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孩子只能仰望?做到這點,你的孩子也會越來越優秀

不完美媽媽 英語 讀書 ?? 菈媽親子 2019-04-21

昨晚難得和幾個朋友約出來聚會,沒想到,生生變成了一場孩子控訴大會。抱怨的焦點無非是:

半個小時能搞定的作業,孩子能生生給你拖成兩個小時。上廁所、喝水、腳疼、肚子疼,簡直無所不用其極;

一看動畫片就停不下來,誰拽都不管用;

做什麼事情都要大人守著,否則他能神遊半天

……

也許你會說,小孩子嘛都是這樣的。可是話雖如此,當看到別人家的優秀孩子時,又有幾個家長能夠不羨慕嫉妒呢?

01、“別人家”的孩子

前不久《少年說》中有一個五年級的孩子李鍇旋,刷新了網友對“別人家孩子”的認知。

只見他信步走上講臺,開門見山地說,自己是一個英語學霸,想要出一本英語輔導書。連主持人聽到這裡,也是一臉驚訝,覺得太不可思議了。

原來,他在國外念過幾年學,所以英語很是不錯。經常有同學向他請教問題,或者是請他到家裡去輔導,這才有了他萌生寫英語輔導書的想法。

“別人家”的孩子只能仰望?做到這點,你的孩子也會越來越優秀

這可不光是一個想法,他還帶了一摞厚厚的手稿上臺給大家展示。手稿中密密麻麻的不僅有知識點,還有自己畫的插圖,形象生動。

並且很自豪地說,已經有同學跟他訂購這本輔導書了。

只不過,他話鋒一轉,說出書的最大障礙居然是他的父母。因為父母嚴格限制他使用電腦的時間,所以他很是苦惱。

父母聽到這裡驚訝萬分,因為孩子從來都沒有透露過他想要出書的想法,也沒有告訴他們用電腦的真正用途。

男孩不好意思地說,因為他想獨立完成。

最後父親跟他約法三章,同意他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使用電腦。

五年級的孩子,做事已經如此有主見和邏輯,並且能夠高度自律,讓人不得不歎服。

自律的人,從來都是自帶光芒的。

只不過,許多成人都尚且無法做到自律,我們又要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呢?

“別人家”的孩子只能仰望?做到這點,你的孩子也會越來越優秀

02、培養自律的最佳年齡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良好的品質當然越早培養越好,那麼培養自律的最佳年齡又是什麼時候呢?

在教育領域,有一個詞叫“潮溼水泥期”,指的是孩子3-6歲的這一個階段。顧名思義,潮溼水泥期,是指水泥還沒有凝固,還有非常強的可塑性的這個階段。

孩子的基本性格、習慣,大都會在這個階段慢慢形成。

而7-12歲則被稱為“正凝固的水泥期”,這個時候孩子85%-90%的性格、生活方式等,都已經固定下來了,想要再改變就更困難了

因此,想要培養孩子的自律性,父母不妨在這兩個年齡段多用用心。

但是多用心,不代表就是一味地逼孩子約束自己,因為小孩子心智不成熟、定性差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比如:一個6歲的孩子,每次練琴都非常沒有耐心,練著練著就跑神了,要不就慢慢吞吞地磨洋工。即使大人在旁邊監督催促,也無濟於事。

也許大多數人只看到了孩子自律性差的表象,覺得這是孩子的通病。但事實是,要求一個6歲的孩子每次練習一個小時的琴,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極限。

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專注力能持續15分鐘左右,要求他不停歇地練一個小時,顯然是不太可能的。

如果將每次練琴的一個小時,分割成四個15分鐘,中途稍微休息一會兒,孩子的效率就能得到提高。

有時候,我們缺的不是決心,而是方法。

“別人家”的孩子只能仰望?做到這點,你的孩子也會越來越優秀

03、自律=約束+自我管理

自律,絕不僅僅是約束,還應該是正確的自我管理方式。

  •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

張德芬曾說:教育,說穿了,也就是一件閉上嘴,抬起腳,把你希望孩子擁有的人生演示給他看的事情。因為,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模仿秀選手。

就像你還在賴床的時候,就沒法指望孩子能夠早起晨跑;你刷劇玩手機的時候,也沒法指望孩子會自覺地坐在書桌前看書一樣。

身為父母,我們需要反省,也需要在孩子面前約束自己的行為。

  • 其次,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所在。

TED上曾有一個非常年輕的演講者,13歲的Logan LaPlante。他三年級的時候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退學自修。他將自己的快樂學習方式稱之為“駭客學習法”。

“別人家”的孩子只能仰望?做到這點,你的孩子也會越來越優秀

他的初衷,只是想當一個快樂的人。然而很快他就發現,遵從自己的內心,去做一些他喜歡的事情,反而能夠事半功倍。

比如:他以前不喜歡寫作,因為老師讓他寫的東西,他不感興趣。但是,當接觸到越來越多的演講家時,他寫作的熱情就被完全激發出來了。

可見,只要找到了興趣所在,你的潛能會讓自己都吃驚。

  • 再次,認識和管理時間。

孩子對時間的概念通常很抽象。你跟他說“快一點,我們要遲到了”,他理解的意思可能會變成,“哦,還有時間,不著急”。

所以,跟孩子談時間,有時候會被氣吐血。因此,把時間具體化非常重要。

比如,你跟孩子說五分鐘,他可能沒什麼概念,但是如果你說五分鐘能從家裡走到超市,他可能印象會更深刻一點。

再比如,將時間比喻成一整塊蛋糕,早上多吃點,那晚上就沒有了。你沒辦法做到想吃就吃,源源不斷。

時間也是如此,這裡多花一點,那裡就會少一點。

“別人家”的孩子只能仰望?做到這點,你的孩子也會越來越優秀

  • 最後,孩子自己能做的父母絕不插手。

把主動權交還給孩子,能不插手的時候絕不插手。想要孩子學會自我管理,那起碼要讓他們能夠管理自己的事。

如果父母什麼都給孩子安排好了,他只需要按部就班,自然也就不需要什麼自我管理了。

而過多的干涉,只會讓孩子缺乏自信和自由。

史蒂夫·喬布斯曾說:“自由從何而來?從自信來,而自信則是從自律來。”

人生很長,除了開心快樂,磨難和挫折也不會少。

我們無法為孩子規避所有的風險,但可以培養他們的自律精神,讓他們擁有一顆積極向上、不畏困難的心。

------------------

(菈媽:熱愛文字與生活,分享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的二寶媽)

相關推薦

推薦中...