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

近日,網上一段視頻吸引大家圍觀和討論:

"

近日,網上一段視頻吸引大家圍觀和討論: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視頻中一對母子坐在停靠路邊的三輪車上,兒子在不停地扯拽媽媽的頭髮,不管孩子怎麼撕拽,這位媽媽就是不還手,試圖幾次掰開孩子的手,無奈孩子越拽越緊,掰開了左手右手又拽上。

視頻一發出,大家各種聲討不斷:

"

近日,網上一段視頻吸引大家圍觀和討論: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視頻中一對母子坐在停靠路邊的三輪車上,兒子在不停地扯拽媽媽的頭髮,不管孩子怎麼撕拽,這位媽媽就是不還手,試圖幾次掰開孩子的手,無奈孩子越拽越緊,掰開了左手右手又拽上。

視頻一發出,大家各種聲討不斷: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

近日,網上一段視頻吸引大家圍觀和討論: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視頻中一對母子坐在停靠路邊的三輪車上,兒子在不停地扯拽媽媽的頭髮,不管孩子怎麼撕拽,這位媽媽就是不還手,試圖幾次掰開孩子的手,無奈孩子越拽越緊,掰開了左手右手又拽上。

視頻一發出,大家各種聲討不斷: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評論區炸開了鍋,同意以暴制暴的不在少數,認為只有“以牙還牙”才能制服孩子,有的慶幸自己的孩子不敢這樣,圍觀者無不為這位母親捏把汗,如今敢這樣,以後該咋辦。

1.孩子究竟怎麼會變成這樣?

有一部紀實公益電影叫《罪愛》,故事的原型叫楊鎖,被稱為“天下第一懶人”。從小父母生怕累著孩子,什麼都不讓幹,好吃好穿供著,等到父母雙雙去世後,他懶到吃喝拉撒都在一間破屋裡搞定……最終餓死在自家屋裡。

愛本是溫馨的,何來罪?源於父母把孩子養在了心靈的“舒適區”,捨不得讓孩子向“學習區”邁進,最終這些孩子只習慣在“舒適區”的生活。

當遇到父母無法滿足的事情時,孩子暴露的直接的後果就是驕橫。

由於父母一味讓步,滿足一切要求,包括很多的無理要求,其骨子裡就養成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聽他的,甚至敢於騎在父母頭上說話做事,不懂得讓步,不懂得寬容,更受不了委屈,目中無人,行為乖張專橫。

吃飯時把孩子最喜歡的放在孩子跟前,不讓其他人吃;想要什麼就必須得到,否則就滿地打滾或者摔東西發脾氣;偷拿了別人東西,大人卻權當沒發生……這些看似關愛的背後是溺愛,久而久之即使再乖巧的孩子也會變得專橫霸道起來。

"

近日,網上一段視頻吸引大家圍觀和討論: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視頻中一對母子坐在停靠路邊的三輪車上,兒子在不停地扯拽媽媽的頭髮,不管孩子怎麼撕拽,這位媽媽就是不還手,試圖幾次掰開孩子的手,無奈孩子越拽越緊,掰開了左手右手又拽上。

視頻一發出,大家各種聲討不斷: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評論區炸開了鍋,同意以暴制暴的不在少數,認為只有“以牙還牙”才能制服孩子,有的慶幸自己的孩子不敢這樣,圍觀者無不為這位母親捏把汗,如今敢這樣,以後該咋辦。

1.孩子究竟怎麼會變成這樣?

有一部紀實公益電影叫《罪愛》,故事的原型叫楊鎖,被稱為“天下第一懶人”。從小父母生怕累著孩子,什麼都不讓幹,好吃好穿供著,等到父母雙雙去世後,他懶到吃喝拉撒都在一間破屋裡搞定……最終餓死在自家屋裡。

愛本是溫馨的,何來罪?源於父母把孩子養在了心靈的“舒適區”,捨不得讓孩子向“學習區”邁進,最終這些孩子只習慣在“舒適區”的生活。

當遇到父母無法滿足的事情時,孩子暴露的直接的後果就是驕橫。

由於父母一味讓步,滿足一切要求,包括很多的無理要求,其骨子裡就養成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聽他的,甚至敢於騎在父母頭上說話做事,不懂得讓步,不懂得寬容,更受不了委屈,目中無人,行為乖張專橫。

吃飯時把孩子最喜歡的放在孩子跟前,不讓其他人吃;想要什麼就必須得到,否則就滿地打滾或者摔東西發脾氣;偷拿了別人東西,大人卻權當沒發生……這些看似關愛的背後是溺愛,久而久之即使再乖巧的孩子也會變得專橫霸道起來。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2.孩子撒潑時怎麼辦

一位爺爺帶著可愛的孫子在超市購物,準備結賬時,孫子不幹了,怒吼著:“我就不要,就不要,你給我買那個大機器人,快點!”邊說邊把購物車裡的蔬菜水果一件一件扔到地上。

爺爺看了看孫子,說道:“家裡的機器人不下20個。”“不行,就不行!”孩子扔的更起勁了,在撕喊著跟爺爺叫勁。

這位爺爺一邊彎腰拾東西一邊緩慢地自說著:“小白,不生氣啊,不生氣!”“沒事的,小白,不生氣!”他撿著孫子還是繼續扔著……

一旁的人看不過眼了,納悶地問道:“你孫子明明在扔東西,你幹嘛態度還這麼好?”“哎,小白是我!”爺爺自我安慰道。

這位爺爺在孩子撒潑時,他選擇了沉住氣,不跟孩子對質,不與孩子一般見識。

這其實是很明智的做法,孩子在無理取鬧的時候,你說什麼都是噪音,你越是說他越跟你鬧,所以第一招是大人要先安靜下來

"

近日,網上一段視頻吸引大家圍觀和討論: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視頻中一對母子坐在停靠路邊的三輪車上,兒子在不停地扯拽媽媽的頭髮,不管孩子怎麼撕拽,這位媽媽就是不還手,試圖幾次掰開孩子的手,無奈孩子越拽越緊,掰開了左手右手又拽上。

視頻一發出,大家各種聲討不斷: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評論區炸開了鍋,同意以暴制暴的不在少數,認為只有“以牙還牙”才能制服孩子,有的慶幸自己的孩子不敢這樣,圍觀者無不為這位母親捏把汗,如今敢這樣,以後該咋辦。

1.孩子究竟怎麼會變成這樣?

有一部紀實公益電影叫《罪愛》,故事的原型叫楊鎖,被稱為“天下第一懶人”。從小父母生怕累著孩子,什麼都不讓幹,好吃好穿供著,等到父母雙雙去世後,他懶到吃喝拉撒都在一間破屋裡搞定……最終餓死在自家屋裡。

愛本是溫馨的,何來罪?源於父母把孩子養在了心靈的“舒適區”,捨不得讓孩子向“學習區”邁進,最終這些孩子只習慣在“舒適區”的生活。

當遇到父母無法滿足的事情時,孩子暴露的直接的後果就是驕橫。

由於父母一味讓步,滿足一切要求,包括很多的無理要求,其骨子裡就養成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聽他的,甚至敢於騎在父母頭上說話做事,不懂得讓步,不懂得寬容,更受不了委屈,目中無人,行為乖張專橫。

吃飯時把孩子最喜歡的放在孩子跟前,不讓其他人吃;想要什麼就必須得到,否則就滿地打滾或者摔東西發脾氣;偷拿了別人東西,大人卻權當沒發生……這些看似關愛的背後是溺愛,久而久之即使再乖巧的孩子也會變得專橫霸道起來。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2.孩子撒潑時怎麼辦

一位爺爺帶著可愛的孫子在超市購物,準備結賬時,孫子不幹了,怒吼著:“我就不要,就不要,你給我買那個大機器人,快點!”邊說邊把購物車裡的蔬菜水果一件一件扔到地上。

爺爺看了看孫子,說道:“家裡的機器人不下20個。”“不行,就不行!”孩子扔的更起勁了,在撕喊著跟爺爺叫勁。

這位爺爺一邊彎腰拾東西一邊緩慢地自說著:“小白,不生氣啊,不生氣!”“沒事的,小白,不生氣!”他撿著孫子還是繼續扔著……

一旁的人看不過眼了,納悶地問道:“你孫子明明在扔東西,你幹嘛態度還這麼好?”“哎,小白是我!”爺爺自我安慰道。

這位爺爺在孩子撒潑時,他選擇了沉住氣,不跟孩子對質,不與孩子一般見識。

這其實是很明智的做法,孩子在無理取鬧的時候,你說什麼都是噪音,你越是說他越跟你鬧,所以第一招是大人要先安靜下來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第二個辦法可以設定一個安靜區,在家中劃一定範圍,放一張小板凳,讓孩子坐在板凳上,設定三至五分鐘的鬧鐘,告訴孩子必須安靜的在板凳上呆到鬧鐘響。

這個辦法是讓孩子學會自省,冷靜地思考自己的行為。古有“面壁思過”,今天看來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三個辦法是轉移注意力,當小孩子執著一件事情的時候,跟他講什麼道理都是徒勞。等孩子這股拗勁過了後,再慢慢跟他說道也不遲。

可以選擇孩子感興趣的事物或話題打岔,年齡越小的孩子這招越管用,但這個辦法也不宜常用,孩子不鬧騰了不代表他的需求就沒有了,所以最終還是要回過頭來和孩子一起面對他的不良情緒和無理要求。

3.好的家庭環境,養不出撒潑孩子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當孩子確實有錯誤需要糾正時,充滿慈愛的父母通常會採取很坦誠的辦法,詢問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關愛和理解,同時體會孩子的感受。最後,才利用恰當的時機,在孩子自然地想傾聽時才給他們講道理。”

①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愛、平等、尊重、接納、自由的環境中成長。

愛是陪伴,愛是理解,愛是支持……我們所說的愛不是溺愛,溺愛的孩子只會更加專橫和霸道。

意大利知名教育家瑪麗亞·蒙臺梭利說的,兒童有一種強烈的個人尊嚴感,通常成人意識不到他們是很容易受到傷害和遭到壓抑的。

當孩子想看書時,就抽出時間陪著她看;當孩子玩玩具時,就坐在她身旁跟她一起玩;當孩子向你提出不合理請求時,多問問她:“你為什麼要這個?還有別的辦法嗎?”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內心世界也是極其豐富的,不能總認為“小屁孩,懂什麼”。忽視和放任都是不當的養育方式。

②營造乾淨,整潔,有序的家居環境,物質上不縱容不浪費不嬌慣。

記得女兒5歲時有一次去小朋友家玩,回來後喃喃不休地說:“媽媽,晶晶家很舒服。我下次還願意跟她玩。”

我追問下她才說清楚,原來小朋友家很整潔,東西擺放有序。至於其他的孩子也說不清楚,就是感覺很舒服。看來,一個好的家居環境對孩子也是一種無聲的薰陶和教育。

③堅決不做打罵孩子的家長

打罵,無疑是給孩子的心靈灌“毒藥”。

王朔也說,“打孩子,這叫欺負,欺負比你弱小的東西,你可恥不可恥?”

2010年,美國杜蘭大學的兒童體罰研究專家Catherine Taylor經過研究發現,如果一名三歲的孩子每月被打兩次以上,這個孩子在五歲時的攻擊性行為會比同齡孩子高50%。

視頻裡,小男孩敢在大庭廣眾下視若無人地薅媽媽的頭髮,可想他的內心是極其憤怒的!

他一定是看見過這種毆打行為,而且不止一次地在生活中實踐過。

英國精神病學家Oliver J.E.證實家庭的暴力行為會“代代相傳”,這種輪迴就像一種“隱形的詛咒”難以甩掉。

打罵,家長中毒,最終無效。

美國行為心理學家安東尼·比格蘭也說,早期人類發現,用令人反感的方式制止對方的侵害行為,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被強制的痛苦體驗,會給孩子種下反社會行為的萌 芽。

下面這段視頻也是引起了一群人共鳴:

"

近日,網上一段視頻吸引大家圍觀和討論: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視頻中一對母子坐在停靠路邊的三輪車上,兒子在不停地扯拽媽媽的頭髮,不管孩子怎麼撕拽,這位媽媽就是不還手,試圖幾次掰開孩子的手,無奈孩子越拽越緊,掰開了左手右手又拽上。

視頻一發出,大家各種聲討不斷: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評論區炸開了鍋,同意以暴制暴的不在少數,認為只有“以牙還牙”才能制服孩子,有的慶幸自己的孩子不敢這樣,圍觀者無不為這位母親捏把汗,如今敢這樣,以後該咋辦。

1.孩子究竟怎麼會變成這樣?

有一部紀實公益電影叫《罪愛》,故事的原型叫楊鎖,被稱為“天下第一懶人”。從小父母生怕累著孩子,什麼都不讓幹,好吃好穿供著,等到父母雙雙去世後,他懶到吃喝拉撒都在一間破屋裡搞定……最終餓死在自家屋裡。

愛本是溫馨的,何來罪?源於父母把孩子養在了心靈的“舒適區”,捨不得讓孩子向“學習區”邁進,最終這些孩子只習慣在“舒適區”的生活。

當遇到父母無法滿足的事情時,孩子暴露的直接的後果就是驕橫。

由於父母一味讓步,滿足一切要求,包括很多的無理要求,其骨子裡就養成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聽他的,甚至敢於騎在父母頭上說話做事,不懂得讓步,不懂得寬容,更受不了委屈,目中無人,行為乖張專橫。

吃飯時把孩子最喜歡的放在孩子跟前,不讓其他人吃;想要什麼就必須得到,否則就滿地打滾或者摔東西發脾氣;偷拿了別人東西,大人卻權當沒發生……這些看似關愛的背後是溺愛,久而久之即使再乖巧的孩子也會變得專橫霸道起來。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2.孩子撒潑時怎麼辦

一位爺爺帶著可愛的孫子在超市購物,準備結賬時,孫子不幹了,怒吼著:“我就不要,就不要,你給我買那個大機器人,快點!”邊說邊把購物車裡的蔬菜水果一件一件扔到地上。

爺爺看了看孫子,說道:“家裡的機器人不下20個。”“不行,就不行!”孩子扔的更起勁了,在撕喊著跟爺爺叫勁。

這位爺爺一邊彎腰拾東西一邊緩慢地自說著:“小白,不生氣啊,不生氣!”“沒事的,小白,不生氣!”他撿著孫子還是繼續扔著……

一旁的人看不過眼了,納悶地問道:“你孫子明明在扔東西,你幹嘛態度還這麼好?”“哎,小白是我!”爺爺自我安慰道。

這位爺爺在孩子撒潑時,他選擇了沉住氣,不跟孩子對質,不與孩子一般見識。

這其實是很明智的做法,孩子在無理取鬧的時候,你說什麼都是噪音,你越是說他越跟你鬧,所以第一招是大人要先安靜下來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第二個辦法可以設定一個安靜區,在家中劃一定範圍,放一張小板凳,讓孩子坐在板凳上,設定三至五分鐘的鬧鐘,告訴孩子必須安靜的在板凳上呆到鬧鐘響。

這個辦法是讓孩子學會自省,冷靜地思考自己的行為。古有“面壁思過”,今天看來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三個辦法是轉移注意力,當小孩子執著一件事情的時候,跟他講什麼道理都是徒勞。等孩子這股拗勁過了後,再慢慢跟他說道也不遲。

可以選擇孩子感興趣的事物或話題打岔,年齡越小的孩子這招越管用,但這個辦法也不宜常用,孩子不鬧騰了不代表他的需求就沒有了,所以最終還是要回過頭來和孩子一起面對他的不良情緒和無理要求。

3.好的家庭環境,養不出撒潑孩子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當孩子確實有錯誤需要糾正時,充滿慈愛的父母通常會採取很坦誠的辦法,詢問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關愛和理解,同時體會孩子的感受。最後,才利用恰當的時機,在孩子自然地想傾聽時才給他們講道理。”

①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愛、平等、尊重、接納、自由的環境中成長。

愛是陪伴,愛是理解,愛是支持……我們所說的愛不是溺愛,溺愛的孩子只會更加專橫和霸道。

意大利知名教育家瑪麗亞·蒙臺梭利說的,兒童有一種強烈的個人尊嚴感,通常成人意識不到他們是很容易受到傷害和遭到壓抑的。

當孩子想看書時,就抽出時間陪著她看;當孩子玩玩具時,就坐在她身旁跟她一起玩;當孩子向你提出不合理請求時,多問問她:“你為什麼要這個?還有別的辦法嗎?”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內心世界也是極其豐富的,不能總認為“小屁孩,懂什麼”。忽視和放任都是不當的養育方式。

②營造乾淨,整潔,有序的家居環境,物質上不縱容不浪費不嬌慣。

記得女兒5歲時有一次去小朋友家玩,回來後喃喃不休地說:“媽媽,晶晶家很舒服。我下次還願意跟她玩。”

我追問下她才說清楚,原來小朋友家很整潔,東西擺放有序。至於其他的孩子也說不清楚,就是感覺很舒服。看來,一個好的家居環境對孩子也是一種無聲的薰陶和教育。

③堅決不做打罵孩子的家長

打罵,無疑是給孩子的心靈灌“毒藥”。

王朔也說,“打孩子,這叫欺負,欺負比你弱小的東西,你可恥不可恥?”

2010年,美國杜蘭大學的兒童體罰研究專家Catherine Taylor經過研究發現,如果一名三歲的孩子每月被打兩次以上,這個孩子在五歲時的攻擊性行為會比同齡孩子高50%。

視頻裡,小男孩敢在大庭廣眾下視若無人地薅媽媽的頭髮,可想他的內心是極其憤怒的!

他一定是看見過這種毆打行為,而且不止一次地在生活中實踐過。

英國精神病學家Oliver J.E.證實家庭的暴力行為會“代代相傳”,這種輪迴就像一種“隱形的詛咒”難以甩掉。

打罵,家長中毒,最終無效。

美國行為心理學家安東尼·比格蘭也說,早期人類發現,用令人反感的方式制止對方的侵害行為,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被強制的痛苦體驗,會給孩子種下反社會行為的萌 芽。

下面這段視頻也是引起了一群人共鳴: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評論區更多的人開始自我反省:

"

近日,網上一段視頻吸引大家圍觀和討論: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視頻中一對母子坐在停靠路邊的三輪車上,兒子在不停地扯拽媽媽的頭髮,不管孩子怎麼撕拽,這位媽媽就是不還手,試圖幾次掰開孩子的手,無奈孩子越拽越緊,掰開了左手右手又拽上。

視頻一發出,大家各種聲討不斷: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評論區炸開了鍋,同意以暴制暴的不在少數,認為只有“以牙還牙”才能制服孩子,有的慶幸自己的孩子不敢這樣,圍觀者無不為這位母親捏把汗,如今敢這樣,以後該咋辦。

1.孩子究竟怎麼會變成這樣?

有一部紀實公益電影叫《罪愛》,故事的原型叫楊鎖,被稱為“天下第一懶人”。從小父母生怕累著孩子,什麼都不讓幹,好吃好穿供著,等到父母雙雙去世後,他懶到吃喝拉撒都在一間破屋裡搞定……最終餓死在自家屋裡。

愛本是溫馨的,何來罪?源於父母把孩子養在了心靈的“舒適區”,捨不得讓孩子向“學習區”邁進,最終這些孩子只習慣在“舒適區”的生活。

當遇到父母無法滿足的事情時,孩子暴露的直接的後果就是驕橫。

由於父母一味讓步,滿足一切要求,包括很多的無理要求,其骨子裡就養成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聽他的,甚至敢於騎在父母頭上說話做事,不懂得讓步,不懂得寬容,更受不了委屈,目中無人,行為乖張專橫。

吃飯時把孩子最喜歡的放在孩子跟前,不讓其他人吃;想要什麼就必須得到,否則就滿地打滾或者摔東西發脾氣;偷拿了別人東西,大人卻權當沒發生……這些看似關愛的背後是溺愛,久而久之即使再乖巧的孩子也會變得專橫霸道起來。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2.孩子撒潑時怎麼辦

一位爺爺帶著可愛的孫子在超市購物,準備結賬時,孫子不幹了,怒吼著:“我就不要,就不要,你給我買那個大機器人,快點!”邊說邊把購物車裡的蔬菜水果一件一件扔到地上。

爺爺看了看孫子,說道:“家裡的機器人不下20個。”“不行,就不行!”孩子扔的更起勁了,在撕喊著跟爺爺叫勁。

這位爺爺一邊彎腰拾東西一邊緩慢地自說著:“小白,不生氣啊,不生氣!”“沒事的,小白,不生氣!”他撿著孫子還是繼續扔著……

一旁的人看不過眼了,納悶地問道:“你孫子明明在扔東西,你幹嘛態度還這麼好?”“哎,小白是我!”爺爺自我安慰道。

這位爺爺在孩子撒潑時,他選擇了沉住氣,不跟孩子對質,不與孩子一般見識。

這其實是很明智的做法,孩子在無理取鬧的時候,你說什麼都是噪音,你越是說他越跟你鬧,所以第一招是大人要先安靜下來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第二個辦法可以設定一個安靜區,在家中劃一定範圍,放一張小板凳,讓孩子坐在板凳上,設定三至五分鐘的鬧鐘,告訴孩子必須安靜的在板凳上呆到鬧鐘響。

這個辦法是讓孩子學會自省,冷靜地思考自己的行為。古有“面壁思過”,今天看來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三個辦法是轉移注意力,當小孩子執著一件事情的時候,跟他講什麼道理都是徒勞。等孩子這股拗勁過了後,再慢慢跟他說道也不遲。

可以選擇孩子感興趣的事物或話題打岔,年齡越小的孩子這招越管用,但這個辦法也不宜常用,孩子不鬧騰了不代表他的需求就沒有了,所以最終還是要回過頭來和孩子一起面對他的不良情緒和無理要求。

3.好的家庭環境,養不出撒潑孩子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當孩子確實有錯誤需要糾正時,充滿慈愛的父母通常會採取很坦誠的辦法,詢問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關愛和理解,同時體會孩子的感受。最後,才利用恰當的時機,在孩子自然地想傾聽時才給他們講道理。”

①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愛、平等、尊重、接納、自由的環境中成長。

愛是陪伴,愛是理解,愛是支持……我們所說的愛不是溺愛,溺愛的孩子只會更加專橫和霸道。

意大利知名教育家瑪麗亞·蒙臺梭利說的,兒童有一種強烈的個人尊嚴感,通常成人意識不到他們是很容易受到傷害和遭到壓抑的。

當孩子想看書時,就抽出時間陪著她看;當孩子玩玩具時,就坐在她身旁跟她一起玩;當孩子向你提出不合理請求時,多問問她:“你為什麼要這個?還有別的辦法嗎?”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內心世界也是極其豐富的,不能總認為“小屁孩,懂什麼”。忽視和放任都是不當的養育方式。

②營造乾淨,整潔,有序的家居環境,物質上不縱容不浪費不嬌慣。

記得女兒5歲時有一次去小朋友家玩,回來後喃喃不休地說:“媽媽,晶晶家很舒服。我下次還願意跟她玩。”

我追問下她才說清楚,原來小朋友家很整潔,東西擺放有序。至於其他的孩子也說不清楚,就是感覺很舒服。看來,一個好的家居環境對孩子也是一種無聲的薰陶和教育。

③堅決不做打罵孩子的家長

打罵,無疑是給孩子的心靈灌“毒藥”。

王朔也說,“打孩子,這叫欺負,欺負比你弱小的東西,你可恥不可恥?”

2010年,美國杜蘭大學的兒童體罰研究專家Catherine Taylor經過研究發現,如果一名三歲的孩子每月被打兩次以上,這個孩子在五歲時的攻擊性行為會比同齡孩子高50%。

視頻裡,小男孩敢在大庭廣眾下視若無人地薅媽媽的頭髮,可想他的內心是極其憤怒的!

他一定是看見過這種毆打行為,而且不止一次地在生活中實踐過。

英國精神病學家Oliver J.E.證實家庭的暴力行為會“代代相傳”,這種輪迴就像一種“隱形的詛咒”難以甩掉。

打罵,家長中毒,最終無效。

美國行為心理學家安東尼·比格蘭也說,早期人類發現,用令人反感的方式制止對方的侵害行為,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被強制的痛苦體驗,會給孩子種下反社會行為的萌 芽。

下面這段視頻也是引起了一群人共鳴: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評論區更多的人開始自我反省:

打回去,還是任由孩子撒潑?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不出惡霸孩子

這位母親的處理方式非常理智,既抓住機會身體力行給孩子示範了一課,又讓在場的人知道如何做個有公德的人。

我們必須要知道打一次孩子,就會加深彼此之間的仇恨。孩子小,肯定是打不過大人,但是不代表他長大打不過。

有暴力傾向的家長是因為第一次就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覺得打了挺管用,下次不聽話繼續打,殊不知表面上孩子屈服了,內心卻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一旦爆發後果可想而知!

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別人。”

與孩子共同生活的時期也是家長的成長期,還在以這種粗魯的方式對待孩子的家長趕快醒醒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