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不完美媽媽 春節家書 文章 看晉中 2019-09-04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年蘊華街改造是政府一號工程,聽說投資九十億元,要拓寬蘊華街,改造二十年代日本人建的大同橋,一會兒說要高架,一會兒說要深挖,無論咋改造,反正晉華街礙事,一開始說拆十六號樓,後來從中間開刀了,四棟樓房,八排平房,一個多月前,老住戶都搬走了,剩下三分之二的樓房平房,老師傅們又有了消息,拆遷辦開始挨家挨戶的丈量,聽說十月份搬遷,一是改造工程需要,二是天涼了,無法集中供暖,怕這些破產工人凍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年蘊華街改造是政府一號工程,聽說投資九十億元,要拓寬蘊華街,改造二十年代日本人建的大同橋,一會兒說要高架,一會兒說要深挖,無論咋改造,反正晉華街礙事,一開始說拆十六號樓,後來從中間開刀了,四棟樓房,八排平房,一個多月前,老住戶都搬走了,剩下三分之二的樓房平房,老師傅們又有了消息,拆遷辦開始挨家挨戶的丈量,聽說十月份搬遷,一是改造工程需要,二是天涼了,無法集中供暖,怕這些破產工人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年蘊華街改造是政府一號工程,聽說投資九十億元,要拓寬蘊華街,改造二十年代日本人建的大同橋,一會兒說要高架,一會兒說要深挖,無論咋改造,反正晉華街礙事,一開始說拆十六號樓,後來從中間開刀了,四棟樓房,八排平房,一個多月前,老住戶都搬走了,剩下三分之二的樓房平房,老師傅們又有了消息,拆遷辦開始挨家挨戶的丈量,聽說十月份搬遷,一是改造工程需要,二是天涼了,無法集中供暖,怕這些破產工人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年蘊華街改造是政府一號工程,聽說投資九十億元,要拓寬蘊華街,改造二十年代日本人建的大同橋,一會兒說要高架,一會兒說要深挖,無論咋改造,反正晉華街礙事,一開始說拆十六號樓,後來從中間開刀了,四棟樓房,八排平房,一個多月前,老住戶都搬走了,剩下三分之二的樓房平房,老師傅們又有了消息,拆遷辦開始挨家挨戶的丈量,聽說十月份搬遷,一是改造工程需要,二是天涼了,無法集中供暖,怕這些破產工人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年蘊華街改造是政府一號工程,聽說投資九十億元,要拓寬蘊華街,改造二十年代日本人建的大同橋,一會兒說要高架,一會兒說要深挖,無論咋改造,反正晉華街礙事,一開始說拆十六號樓,後來從中間開刀了,四棟樓房,八排平房,一個多月前,老住戶都搬走了,剩下三分之二的樓房平房,老師傅們又有了消息,拆遷辦開始挨家挨戶的丈量,聽說十月份搬遷,一是改造工程需要,二是天涼了,無法集中供暖,怕這些破產工人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年蘊華街改造是政府一號工程,聽說投資九十億元,要拓寬蘊華街,改造二十年代日本人建的大同橋,一會兒說要高架,一會兒說要深挖,無論咋改造,反正晉華街礙事,一開始說拆十六號樓,後來從中間開刀了,四棟樓房,八排平房,一個多月前,老住戶都搬走了,剩下三分之二的樓房平房,老師傅們又有了消息,拆遷辦開始挨家挨戶的丈量,聽說十月份搬遷,一是改造工程需要,二是天涼了,無法集中供暖,怕這些破產工人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年蘊華街改造是政府一號工程,聽說投資九十億元,要拓寬蘊華街,改造二十年代日本人建的大同橋,一會兒說要高架,一會兒說要深挖,無論咋改造,反正晉華街礙事,一開始說拆十六號樓,後來從中間開刀了,四棟樓房,八排平房,一個多月前,老住戶都搬走了,剩下三分之二的樓房平房,老師傅們又有了消息,拆遷辦開始挨家挨戶的丈量,聽說十月份搬遷,一是改造工程需要,二是天涼了,無法集中供暖,怕這些破產工人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年蘊華街改造是政府一號工程,聽說投資九十億元,要拓寬蘊華街,改造二十年代日本人建的大同橋,一會兒說要高架,一會兒說要深挖,無論咋改造,反正晉華街礙事,一開始說拆十六號樓,後來從中間開刀了,四棟樓房,八排平房,一個多月前,老住戶都搬走了,剩下三分之二的樓房平房,老師傅們又有了消息,拆遷辦開始挨家挨戶的丈量,聽說十月份搬遷,一是改造工程需要,二是天涼了,無法集中供暖,怕這些破產工人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年蘊華街改造是政府一號工程,聽說投資九十億元,要拓寬蘊華街,改造二十年代日本人建的大同橋,一會兒說要高架,一會兒說要深挖,無論咋改造,反正晉華街礙事,一開始說拆十六號樓,後來從中間開刀了,四棟樓房,八排平房,一個多月前,老住戶都搬走了,剩下三分之二的樓房平房,老師傅們又有了消息,拆遷辦開始挨家挨戶的丈量,聽說十月份搬遷,一是改造工程需要,二是天涼了,無法集中供暖,怕這些破產工人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年蘊華街改造是政府一號工程,聽說投資九十億元,要拓寬蘊華街,改造二十年代日本人建的大同橋,一會兒說要高架,一會兒說要深挖,無論咋改造,反正晉華街礙事,一開始說拆十六號樓,後來從中間開刀了,四棟樓房,八排平房,一個多月前,老住戶都搬走了,剩下三分之二的樓房平房,老師傅們又有了消息,拆遷辦開始挨家挨戶的丈量,聽說十月份搬遷,一是改造工程需要,二是天涼了,無法集中供暖,怕這些破產工人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年蘊華街改造是政府一號工程,聽說投資九十億元,要拓寬蘊華街,改造二十年代日本人建的大同橋,一會兒說要高架,一會兒說要深挖,無論咋改造,反正晉華街礙事,一開始說拆十六號樓,後來從中間開刀了,四棟樓房,八排平房,一個多月前,老住戶都搬走了,剩下三分之二的樓房平房,老師傅們又有了消息,拆遷辦開始挨家挨戶的丈量,聽說十月份搬遷,一是改造工程需要,二是天涼了,無法集中供暖,怕這些破產工人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年蘊華街改造是政府一號工程,聽說投資九十億元,要拓寬蘊華街,改造二十年代日本人建的大同橋,一會兒說要高架,一會兒說要深挖,無論咋改造,反正晉華街礙事,一開始說拆十六號樓,後來從中間開刀了,四棟樓房,八排平房,一個多月前,老住戶都搬走了,剩下三分之二的樓房平房,老師傅們又有了消息,拆遷辦開始挨家挨戶的丈量,聽說十月份搬遷,一是改造工程需要,二是天涼了,無法集中供暖,怕這些破產工人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年蘊華街改造是政府一號工程,聽說投資九十億元,要拓寬蘊華街,改造二十年代日本人建的大同橋,一會兒說要高架,一會兒說要深挖,無論咋改造,反正晉華街礙事,一開始說拆十六號樓,後來從中間開刀了,四棟樓房,八排平房,一個多月前,老住戶都搬走了,剩下三分之二的樓房平房,老師傅們又有了消息,拆遷辦開始挨家挨戶的丈量,聽說十月份搬遷,一是改造工程需要,二是天涼了,無法集中供暖,怕這些破產工人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年蘊華街改造是政府一號工程,聽說投資九十億元,要拓寬蘊華街,改造二十年代日本人建的大同橋,一會兒說要高架,一會兒說要深挖,無論咋改造,反正晉華街礙事,一開始說拆十六號樓,後來從中間開刀了,四棟樓房,八排平房,一個多月前,老住戶都搬走了,剩下三分之二的樓房平房,老師傅們又有了消息,拆遷辦開始挨家挨戶的丈量,聽說十月份搬遷,一是改造工程需要,二是天涼了,無法集中供暖,怕這些破產工人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進步,百年滄桑的晉華廠,十年前破產了,原先的老人,後代人,嫁接到了新枝上,脫胎換骨,遊走在生存的邊沿上。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年蘊華街改造是政府一號工程,聽說投資九十億元,要拓寬蘊華街,改造二十年代日本人建的大同橋,一會兒說要高架,一會兒說要深挖,無論咋改造,反正晉華街礙事,一開始說拆十六號樓,後來從中間開刀了,四棟樓房,八排平房,一個多月前,老住戶都搬走了,剩下三分之二的樓房平房,老師傅們又有了消息,拆遷辦開始挨家挨戶的丈量,聽說十月份搬遷,一是改造工程需要,二是天涼了,無法集中供暖,怕這些破產工人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進步,百年滄桑的晉華廠,十年前破產了,原先的老人,後代人,嫁接到了新枝上,脫胎換骨,遊走在生存的邊沿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天,近一個世紀的晉華街,隨著城市的改造,行將遠去,破敗的晉華街馬路旁,人們三三兩兩的議論著,尋找棲息的信息,戀戀不捨地留著走後聯繫方式,一些搬走的師傅,時不時回來,再瞅一眼正在拆塌的舊居,蹲下身子,摸一摸相伴多年的破磚碎瓦,聞一聞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辣嗓子,回味!

別了,即將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

二零一七年七月二十八日 榆次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年蘊華街改造是政府一號工程,聽說投資九十億元,要拓寬蘊華街,改造二十年代日本人建的大同橋,一會兒說要高架,一會兒說要深挖,無論咋改造,反正晉華街礙事,一開始說拆十六號樓,後來從中間開刀了,四棟樓房,八排平房,一個多月前,老住戶都搬走了,剩下三分之二的樓房平房,老師傅們又有了消息,拆遷辦開始挨家挨戶的丈量,聽說十月份搬遷,一是改造工程需要,二是天涼了,無法集中供暖,怕這些破產工人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進步,百年滄桑的晉華廠,十年前破產了,原先的老人,後代人,嫁接到了新枝上,脫胎換骨,遊走在生存的邊沿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天,近一個世紀的晉華街,隨著城市的改造,行將遠去,破敗的晉華街馬路旁,人們三三兩兩的議論著,尋找棲息的信息,戀戀不捨地留著走後聯繫方式,一些搬走的師傅,時不時回來,再瞅一眼正在拆塌的舊居,蹲下身子,摸一摸相伴多年的破磚碎瓦,聞一聞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辣嗓子,回味!

別了,即將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

二零一七年七月二十八日 榆次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年蘊華街改造是政府一號工程,聽說投資九十億元,要拓寬蘊華街,改造二十年代日本人建的大同橋,一會兒說要高架,一會兒說要深挖,無論咋改造,反正晉華街礙事,一開始說拆十六號樓,後來從中間開刀了,四棟樓房,八排平房,一個多月前,老住戶都搬走了,剩下三分之二的樓房平房,老師傅們又有了消息,拆遷辦開始挨家挨戶的丈量,聽說十月份搬遷,一是改造工程需要,二是天涼了,無法集中供暖,怕這些破產工人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進步,百年滄桑的晉華廠,十年前破產了,原先的老人,後代人,嫁接到了新枝上,脫胎換骨,遊走在生存的邊沿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天,近一個世紀的晉華街,隨著城市的改造,行將遠去,破敗的晉華街馬路旁,人們三三兩兩的議論著,尋找棲息的信息,戀戀不捨地留著走後聯繫方式,一些搬走的師傅,時不時回來,再瞅一眼正在拆塌的舊居,蹲下身子,摸一摸相伴多年的破磚碎瓦,聞一聞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辣嗓子,回味!

別了,即將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

二零一七年七月二十八日 榆次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年蘊華街改造是政府一號工程,聽說投資九十億元,要拓寬蘊華街,改造二十年代日本人建的大同橋,一會兒說要高架,一會兒說要深挖,無論咋改造,反正晉華街礙事,一開始說拆十六號樓,後來從中間開刀了,四棟樓房,八排平房,一個多月前,老住戶都搬走了,剩下三分之二的樓房平房,老師傅們又有了消息,拆遷辦開始挨家挨戶的丈量,聽說十月份搬遷,一是改造工程需要,二是天涼了,無法集中供暖,怕這些破產工人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進步,百年滄桑的晉華廠,十年前破產了,原先的老人,後代人,嫁接到了新枝上,脫胎換骨,遊走在生存的邊沿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天,近一個世紀的晉華街,隨著城市的改造,行將遠去,破敗的晉華街馬路旁,人們三三兩兩的議論著,尋找棲息的信息,戀戀不捨地留著走後聯繫方式,一些搬走的師傅,時不時回來,再瞅一眼正在拆塌的舊居,蹲下身子,摸一摸相伴多年的破磚碎瓦,聞一聞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辣嗓子,回味!

別了,即將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

二零一七年七月二十八日 榆次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年蘊華街改造是政府一號工程,聽說投資九十億元,要拓寬蘊華街,改造二十年代日本人建的大同橋,一會兒說要高架,一會兒說要深挖,無論咋改造,反正晉華街礙事,一開始說拆十六號樓,後來從中間開刀了,四棟樓房,八排平房,一個多月前,老住戶都搬走了,剩下三分之二的樓房平房,老師傅們又有了消息,拆遷辦開始挨家挨戶的丈量,聽說十月份搬遷,一是改造工程需要,二是天涼了,無法集中供暖,怕這些破產工人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進步,百年滄桑的晉華廠,十年前破產了,原先的老人,後代人,嫁接到了新枝上,脫胎換骨,遊走在生存的邊沿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天,近一個世紀的晉華街,隨著城市的改造,行將遠去,破敗的晉華街馬路旁,人們三三兩兩的議論著,尋找棲息的信息,戀戀不捨地留著走後聯繫方式,一些搬走的師傅,時不時回來,再瞅一眼正在拆塌的舊居,蹲下身子,摸一摸相伴多年的破磚碎瓦,聞一聞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辣嗓子,回味!

別了,即將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

二零一七年七月二十八日 榆次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年蘊華街改造是政府一號工程,聽說投資九十億元,要拓寬蘊華街,改造二十年代日本人建的大同橋,一會兒說要高架,一會兒說要深挖,無論咋改造,反正晉華街礙事,一開始說拆十六號樓,後來從中間開刀了,四棟樓房,八排平房,一個多月前,老住戶都搬走了,剩下三分之二的樓房平房,老師傅們又有了消息,拆遷辦開始挨家挨戶的丈量,聽說十月份搬遷,一是改造工程需要,二是天涼了,無法集中供暖,怕這些破產工人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進步,百年滄桑的晉華廠,十年前破產了,原先的老人,後代人,嫁接到了新枝上,脫胎換骨,遊走在生存的邊沿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天,近一個世紀的晉華街,隨著城市的改造,行將遠去,破敗的晉華街馬路旁,人們三三兩兩的議論著,尋找棲息的信息,戀戀不捨地留著走後聯繫方式,一些搬走的師傅,時不時回來,再瞅一眼正在拆塌的舊居,蹲下身子,摸一摸相伴多年的破磚碎瓦,聞一聞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辣嗓子,回味!

別了,即將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

二零一七年七月二十八日 榆次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老街坊在分開後割不斷聯繫,不僅發了三篇憶舊文,這不,還組織了忙裡偷閒的聚會一一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下面呈現三篇憶舊文一一

崔富春寫的:

晉華街要改造了,晉華街要消逝了,晉華街將不再是晉華街了,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將要煙消雲散了。

晉華街是晉華紡織廠職工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我和我的女兒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將生我養我的父母送別的地方,這裡,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夜很靜了,靜的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好似一潭清澈碧幽的水在心裡流淌,任由心情隨波逐流,時而低緩,時而急促,深深的思念佔據了整個內心世界,頃刻間鼻子好酸好酸,奪眶而出的淚水在臉頰輕飄,解不開的是那魂牽夢縈的思念和一幕幕往事的情景再現。

那時候,天很藍,連鷹都經常在晉華街上空盤旋,籃球場東北側有一株特別大的柳樹,每到傍晚,不知上面要落上多少小鳥,小鳥們的大合唱能傳出很遠很遠。燕子每年都要在各個排房的屋簷下築巢繁衍,一個個小燕子在巢中嗷嗷待喂,它們的父母則不停地為它們捉蟲覓食,每當有所收穫,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飛向自己的燕巢,將食物喂入小燕子的口中。小燕子偶有失足落下來,人們都要想辦法讓它們重回燕巢。真是燕舞鶯歌,一派祥和啊!

那時候,晉華街堪稱如今的“模範社區”。掃街的大爺,每天天不亮便揮著大掃帚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將街道掃得乾乾淨淨,晉華街的路分為主路與人行路,均是水泥路,光滑平坦,且均有路燈照明,為當時縣城少有。人行道有兩三米之寬,放學後,便成為孩子們跳格子、彈彈子做各種遊戲的場地。街道中間的隔離帶先是綠籬,後改為丁香,每年春季花團似錦,香氣襲人。晉華街有工會俱樂部、福利科、幼兒園、食堂、理髮館、洗澡堂、合作社(商店)以及晉華街口的籃球場,還有不遠處的晉華大禮堂,職工和家屬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難怪當年令榆次城鄉居民羨慕不已。

那時候,孩子上學,家長不愁。職工子弟學校為職工子弟敞開著。一年級到七年級,3000多學生,是榆次最大的學校。孩子下學,家長不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張老師每天走在我們班隊伍的最後頭。入學時,粗心的分班,將住在最北頭和最南頭的同學分為一個班,張老師每天要往返穿行晉華街多次。同學們按照居住的排房排隊,走到誰家門口誰離開隊伍回家。回家後,按照居住排又編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完成作業。夏天的晚上,還組成“校外連隊”,在明亮的路燈下學習討論。當時的家長遠沒有今天的家長“勞心費神”。

那時候,家庭都是多子女,家長大多倒三班,父輩們工作強度很大,收入很低,物質也很匱乏,但不論誰家有困難,排房院鄰都是互助互愛,親如一家;有陌生人進院,都會主動詢問,絕不會不聞不理。孩子們自立自強,以大幫小。雖說是住在城市,但“擔水,和泥,掏圪鬥”是每日的必修科目,扁擔鉤需前面朝左,後面朝右繞一圈,才能使水桶平衡和離開地面。不及灶臺高的哥哥姐姐,踏上小板凳為弟弟妹妹們做飯操勞;弟弟妹妹們上學報到,基本是由哥哥姐姐來關照。在這樣的環境磨礪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早就煉就了料理家務的本領,吃苦耐勞的性格。

我的女兒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生在晉華街,晉華街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讀高中時,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小時候,我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座類似大雜院的排房裡。我們的大雜院由兩排相對的平房組成,一排南房,一排北房,東西兩頭的兩個院門把兩排房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青磚青瓦的大雜院。南房中有幾間是大夥的廚房,每到做飯的時候,這裡就很熱鬧,好幾家聚在一起,邊做飯,邊聊天,一面聞著飯香,一面聽著大夥的“馬路新聞”,既有物質享受,又有精神食糧,好不愜意。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就好像一家人似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都按著輩份和年齡往下排,每當夏日,大夥都到院子裡乘涼,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便聚到了一起,整個院子裡都充滿了和諧和友愛的音符。住在這樣的大雜院裡,無論你去哪裡,只要告訴大雜院裡的任何一個人,大人小孩都行,不需要鎖門,安全係數百分百!”

晉華街的歷史不足百年,但他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有晉華而後有晉華街”。由於第一代乃至之後數代晉華街的居民,均以產業工人為主,因而具有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所有特點,最具革命性,最具組織紀律性,團結堅韌,一呼百應;晉華街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帶來了中國地域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容幷包的獨特文化,也造就了寬容大度的性格特點;大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工友之間,師徒之間養成了互助合作,樂善助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同樣帶到了八小時之外的鄰里之間,小輩們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這種正能量的薰陶,在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並一代代薪火相傳。

我的女兒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寫道:“在晉華街,我經歷了春花盛開的喜悅,感受了盛夏在院落裡乘涼的舒爽;體味了冬日與小朋友們以雪為樂的快活;學會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知道了為人誠懇,充滿信心;明白了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樂的,充實的。

於是,我感受到了:

童年賜予我們愉快的回憶。在孩提時,沒有人會瞻前顧後,畏畏縮縮,只會像個天使一般,無憂無慮地與玩伴們一起做快樂的遊戲。即使是哭,也要放聲的大哭,哭過之後,又是一個美麗純淨的笑靨。

童年賜予我們做人的真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的朋友是最真誠,最交心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色彩,是一張沒有汙點的白紙,這樣的朋友同樣教給了我們坦蕩做人、真誠相對的美德。

童年賜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兒時的我們,其實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大人眼中的“小孩”,我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能力,每當困難來臨,雖然困難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總會嚴肅的面對,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它。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帶給我們一點一點信心的積澱。

童年賜予我們不老的一生。這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就是童心。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童心讓一個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人如果擁有童心,無論他是否白髮蒼蒼,將永遠有一顆不老的心,年輕的笑容和紅潤的臉色將伴他一生。”

這是我的女兒,一個孩子對她在晉華街度過童年的真情告白,也是我們每一個在晉華街長大的人的最大的收穫。晉華街不在了,但“與人為善、真誠相處、堅韌不拔、團結互助、知足常樂”的情操與品格,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前幾日,回晉華街看了看。路東,幾輛大型挖掘機機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將曾經的樓房砸成了齏粉,還將它的鋼筋剔出,以期讓它做點最後的貢獻。路西,已空無一人的排房,剩下些斷垣殘壁,還站立著。外孫拿著玩具衝鋒槍踩著碎磚瓦礫,向尚未倒塌的房子裡探尋,像極了正在巷戰的戰士;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找到了她曾經住過房間,發現了門框上的門牌號,繁體字的“晉華紡織廠宿舍”,昭示著這排宿舍落成時,還是在建國後文字改革之前;不遠處幾株見證過這裡人間百態的大樹仍然挺立在廢墟之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希望將這曾經的居所留下些許永遠的記憶。

2017年8月27日夜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孟育斌寫的:

  晉華街,藏著好幾代晉華人的歡樂時光,美好記憶。我生活工作和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已經開始要拆了。

晉華街西36排,從我的童年,少年到青年,一家七口人擠一間半房子,是我成長的地方。晉華街東十五排,一間不到十平米的鴿子窩,我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土中帶洋的七號疊式樓,我們的生活走進了幸福的殿堂,兒子也有了自己單獨的一間房,從此告別了擔水,和煤泥,掏爐灰的時光。

1990年拆晉華街東面的舊排房棚戶改造,工人師傅們都是爭先恐後的往出搬,大家知道老晉華街人稱的舊排房,是閆錫山日本人時期蓋的老土坯房子,再搬回來就是苦盡甜來,我家就是上午通知,中午準備,下午搬空,天還沒黑,門框都敲了。今天幾個月了,政府催促搬遷的宣傳車在晉華街使勁的叫,一群群居住在晉華街的老頭老太太,坐在馬路邊的疙臺臺上悠閒的叨匣匣。【榆次話閒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4月初我回晉華街36排,從院門的鎖洞洞裡拍了一張我家的門口照片,看到我弟四十年前自己做的高低櫃,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裡也十幾年了,風吹日晒,櫃門也掉了,還有一個破舊的單缸洗衣機。街門口的標語“即要徵拆快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

7月底,二期拆遷辦通知要丈量我住的七號樓,賠償方案還沒有下來。晉華街曾是我幸福生活的天堂,我由童年而少年,青年而狀年,今年65歲,半個多世紀了。晉華街36排到40排,已拆的房倒屋塌,一片碎磚爛瓦,八號到十一號樓房,也讓破拆錘敲成一片灰眯處眼。住在七號樓的鄰居直叫,晚上晉華街亂成了一片,幾個月了,不能睡個安心覺,咚咚的破拆錘的敲擊聲,吭呲吭呲的挖掘聲,轟隆轟隆的牆倒樓塌聲,此起彼伏,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子,辣嗓子。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我們晉華街的老房子終於要都拆了。我們晉華街35,36,37排的兒時玩耍的夥伴們,還有我們的老一輩,建了一個46個人的微信群,“我們同在晉華街長大”,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50幾了,幾代人的情誼。當年我們同在晉華街的排房裡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同在晉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好多人小學中學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即是院鄰,又是同學,沒同吃一鍋飯,但同住一院的屋簷下長大,成天你家出,我家進,因為彼此之間太熟習,太瞭解了,藕斷絲連,有好幾對沒成為夫妻,卻成了終身的好朋友。兒時的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劃過。

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老人們故土難離,依依不捨。父母的家就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會打算的老人,用拆遷款為自己再買一套房,那怕是二手房了。也有和兒女們一起買套大房子,照顧方便。還有平時不管老人,看老人有了拆遷款,要分錢的,逼的老人跳樓。好幾個老人沒有看到拆遷款,就走了。錢是好東西,可也害了不少人,親情不要了。

住7號樓的老鄰居們,在互相留電話號和微信號,為以後聯繫方便,來往方便,走動方便,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多年相處的就像一家人,彼此叔叔大爺的叫,哥哥姐姐的叫,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三樓的隔壁是同班同學靳忠亮,二樓的腳下是同班同學閆貴林,還有同年級的同學孔繁才,多少年不見,要分開了,現在見了面,叫的更親切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紡織廠,一個近百年的老紡織廠,一個有幾萬人的職工家屬的大紡織廠,一九八幾年號稱開工八小時就夠開全廠工人工資,當年晉中榆次財政的多半壁江山,像巨輪一樣,沉了,2009年倒閉了。197幾年的晉華紡織廠,晉中地委副專員嶽來喜,到晉華紡織廠只能當個廠長,二把手。有晉華廠而後有晉華街。我們37排住的李小珍他爸,晉華紡織廠的三把手,和我家一樣,住一間半排房,我記的文化大革命批鬥楊呸夫,劉秀花,李更羊。

我家住在晉華街,當年有多少榆次人羨慕和嚮往的地方,水泥路面,路中間有花欄和丁香樹,有幼兒園,有澡堂,有合作社,食堂,一出家門就能進晉華廠上班。晉華廠,晉華街,晉華體育場,晉華幼兒園,晉華小學,晉華中學,晉華技校,晉華醫院,晉華大禮堂……,晉華紡織廠曾經的光輝,多麼的令人留戀。我媽說以前住在晉華街,是關住門子吃飯,開開門子屙屎。我又買上新房後,大兄哥大兄嫂從隰縣林場回來,住了幾年我的七號樓,就說,他們買房子也要水電暖,煤氣廁所齊全的房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為了晉華紡織廠,我的父輩獻了青春獻兒孫,最後還要獻終身,今年我的孫子也十幾歲了。北京有八達嶺,榆次有貓兒嶺,北京有王府井,榆次有東湖井,西湖井,上海有黃埔江,榆次有黃龍江……。榆次,我的家鄉,晉華街,我多少年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飛的再遠,也要回來,我幸福的家,我的天堂,是我理想和夢想起飛的地方。

今天晉華街已拆的面目全非,咚咚咚的破拆錘聲,帶走了我們幾十年來,對美好生活的記憶,還真有點點懷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榆次日新月異的大變化,使我這個65歲的榆次人,晉華街人也快不認識了。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寫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咚咚的重錘聲,吭哧吭哧的挖掘聲,此起彼伏,不分晝夜地響動,開始拆晉華街東面四棟樓房,拆遷聲敲打著左鄰右舍的心房,震顫著工人師傅的心靈。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一九一九年夏,閆錫山叔丈人,在榆次城北立起了界碑,於是有了晉華廠,廠子有了,就有了晉華人,要吃要住,二十年代初,派生了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晉華街在廠子西面,南北走向,中間是馬路,東西各有三十排平房加院子的面積,西南拐角稍有延伸。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近百年了,說起晉華街有拉不完的故事,東面排房,工友宿舍,中間第十八排,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娛活動場所,叫工人俱樂部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一九六二年發大水倒塌重建,靠南有兩排左右的面積,是晉華食堂和大餐廳。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前些年風靡榆次的香酥雞,清蒸白鱔,家鄉過油肉等就出自晉華食堂名家之手,嘴饞的人老想著好吃吃。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前行,晉華街逐步進行著改造,東排房從七六年開始蓋樓,先建了一二號樓,面朝西,背靠東,四十年來,工人師傅們住著朝西的東房,夏天晒著,冬天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接著從北向南,先後蓋了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共十五棟樓十一個樣式,特別是七,八號樓,叫什麼疊式樓,土中帶洋,中西合壁,成了師傅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西面排房,八十年代廠子效益好,建起了二座三層小樓,中間一小院,晉華幼兒園。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二十一世紀初,當時廠領導緊拽著晉華改革的勢頭,靠南拆了幾排平房,沿著馬路走向,建起了十六號樓,旁邊小二層蓋起澡堂,理髮店,完成了廠裡改善職工住宿和生活條件的最後使命。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年蘊華街改造是政府一號工程,聽說投資九十億元,要拓寬蘊華街,改造二十年代日本人建的大同橋,一會兒說要高架,一會兒說要深挖,無論咋改造,反正晉華街礙事,一開始說拆十六號樓,後來從中間開刀了,四棟樓房,八排平房,一個多月前,老住戶都搬走了,剩下三分之二的樓房平房,老師傅們又有了消息,拆遷辦開始挨家挨戶的丈量,聽說十月份搬遷,一是改造工程需要,二是天涼了,無法集中供暖,怕這些破產工人凍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進步,百年滄桑的晉華廠,十年前破產了,原先的老人,後代人,嫁接到了新枝上,脫胎換骨,遊走在生存的邊沿上。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今天,近一個世紀的晉華街,隨著城市的改造,行將遠去,破敗的晉華街馬路旁,人們三三兩兩的議論著,尋找棲息的信息,戀戀不捨地留著走後聯繫方式,一些搬走的師傅,時不時回來,再瞅一眼正在拆塌的舊居,蹲下身子,摸一摸相伴多年的破磚碎瓦,聞一聞撲面而來的塵土,嗆鼻辣嗓子,回味!

別了,即將逝去的晉華街!

段保明

二零一七年七月二十八日 榆次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同題文三篇:憶逝去的晉華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