 安全型依戀模式

安全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50%,這類人群比較容易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起密切的關係,可以舒服自在地依靠他人或被他人依靠。既不會害怕獨處,也不會擔心不被別人接納。與其他類型依戀者組成的伴侶相比,安全性依戀者組成的伴侶是最和諧的,吹毛求疵和衝突都比較少見,更多的是溫情和友善。

安全型依戀模式的成因是敏感的母親積極迴應孩子的需求。她們很有興趣與孩子互動,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喜歡與孩子進行身體接觸和眼神交流,對孩子很上心,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愛。如果她的生活出了問題,她會盡量避免使負面情緒滲透到親子關係中。與其他類型依戀者的母親相比,安全性依戀者的母親本身就不太可能患抑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也不太可能酗酒或吸毒。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依戀模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有一定的靈活性,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們的依戀關係劇本可以被重新編輯。

03 3—6歲的良心


良心是關於對與錯的一套信念,它通過個人道德準則和社會習俗來管制本我(潛意識,代表慾望)。3-6歲的階段,是良心的形成期。

良心有3種類型:懲罰性、脆弱性、善良性

■ 懲罰性

懲罰性良心的人傾向於墨守成規,與權威站在一起。個性會被壓制,可能愛挑刺,有強迫症和神經症的傾向,如潔癖、抑鬱症、歇斯底里恐懼症等。無論是在中小學、大學還是職場,他們都很勤奮,但可能缺乏創造性。

強制、專制型撫育方式是懲罰性良心產生的原因。父母不斷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強制到孩子身上,誤以為那就是孩子的思想和感受。如果孩子偏離了父母設定的劇本,父母會想盡辦法使預言實現。

除了思想和感受強制,父母也會把自己無法忍受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有一個著名的踢貓效應說明了這個現象:爸爸在公司受了氣,回家把在旁邊玩耍的孩子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順勢踢了旁邊的貓。長大後,這個踢貓的孩子,極有可能用同樣的方式,遷怒於工作中的下屬或者生活中的伴侶和孩子身上。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懲罰性良心的最極端類型被稱為權威主義人格,權威主義人格起源於嚴厲和懲罰性的教養方式。比如前面講到的小布什就極具權威主義人格。

■ 脆弱性

與懲罰性良心相反,具有脆弱性良心的人,反對權威,個性不受約束,極易叛逆。職業生涯很可能是不穩定和不成功的,屈從於本能,長大後容易犯罪、未成年人懷孕、酗酒、吸毒和不文明行為等。

父母混亂的、不穩定的、放縱型教養方式是形成脆弱性良心的根本原因。

美國心理學家傑裡·帕特森對於家庭管教方式的論述很精闢,他指出所有的家庭在管教孩子時都有“強制過程”,主要表現為諸如發牢騷、戲弄嘲笑、反對、大吼、羞辱、提出消極要求、不遵守要求和動手打人等行為。在培養出具有脆弱性良心的孩子的家庭,這種強制過程更為常見,父母在行為舉止上給孩子樹立了壞榜樣,培養出具有攻擊性容易衝動的孩子。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 善良性

具有善良性良心的人,與前兩種類型不同。對權威及其表現形式,他們既不反感,也不屈從。無論是在上學時,還是工作後,都能與別人相處的很好,也是公認的得體的人。如果事情不順利,他們會試圖理解,而不是責備。偶爾喝酒抽菸,但不會上癮。

權威型教養方式可以使孩子形成善良性良心。權威型的父母既關愛孩子,又對孩子有要求。一方面,父母要求孩子參與家庭活動,密切關注孩子的行為,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及時糾正破壞性的行為。另一方面,他們又關注孩子的需求,培養孩子的個性和自信。

父母會給小一點的孩子指出某種行為的直接後果,比如“如果你繼續推他,他就會摔倒”;給大一些的孩子解釋行為的動機,比如“不要對他吼叫,他只是想幫忙”;給更大的孩子,講更復雜的道理,比如“他感覺很糟糕,因為你把那個令他感到驕傲的沙子城堡推倒了”。

這種教養方式可以幫助孩子進行自我控制。做錯事,孩子會感到內疚;做對事,孩子會感到驕傲。最終,道德內化,孩子會自覺遵守道德。

上述3種良心,完全符合某一良心類型的人是很少的,但總的來說,一個人大體趨向於其中某個良心。

04 如何改寫我們的劇本


原生家庭對我們人生的影響,真可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既然一切都是童年引起的因果,那我們還有扭轉的可能嗎?《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作者奧利弗•詹姆斯告訴我們,可以通過內省改寫我們的人生劇本。

孔子說一日三省吾身,講得是通過自我審視,反省自己的過錯。作者此處的內省,更注重通過理解過去,進而改變現狀。

"

美國總統小布什從小生活在高壓的競爭環境中。

他的母親設置了“家庭比賽成績表”,嚴格記錄每個孩子在任何一場遊戲中的表現。小布什回憶說,自己的母親像一個陸軍訓練官,非常直言不諱,怎麼想怎麼說,有時還會大發雷霆。據小布什叔叔說,大發雷霆通常包括扇耳光和打孩子。

而父親的過度優秀,也給小布什很大壓力。一方面,小布什崇拜並渴望效仿父親;另一方面,從內心深處,他厭惡父親,父親的成功使他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長期生活在父母權威管教和光環之下,成年後的小布什一度既自卑又叛逆,繼而酗酒、生活放蕩、情緒極度不穩定。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撫育方式影響孩子大腦的電—化學模式,而電—化學模式支配著人的思想和感情。例如,一個母親患有抑鬱症,她會用抑鬱的行為方式對待孩子,這些抑鬱的模式就會烙刻在孩子的大腦中,孩子極大可能在成年後也患上抑鬱症。

除了腦電波,皮質醇水平高低也會受到童年經歷的巨大影響。

在正常人體內,皮質醇水平會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不停上升或下降,但如果我們在6歲之前生活在氣氛緊張的家庭環境中,我們大腦中就會被設置了一個失靈的調控器(它負責設置我們體內的皮質醇水平),使皮質醇水平異常。

例如,一個成年人在童年時被父母虐待或忽視,那麼這個人的應激系統要麼會關閉(皮質醇水平過低),要麼會一直處於警戒狀態(皮質醇水平過高)。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所以說,童年時候的經歷,尤其是人生前6年所受到的撫育方式,直接影響著我們的一生。這個觀點,在奧利弗·詹姆斯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中,得到了具體的闡述跟解答。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英國兒童心理學家、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奧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書中結合個人自身經歷和大量名人如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邁克爾傑克遜等相關案例,向我們生動解剖了原生家庭撫育方式對個人是非觀、關係模式、自我界限的影響,以及如何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01 0—6個月形成的自體感


自體感,是一種對自我存在的感覺和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最開始的自體感是從出生到6個月開始發展的。自體感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在此階段,嬰兒是否受到共情撫育。

缺乏共情的早期撫育,可能造成不成熟的成年人。他們心理髮展受阻,容易像小孩子一樣,有魯莽和不道德的行為;或像嬰幼兒那樣,自我中心化,自私和自我膨脹。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缺乏母親或其他照顧者的共情,嬰兒會逐漸失去快樂的能力,並且會通過兩種主要的方式進行補償。

第1種方式是變得狂躁。

無論多麼疲倦,嬰兒會始終處於過度警覺和清醒的狀態。如果嬰兒對聲音或其他刺激過度敏感,沉迷於重複有節奏的動作,例如搖擺或吮吸;或者呼吸、心跳加速,吞嚥食物也加快,極大可能表明嬰兒因缺乏快樂而絕望。

第2種方式是變得壓抑、消極。

當嬰兒通過搖晃身體、轉頭、抓撓皮膚等方式吸引父母注意,而父母沒有及時響應和滿足嬰兒的需求,長此以往,嬰兒會完全退縮,變得嗜睡,軟弱無力,呼吸變得又淺又慢,不願意吃東西,臉上留著淚痕面無表情,迴避他人。

這2種補償方式,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問題,並在童年後期和成年期表現出來,比如多動症、進食障礙、成癮行為和人格障礙。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電影導演伍迪•艾倫的生活經歷很好說明這點。

在他的傳記裡,作者是這樣描述他的嬰兒期的:

在他一歲生日後不久,他母親在曼哈頓的一家花店找到了一份會計工作,開始每天往返與城市之間。

她請保姆在家照顧兒子,並且經常換保姆。這些保姆大多是受教育程度低的年輕女性,她們迫切需要錢,對兒童早期發展的細微問題並不感興趣。

伍迪後來回憶,保姆們經常邀請朋友來家裡閒聊,卻讓他一個人獨自玩耍。

晚上他母親下班回家,幾乎沒有時間在他睡前給他講故事。他也經常惹怒他,那時母親就會動手打他。

因此他從小就相信自己生來就是個不受待見的孩子。

可見,伍迪•艾倫在嬰兒期就沒有得到共情式的撫育,這樣的經歷造就了他人格障礙的可能性。或許這就可以解釋他為什麼不喜歡與人接觸,為什麼總以為別人對他懷有敵意。

到了童年期,又因為經常被母親體罰,他的人格障礙更加嚴重,成為一個憤怒但有潛在惡意和破壞性的人。後來他對待他情人的手段就說明了這點。

02 0—3歲時的關係模式


關心模式是指我們對其他人的基本期望,從而在情感上產生親密與否的關係。這個模式主要在0-3歲就萌芽了。

關心模式有3種類型:迴避型依戀、纏人型依戀、混亂型依戀、安全型依戀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 迴避型依戀模式

迴避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20%,這類人群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想要自給自足。既不依賴別人,也不被別人依賴。通常認為其他人都是有敵意的,預料到這一點,迴避型依戀者一般會在別人面前表現出尖刻和固執。當不得不與人交往,就會採用盛氣凌人和專橫的態度。更喜歡工作而非談戀愛,認為在工作上取得的成功就會有幸福的愛情。

研究發現,在3—9個月大時,迴避型嬰兒的母親比其他依戀型嬰兒的母親更喋喋不休。這類母親自說自話,大多數情況下她不是對嬰兒的動作或聲音的迴應,而是由她自己的情緒或意識的性質驅動。

她會打斷嬰兒的注意力,將其重新定向到她自己想要的方向;如果嬰兒睡著了,她可能會叫醒嬰兒,迫使嬰兒注意。所有行為都由她主導,孩子很快就會放棄主動接觸的嘗試,因為她傳遞給孩子的態度總是消極的,面部表情常常是憤怒或者是譴責性的。

■ 纏人型依戀模式

纏人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10%,這類人群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是別人不一定想和他們親密。面對缺乏親密的情感關係,他們會感到不自在、孤獨。在人際關係上很容易出現高峰和低谷,經常會有極度衝突和不滿;在工作上,喜歡與他人合作,不喜歡單獨工作。

與迴避型依戀者的母親相比,纏人型幼兒的母親是令人困惑的:她們可能願意抱起孩子,但是動作是沒有溫情的,也不伴有親吻或關愛的話語。甚至,她們抱孩子的動作也不協調,笨手笨腳,常讓孩子感到不舒服和輕度不安。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 混亂型依戀模式

混亂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20%,是前兩種模式的混合體。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是纏人型依戀者,渴望情感上的親密關係,一旦擁有,又會像迴避型依戀者,發現自己很難去信任和依賴他人。

混亂型依戀模式的成因很明確,在遭受了嚴重的虐待或忽視的孩子們中,有85%是混亂型依戀者,這是歷經極其令人不安的撫育方式的反應。與其他類型依戀者的父母相比,混亂型依戀者的父母更有可能是酗酒者或藥物濫用者,更有可能使用暴力或者患有精神疾病。

其母親的撫育方式是自相矛盾的,既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滿足孩子的需求,但她又虐待和忽視孩子,這最終造成了混亂型依戀模式。

■ 安全型依戀模式

安全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50%,這類人群比較容易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起密切的關係,可以舒服自在地依靠他人或被他人依靠。既不會害怕獨處,也不會擔心不被別人接納。與其他類型依戀者組成的伴侶相比,安全性依戀者組成的伴侶是最和諧的,吹毛求疵和衝突都比較少見,更多的是溫情和友善。

安全型依戀模式的成因是敏感的母親積極迴應孩子的需求。她們很有興趣與孩子互動,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喜歡與孩子進行身體接觸和眼神交流,對孩子很上心,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愛。如果她的生活出了問題,她會盡量避免使負面情緒滲透到親子關係中。與其他類型依戀者的母親相比,安全性依戀者的母親本身就不太可能患抑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也不太可能酗酒或吸毒。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依戀模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有一定的靈活性,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們的依戀關係劇本可以被重新編輯。

03 3—6歲的良心


良心是關於對與錯的一套信念,它通過個人道德準則和社會習俗來管制本我(潛意識,代表慾望)。3-6歲的階段,是良心的形成期。

良心有3種類型:懲罰性、脆弱性、善良性

■ 懲罰性

懲罰性良心的人傾向於墨守成規,與權威站在一起。個性會被壓制,可能愛挑刺,有強迫症和神經症的傾向,如潔癖、抑鬱症、歇斯底里恐懼症等。無論是在中小學、大學還是職場,他們都很勤奮,但可能缺乏創造性。

強制、專制型撫育方式是懲罰性良心產生的原因。父母不斷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強制到孩子身上,誤以為那就是孩子的思想和感受。如果孩子偏離了父母設定的劇本,父母會想盡辦法使預言實現。

除了思想和感受強制,父母也會把自己無法忍受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有一個著名的踢貓效應說明了這個現象:爸爸在公司受了氣,回家把在旁邊玩耍的孩子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順勢踢了旁邊的貓。長大後,這個踢貓的孩子,極有可能用同樣的方式,遷怒於工作中的下屬或者生活中的伴侶和孩子身上。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懲罰性良心的最極端類型被稱為權威主義人格,權威主義人格起源於嚴厲和懲罰性的教養方式。比如前面講到的小布什就極具權威主義人格。

■ 脆弱性

與懲罰性良心相反,具有脆弱性良心的人,反對權威,個性不受約束,極易叛逆。職業生涯很可能是不穩定和不成功的,屈從於本能,長大後容易犯罪、未成年人懷孕、酗酒、吸毒和不文明行為等。

父母混亂的、不穩定的、放縱型教養方式是形成脆弱性良心的根本原因。

美國心理學家傑裡·帕特森對於家庭管教方式的論述很精闢,他指出所有的家庭在管教孩子時都有“強制過程”,主要表現為諸如發牢騷、戲弄嘲笑、反對、大吼、羞辱、提出消極要求、不遵守要求和動手打人等行為。在培養出具有脆弱性良心的孩子的家庭,這種強制過程更為常見,父母在行為舉止上給孩子樹立了壞榜樣,培養出具有攻擊性容易衝動的孩子。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 善良性

具有善良性良心的人,與前兩種類型不同。對權威及其表現形式,他們既不反感,也不屈從。無論是在上學時,還是工作後,都能與別人相處的很好,也是公認的得體的人。如果事情不順利,他們會試圖理解,而不是責備。偶爾喝酒抽菸,但不會上癮。

權威型教養方式可以使孩子形成善良性良心。權威型的父母既關愛孩子,又對孩子有要求。一方面,父母要求孩子參與家庭活動,密切關注孩子的行為,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及時糾正破壞性的行為。另一方面,他們又關注孩子的需求,培養孩子的個性和自信。

父母會給小一點的孩子指出某種行為的直接後果,比如“如果你繼續推他,他就會摔倒”;給大一些的孩子解釋行為的動機,比如“不要對他吼叫,他只是想幫忙”;給更大的孩子,講更復雜的道理,比如“他感覺很糟糕,因為你把那個令他感到驕傲的沙子城堡推倒了”。

這種教養方式可以幫助孩子進行自我控制。做錯事,孩子會感到內疚;做對事,孩子會感到驕傲。最終,道德內化,孩子會自覺遵守道德。

上述3種良心,完全符合某一良心類型的人是很少的,但總的來說,一個人大體趨向於其中某個良心。

04 如何改寫我們的劇本


原生家庭對我們人生的影響,真可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既然一切都是童年引起的因果,那我們還有扭轉的可能嗎?《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作者奧利弗•詹姆斯告訴我們,可以通過內省改寫我們的人生劇本。

孔子說一日三省吾身,講得是通過自我審視,反省自己的過錯。作者此處的內省,更注重通過理解過去,進而改變現狀。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1、對親近的人表達自己

主動向身邊的親朋好友傾訴自己的煩惱,在交流的過程中,審視到自己內心真正恐懼的東西,進而慢慢接受它,更重要的是意識到生活是可以自己選擇的,而不是一直被過去捆綁。

難的是,有時候我們的傾訴不是表達真實的自我,而是自己包裝過的自我,這就跟我們的初衷南轅北轍了。

2、自主表達自己

有些人通過出書、寫文章將自己缺愛的童年經歷記錄下來,這也不失為一種探索內心的方法。但要明確主動寫出來的目的,並非用此博得大眾的同情,或者合理化自己當前不當的行為只是童年受到傷害的後遺症。

要清楚,寫下來是通過客觀地審視自己的過去,和過去和解,對父母釋懷,活在當下,享受當下,才是真正自主表達的目的。

"

美國總統小布什從小生活在高壓的競爭環境中。

他的母親設置了“家庭比賽成績表”,嚴格記錄每個孩子在任何一場遊戲中的表現。小布什回憶說,自己的母親像一個陸軍訓練官,非常直言不諱,怎麼想怎麼說,有時還會大發雷霆。據小布什叔叔說,大發雷霆通常包括扇耳光和打孩子。

而父親的過度優秀,也給小布什很大壓力。一方面,小布什崇拜並渴望效仿父親;另一方面,從內心深處,他厭惡父親,父親的成功使他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長期生活在父母權威管教和光環之下,成年後的小布什一度既自卑又叛逆,繼而酗酒、生活放蕩、情緒極度不穩定。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撫育方式影響孩子大腦的電—化學模式,而電—化學模式支配著人的思想和感情。例如,一個母親患有抑鬱症,她會用抑鬱的行為方式對待孩子,這些抑鬱的模式就會烙刻在孩子的大腦中,孩子極大可能在成年後也患上抑鬱症。

除了腦電波,皮質醇水平高低也會受到童年經歷的巨大影響。

在正常人體內,皮質醇水平會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不停上升或下降,但如果我們在6歲之前生活在氣氛緊張的家庭環境中,我們大腦中就會被設置了一個失靈的調控器(它負責設置我們體內的皮質醇水平),使皮質醇水平異常。

例如,一個成年人在童年時被父母虐待或忽視,那麼這個人的應激系統要麼會關閉(皮質醇水平過低),要麼會一直處於警戒狀態(皮質醇水平過高)。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所以說,童年時候的經歷,尤其是人生前6年所受到的撫育方式,直接影響著我們的一生。這個觀點,在奧利弗·詹姆斯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中,得到了具體的闡述跟解答。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英國兒童心理學家、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奧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書中結合個人自身經歷和大量名人如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邁克爾傑克遜等相關案例,向我們生動解剖了原生家庭撫育方式對個人是非觀、關係模式、自我界限的影響,以及如何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01 0—6個月形成的自體感


自體感,是一種對自我存在的感覺和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最開始的自體感是從出生到6個月開始發展的。自體感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在此階段,嬰兒是否受到共情撫育。

缺乏共情的早期撫育,可能造成不成熟的成年人。他們心理髮展受阻,容易像小孩子一樣,有魯莽和不道德的行為;或像嬰幼兒那樣,自我中心化,自私和自我膨脹。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缺乏母親或其他照顧者的共情,嬰兒會逐漸失去快樂的能力,並且會通過兩種主要的方式進行補償。

第1種方式是變得狂躁。

無論多麼疲倦,嬰兒會始終處於過度警覺和清醒的狀態。如果嬰兒對聲音或其他刺激過度敏感,沉迷於重複有節奏的動作,例如搖擺或吮吸;或者呼吸、心跳加速,吞嚥食物也加快,極大可能表明嬰兒因缺乏快樂而絕望。

第2種方式是變得壓抑、消極。

當嬰兒通過搖晃身體、轉頭、抓撓皮膚等方式吸引父母注意,而父母沒有及時響應和滿足嬰兒的需求,長此以往,嬰兒會完全退縮,變得嗜睡,軟弱無力,呼吸變得又淺又慢,不願意吃東西,臉上留著淚痕面無表情,迴避他人。

這2種補償方式,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問題,並在童年後期和成年期表現出來,比如多動症、進食障礙、成癮行為和人格障礙。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電影導演伍迪•艾倫的生活經歷很好說明這點。

在他的傳記裡,作者是這樣描述他的嬰兒期的:

在他一歲生日後不久,他母親在曼哈頓的一家花店找到了一份會計工作,開始每天往返與城市之間。

她請保姆在家照顧兒子,並且經常換保姆。這些保姆大多是受教育程度低的年輕女性,她們迫切需要錢,對兒童早期發展的細微問題並不感興趣。

伍迪後來回憶,保姆們經常邀請朋友來家裡閒聊,卻讓他一個人獨自玩耍。

晚上他母親下班回家,幾乎沒有時間在他睡前給他講故事。他也經常惹怒他,那時母親就會動手打他。

因此他從小就相信自己生來就是個不受待見的孩子。

可見,伍迪•艾倫在嬰兒期就沒有得到共情式的撫育,這樣的經歷造就了他人格障礙的可能性。或許這就可以解釋他為什麼不喜歡與人接觸,為什麼總以為別人對他懷有敵意。

到了童年期,又因為經常被母親體罰,他的人格障礙更加嚴重,成為一個憤怒但有潛在惡意和破壞性的人。後來他對待他情人的手段就說明了這點。

02 0—3歲時的關係模式


關心模式是指我們對其他人的基本期望,從而在情感上產生親密與否的關係。這個模式主要在0-3歲就萌芽了。

關心模式有3種類型:迴避型依戀、纏人型依戀、混亂型依戀、安全型依戀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 迴避型依戀模式

迴避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20%,這類人群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想要自給自足。既不依賴別人,也不被別人依賴。通常認為其他人都是有敵意的,預料到這一點,迴避型依戀者一般會在別人面前表現出尖刻和固執。當不得不與人交往,就會採用盛氣凌人和專橫的態度。更喜歡工作而非談戀愛,認為在工作上取得的成功就會有幸福的愛情。

研究發現,在3—9個月大時,迴避型嬰兒的母親比其他依戀型嬰兒的母親更喋喋不休。這類母親自說自話,大多數情況下她不是對嬰兒的動作或聲音的迴應,而是由她自己的情緒或意識的性質驅動。

她會打斷嬰兒的注意力,將其重新定向到她自己想要的方向;如果嬰兒睡著了,她可能會叫醒嬰兒,迫使嬰兒注意。所有行為都由她主導,孩子很快就會放棄主動接觸的嘗試,因為她傳遞給孩子的態度總是消極的,面部表情常常是憤怒或者是譴責性的。

■ 纏人型依戀模式

纏人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10%,這類人群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是別人不一定想和他們親密。面對缺乏親密的情感關係,他們會感到不自在、孤獨。在人際關係上很容易出現高峰和低谷,經常會有極度衝突和不滿;在工作上,喜歡與他人合作,不喜歡單獨工作。

與迴避型依戀者的母親相比,纏人型幼兒的母親是令人困惑的:她們可能願意抱起孩子,但是動作是沒有溫情的,也不伴有親吻或關愛的話語。甚至,她們抱孩子的動作也不協調,笨手笨腳,常讓孩子感到不舒服和輕度不安。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 混亂型依戀模式

混亂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20%,是前兩種模式的混合體。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是纏人型依戀者,渴望情感上的親密關係,一旦擁有,又會像迴避型依戀者,發現自己很難去信任和依賴他人。

混亂型依戀模式的成因很明確,在遭受了嚴重的虐待或忽視的孩子們中,有85%是混亂型依戀者,這是歷經極其令人不安的撫育方式的反應。與其他類型依戀者的父母相比,混亂型依戀者的父母更有可能是酗酒者或藥物濫用者,更有可能使用暴力或者患有精神疾病。

其母親的撫育方式是自相矛盾的,既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滿足孩子的需求,但她又虐待和忽視孩子,這最終造成了混亂型依戀模式。

■ 安全型依戀模式

安全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50%,這類人群比較容易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起密切的關係,可以舒服自在地依靠他人或被他人依靠。既不會害怕獨處,也不會擔心不被別人接納。與其他類型依戀者組成的伴侶相比,安全性依戀者組成的伴侶是最和諧的,吹毛求疵和衝突都比較少見,更多的是溫情和友善。

安全型依戀模式的成因是敏感的母親積極迴應孩子的需求。她們很有興趣與孩子互動,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喜歡與孩子進行身體接觸和眼神交流,對孩子很上心,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愛。如果她的生活出了問題,她會盡量避免使負面情緒滲透到親子關係中。與其他類型依戀者的母親相比,安全性依戀者的母親本身就不太可能患抑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也不太可能酗酒或吸毒。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依戀模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有一定的靈活性,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們的依戀關係劇本可以被重新編輯。

03 3—6歲的良心


良心是關於對與錯的一套信念,它通過個人道德準則和社會習俗來管制本我(潛意識,代表慾望)。3-6歲的階段,是良心的形成期。

良心有3種類型:懲罰性、脆弱性、善良性

■ 懲罰性

懲罰性良心的人傾向於墨守成規,與權威站在一起。個性會被壓制,可能愛挑刺,有強迫症和神經症的傾向,如潔癖、抑鬱症、歇斯底里恐懼症等。無論是在中小學、大學還是職場,他們都很勤奮,但可能缺乏創造性。

強制、專制型撫育方式是懲罰性良心產生的原因。父母不斷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強制到孩子身上,誤以為那就是孩子的思想和感受。如果孩子偏離了父母設定的劇本,父母會想盡辦法使預言實現。

除了思想和感受強制,父母也會把自己無法忍受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有一個著名的踢貓效應說明了這個現象:爸爸在公司受了氣,回家把在旁邊玩耍的孩子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順勢踢了旁邊的貓。長大後,這個踢貓的孩子,極有可能用同樣的方式,遷怒於工作中的下屬或者生活中的伴侶和孩子身上。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懲罰性良心的最極端類型被稱為權威主義人格,權威主義人格起源於嚴厲和懲罰性的教養方式。比如前面講到的小布什就極具權威主義人格。

■ 脆弱性

與懲罰性良心相反,具有脆弱性良心的人,反對權威,個性不受約束,極易叛逆。職業生涯很可能是不穩定和不成功的,屈從於本能,長大後容易犯罪、未成年人懷孕、酗酒、吸毒和不文明行為等。

父母混亂的、不穩定的、放縱型教養方式是形成脆弱性良心的根本原因。

美國心理學家傑裡·帕特森對於家庭管教方式的論述很精闢,他指出所有的家庭在管教孩子時都有“強制過程”,主要表現為諸如發牢騷、戲弄嘲笑、反對、大吼、羞辱、提出消極要求、不遵守要求和動手打人等行為。在培養出具有脆弱性良心的孩子的家庭,這種強制過程更為常見,父母在行為舉止上給孩子樹立了壞榜樣,培養出具有攻擊性容易衝動的孩子。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 善良性

具有善良性良心的人,與前兩種類型不同。對權威及其表現形式,他們既不反感,也不屈從。無論是在上學時,還是工作後,都能與別人相處的很好,也是公認的得體的人。如果事情不順利,他們會試圖理解,而不是責備。偶爾喝酒抽菸,但不會上癮。

權威型教養方式可以使孩子形成善良性良心。權威型的父母既關愛孩子,又對孩子有要求。一方面,父母要求孩子參與家庭活動,密切關注孩子的行為,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及時糾正破壞性的行為。另一方面,他們又關注孩子的需求,培養孩子的個性和自信。

父母會給小一點的孩子指出某種行為的直接後果,比如“如果你繼續推他,他就會摔倒”;給大一些的孩子解釋行為的動機,比如“不要對他吼叫,他只是想幫忙”;給更大的孩子,講更復雜的道理,比如“他感覺很糟糕,因為你把那個令他感到驕傲的沙子城堡推倒了”。

這種教養方式可以幫助孩子進行自我控制。做錯事,孩子會感到內疚;做對事,孩子會感到驕傲。最終,道德內化,孩子會自覺遵守道德。

上述3種良心,完全符合某一良心類型的人是很少的,但總的來說,一個人大體趨向於其中某個良心。

04 如何改寫我們的劇本


原生家庭對我們人生的影響,真可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既然一切都是童年引起的因果,那我們還有扭轉的可能嗎?《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作者奧利弗•詹姆斯告訴我們,可以通過內省改寫我們的人生劇本。

孔子說一日三省吾身,講得是通過自我審視,反省自己的過錯。作者此處的內省,更注重通過理解過去,進而改變現狀。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1、對親近的人表達自己

主動向身邊的親朋好友傾訴自己的煩惱,在交流的過程中,審視到自己內心真正恐懼的東西,進而慢慢接受它,更重要的是意識到生活是可以自己選擇的,而不是一直被過去捆綁。

難的是,有時候我們的傾訴不是表達真實的自我,而是自己包裝過的自我,這就跟我們的初衷南轅北轍了。

2、自主表達自己

有些人通過出書、寫文章將自己缺愛的童年經歷記錄下來,這也不失為一種探索內心的方法。但要明確主動寫出來的目的,並非用此博得大眾的同情,或者合理化自己當前不當的行為只是童年受到傷害的後遺症。

要清楚,寫下來是通過客觀地審視自己的過去,和過去和解,對父母釋懷,活在當下,享受當下,才是真正自主表達的目的。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3、向心理治療師表達自己

心理治療師專業、能夠提供更客觀的觀點,並且善於激發我們內心的回憶和感受。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心理治療能使我們能夠以某種方式,不再忌諱和害怕與人談起我們的過去和現在的生活,從而改變自己。

但難題是,我們很難找到正好能解決此類心理問題的治療師。

4、通過藝術活動和創作表達自己

藝術活動和創作,可以激發生動的自我覺悟,而且是以一種不自知的方式。

在藝術活動方面,我們可以閱讀小說和詩歌、聽歌劇和流行音樂、看電影,欣賞畫作或書法……這些都能讓我們在感到有趣之餘,喚起我們的內心能力。

在藝術創作方面,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故事改編成小說,或者通過做喜劇演員來昇華抑鬱……這些健康的昇華,是將內心的衝突昇華為具有社會價值的活動。人一有價值感,自尊水平就會提高,從而慢慢走出過去的陰影。

當然對一個人有效的東西不一定對其他人有效,但幾乎所有人都能通過某種形式的藝術獲得安慰和更大的覺知。

"

美國總統小布什從小生活在高壓的競爭環境中。

他的母親設置了“家庭比賽成績表”,嚴格記錄每個孩子在任何一場遊戲中的表現。小布什回憶說,自己的母親像一個陸軍訓練官,非常直言不諱,怎麼想怎麼說,有時還會大發雷霆。據小布什叔叔說,大發雷霆通常包括扇耳光和打孩子。

而父親的過度優秀,也給小布什很大壓力。一方面,小布什崇拜並渴望效仿父親;另一方面,從內心深處,他厭惡父親,父親的成功使他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長期生活在父母權威管教和光環之下,成年後的小布什一度既自卑又叛逆,繼而酗酒、生活放蕩、情緒極度不穩定。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撫育方式影響孩子大腦的電—化學模式,而電—化學模式支配著人的思想和感情。例如,一個母親患有抑鬱症,她會用抑鬱的行為方式對待孩子,這些抑鬱的模式就會烙刻在孩子的大腦中,孩子極大可能在成年後也患上抑鬱症。

除了腦電波,皮質醇水平高低也會受到童年經歷的巨大影響。

在正常人體內,皮質醇水平會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不停上升或下降,但如果我們在6歲之前生活在氣氛緊張的家庭環境中,我們大腦中就會被設置了一個失靈的調控器(它負責設置我們體內的皮質醇水平),使皮質醇水平異常。

例如,一個成年人在童年時被父母虐待或忽視,那麼這個人的應激系統要麼會關閉(皮質醇水平過低),要麼會一直處於警戒狀態(皮質醇水平過高)。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所以說,童年時候的經歷,尤其是人生前6年所受到的撫育方式,直接影響著我們的一生。這個觀點,在奧利弗·詹姆斯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中,得到了具體的闡述跟解答。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英國兒童心理學家、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奧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書中結合個人自身經歷和大量名人如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邁克爾傑克遜等相關案例,向我們生動解剖了原生家庭撫育方式對個人是非觀、關係模式、自我界限的影響,以及如何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01 0—6個月形成的自體感


自體感,是一種對自我存在的感覺和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最開始的自體感是從出生到6個月開始發展的。自體感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在此階段,嬰兒是否受到共情撫育。

缺乏共情的早期撫育,可能造成不成熟的成年人。他們心理髮展受阻,容易像小孩子一樣,有魯莽和不道德的行為;或像嬰幼兒那樣,自我中心化,自私和自我膨脹。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缺乏母親或其他照顧者的共情,嬰兒會逐漸失去快樂的能力,並且會通過兩種主要的方式進行補償。

第1種方式是變得狂躁。

無論多麼疲倦,嬰兒會始終處於過度警覺和清醒的狀態。如果嬰兒對聲音或其他刺激過度敏感,沉迷於重複有節奏的動作,例如搖擺或吮吸;或者呼吸、心跳加速,吞嚥食物也加快,極大可能表明嬰兒因缺乏快樂而絕望。

第2種方式是變得壓抑、消極。

當嬰兒通過搖晃身體、轉頭、抓撓皮膚等方式吸引父母注意,而父母沒有及時響應和滿足嬰兒的需求,長此以往,嬰兒會完全退縮,變得嗜睡,軟弱無力,呼吸變得又淺又慢,不願意吃東西,臉上留著淚痕面無表情,迴避他人。

這2種補償方式,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問題,並在童年後期和成年期表現出來,比如多動症、進食障礙、成癮行為和人格障礙。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電影導演伍迪•艾倫的生活經歷很好說明這點。

在他的傳記裡,作者是這樣描述他的嬰兒期的:

在他一歲生日後不久,他母親在曼哈頓的一家花店找到了一份會計工作,開始每天往返與城市之間。

她請保姆在家照顧兒子,並且經常換保姆。這些保姆大多是受教育程度低的年輕女性,她們迫切需要錢,對兒童早期發展的細微問題並不感興趣。

伍迪後來回憶,保姆們經常邀請朋友來家裡閒聊,卻讓他一個人獨自玩耍。

晚上他母親下班回家,幾乎沒有時間在他睡前給他講故事。他也經常惹怒他,那時母親就會動手打他。

因此他從小就相信自己生來就是個不受待見的孩子。

可見,伍迪•艾倫在嬰兒期就沒有得到共情式的撫育,這樣的經歷造就了他人格障礙的可能性。或許這就可以解釋他為什麼不喜歡與人接觸,為什麼總以為別人對他懷有敵意。

到了童年期,又因為經常被母親體罰,他的人格障礙更加嚴重,成為一個憤怒但有潛在惡意和破壞性的人。後來他對待他情人的手段就說明了這點。

02 0—3歲時的關係模式


關心模式是指我們對其他人的基本期望,從而在情感上產生親密與否的關係。這個模式主要在0-3歲就萌芽了。

關心模式有3種類型:迴避型依戀、纏人型依戀、混亂型依戀、安全型依戀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 迴避型依戀模式

迴避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20%,這類人群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想要自給自足。既不依賴別人,也不被別人依賴。通常認為其他人都是有敵意的,預料到這一點,迴避型依戀者一般會在別人面前表現出尖刻和固執。當不得不與人交往,就會採用盛氣凌人和專橫的態度。更喜歡工作而非談戀愛,認為在工作上取得的成功就會有幸福的愛情。

研究發現,在3—9個月大時,迴避型嬰兒的母親比其他依戀型嬰兒的母親更喋喋不休。這類母親自說自話,大多數情況下她不是對嬰兒的動作或聲音的迴應,而是由她自己的情緒或意識的性質驅動。

她會打斷嬰兒的注意力,將其重新定向到她自己想要的方向;如果嬰兒睡著了,她可能會叫醒嬰兒,迫使嬰兒注意。所有行為都由她主導,孩子很快就會放棄主動接觸的嘗試,因為她傳遞給孩子的態度總是消極的,面部表情常常是憤怒或者是譴責性的。

■ 纏人型依戀模式

纏人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10%,這類人群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是別人不一定想和他們親密。面對缺乏親密的情感關係,他們會感到不自在、孤獨。在人際關係上很容易出現高峰和低谷,經常會有極度衝突和不滿;在工作上,喜歡與他人合作,不喜歡單獨工作。

與迴避型依戀者的母親相比,纏人型幼兒的母親是令人困惑的:她們可能願意抱起孩子,但是動作是沒有溫情的,也不伴有親吻或關愛的話語。甚至,她們抱孩子的動作也不協調,笨手笨腳,常讓孩子感到不舒服和輕度不安。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 混亂型依戀模式

混亂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20%,是前兩種模式的混合體。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是纏人型依戀者,渴望情感上的親密關係,一旦擁有,又會像迴避型依戀者,發現自己很難去信任和依賴他人。

混亂型依戀模式的成因很明確,在遭受了嚴重的虐待或忽視的孩子們中,有85%是混亂型依戀者,這是歷經極其令人不安的撫育方式的反應。與其他類型依戀者的父母相比,混亂型依戀者的父母更有可能是酗酒者或藥物濫用者,更有可能使用暴力或者患有精神疾病。

其母親的撫育方式是自相矛盾的,既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滿足孩子的需求,但她又虐待和忽視孩子,這最終造成了混亂型依戀模式。

■ 安全型依戀模式

安全型依戀模式在人群中佔50%,這類人群比較容易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起密切的關係,可以舒服自在地依靠他人或被他人依靠。既不會害怕獨處,也不會擔心不被別人接納。與其他類型依戀者組成的伴侶相比,安全性依戀者組成的伴侶是最和諧的,吹毛求疵和衝突都比較少見,更多的是溫情和友善。

安全型依戀模式的成因是敏感的母親積極迴應孩子的需求。她們很有興趣與孩子互動,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喜歡與孩子進行身體接觸和眼神交流,對孩子很上心,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愛。如果她的生活出了問題,她會盡量避免使負面情緒滲透到親子關係中。與其他類型依戀者的母親相比,安全性依戀者的母親本身就不太可能患抑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也不太可能酗酒或吸毒。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依戀模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有一定的靈活性,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們的依戀關係劇本可以被重新編輯。

03 3—6歲的良心


良心是關於對與錯的一套信念,它通過個人道德準則和社會習俗來管制本我(潛意識,代表慾望)。3-6歲的階段,是良心的形成期。

良心有3種類型:懲罰性、脆弱性、善良性

■ 懲罰性

懲罰性良心的人傾向於墨守成規,與權威站在一起。個性會被壓制,可能愛挑刺,有強迫症和神經症的傾向,如潔癖、抑鬱症、歇斯底里恐懼症等。無論是在中小學、大學還是職場,他們都很勤奮,但可能缺乏創造性。

強制、專制型撫育方式是懲罰性良心產生的原因。父母不斷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強制到孩子身上,誤以為那就是孩子的思想和感受。如果孩子偏離了父母設定的劇本,父母會想盡辦法使預言實現。

除了思想和感受強制,父母也會把自己無法忍受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有一個著名的踢貓效應說明了這個現象:爸爸在公司受了氣,回家把在旁邊玩耍的孩子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順勢踢了旁邊的貓。長大後,這個踢貓的孩子,極有可能用同樣的方式,遷怒於工作中的下屬或者生活中的伴侶和孩子身上。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懲罰性良心的最極端類型被稱為權威主義人格,權威主義人格起源於嚴厲和懲罰性的教養方式。比如前面講到的小布什就極具權威主義人格。

■ 脆弱性

與懲罰性良心相反,具有脆弱性良心的人,反對權威,個性不受約束,極易叛逆。職業生涯很可能是不穩定和不成功的,屈從於本能,長大後容易犯罪、未成年人懷孕、酗酒、吸毒和不文明行為等。

父母混亂的、不穩定的、放縱型教養方式是形成脆弱性良心的根本原因。

美國心理學家傑裡·帕特森對於家庭管教方式的論述很精闢,他指出所有的家庭在管教孩子時都有“強制過程”,主要表現為諸如發牢騷、戲弄嘲笑、反對、大吼、羞辱、提出消極要求、不遵守要求和動手打人等行為。在培養出具有脆弱性良心的孩子的家庭,這種強制過程更為常見,父母在行為舉止上給孩子樹立了壞榜樣,培養出具有攻擊性容易衝動的孩子。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 善良性

具有善良性良心的人,與前兩種類型不同。對權威及其表現形式,他們既不反感,也不屈從。無論是在上學時,還是工作後,都能與別人相處的很好,也是公認的得體的人。如果事情不順利,他們會試圖理解,而不是責備。偶爾喝酒抽菸,但不會上癮。

權威型教養方式可以使孩子形成善良性良心。權威型的父母既關愛孩子,又對孩子有要求。一方面,父母要求孩子參與家庭活動,密切關注孩子的行為,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及時糾正破壞性的行為。另一方面,他們又關注孩子的需求,培養孩子的個性和自信。

父母會給小一點的孩子指出某種行為的直接後果,比如“如果你繼續推他,他就會摔倒”;給大一些的孩子解釋行為的動機,比如“不要對他吼叫,他只是想幫忙”;給更大的孩子,講更復雜的道理,比如“他感覺很糟糕,因為你把那個令他感到驕傲的沙子城堡推倒了”。

這種教養方式可以幫助孩子進行自我控制。做錯事,孩子會感到內疚;做對事,孩子會感到驕傲。最終,道德內化,孩子會自覺遵守道德。

上述3種良心,完全符合某一良心類型的人是很少的,但總的來說,一個人大體趨向於其中某個良心。

04 如何改寫我們的劇本


原生家庭對我們人生的影響,真可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既然一切都是童年引起的因果,那我們還有扭轉的可能嗎?《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作者奧利弗•詹姆斯告訴我們,可以通過內省改寫我們的人生劇本。

孔子說一日三省吾身,講得是通過自我審視,反省自己的過錯。作者此處的內省,更注重通過理解過去,進而改變現狀。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1、對親近的人表達自己

主動向身邊的親朋好友傾訴自己的煩惱,在交流的過程中,審視到自己內心真正恐懼的東西,進而慢慢接受它,更重要的是意識到生活是可以自己選擇的,而不是一直被過去捆綁。

難的是,有時候我們的傾訴不是表達真實的自我,而是自己包裝過的自我,這就跟我們的初衷南轅北轍了。

2、自主表達自己

有些人通過出書、寫文章將自己缺愛的童年經歷記錄下來,這也不失為一種探索內心的方法。但要明確主動寫出來的目的,並非用此博得大眾的同情,或者合理化自己當前不當的行為只是童年受到傷害的後遺症。

要清楚,寫下來是通過客觀地審視自己的過去,和過去和解,對父母釋懷,活在當下,享受當下,才是真正自主表達的目的。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3、向心理治療師表達自己

心理治療師專業、能夠提供更客觀的觀點,並且善於激發我們內心的回憶和感受。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心理治療能使我們能夠以某種方式,不再忌諱和害怕與人談起我們的過去和現在的生活,從而改變自己。

但難題是,我們很難找到正好能解決此類心理問題的治療師。

4、通過藝術活動和創作表達自己

藝術活動和創作,可以激發生動的自我覺悟,而且是以一種不自知的方式。

在藝術活動方面,我們可以閱讀小說和詩歌、聽歌劇和流行音樂、看電影,欣賞畫作或書法……這些都能讓我們在感到有趣之餘,喚起我們的內心能力。

在藝術創作方面,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故事改編成小說,或者通過做喜劇演員來昇華抑鬱……這些健康的昇華,是將內心的衝突昇華為具有社會價值的活動。人一有價值感,自尊水平就會提高,從而慢慢走出過去的陰影。

當然對一個人有效的東西不一定對其他人有效,但幾乎所有人都能通過某種形式的藝術獲得安慰和更大的覺知。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前6年是如何影響你的一生

知道了原來早就在6歲以前,父母的撫育方式就奠定了我們現在的為人處世和情感體驗,我們能更好地瞭解自己,理解自己。但請勿以此為理由,合理化自己不佳的行為和態度,畢竟往事不可追,今昔猶可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