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會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專家:不會,關鍵是怎麼學

不完美媽媽 TED演講 藝術 讀書 電腦 喬小麥親子 2019-07-14
學習會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專家:不會,關鍵是怎麼學

肯·羅賓遜,世界知名教育家、TED演講排名第一人。他在著名演講《學校扼殺創造力》裡說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個6歲小女孩,上課不愛聽講,但很喜歡畫畫。一天繪畫課,她正認真地畫畫,老師走過來問:“你在畫什麼?”女孩說:“我在畫上帝。”老師接著說:“可是我們都不知道上帝長什麼樣。”女孩輕描淡寫地說:“你們馬上就能知道了。”

這個小故事讓全場爆發笑聲。相信你也覺得小姑娘語出驚人很可愛。小孩想象力豐富,勇氣可嘉。他們好奇,樂於探索,我們都希望孩子能保持這份天真。

可現實卻不是如此。4歲大的孩子會整天追著大人問為什麼,7歲的孩子就不怎麼問了。高中生就更別提了。大學生畢業開始工作後,殘留的一星半點好奇心更是被徹底被磨光了。

對此肯·羅賓遜的看法是,現行的教育體制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全世界每個國家的教育體系,都有著相同的學科等級制度,排在最前面的是數學和語言,接著是人文學科,最後是藝術。

學校更喜歡“正確”的答案,強調的是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宣揚的是誰得了滿分,誰拿了第一名。孩子們就在這樣的環境裡按部就班地學習,漸漸失去了創造力。

學習會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專家:不會,關鍵是怎麼學

01,學習是創造力的基礎

肯·羅賓遜的話是有共鳴的,可話說回來,期望教育體制重大變革目前還不現實。在我們國家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可能很多人會認為:知識是死板的,孩子學得越少,應該越有想象力。

這種看法有些極端,對想象力和創造力有誤解。創造力是什麼呢?牛頓曾說: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因為吸收了諸多巨人的研究成果,才有了自己的創造。由此看來,創新是在已有的舊事物中長出來的。

換句話說,認知學習是創造力的基礎。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是研究認知科學對兒童想象力影響的專家,她說:

孩子探究世界,學習並逐漸掌握世界和事物的規律,在認識這些規律的基礎上,他們才有可能發現多種可能性,想象不一樣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創造力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在現有基礎上建出新樓。好比一位作家寫出驚世駭俗的小說,他一定要經過大量的閱讀和學習才能寫得出。如果什麼都不知道,那隻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

所以,學習和想象力、創造力並不是對立的,而是共同發展的。孩子持續學習新知識是在源源不斷地給想象力和創造力輸送養料。

有了輸入之後還有輸出,創新就體現在輸出這一步。孩子如何消化輸出這些信息就是關鍵。

學習會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專家:不會,關鍵是怎麼學

02,培養孩子創造力,在日常點滴中就可以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呢?

學校培養的是孩子的集中思維,強調用唯一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那麼,家庭可以做個緩衝帶,營造一個開放的環境,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孩子所學符合孩子自身發展水平

學習會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專家:不會,關鍵是怎麼學

視頻“三五真的太難了”截圖

之前網上有個視頻“三五真的太難了”,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很痛苦地背乘法口訣表,背到三五一十五時總是錯,一遍遍背,一遍遍錯,最後在媽媽的逼迫下嚎啕大哭。

這種學習就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疇,而且,這樣直接灌輸知識也會破壞孩子的理解和學習能力。如果孩子不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係,即使背下來,也不會運用或者只能僵化地運用這些知識。

孩子不是被動的電腦,這邊輸入什麼,那邊就原封不動地輸出什麼。恰恰相反,孩子是主動積極的學習者,他們在接受到信息後,會以自己的方式來處理信息、輸出信息。這裡“自己的方式”恰好體現的就是創造力。

所以,信息的內容和輸入方式一定要符合孩子身心發展水平,能讓孩子消化得了。學齡前和小學階段,孩子以具體思維為主。他們是以動手、親身體驗的具體方式去學習的。比如跟孩子描述什麼是雪,很難懂,但讓孩子去看雪,去玩雪,理解就深刻了。

學數學也是如此,而且要慢慢來。給孩子時間去發現、理解和思考,而不是走“捷徑”背乘法表。可以讓孩子數手指或其它實物,先挨個數,再多個數,比1、3、5、7或者5、10、15……這樣讓孩子發現數字之間的規律,就能理解為什麼三五一十五了。

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孩子獲得了觀察力、邏輯思考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才是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源泉。

學習會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專家:不會,關鍵是怎麼學

(2)尊重孩子的探索方式,容許孩子試錯

一個小孩搭積木,要在兩個積木之間搭一座橋。但橋總是塌,要麼因為兩邊的積木不一樣高,要麼是兩邊積木離太遠。這時,身邊的大人忍不住“指點”:應該這樣搭才對……可是大人這樣一幫忙,孩子卻不再玩了。

這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孩子玩得“不正確”,我們等不及,不容置疑地去教,反而讓孩子不高興了。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很多時候,孩子的學習是在試錯中進行的,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觀察、發現和解決問題。

比如這個搭積木的例子,孩子在一次次感受空間、距離,體會高低遠近,思維不會因為專注而停滯。他正在開動腦筋,思考為什麼橋總是搭不上。這種時候我們插入進來,就打斷了孩子的思維,破壞了專注。

所以平時看到孩子玩耍、做事,我們要忍住,管好嘴巴,給孩子更多時間。擅自干擾只會破壞孩子獨立思考和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

也許你會問,如果孩子一直學不會怎麼辦?這就看孩子當時的狀態,他是一直專注還是開始尋求幫助了。如果要求大人幫忙時我們再上場,孩子就不會不高興了。在指點孩子時也儘可能多提問題啟發孩子思考,不要一味灌輸。

愛迪生有句名言:

我沒有失敗一萬次,我只是發現了一萬種行不通的方法

孩子試錯是在尋找方法,我們別焦慮,彆著急,尊重孩子自己的學習方式和節奏,容許孩子多試錯。孩子能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比如我們直接教會強烈得多。

這種成就感也會強化孩子解決問題的慾望,這是探索世界的強勁動力。有了這樣的動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才能得到持續發展。

學習會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專家:不會,關鍵是怎麼學

我女兒編的故事《外星人冒險記》

(3)不一味追求“正確”,讓孩子自由表達

心理學家吉爾·施塔姆曾說:

創造力來自我們頭腦中已有的信息,我們運用它們,並用一些獨創的方式把它們表達出來,比如,表演出來、畫出來、寫出來或者做出來。

孩子最愛表達自己,我們要給孩子自由,別讓“追求正確答案”、“追求唯一標準”的氛圍束縛了孩子。

我女兒三四歲時很喜歡畫畫,正好家附近有個繪畫班,她的小夥伴在那學畫畫,她也想去。可是到了那裡,看了老師的示範她反倒不敢動手了,因為“怕畫得不好”。後來我不再送她學畫畫,還是像從前那樣,任她在家塗鴉。

我們要注意,平時對孩子的評價是不是隻關注最終結果。比如跟示範比,跟別的小夥伴比,評價孩子的作品好不好,漂不漂亮等等。

這會讓孩子變得謹慎,在表達前總是想:“我是不是符合了標準?我是不是最好的?”“怎樣才能讓爸媽/老師滿意?”而不是想:“我有沒有興趣?”

當孩子擔心自己不能達到某個標準,自然就不願再表達了。所以,平時不要用“好”“正確”去評價孩子,而要看到孩子的閃光點,多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沒有標準的條條框框束縛,孩子才會輸出各種可能性。

一個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人,具備很多特點,比如非常細緻的觀察力,強烈的專注和熱情不輕易放棄的精神。當孩子在某方面表現出興趣,我們一定要保護好這興趣,給予孩子充分的包容。孩子編故事,塗鴉,過家家……都儘可能讓孩子自由發揮。

學習會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專家:不會,關鍵是怎麼學

03,未來,創造力更有價值

2018年世界經濟論壇《未來就業報告》預測,到2022年機器可以完成的工作達42%,人類的任務僅佔58%。這58%裡有很多是新增的工作。一方面人類會創造出很多新工作,另一方面還要勝任那些新工作,這些都有賴於創造力。

就現在來看,越來越多由人腦創造出的產品更受歡迎,比如程序,藝術,思想等等。未來是一個更多元、更復雜、更需要創造力的時代。發揮出人類有別於機器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尤為重要。

創造力不是可以教出來的能力,而是需要開放空間長出來的能力。我們能為孩子做的,就是給孩子自由空間,提供孩子需要的資源,讓想象力和創造力更好地生長。

------End------

參考文獻:《寶寶也是哲學家:學習與思考的驚奇發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